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

教学创新|实践创新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轻松学习语文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他们的语文思维活跃起来,认知水平随之提升,将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无法一蹴而就,进行有效策略的总结分析,是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把握时机深入挖掘小学生的内在潜能,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之路即可走得一帆风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想象力;培养策略;研究引言: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必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启发他们思考问题、理解感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整体教学质量会有更大程度的提高。
语文教学魅力尽显,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小学生乐于想象、突破自我、个性发展后,才有机会创造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下面,针对小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培养,笔者特意进行了相关策略的应用研究。
一、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想象提升写作水平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笔优美,十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值得学生们一边学习一边感悟,并且产生深刻地理解记忆。
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文章内容,强化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感悟能力、创新能力等,阅读教学结合写作教学,使得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作文水平得以双向提升,他们的想象空间随之扩大,给予文章不同的结局,写作练习中积累下丰富的知识经验,更容易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中彩那天》一课时,通过赞扬“父亲”那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让学生们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分析“父亲”的心理变化,深层次理解这一“道德难题”。
然后,鼓励班级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改写故事解决,或者续写故事解决,通过文字说明自己对于诚实守信的理解感悟,继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通过提出各种问题,促使学生想象思考想象力是推动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提问教学法,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胆想象,评价他们的课堂表现,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语文教学的过程精彩纷呈,互动形式化、授课表面化等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人类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既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家长的责任。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材料,如图书馆、实验室、艺术工作室等,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地获取知识和信息。
其次,要为孩子们创造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断思考和探索。
最后,倡导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启发式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讨论、组织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如拼图、拆解玩具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三、开展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学校和家庭可以组织一些艺术活动,如绘画比赛、音乐会、戏剧表演等,让孩子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造力。
此外,还可以鼓励孩子们参与一些手工制作和艺术创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提供思维训练思维训练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思维活动,如解密游戏、谜题挑战等,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此外,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智力游戏和谜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思维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够开拓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五、鼓励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阅读,孩子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故事,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特殊教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特殊教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特殊教育是指为有特殊学习困难或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
这些学生可能患有自闭症、学习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各种障碍。
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想象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大脑对信息加工再现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获得新知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从特殊教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了解学生的特殊需求在特殊教育教学中,了解学生的特殊需求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第一步。
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障碍,因此在设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教学活动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了解学生的特殊需求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方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
特殊学生可能对外部环境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想象活动。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讲故事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外部环境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三、使用多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技巧在特殊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技巧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视觉教具、听觉教具、触觉教具等多种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对外部环境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多种感知方式下进行信息加工和想象活动。
教师还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教学等教学技巧来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来形成想象。
四、注重情感体验和认知激活五、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和思维发散在特殊教育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和思维发散。
特殊学生可能存在对新事物的抵触情绪和思维局限,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时,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达和思维发散,让学生发散性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特殊教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特殊需求,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使用多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技巧,注重情感体验和认知激活,以及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和思维发散。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想象力尝试论文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尝试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而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想象力的高低。
想象力是智力因素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力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的工作、学习和劳动的成效。
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一、借助丰富的语言材料,启发想象语言是思维的直观展现,而思维的表达形式是通过词来表现的。
因而,语文教学就得从语言文字开始,让孩子们凭借有效的语言材料去启发想象,并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1.注重感情朗读,激发想象。
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读,通过入情入境的读,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的积淀,使课文的抽象语言文字在大脑中形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这样的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想象的动力,培养了想象的能力,还丰富了课文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2.利用动人情节,展开想象。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故事可谓是情有独钟。
他们被那声情并茂的语言、委婉曲折的情节所深深吸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激发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充,并对故事情节进行改写、续写和扩写,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而且还有利于他们想象力的培养。
这样通过续写,要求学生在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推测,重新创造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二、凭借生动的形象材料,启发想象对小学生来说,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是他们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创造美妙的事物,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缺乏发挥想象力的机会。
那么,作为家长或者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本文将从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鼓励自由创作、引导角色扮演和提供多样化的体验活动等角度,探讨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方法。
一、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阅读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孩子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进入一个充满奇妙世界的想象空间。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让孩子有更多选择,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可以选择各类图画书、童话故事以及科幻小说等,让孩子有机会在阅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二、鼓励自由创作自由创作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孩子可以通过绘画、写作和手工制作等方式,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创意。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由地进行创作。
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主题或者问题,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在创作过程中,要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对自己的想象力充满信心。
三、引导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孩子们喜爱的游戏方式,也是培养他们想象力的好方法。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为孩子提供不同的角色扮演道具,例如服装、道具和布景等,让他们可以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经历。
这样的游戏有助于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提供多样化的体验活动除了阅读和创作,多样化的体验活动也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孩子们可以参加绘画比赛、科学实验、戏剧表演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进一步锻炼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这些活动将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总结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家长或者教育者,我们需要意识到孩子的想象力是需要培养和发展的,并且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他们。
为学生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试论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引导让 学生进行 大胆 的描绘,进而 去培养他们 的想象 能力 。 四、在点拨 中培 养学生的想象 力 在 新课改中提到 : “ 要把他们 变成课堂的主人 ,把他们 当成认 识的主人,把他们变成学 习的主人 ”。其实这种课堂 也 是我们每 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和追求 的。我们要不失 时机
一
一
哪些 色彩 正好能说 明他们此 时此刻 的心情 ,而且学 生们对 同
种颜色 有着 不同的见解 ,于是我 “ 趁热打铁 ”让他们 马上 把此 时的感 受用色 彩表现 出来 ,孩子们兴趣满满 的投入 的创
作 中去 。当展示他们 的作 品的时候 ,不再是 以往的干篇一律, 每个人 的作 品都独 具特 色,他们 用色大胆 ,想象力丰富 ,这
培养学生 的想象力 ,提高我们 的初 中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 参考文献 :
【 1 1 赵爱梅.美术教学中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 I ] . ’ 《 新
正是大 自然所赋予 的灵感 。
三、在感知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具体感知 能力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的重要 途径 。而这里
、
在设疑 中培养学 生的想象 力
所说的具体感知能力也就 是一般 概念 中我们将 “ 模 糊的、稍
纵即逝的表面现象变成清晰 具体 的图像 的一种 思维能力 ”。
教师在教 学活动 中要发掘和培 养学生 的想象力 ,可尝试 通 过提 出疑 问让学生不断的改变思路 的方法 。例如,在 教学 《 奇特 的视觉 图形 》的时候,我提到关于太 阳是什 么颜 色的 话题 ?并且要求 学生用 自己的彩笔把 自己想到 的太 阳的颜色
攀
为学生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
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者:刘晓婧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46期语文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放在首位,这也是新课标对教学的重点要求。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语言材料,千方百计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发他们神思飞越,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开启大胆新奇的创新之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笔者就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浅析拜教于教学同仁:一、激活思维,诱发想象激活思维,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让其低活性思维转变为更高活性的思维。
思维即思考,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包括了对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阶段。
通过了思维的运用,人才能从客观事物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再经过分析、综合来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
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连,是辩证统一的,思维越活跃,想象力就越强,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构思新颖、生动有趣的插图。
这些插图是编者根据文意插进去的,大都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部分,集中地反映了文章的中心,运用好这些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或生动形象地状景,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
如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毛泽东。
执教者在教这课时,可先简介这首词创作时代背景: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
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再大屏幕出示《江山如此多娇》的国画,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学生通过国画推知,肯定纷纷说出“诗人看到高原上群山起伏,皑皑白雪。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

试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1 放飞思绪,各抒己见,彰显个性“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
”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所以,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
根据注释和附录,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
”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之日,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2 架设桥梁,沟通心灵,感悟内涵高中生与作者,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难以逾越。
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中学语文论文
试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李全文
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跨越时空的创造性的高级思维活动。
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别开生面,将难状之景,难写之情形诸笔端,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
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
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
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故都的秋》中的文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
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象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象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
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其想象力就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其想象的描述便枯燥乏味。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不然学生仅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的语言,他们的想象力就只会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
而不能上升到词的思维水平上,其想象力的广阔性、深刻性和逻辑性也就无从谈起。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
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由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花大力气做好提问引导,打开学生的思路,放飞他们的心灵。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象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
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
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
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
“吾妻死室坏不修”。
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训练写作,激发想象力
“创作永远离不开想象”,作文的天空永远需要想象的翅膀。
生动的描写,准确的说明,精辟的议论都离不开想象。
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训练学生写作入手,进而分析,再进行想象。
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局限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
通过作文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比如“口头作文”的形式可以有复述课文精彩片段、编讲故事、描述见闻,这样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表象积累。
“书面作文”可以有扩写、改写、补写、续写、看图写作文等等,这些自由驰骋空间较大的“大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无疑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至于看图写作文这种训练形式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所以语文教学要通过写作大力夯实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四、延伸课外,丰富想象力
要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表象储备才丰富,而表象储备丰富才利于通过粘合、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
当然,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懂得文章的谋篇布局,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
因此,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一种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
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阅历,很好地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作者单位:宁夏彭阳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