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童年》教学设计——主题思想
《名著导读_《童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名著导读_《童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作业设计方案一、主题:《名著导读_《童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二、背景介绍:《童年》是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的自传体小说,通过作者小时候的经历和成长故事,展现了他对生活、人性、家庭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更是一部教育读本,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成长、智慧和情感的启迪。
三、培养目标:1.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文学视野;3.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人文关怀意识;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四、作业设计:1. 第一周:介绍托尔斯泰及其作品背景- 学生自主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一起探讨《童年》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第二周:阅读《童年》并撰写读书笔记- 学生每天阅读《童年》一部分,并记录自己的思考、感受和疑问;- 每节课开展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交流心得,激发阅读兴趣。
3. 第三周: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 学生分组选定一个主要人物,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该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过程;-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中的情节。
4. 第四周:撰写读后感及小论文- 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童年》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指导学生写作小论文,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五、评价方式:1. 参与度评价: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读书笔记、小组展示、论文等作业质量;3. 能力评价: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童年》这部名著,还能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学习的成就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目的与意义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名著《童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名著导读《童年》教案

名著导读《童年》教案在这段时间里,主人公XXX经历了贫困、家庭暴力、失去亲人等种种苦难,但他也在自然、朋友、书籍中找到了乐趣和支持。
整部作品描写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当时俄国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
2、阅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XXX、他的父母、祖母、朋友等,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言谈举止等,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与外界的关系。
同时,也要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如贫困、家庭暴力、人情冷暖等。
3、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XXX的自传体三部曲,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同时也可以阅读其他描写童年成长的经典作品,如XXX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三、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可以根据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写一篇小作文或绘制一幅画作。
XXX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XXX把他寄养在外祖父XXX,位于XXX。
然而,家业不景气导致外祖父变得专横暴躁。
XXX的舅舅们也为分家和侵吞XXX母亲的嫁妆而不断争吵斗殴。
在这种充满仇恨之雾的家庭里,XXX感到不安和难以忍受。
他的母亲最终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有乐观、纯朴的XXX和正直的老工人XXX。
每逢节日的晚上,XXX会弹吉他,外祖母会跳着民间舞,这些人给XXX带来欢乐和忧愁。
在这些人中,外祖母的影响最深,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良总会战胜恶。
相反,外祖父则一个惩罚人的。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并招了两个房客。
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给XXX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XXX,他的残忍和奴隶气引起了XXX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但她的变化使XXX感到十分沉痛。
《童年》名著导读讲课讲稿

《童年》名著导读1.作家、作品)2.故事梗概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
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
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
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
他的母调。
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
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
开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
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外祖父:56气。
7.轻松闯关1、作者从高尔基父亲逝世开始,到母亲逝世为止,恰是作者5岁到7岁的童年生活阶段。
书中充满了残酷恐怖的生活故事。
这部作品叫《》,与《》和《》合称“自传体三部曲”。
2、《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外祖父是一个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外祖母,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勇敢正直的________,善良乐观的__________,自私残暴的________,贪婪恶毒的__________以及热爱生活的________,正直的老工人________献身科学的知识分子“________”。
3、《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因此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但也因为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的色彩,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在邪恶中看到,在冷酷无情中看到,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
4、(人物名)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省海阳市美宝学校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名著导读《童年》教案

在苦难与关爱中长大——《童年》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讲述的是作者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是些“像铅一般沉重的丑事”,苦难和奋斗是这部小说的主旋律。
但由于小说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所以读来并不觉得压抑。
小说给人的教益很深,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中感受到主人公战胜命运的巨大力量。
【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小说的能力。
《童年》这部小说虽然基调有些严肃、低沉,但由于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学生读懂应该不成问题,问题是学生能否主动地有兴趣地去读。
由于小说在结构的安排上,从表面看有些杂乱,情节上又缺少曲折生动、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再加上“阿廖沙”生活的时代和国家离学生的生活久远,六年级学生很难有兴趣自觉阅读。
因此,我从“阿廖沙”这个中心人物入手,引领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把握小说的要义,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思路】围绕阿廖沙的成长历程设计了三个板块的引读。
一、阿廖沙的生活环境,赏读一个片段;二、阿廖沙经历的苦难,赏读两个片段;三、阿廖沙得到的关爱和帮助,赏读三个片段。
通过这六个片段的赏读,旨在引领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把握小说的要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阿廖沙经历的苦难与得到的关爱,把握小说的要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精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阿廖沙的成长历程中得到启迪:即使在逆境中,也要乐观地面对生活,要坚强地面对一切挫折【教学重难点】了解阿廖沙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学策略】精心设计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童年》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童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该作品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童年时期的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自传体文学作品,对自传体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他们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童年》这部作品,他们可能对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苦难认识和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童年》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能够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童年》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能够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苦难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3.写作练习: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童年》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问题。
2.学生准备:阅读《童年》,做好读书笔记,对作品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自传体文学作品的特点,然后引入《童年》这部作品。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高尔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呈现作品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小学六年级名著导读——《童年》

小学六年级名著导读——《童年》《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以塑造一个内心深受贫困和苦难煎熬的童年形象为主线,展现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俄罗斯上层社会的生活景象。
通过对高尔基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的深入叙述,该小说不仅反映出了作者童年时期的真实生活,还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揭示。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童年》的导读。
一、家庭背景与社会环境《童年》的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的俄罗斯,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
他的父亲是个废柴酒鬼,母亲则是一个慈爱而勤劳的妇女。
家庭环境的贫困和动荡为高尔基的童年注入了无尽的痛苦和困苦。
小说中揭示的社会环境也是极不公正和残酷的,贫穷的工人阶级被统治者压迫和剥削,形成了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平等,给高尔基的童年带来了一系列不幸和挫折。
二、童年阶段的人物形象《童年》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说的主人公阿廖沙。
阿廖沙是个聪明而敏感的男孩,他对生活和周围的人有着独特的感受力。
虽然成长于贫困的环境中,但他一直保持着乐观、坚强的信念,积极面对生活的艰难。
同时,小说中还塑造了一些其他的人物形象,如阿廖沙的父亲、母亲、叔叔等。
每个人物形象都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态度,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童年时期人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寓意和思想内涵《童年》不仅是一部关于作者个人经历的回忆录,更是一部呼唤人性光辉和温暖的作品。
小说通过对贫困、苦难、不公正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呼唤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品中反映出的人性的光辉和温暖使人们对生活抱有希望和勇气,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不公正的社会环境给人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通过对阿廖沙的描写,小说中蕴含着勇敢、乐观、坚韧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
总之,《童年》以其真实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批判,展示了作者童年时期所经历的苦难经历,也揭示了社会不公的现状。
通过对童年时期的生活描写,它反映出了人类生活的残酷和无奈,也象征着美好和幸福的追求。
名著导读:《童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名著导读《童年》【教材分析】《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童年》在写作上是采取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结合的方法。
通过儿童的视角,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又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而以成人的视觉对生活感悟的描写,又增加了这部小说的深刻性和思想性。
因此这部小说可以说就是作者丰富、多姿内心世界的再现,作品虽然写的是痛苦的过去,却洋溢着明快的乐观主义。
本设计采用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共读原则,来体会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百态的深刻剖析。
【教学目标】1.了解整本书阅读的一般步骤“乐读——精读——活读”,初步学会阅读整本书;2.能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梳理情节、评价人物、品析细节;3.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综合活动中,加深对作品“成长”“苦难”等主题的理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预习提示】1.先睹为快:通读《童年》,完成人物档案卡。
2.人物变身:变换视角讲故事,请学生自选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比如外婆、外祖父、小茨冈、好事情、大舅舅等,以第一人称,分别讲述阿廖沙的故事(注意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看看谁讲得更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那这是怎样一部书呢?接下来让我们采用“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走近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童年》,一起体会主人公的苦难与欢乐交织的童年生活!ppt呈现“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
二、乐读整本书:激发兴趣,熟悉内容读书,首要是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或者故事情节,课前布置的两个预习作业,通过设置趣味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快速熟悉内容,梳理故事。
名著导读《童年》教案

《童年》:在磨难中长大1.作家、作品《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 中的第一部。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己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叙述的是阿廖沙 ( 高尔基的乳名 ) 三岁到十岁这一期间的童年生活。
2.故事梗概阿廖沙三岁时,失掉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
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
外祖父年青时,是一个纤夫,此后开染坊,成了小业主。
阿廖沙到达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败,因为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更加专横烦躁。
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并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停地争执、打斗。
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洋溢着愤恨之雾,连儿童也为这类氛围所迫害。
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爱外祖父,惧怕他,感觉他的眼里含着敌意。
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堂哥鼓动,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掉了知觉,并害了一场重病。
此后,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察看四周的人们,无论是对自己的,仍是他人的辱没和难过,都感觉难以忍耐。
他的母亲因为不堪忍耐这类生活,便丢掉了他,走开了这个家庭。
但在这个浑浊的环境里,也还有此外一种人,此外一种生活。
这里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品里戈里。
每逢节日的夜晚,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感人心弦的曲调。
外祖母跳着民间舞,如同恢复了青春。
这全部使阿廖沙既感到欢喜又感觉忧虑。
在这些人中间,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
外祖母为人和善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
她知道好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同情穷人和弱者,颂扬正义和光明的。
她崇奉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
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老是找寻人的罪恶,处罚人。
此后,外祖父乔迁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
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外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碰到的第一个优异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