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保守治疗石膏固定)康复计划—康复科资料

合集下载

髌骨骨折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髌骨骨折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髌骨骨折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髌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关节骨折,发生在髌骨这一小而薄的骨头上。

这种骨折通常是由外力作用或运动损伤引起的,常见于运动员、跳舞者和高风险职业人群中。

髌骨的功能对于人体下肢的正常运动至关重要,因此一旦发生骨折,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髌骨骨折的定义、病因和治疗方法,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有效的帮助。

通过学习和了解髌骨骨折这一疾病,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种常见的骨折,保障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髌骨骨折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髌骨骨折的定义、病因和治疗方法,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一些重要观点,同时展望未来对髌骨骨折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髌骨骨折相关的知识,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1.3 目的目的部分旨在明确探讨髌骨骨折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定义、病因和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这一疾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髌骨骨折的危害性、预防方法以及治疗策略。

同时,也旨在引起社会对于髌骨骨折的关注,促进更多的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护理方案。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可以提高人们对于髌骨骨折的认识,减少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正文2.1 髌骨骨折的定义髌骨骨折是指髌骨(又称为“跳车骨”)发生断裂的一种损伤。

髌骨是位于膝盖前面的三角形骨头,起着传递股骨肌力量的作用,帮助保持膝盖的稳定性。

当受到直接撞击或弯曲扭伤时,髌骨可能会发生骨折。

髌骨骨折可分为部分性骨折和完全性骨折两种类型。

部分性骨折是指骨折线未完全贯穿骨头,而完全性骨折是指骨头完全断裂成两截。

髌骨骨折通常会导致明显的疼痛、水肿和肿胀,患者在活动或负重时会感到明显的不适。

髌骨骨折康复计划

髌骨骨折康复计划

髌骨骨折康复计划
髌骨骨折术后如果关节肿胀明显、积液较多,应在严格无菌条件下抽出膝关节内积血、积液。

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用直夹板石膏托固定4周,抬高患肢卧床休息。

但如果骨折复位满意,引流通畅,一般术后出现关节大量积血的情况并不多见。

1. 术后一周后可直腿下地行走,每日进行股四头肌
练习。

2. 术后4-5周每天去石膏练习屈膝到50°,每天练
习10分钟,不要时间太长,一次即可。

练习完成后将石膏托带上。

3. 术后5-6周每天屈膝练习到60°,练习时间和次
数同上。

练习完成后也带上石膏托。

4. 术后7周,屈膝关节练习80°可以考虑去除石膏。

但决定去除石膏前应摄X线片检查。

5. 术后8周,彻底去掉石膏托屈膝关节可以到90°。

6. 术后9周,屈膝到100°。

7. 术后9周以后,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正常的膝关节
活动度。

在功能恢复中,不能忽视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髌骨骨折后续康复训练

髌骨骨折后续康复训练

髌骨骨折后续康复训练
髌骨骨折后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有助于恢复膝关节的功能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后续康复训练的建议:
1. 早期活动:在手术后尽早开始活动,包括肌肉的收缩运动,以避免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2. 负重训练:在术后一段时间,当医生确认愈合良好并允许负重时,可以进行负重训练。

初期可能需要在步行器或拐杖的辅助下进行,然后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

3. 伸展运动:在骨折愈合后,可以进行一些伸展运动,以帮助增加关节的活动性和灵活性。

4. 髌骨活动:尝试进行一些髌骨活动,如髌骨推挤运动等,有助于髌骨周围肌肉的锻炼,并有助于保持髌骨的稳定性和关节面的平整。

5. 肌肉力量训练:进行一些针对大腿肌肉的力量训练,如骑自行车、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并有助于减轻髌骨疼痛。

6. 关节松动术:如果存在关节粘连或僵硬的情况,可以考虑进行关节松动术,以帮助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和灵活性。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以避免二次损伤。

同时,饮食上要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有助于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

髌骨骨折3个月康复训练

髌骨骨折3个月康复训练

髌骨骨折3个月康复训练髌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常常发生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如跑步、跳跃、足球等。

髌骨是连接大腿骨和膝盖的小骨头,骨折后需要经过一定的康复训练才能恢复正常功能。

本文将介绍髌骨骨折康复训练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一、骨折后的康复阶段髌骨骨折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康复、中期康复和晚期康复。

1. 早期康复早期康复阶段主要是为了控制疼痛和肿胀,同时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这个阶段通常持续2-4周,康复训练重点是恢复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和稳定性。

康复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冰敷:髌骨骨折后,肿胀和疼痛是常见的症状。

冰敷可以缓解疼痛和肿胀,每天冰敷2-3次,每次20-30分钟。

(2)被动运动:髌骨骨折后,关节活动度受限制。

进行被动运动可以帮助恢复关节活动度,减少关节僵硬。

被动运动包括直腿提起、屈膝伸展等。

(3)肌肉收缩:肌肉收缩可以帮助增强肌肉力量和稳定性,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肌肉收缩可通过肌肉电刺激仪进行,也可以进行主动肌肉收缩。

2. 中期康复中期康复阶段是从骨折后3-6周开始,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增强肌肉力量和稳定性,以及恢复正常的步态。

康复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肌肉锻炼:进行肌肉锻炼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稳定性,减少肌肉萎缩。

肌肉锻炼包括单腿深蹲、单腿俯卧撑等。

(2)平衡训练:平衡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

平衡训练包括单腿站立、单腿闭目站立等。

(3)步态训练:步态训练可以帮助恢复正常的步态,减少跛行。

步态训练包括行走、慢跑等。

3. 晚期康复晚期康复阶段是从骨折后6周开始,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恢复正常的运动能力和功能。

康复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度训练:进行强度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

强度训练包括负重深蹲、跳跃等。

(2)运动训练:进行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强身体的运动能力。

运动训练包括篮球、足球等。

(3)康复评估:进行康复评估可以了解康复训练的效果,及时调整康复计划,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

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

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1 骨折康复治疗概述1.1 术后恢复分期(1)急性肿胀期急性肿胀期也叫做炎症反应期,是骨折后即开始的时期,时间跨度为受伤至1周,这是机体恢复的最有效时期,也是康复治疗的最有效时期。

(2)细胞修复期细胞修复期从伤后第1周结束开始,直到伤后第8周。

在细胞修复期,患处纤维组织生成,疤痕体积增加。

这个时期是机体恢复非常有效的时期,也是康复治疗的非常有效的时期,是患处愈合的黄金期。

(3)纤维化加固期纤维化加固期从伤后第8周结束开始,直到伤后第12周。

在纤维化加固期,患处纤维组织增多,疤痕强度增大。

这个时期是机体恢复的有效期,也是康复治疗的有效期。

(4)成熟再塑期成熟再塑期从伤后第12周(约3个月)结束开始,直到伤后第6个月。

在成熟再塑期,患处纤维组织密度增大。

这个时期依然是机体恢复的有效期,依然是康复治疗的有效期,是患处愈合的晚期,呈现出效果不明显、进展很慢的特点。

1.2 术后康复治疗和指导的意义术后康复治疗和指导对骨折患者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由于得不到正确及时的康复治疗和指导,一些骨折患者往往遗存骨折部位附近关节的综合症,如关节粘连或僵硬,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给带来患者终身痛苦。

医疗体制、医院体制限制了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早期康复的治疗。

有时,患者出院也得不到详尽的康复指导。

骨折术后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通常不到1周,没有时间接受早期的康复治疗。

医院通常要求患者在术后4~6周回骨科门诊复诊。

之所以要4~6周时间,是因为经过这段时间后,骨折有一个初步的愈合过程。

这个时间段恰恰是骨折患处愈合的黄金期,康复治疗非常有效的时期。

这个时间段中,如果患者密切配合康复治疗,就能取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很遗憾,基本上所有患者都是在家度过这个最佳时间段。

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患者又不是专业人士,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的“伤筋动骨一百天”的影响,因此多数患者采取静养、基本不动的做法。

保守起见,让骨头长长牢吧。

如果这样经过4~6周,当患者复诊时,关节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度丢失、关节粘连。

髌骨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髌骨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髌骨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定义]髌骨,俗称膝盖骨,为全身最大的籽骨,是伸膝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生于该部位的骨折称之为髌骨骨折,治疗不当常引起膝关节的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僵硬。

[诊断依据]一、病史本病多有髌骨前方直接暴力打击或猛力屈膝或伴有跪倒的外伤史,起病紧急。

二、症状和体征(一)伤后膝关节前方疼痛明显,屈伸膝关节时显著加重。

(二)不能站立与行走,膝关节主动伸膝功能障碍。

(三)患膝部高度肿胀,可见皮肤瘀斑,有时前方可出现皮肤擦伤。

(四)膝关节前方压痛剧烈;(五)骨折端分离明显者出现皮肤凹陷,有时因肿胀严重,凹陷不明显,需触诊始可明确。

三、特殊检查浮髌试验阳性四、辅助检查(一)X线检查常规应给予前后位与侧位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及骨折类型。

必要时给予双侧倾斜45度位摄片,明确髌骨内外侧缘骨折。

如果膝关节能够屈曲,可以行膝关节屈曲轴位拍片。

(二)无相关合并症则其他检查非必需,早期化验检查可以有血糖轻度升高,白细胞升高,肌酸激酶升高等应激性改变。

五鉴别诊断(一)髌骨横断型骨折需要与髌韧带断裂相鉴别。

导致髌韧带断裂与髌骨骨折的间接暴力相似,均是在意外的屈膝动作时,由于股四头肌对抗性收缩而引起的牵拉性损伤,常和髌韧带一起将胫骨结节的一块骨块撕下。

伤后膝部剧痛,伸膝功能障碍,与髌骨骨折相似。

但此种损伤比较少见,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疼痛、肿胀和压痛部位在髌骨下方以及胫骨结节部位,触及髌骨完整且无压痛,X片显示髌骨升高,这与小儿套袖状撕脱骨折相似。

但髌骨侧位片显示小儿套袖状骨折,髌骨下方软组织阴影中有一片密度增高区等,即可鉴别(二)髌骨横断型骨折现有余股四头肌腱断裂相鉴别。

导致股四头肌腱断裂的暴力与髌骨骨折类似,伤后局部症状与髌骨骨折也相似,但多见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股四头肌腱变性、变脆,容易断裂,而且肿胀和压痛点位于髌骨上方,两断端分离比较远,伤后不久者可看到或扪及断裂部位凹陷,触诊及拍片检查显示髌骨完整可资鉴别。

髌骨骨折后康复训练步骤

髌骨骨折后康复训练步骤

髌骨骨折后康复训练步骤
髌骨骨折后康复训练步骤如下:
1.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将受伤的腿平放在床面上,脚尖朝天与床面形成90°。

然后,绷紧大腿肌肉,保持3~5秒再放松,注意膝关节不要抬离床面。

2,踝泵训练。

平躺在床上,脚尖朝天与床面形成90°。

然后勾起脚尖,保持10~15秒,再反方向压脚背,保持10~15秒。

3.膝关节屈伸活动。

在患肢膝盖下方垫上枕头,使膝关节微屈,坚持20分钟,然后再拿走枕头,让受伤的腿保持伸直状态。

4.屈伸活动。

若经过上述训练患肢没有疼痛和肿胀,可以让家属辅助做屈伸活动。

5.下地行走练习。

患肢没有疼痛不适时,可以拄拐下地练习行走。

髌骨骨折的护理常规

髌骨骨折的护理常规

髌骨骨折护理常规髌骨骨折是较常见的损伤,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可造成髌骨骨折,如撞伤、踢上等,骨折多为粉碎性,以髌骨髌前皮下局部肿胀、淤血、严重者皮肤可发生水泡,膝关节不能自主伸直,活动时膝关节剧痛可感觉到骨擦感。

髌骨骨折的发生年龄一般在20-5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一、护理评估1.发病病史、诱因2.疼痛部位、程度体位等状况3.评估膝部功能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里社会状况5. X线、CT等检查结果二、护理诊断1.焦虑与担忧骨折后肢体功能恢复有关2.疼痛与膝部疼痛、局部压痛、肿胀,髌前皮下淤血有关3.躯体移动障碍与肢体骨折有关4.潜在并发症与关节血肿、感染、膝关节功能障碍、创伤性关节炎三、护理措施1.保守治疗:适用于髌前皮下淤血,髌骨骨裂(1).局部制动,减轻疼(2).加强膝部功能锻炼:防止膝关节僵硬(3).注意卧位知识2.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2).局部制动减轻疼痛(3).完善术前准备(4).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5).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3.术后护理(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2).患肢护理:术后患肢抬高,高于患者的心脏以利于血液循环,防止患肢肿胀,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伤口有无渗血和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疼痛护理:术后切口疼痛可根据医嘱给止痛剂,给药时必须足量早期,以保证疗效,如果是术后肿胀导致绷带包扎过紧的疼痛,必须立即松解绷带,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4).石膏固定者按石膏护理常规(5).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常规:感染:多见于髌骨开放性骨折。

关节血肿:关节内积血是髌骨骨折术后较为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主要是手术止血不够彻底、引流不够通畅造成的。

血肿常因疼痛而影响关节功能的康复。

4.功能锻炼:术后当天麻醉过后要求患者活动足趾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足趾促进血液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

术后第二天患者可持拐下地行走。

四、健康教育(1).禁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易消化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髌骨骨折(保守治疗石膏固定)康复计划
1 负重及平衡——保护下双足分离,在微痛范围内左右交替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次,2次/日。

——双足前后分离,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

2.直抬腿练习——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

10次/组,2—3组/日
3.多角度坐位抗阻伸膝:坐位小腿自然下垂于床外,0-30°--0-90°(疼痛不明显后可用沙袋为负荷,)10-15秒保持/次,每次间隔5秒,4-6组/日。

4.俯卧(立)位“勾腿练习”:静力练习,用健侧腿辅助屈膝至无痛角度保持10—15秒。

10次/组,4组/日。

5.静蹲练习:后背靠墙,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及膝关节正向前,不得“内外八字”,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半分钟/次,间隔5秒,3-4连续/组。

2-3组/日。

6.单腿蹲起练习:
保护下患侧单腿站立,上体保持正直,缓慢蹲下约30°,再缓慢伸直下肢站起。

即在0-30°范围蹲起,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

此练习主要强化下肢在运动中的控制能力,因此练习时不要求速度,关键在于通过下肢肌肉协调的收缩控制稳定的动作。

必要时可双手提重物以增加练习难度。

早期练习可以双侧腿同时进行,逐渐过渡重心至患侧,一般为10-30秒/次,2-3次/组,1-2组/日。

二、活动度练习
1.髌骨松动术:手推推住髌骨边缘,向上下左右方向缓慢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方向20次,2—3次/
日。

2.坐位抱膝:坐立位,双手抱住脚踝,使脚跟缓慢接近臀部。

开始前测量脚跟与臀部间距离,逐渐使距离缩短至与健侧腿角度相同。

此练习应循序渐进,切忌盲目冒进或畏痛不前。

保持10分钟/次,隔日一次练习。

3.俯卧屈膝:俯卧位(脸向下趴于床上),双腿自然伸展,自行握患腿踝关节,使膝关节屈曲(可用长毛巾或宽带子系于脚腕处,以便于牵拉)。

或由他人帮助。


4.跪坐:跪位,上体正直,手扶物体保护下缓慢至感到疼痛处保持3-5分钟,待疼痛减轻后继续加大角度。

不得反复进行!尽可能使臀部接触足跟。

5.坐位伸膝:坐立位,伸膝足垫高,于膝关节以上处加重物。

肌肉完全放松,保持20--30分钟/次。

1次/日。

6.主动屈伸练习:(被动屈曲后进行)坐位,足不离开床面。

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保持10秒后缓慢伸直。

10—20次/组,1—2组/日。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