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二、善譬巧喻是《孟子》、也是诸子散文的显著特色。孟子寓 善譬巧喻是《孟子》 也是诸子散文的显著特色。 言的独特之处在于:用喻不仅多而广, 言的独特之处在于:用喻不仅多而广,而且比喻手法富有创造 作者往往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设喻既有针对性, 性,作者往往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设喻既有针对性, 又妙趣横生,同时孟子的比喻富于想象力, 又妙趣横生,同时孟子的比喻富于想象力,并且通过对比手法 结合,以一些超乎常理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结合,以一些超乎常理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三、长于论辩。 长于论辩。 1、抓住要害,突出中心,作集中分析论证以服人; 抓住要害,突出中心,作集中分析论证以服人; 2、脉络分明,有条不紊,次序极为清楚,宛如天机云锦; 脉络分明,有条不紊,次序极为清楚,宛如天机云锦; 3、极富于腾挪跌宕之变化,摇曳多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极富于腾挪跌宕之变化,摇曳多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先秦诸子说理散文
海大人文学院2005年 海大人文学院2005年9月27日 27日
论语、老子、墨子 论语、老子、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篡录、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 论语》 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篡录、 行的著作。 行的著作。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 汉书·艺文志》 论语》 孔子应答弟子、 应答弟子 子 相与而接闻于夫子之语 之语也 相与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形象的语言表现深刻的哲理。 形象的语言表现深刻的哲理。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于我如浮云。 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第四讲先秦诸子散文

指出其“大欲”是“缘木求鱼” 进一 步指出行霸道“后必有灾” 引起齐王 的警觉,愿听 不从正面说危害,再 设置陷阱,以邹人和楚人战的比喻,引齐 王肯定楚人胜 迫使齐王接受“小不 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 的道理 终于说服了齐王 最后才从正 面向齐王宣讲了他的王道的政治主张和具 体做法以及要达到的效果。
寓言
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所谓“寓言十九(十分之九)”(《庄子 集释》卷九上成玄英疏)。 据统计,《庄子》一书中,含有寓言故事 200多则。
这些寓言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 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藐姑射之神” 等;也不乏别出心裁的即兴创作,如《齐 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等。使《庄 子》呈现出有别于其它诸子散文的独特的 形象思维。《庄子》一书中绝少枯燥的说 教,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 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 妙的表现自己的思想。
本文集中体现了孟文善辩的特点。孟子在 当时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他坚决维护本派的学说,积极宣扬自己的 政治主张,却又不合时宜,因而不得不游 说各国,滔滔雄辩。客观形势如此,逼使 他不得不这样。而就主观方面看来,孟子 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 的能力;再加上崇尚游说的时代风气的影 响,以及频繁辩论的实践的锻炼,成就了 他的辩才。
南怀瑾先生说:“曾皙所讲的这个境界, 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 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 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 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 的那个理想。”
“孔子与曾皙的一段话,可以说进入了最高 潮,师生之间,说出了完美人生的憧 憬。”“子路等人的政治抱负很了不起, 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 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但 曾皙就不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 功不必在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 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 点也。’”(南怀瑾《论语别裁》)
第二讲 先秦诸子散文

读《孟》心得
1、《孟子》体现了战国时代之风。孟子有所谓 “养气”之说,实与时代风气相关联。
2、《孟子》论说叙事多有渲染,并不如《论语》 谨严。若作为史料用之,当慎重。譬如,王 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3、《孟子》行文见构思之妙,起承转合足为文 章师范。
《孟子·告子》(节选)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
2、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 所不避也。
3、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 避患者何不为也?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注:老聃,老子。秦失,怀道之士,未详其人。其人, 老子。会之,交往如此之人。蕲言而言,说了不想说的 话。倍情,违背本心。所受,受之于自然。遁天之刑, 违背自然而受到惩罚。县解,解脱。指,通‘脂’。
读《庄》心得
一、《庄子》善“譬喻”,《杂篇》云“寓言 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言说方式与中 原文化浸染下的儒学著述有所不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 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 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 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注:《养生主》,《庄子》“内篇”第三。“养生 主”有两解,一为养生以此为主;二为“生主”单 解,义同生命。知,所知。殆,疲惫。近名,现世 名声;近刑,现世惩罚。缘督,顺其自然。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 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 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 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 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

1、《论语》
据统计论语中出现“礼”字76处。 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论语·泰伯》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论语·尧曰》
“礼”:孔子极力维护的西周以 来的宗法等级制度(即所谓“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 秩序”――《论语.颜渊》)以 及与此相关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 范。
♢国语 体裁:国别体 时间:周穆王——鲁哀公 ▷我国第一部分国记史的史书。 ▷文学性不如《左传》,但有些篇章叙事曲折,人 物描写生动,谏词与对话,推理严密,说理充分。
♢战国策 体裁:国别体 时间:战国初年——秦灭六国 作者:非出于一人之手,西汉刘向整理校订
思想:一、崇尚计谋智略,突出谋士的作用。 二、重视名利 三、重视审时度势,认为时势是成败的 关键。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 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 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 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 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 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 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 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 臣请奏其效。”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 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 耳而听。嫂虵行匍伏,四拜自 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 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 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 “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 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 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简评苏秦其人
1.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之人,对于功名 利禄有着巨大的渴望。(朝秦暮楚、引锥刺 股)
先秦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 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 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 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 度和广度。 在文风上,《论语》和《老子》都简练含 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孟子》和《 庄子》都是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 动,富于气势。《墨子》、《荀子》、《 韩非子》都擅长说理,逻辑谨严,组织严 密。
先秦文学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 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 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 进》)
▪ 《明鬼》:
▪ 古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 亦有人死而为鬼者。
▪ 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罚,不可为富 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
▪ 是以吏治官府之不洁廉,男女之为无别者,鬼神见 之。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 罪人乎道路,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有鬼神见之 。是以吏治官府,不敢不洁廉,见善不敢不赏,见 暴不敢不罪。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章一)
▪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章 九)
▪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章十八 )
▪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章 三十)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 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章三十 六)
▪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 》)
▪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罕》)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述而》)
▪ 4.语录体的文体特点
▪ (1)在日常言谈、对话中说理,言简意赅, 深刻平实。
▪ 《阳货》: ▪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此所谓性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几于道。(章八)
第三讲《先秦诸子散文》

3、《论语》四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 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 规矩。
一是臣对君要忠,子对父要孝,妇对夫要顺, 弟对兄要恭。 另一是要求君对臣要仁,父对子要慈,夫对妇 要敬,兄对弟要爱,朋友之间要重信义。 “十义”:仁、忠、慈、孝、敬、顺、爱、 恭、信、义 (4)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 不倦”,“有教无类”。 (5)品德:“温、良、恭、俭、让”。
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隅:音yǔ,角落。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
“白马非马”论——
据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要过关,人是 可以,但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啊,一 番论证,说得 关吏哑口无言,只好连人带马通通放 过。那么,公孙龙是怎样来论证的? 首先,是从概念分析的角度来论证。 “马”这个概念是指事物的形体; “白”这个概念是指事物的颜色。 而“形体”和“颜色”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指称形体的概念”与“指称颜色的概念”当然是 两种不同的概念。 “白马”既指形体又指颜色,而“马”仅仅指 “形体”。所以得出结论,“白马”不是“马”。
《先秦诸子散文》期末考试

《先秦诸子散文》期末考试《先秦诸子散文》作为一门深入探讨古代文化、思想与文学的课程,其期末考试自然也以考察学生对先秦诸子散文的理解与鉴赏能力为主。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先秦诸子散文中,哪位思想家的作品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答案:C.墨子2、先秦诸子散文中,哪位思想家的作品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答案:A.孔子3、先秦诸子散文中,哪位思想家的作品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代表?A.孔子B.老子C.庄子D.韩非子答案:C.庄子二、简答题请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举例说明其特点。
答案:先秦诸子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特点包括文辞简约而意蕴深远,善于运用寓言、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思想观点。
例如,《论语》的简洁明了、《孟子》的雄辩滔滔、《荀子》的严谨犀利、《老子》的深邃玄妙、《庄子》的奇诡恣肆等,都各自展现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魅力。
三、论述题请从《先秦诸子散文》课程中选取一篇文章进行赏析,阐述其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
答案:以《论语》中的《颜渊问仁》一篇为例,该篇讲述了孔子与颜渊关于“仁”的对话。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即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便达到了“仁”的境界。
而颜渊则进一步问,“仁者其言也讱”,即如何才能做到言行一致,孔子回答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观点,即真正的仁者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严谨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该篇中还提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孔子提倡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标准,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整篇文章简洁明了,却蕴含了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道德价值,展现了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风范。
先秦诸子散文文

• 孔子前551年9月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出生 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论语· 1-34岁(前551-518),居鲁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3岁丧父,17岁丧母,19岁娶妻,20岁生子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老百姓从事的各种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活计)。”(委吏——管理粮仓的小吏、乘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上)
总绪论
先秦文学(上古—前221年)
秦汉文学(前221年—220年)
魏晋文学(220年—420年)
南北朝文学(420年—589年)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上古文学 《诗经》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屈原和楚辞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这种追求要求取消人的一切欲望情绪甚至丢掉人的知识这种追求要求取消人的一切欲望情绪甚至丢掉人的知识能力泯灭人是非之心对现实采取一种逃避的政策以内心能力泯灭人是非之心对现实采取一种逃避的政策以内心的虚静超然抹杀外在的一切平与不平达到一种形若槁木的虚静超然抹杀外在的一切平与不平达到一种形若槁木心若死灰的境界
体裁 时代 篇章特点 简单的言行记录,无完整篇章 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仍 以对话为主。但篇幅扩大,论 题集中,开始向长篇议论方向 发展,专题论文初步形成 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文体制 代表著作 《论语》 《老子》 《墨子》
语录体 春秋至 和韵散 战国初 结合体
对话式 战国中 辩文 期
专题论 战国后 文 期
• 柏杨《君子和小人》:孔丘先生见了她,不知道搞了 名堂没有,归来后身轻如燕,神色有异,被仲由先生 看出苗头,问了一句。做贼的人,心情都虚,孔子先 生当时面红耳赤,赌起咒来曰,天厌之,天厌之。情 急至此,可见事态严重。 • 李泽厚《论语今读》:南子据说是一个“淫乱”的国 君妾妇,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孔子却拜见而不避, 甚至使亲近的学生也怀疑而不高兴,可见孔子与后代 假道学大不相同,并不装腔作势,而是有高度灵活性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散文
2020-11-09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先秦诸子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先秦诸子散文1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国家天下靠什么来治理,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才是最好的社会等问题是先秦诸子普遍关心和广泛讨论的问题。
参政者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实践活动,刺激了思想人物做深入的思考,由此而引出诸多的思想和理论。
道德、仁义、礼法、刑政等成为思想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政治哲学范畴。
一方面,久有传统的“礼”早就具有“法”的意义,以自然与道德为存在的前提,始终受到执政者的重视;另一方面,新兴的“法”层出不穷,逐渐发展,不断融入具有法的规定性的“礼”。
于是,先秦诸子纷纷对“礼”和“法”的起源及其表现方式、功能作用,以及对“礼”与“法”、“礼”与“刑”的关系等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反映了当时思想界不同的政治倾向和主张,成为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
考察先秦诸子对“礼”与“法”的观念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礼的观念中所包含的“法”的意义,进一步了解所谓“法出于礼”、“礼归于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古人论及先秦诸子,习惯于以学派分疏为线索,或分论六家之要旨,或罗列十家之著述。
这一思路实源出于《荀子·非十二子》篇和《庄子·天下》篇,也成为直至今日我们研究诸子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这确实反映着思想发展的源流与脉络,各家各派自有其特征可以言说。
但是,思想本身又不能完全以门户相对立而固守一说,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及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
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而且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以法家而论,就有儒法家(李悝、商鞅、吴起、韩非)、道法家(慎到、申不害)、名法家(尹文)的分别。
在对礼与法的议论中,也同样反映出这种情形。
因此,我们不妨仍以学派分疏为线索,兼及思想本身的内在联系,来考察一下先秦诸子对“礼”与“法”以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诸家思想的异同。
先秦诸子散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了解诸子各家的历史,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3、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教学重点:
学生自主概括、识记诸子各家的历史。
教学难点:
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学生活动:
自扮某位诸子大家,以第一人称“我是——”的形式介绍某家详细历史。
后由同学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秦诸子创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思
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自主探究
自扮某位诸子大家,以第一人称“我是——”的形式介绍某家详细历史。
后由同学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教师准备:
(一)先秦诸子思想流派和代表
1、儒家(孔丘、孟轲、荀子)、
2、法家(韩非、李斯、管仲、商鞅)、
3、道家(李耳、庄周)、
4、墨家(墨翟)、
5、杂家(吕不韦)、
6、名家(惠施)、
7、兵家(孙武、孙膑)、
8、农家(许行)、
9、纵横家(苏秦、张仪)、10、阴阳家(邹衍)。
(二)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有《论语》、《老子》和《墨子》,它们多为语录体,语言简朴、警策。
第二阶段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和专题论文过渡。
它们都论点明确,说理透彻,层次清楚,文辞生动。
第三阶段是战国末年,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它们有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长篇专论,逻辑严密,结构缜密,文辞富赡。
先秦诸子散文各抒所见,畅所欲言,不仅思想深邃,富于哲理,时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而且包含许多寓言、故事、神话,显得生动、形象,各具特色,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
这就使它不仅在恩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后代优秀散文家无不从中多方汲取营养,获得借鉴,然后再自成一家之言。
下面就几部主要著作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介绍。
《论语》的突出特点是文字精,质朴含蓄、概括力强具有格言的韵味。
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就不仅是对松柏的赞美,而且蕴含着对坚强性格的歌颂,给人以美感,后来成为历代诗歌绘画的.重要主题。
《论语》的另一特点是通过对话和行动来展示人物
的神情风貌。
就整部书而言,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形象。
《孟子》仍为语录体,但有很大发展,它词锋犀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长于论辩。
论辩方式灵活多变,有时采用设问方法,单刀直入,步步进逼;有时掌握对方心理,欲擒故纵,因人入彀;有时运用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辩论是非。
《老子》仅五千字,句式整齐,多用韵语。
《庄子》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奇幻,行文汪洋恣肆,富有诗意。
如《逍遥游》关于鲲鹏的描写,《秋水》关于河伯望洋兴叹的描写,都是意境开阔,蕴含哲理而又具有抒情意味。
《墨子》文词质朴,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理说理。
如《非攻》从“窃桃李”、“攘人犬豕鸡豚”等日常生活事例引出“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的原则,然后根据这条原则论证攻国之大不义,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例。
《荀子》《韩非子》都是战国末期的著作。
《荀子》朴实浑厚,严整精密。
《韩非子》锋芒锐利.说理透辟,表现出法家的严峻峭拔。
用寓言故事帮助说理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共同特点,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运斤成风”,至今仍为人们所引用。
有些寓言往往能用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人物,突出他的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种描绘人物的手法,对后代散文以至小说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百家争鸣促成了诸子散文的蓬勃发展。
这不仅反映在内容上,而且表现在文体形式上。
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尚属简短的语录体,《墨子》沿用语录体,但议论成分增多,以适应争鸣的需要。
不过,这种议论尚较质朴。
到了《孟子》,论辩色彩加浓,行文显得繁富而又曲折。
《庄子》开始突破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到了《荀子》、《韩非子》则不再用语录体,而成为专题论文。
诸子散文这种由简到繁,由语录体到专题论文的演进过程,生动地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积极作用。
课本编排了7个单元,涉及《论语》、《孟子》、《荀子》《老
子》、《庄子》、《墨子》、《韩非子》七部著作,所有选读作品,都以专题的形式出现。
《论语》选读和《孟子》选读都是本教材的着力点。
其中,《论语》以全书仅1万1千字的数量,就占去了本教材选读四分之一的页码。
所以,《论语》的教学又为本教材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