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A管理规定
某公司MSA管理办法

某公司MSA管理辦法1. 簡介MSA(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是一種軟體架構設計模式,將整個應用程序拆分為多個小型、自治的服務單元,每個單元都可以獨立開發、部署和運行。
這種架構模式有助於提高系統的擴展性、可靠性和可維護性。
某公司在採用MSA架構開發應用程序的同時,需要完善相應的管理辦法,以確保MSA架構的有效實施與運作。
本文將介紹某公司MSA 管理辦法的要點和相關指導原則。
2. MSA管理辦法的目的MSA管理辦法的目的是確保組織在應用MSA架構時能夠提供一致性、可擴展性和可靠性。
下面列出了一些MSA管理辦法的具體目標:•提供準確的技術要求和指導,確保團隊開發和維護的應用程序符合組織的要求;•確保服務單元之間的通信和協作能夠高效可靠,降低系統故障的機會;•提供監控和日誌記錄的標準,方便故障排查和系統分析;•定義限流和故障恢復的機制,確保系統的可用性和性能。
3. MSA管理辦法的內容3.1 技術要求和規範為了確保MSA架構的一致性、可擴展性和可靠性,某公司需要定義相應的技術要求和規範,並向團隊成員進行培訓和宣導。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技術要求和規範:•服務單元的開發語言和框架選擇;•服務單元的接口設計和文檔編寫;•邊界網關和API管理工具的選擇和配置;•容器化和部署工具的選擇和配置;•高可用性和故障恢復機制的設計和實施;•監控和日誌記錄工具的選擇和配置。
3.2 通信和協作MSA架構中的服務單元之間需要通過網絡進行通信和協作。
為了確保通信和協作的高效可靠,某公司需要制定相應的策略和辦法。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通信和協作管理措施:•定義服務發現和記錄的標準;•確定不同服務之間的接口和協議;•確保服務之間的耦合度盡量低;•設置維護版本控制和回滾機制;•測試服務之間的通信和協作。
3.3 監控和故障排查某公司需要建立有效的監控和故障排查機制,以確保MSA架構的系統運行狀態可掌握並能及時解決問題。
MSA管理规定

7.3.2【偏倚分析报告】QR-PE041-002
7.3.3【稳定性研究报告】QR-PE041-003
7.3.4【线性分析报告】QR-PE041-004
7.3.5【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QR-PE041-005
7.3.6【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表】QR-QP029-017
5.1.3测量系统在校准、更换或维修后。
5.1.4测量系统发生变化时,如测量人员变更等。
5.1.5测量系统正常使用后,按年度“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表”。
5.1.6如生产产品的公差发生了变化,测量系统应被重新分析。
5.1.7主要针对样件可重复测量的测量系统,不可重复测量设备测量系统(如破坏性试验)分析方法按顾客要求,或如果按本程序方法,但需得到顾客认可。
3.3相关部门根据MSA分析计划提供测量数据,由检查技术课分析并提供分析结果。
4.0[定义]
4.1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包括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4.2测量: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殊特性的关系。
4.3量具:任何用来获得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E.标准值要求:不需要;
F.是否需要盲测:需要;
G.接受准则:%GRR≤10%绝对接受;
%GRR为10~30%内需得到顾客认可;
ndc≥5;
H.记录或报告:【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报告表】。
6.0[相关文件]
6.1【MSA参考手册】
7.0[附件]
7.1过程方法(乌龟图):无
7.2流程图:无
7.3记录表格
MSA管理规范

MSA管理规范文件编号:1.目的规定测量系统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以及明确测量系统的接收准则,从而确保测量数据的有效性。
2.范围控制计划中规定使用的测量系统并且离最近一次MSA评价六个月以上者。
3.权责由品质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
4.定义4.1 MSA:测量系统分析;4.2 EV:重复性——设备变差;4.3 AV:再现性——评价人变差;4.4 XYR:重复性和再现性;4.5 PV:零件变差;4.6 TV:总变差;4.7 ndc:测量系统分辨率。
5.作业内容5.1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均值和极差法):5.1.1本公司计量型测量系统见“计量器具台帐”;5.1.2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本公司采用均值和极差法;5.1.3 具体操作步骤:5.1.3.1 测量系统的选定:品质部按“测量仪器年度校准计划表”及控制计划来选定。
其最小读数需为公差范围的1/10。
5.1.3.2 评价人的选定:由品质部从日常操作该测量仪器的人员中挑选2-3人进行测量。
另外,品质部负责MSA研究的人员进行记录和计算评价。
5.1.3.3 测量参数的选定:填写在“量具重复性与再现性报告”的表格中。
5.1.3.4 被测零件的选定:研究人员和评价人一起选取具有代表整个生产过程的10个零件(有时,每天取一个,连续10天)。
然后由研究人员按1到10给零件编号,在测量时评价人看不到这些编号,可测量2-3次。
5.1.3.5 让评价人员A以随机的顺序测量10个零件,由研究人员计入“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的第一行,再让评价人B和C测量者10个零件并相互不看对方的数据,由研究人员记录于“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的第6行和第11行。
5.1.3.6 使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上述操作过程,把数据填入第2、7和12行,如果需试验三次,则重复上述操作,记录于第3、8和13行中。
5.1.3.7 如果评价人在不同的班次,可以采用一个替换的方法。
让评价人A测量10个零件,并结果记录于“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的第一行,然后,让评价人A按不同的顺序重新测量,由研究人员将结果记录于该表的第2行和第3行,评价人B和C,也同样做。
MSA分析管理规定

MSA分析管理规定MSA 分析管理规定 1.目的本程序的目的是评价测量系统的适用性,保证满足产品特性的测量需求。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控制方案中要求的和/或顾客要求的所有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
3.引用文件《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4.术语和定义 MSA :指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的英文简称。
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偏移(准确度):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一个基准值可通过采用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如:全尺寸检验设备)进行屡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重复性: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屡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线性: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盲测:指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的零件予以编号,然后要求评价人以随机抽样方式进行测量,且评价人之间的测量结果不能相互看到或知道。
5.职责 5.1 测量系统分析方案制定:质量部。
5.2 测量系统分析所需涉及到的产品测量工作和数据的收集:使用单位。
5.3 数据收集后之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质量部。
5.4 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之结果评价和审查:新产品工程组。
6.工作内容 6.1 在控制方案中选择和配备的量具分辨率应到达公差的十分之一或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的要求。
6.2 试生产阶段,凡控制方案中规定的或顾客要求的测量设备均需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同时包括:6.2.1 新购和更新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用于控制方案中的量具。
6.2.2 用于控制方案中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位置移动,并经重新校准。
6.2.3 用于控制方案中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经周期检定不合格,通过修理并经重新校准合格的量具。
MSA分析管理规定

MSA分析管理规定1.目的本程序的目的是评价测量系统的适用性,保证满足产品特性的测量需求。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控制计划中要求的和/或顾客要求的所有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
3.引用文件《质量记录控制程序》4.术语和定义MSA:指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的英文简称。
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偏移(准确度):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一个基准值可通过采用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如:全尺寸检验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重复性: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线性: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盲测:指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的零件予以编号,然后要求评价人以随机抽样方式进行测量,且评价人之间的测量结果不能相互看到或知道。
5.职责5.1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制定:质量部。
5.2 测量系统分析所需涉及到的产品测量工作和数据的收集:使用单位。
5.3 数据收集后之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质量部。
5.4 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之结果评价和审查:新产品项目组。
6.工作内容6.1在控制计划中选择和配备的量具分辨率应达到公差的十分之一或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的要求。
6.2试生产阶段,凡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或顾客要求的测量设备均需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同时包括:6.2.1新购和更新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用于控制计划中的量具。
6.2.2用于控制计划中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位置移动,并经重新校准。
6.2.3用于控制计划中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经周期检定不合格,通过修理并经重新校准合格的量具。
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规定

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规定1.目的通过对关键测量设备进行MSA分析,确保关键测量设备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测量数据,以及准确、精密地评定产品与过程的质量,为判断产品是否合格、过程是否稳定提供可靠保证。
2.适用范围公司各基地所有的关键测量设备。
3.定义3.1 关键测量设备:用来监视或者测量产品/过程的关键/重要特性的测量设备。
关键测量设备从以下测量设备中评选:3.1.1控制计划中列出的用来测量关键/重要特性的测量设备;3.1.2SPC时涉及到的测量设备;3.1.3客户指定要求做MSA的测量设备;3.1.4PPAP中要求做MSA的测量设备;4.职责4.1 计量中心4.1.1负责整体策划、制定MSA计划;4.1.2负责评定MSA方案;4.1.3负责监督数据收集过程;4.1.4负责分析数据并形成分析报告;4.1.5负责监督不合格机台改善过程;4.2 需求部门Demand departments4.2.1负责向计量中心提出MSA申请;.4.2.2负责选取分析样本;4.2.3负责收集分析数据;4.2.4负责实施不合格设备的改善;5.作业流程Operation process6.作业说明6.1 需求申请6.1.1分析时机1)首次使用前分析:关键测量设备在首次使用前,必须进行MSA;2)计划外分析:当关键测量设备涉及到以下情况,由计量中心判定是否需要进行计划外的分析;A 设备维修(例如对IV测试仪的滤光片、暗房、底座进行维护后,需进行MSA);B 升级后(包含软件升级和硬件升级);C 设备的使用地点有变动(搬动过程中对设备进行了拆卸及重新组装);D 设备的使用人员出现变动;E 新控制计划;F PPAP要求;3) 周期性分析:根据每一种关键测量设备的重要程度、数量以及分析方法,确定分析周期,定期给所有关键测量设备进行MSA分析。
6.1.2关键测量设备的状态符合“6.1.1分析时机”中的条款时,需求部门需向计量中心申请进行MSA,由计量中心判定是否需要进行分析。
某公司MSA管理办法

某公司MSA管理办法1. 引言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为了规范和有效管理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简称MSA),提高开发和运维的效率,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本文档旨在对公司内部的MSA架构和相关组件进行管理和规范。
2. MSA架构概述MSA架构是一种将应用程序拆分为一组小型、独立的服务的架构模式,每个服务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库,可以单独进行开发、部署和扩展。
MSA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在公司内部,MSA架构被广泛应用于各个业务领域,每个服务都专注于完成一个特定的业务功能。
为了保证服务之间的协同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管理办法。
3. 服务规划在设计和开发新的服务之前,需经过以下步骤的规划和设计阶段:• 3.1 确定服务边界:明确每个服务的责任范围和业务领域,避免服务之间功能重叠和耦合度过高。
• 3.2 定义服务接口:为每个服务定义清晰的API接口,包括请求参数、返回结果和可能的异常情况。
• 3.3 设计数据库模型:每个服务独立管理自己的数据库,需要定义合适的数据库表结构和数据访问接口。
• 3.4 考虑服务间的通信方式: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如RESTful接口、消息队列等。
4. 服务开发在开发服务时,需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4.1 使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框架:根据业务需求和团队技术栈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框架,保证开发效率和性能。
• 4.2 服务独立性原则:每个服务应该独立于其他服务进行开发和部署,避免相互依赖导致开发进度延迟。
• 4.3 异常处理:合理地处理异常情况,对于无法处理的异常需要进行适当的错误处理,如返回错误码和错误信息给调用方。
• 4.4 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对每个服务进行充分的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确保服务的稳定性和正确性。
5. 服务部署和运维为了保证服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部署和运维阶段需遵守以下规范:• 5.1 容器化部署:将每个服务封装为Docker镜像,并通过容器编排工具进行部署,如Kubernetes。
IATF16949-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规定MSA

文件名称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规定MSA 页次1/7文件编号KHC-QSP-022 版本制订A分发对象管理编号分发对象管理编号分发对象管理编号副董事长01 生产管理部06 第二生产部11总经理02 品质保证课07 第三生产部12管理者代表03 品质管理课08财务部04 生产技术部09总务部05 第一生产部10制订制.改订年月日改订内容.特订事项承认照查照查作成制订2010.04.30 新规作成.规定各部门会签(请在需会签的部门前打ˇ):□副董事长□财务部□品质保证课□第一生产部□总经理□总务部□品质保证课□第二生产部□管理者代表□生产管理部□生产技术部□第三生产部文件名称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规定MSA 页次2/7文件编号KHC-QSP-022 版本制订A1目的介绍测量系统质量评定的方法,确定测量系统的适用性、经济性,以确保本公司测量资料的有效性,为产品放行和程控提供依据。
2范围凡列在公司产品控制计划上的量具均适用。
3 职责3.1品管课:实验室管理员负责进行MSA的统筹计划及主导MSA分析;3.2生产部:负责样品的提共,并对测量出现的异常进行原因分析与对策。
4定义4.1 R&R:即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缩写。
4.2重复性: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的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量变差。
4.3再现性:由不同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4.4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察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4.5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4.6 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5作业内容5.1概述5.1.1对测量数据最有影响的是测量系统的变差。
其主要因素有:量具的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线性等。
这些都起因于量具的磨损、劣化、操作程序、操作环境、操作员等。
5.1.2评价测量资料的信赖性时,上述5.1.1要因中,重复性和再现性对数据特别重要的影响,本指导书将予以重点介绍,对其余特性作一般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SA管理规定
受控状态:
发放编号:
发布日期2023年1月20日实施日期2023年1月25日
有限公司发布
修订履历表
1
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价,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要求,确保测量数据质量。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对测量系统分析(MSA)的管理。
3职责
3.1质量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的管理。
3.2各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测量系统分析工作。
4定义
4.1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定性评价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是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5管理内容
5.1测量系统分析的对象和时机
5.1.1测量系统分析的对象:控制计划中所识别的每种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
5.1.2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
1)APQP过程中“产品和过程的确认”阶段,按“过程的设计和开发”阶段确定的《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进行。
2)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测量系统分析。
每年12月底前,质量部制定下一年度《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3)对新购置的与现有不同的测量设备,由品管部组织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4)其他情况:如顾客要求;对测量结果有异议时;质量改进需要等。
5.2测量系统变差的分布特性
5.2.1位置变差
1)偏倚:相同零件上同一特性的测量结果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2)线性:在整个测量范围(量程)内偏倚大小的变化。
3)稳定性:在某阶段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总变差,是偏倚随时间的变化。
5.2.2宽度变差
1)重复性:同一评价者使用同一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多次测量获得的测量变差。
通常被称为E.V.一设备变差,系统内变差。
2)再现性:不同评价者使用同一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多次测量获得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通常被称为A.V.一评价者变差,系统间变差。
5.3测量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
5.3.1评价者:必须从日常操作该仪器的人员中选择。
5.3.2样件:必须从过程中选择,并且该样件能代表整个生产作业范围。
6.3.3测量设备:必须有足够的分辨力
1)分辨力:测量或仪器输出的最小刻度。
2)分辨力必须符合1:10经验法则(过程变差和公差的较小者的1/10)。
5.3.4测量过程
1)方法:测量以随机次序进行;评价者不能察觉正在检查的零件编号(盲测)。
2)记录:对机械式测量装置,必须读到并记录最小刻度;对于电子读值,测量计划中必须规定共同原则,以记录最准确的有意义的显示数值;对于类比式装置,记录最小刻度的一半。
5.4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
5.5.1偏倚
1)研究过程
a.选取一个样件,并建立基准值;如果不能得到这基准值,利用更高等级的测量仪器测
量该样件10次,计算其平均值,并视为“基准值”。
b.让一个评价者测量样件n210次,将数据填入《量具偏倚报告》。
c.利用《量具偏倚报告》自动计算出偏倚、标准偏差、均值标准偏差、t统计量、1a置
信区间(默认α=0.05,即95%置信区间)
通过Minitab软件进行研究时,Minitab路径:统计/基本统计量/单样本I。
2)结果分析
符合以下两种情况之一,则偏倚可接受(统计意义为0):
a.0落在偏倚的95%置信区间内。
(从《量具偏倚报告》或Minitab软件中得出)
,P值20.05。
(利用Minitab软件计算得出)
b.相对于%
a8
3)如测量系统的偏倚不等于零。
如有可能,采用硬件修正法、软件修正法或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对量具进行重新校准,以达到零偏倚。
如果偏倚不能调整到零,通过变更程序
(如:对每个读数根据偏倚进行修正)还可以继续使用该测量系统,但必须取得顾客的同
意。
5.4.2线性
1)研究过程
a.选取g≥5个样件,使这个测量涵盖该量具的整个工作量程;
b.利用更高等级的测量仪器测量每个样件各10次,计算各自平均值作为“基准值”。
c.让一个评价者测量每个样件m210次,将数据填入《量具线性报告》。
d.利用《量具线性报告》自动计算出偏倚、95%置信区间等值,并画出线性图和“偏倚
二0”的线。
通过Minitab软件进行研究时,Minitab路径:统计/质量工具/量具研究/量具线性和偏倚研究。
2)结果分析
如果“偏倚二0”的线都位于95强置信区间内,则该测量系统的线性是可接受的。
3)如果线性不可接受,修正方法同偏倚不等于零的处理。
5.4.3稳定性
1)研究过程
a.选取一个样件(不要求已知基准值)。
b.按策划的时间频次(每周或每天)测量样件,至少25组,3-5次/组;
c.将数据按时间顺序画在Xbar-R控制图上。
通过Minitab研究时,Minitab路径:统计/控制图/子组的变量控制图/Xbar-R。
2)结果分析
按控制图的8条判异准则进行判定,如无异常,则该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可接受。
8条判异原则:
①点出界;②9同侧;③6连升/连降;④14交替;
⑤2∕3A(同侧);⑥4∕5B(同侧);⑦15C;⑧8缺C
5.4.4重复性和再现性(GageR&R)(可重复)
研究方法:均值-极差法(Xbar-R)和方差分析法(ANOVA)
1)研究过程
a.选取n=10样件;
b.选择3个评价者(编号A、B、C),将样件从1到n进行编号,该编号不能被评价者看到;
c.按照随机顺序,每个样件每人重复测量3次,数据填入《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中“数据收集表”对应栏内。
d.利用《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自动计算出均值、极差、重复性、再现性、%EV、%AV、%GRR.ndc值,并自动画出Xbar-R图。
通过Minitab软件进行研究时,Minitab路径:统计/质量工具/量具研究/创建量具R&R 研究工作表;统计/质量工具/量具研究/量具R&R研究(交叉)。
使用量具R&R研究(交叉)可以在均值-极差法(Xba1R)和方差分析法(ANOVA)之间进行选
择。
2)结果分析
见下表:
3)如果重复性大于再现性,原因可能是:
a.仪器需要维修;
b.可能对量具需要进行重新设计,以获得更好的严格度;
c.需要对量具的夹紧或固定装置进行改进;
d.零件内变差太大。
4)如果再现性大于重复性,原因可能是:
a.需要更好地对评价者进行如何使用和判读该测量仪器的培训;
b.量具校准,刻度的不清晰。
5.5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
5.6.1假设试验分析一交叉表法
进行计数型测量系统的一致性分析,评估评价者的一致性,及与参考值(基准值)的一致性。
1)研究过程
a.选取n=50个样件;
b.选择3个评价者(编号A、B、C),将零件从1到n进行编号,该零件编号不能被评价者看到;
c.按照随机顺序,每个零件每人重复测量3次,数据填入《假设检验分析一交叉表法》中“数据表”对应栏内。
d.利用《假设检验分析一交叉表法》自动计算出KaPPa值。
通过Minitab软件进行研究时,Minitab路径:统计/质量工具/创建属性一致性分析工作表;统计/质量工具/属性一致性分析。
2)结果分析见下表:
5.7 重复性和再现性(GageR&R )(不可重复)
1)研究过程
a.选取5批样件,每批6个(假定一批中所有样件的相同程度足够高,可以把他们当作是同一样件);(或将一个样件中分割成6个)
b.选择3个评价者(编号A 、B 、C ),
按照随机顺序,每个样件每人测量1次,数据填入《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不可重复或破坏性)中”数据收集表”对应栏内。
c.利用《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自动计算出均值、极差、重复性、再现性、%EV. %AV 、%GRR.ndc 值,并自动画出Xbar-R 图。
通过Minitab 软件进行研究时,路径:统计/质量工具/量具研究/量具R&R 研究(嵌套)。
2)结果分析
6相关文件
6.1《测量系统分析》MSA 参考手册第四版
7相关记录
7.1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7.2 《量具偏倚报告》
7.3 《量具线性报告》
7.4 《量具稳定性报告》
7.5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
7.6《假设检验分析一交叉表法》
7.7《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不可重复或破坏性)7.8通过Minitab研究产生的MSA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