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优秀说课稿
8.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8.2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学习目标•掌握金属的氧化性质。
•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置换反应。
•了解金属对酸的反应性。
二、教学重点•金属的氧化性质。
•金属与非金属的置换反应。
三、教学难点•金属对酸的反应性。
四、教学内容1. 金属的氧化性质金属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常见的金属如铜、铁等在空气中容易氧化。
金属氧化的一般过程如下:金属 + 氧气→ 金属氧化物例如,铁在空气中会氧化生成铁氧化物:4 Fe + 3 O2 → 2 Fe2O32. 金属与非金属的置换反应金属可以与非金属发生置换反应,常见的例子是金属与酸类的反应。
例如,当锌与盐酸反应时,锌会取代盐酸中的氢,生成氯化锌和氢气:Zn + 2 HCl → ZnCl2 + H2类似地,铜也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氢气:Cu + 2 HCl → CuCl2 + H23. 金属对酸的反应性金属对酸的反应性与金属的活动性有关,金属的活动性越高,对酸的反应性越强。
通常使用活动性序列来表示金属对酸的反应性。
在活动性序列中,金属越往上,其活动性越强。
例如,根据活动性序列,我们可以判断出铁比铜更活泼,在酸中铁比铜更容易发生反应。
五、教学过程1.通过实际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金属的氧化现象,并总结金属氧化的一般过程。
2.利用示例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理解金属对酸的置换反应。
3.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金属对酸的反应性的学习。
4.引导学生讨论金属对酸的反应性与活动性序列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际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金属的氧化现象。
•示范法:以示例化学方程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金属与酸类的置换反应。
•案例分析法:通过练习题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价•让学生进行互动问答,检查学生对金属的氧化性质、金属与非金属的置换反应、金属对酸的反应性的掌握情况。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板书设计1. 金属的氧化性质金属 + 氧气→ 金属氧化物2. 金属与非金属的置换反应金属 + 酸类→ 金属盐 + 氢气3. 金属对酸的反应性金属活动性序列:铁 > 铜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实验和示例方程式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金属的氧化性质、金属与非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对酸的反应性。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1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1篇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我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这节课一、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
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二、教学目标: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实际。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 的内容。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金属的物理性质,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金属的冶炼、金属资源的保护等知识做好了铺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三个部分。
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常见的金属制品,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之前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氧气、酸、盐等物质的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学习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
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2、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 2 的内容。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金属的物理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本节课的知识又为后续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好了铺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通过实验探究和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并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常见金属,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还比较陌生。
(二)能力水平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但在设计实验方案、归纳总结规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心理特点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未知事物,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够严谨等问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含义,并能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金属与氧气、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含义和应用。
(二)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是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定义及应用,它侧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应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本课题的学习还能为后面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按照《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年龄、心理特征,我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能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活动性顺序,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学重难点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设置以及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判断教学重、难点,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要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日常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年龄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分析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索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以实验探索为主线能让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还能边观察、边记录、边分析、边总结。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 的内容。
在初中化学中,金属是重要的一类物质,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氧气、水等物质的性质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物质的化学变化的认识,为后续学习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课题主要包括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等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含义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氧气、水等物质的性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用语,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和好奇心。
(二)能力水平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心理特点初三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喜欢动手实验,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3篇)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3篇〕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镁、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响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响。
3、通过金属与氧气、酸反响的实验探究,初步了解金属的活动性。
学时重点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响。
学时难点用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前边咱们讲了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谁能告诉我合金与纯金属相比拟有什么优良性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及黄金饰品越来越多的成为寻常百姓的装饰品。
随之而来的假黄金诈骗案也越来越多,提示:黄铜为铜锌合金,外观和黄金相似人们为何会上当?你能想出一个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吗?通过测密度;硬度不同,相互刻画等那么,能不能使用化学方法鉴别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温故知新归纳总结评论请同学们回忆有哪些金属能和氧气的反响?金属铁和镁镁在空气中点燃;铁在纯氧气中燃烧的图片。
镁在空气中加热即可发生反响,而铁必须在纯氧中才能燃烧,从反响条件上比拟,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镁比铁活泼。
教师出示外表氧化的镁片,再用砂纸打磨一半后,引导学生比照观察镁铝在常温下就能和氧气反响,铁铜在常温下几乎不和氧气反响,但在高温条件下却能和氧气反响,我们得出金属的第一个化学性质一多数金属能和氧气反响〔但反响的剧烈程度不一样〕燃烧金戒指的图片: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教师启发引导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响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金难与氧气发生反响学到这同学们有没有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了?用火烧你能描述具体的操作方法吗?很好,取少量金属块在火焰上加热,假设金属外表发黑那么原试样为黄铜,假设无变化,那么为真金。
1.比拟镁铝铁铜金分别与氧气反响时的难易程度有何不同呢?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不同的金属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不一样。
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别的物质起反响,且反响现象越剧烈。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 的内容。
在初中化学中,金属是重要的一类物质,而金属的化学性质是认识金属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金属与其他物质的反应规律,为后续学习金属的冶炼、金属材料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本课题主要包括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部分金属的物理性质,并且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金属与氧气、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二)教学难点1、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一)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金属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的化学性质》优秀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
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地学生的实际。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
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本人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
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最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辨别戒指的真假”实验方案并实施,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学法指导: 1.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
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
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来感受的。
我为此补充一些本地种植有关的联系实际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
探究分三步进行:(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4.为了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我根据经常使用硫酸铜溶液的实际,设计了“用铝桶装硫酸铜溶液这一案例”。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旁。
四、课堂教学设计: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分别为一、复习-激趣、二、创境-设疑、三、操作-体验、四、讨论-深化、五、小结-反思、六、实践-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一)复习-激趣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几幅色彩明快的金属材料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
一方面复习上节课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总叹息找不到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认为思想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我如此设计的理由是:我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渴望,“地铁、飞机、飞船”的照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境-设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穿金戴银”在农村也成为一种时尚。
在我们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金银手饰,他们最担心买到假的金银手饰。
为此,本节课我采用“辨别戒指的真假?”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操作-体验虽然学生已做过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的,由于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能注意不够。
因此本节课我安排学生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把它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镁条、铝箔、铁丝、铜丝分别与氧气反应。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铝箔要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才出现强光;铁丝光加热放入氧气瓶中无法燃烧,还必须要绑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溅的现象;铜丝加热后,只是变黑,绑上火柴也无法烧。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是Mg>Al> >Fe>Cu。
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并得出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然后出示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
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和方法继续完成以下的三个探究实验。
在这些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近,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实验二、 A:镁、铝、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探究实验三 B:镁、铝、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四)讨论-深化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
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练习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出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Al>Zn>Fe>Cu。
1、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2、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得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1、反应物和产物都只有两种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和表达式。
接着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四1、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2、铁钉浸入Al2(SO4)3溶液;3、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5、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却没有什么现象?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就没有红色的东西出现了。
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形成小组意见。
结论: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1、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五)小结-反思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和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四组探究实验进行小结。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
板书如下:1、置换反应特点: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字母表示法:A + BC → B + AC2、金属的化学性质;(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3、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习册上的习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
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
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0.2%的硫酸铜溶液。
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
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六)、实践-应用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金戒指、银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解答课前学生的疑问。
为避免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场上的骗子一般用铜、锌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属铝假冒银戒指,主要是两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及时倾听各小组的方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设计,要特别注意当地一些民间的错误传说,例如,当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墙上划线,根据线的深浅来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鸡蛋白包裹戒指,看鸡蛋白是否变黑来判定戒指的真假。
这些方案都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