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储层测井解释8-储层定性评价

合集下载

测井资料综合解释

测井资料综合解释

测井综合解释评价
测井资料解释技术发展史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称为半定量解释阶段
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计算机工业的发展,测井资料采集技 术得到极大的提高,先后问世的CSU、CLS3700、MAX-500等 测井系统使测井系列得到极大丰富,测井资料解释摆脱手工定 性解释阶段,开始进入应用计算机的半定量解释阶段。解释评 价软件有:POR、SAND、CRA等,各油田还根据自己的的特 点研制开发了自动判别油气水层程序等多种应用软件,可以定 量计算孔、渗、饱、泥质含量、可动油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 等参数,还可以通过地倾角测井,解释地层倾向、倾角、断层 等构造问题,研究沉积相变化等
3、工程和生产测井方法 固井质量检查:CBL-VDL、SBT、MAK-II 井温测井、套管损伤检查 生产测井方法:产液、注水
4、其它单项测井方法 地层倾角、自然伽马能谱 长源距声波、电缆地层测试(RFT、FMT) 碳氧比、介电、电磁波测井
测井系列选择
• 砂泥岩剖面(以冀中地区为例) 标准测井——2.5m、SP、CAL 组合测井——SP、GR、CAL、ML、0.4m、4m ILD-ILM-LL8、AC、CNL、DEN 新方法可选(MRIL、HDIL)
思路 地层
测井综合解释评价
POR=
AC - 180 ×.
620 - 180
1
CP
交会
k
0.136 4.4 Sirr 2


时差、密度、中子
渗透率
电阻率

岩性曲线

Sw
(
abRw m Rt )
1பைடு நூலகம்n
SH=(SHLG-Gmin)/(Gmax-Gmin) Vsh=(2 GCUR×SH-1)/(2 GCUR-1)

测井方法及综合解释

测井方法及综合解释
梯度电阻率曲线特点 非对称曲线,顶(底)部梯度电阻率曲线在高 阻层顶(底)部出现极大,在高阻层底(顶)部 出现极小地层中部电阻率最接近地层实际 值。 电位电阻率曲线特点 对称曲线,随地层厚度减小,围岩电阻率
的影响增大,地层中部电阻率最接近地 层实际值。
梯度、电位曲线应用
1) 、可利用厚层电位电阻率曲线的半 幅点确定地层界面及厚度。
深、浅侧向电阻率曲线不重合。 如果地层为泥浆高侵,则深电阻率 小于浅电阻率,常见淡水泥浆钻井 的水层。
反之,如果地层为泥浆低侵,则 深电阻率大于浅电阻率,常见淡 水泥浆钻井的油气层或盐水泥浆 钻井的油气层和水层。
渗透性地层的深、浅侧向及中、深感 应曲线应用
1) 、确定地层厚度,根据电阻率半幅 点位置确定地层界面及地层厚度。 2) 、确定地层电阻率,一般取地层中 部测井值作为地层电阻率值。
测井方法及综合解释
总复习提要
绪论
• 储集层的基本参数(孔、渗、饱、有效厚度)、相关参数 的定义
• 储集层分类(主要两大类)、特点(岩性、物性、电性等)
自然电位SP
• 自然电动势产生的基本原理(电荷聚集方式、结果)、等 效电路
• 主要影响因素(矿化度、油气、泥质含量,等) • 应用(正、负异常划分储层,划分油水层,求Vsh、Rw等)
微电极系(微梯度、微电位)曲线的应 用
1) 、划分岩性剖面,确定渗透性地层。 2) 、确定岩层界面及油气层的有效厚度。 3) 、确定冲洗带电阻率及泥饼厚度。 4) 、确定扩径井段。
渗透层 致密层
微电极曲线 特点及应用
5 、渗透性地层的深、浅侧向及中、深 感应曲线特点及应用。
渗透性地层的深、浅侧向及中、深 感应曲线特点
中子孔隙度:经过岩性、泥质含量、轻质油气校正后, 得到地层孔隙度。

测井技术及资料解释

测井技术及资料解释

水层:低阻,高侵剖面
深感
2.与孔隙度测井组合,计算地层

水电阻率
3.确定地层真电阻率,计算含
水饱和度
中感
4.油田地质应用

油层对比和油层非均质性研究
D、声波测井
资料应用
1.确定地层岩性和计算孔隙度 2.识别气层和裂缝
声波时差:△t水<△t油<△t气 气层特点:① 周波跳跃
② 声波时差增大 3.合成地震记录 4.检测压力异常和断层
(U/K:估计泥岩生油能力,愈高愈好); 6、地层对比; 7、划分水淹层; 8、判断地层界面。
H、井径测井
资料应用: 1、计算固井水泥量; 2、测井解释环境影 响校正:
井径
3、提供钻井工程所 需数据;
4、辅助判断储集层。
I、其它测井技术
地层倾角
地层压力测试 FMT SFT RFT MDT
井温+泥浆电阻率(TEMP+RM) 井斜+方位(DAZ、DEV) 井径(CAL)
❖ 5、烃源岩评价
❖ 传统的烃源岩评价采用钻井岩心、井壁取心、录 井岩屑在实验室进行测量获得有机碳的含量。这种方 法受岩样数量的限制,给出的结果在纵向上往往是不 连续的,不能反映生油岩层的全貌,同时存在着实验 分析周期长、价格昂贵以及在一盆地内只能对少数井 的岩样进行分析。利用连续的密度、声波、电阻率、 自然伽马能谱等测井数据评价生油岩的有机质丰度, 对盆地资源的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6、产能预测
❖ 综合利用测井资料,特别是地层压力测试、核磁 共振测井资料,建立束缚水、相对渗透率、可动水等 参数模型,可进行储层产能预测。
❖ 7、地震资料层速度标定
❖ 利用声波测井纵、横波速度测量结果,对地震资 料进行约束处理,更准确确定地震层速度,制作合成 地震记录,标定地层,追踪储层。

石油勘探中的测井技术与解释

石油勘探中的测井技术与解释

石油勘探中的测井技术与解释石油勘探是指在地表以下进行物探、地球化学、地震勘探等一系列技术手段的应用,以找到地下石油、天然气的蕴藏情况,并评价资源的量与质。

在这个过程中,测井技术与解释被广泛应用,为石油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一、测井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作用测井技术是通过电测、声波、核子、射线等物理参数的反演,对地层构造、岩性、流体性质等进行检测和解释的一种手段。

在石油勘探中,测井技术具有以下作用:1. 评价储层岩性:测井仪器通过记录不同物性参数的变化,可以判断地层的岩性类型、颗粒度、含量等。

岩性是石油勘探中评价储层质量和寻找有效储集层的重要指标之一。

2. 判别储集层:测井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地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物理参数,判别储集层的存在与否、储集层的性质及其储集能力。

这对石油勘探的钻井方案设计、油层测试、储层描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识别含油气区域:测井技术可以通过记录油气层的厚度、含量、产能、压力等参数,实现对含油气区域的识别。

这对石油勘探的勘探方向和资源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4. 评估地层油气资源:测井技术可以计算地层的储量、收益、生产指标等,为石油勘探的盈亏评估提供依据。

同时,通过测井技术可以评估地下水含量和质量,避免资源开采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 判别油气藏类型:测井技术可以通过分析记录的数据,判别油气藏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开采方式和开采效果不同,因此了解油气藏类型对于石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二、测井解释的重要性测井解释是指根据测井数据及地层物理性质,进行数据分析、解释,并综合其他勘探资料,获得地质与物理参数的定性定量评价。

测井解释对石油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1. 确定储层分界面:通过测井数据的解释,可以确定不同地层之间的分界面,为钻井工程提供重要参考。

储层分界面是勘探阶段设计合理的钻井方案、防漏井策略、完井方案的重要依据。

2. 识别异常地质体:测井技术可以在勘探过程中识别异常地质体,如断层、构造变形、溶蚀洞等。

测井知识点总结

测井知识点总结

测井知识点总结一、测井的概念测井是指利用测井仪器和设备,通过测量井底岩层岩石和流体的性质,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地层信息的一种技术。

测井是一种地球物理和地质学的交叉学科,是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测井的作用1.评价储层性质:通过测井可以了解地层的岩石类型、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帮助确定储层的物性特征,为油气储集层的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2.确定油藏参数:通过测井可以确定油藏的含油饱和度、油层厚度、垂向展布和孔隙结构,为油田的储量估算和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3.指导井位设计:测井可以确定地层的性质和构造,为井位的设计和钻井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4.优化井筒完井设计:通过测井可以了解井下岩性的变化和油层的特征,指导井筒完井设计,选择合适的生产层位和工程措施,提高油井的生产效率。

5.监测油气层动态:测井可以监测井底岩层的性质和变化,及时了解油气层的动态变化情况,指导油气开发策略。

6.保证油井安全:通过对井下岩层进行测量,可以了解地质构造、地应力状态、孔隙稳定性等情况,确保钻井安全。

三、常见的测井工具和方法1.自然伽马测井:自然伽马测井是利用地下岩石放射性元素自然辐射的特性,通过测量自然伽马射线的能量和强度,了解岩石的密度和成分,判断岩石类型和含油气性质。

2.电测井:电测井是利用钻井井筒和地层的电性差异,通过测量井底岩层对电流的导电、电阻、介电等特性参数,推断地层的电性特征、含水饱和度和孔隙度等信息。

3.声波测井:声波测井是利用声波在地层中的传播特性,通过测量声波波速和波幅的变化,推断地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和成岩环境等信息。

4.核磁共振测井:核磁共振测井是利用核磁共振技术,通过测量原子核在地层中的共振信号,获得储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岩石类型等参数。

5.测井解释方法:根据测井资料的性质、特点和目标,采用各种物理、地质和数学方法,对测井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和处理,得出地层的物性参数和岩性解释结果。

6.测井井筒完整性检测方法:针对井筒完整性的要求,包括封隔壁、封堵操作、水泥防漏、井下环序装置,钻进模式,测井系统等方面,研究井筒完整性检查方法、工具及其应用。

测井综合解释与评价技术

测井综合解释与评价技术

井身质量
利用测井曲线分析井径变 化、井斜角度和方位角等 信息,评估井身质量是否 符合设计要求。
地层压力检测
通过分析地层压力系数与 地层孔隙度等参数,预测 钻遇地层可能存在的压力 异常。
采油工程评价
产能评估
根据测井数据计算油井的 产能,预测油井的产油量、 产液量等参数。
储层改造效果
分析储层改造前后测井数 据的差异,评估增产措施 的效果。
综合解释法的优点是精度高、可靠性好,适用于各种复杂程度的地层。然而,综合解释 法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04
油藏工程评价
油藏压力评价
总结词
通过测井资料,分析油藏的压力状态,为后续的油藏开发提供依据。
详细描述
利用测井资料,如压力恢复曲线、压力导数曲线等,分析油藏的压力分布、压 力系数、地层压力等参数,评估油藏的压力状态,判断油藏的驱动类型和开发 方式。
直接解释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适用于地层特征较为明显 的地区。然而,对于复杂地层或岩性变化较大的地区,直 接解释法的精度和可靠性可能较低。
间接解释法
间接解释法是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测井数据与地层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反演出地层参数的方 法。
这种方法通常基于大量的已知地层参数和测井数据,通过统计回归分析或物理模型建立反演公式,对地 层进行定量解释。
油层连通性
通过分析测井曲线形态, 判断油层之间的连通情况, 为制定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评价
剩余油饱和度
利用核磁共振、介电常数等测井技术,测定剩余油饱和度,了解 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微观剩余油分布
通过岩心分析、微观成像测井等技术手段,观察微观尺度上剩余油 的分布特征。

测井解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测井解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第一篇测井解释基础与测井方法测井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和油田勘探开发的全过程。

利用测井资料,我们不仅可以划分井孔地层剖面,确定岩层厚度和埋藏深度,确定储层并识别油气水层,进行区域地层对比,而且还可以探测和研究地层主要矿物成分、孔隙度、渗透率、油气饱和度、裂缝、断层、构造特征和沉积环境与砂体的分布等,对于评价地层的储集能力、检测油气藏的开采情况,细致地分析研究油层地质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测井技术及其解释处理方法的飞速发展,测井资料的应用日益深化,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第一章测井解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一节测井解释的基本任务测井资料解释,就是按照预定的地质任务和评价目标选择几种测井方法采集所需的测井资料,依据已有的测井解释方法,结合地质、钻井、录井、开发等资料,对测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用以解决地层划分、油气层和有用矿藏的评价及其勘探开发中的其它地质、工程问题。

测井解释的基本任务主要有:1.进行产层性质评价。

包括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孔径分布、粒径大小及分选性、裂缝分布、润湿性等的分析。

2.进行产液性质评价。

包括孔隙流体性质和成分(油、气、水)的确定,可动流体(油、气、水)饱和度、不可动流体(束缚水、残余油)饱和度的计算。

3.进行油藏性质评价。

包括研究构造、断层、沉积相,地层对比,分析油藏和油气水分布规律,计算油气储量、产能和采收率;指导井位部署、制订开发方案和增产措施。

4.进行钻采工程应用。

在钻井工程中,测量井眼的井斜、方位和井径等几何形状,估算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和岩石的破裂压力梯度,指导钻井液密度的合理配制,确定套管下深和水泥上返高度,计算固井水泥用量和检查固井质量等;在采油工程中,进行油气井射孔,生产剖面和吸水剖面测量,识别水淹层位和水淹级别,确定出水层位和串槽层位,检查射孔质量、酸化和压裂效果等。

第二节岩性确定方法储层的岩性评价是指确定储层岩石所属的岩石类别,计算岩石主要矿物成分的含量和泥质含量,进一步确定泥质在岩石中分布的形式和粘土矿物的成分。

测井解释(重要)

测井解释(重要)

按岩性可分为: 碳酸盐岩:主要岩石类型石灰岩、白云岩
储集层的分类及特点
特殊岩性:包括岩浆岩、变质岩、泥岩等 孔隙型
按储集空间结构:
裂缝型
洞穴型
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原生孔隙度、次生孔隙度
储集层的基本参数
饱和度:储集层的含油性指示,孔隙中油气所占孔隙的相对体积称含油饱和度。
岩层厚度:指岩层上下界面之距离,以岩性或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为其 特征。
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计算机工业的发展,测井资料采集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 先后问世的CSU、CLS3700、MAX-500等测井系统使测井系列得到极大丰富,测井资 料解释摆脱手工定性解释阶段,开始进入应用计算机的半定量解释阶段。解释评价软 件有:POR、SAND、CRA等,各油田还根据自己的的特点研制开发了自动判别油气 水层程序等多种应用软件,可以定量计算孔、渗、饱、泥质含量、可动油饱和度、束 缚水饱和度等参数,还可以通过地倾角测井,解释地层倾向、倾角、断层等构造问题, 研究沉积相变化等 第三阶段:定量解释和多井评价阶段 从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成像测井技术,为测井资料解释展现了广阔平台,现代的
第二部分 测井综合解释评价
测井资料解释技术发展史
第一阶段:60-80年代裸眼井测井系列是横向测井和 声-感测井定性解释阶段
当时用手工方法根据横向测井地层电阻率特征,结合自然电位、井径曲线划分 储层,在根据微梯度与微电位曲线之间的差异,自然电位幅度大小所反映的储 层渗透性的好坏,对储层进行评价,结合录井的岩屑、井壁取芯、钻井取芯的 显示定性判别储层油、气、水性质。 通过区域一些井的试油、试采结果,统计电性与含油性的关系,如:制作 地层真电阻率与纯水层电阻率交会图版;地层真电阻率与自然电位相对值的图 版等,对应用电阻率进行储层油、气、水性质判别起到较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通利波以及纵、 横波全波列 变密度图像的干涉条纹特征
RFT-重复式地层测试器
MDT-模块式地层动态测试器
利用斯通利波评价储层有效性图版
现场实例 凉东1-1井石炭系裂缝有效性评价
无效天然裂缝
现场实例 凉东1-1井石炭系裂缝有效性评价
有效天然裂缝
现场实例 渡1井飞仙关组裂缝有效性评价
有效天然裂缝
成像测井 资料可准 确地识别 诱导裂缝
钻井过程中由于钻具振动形

成的机械破碎裂缝


重泥浆与地应力不平衡性造 成的压裂缝

应力释放裂缝
诱导裂缝特征
钻井过程中 由于钻具振 动形成的机 械破碎裂缝
它们十分微小且径向延伸很浅,这种裂缝 虽然在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如FMI)图象 上有高电导的异常,但在径向探测深度较 大的方位电阻率成像测井(如ARI)图象 上却没有异常(或异常不明显)
应用微电阻率扫描(如FMI、EMI)和方位电阻率 成像(如ARI)相结合, 从裂缝在井壁上的形态 特征来评价裂缝的张开程度就要准确得多
用双侧向测井近视估算裂缝的径向延伸情况
通过FMI与ARI的比较来判断裂缝的径向延伸情况
用双侧向测井近视估算裂缝的径向延伸情况
探测 深度
浅侧向:3050cm
深 双 侧 向 和 ARI : 可达在2m以上
由于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因此 对测井信息的特征和数值均有较大影响
测井特征似裂缝性储层,不具备储渗能力
常见非均质 岩石构造
薄层状构造 豹斑状构造
眼球眼皮构造 燧石结核构造
薄层状构造
眼球眼皮状构造
燧石结核构造
豹斑状构造
特殊岩石构造识别成像测井特征
(a)薄层状构 (b) 眼球眼皮构造
(c) 燧石结核构造
天然裂缝因常遭溶蚀和褶皱的作用, 故裂缝面总不太规则, 且缝宽有较大 的变化;而诱导裂缝的缝面形状较规则 且缝宽变化很小
诱导裂缝的径向延伸都不大,故深侧向 测井电阻率下降不很明显
(a)机械破碎裂缝
(b)重泥浆压裂缝
(c)应力释放裂缝
天然裂缝与诱导裂缝的鉴别
(d)天然裂缝
六、天然裂缝有效性评价
评价裂缝 有效性的 指标
干层



气 层

能量几乎无衰减
能量衰减明显
气层
茅 口 组
苟3井综合测井曲线及斯通利波能量及波形、FMI成像图
思考题
1、碳酸盐岩剖面有哪些常见的非均质岩石构造? 测井特征如何? 2、常见的诱导裂缝有那几种 ?是如何产生的? 3、如何识别天然裂缝与诱导裂缝? 4、如何评价裂缝的有效性 ? 5、如何估算裂缝的径向延伸情况?
裂缝的张开度 裂缝的径向延伸深度 裂缝的渗滤性
裂缝的 张开度 评价
裂缝的 径向延 伸深度 评价
用双侧向测井 的差异和电阻 率值定性描述, 再根据图版或 公式来求取张 开度。
但是该方法受到的影响因素 太多,如裂缝的产状,裂缝 的组合,储层的含流体性质, 泥浆的侵入特征等都将影响 计算的结果,因而误差很大, 用来评价其有效性的效果自 然就很差
(八)
思考题
1、碳酸盐岩剖面有哪些常见的非均质岩石构造? 测井特征如何? 2、常见的诱导裂缝有那几种 ?是如何产生的? 3、如何识别天然裂缝与诱导裂缝? 4、如何评价裂缝的有效性 ? 5、如何估算裂缝的径向延伸情况?
第二节、裂缝型储层评价
四、 特殊岩石构造识别
均质岩 石构造
非均质岩 石构造
具有各向同性的物理性质,对通常根据均匀、 对称的地层模型设计的测井仪器所测到的测 井信息没有额外的异常影响
ARI方位电阻率测井仪
是新一代的侧向测井仪,它围绕井眼进行定 向测量,同原来的侧向测井仪相比,具有更 高的分辨率
豹斑状构造
茅三 茅二A 茅二B 茅二C 茅一A 茅一B 茅一C 栖二 栖一A 栖一B
五、天然裂缝与诱导裂缝的鉴别
1995.6.24 =1.82g/cm3
1995.6.18 清水泥浆
月诱
东导
3
井 压
压 裂
裂缝
漏的
失实
段例
1

渡导 井裂

1-1
诱 渡导 井裂

在实际井剖面中,经常遇到一些 人工诱导裂缝。这些裂缝,延伸 深度很浅,没有储集意义,用常 规测井资料解释时,容易与天然 裂缝混淆,造成解释失误。
是从FMI图上确定是否为天然裂缝, 再从 ARI图上看这些裂缝还是否存在,不存在的 为无效裂缝,存在的为有效裂缝。
裂缝的渗滤性能综合地反映了裂缝的张开度、 径向延伸程度和彼此的连通情况,因此,渗滤性是 评价裂缝有效性最好的指标
裂缝的 渗滤性 能评价 手段
声波测井 RFT/MDT
斯通利波能量衰减 见P67
利用双侧向的差异 和绝对值,可近视 估算裂缝的径向延 伸深度
裂缝的径向延伸深度与电阻率的关系
裂缝径向延 伸情况
储渗意义
储渗意义
低孔灰岩 具有效孔灰岩
径向延伸 0.5~2.5m
无储渗意义
低孔灰岩 具有效孔灰岩
径向延伸大 于2.5m
有储渗意义
低孔灰岩
电阻率 深侧向Rd 浅侧向Rs 大于8000 大于3000 大于1000 大于1000 2000~8000 小于3000 小于1000 大于1000
重泥浆与地应 力不平衡性造 成的压裂缝
应力释放裂缝
径向延伸虽不像天然裂缝那样远,但张开 度和纵向延伸都可能较大
是一组接近平行的高角度裂缝, 且裂缝 面十分规则。在常规测井解释中,容易误 解释为低孔高角度裂缝性储层。
诱导裂缝 与天然裂 缝三点主 要区别
诱导裂缝是就地应力作用下即时产生的 裂缝,因此只与就地应力有密切的关系, 故排列整齐,规律性强;而天然裂缝常 为多期构造运动形成;又遭地下水的溶 蚀与沉淀作用的改造,因而分布极不规 则
(d) 藻结核构造
四川非均匀岩石构造层的纵横向分布情况
燧石结核、条带
茅三 茅二A 茅二B 茅二C 茅一A 茅一B 茅一C 栖二 栖一A 栖一B
薄层状构造
茅三 茅二A 茅二B 茅二C 茅一A 茅一B 茅一C 栖二 栖一A 栖一B
眼皮眼球状构造
茅三 茅二A 茅二B 茅二C 茅一A 茅一B 茅一C 栖二 栖一A 栖一B
小于2000 大于1000
比值 Rd/Rs 小于5
5~11
小于5
比较FMI与ARI来判断裂缝的径向延伸情况
FMI的径向探测深度比ARI小得多
FMI可看到井壁上的全部裂缝,包括有效的和无效 的,而ARI则主要看到径向延伸在2m以上的裂缝
比较两者的图像或处理成果,就可估计裂缝的径向 延伸情况
具体 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