寂寞的鲁迅阅读理解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教师用书: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教师用书: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含解析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一)早年求学年份经历1892年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8年鲁迅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1年毕业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二)留学日本1902年2月,鲁迅赴日深造,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一年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曾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电影中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而转学文学。

1905-1907年,鲁迅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回国任教年份经历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授课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五)文学成就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初二记叙文阅读理解

初二记叙文阅读理解

(一)沉默的竹笛李澍声十六岁的一个忧伤的春天的夜晚,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

A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

我陷入在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地孤单寂寞。

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横空出世,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

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

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境澄澈空明。

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好长一段日子,我为拥有一支笛子而心神恍惚。

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经的竹笛。

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B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

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

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头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

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努力和心血。

课后,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

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

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执着。

但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树枝。

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地艰难。

一天,班上举行班会,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

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

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

我终于勇敢地面对全班同学拿起了竹笛,满脸涨得通红,直到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练习题及答案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练习题及答案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练习题及答案一.运用你课外阅读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其中《》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日本求学的一段生活。

答案:《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二.在图书馆,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

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这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D.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答案:C三.《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下列题目。

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

2.《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1.长妈妈藤野先生.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

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四名著阅读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①》《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②学医的生活,其中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③的想法。

答案:①朝花夕拾②仙台③弃医从文五藤野先生附选择题10题1“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A、形象好看B、活泼诙谐C、能勾摄恶人魂魄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2《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B、先生不重视自己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D、学医太难3《琐记》一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对衍太太的不满A.一件B.两件C.三件D.四件4《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A.迷信B.不拘小节C.马虎D.朴实5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什么A.一对蚂蚁B.一对蟋蟀C.一包苦菜D.都不是6《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有没有散布流言A.有B.没有7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求学的经过的是A《五猖会》B《琐记》C《父亲的病》D 《无常》8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A、东京B、北平C、横滨D、9《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哪篇文章A《琐记》B《无常》C《二十四孝图》D《狗猫鼠》10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A狗猫鼠B五猖会C二十四孝图D琐记参考答案:D C C C B A B C B D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练习题一、填空1、鲁迅先生,《旧事重提》,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2、散文3、早上,晚上,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4、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周樟寿,豫才,周树人,《狂人日记》5、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6、《天演论》7、鉴略。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1)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1)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1. 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不愤不启,__________。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2)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3)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4)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___________。

(李煜《相见欢》)(6)___________,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7)___________,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8)纸上得来终觉浅。

____________。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9)同样是咏秋,刘禹锡《秋词》中的___________写出了秋天明艳的景致,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答案】 (1). (1)不悱不发 (2).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 (3)斗折蛇行 (4). (4)江山如此多娇 (5). (5)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6). (6)结庐在人境 (7). (7)峰峦如聚 (8). (8)绝知此事要躬行 (9). (9)晴空一鹤排云上 (10). 枯藤老树昏鸦【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

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

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悱、辩、娇、清秋、庐、聚、躬行、藤”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晴: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

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朝花夕拾》阅读提纲及训练

《朝花夕拾》阅读提纲及训练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作者简介】鲁迅(1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内容提要】《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鲁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本书为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主要人物】★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鲁迅对她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粗俗无知)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恩师。

他对待鲁迅以平等的态度,毫无民族偏见。

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使鲁迅也使我们懂得了何为责任,何为平等,何为良知。

(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的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对这个社会妥协无法像N次方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正直倔强)★父亲:父亲曾让童年的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在父亲去世之际,听从衍太太的指示,一直在床边大喊大叫)。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对父亲强烈的爱。

(严厉、慈爱)★衍(yan)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

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复习梳理详解试题资料(附答案)

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复习梳理详解试题资料(附答案)

6. 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哪篇文章中提及。

《琐记》7.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8.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风筝》9.《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琐记》10.鲁迅早年留学学习医学的国家是:日本11.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横滨12.下列民间故事不是《二十四孝图》范畴的是:A.卧冰求鲤 B.郭巨埋儿 C.闻鸡起舞D.老莱娱亲13.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A.《狗·猫·鼠》B.《二十四孝图》C.《五猖会》D.《琐记》14.“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范爱农15.下列篇章中,不是以记人为主的是:《父亲的病》三、简答题。

1.《父亲的病》中鲁迅描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怎样的实质?答: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营人命的实质。

2.鲁迅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二十四孝图》是哪来的?答:一位长辈的赠品。

3. 作者为什么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答: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4. 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答: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朝花夕拾》导读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中山市高一年级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书写(6分)1.本题根据答题卡书写情况评分。

请你力求做到书写正确、工整、美观。

(6分)二、现代文阅读(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

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颜回是孔子唯一认定的“好学”的弟子,所以,至少读书是这种孔颜之“乐”的重要部分。

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

现代人读书无非两种,读专业之书和读非专业之书。

有一种说法,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

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

用司马迁的话说,应该“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

如果读中国文化的经典,这里我推荐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诀:“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朱熹在这里讲的主要是读经典之书的方法,也就是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一种活动。

这虽然是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但同样值得今人思考。

八年级上名著阅读及答案

八年级上名著阅读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和练习(含答案)《朝花夕拾》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2、创作背景(参考书本)3、主要情节《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4、主要人物形象《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寂寞的鲁迅阅读理解答案
寂寞的鲁迅
①当我们中的不少人在感叹文化沙漠日益蔓延的时候,出版家和赞助商们正以饱满的
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纠正着这种偏见。

名人名著的一版再版,使文化走下神秘的祭坛,还
原成地地道道的生活方式。

稍微留心都能在市井间找到一本梁实秋、林语堂的小品,徐志摩、戴望舒的诗,郁达夫、王映霞的情书。

看到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文字和名字,不觉油
然想起那些勇者隐士才子佳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激动人心的年代。

只是未见鲁迅。

②是鲁迅没有知名度吗?非也,且不说连中学生都能熟练背上几句野草、百草园和三
味书屋,单是一个阿Q式的悲剧人物就成就了今日众多的喜剧明星。

放眼百年中国文坛,
还没有谁敢说超过了鲁迅。

是鲁迅著作不够丰富吗?
你只要在图书馆里翻阅一下《鲁迅全集》的书目,便会惊叹一个人怎么能用这么短
的时间写这样多的文章,从而对比出著作等身的说法又何其渺小。

是鲁迅不值得重视吗?
也未必,全中国人民似乎都记得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这句被反复强调的`语
录式的评价。

③能够使自己走向社会和日常生活的条件,鲁迅自身都具备了。

看来,被冷淡的缘由
还得从深层次上去挖掘。

思来想去,恍然大悟:的确,硬骨头的鲁迅还缺少点什么悠闲、
散淡、随和、感性经验,抑或小家碧玉似的情调。

他没有周作人的闲情,徐志摩诗意般的
缠绵悱恻,郁达夫的温文尔雅,而这些恰恰以其感性十足的面目被今人心仪、景仰和摩娑。

六十多年前鲁迅曾批评小品文雍容、漂亮、缜密,是抚慰麻痹人的小摆设,如今他批评过
的东西正是以附庸风雅的摆设使他濒临危机。

是历史嘲弄鲁迅,还是鲁迅调侃历史?
④鲁迅的悲剧意义就在于,他首先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而存在。

他摒弃感性,没有风
花雪月供人消遣的生花妙笔,有的只有充满痛苦和悲吟的理性认识、灵魂拷问,是长歌当哭、痛定思痛的战斗精神,是能够杀出一条生存血路的匕首投枪,这些都无法给他带来好运。

如果说,几十年前鲁迅思想的超前性注定了他一世的孤独寂寞,那么,几十年后的世
纪末,鲁迅同样难觅知音。

他充满钟爱和期望的后世读者,股掌间玩弄着金钱物欲,追逐
着轻松、自在、浪漫和潇洒,把文化作为烫金的标签随处张贴,甲已经远远不习惯阿Q孔
乙己闰土们呆头呆脑的穷酸相,不习惯那个天寒地冻的大年夜里要了祥林嫂命的祝福声,
以及涓生和子君充满伤逝意味的个性自由、婚姻解放,更不习惯他坚韧不拔的反封建呐喊,虽然时至今日封建意识还在以拉帮结派、关系、后门、腐化堕落等改头换面的形态侵蚀着
现代肌体。

在日益物化的感性社会里,鲁迅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义无反顾的理性精神,作为
珍奇的装帧,被尘封在故纸堆中;作为实在的财富,却被悄无声息地遗忘了。

⑤有鉴于此,当学生不止一次地问我,为什么鲁迅的作品不能成为畅销书、流行色,
我认认真真地告诉他们:乙鲁迅是伟大的,而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的不合时宜。

1.第①段中的文化沙漠比喻什么?3分
2.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3.划线句子甲中包括了鲁迅先生的哪几部作品?4分
4.怎样理解划线句子乙?6分
5.对本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鲁迅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义无反顾的理性精神已逐渐被人遗忘。

B.鲁迅充满钟爱和期望的后世读者中,因习惯于轻松、自在、闲适、浪漫的生活,同
样难觅知音。

C.鲁迅是寂寞和孤独的。

拜伦说过:孤独的人是最有力量的。

因此,孤独和寂寞的鲁
迅是伟大的。

D.与梁实秋、林语堂、徐志摩、戴望舒、郁达夫的作品相比,鲁迅的文章时代色彩过
于浓重,在今天因为不合时宜而被人遗忘了。

E.被鲁迅批批评过的雍容、漂亮、缜密,抚慰麻痹人的小摆设似的小品文,逐渐占有
了鲁迅文章在读者心中的位置。

参考答案:
1、答:第①段中的文化沙漠比喻:在日益物化的感性社会里,充斥着大量雍容、漂亮、缜密、无深刻思想、却以附庸风雅而大受欢迎的文章。

2、答: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是,以多句设问句,深刻提出中国文坛,无人能够超过鲁迅,同时思考鲁迅为何不被世人重视的缘由。

3、答:包含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故乡》、《祝福》、《伤逝》、《呐喊》。

4、答:几十年前鲁迅思想的超前性注定他的孤独寂寞,几十年后,仍难觅知音。


大精深的思想和义无反顾的理性精神,作为实在的财富,被人们悄无声息地遗忘了。

但他
伟大,作为被时代所遗忘的人物,他的精神却永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