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1. 引言1.1 儒家伦理观念与聊斋志异书生们在《聊斋志异》中往往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较高的修养,他们重视诚信、孝道、仁爱等儒家伦理观念,常常在故事中展现出对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循。
他们的行为往往被儒家伦理所影响,对于善恶的判断和尊卑的看待也往往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书生形象在《聊斋志异》中不仅仅是一个具有文人气质的形象,更是对儒家伦理观念的具体体现。
通过对书生形象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儒家伦理观念在《聊斋志异》中的传承和表达,同时也可以从书生这一形象的塑造中触碰到文化传统中对于道德伦理的思考和反思。
书生形象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不言而喻,他们在《聊斋志异》中扮演着传递儒家伦理观念的角色,对于整个作品的深层意义和宗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2 书生角色在聊斋志异中的重要性在《聊斋志异》中,书生角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往往是故事中的主角或重要人物。
书生作为具有儒家伦理观念的代表,承载着作者对于道德、伦理的探讨和表达。
书生的举止言谈、品德修养、道德选择等方面展现了儒家思想对于人性的规范和要求。
在儒家伦理观念中,书生通常被理解为具有高尚品德、崇尚礼义、追求仁爱的人物。
他们在故事中展现出对友情、爱情、亲情的珍视和执着,同时也展现出对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的遵循和坚守。
书生的形象通过与鬼魂、妖怪等灵异事件的交互,呈现出一种在困境中保持清醒、坚定的品格和信念。
书生角色在《聊斋志异》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现出儒家伦理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实践。
他们所体现的品德风范和行为准则,对于塑造读者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书生角色的存在,使得《聊斋志异》不仅是一部灵异故事集,更成为了一部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
2. 正文2.1 书生形象的塑造在《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是一种经典的文学元素,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学号:************浅析《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年级班别:2010级*名:***指导教师:***2014年4月目录内容摘要 (3)前言 (3)一、《聊斋志异》中的书生世界 (4)书生现实世界的处境书生精神世界的坚守书生精神世界的堕落二、蒲松龄与书生形象的联系 (7)蒲松龄的人生境遇与书生形象蒲松龄的创作动机与书生形象三、书生形象的塑造方法 (8)故事情节的奇幻化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人物形象的对比化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1)浅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片小说中一座屹立的高峰。
书中塑造一系列生动的形象,有鬼怪、有妖仙、有书生、有农民、有道人僧侣。
一直以来,人们对其中的各种奇闻怪事,狐妖花精印象最深,但其中的“书生”群体,也是极具代表性,他们才是蒲松龄创作的重点,这些“书生”传达了蒲松龄追求仕途而又不得的苦闷,也从不同视角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
本文将联系蒲松龄的一生境遇,浅析一下书中书生形象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科举意识,从而有助于大家对像蒲松龄这样古代知识分子所遭受不同际遇的认识。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科举制度;书生形象;写作手法The Scholar Image Analyses "Liao Zhai Zhi Yi"Abstract:"liao zhai zhi yi"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al Chinese short story standing in the peak. Shaping a series of vivid image in the book, ghost, demon fairy road flyover, scholar, farmers and monks. For a long time, people of all kinds of strange news, fox demon flower essences impressed, but the "scholar" group, is also very representative, they are pu songling created a key, convey the "scholar" pu song-ling pursuing official career and shall not be depressed, also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o reveal the darkness of society at that time as well a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ill contact pu songling life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books in the scholar image and the imperial consciousness of that age, to help everyone to like pu song-ling diference suffered by ancient intellectuals.Key Words:pu songling ;"liao zhai zhi yi" ;Scholar image technique;writing techniques前言《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格的文言短篇小说,文中的人物主要是以书生官吏及狐仙鬼神为主,其中的“书生”形象各异,他们有的敢于为爱痴狂,有的敢于直面强权,有的沉迷酒色,有的忘恩负义,有的痴迷科举。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题目《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学生姓名卢乃红学号 1105014139 所在学院文学院专业班级中文1104班指导教师邵金金 __ ____完成地点 ___年月日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卢乃红(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汉中723001)指导教师邵金金[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书生形象,他们有的性情痴狂、知恩图报,有的愿意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甚至付出生命,而有的却见异思迁、忘恩负义、软弱无能。
通过对这些书生形象内涵、特点及成因的探索分析,获悉书生形象的创造并不是作者游戏之笔或宣扬神道之言,而是寄托了他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无力改变现状的孤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的强烈批判之情。
[关键词]《聊斋志异》;书生形象;文化内涵;文学价值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构建了庞大的人物形象系统,在众多的人物中,书生的形象尤为突出,这些书生形象不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
但学界目前对《聊斋志异》的人物研究都往往集中在花妖狐媚等女性形象上,对于其中男性人物形象却研究不多,尤其是男性形象中的书生形象更是少有提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挖掘。
本文拟对《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进行分类,进而揭示其内涵并探索其价值。
一、书生形象类别及特征1.性情痴狂、舍生忘死的书生形象《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类性情痴狂的书生形象,他们执着于某一种东西,甚至达到痴狂的程度。
如《书痴》中的郎玉柱“痴迷于书:‘家苦贫,无物不鬻,惟父藏书,一卷不忍置’。
”[1]他家十分贫困,几乎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他把家里的东西都拿去卖了换粮食,唯独父亲留给他的一大堆书,他怎么也舍不得卖。
他非常信奉“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2]1453的格言,认为只要读书,什么都会有的。
因此他不论寒暑,不分昼夜,勤奋苦读,却全然不懂人情世故。
后来他认识了从书中走出来的颜如玉之后,生活就发生了改变。
《聊斋志异》的书生形象

Keywords: scholar "; Pu Songl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至今已发展了几千年的历史,小说的发展更是与今日的现当代文学接轨,成为最具有文学价值的艺术方式。《聊斋志异》作为与《世说新语》齐名的志人志怪小说,之所以列入中国小说经典作品古代篇的意义就在于他的精巧构思,篇篇不同的故事,同样的美轮美奂的妖女狐仙形象,以及整体上展现出的向善的价值观都值得人们一再的回味。《聊斋志异》是真正不可复制的小说,也是在今天的文学研究中最值得学习的作品之一。但回顾对于《聊斋志异》的研究现实,目前的研究数量上很多,但是对于书生形象的研究却基本以简短的期刊为主,以硕博士及本科论文为主的研究数量非常少见。作为一个民族文学殿堂中不可复制的作品,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今天的角度下,通过资料查询的方式,假如笔者的思想情感,写出一篇在当下社会看到的《聊斋志异》的研究性文章。
关键词:书生;《聊斋志异》;蒲松龄;对比分析
Abstract
Chinese ancient novels has developed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the Qing Dynasty is a dynasty in the creation of these novels the most outstanding one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birth of a number of outstanding works and the novelist, one of the "Pu Songling" is Chinese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Ghost Novels in the best. To take the children to the fox strange, ironic. Open up a new road for the ancient novel creation of Pu Songling, "with"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is demonstrated in the fairy of the Ming Dynasty "journey to the west", "journey to the west" to express is a kind of perseverance, and eventually became a good karma, and the "Pu Songling" is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beauty to the fairy the reflection of human jiachou. To satirize social injustice and evil. So as to produce a warning function, to build a better society, call for the pure human nature. ""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in today's view, is the essence of mystery novels in China, so far there is no work can go beyond the research, there are a number of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in recent years, 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shapes, among the most concern still works in the beautiful and kind-hearted banshee, but this "to" the scholar in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as research object that is conducive not only to grasp the whole works,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study o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cholars" 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his group in a better sense.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研究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研究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然是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但在其刻画的众多人物形象中,除了给人深刻印象的花妖狐魅之外,还有花费其诸多心血努力塑造的另外一类形象,便是占了很大篇幅的书生群体。
故本人在此探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所塑造的书生形象。
本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分析两类具有代表意义的书生形象,二为解析书生形象特点以及将其与《二拍》中的书生形象作比较,三为深入探讨书生形象形成的原因及其蕴藏的文化内涵。
其中书生形象主要分为两类:痴情重义与薄情寡义的书生形象。
书生形象的特点则是女性化、阴柔化特征明显。
而导致书生女性化特征突出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部分,分别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封建时期读书人对科举的疯狂痴迷。
关键词:书生形象;痴情重义;女性化;科举制度;The research of intellectuals image in “Liao zhai Zhi Yi”AbstractAlthough is the mystery of Pu Songling "Liao Zhai Zhi Yi" legend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but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any characters, in addition to flower fox spirit's impressive, has been spending a lot of work to its shaping of another kind of image, is a large space of the scholar group. In "Liao Zhai Zhi Yi" scholar image's plac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mage, therefore, I hereby discusses Pu Songling "strange stories" the scholar image of the shape. This paper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one for analysis of two kinds of representative scholar image, secondly, parse the schola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with the "second" the scholar image comparison, three to delve into scholar image formation reason and contain cultural connotation. One scholar image is divided into two main categories: spoony scholar image of the righteous and fickle and betrayal. Scholar image features are women, feminine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tly. And the cause of scholar feminine features prominent main hav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of two parts, respectively i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feudal era intellectuals about the imperial crazy obsession.Keywords: scholar image; Spoony heavy righteousness; Nancy;The imperialexamination system一、绪论《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描写志怪传奇的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儒家伦理是古代中国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的行为规范、社会秩序、家庭伦理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在文学作品中,儒家伦理也经常成为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人物品行的重要角度。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中塑造了众多书生形象,这些书生形象在儒家伦理视角下展现了不同的品行和命运。
本文将以儒家伦理视角出发,探讨《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的特点和深层含义。
儒家伦理对于书生的期许和塑造有着重要影响。
在儒家伦理中,书生是知识分子的代名词,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重。
儒家注重教育培养和人格修养,对于书生的要求也很高,要求其有文化修养、品行端正,能够以身作则、教化他人。
在《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往往被塑造成有着儒家思想影响的人物,他们通常具有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理想,同时也面临着各种世俗和道德考验。
这种塑造既是对于儒家伦理的传承,也是对于儒家伦理在现实社会中的反映。
儒家伦理强调孝道和家庭观念,对于书生的家庭关系和行为也有着明确的规范。
在《聊斋志异》中,书生的家庭观念往往被赋予重要的意义,书生们通常受到家庭的期许和期望,有着对于父母、兄长的孝顺之心,也必须面对婚姻和家庭的责任。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书生宗泽在故事中展现出对于父母的孝道之心,最终和聂小倩的感情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阻碍。
这种形象既展现了书生对于家庭伦理的尊重和遵从,也反映了儒家伦理对于家庭和婚姻的重视。
儒家伦理强调仁爱和道德修养,对于书生的品行和行为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聊斋志异》中,书生们往往展现出对于他人的仁爱之心和道德操守。
例如在《聊斋志异》中的《云翠》,书生阮大铖对待被鬼魅纠缠的女子云翠充满了仁爱和同情之心,最终用爱化解了云翠的怨气。
这种形象不仅展现了书生的仁爱品质,也体现了儒家伦理中对于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塑造了积极向上的伦理形象。
儒家伦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书生的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也有着重要的要求。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以妖魔鬼怪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以其离奇、玄幻的文学风格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书生形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们往往是故事的主人公,其形象在儒家伦理视角下呈现出了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儒家伦理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的品格和命运。
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其核心是以仁爱、忠诚、孝顺等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往往是儒家伦理观念的代表,他们的品德和气质体现了儒家伦理的核心理念。
在《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的品格通常是儒家伦理所推崇的。
他们多数性格温和,善良正直,对待他人亲切友善,有着高尚的情操和道德操守。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故事中的官生许仙,他初遇聂小倩就表示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她,最终无怨无悔地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高尚品德和仁爱之心展现出了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善良和仁爱的品质。
书生形象在《聊斋志异》中往往表现出坚守正道和尊重传统的品格。
在这些故事中,书生往往是善良正直,敢于为正义而战。
他们往往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外物所诱惑,以传统的儒家道德准则为指导,最终获得了成功。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玉楼春》故事中的陆判,他虽然身处困境,面对美色的诱惑,但始终不忘初心,最终化解了风波,保住了自己的清白。
他的坚守和正直展现了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忠诚和正义的品质。
书生形象在《聊斋志异》中也展现出了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他们往往对家人孝顺顾全,对朋友乐善好施,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陆判夜奔》故事中的陆判,他在遭遇意外后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想着回家照顾年迈的母亲。
他对家庭的孝顺和责任感展现了儒家伦理所强调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除了展现书生形象的品格特点,从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书生的命运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书生在《聊斋志异》中的命运往往是坎坷多舛的。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神鬼与幻想的短篇小说集,其中书生形象更是层出不穷。
在儒家伦理视角下,这些书生形象凸显了人性中的善恶之分、学识与品德之关系,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式。
书生在儒家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学问高深、品德高尚的代表,然而,在《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却难免带有某些负面意义。
比如,在《阿绣》一篇中,书生薛潜孟本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态度,将自己看作是“一只桀骜不驯的鸟”,从而不愿勉励自己,致使最终被妖怪所害。
这一形象暗示了书生将自己内心的贪婪与懒惰放在了第一位,而不顾及社会的正义与人民的安危,甚至还与妖怪联手以谋求私利,这与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截然相反。
与此相反的,是《牡丹亭》中的书生张生,他本着“先做人,然后再做学问”的信念,勤奋学习、潜心修身,最终得到美满的收获。
这一形象正是儒家所崇尚的学问与品德相辅相成、取之有道、存诚纳谏的充分体现。
此外,《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还反映了人性中的善恶之分。
如《陆判》中的程绍泰,他善于修桥补路,为民造福,但却背叛自己的爱人,导致悲剧的发生。
这一形象告诫人们,在为他人谋取幸福的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亲情与感情,深刻反思自己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不断完善自身品德,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总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充满了诸多的学问和道德意义,以不同的形式提醒人们追求品德、力求精进。
不论是积极向上的张生,还是落魄薛潜孟,都给我们以深刻的警醒,告诉我们,学识虽然重要,但是品德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只有修身齐家,守规矩,才能真正实现“一步步净化自己,一步步造福他人”的最终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创作的,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
它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书中描写了一系列花妖鬼狐形象,但是书生这一形象也是不可小觑的,书中的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条件划分为好几个类别。
本文从书生形象这个角度对《聊斋志异》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大家对《聊斋志异》有更好的理解。
标签:《聊斋志异》;书生;科举制度;人性《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名著,书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花妖鬼狐形象。
与此同时,书生形象也在这部巨作中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
书生是科举制度下的产物,在书中,花妖鬼狐多与书生有接触,而书生性格各异,形象万千,在蒲松龄的笔下栩栩如生。
这些书生有着坚定的科举情怀和传统的儒家精神,但是部分书生在道德上有所动摇。
作者蒲松龄也是一位书生,他的生平经历,他的理想抱负,都通过书中的书生形象折射了出来,结合对蒲松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书生形象。
一、《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家境及外在表现的不同(一)家境贫寒《聊斋志异》中,大部分书生的生活状况是不好的,他们家境贫寒,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衣食温饱都成问题。
这与蒲松龄本身的遭遇类似。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生活清苦,却热衷科举,所以在他的笔下,书中的书生即使再贫困也要读书。
在那个时代,中下层的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有可能摆脱困境,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蒲松龄一生追求科举的最终目的。
这样的时代造就了一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他们大多不谙世事,自命清高,手无缚鸡之力。
1.劳有所获,精诚所至在他们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的努力后,部分人获得了成功。
成功之后,书生表现出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一是被利欲冲昏了头脑,抛弃了原有的淳朴本质。
《聊斋志异》中部分书生科举成功后丧失了人性,长期以来的贫困压抑、突如其来的富贵奢华、周围人的阿谀奉承,自己文人骨子里的自命清高急速增长,这些书生自我膨胀,虚荣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从而开始“飘飘然”。
《成仙》中,周生大怒骂道:“黄家牧猪奴而取尔!其先世为大父服役,促得志,乃无人耶!”从侧面写出了一个忘恩负义的书生形象(黄吏部)。
《王兰》中,贺才“饮赌不事生业,其贫如乞”,在张姓书生给予金钱后肆意挥霍,周而复始地向他人索要钱财,贪婪而又无耻;张姓书生也在被捕后无视约定出卖了王生。
这两个人在利益的面前都抛弃了自己的尊严与人性。
二是仍然坚守内心的纯洁,不被外界所污染,这是一种知恩图报的书生形象。
在蒲松龄笔下,并不是所有的书生取得成功后都以一种翻脸不认人的状态出现在读者眼中,有一群秉性耿直的人,虽然身处复杂嘈乱的环境下,但是他们能够洁身自好,不为利益所动,坚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怀才不遇,郁郁终生有些书生生活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也有过挣扎,也想过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无情的现实把他们“压趴”了。
这些人是蒲松龄72岁才成为岁贡生的缩影,是他屡试不第的投射。
《叶生》中,叶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遇不偶,困于名场”。
文中的“所遇不偶”不正是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吗!不正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吗?他看似很幸运地得到了王公的赏识与帮助,“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招之语,大悦。
使即官署受灯火,时赐钱谷恤其家”,但是,“及放榜时,依然铩羽”。
帮助他的人在朝廷上并没有多大的实权,虽然给予了他物质上的资助,但那些权力大的官员还是可以通过见不得光的渠道让一些没有实才的人走捷径。
这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底层人民被压迫的血淋淋的展现。
可贵的是叶生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他对王公心存感激,对他们的约定十分看重,以至于忘却了自己的生死。
多年后回到家时,他疑惑不解:“今我贵矣!三四年不觌,何遂顿不相识?”当他知道自己已死时十分震惊,“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
’”3.半途而废,朝三暮四有些书生家境贫寒,也有着远大的志向,可是,在进京赶考的道路或学习的过程中,意志力不坚定,被一些外在的事物所诱惑,从而放纵、堕落,甚至是赔上了自己性命。
这类书生是蒲松龄为了温饱挖空心思的写照,也许生活的艰辛曾令蒲松龄无数次想要放弃。
虽然书生学习的一直是三纲五常,但是不是所有的书生都能坚定不移地遵守它,内心轻浮的人总是禁不起诱惑。
虽然有些书生平日里总表现出儒家精神强调的禁欲,但是他们的内心是肮脏混乱的,他们沉迷于女色,沉迷于金钱的诱惑,进而道德沦丧。
《聂小倩》中,“诘旦有兰溪生携一仆来候试,寓于东厢,置夜暴亡。
”小倩告诉了宁采臣这个书生死亡的原因:“狎昵我者,隐以锥刺其足彼即茫若迷。
因摄血以供妖饮。
”若不是那个书生沉迷于女色,禁不住诱惑,怎么能被妖精迷惑以致丧命!当小倩半夜出现在他的房间时,他顾不得所学的的礼仪道德,忘却了家中的妻儿,一心只想快活。
他的丧命是咎由自取。
他的书童,一个虽说没有多大学问,但是受到文化熏染的人,在第二夜也暴毙了,原因是“被惑以金”。
书童没有被小倩的美色所诱惑,本可以活命,但是区区一锭金子把他推上了黄泉路,他可能到死也不会知道“非金也,乃罗刹鬼骨,留之能截取人心肝。
”书中的那些鬼怪知道这世中的人多能被女色或金钱所迷惑,所以才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而他们的成功就是对现实的辛辣讽刺。
《阿宝》里的孙子楚一方面可以说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痴心男子,但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沉迷于女色的废人。
为了追求美女阿宝,他先后“以斧自断其指......滨死” “魂随阿宝去”“变身为鹦鹉”。
在轰轰烈烈地追求阿宝时,他的学业被荒废了,他不顾家人的想法一味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令家人多次为他担忧。
像这样不孝顺长辈,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行为,是与书本中的道德伦理相悖的。
他的任性妄为多是对自己的放纵而形成的,他与阿宝家的贫富差距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仍不死心。
世人赞他痴心绝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他不理会学习与家人,沉迷于女色不可自拔。
即使后来与阿宝成了亲,他也是靠着阿宝持家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自己却“痴于书,不理会家人生业”。
科举考试时若不是歪打正着,他是不可能中举的。
(二)家境殷实这类书生从不需要担心生计的问题,富足的家庭使他们比寒门学子多了一丝机会,但也多了份诱惑。
这类学子的生活可说是蒲松龄一生向往的生活。
这类书生也可分为两类。
1.家境富足、志向高远《小翠》中的元丰虽然之前一直是一个痴痴傻傻的形象,但是他有着别人没有的淳朴烂漫,即使在小翠治好了他的病离开后,他也没有忘记小翠另找他人,“为求良工画小翠像,日夜浇祷其下,几二年” 。
他对小翠的思念达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
痴呆时,元丰从不以伤害别人为乐,在别人叫他傻子时一遍又一遍认真地纠正别人;病愈后,他不曾仗着自家的财富对别人不怀好心,也没有就此忘记了小翠而立即另觅佳人。
他一直坚持内心的纯洁,不为外界所污染。
娶了别的女子后,他没有立记得忘记小翠,反而时常想念她。
他的重情重义是让人钦佩的。
《宦娘》中,温如喜喜爱弹琴,遍访名师,终于学成绝技,从此,弹琴就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他没有因为自己家中富裕就荒废学业,放纵自己,而是竭尽所能地充实自己,拜师学艺时没有一丝不恭敬。
2.品性不端、贪图享乐《九山王》中的李姓书生,“家素饶,而居宅故不甚广,舍后有园数亩,荒弃之。
”如此丰厚的家产是令人羡慕的,这样的家庭也是十分注重教育的,可是,当有一个老叟愿意出百金租他的房子并邀请他吃饭后,他“心知其狐”,竟阴怀杀心,买了近百斤硫磺炸死了狐狸一族。
若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就不会在狐狸不曾伤人害人的条件下痛下黑手。
虽说狐妖不是人类,但也是一百多条生命。
狐狸一族死后的惨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骤火之,焰亘霄汉,如黑灵芝,燔臭灰眯不可近,但闻啼鸣......焦头烂额者不胜其数。
”即使造成了这样的惨状,他也没有一丝的不安与自责。
富裕的家庭给了他良好的学习环境,却没能教会他什么是真正的好品行。
他的最终下场也是咎由自取,或许,当初哪怕有一丝不安都不会使他葬身山头。
《巧娘》里的傅廉虽然结局看似美满,但是仍然摆脱不了一无所成的命运。
“适门外有猴戏者,廉视之,废学焉。
”当他心中对巧娘的身份有所猜测后,巧娘与他共榻而睡探摸到他的私处时,他“羞愧无已自容,恨天公之缺陷而已”,女色当头,竟然把一切都抛下不顾了,可见他的道德沦丧到什么地步了。
而在华姑治好了他的病后竟然“虽知巧娘非人,而心爱其娟好,独恨自献无隙”,如此的急色,是对他所学习的三纲五常的赤裸裸的嘲讽。
傅廉的父母对巧娘的态度也是值得探究的,在知道巧娘为鬼的情况下还能接纳她难免是有孩子的情分在。
世风沦落到这个地步也是造成傅廉如此性格的重要原因。
二、骨子里的趋同《王成》中的王成虽然懒惰家贫,但是他秉性耿直,从不存害人之事,不会为了自己谋利而做出有违道德的事。
在考别人帮助后有了一定的财富后可以改过自新,不断自省,没有骄奢淫逸,在金钱的诱惑下没有丧失自己本性。
《陆判》中的朱尔旦受陆判的点化考取了功名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他的妻子虽在相貌方面欠缺了一些,但是却得他之心。
他又求陆判帮他的妻子换头,而不是要求陆判帮助他重新换一个貌美的妻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他不忍心抛弃自己的糟糠之妻,这是人性中善的部分。
《娇娜》里的孔雪笠在狐狸遭遇雷霆劫的时候不离不弃,“生目眩耳聋,屹立不动”,以一介凡人之躯保住了数条性命,报答了当年娇娜一家对他的救命之恩和与松娘的姻缘。
他心里一直有着娇娜,但是知道她嫁人了之后便不再纠缠并且在她的生死关头伸手救了她一命,这是遵循儒家的法则的表现。
这与《成仙》中周生的弟弟一样,在周生被点化成仙后,他虽不会经营,但是对周生的妻、子却是重情重义,不曾有所亏待。
这也是对《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的遵守。
《侠女》里的顾生家贫,并且有老母。
他是非常有才华的,本可以去其他地方施展抱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他年迈的母亲忍受不了舟车劳苦而他又不忍心抛下老母,于是就“惟日为人书画,受贽以自给”地过着只能维持温饱的日子,他的这个行为很好的阐释了《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是儒家遵循的孝为先的宗旨。
耿去病则是有着文人的傲骨。
虽然他已经梦想成真的得到了青凤,但是当青凤家的长辈找到了他请求他帮助时,他先是给了对方一个“下马威”。
他的内心是善良的,并不是想见死不救,只是文人所特有的傲气使他为之前所受的轻视与不善的待遇出口气。
《三生》中的刘孝廉和《董生》中的王思九同样具有自省意识。
刘孝廉在经历了三生三世之后有所悔悟,再世为人后对万物都和善、小心,并且开始时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王九思之前一直沉迷于女色之中,但是当董生告诉他诱惑他的女子是妖时,他没有继续沉迷而是开始自救。
当他忍受不住狐狸的诱惑而与之苟合后懊悔不已而让家人监督帮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