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分层次辨证治疗
中医眩晕的辩证要点

中医眩晕的辩证要点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等症状。
在中医看来,眩晕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种病证,其病因较为复杂,包括气血不足、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不足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于眩晕的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眩晕的辩证要点。
一、辨虚实:眩晕按其发病机制,可分虚实两种。
晕而不见醒人事者多实;轻飘欲脱或时时旋转不定者为虚。
故临床常须结合患者四诊合参加以区分,切不可概以实证治疗而不知所以然。
二、辨部位:眩晕之症必审其位,或左或右,或头两侧上下有定处不移者可知其所涉内脏经络之所在。
一般而言,左侧属血少,右侧属气滞痰瘀。
但亦有因情志不舒气郁化火生痰而致右侧亦受影响者,则又当详查舌脉与病程久暂来辨证施治。
三、察兼夹:本症临证所见颇为繁杂,既有阴虚血少挟火之象(如口苦便干急躁),又有脾胃湿热、食滞胃脘等相兼为病,故对某些具体病例应全面分析其各症状出现的比例及其持续时间来判断主要矛盾,这样有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注意特殊情况:年老体弱者在精神过度刺激之后可突发眩晕跌倒。
五、体质因素:在考虑各种因素综合治疗眩晕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病人的体质状态。
“禀赋不足之人非温无类也”阐明了体质的重要性;性格特征属于孤僻内向型胆小易忧虑敏感多疑之病人,应注意测其所患脏腑是否本身就存在气血不和等功能性障碍。
若此类型人伴有头面五官肌肤九窍为之先鸣时,治疗应以开窍解郁为主。
此外饮食起居情绪工作学习中的一切细节问题都可能成为疾病发生的诱因或致病原因,所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防止发生疾病及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第1 页。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摘要:
一、后循环缺血的概念及症状
二、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
三、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方法
四、预防后循环缺血的建议
正文:
后循环缺血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其主要症状包括头晕、眩晕、呕吐等,严重者甚至可有昏迷、呼吸心跳骤停。
中医将后循环缺血称为“脑络痹”,认为其发病原因与肝、肾、脾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诊断后循环缺血时,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在治疗方面,中医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滋养肝肾为主要目标。
针对后循环缺血的预防,中医建议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消除病因,降低发病风险。
综上所述,后循环缺血在中医中被称为“脑络痹”,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晕眩 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颈椎病、内耳问题、药物副作用等。
中医认为晕眩是气血失调或脏腑功能紊乱所致,因此在辨证论治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和经验。
辨证
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症所属的证候。
对于晕眩,常用的证候包括:
1. 痰浊证:晕眩伴有头重、恶心、口苦、舌苔厚腻等症状,中医认为痰浊阻塞了脏腑,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 肝阳上亢证:晕眩伴有头痛、耳鸣、面红目赤等症状,中医认为肝阳过盛导致阴阳失衡,影响了头部的正常功能。
3. 脾虚证:晕眩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脾气暴躁等症状,中医认为脾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了身体的营养吸收和代谢。
治疗
中医治疗晕眩主要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来达到疗效。
常用
的治疗方法包括:
1. 草药疗法: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医师会开具相应的草药方剂。
例如,对于痰浊证,可以使用化痰祛湿的草药,如半夏、茯苓等;
对于肝阳上亢证,可以使用清肝泻火的草药,如柴胡、黄芩等。
2. 针灸疗法:中医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风池、太冲、涌泉等。
3.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调理饮食也对晕眩有一定疗效。
例如,
对于脾虚证,可以适量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稀饭、小
米粥等。
总之,中医对于晕眩的辨证论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来进
行个体化的治疗。
建议患者在就医时寻求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和帮助,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头晕脑供血不足中医的5种治法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辨证论治,通常有以

头晕脑供血不足中医的5种治法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辨证论治,
通常有以
头晕脑供血不足中医的5种治法
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辨证论治,通常有以下五种治疗方法。
第一个方法叫清肝泻火,通脉活络。
这类型的患者,通常在头晕的时候,伴有耳鸣,入睡难,夜里做梦,白天容易发火。
在中医看来呢,这是肝火上冲,脑络失和。
第二个方法,叫去痰通络,生清降浊。
这种类型的患者,通常在头晕的时候,表现有头重如裹,伴有肢体的麻木、口干口渴或者体型肥胖。
在中医看来呢,这属于痰浊阻络,清阳不展。
第三个方法是益气、活血通络。
这类型的患者,通常在头晕的时候伴有乏力、面色淡白、心慌气短、手足肿胀等症状。
中医认为呢就是气滞血瘀、痹阻脉络。
第四个方法,是滋阴潜阳、通络行欲,它适用于头晕目眩,患有耳鸣无尘的患者,晚上睡觉时甚至头重脚轻。
中医认为这是阴虚阳亢,脉络瘀滞导致的。
第五个方法,是补肾填精,养血清脑,适用于患者头晕头痛,看东西模糊,腰膝酸软。
晚上起夜频繁,中医认为这是肾经亏虚,脉络失养所致。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伤寒论》是《内经》的重要篇章之一,其中提到一些关于眩晕病的辨证治疗方法,如通过调理肝气、补益脾胃等来治疗眩晕。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收录很多医疗方剂,包括一些用于治疗眩晕病的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参附汤等。
《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也有关于眩晕病的记录和治疗方法,如草药方剂桃仁承气汤等。
眩晕病的治疗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所以在进行治疗时,还需要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诊断。
眩晕病的中医认知中医治疗眩晕病主要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治、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锻炼等。
同时,中医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等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1.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头晕目眩、眼花耳鸣、情绪烦躁等。
治疗方法通常是平肝降阳,调和肝气。
可采用草药如龙胆草、黄芩等,同时建议避免情绪过于激动、饮食过热等刺激。
2. 脾胃虚弱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治疗方法一般是益气健脾,调理脾胃功能。
草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以使用,饮食上应避免过饱过饥,注意消化。
3. 肾精不足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滋补肾精,强壮肾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参附汤、金匮肾气丸等,同时养成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肾功能。
4. 血虚瘀阻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舌质淡红或有瘀斑等。
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补益气血。
常用的草药有桃仁、红花、当归等,同时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避免过度劳累也是有帮助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因人而异,具体的辨证还需要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会更好。
同时,在接受中医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眩晕病的中医多样治疗1.草药调治中医常用的草药对于眩晕病的治疗包括天麻、钩藤、杜仲、半夏、白术、茯苓、党参和葛根等。
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粘度_血脂相关性分析

1. 1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分型标准 根据 2009 年《中国后 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诊断标准诊断。眩晕中医辨证标准 根据《中医 病 证 诊 断 疗 效 标 准》[3] 对 患 者 进 行 中 医 辨 证 分 型,分为风阳上 扰、痰 浊 上 蒙、气 血 亏 虚、肝 肾 阴 虚。 风 阳 上 扰: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滑。痰浊上蒙: 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恶 心,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气血亏虚: 头晕目眩,面色 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肝肾阴虚: 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 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1. 2 病例选择标准 ① 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②符 合中医辨证 4 种证型标准其中之一者。③自愿接受各项检 查配合研究者。排除标准: 发病超过 3 d,头晕、头昏患者,脑 出血、脑肿瘤、脑炎患者。 1. 3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008 年 1 月 - 2009 年 12 月脑内 科住院患者 122 例,年龄最大 79 岁,最小 31 岁,平均 51. 3 岁。
和痰热腑实型多见,但各型患者例数接近。我们观察结果表 明,中风急性期眩晕中医辨证因痰瘀阻络为主要病机,所以 治疗应以豁痰、通 络、祛 风 之 法 为 主。另 外 我 们 发 现 痰 浊 上 蒙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有关,气血亏虚与血粘度中 的高切降低有关。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中医证型和后循环缺 血所致眩晕临床和血脂、血粘度的关系,由于样本量较少,且 中医证型在疾病发展中会有变化,因而需要大样本和更详尽 的观察,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证型与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的相 关性。
0. 89 ± 0. 71 15. 28 ± 5. 81 2. 68 ± 0. 44@ 0. 39 ± 0. 11 2. 14 ± 0. 41
眩晕(后循环缺血)

眩晕(后循环缺血)眩晕是因脏腑气血津液亏虚、轻窍失养,或邪气阻滞、诸邪上扰所致,临床上以头晕、目眩(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目眩即自觉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头目出现轻飘麻木、空荡及不清感,和/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两者常同时并见。
现代医学后循环缺血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诊断标准】(一)证候分型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肋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7气滞血郁证:头晕目眩,颈肩酸痛,上肢麻木,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8少阳失和,枢机不利证:头晕目眩,恶心纳差,口干口苦,失眠多梦,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一)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二)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床铺避免晃动。
(三)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眩晕发作时间、程度、诱发因素等;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血压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四)保持地面平整,防湿防滑,下地时需家属陪伴,防止跌倒受伤。
二、专病护理(一)眩晕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
头昏眼花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眼花中医辨证及治疗引言头昏眼花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液循环不畅、神经系统异常和内分泌失调等。
中医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头昏眼花症状。
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头昏眼花可以根据不同的辨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血虚型:症状包括头晕、眩晕、面色苍白、睡眠质量差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补益气血,可以采用补血汤剂或药物进行治疗。
2. 血瘀型:症状包括头痛、眼花、心悸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可以采用调理气血、消散瘀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3.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头痛、目眩、耳鸣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平肝降阳,可以通过调理肝气、降低肝火来治疗。
4. 脾胃虚弱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和胃,可以通过调理消化功能、增强脾胃功能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中医提供了以下治疗方法来缓解和治疗头昏眼花:1.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头昏眼花的症状。
2. 中药治疗:根据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如补血汤剂、活血化瘀剂、平肝降阳剂等,来调理身体,改善头昏眼花症状。
3. 饮食调理:根据脾胃虚弱型的辨证分型,可以通过适当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摄入,改善消化功能,减轻头昏眼花的症状。
4. 生活调节:中医强调养生和调节生活惯,如合理作息、适度运动等,可以帮助改善头昏眼花的症状。
结论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对于头昏眼花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辨证分型可能不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建议选择有经验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b tat P s r r i uai c e c et ocmmo l iadsaeC nb iie t t c d e sinfr f r t l A src] ot i r l o i h miv rg o eo cc tn s i ncncl i s. a e vddi oa ak n mi o ee i i e d n t a r s o Di n a
因病机彼此互相影响 ,相互转化 。发作期 以标实为主 ,缓解期 以本 虚为主 。因此治疗本病 同时,必须重视辨证 ,分清标本 , 依其缓急而治 。
证论治 。按本虚 、标实、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三个层次指 导辨证
用药I,与传统方法相 比思路清晰,明显提高治疗 效果。下面 】 】
3 分层次辨证及用药
丁亮吾 张慧永
( 河南 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4 0 0 ) 5 0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8 0( 0 1 30 1 —2 证型 :A 6 47 6 2 1 )2 —100 GD
中图分类 号:1 5. 1 54 2
【 要 】 后循环缺血性 眩晕为 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可分为发 作期和缓解期进行辨证治疗 。 摘 按本虚 、 实、辨病与辨证相 结 标 合三个层次指导辨证 用药 ,发作 期以标 实为主,按痰 浊上扰 、风 阳上扰 、瘀血阻滞进行 辨证 。缓解期 以本虚为主 按气血亏虚 、
Dig o i a d T e t e t By t e v r a, t n a d r a , d n i i g d s a e d s n r m e o i e r e lv l o u d c CM r g , a n ss n r am n . i u l sa d r e l i e t y n ie s sa y d o sc mb n d t e es f i a e T h t f n h e g n du s t e ma n at c r h e l b h e m n t e d su b c , n it r a c n t e s n b o d s sso il ci . miso 血e h i t k t ma k t e r a, y p l g o h itr a e wi d d su b n e o h u , lo t i fd a e tc Re s in t a o n a o v ru l a e . c r i g t l o e c e c , i e d lc f in y e s n e o i lci a . d p y a e t n t ie s s a d s d o s i a ・ s d Ac o d n o b o d d f in y l ra k o d e s e c fd ae t 1 An a t n i d s a e n y r me t b i v n a k c o o n c mb n d T la i k n . n sg i c n l r v et e a e t fe t o i e . o ce r h n ig Ca in f a t i t i y mp o et r p u i e c . h h c
[ y r s P seir ic lt nic e a Dizn s; Ke wo d ] o tr ru ai h mi; z ie sTCM et e t oc生于 中年 以上 的患者,多有动脉 硬化或颈椎病病 史,临床 上年轻患者有增加倾 向,多为职业 因 素引起 。该病有反复发作 的倾 向。轻者 影响工作 、学习,严 重 者可发生相应区域梗 死。参照 中医 内科杂病中的眩晕病进行辨
.
10 1一
C ii lor ao hns dc e 0 V 13 No 3 l c un l f iee n aJ C Meii 1 n 2 1 o. ) ( . 2
后 循 环 缺 血 性 眩 晕 的 中 医分 层 次 辨 证 治 疗
TC i e e t l r am e t f e e so o tro i u ai n ic e cv ri o M d f r n i e t n v l f se i rcr lto h mi e t f at o l p c s g
31标实层次辨证及用药 .
311痰 浊 上 扰 ..
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表现,病机特点及三层次辨证用药
规律予 以讨论 。
主要表现为眩晕欲倒 、如坐舟 车、头 昏如蒙、头痛胸 闷、 恶心欲呕、四肢无力, 或兼见耳鸣、 少食多寐或不寐, 舌暗淡 , 苔 白而腻、 脉滑或弦滑 。 多见于有高脂血症、 代谢综合征患者 。 治宜熄风化痰 。 健脾和 胃。 方用半夏 白术天麻 汤加减 。 所谓 “ 足 太阴痰厥头痛 ,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 ,虚风内作,非天麻 不能除 ” 方 中半夏 , 天麻二药为必用之药 。 使用本方 的同时 , 须重用茯苓 ,白术 ,党参达到健脾化痰 ,以绝化痰之源 。华岫 云所说“ 不知痰乃病之标 , 非病之本 , 善治者治其所 生痰之源 , 不消痰而痰 自无矣” 加石菖蒲、远志,泽泻以化痰 开窍 安神 。 。
31 风 阳 上扰 .. 2 主 要 表 现 :初 起 头 晕头 痛 , 口苦 耳 鸣 、烦 躁 易 怒 、 睡眠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