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童年》教案设计
名著导读——《童年》阅读教学过程设计

名著导读——《童年》阅读教学过程设计【阅读目标】1.了解小说的前言导读,总体把握整本书。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情节中人物的表现,归纳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确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3.联系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理解作者揭露俄国社会弊端的写作意图。
【阅读重难点】1.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情节中人物的表现,归纳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确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2.联系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理解作者揭露俄国社会弊端的写作意图。
【阅读准备】《童年》、视频、图片、PPT【阅读过程】一、了解高尔基和他的《童年》(一)播放电影《童年》视频片段。
(二)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
(三)出示《童年》知识卡片小说创作背景高尔基(1868—1936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
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
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1913年,他创作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其中《童年》是第一部。
小说主要内容《童年》是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阿列克谢从三岁到十岁时期寄居在外公家的童年生活。
此书通过一个儿童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
名家导读欣赏1在俄国文学中,我从来没有读过比您的《童年》更美的作品。
您还从来没有如此成功地显示过您的写作才能。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2只有读过高尔基《童年》的人,才能正确地评论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的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
在这一方面,高尔基个人的命运,对于俄国无产阶级来说,是有象征意义的。
名著导读《童年》教案

名著导读《童年》教案在这段时间里,主人公XXX经历了贫困、家庭暴力、失去亲人等种种苦难,但他也在自然、朋友、书籍中找到了乐趣和支持。
整部作品描写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当时俄国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
2、阅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XXX、他的父母、祖母、朋友等,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言谈举止等,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与外界的关系。
同时,也要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如贫困、家庭暴力、人情冷暖等。
3、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XXX的自传体三部曲,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同时也可以阅读其他描写童年成长的经典作品,如XXX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三、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可以根据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写一篇小作文或绘制一幅画作。
XXX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XXX把他寄养在外祖父XXX,位于XXX。
然而,家业不景气导致外祖父变得专横暴躁。
XXX的舅舅们也为分家和侵吞XXX母亲的嫁妆而不断争吵斗殴。
在这种充满仇恨之雾的家庭里,XXX感到不安和难以忍受。
他的母亲最终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有乐观、纯朴的XXX和正直的老工人XXX。
每逢节日的晚上,XXX会弹吉他,外祖母会跳着民间舞,这些人给XXX带来欢乐和忧愁。
在这些人中,外祖母的影响最深,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良总会战胜恶。
相反,外祖父则一个惩罚人的。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并招了两个房客。
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给XXX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XXX,他的残忍和奴隶气引起了XXX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但她的变化使XXX感到十分沉痛。
《童年》名著阅读指导教案

《童年》名著阅读指导教案阅读伴我成长——《童年》名著阅读教学案例XXXXXX一、教案背景:面向学生:八年级12班、14班学生课时:一课时课前学生准备:查阅关于XXX的相关生平背景及代表作品,阅读XXX小说《童年》,基本熟悉小说中的人物及相应的情节。
二、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有效进行名著阅读,掌握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2.品评经典,浸润书香,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主要环节基本的(一)激趣导入,明确童年、童心、成长的主题。
(二)初步了解《童年》的基本内容、作者。
(三)初步交流《童年》中的精彩内容、片段、体会。
(四)交流读书的基本方法。
(五)阅读实践:品评人物,感悟主题。
(六)总结:启发、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中提到,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
建议教师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对语文而言,读书更是重要的环节。
平时我采用的方法以“自读、感悟、交流、反思”为主,让学生在课前认真的读书,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播放歌曲《童年》。
)师:每位同学都有过幸福的童年,今天让我们走进XXX 的“童年”,真情体会特殊的在苦难中成长的童年。
(二)初步相识《童年》的基本内容、作者。
师:谁能引见一下《童年》这部小说的作者XXX呢?(课件出示作者简介:XXX,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理想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反动文学导师,苏联社会文学的开创人。
XXX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师:之前已经让同学们课外阅读了《童年》这部小说,谁来引见一下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童年》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童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该作品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童年时期的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自传体文学作品,对自传体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他们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童年》这部作品,他们可能对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苦难认识和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童年》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能够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童年》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能够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苦难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3.写作练习: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童年》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问题。
2.学生准备:阅读《童年》,做好读书笔记,对作品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自传体文学作品的特点,然后引入《童年》这部作品。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高尔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呈现作品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童年》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童年》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童年》的主题思想和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童年》作品简介2. 阅读方法指导3. 重点章节解析4. 人物形象分析5. 主题思想探讨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童年》作品背景和作者阿廖沙。
2. 阅读方法指导:如何阅读名著,提高阅读效果。
3. 重点章节解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章节进行详细解读。
4.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手段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阅读方法和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重点章节,深入剖析人物形象。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阅读《童年》过程中的理解能力。
2.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课后阅读其他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3. 学生阅读方法的掌握:评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能够运用所学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六、教学任务1. 通过阅读《童年》,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如速读、精读、批注等。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童年》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3.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学手法。
4. 学生能够就作品中的主题进行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七、教学资源1. 《童年》原著书籍或电子书。
2. 相关的人物角色分析表。
3. 主题讨论问题指南。
4. 阅读记录表或读书笔记模板。
5. 参考资料或额外阅读清单。
八、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童年》及其作者,概述故事情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第二课时:教授阅读方法,如速读、精读和批注,并指导学生如何应用这些方法。
3. 第三课时:分小组阅读和讨论,学生选择重要章节进行深入分析。
4. 第四课时: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探讨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名著阅读《童年》教案

名著阅读《童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名著阅读的要求,初步掌握名著阅读的解题技巧与方法。
2、初步了解高尔基,了解《童年》写作背景。
3、了解全书内容,熟悉、掌握其中的精彩片断,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梗概。
4、了解《童年》一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的性格特点,并能结合语段进行分析。
5、让学生感受阿廖沙的不幸童年,了解他在苦难中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1、熟悉《童年》关键事件,掌握小说故事情节梗概。
2、能结合语段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名著阅读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并能运用它来解题。
教学方法:教法、朗读法、概括法、讲解法、练习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而作为瀚如烟海的统帅和精华——名著,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生必不可少的必修课。
他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是人类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
名著,是人类精神的财富:施耐庵的《水浒传》体现着封建时代被压迫人们的反抗精神;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反映了人们强烈的叛逆精神;鲁迅的《朝花夕拾》体现着人们的亲情和乡情;冰心的《繁星·春水》诉说着母爱和亲情的伟大;高尔基的《童年》展示了少年时代的社会的黑暗和生活的艰辛;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残忍。
走进文学名著,就是走进人类文化的家园,让你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走进文学名著,就是走进世界伟人的人生,让你感受伟人的思想艺术和风采。
二、名著阅读要求㈠名著阅读的具体要求(平时):⑴初读名著:了解名著的作者、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和主题。
⑵精读名著:详读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结合语段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谈谈读后获得的启示。
⑶按这些具体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㈡考查要求:⑴了解推荐名著的基本内容,根据要求简述关键情节。
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童年》教学设计

在苦难中成长,在温暖中善良——《童年》名著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讲述的是作者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是些“悲惨的童话”。
但由于小说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所以读来压抑中带着温暖和可爱。
小说给人的教益很深,使人在苦难中看到光明,在黑暗中看到善良,在冷酷中看到人性的温暖。
【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小说的能力。
《童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学生读懂主要情节和理解主要人物应该不成问题,问题是学生是否有兴趣地去读以及能否系统的梳理情节和人物后把握好小说的主题。
小说在结构的安排上,略有杂乱,因此,我从“外祖父”和“外祖母”这两个对比式的中心人物入手,引领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领会小说的主旨,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思路】围绕阿廖沙最终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设计了三个板块的引读。
一、感受以外祖父为代表的造成阿廖沙苦难童年生活的人物形象,以与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作为线索梳理总结,出示七个片段;二、分析给黑暗中的阿廖沙带来光明的外祖母的形象,以学习外祖父的方法启迪学生,完成思维导图;三、探究阿廖沙最终在苦难中成长为一个正直的人还有那些原因。
旨在引领学生以人物形象为依托,把握小说的主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感受外祖父、外祖母的形象;了解阿廖沙经历的苦难与得到的关爱,把握小说的要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精彩片段,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感受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阿廖沙的成长历程中得到启迪:即使在逆境中,也要乐观地面对生活,要坚强地面对一切挫折。
【教学重难点】了解阿廖沙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课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再次阅读书籍,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看一组照片(出示照片),咱同学们看到这组照片想必也回忆起了自己无忧无虑、欢快的童年了,有一个人的童年跟我们不太一样,他就是高尔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尔基的《童年》。
名著阅读《童年》教案

名著阅读——分享《童年》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品析人物形象。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语文能力。
3、对比童年生活,珍惜幸福时光,激发奋发斗志。
重点:把握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品析人物形象。
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情系童年播放《童年》歌曲。
同学们,童年是什么?童年是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天真;童年是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哀伤;童年是罗大佑歌曲中旋律的欢快。
今天我们一同再拾《童年》,在高尔基眼中,童年又是什么呢?(板书《童年》高尔基)二、精彩回顾,简忆童年我们知道《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内容包括了高尔基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片断。
那么高尔基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简单介绍。
高尔基的童年是_______的,因为__________。
(根据《童年》内容,说说你对高尔基童年生活的理解。
)三、片段表演,品析人物是啊,高尔基的童年并不那么美好,其中一些人物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的给他带来了伤痛有的给他带来了温暖,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分小组以课本剧的形式展现自己对《童年》中人物的理解。
四、我思我悟,共享收获《童年》为我们打开了阿廖沙童年生活的画卷,其中的苦难心酸令现在的我们难以想象,难以承受,即使这样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阅读《童年》,你有怎样的收获呢?(每一组派代表板书于黑板上,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写。
)五、善待苦难,升华经历(观看微课)是的,无论面临怎样的苦难,只要我们坚强并充满信心,便会赢来属于自己的光明。
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微课学习,磨难是人生的必修课。
是啊,我们正确、勇敢面对磨难,它将促我们成长,让我们的人生更充实。
六、美文美读,精阅名著除了深刻的道理启发,《童年》中的优美语段也是值得回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阅读《童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名著阅读的要求,初步掌握名著阅读的解题技巧与方法。
2、初步了解高尔基,了解《童年》写作背景。
3、了解全书内容,熟悉、掌握其中的精彩片断,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梗概。
4、了解《童年》一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的性格特点,并能结合语段进行分析。
5、让学生感受阿廖沙的不幸童年,了解他在苦难中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1、熟悉《童年》关键事件,掌握小说故事情节梗概。
2、能结合语段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名著阅读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并能运用它来解题。
教学方法:教法、朗读法、概括法、讲解法、练习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而作为瀚如烟海的统帅和精华——名著,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生必不可少的必修课。
他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是人类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
名著,是人类精神的财富:施耐庵的《水浒传》体现着封建时代被压迫人们的反抗精神;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反映了人们强烈的叛逆精神;鲁迅的《朝花夕拾》体现着人们的亲情和乡情;冰心的《繁星·春水》诉说着母爱和亲情的伟大;高尔基的《童年》展示了少年时代的社会的黑暗和生活的艰辛;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残忍。
走进文学名著,就是走进人类文化的家园,让你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走进文学名著,就是走进世界伟人的人生,让你感受伟人的思想艺术和风采。
二、名著阅读要求㈠名著阅读的具体要求(平时):⑴初读名著:了解名著的作者、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和主题。
⑵精读名著:详读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结合语段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谈谈读后获得的启示。
⑶按这些具体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㈡考查要求:⑴了解推荐名著的基本内容,根据要求简述关键情节。
⑵欣赏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⑶简述个人阅读体验,发表对作品的看法。
㈢最常见的考查方式1、情节概述题2、人物评价题3、艺术特色鉴赏题4、感悟体验题㈣答题方法1、情节概括。
方法:某人+做某事。
2、简述关键事件。
方法:原因(起因)+经过+结果。
3、联系作品的内容概括或者归类相关故事情节。
方法:联系作品情节,针对问题概括。
4、人物评价。
方法:性格特点+情节举例(概括或接引)或者情节举例+性格特点。
5、分析艺术特色或语言特点。
方法:观点+例子(概括或接引)+简要分析。
6、谈阅读感悟。
方法:联系实际,紧扣主题。
三、名著《童年》阅读内容㈠走近作者【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
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
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你读明白内容吗?】《童年》: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在人间》、《我的大学》)。
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
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如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你知道写作背景吗?】简介写作背景高尔基4岁丧父,10岁失母。
他的童年是在伏尔加河岸尼日尼城的外祖父家里度过的。
这个家庭充满了可怕的相互仇恨的气氛。
他们嘲弄弱者,侮辱善者,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受到可怕的伤害。
只有外祖母阿库林娜·伊凡诺夫娜是这个黑暗背景上的一颗明星。
她善良的心和她所讲的迷人、可爱的民间故事温暖看高尔基的心灵,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播种下了生活的信念,并培养起高尔基对文学的深厚感情。
可以说,外祖母是高尔基文学生涯中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的意大利寓所做客。
高尔基不止一次向他讲述自己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该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回答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的……”于是,在1913年,高尔基创作了他著名的长篇小说《童年》。
【故事梗概】详见课件。
【主题思想】1.《童年》记述了阿廖沙在外祖母家的童年生活,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
2.小说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
3.小说展现了当时沙皇俄国的时代风貌,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4.阿廖沙的成长和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
小说成功的再现了阿廖沙等一代新人从觉悟到成长的艰苦历程,这正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道路的历程。
【人物形象】阿廖沙: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
①天真活泼,心地善良;②有正义感,有同情心,敢于同邪恶力量作斗争;③坚强、勇敢、能干;④独立、顽强、自信。
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①异常暴躁、极其残忍;②贪婪、吝啬、专横;③凶恶、没有亲情、唯利是图、薄情寡义;④人性的复杂性:残存的善良。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有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①一个果敢、刚强的妇女;②一个颇有诗意、热爱生活的人物;③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广、善于忍让。
大小舅舅:自私自利、残酷无情、毫无人性,极其残忍。
小茨冈:富于同情心、仗义、淳朴乐观;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争强好胜,喜欢逞能。
【艺术特色】1.《童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一切事情都是通过孩童的眼光加以表现的。
小说紧紧围绕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展开的,以一个孩子的生活经验感受周围的世界。
阿廖沙往往也根据他个人的好恶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关于上帝的问题,他理解起来很困难,他隐隐约约感到外祖母的上帝和外祖父的上帝是不一样的,但是他喜欢外祖母的上帝而不喜欢外祖父的上帝。
他对外祖父的看法时好时坏,这也与孩童的天性有关。
最初,他对外祖父非常痛恨,因为外祖父凶狠地打过他,后来外祖父看望他,还给他带了礼物,讲了他年轻肘的经历,他突然觉得外祖父并不那么讨厌。
小说就是这样紧紧地把握孩子的天性,表现孩子天真活泼、心地善良等特点,这使小说显得亲切自然、生动有趣。
2.在艺术结构上,《童年》与其他情节小说有所不同。
小说以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为线索,往往截取阿廖沙生活中一个个生动有趣、值得回忆的片断,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紧张的矛盾冲突。
3.小说在语言运用上独具特色。
①语言十分生动活泼,场面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例如在外祖父家打架时场面的描写。
这段文字虽然不长,却把乱七八糟的打架场面写得很有层次,把每一个人的动作、表情、心情都鲜明地描写出来,读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②采用讽喻、象征等手法,以简洁精练的文字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阿廖沙形容他的外祖父是“红毛黄鼠狼”,一针见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外祖父贪婪凶残的本性,极其传神、准确。
外祖父对一家人的形象是“一家子蠢货”,带有明显的批判意味。
这些语言都非常形象生动,准确表达了人物的好恶。
第二课时四、中考真题链接1、2009年广东省中考试题。
不知怎的,外祖父忽然来了,像是从天花板上掉下来似的。
他坐在床上,用冰冷的手抚摸我的头,说道:“你好,小爷子……你倒是说话啊,不要生气了!怎么,你怎么啦?……”我很想踢他一脚,可是一动弹就疼。
他的须发显得比平时还红,脑袋不安地摇晃着,放光的眼睛往墙壁搜索着什么。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山羊形的甜饼、两个糖角、一个苹果和一包青色的葡萄干,他把这些东西放在枕头上我的鼻子跟前。
“你瞧,我给你带来的礼物!”他弯下身来吻了吻我的额头;然后,一面用僵硬的小手——染了一手黄颜色,特别是弯得像鸟嘴似的指甲更显得黄——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一面谈起来:“我当时对你太过分了,兄弟。
我火得厉害;你咬我,抓我,也把我惹火了!然而,你多挨几下并不算倒楣,我都记在账上!你要知道:挨自己亲人的打,这不算屈辱,是受教训!不要让外人打,自己人打没关系!你以为我没挨过打吗?阿辽沙,我挨的那个打啊,你连作恶梦都没梦见过。
我给人家欺辱成那个样子,大约上帝看见也会掉泪!结果怎么样呢?我这个孤儿,叫化子母亲的儿子,熬出头了,当上行会的头儿,手下管很多人。
”他那端正干瘦的身体轻轻靠着我,他开始讲他的童年时代,他的话沉重而且结实,轻巧流利地一句跟着一句。
……他一直讲到晚上,临走的时候,他亲切地和我告别,我才知道外祖父并不凶恶,也不可怕。
我一想起他曾这么残酷地毒打我,就难过地流泪,并且总也忘不了这件事。
1、外祖父毒打了“我”一顿,现在却来看望“我”,并和“我”说了这么多话,他的目的是什么?(3分)外祖父的目的,一是为了安慰“我”,叫“我”不必太伤心;二是希望“我”理解他的举动,叫我不要记恨,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三是他的打是有道理的,他要警告我。
参考示例:安慰“我”,向“我”道歉,让“我”明白他打“我”是为了训诫“我”,希望“我”不要记恨他。
2、从选段可以看出,“我”对外祖父的感情是复杂的。
在“我”的眼中,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童年》中的其他情节具体分析。
(5分)[先答总体的:残暴、慈爱。
对“残暴”具体化:教育不得法(待人)。
注意,要联系原著(或上文段)情节。
对“慈爱”具体化:教我读书、上文有“轻轻靠着”等。
再提醒,一定要联系原文。
此外,写他专横等亦可。
]参考示例:在“我”眼中,外祖父是一个残暴而又慈爱的人。
对于犯错的孩子和工人,甚至是对相依为命的妻子,他都会狠狠毒打,使孩子们都怕他恨他;然而,他教“我”认字,关心“我”的成长,对不孝的女儿越来越宽容,为给女儿办嫁妆甚至把大房子卖了。
3、小说《童年》的语言形象生动,准确表现人物的性格。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2013年《中考夺冠》]如句子“他弯下身来来吻了吻我的额头;然后,一面用僵硬的小手——染了一手黄颜色,特别是弯得像鸟嘴似的指甲更显得黄——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一面谈起来”,运用“弯下身”“吻”“抚摸”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外祖父慈爱的一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外祖父的小手“黄”的特点,再现出其饱受生活贫困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