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非攻》复习学案2

合集下载

《秋水》和《非攻》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和《非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秋水》和《非攻》两篇文章;(2)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理论和观点进行简单的论证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论证;(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崇尚道德的品质;(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秋水》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表达的“秋水之清、秋水之深、秋水之广”的哲理,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2. 《非攻》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非攻”思想,即反对攻战、崇尚和平的理念,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秋水》和《非攻》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论述;(3)运用文章中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论证和分析。

2. 教学难点:(1)对《秋水》中“秋水之清、秋水之深、秋水之广”哲理的理解;(2)对《非攻》中“非攻”思想的阐述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两篇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文章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重要观点和论述,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4. 实例分析:选取相关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

《秋水》和《非攻》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和《非攻》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和《非攻》教案教学设计《秋水》和《非攻》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掌握“何”“则” 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对比的方法;背诵课文;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学习墨子“非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一、《秋水》导入: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

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

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

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

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

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

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

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秋水(节选)、非攻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秋水(节选)、非攻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秋水(节选)、非攻学案本课话题——谦虚朗读——课文中的名段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中有个海神叫若,有个河神叫河伯,河伯居于黄河,自视清高。

后来,他看到了烟波浩渺、水天相接的大海,才自知不足,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浅陋,由原来的沾沾自喜变得自惭形秽。

庄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由骄傲自满到虚心认错的河伯形象,也阐述了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自新的哲理。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在中国历史上,马谡骄傲轻敌痛失街亭,被诸葛亮挥泪斩首;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兵败荆州走麦城;诸葛孔明“一生唯谨慎”,辅佐刘备成大业;唐朝名相魏徵“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等等,都表明了品格谦虚与否关乎事业成败的道理。

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1.谦虚是最高的克己功夫。

——莎士比亚2.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孟德斯鸠3.当我们谦虚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泰戈尔4.一个真正认识自己的人,就没办法不谦虚。

——老舍5.一知半解的人,多数不谦虚;见多识广的人,多数谦虚。

——谢觉哉[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泾.流( ) 涘.( ) 崖( ) 圃.( )犬豕.( ) 豚.( ) 厩.( ) 【答案】 j īn ɡ s ì zh ǔ p ǔ sh ǐ t ún ji 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泾流之大 ( )(2)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 )(3)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 【答案】 (1)“泾”同“径”,直 (2)“辩”同“辨”,分清,辨别 (3) “兹”同“滋”,更加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见⎩⎪⎨⎪⎧不见.水端()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2)若⎩⎪⎨⎪⎧望洋向若.而叹曰( )以为莫己若.者(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毒之乎( )(3)故⎩⎪⎨⎪⎧此何故.也(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 )此物故.非西产( )(4)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我之.谓也(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5)以⎩⎪⎨⎪⎧以.亏人自利也(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作《师说》以.贻之(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6)当⎩⎪⎨⎪⎧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 )各当.时而立法( )当.高罪死(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安步以当.车( )(7)闻⎩⎪⎨⎪⎧闻.道百(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 (8)于⎩⎪⎨⎪⎧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至于.北海(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9)则⎩⎨⎧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答案】 (1)动词,看见/介词,与“于”一起表示被动/动词,召见,接见 (2)名词,海神名/动词,比得上/连词,假如/代词,你 (3)名词,原因,缘故/形容词,旧/名词,老朋友,引申为交情/副词,原来,本来 (4)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5)介词,因为/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拿,用 (6)介词,指处在某个时候/动词,挡住/动词,适应/动词,判罪/副词,应当/动词,当作 (7)动词,听到/名词,见闻,学识 (8)介词,在/介词,表被动/介词,引出地点/介词,对、对于 (9)连词,表转折关系,却/副词,是,就是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秋水时.至 ( ) (2)顺流而东.行 ( ) (3)东.面而视 ( ) (4)从而誉.文 ( ) (5)以亏.人自利.也 (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秋水、非攻导学案教师版.doc

秋水、非攻导学案教师版.doc

《秋水》《非攻》复习课导学案学习目标:系统归纳两篇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将分散的基础知识前后勾连,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实词:径流、渙、少、轻、殆、国、故。

2、掌握重点虚词:于、焉、而、以、乃《秋水》(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辨别。

)(“虚”通“墟”,处所。

)(“豪”通“毫”,毫毛。

)(二)找岀古今异义现象并解释1、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于是: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修饰)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面目:古义脸,面容;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3、野语有言曰(野:古义俗;今义不受约束的)4、从而誉之(从而: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表示顺承或者引岀结果)5、东面而视(东面:古义脸朝东;今义表方向)6、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古义多学识的;今义慷慨,不小气)7、至于北海(至于: 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8、此其过江河之流(江河:古义特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9、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专指我国全部领土。

)(三)解释一词多义现象1、语野语有言曰(谚语)仲尼语之以为博(谈论)2、穷今我睹子之无穷也(穷尽,尽头)日暮途穷(尽头,引申为处境困窘)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3、殆则殆矣(危险)思而不学则殆(危险)殆例送死(几乎)4、见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看见)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风吹草低见牛羊(同“现”)5、数不可为量数(计算)号物之数谓之万(数量)(四)解释下列句中的虚词1 焉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语气词)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为什么.表疑问)且焉置土石(哪里)2、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以为:认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把……当作……)仲尼语之以为博(以为:而显示)伯夷辞之以为名(以为:而获得)3、之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取独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野语有之曰代词,指代后面的一句话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五)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照时节)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以 . 为少)3、轻伯夷之义者(轻:以 . 为轻)4、以其亏人愈多(万:使动用法,使万损)5、顺流而东行(东:名词做状语,向东)6、众闻而非之(非:副词作动词,非难,指责)7、号物之数谓之万(号:名作动,号称)8、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多:形容词作动词,满足,夸耀)(六)指岀下列句中的句式1、闻道百定语后置2、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5、拘于虚也、笃于时也、束于教也被动句6、百川灌河省略介词“于”7、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介后8、径流之大定语后置9、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非攻》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苏教2019必修三语文:第17课《秋水》《非攻》示范学案含答案

苏教2019必修三语文:第17课《秋水》《非攻》示范学案含答案

第17课秋水(节选)__非攻(节选)(一)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生平经历主要作品评价丘)人。

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庄子曾做过蒙城漆园吏,但不久辞去,终身不仕。

他一生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内心那么充满了对当时世态的悲愤和绝望。

?庄子?,又名?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今存?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局部,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

先秦墨生平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他经历出身卑微,生活节俭,注重实践,善于制作,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使命,并为之孜孜奋斗,游说诸侯,制止战争,安定社会。

主要著有?墨子?一书,现存53篇。

作品评价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人物轶事庄子将死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

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星辰当作给我陪葬的珠宝,天下万物都是送给我的礼物。

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说:“我们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

〞庄子说:“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躲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墨子责徒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

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自己是被公认的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感觉很没面子。

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地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反问道:“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答复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答复说:“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秋水》和《非攻》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和《非攻》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和《非攻》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秋水》和《非攻》的背景及作者。

引导学生理解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1.2 教学内容简介《秋水》和《非攻》的作者、背景。

分析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1.4 教学步骤教师简要介绍《秋水》和《非攻》的作者、背景。

学生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第二章:《秋水》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秋水》的文言文表达。

引导学生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

2.2 教学内容分析《秋水》的文言文表达。

探讨《秋水》的文学特点。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4 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秋水》的文言文表达。

学生阅读《秋水》,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秋水》的文学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秋水》的文学特点。

第三章:《非攻》文本解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非攻》的文言文表达。

引导学生分析《非攻》的逻辑论证。

3.2 教学内容分析《非攻》的文言文表达。

探讨《非攻》的逻辑论证。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4 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非攻》的文言文表达。

学生阅读《非攻》,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非攻》的逻辑论证。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非攻》的逻辑论证。

第四章: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秋水》和《非攻》的异同。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篇文章的核心观点。

4.2 教学内容分析《秋水》和《非攻》的异同。

总结两篇文章的核心观点。

4.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篇文章。

《非攻》《秋水》一体化教学案学习精品

《非攻》《秋水》一体化教学案学习精品

《非攻》《秋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两篇文章在苏教版中安排在“寻觅文言津梁•融会贯通”板块,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两文让学生自学、自练,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其实,作为自读安排是可以的,至于“融会贯通”就谈不上了,因为并非有了前面几篇文言文垫底,到这里就能完成两文的阅读理解了。

所以指导阅读时,还需要老师作必要的补充讲授。

目标要求:1、了解庄子、墨子及他们的文章特色。

2、接受陌生文言文阅读,学会使用工具书,自己解决问题。

3、学会合作学习,相互探讨,共同解决问题4、理解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出的哲理。

教时安排: 2 教时第 1 教时要点:重点解决第一篇。

过程:一、导入(学习要求)二、简介庄子及《庄子》著作特点。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中学课文里,来自《庄子》的文章有《秋水》、《庖丁解牛》、《逍遥游》。

庄子的文章常常表现出高度辨证的味,哲学的味,顺应的味,无为的味;当然他的相对主义常常也是被夸大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

代表作《庄子》,现存33 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

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庄子的文章喜欢形象地论述道理,有的用比喻说理,有的用类比说理,有的用寓言说理,有的用象征说理。

三、朗读课文两遍注意读音:涘(s I)渚(zh U )伯(b o)四、同学之间合作完成文本上的词句解释,完成后再翻译文章。

五、学生交流词句解释,老师给以修正时至:按时令来到。

百川灌河:很多河道里的水都流注到黄河里。

(注意“河” 的专指性)泾流: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

(“辩”同“辨”)河伯:黄河之神。

尽在己:全都在自己这里。

北海:北面的大海。

《秋水》和《非攻》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和《非攻》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和《非攻》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秋水》和《非攻》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核心观点。

1.2 掌握《秋水》和《非攻》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1.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秋水》一文主要描绘了秋水与大海的对比,通过描绘秋水的清澈与深邃,表达了作者对道德品质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2.2 《非攻》一文主要阐述了非攻思想,即不主动攻击他人,以和平共处为原则,通过对比攻与非攻的后果,强调了非攻行为的重要性。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章中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秋水与大海的对比和非攻思想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秋水》和《非攻》两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4.2 让学生阅读两篇文章,要求学生注意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4.3 针对文章中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核心观点,并准备进行口头报告。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核心观点的理解程度。

5.2 学生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3 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4 学生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秋水》和《非攻》的原文及其注释。

6.2 参考书籍:有关《秋水》和《非攻》的解读和分析。

6.3 网络资源:有关秋水、非攻思想的视频、文章等资料。

第七章:教学安排7.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两篇文章的背景,学生自读文章。

7.2 第二课时:针对文章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非攻》复习学案2
导读:秋水非攻
复习学案
品味语言之美
庄子名言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养生主》)
2.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3.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田子方》)
4.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大宗师》)
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
6.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7.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8.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基础积累
1、文学常识
(1)《秋水》节选自《庄子·秋水》,作者庄子,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名周,与老子合称为“老庄”
(2)《庄子》有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研究者多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2、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C)
A、泾流(jìng)殆(dài)jīng
B、渚崖(zhù)睹(dǔ)zhǔ
C、仲尼(zhòng)涘(sì)
D、伐纣(zhòu)伯夷(yì)yí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秋水时至时:(时令,季节,这里做状语)百川灌河河:(黄河)河伯始旋其面目旋:(掉转)不见水端端:(尽头)
4、翻译下列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听的道理很多,就以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3)望洋向若而叹曰
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
(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5)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6)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现在最大的不义,就是攻打别人的国家,却不知道指责他的错误,反而称赞他,称他为义这可以说是明白“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5、默写
(1)《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有本文引出的两个成语是: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能力演练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D)
A.其不仁兹甚,罪益厚通“滋”B.不辩牛马通“辨”C.泾流之大通“径”D.两涘渚崖之间
2.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C)
A.①百川灌河(灌溉)灌注②河伯始旋其面目(掉转)
B.①不见水端(水的开端)水的尽头②野语有之曰(俗语)
C.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耻笑)
D.①望洋向若而叹曰(面对海洋)仰视的样子②两涘渚崖之间(两岸)
3.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C)
A.①今有一人,入人园圃(如今)②以亏人自利也(使…受损)B.①至攘人犬豕鸡豚者(至于)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