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合集下载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分析(1)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分析(1)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分析(1)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分析
眩晕是指一种旋转或晕厥等感觉,常见于头晕、恶心、颈部僵硬等症状。

而后循环缺血则是指因血供不足导致心肌缺氧,引起胸痛、晕厥
等症状。

两者虽然症状有所不同,但是都与血管、心血管系统相关。

1. 眩晕的病因
眩晕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症状,常见原因包括内耳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药物或毒物作用等。

2.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
后循环缺血通常由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硬化、心肌梗死等引起。

这些病变导致心肌缺氧,进而引起胸痛、心悸、晕厥等症状。

此外,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也会增加后循环缺血的风险。

3. 两者的关系
虽然眩晕和后循环缺血的病因不尽相同,但是两者有时可以相互影响。

冠心病患者可能由于缺氧引起眩晕,而眩晕患者也可能由于血管问题
而引起后循环缺血。

因此,在患者症状出现时,应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充分评估疾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4. 预防和治疗
预防和治疗眩晕和后循环缺血的关键在于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
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戒烟戒酒、适量锻炼等。

对于严重的疾病,包括心脏手术或药物治疗在内的治疗方案可以减轻或消除症状。

此外,注意眼睛和耳朵的卫生也有助于预防眩晕。

总之,眩晕和后循环缺血都是与血管和心血管系统相关的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了解病因和预防措施,以及及时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夏磊(一)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夏磊(一)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夏磊(一)眩晕是指人在身体没有明显异常的情况下,头晕、头重、头胀、头痛和不稳定等。

眩晕等不适感常常给人带来困扰,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后循环缺血是眩晕的一种常见病因之一,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

夏磊曾经是一名患者,他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反思。

1.夏磊的病情夏磊在一年前开始感到头晕,时常感到四周旋转,感觉快晕倒了。

他不断地排解与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出现晕厥,意识丧失。

被救护车接到医院后,经过CT检查后诊断为后循环缺血。

经过3周的住院和治疗,夏磊才得以康复。

2.后循环缺血的原因在成人中,后循环缺血占原发性眩晕的40%。

它的病因主要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的原因包括颈部外伤、颈椎退行性病变、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等。

临床表现为头晕、呕吐、眼球震颤、步态不稳等现象。

3.夏磊的思考夏磊在康复期间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平时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等习惯已经加剧了疾病的发展。

他也发现,疾病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他决定采取各种措施,如恢复运动、改变饮食习惯、增加外出活动等等。

4.如何预防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预防眩晕和失眠等不适症状。

(2)正确治疗高血压:高血压是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应及时发现、积极治疗。

(3)避免颈部受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颈部的保护,避免颈部受伤。

(4)加强运动:适当的运动有益于加强身体抵抗力,提高身体质量,还可以缓解压力等症状。

总之,后循环缺血虽然常见,但是经过正确的治疗和积极的预防,可以重拾健康。

需要我们每个人注重自己的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保护。

头晕与后循环缺血

头晕与后循环缺血

2015-01-09 何俐眩晕论坛眩晕是一种空间定位障碍,是人体平衡系统失调而出现的运动性错觉或幻觉。

眩晕(vertigo)一词是从拉丁文“vertere (围绕着旋转)”演变而来。

眩晕患者常有周围环境或自身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倾倒、漂浮或自身不稳等。

眩晕发病率高,国内统计65 岁以上人群,男性患病率为39%,女性为57%,与国外统计一致。

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重要表现之一,但目前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存在简单地将眩晕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或诊断为“颈椎病压迫血管”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

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进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眩晕的分类目前,以Hojt 分类为基础、按照眩晕发生的机制和性质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

前庭周围性眩晕耳蜗前庭及前庭神经病变所致眩晕为周围性眩晕。

常见病因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外耳道病变等。

前庭中枢性眩晕前庭神经核及其核上纤维联系、内侧纵束、小脑或大脑皮质病变所造成的眩晕称为中枢性眩晕。

病因有后循环缺血、后循环出血、小脑脑干肿瘤、脑干脑炎、多发性硬化、颅颈交界区畸形、偏头痛性眩晕、癫痫性眩晕、颈性眩晕等。

前庭中枢性眩晕病因多样但相对较为少见。

在临床诊断中需注意除偏头痛性眩晕外,前庭中枢性眩晕几乎都伴随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很少仅以眩晕为唯一表现。

非前庭性眩晕病因包括眼源性眩晕(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虹膜炎和视网膜炎等)、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眩晕(贫血、白血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所致眩晕(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所致眩晕(低血压等)、精神疾病所致眩晕(焦虑症、抑郁症、躯体形式障碍、癔症等)。

眩晕的诊断一项对德国200 名眩晕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发生率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精神源性眩晕和偏头痛性眩晕。

在我国,前庭周围性眩晕约占73%~87%,前庭中枢性眩晕约占7%~10%,非前庭性眩晕约占5%~15%。

后循环缺血与眩晕如何鉴别?一文读懂

后循环缺血与眩晕如何鉴别?一文读懂

后循环缺血与眩晕如何鉴别?一文读懂1. 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一直以来,临床上对头晕/眩晕的诊断,存在一些模糊的观点。

把病因多归咎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认为 VBI 是一种非正常但又非缺血的状态。

但大量前瞻性和回顾性的临床研究证明:不伴随其他神经系统表现的单纯头晕或眩晕,极少是由 VBI 引起。

国际上,疾病分类并无 VBI,认为它是后循环系统的 TIA,而非单独特异的疾病。

因此,VBI 的概念被后循环缺血(PCI)所取代。

2. 后循环缺血的分类后循环缺血目前主要包括梗死和TIA,二者的区别仅在影像学和时间上体现。

广义上,PCI 包括所有导致后循环低灌注的病因,如颈椎病椎动脉型、锁骨下动脉盗血等。

2013 年柳叶刀上一篇文章认为,除梗死和 TIA 外,后循环缺血还应包括短暂性神经缺损症状发作(TNA)。

TNA 不满足 TIA 的诊断标准,但与此后发生的后循环脑卒中关系密切。

3. 颈椎病椎动脉与头晕/眩晕作为一个理论假设,颈椎骨质增生和VBI 的相关性,目前仍缺乏证据。

猎人弓综合征(BHS),即旋转型椎动脉闭塞综合征,在 DSA 下可见血流下降,可以引起后循环缺血甚至梗死。

虽然症状可表现为眩晕,但临床上 BHS 并不常见,它的诊断需要慎重。

且一项 2003 年发表在 Neurology 上的研究显示:超过 90% 的疑似后循环症状与椎动脉受压无关,所有转颈后出现头晕或晕眩者无一例有椎动脉受压。

4. 导致眩晕的解剖生理通路图 2. 前庭通路图源:参考文献 2.图 3. 生理性眩晕和病理性眩晕的特征图源:参考文献 3.前庭神经核团存在四条通路,从解剖及生理通路上看,眩晕、呕吐、姿势不稳和眼震可见于各种眩晕。

应对以上四种体征仔细分析,如与体位的关系、持续时间、眼震性质等,以达到鉴别目的。

累及前庭神经核出现眩晕症状,主要是延髓和桥脑背外侧(图4. ),即:图 4. 图源:讲者 ppt下晕上不晕:脑桥以上无前庭神经核,如中脑梗死多不会伴随眩晕。

四种脑卒中风险评分量表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比较

四种脑卒中风险评分量表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比较

四种脑卒中风险评分量表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比较摘要】目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应用四种脑卒中风险评分量表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对比。

方法:将本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收治疗的90例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作为甲组,另选择同期接收治疗的90例非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作为乙组,两组均应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改良弗明汉卒中量表(FSP)评分、ABCD2评分、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ICVD)脑卒中风险评分量表评定,观察对比其结果。

结果:(1)甲组ESRS中位数偏高者所占比例为13.33%,FSP中位数偏高者所占比例为34.44%、ABCD2中位数偏高者所占比例是12.22%,ICVD中位数评分偏高者所占比例是13.33%,均分别高于乙组的1.11%、15.56%、1.11%、1.11%,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FSP评分、ESRS评分、ABCD2评分、ICVD评分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依次是72.22%、66.67%、、68.89%、70.00%,比较无意义,P>0.05。

结论:FSP评分、ESRS评分、ABCD2评分、ICVD评分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均有较高的预测与诊断价值。

【关键词】脑卒中;风险评分;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临床诊断【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1-0076-02后循环缺血的临床发病率逐年增加,孤立性血管性眩晕患者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多,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较差,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往往需要及时诊断并治疗。

为了在众多眩晕者中有效鉴别恶性眩晕者,是目前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临床真的端的一大重点[1]。

鉴于此,本研究通过研究ESRS评分、FSP评分、ABCD2评分、ICVD评分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诊断价值,获得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从孤立性头晕眩晕的角度看脑血管检查

从孤立性头晕眩晕的角度看脑血管检查

从孤立性头晕/眩晕的角度看脑血管检查1、患者的检查是否都正确?临床医生都知道,很多头晕/眩晕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做过下列检查:①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报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脑供血不足;②颈椎片(骨质增生、椎间隙窄、序列不稳);③颈椎磁共振成像(MRI)(椎间盘后突、硬膜囊受压);④头颅CT(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和头颅MRI(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那么,这些检查和检查结果是否真正具有临床价值?一些专家认为,上述这些检查及诊断结果都想为以下诊断寻找证据: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缺血发作(VBI)、颈性眩晕和脑供血不足。

TCD不能诊断脑供血不足或脑动脉供血不足已经被多次强调过,在此不再赘述。

颈椎片和颈椎MRI对于大部分头晕/眩晕患者的病因诊断基本毫无价值。

那么,头颅CT和头颅MRI上的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对头晕/眩晕诊断有帮助吗?如果的确仅有一侧前庭核损害,有可能出现孤立性头晕或眩晕,但由于脑干解剖结构致密,这样的概率非常低。

MRI报告的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基本和头晕/眩晕无关,CT检查意义更小。

所以,上述这些检查完全没有必要做。

还有一部分头晕/眩晕患者,做过血管影像检查,包括超声(TCD或彩超)、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发现了前循环某条动脉狭窄,后循环某条动脉狭窄,或前后循环某几条动脉狭窄,同时这些患者没有脑干/小脑体征,应该通常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良性复发性眩晕、梅尼埃病、迟发性膜迷路积水、前庭神经炎等。

但外院的诊断都是后循环缺血或脑供血不足,外院医生、患者以及家属都认为是动脉狭窄供血不足导致的头晕和眩晕,那么:“动脉狭窄→供血不足→孤立头晕/眩晕”这一逻辑究竟有没有临床证据?2、抽丝剥茧的循证分析动脉狭窄后,其供血区脑血流就会下降吗?侧支代偿的存在,使脑动脉狭窄后脑血流不一定下降。

如果脑血流下降,将会发生在哪个区域?通常发生在狭窄动脉的供血区。

后循环缺血导致的孤立性眩晕MRI应用进展

后循环缺血导致的孤立性眩晕MRI应用进展

放射学实践2019 年!月第34 卷第!期R a d i o l P/c d c e J a<2&19,V o l34,N o.l97•综述•后循环缺血导致的孤立性眩晕M R I应用进展王兴瑞,席一斌,康晓伟,李陈,田萍,印弘【摘要】眩晕是神经内科门诊最常见的主诉,椎基底动脉缺血可导致小脑、脑干梗死,早期可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临床确诊比较困难。

从孤立性眩晕患者中筛查出血管源性卒中患者非常关键。

以往 常规M R I结合M R A对后循环缺血性病变的检出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一般。

动脉自旋标记(A S L)成 像技术较M R A能更直观地反映后循环的血流变化并且能对其定量分析,采用A S L技术结合常规M R I、D W I和M R A对责任血管、缺血部位及缺血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可显著提高磁共振检查对于早期脑缺血性眩晕的检出率及准确性。

【关键词】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成像(动脉自旋标记【中图分类号】R445.2;R543.2【文献标识码】D O I:10. 13609/j.c n k i. 1000-0313. 2019. 01. 020眩晕(v e r tig o)是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属临床常见症状,约占急诊科患者的13%[1],也是神经内科门诊最常见的主诉。

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病机制不甚明确,因此临床医师对眩晕的诊断和治疗相对比较困难。

一般而言,眩晕按照病变部位分为前庭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其中前庭性眩晕包括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非前庭性眩晕包括眼性眩晕、颈性眩晕、血液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眩晕、全身中毒性以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引起的眩晕、感染疾病性眩晕和精神性眩晕等+]。

而孤立性眩晕(is o la te d v e r t ig o)是指患者具有典型的发作性或持续性眩晕,但不伴有其它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及体征,如肢体功能障碍、面部麻木、口角歪斜、复视、构音障碍等,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多汗、心慌和腹泻等。

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眩晕、头晕、视物旋转、共济失调等。

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以便及时进行治疗和管理。

首先,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应当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症状,医生应当认真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详细的症状表现,以便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其次,临床检查也是后循环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神经系统检查、眼底检查、听力检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表现,进一步确定诊断。

此外,影像学检查也是后循环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MRI、CT、颅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明确患者的病变情况,进一步确定诊断。

最后,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

比如内耳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等,都可能引起眩晕、头晕等症状,需要通过相关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总之,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询问、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鉴别诊断等手段,以便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依据。

希望临床医生能够加强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时进行诊断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精选ppt
6
大多数研究探讨了孤立性眩晕的出现作为即将发生的小脑 或脑干卒中的标志,尤其是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首发 症状
一些患者在出现卒中事件前一段时间曾有反复的孤立性眩 晕发作
发现49-52%孤立性位置性眩晕或头晕患者有椎动脉发育 不良/狭窄或基底动脉异常
少数研究探讨了继发于血管源性孤立性眩晕的发病率
眩晕患者和对照患者的卒中亚型分布有显著差异,前者缺 血性卒中更常见
通过对危险因素分层来预测卒中的累积风险有助于发现需 要常规检测来预防卒中发生的高危(有≧3个危险因素)和 中危(有1-2个危险因素)眩晕患者。
精选ppt
20
精选ppt
21
研究的方法学存在疑问:
1.选择人群存在偏倚,未提供住院人群中眩晕的发病 率,因此此研究人群不能代表普通人群。
23
精选ppt
24
详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病史询问至关重要
精选ppt
25
规范专业的眩晕查体很重要
精选ppt
26
H.I.N.T.S.
头脉冲试验 眼震 眼偏斜试验
Head Impulse test Nystagmus Test of Skew
头脉冲(HIT)试验、眼震与眼偏斜和一起合称为敏感的 三步床边眼动检查法(HINTS),在发病24小时的急性前 庭综合征中具有鉴别中枢性病变和外周性病变的价值。
精选ppt
17
Risk of Stroke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Isolated Vertigo A Four-Year Follow-Up Study
精选ppt
18
精选ppt
19
结论:
孤立性眩晕住院患者随后发生卒中的风险增加,这些患者 4年内发生卒中的可能性较普通人群高3.01倍
小脑梗死区域最累及PICA内侧支供血区 (24/25;96%),其次是AICA(1/25;4%)
类似前庭神经炎表现的小脑梗死是比以往认 为的更常见
早期识别血管源性假性前庭神经炎(孤立性 眩晕)有助于卒中的早期防治。
精选ppt
12
精选ppt
13
Vertebrobasilar ischaemia presenting as recurrent isolated vertigo
一项在检查BPPV的240例患者中,4.6%的患者有特征性 的综合临床症状提示VBI
精选ppt
7
1995年Norrving等报道了一项前瞻性研究,
收集了24例急性孤立性眩晕,持续>48小
时,50-7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CD、
眼震电图、MRI结果,25%的患者最终诊断
为PICA区域(主要为小脑尾侧近中线结构)
梗死。
精选ppt
8
精选ppt
Kishi.M.R.Sakakibara etal (2012).Neurol Sci 33(1):129-132.
9
回顾性分析1992.1.1-1993.12.1 Saint Louis 大学卒中登记研究中129例TIA患者, 其中29例椎基底动脉TIA患者,6例患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其中2例患者发展成 为脑干梗死。
连续入组240例头MRI诊断的孤立性小脑梗死 患者资料
结果:25名患者(10.4%)孤立小脑梗死的
临床特征类似前庭神经炎,即以孤立性眩晕
为主要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的小脑梗塞。
(1)自发性孤立性眩晕伴失衡,持续时间较
长作为唯一的表现(24例)
(2)
自发孤立性眩晕伴失衡持续较长时间后出现
神经功能缺损(1例)
精选ppt
10
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Isolated Dizziness Caused by Small Cerebellar Hemorrhage
精选ppt
11
Cerebellar infarction presenting isolated vertigo
精选ppt
3
对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了 解 关于病史询问的重要性
反复发作的孤立性眩晕多由于前庭周围性 疾病所致。
精选ppt
4
也有一些研究显示孤立性眩晕/头晕可以是PCI的唯 一症状
一系列病例报告和小型病例系列研究提示,眩晕可能是后 循环卒中患者的主要表现,甚至是唯一表现。
尽管总体质量研究较差
精选ppt
精选ppt
27
精选ppt
精选ppt
14
Vertebrobasilar ischaemia presenting as recurrent isolated vertigo
精选ppt
15
内容概要
几项研究引发的思考
孤立性眩晕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到底是多高?
精选ppt
16
孤立性眩晕住院患者的卒中风险:一项4年随访研究
台湾国立健康研究院 公布的2004-2007年国 立健康保险研究数据 库
孤立性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从神经科医生角度“看”眩晕
精选ppt
1
内容概要
孤立性眩晕与后循环缺血(PCI)的关系 孤立性眩晕是PCI的少见症状
精选ppt
2
孤立性眩晕的研究
既往研究显示孤立性眩晕/头晕很少见于PCI
2000-2005年,NEMC后循环登记、洛桑后循环登记 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 2006年,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显示到急诊室就诊的眩晕或 头晕患者有3.2%被诊断为卒中,研究结果提示孤立性眩晕 并不能预测卒中。 2008年,中国一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研究显示:1.4%的患 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
2.统计分析中未对眩晕的病因机制进行分析。
3.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和其他一些因素上有 很大差异,即使是在统计过程中是通过因素调整,
这种差异仍然可能对结果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这个研究的结果可能只反映小部分人群,结论 是否能够扩展到整个具有血管危险的孤立性眩晕患者 还值得商榷。
精选ppt
22
精选ppt
女性,43岁,吸烟,既糖尿病往、高血 压均控制不佳,突发非旋转性眩晕10分 钟,伴恶心和不平衡感,无听力丧失, 复视或其他运动和感觉症状。
患者近了1年内每月均有发作性孤立眩 晕,持续约20分钟后完全缓解。
眩晕急性发作时查体:右向眼震,头脉 冲试验(HIT)后半规管功能异常,水 平头脉冲试验(h-HIT)向左扭头可见 细微的扫视追踪,交叉性覆盖试验未发 现眼垂直性偏斜,无其他颅神经体征, 小脑或长束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