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名著导读教案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童年》阅读教学过程设计

名著导读——《童年》阅读教学过程设计

名著导读——《童年》阅读教学过程设计【阅读目标】1.了解小说的前言导读,总体把握整本书。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情节中人物的表现,归纳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确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3.联系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理解作者揭露俄国社会弊端的写作意图。

【阅读重难点】1.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情节中人物的表现,归纳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确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2.联系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理解作者揭露俄国社会弊端的写作意图。

【阅读准备】《童年》、视频、图片、PPT【阅读过程】一、了解高尔基和他的《童年》(一)播放电影《童年》视频片段。

(二)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

(三)出示《童年》知识卡片小说创作背景高尔基(1868—1936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

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

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1913年,他创作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其中《童年》是第一部。

小说主要内容《童年》是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阿列克谢从三岁到十岁时期寄居在外公家的童年生活。

此书通过一个儿童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

名家导读欣赏1在俄国文学中,我从来没有读过比您的《童年》更美的作品。

您还从来没有如此成功地显示过您的写作才能。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2只有读过高尔基《童年》的人,才能正确地评论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的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

在这一方面,高尔基个人的命运,对于俄国无产阶级来说,是有象征意义的。

《名著导读_《童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名著导读_《童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名著导读_《童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作业设计方案一、主题:《名著导读_《童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二、背景介绍:《童年》是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的自传体小说,通过作者小时候的经历和成长故事,展现了他对生活、人性、家庭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更是一部教育读本,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成长、智慧和情感的启迪。

三、培养目标:1.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文学视野;3.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人文关怀意识;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四、作业设计:1. 第一周:介绍托尔斯泰及其作品背景- 学生自主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一起探讨《童年》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第二周:阅读《童年》并撰写读书笔记- 学生每天阅读《童年》一部分,并记录自己的思考、感受和疑问;- 每节课开展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交流心得,激发阅读兴趣。

3. 第三周: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 学生分组选定一个主要人物,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该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过程;-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中的情节。

4. 第四周:撰写读后感及小论文- 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童年》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指导学生写作小论文,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五、评价方式:1. 参与度评价: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读书笔记、小组展示、论文等作业质量;3. 能力评价: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童年》这部名著,还能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学习的成就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目的与意义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名著《童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童年》名著导读教案

《童年》名著导读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童年》名著导读教案一、导入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注意听一段话: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

这个一个孩子对生活的看法,不知大家是否也这样仇恨这个世界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1 8681 936)的童年,一起体会主人公的苦难历程!二、导读教学 1 、教师口述故事精要,介绍人物内容精要:《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它写的是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断面。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

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

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

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

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

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

1 / 5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

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

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

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

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

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

名著导读《童年》教案

名著导读《童年》教案

名著导读《童年》教案在这段时间里,主人公XXX经历了贫困、家庭暴力、失去亲人等种种苦难,但他也在自然、朋友、书籍中找到了乐趣和支持。

整部作品描写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当时俄国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

2、阅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XXX、他的父母、祖母、朋友等,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言谈举止等,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与外界的关系。

同时,也要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如贫困、家庭暴力、人情冷暖等。

3、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XXX的自传体三部曲,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同时也可以阅读其他描写童年成长的经典作品,如XXX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三、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可以根据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写一篇小作文或绘制一幅画作。

XXX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XXX把他寄养在外祖父XXX,位于XXX。

然而,家业不景气导致外祖父变得专横暴躁。

XXX的舅舅们也为分家和侵吞XXX母亲的嫁妆而不断争吵斗殴。

在这种充满仇恨之雾的家庭里,XXX感到不安和难以忍受。

他的母亲最终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有乐观、纯朴的XXX和正直的老工人XXX。

每逢节日的晚上,XXX会弹吉他,外祖母会跳着民间舞,这些人给XXX带来欢乐和忧愁。

在这些人中,外祖母的影响最深,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良总会战胜恶。

相反,外祖父则一个惩罚人的。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并招了两个房客。

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给XXX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XXX,他的残忍和奴隶气引起了XXX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但她的变化使XXX感到十分沉痛。

山东省海阳市美宝学校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名著导读《童年》教案

山东省海阳市美宝学校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名著导读《童年》教案

在苦难与关爱中长大——《童年》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讲述的是作者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是些“像铅一般沉重的丑事”,苦难和奋斗是这部小说的主旋律。

但由于小说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所以读来并不觉得压抑。

小说给人的教益很深,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中感受到主人公战胜命运的巨大力量。

【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小说的能力。

《童年》这部小说虽然基调有些严肃、低沉,但由于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学生读懂应该不成问题,问题是学生能否主动地有兴趣地去读。

由于小说在结构的安排上,从表面看有些杂乱,情节上又缺少曲折生动、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再加上“阿廖沙”生活的时代和国家离学生的生活久远,六年级学生很难有兴趣自觉阅读。

因此,我从“阿廖沙”这个中心人物入手,引领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把握小说的要义,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思路】围绕阿廖沙的成长历程设计了三个板块的引读。

一、阿廖沙的生活环境,赏读一个片段;二、阿廖沙经历的苦难,赏读两个片段;三、阿廖沙得到的关爱和帮助,赏读三个片段。

通过这六个片段的赏读,旨在引领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把握小说的要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阿廖沙经历的苦难与得到的关爱,把握小说的要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精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阿廖沙的成长历程中得到启迪:即使在逆境中,也要乐观地面对生活,要坚强地面对一切挫折【教学重难点】了解阿廖沙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学策略】精心设计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童年》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童年》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童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该作品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童年时期的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自传体文学作品,对自传体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他们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童年》这部作品,他们可能对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苦难认识和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童年》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能够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童年》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能够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苦难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3.写作练习: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童年》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问题。

2.学生准备:阅读《童年》,做好读书笔记,对作品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自传体文学作品的特点,然后引入《童年》这部作品。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高尔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呈现作品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童年》教学设计——课堂练习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童年》教学设计——课堂练习

名著导读《童年》教学设计
九.课堂练习
1、《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长。

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

2、《童年》这部小说不仅描绘了作者苦难童年的悲凉情景,而且折射出19世纪末期俄国生活的普遍情形勾画了俄罗斯底层人民种种生动的形象。

请写出小说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外祖母,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作品中,乐观纯朴的,正直的老工人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4、(人物名)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

5、《童年》中塑造的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6、《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善良乐观
的,自私残暴的,贪婪恶毒的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着的“好事情”。

名著导读—《童年》

名著导读—《童年》
2015-6-16 22
当堂训练(15分钟)
1、完成《名著解读一点通》P103文段六的第1题 2、完成《名著解读一点通》P104文段七的第2题 3、在如此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阿廖 沙为什么没有被压垮或变坏,反而成长为一个 坚强、勇敢、善良的人?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 发? (选做题)
2015-6-16
名著导读 ━ 《童年》
2015-6-16
主 备 人:张素玲 议课时间:第二周 授课时间:第三周
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童年》相关文学常识。
2. 掌握小说中人物的关系及其大概内容。
2015-6-16
2
自学指导一(1分钟)
• 1、阅读《名著解读一点通》P90页作者简介、创 作背景,识记知识点。
二、结合选段七、十一,完成每个文段的第3题。 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一个小孩子的眼光 描述失火救火的情境,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 形,又充满了童真童趣,给灾难和悲剧蒙上了一 层天真烂漫的色彩,使读者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 到了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作品用儿童的视角描述见闻感受,如选段目睹外 祖母和母亲遭到各自丈夫的毒打,使“童年”更 加生动逼真;偶尔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又使 作家写的文字含义更加深刻、清晰,更富有思想 性和哲理性,如乙段最后两段的议论,不仅揭示 了写作意图,也表达了深沉的思考。
2015-6-16 9

结(2分钟)
教师小结 《童年》是以高尔基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 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文中为我 们展示了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然 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主人公阿 廖沙却逐渐的成长并成为一个坚强、勇敢、 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和环境 影响了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讲解。请同 学们课后先进行预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基及其人生三步曲
2、通过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培养坚强人格,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注意听一段话: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

这个一个孩子对生活的看法,不知大家是否也这样仇恨这个世界呢?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1868—1936)的童年,一起体会主人公的苦难历程!
二、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饱尝了人间苦难。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革现实的途径。

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为祖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导读教学
1、教师口述故事精要,介绍人物
内容精要:《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它写的是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断面。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

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

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

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

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

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

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

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
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

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

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

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

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

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

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

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

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

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

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

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

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

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

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

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

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

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

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

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

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

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

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

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同时介绍补充故事的时代背景
本书成书于1913年,是苏联伟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童年生活”部分。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4岁丧父,10岁丧母,后靠自己努力学习奋斗成为了苏联伟大的文学家,自传三部曲是在列宁的鼓励下写成
的,它们独自成篇,又前后相连,艺术地再现了主人公阿辽莎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成就。

他的童年代表了生活在社会“底层”中而成长起来的千千万万个孩子的童年。

3、有感情朗读故事片断(学生自由选文段大声朗读)
第二课时
导入:我们对《童年》一书做了简要的介绍,想一想,
(1)《童年》这部小说中主要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2)哪一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交流。

我们对主人公有着一种怎么的感情呢?我们如何看待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大家可以整理成一段话,呆会儿在课堂上展示一下!
组织学生讨论。

把大家分成了五个小组,每个同学手中都已经有手稿,那么现在请大家各抒己见,在组内讨论,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然后让让一个同学发言!
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探讨!
允许不同的见解,并给予肯定!
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
好精彩,我们不能说谁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谁的观点是荒谬的,仁者见任,智者见智,只要你有足够的理由来证明你的看法,你就是对的!
人物形象分析:外祖父:卡希林(凶狠、残暴、自私)外祖母:阿库琳娜·伊凡诺夫娜(勤劳、善良)主人公:阿廖沙(善良,坚强,勇敢,纯洁,有信心)舅舅:米哈伊尔雅科夫(自私自利)茨冈(是个弃儿,为人开朗活泼,与主人公十分友好,但后来被害死)格里高里(正直、本分)房客“好事情”(知识渊博、沉默寡言)母亲、父亲、继父、舅妈、保姆……详细分析人物之一:外祖父可恨——贪婪,专横,残暴,吝啬可亲——讲故事、谈自己的经历、教我读书可怜、可悲——艰难劳作、生之不易;晚景悲凉、至死不悟详细分析人物之二:外祖母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

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

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

热爱生活——她喜欢唱歌、讲故事、跳舞。

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在十分嘈杂和混乱的情况下,也能把人们吸引到她的周围,为艰苦窒息的
生活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情调。

聪明、能干、坚强、勇敢——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

教师小结:人物塑造是小说的重点,《童年》中的阿廖沙成长的环境可以说是非常的恶劣,但是他最终成长为一个健康坚强的小伙子,走向人间(《在人间》),离不开慈爱善良而又坚强的外祖母给予他的正面影响,他懂得如何在困难的生活里养活自己,是外祖父教给他的努力拼搏的生存原则。

除此之外,小茨岗、格里高里、“好事情”等人物也给予他许多正面的思想支持。

因此,生活在当下和平美好的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向阿廖沙学习,让自己成为具有坚强向上人格的美好少年。

第三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童年》里的主要人物,现在请同学们精彩片段欣赏(教师播放视频——《童年》第二章,学生欣赏)并思考《童年》这部小说中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小组交流,总结后发言)
教师点评后明确:
主题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长。

阿廖沙这一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主题之二:揭露19世纪末俄国黑暗、残酷的现实社会生活,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

之后课堂测控
1、《童年》是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
《》《》。

2、《童年》主人公是,讲述他从岁至岁的童年生活。

3、外祖父因为家道败落变得更加吝啬,连也要一片片地数。

4、外祖父的染坊起火,把硫酸盐从火中拿出来。

5、在《童年》中,高尔基描绘了他周围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
的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

6、是()使阿廖沙的外祖父变得吝啬,专横,残暴。

A、不幸的童年
B、生活所迫,为了赚到钱
C、他性格就是这样
D、父亲教他变成了这样
7、阿廖沙在外祖父的家中最亲密的人是()
A、外祖父
B、外祖母
C、两个舅舅
D、茨冈
8、两个舅舅互相斗争的主要原因是( )
A、都想得到父亲的财产
B、为了照顾阿廖沙
C、格里高里的挑唆
D、为了阿廖沙的舅妈
布置作业
1、完成读书卡片
2、自己另选几个片段精读。

3、编写短小书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