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研究进展_杜蓉

合集下载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应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探析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应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探析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应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探析摘要:在西医上,后循环缺血的相关临床症状或者诊断方法都未有却明确的分界的,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治疗难度加大。

而在中医上认为后循环缺血而造成的眩晕而划入“眩晕”范畴,需依据病症辩证治疗。

本文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机以及辩证治疗方法展开分析,旨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眩晕;后循环性缺血;中医药后循环缺血属于发病率较高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该病主要是因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形成。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症状是眩晕,该病以老年人居多,且病程较长,治疗难度大。

近年来临床将治疗后循环缺血方向转为中医治疗,关于该方面的报道较多,且在病机和治疗方法均日臻成熟,现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进展加以分析,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机特征体现在标实本虚,而标实表现在痰浊、血淤积、风阳等方面;本虚即气血不足、肝阴亏损和肾精不足等。

平常饮食不合理或者情绪不佳,均能损害到脾胃,继而使脾虚气血化亏损;气虚则致使清阳不升表现,血虚则使肝以及脑腑失养,故出现眩晕;或脾虚无法使水湿运化,水湿长期积累则为痰,而痰湿可使经络堵塞,不利于气血运行,而痰淤积可使脑脉阻塞,使患者发生眩晕、面色苍白、疲倦、进食较少等表现。

人处于中年,极易肝肾之阴有亏损、水不涵木等因素均可导致肝阳上亢,严重时可致动肝风。

素体呈现阳盛或者过于忧虑,可消耗大量肝阴,长期情绪不佳,可郁结肝火,伤及肝阴;阴虚可导致制阳,使肝阳上亢,扰乱清窍,出现眩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主要表现在眩晕头疼,面红目赤或者眼睛干涩、口苦难食、腰膝酸软等。

祖国中医提出眩晕主要病位在脑部,和肝、肾以及脾紧密相连,其中以肝部为主,该病多标实本虚,虚实相容。

2 辨证治疗方案2.1 风痰上扰型治疗曹慧珍[1]认为对于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采取噪湿以及祛痰之法,故提出应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该方剂主要由半夏、甘草、茯苓、川芎、橘红以及当归、天麻,由甘草调和;对于恶心呕吐甚者可加用竹茹;失眠甚者可取夜交藤以及酸枣仁用之;肢体麻木较严重者可将黄芪和桑枝放入;口苦者可加用柴胡和栀子;经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高达95.1%。

中药药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探讨

中药药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探讨

中药药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探讨摘要】目的分析中药药氧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丁咯地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药氧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6.7%,对比有差距(P<0.05)。

结论中药药氧治疗方法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后循环缺血情况,改善眩晕症状,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药药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252-01后循环指的是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等,供血部位为颈叶、枕叶、小脑、上段脊髓、丘脑以及脑干等。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

后循环缺血可导致眩晕症状,由于椎基底动脉缺血、脑梗死或椎基底动脉疾病等原因,导致后循环缺血,从而引起眩晕。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30例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及中药药氧治疗,并与其余30例单独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患者作对比,分析中药药氧治疗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作用,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56.2±3.4)岁。

15例高血脂,19例高血压,26例糖尿病。

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史、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抗血小板凝集、调节血脂、调节血糖、调节血压等基础治疗。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但当前临床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较为棘手,一直以来都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为了进一步提升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笔者对当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总分析,以期为提升临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而导致的一种疾病,临床数据显示后循环缺血的发病率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20%左右,根据患者的缺血程度及眩晕持续时间,临床将其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1]。

而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首发症状,在老年人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病程漫长、难以根治、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等特征,导致临床治疗非常棘手[2]。

中医和西医对该疾病的治疗均有研究,且疗法各具优势,为了提高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水平。

以下就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阐述。

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1.1中药汤剂治疗中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机体气血不足、痰火上逆而引起的[4]。

因此,中医认为对于该疾病的治疗需从活血补气、祛痰通经入手[3]。

因此,中医常用活血补气祛痰法对患者进行治疗[4]。

有学者用补阳还五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补阳还五汤治疗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得到了95.5%,显著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患者,且对比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补阳还五汤治疗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患者[5]。

这表明中药汤剂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中可发挥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

1.2中医针灸治疗针灸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中也有明显优势,有学者以7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35例。

《八珍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八珍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八珍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一、引言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多与气血亏虚有关。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八珍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药方剂,具有补气养血、调理脏腑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八珍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八珍汤治疗,具体方剂为: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熟地黄、黄芪、甘草等。

根据患者病情,酌情加减药物。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血液流变学指标等。

三、研究结果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眩晕、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

2. 生活质量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尤其在精神状况、睡眠质量、饮食状况等方面改善显著。

3. 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八珍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药方剂,具有补气养血、调理脏腑的功能,对于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八珍汤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这可能与八珍汤中的药物成分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等作用有关。

此外,八珍汤还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加减药物,体现了中医药个体化治疗的优越性。

与西药相比,八珍汤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显示了其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五、结论本研究表明,八珍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5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50例临床观察

压、 偏 头痛性 眩晕 或精神 性 眩晕等 ) 。 ( 6 ) 有后循 环缺
血 的高 危 因素 , 如 变位 眼前发 黑或晕 , 血压、 血脂 、 血 糖异常。 ( 7 ) 经颅 多普勒 ( T C D) 检 查发 现血管 狭 窄及
血流 速度改 变 。
2 治 疗 方 法
【 3 】 国 家 中 医药 管 理 局 . 中 医病 证 诊 断 疗 效 标 准. 南京 : 南京
大 学 出版 社 , 1 9 9 4 : 2
【 4 ] 中 华人 民共 和 国卫 生部 . 中 药新 药 临 床研 究指 导原 则 ・ 第
二辑. 1 9 9 5: 5 2
2 . 1 对 照组 给予 西 药 常 规 治 疗 。氟 桂 利 嗪胶 囊 ( 西 比灵 ) 5 ~ l O m g ,每 晚 1次 , 口服 ;盐 酸 培 他 定 5 0 O aL r + 胞 二磷胆 碱 1 . 0 g静脉 滴 注 , 每日1 次。 血压、 血糖 、 血脂 高者 加用相 应药 物及对 症处 理 。 2 . 2 治 疗 组 在对 照组 治 疗 基 础 上加 用 化 痰 散 瘀 抑 眩汤 口服 。方药 组成 : 石 菖蒲 2 0 g , 半夏 2 0 g , 陈皮 1 5 g , 苍术 1 5 g , 白术 1 5 g , 茯苓 3 0 g , 薏苡仁 3 0 g , 葛 根 2 0 g , 天麻 1 5 g , 蔓荆 子 1 5 g , 当归 1 5 g , 赤芍 1 5 g , 桃 仁 l O g , 红花 l O g , 地龙 1 0 g 。 日 1剂 , 水煎 取 3 0 O a r L , 分
共 1 0 0例 , 随机 分 为 2组 。治疗 组 5 O例 : 男2 8 脾。 肾 阳虚 、 肺失 宣肃 、 痰湿停 聚 于肺乃 为肺部 感染 之 者 , 主要病 机 . 痰是 其主要 病理产 物 。 治疗上 当 以温 肾健 例 , 女2 2例 ; 年龄 3 2 ~ 7 9岁 , 平均年龄 ( 5 3 . 2 + _ 1 6 . 5 ) 脾、 宣肺 降逆 为原则 。温 肾健脾 方 以补脾 肾为 主 , 宣 岁 : 病程 1 个 月~ 5年 。 对 照组 5 O例 : 男2 6例 , 女2 4 肺为 次 , 目的是治病 求本 , 根 除宿疾 。 方 中以附片 、 干 例 ; 年龄 3 5 ~ 7 8岁 , 平均年龄( 5 4 . 1 + _ 1 5 . 2 ) 岁; 病程 2 姜、 仙灵 脾 温 补 肾元 。 纳气 平 喘 ; 山药 、 山萸 肉 、 枸杞 个月 ~ 5年 。2组 患者 一般 资 料 比较 , 无 统计 学 差 异 子 培 补 肾精 , 是 为 阴 中求 阳之 用 ; 半夏 、 茯苓 、 苍白 ( P > O . 0 5 ) , 具 有可 比性 。 . 2 诊 断标 准 西 医诊 断标 准 根据 2 0 0 6年 《 中 国 术、 砂仁 、 白蔻 仁 、 厚 朴益 气健 脾 , 运 化水 湿 , 除却 生 1 后循 环 缺血 的专家 共 识》 [ 1 制 定 。( 1 ) 发作 性 视物 旋 痰之源 , 且具 下 气平 喘之 功 ; 五 味子 滋 肾敛 肺 , 助 纳 浮沉 感 。 ( 2 ) 反 复发作 , 常 与头 、 体 位 改变 气 平喘 , 防宣发太 过 ; 当归活血 化瘀 , 散 肺络瘀 血 。 诸 转 或摇晃 、 药 合用 , 共 奏健 脾补 肾 、 温 阳培本 、 宣肺 化痰之 功 。 或 紧张 、 劳 累有 关 。 ( 3 ) 眩晕 至少伴有 一种 后循 环缺 本 临 床观 察 表 明 . 运 用温 肾健 脾 方 和 常规 应 用 血 症状 , 如复视、 听力 下 降 、 呛咳、 猝倒 、 肢 体 麻 木或 抗 生 素治 疗 急性 脑卒 中并 发肺部 感 染 , 临 床疗 效 确 平衡 障碍 等 。 ( 4 ) 有 或无脑 干或 小脑体 征 。 ( 5 ) 排 除所 切, 可有 效改 善 临床 症状 、 体征 及 客观 指标 , 值 得 临 有 其他类 型 的眩晕 ( 其他 类 型的耳 源性 眩晕 、低血 床进 一步研 究探讨 。 5 参考 文献

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综述·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丁 燕(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摘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此病患者易发生脑血管意外。

中医药疗法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主要是对有关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06-0015-0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又被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肢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等[1]。

中老年人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高发群体。

临床研究发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常合并有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如何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目前临床上研究的热点[2]。

在本文中,笔者对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进行以下综述。

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眩晕”的范畴[3]。

《丹溪心法》中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景岳全书·眩运》中说:“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医灯续焰》中说:“眩晕者,多属诸风,又不独一风也,有因火者,有因于痰者,有因于死血者”。

中医学者们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机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

但多数学者认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瘀血阻窍是此病的主要病机[4]。

2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2.1 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是由肝阳有余、阳亢化风、上拢头面清窍所致。

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口苦、急躁易怒、舌红脉弦、失眠多梦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与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与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与观察引言:循环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小的困扰。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根据症状和病因,综合应用中药、西药和其他辅助治疗手段,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总结并分析了该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平肝降火、理气和解表等功效的中药。

常用的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丸、护脑通窍胶囊等,配合个体化的中药调配,以增强疗效。

2.西药治疗:根据病情和病因选择相应的西药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由内耳疾病引起的循环性眩晕,可以使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眩晕症状。

3.物理疗法:包括针刺疗法、艾灸、推拿按摩等,可以舒缓患者的症状,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的恢复。

二、临床观察结果1.症状改善: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改善。

眩晕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眩晕的程度也明显减轻,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常规检查结果改善:通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相关指标有所改善。

例如,患者的血压、血糖、肝功能等指标都有所恢复,体内毒素有所清除。

3.生活质量提高: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精神状态也有明显的改善。

患者以前因为眩晕而导致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有所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4.无明显不良反应:通过观察,未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患者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出现一些轻微的反应,如口干、恶心等,但都在治疗过程中逐渐消失。

三、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循环性眩晕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中药能够改善患者的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功能,调节机体的代谢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西药能够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疾病的发展,从根本上治疗循环性眩晕。

物理疗法则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促进疾病的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循环性眩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与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与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与观察
背景:循环性眩晕(MD)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缓解循环性眩晕症状的常见方法,然而其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探讨。

目的: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对MD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MD患者相关生活质量、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5年至2019年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并被确诊为循环性眩晕的患者,其中中医治疗组接受中医结合西医治疗,西医治疗组接受西医治疗。

记录患者基线信息、治疗前后MD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以及患者相关生活质量、焦虑和抑郁症状等指标。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混合设计的Repeated Measures ANOVA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共纳入50例MD患者,其中中医治疗组25例,西医治疗组25例。

治疗后,中医治疗组MD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明显降低,相关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P <0.05);而西医治疗组虽然也有所改善,但疗效不如中医治疗组(P <0.05)。

此外,在焦虑和抑郁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后无明显差异。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MD患者的症状,提高相关生活质量。

与仅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更佳。

需要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机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倒。其中眩晕最为常见,轻 者 闭 目 自 为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多系本虚标 对照组。大部分方中应用 党 参、黄 芪
止,重者如坐舟车,视物旋 转,不 能 站 实、虚实夹杂[2]。
健脾益 气,党 参 伍 黄 芪 中 气、宗 气 俱
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 2 辨证治疗
补,且 补 而 不 腻,补 而 升 清,为 治 疗 气
疗椎 基 底 动 脉 供 血 不 足 眩 晕 48 例
显率 比 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 0. 05) ,治 疗 组 疗 效 优 于 对 照 组。宋 洁[15]应 用 益 气 活 血 化 痰 汤 ( 药 物 组 成: 黄芪、赤芍药、葛根、川芎、白术、半 夏等) 治疗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 眩晕 52 例,并与对照组应用盐酸地芬 尼多片治疗 50 例对照观察。结果: 治 疗组总有效率 92. 3% ,对照组总有效 率 80. 0% ,2 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P < 0. 05) ,治疗组疗效优于 对照组。张文仙[16]在尼莫地平片治疗
81. 7% 。潘 家 利[12] 应 用 天 麻 葛 根 汤 大部分方 中 应 用 半 夏 燥 湿 化 痰,降 逆 观各篇报道,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 药物组成: 天麻、葛根、菊花、何首乌、 止呕,白术配半夏增燥湿化痰之力,佐 如治疗无统一、规范的方法; 疗效标准
川芎、桑叶) 治疗颈椎病性眩晕 72 例。 茯苓健脾渗湿,黄芪益气养血以固本, 多以症状、体征改善为主,少有客观金 结果: 总有效率 94. 4% 。李兆吉[13]应 合而用之 共 奏 化 痰 祛 瘀、平 肝 益 气 养 指标; 缺乏有效的动物实验研究,机制
134
综述
河北中医 2014 年 1 月第 36 卷第 1 期 Hebei J TCM,January 2014,Vol 36,No. 1
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研究进展※
杜 蓉 张春红△ 白玮婧 吕 琦 (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12 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
【关键词】 眩晕;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中医疗法; 综述 【中图分类号】 R441. 2; R743. 906; R - 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619( 2014) 01 - 0134 - 03
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脑部的椎 - 恼怒,郁结化火,耗伤肝阴,阴虚则不 升麻、柴胡等) 治疗颈源性眩晕 30 例,
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为临床上 制阳,致肝阳上亢,扰动清窍,则发生 并与对照组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
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循环缺血 眩晕。临床表现为眩晕头 痛,面 红 目 疗 30 例对照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
平素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损伤脾胃, 17 例( 68. 0% ) ,显 效 4 例 ( 16. 0% ) , 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80 例。
脾虚气血化生不足; 气虚则清阳不升, 有效 2 例( 8. 0% ) ,无效 2 例( 8. 0% ) 。 结果: 总有效率 92. 5% 。王长德等[8]
0. 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大部 皮、葛根) 治疗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93. 5% ,对照组总有效率 73. 9% ,2 组
分方中应用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性眩晕 32 例,并与对照组应用尼莫地 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二者合用,为 平片治疗 27 例对照观察。结果: 治疗 0. 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大部
2011,13( 1) : 50 - 51. [2] 丁亮吾,张慧永.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的中医分层次辨证治疗[J]. 中医临 床研究,2011,3( 23) : 110,113.
效 率 90. 00% ,对 照 组 总 有 效 率 [3] 史继鑫,马云枝. 辨证治疗眩晕症 80
76. 67% ,2 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
河北中医 2014 年 1 月第 36 卷第 1 期 Hebei J TCM,January 2014,Vol 36,No. 1
135
96% ,对照组总有效率 80% ,2 组总有 基础上加用化痰逐瘀定眩汤 ( 药物组 对照组应用尼莫地平片治疗 46 例对
效率 比 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 成: 半 夏、白 术、泽 泻、钩 藤、川 芎、陈 照 观 察。 结 果: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辛注射液、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 30 酸地芬尼多片治疗基础上加服半夏白 例对照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术天麻汤合泽泻汤 ( 药 物 组 成: 姜 半 96. 7% ,对照组总有效率 86. 7% ,2 组 夏、天麻、白术、茯苓、泽泻、橘红等) 治 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疗痰浊型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 0. 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黄昌 眩晕 50 例,并与对照组应用盐酸氟桂 计[6]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物组成: 利嗪胶囊、盐酸地芬尼多片治疗 40 例 黄芪、白术、人参、当归、炙甘草、陈皮、 对照 观 察。 结 果: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照组。刘红军[17]应用变通血府逐瘀 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肝、脾、肾之阴; 枸
2. 3 肝阳上亢型 任绍林[10]以滋肝 汤( 药物组成: 当归、黄芪、半夏、茯苓、 杞子补益肝肾,生精补髓; 生地黄养阴
熄风立法,基本方药物组 成: 生 地 黄、 蔓荆子、赤芍药、川芎等) 治疗椎 - 基 清热。
的常见症状有眩晕、肢体或头面部麻 赤,或两目干涩,口苦咽干,腰膝痠软 效 率 93. 33% ,对 照 组 总 有 效 率
木、肢体 无 力、头 痛、呕 吐、复 视、短 暂 等。中医 学 认 为,眩 晕 病 位 在 脑,与 70. 00% ,2 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
意识丧 失、视 觉 障 碍、行 走 不 稳 或 跌 肝、脾、肾三脏有关,三者之中,又以肝 计学意义( P < 0. 05) ,治疗组疗效优于
用补气活血、平肝熄风中药止眩汤加 血之功效。川芎、蔓荆子镇肝熄风,化 研究不 够 微 观、深 入、全 面。但 是,随
减( 药物组成: 党参、黄芪、白芍药、当 瘀通络; 葛根升发阳气,气 行 则 水 行, 着医者临床经验的总结与中医现代化
归、川 芎、天 麻 等) 治 疗 眩 晕 260 例。 气行则血脉通畅; 赤芍药活血化瘀。 步伐的加快,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
等症状[1]。兹将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 2. 1 气血两虚型 有学者认为,后循 虚眩晕之 要 药; 丹 参、葛 根 升 阳 活 血,
血性眩晕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环缺血性眩晕主要为气血两虚型,治 葛根入脾胃以升清气,鼓舞胃气上行
1 病因病机
疗以补益气血为主。史继鑫等[3]治以 以行津液,丹参化瘀行血。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多发生于中老 补养气血、健运脾胃之法,应用归脾汤 2. 2 风痰上扰型 于涛[7] 治以健脾
血虚则 肝 失 所 养,脑 腑 失 养,发 为 眩 刘汉玉等[4] 应用八珍汤加减 ( 药物组 在应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基础
晕; 或脾虚无以运化水湿,水湿聚而为 成: 党参、丹参、葛根、熟地黄、白术、茯 上加用风眩宁煎方 ( 药物组成: 半夏、
痰,痰湿闭阻脉络,影响气血运行,痰 苓、当归等) 治疗气血两虚型后循环缺 白术、天麻、茯苓、川芎、陈皮等) 治疗 瘀互结闭阻脑脉,临床表现为眩晕,伴 血性 眩 晕 48 例。 结 果: 总 有 效 率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80 例,并与对照组 面色无华、神 疲 倦 怠、食 少 纳 差 等 症。 91. 7% 。庄 慧 魁[5] 在 灯 盏 细 辛 注 射 单纯应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 40 人至中年,肝肾之阴渐亏,水 不 涵 木, 液、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基础上加 例对照观察。结果: 治疗组 总 有 效 率 致肝阳上亢,甚则引动肝 风。素 体 阳 用参芪四虫汤( 药物组成: 党参、黄芪、 93. 75% ,对照组 总 有 效 率 75. 00% ,2 盛,或谋虑太过,暗耗肝阴,长期忧郁 葛根、丹参、地龙、全蝎、僵蚕、蜈蚣、桂 组总有 效 率 比 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 白术、茯苓 组总有效率 90. 62% ,对照组总有效率 分方中重用葛根,其性味甘辛,能升津
健脾燥湿,因“脾为生痰之本”,同与半 81. 48% ,2 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 液,濡润筋脉,又能解表祛邪,使清阳
夏、天 麻 配 伍,燥 湿 化 痰、止 眩 之 功 计学意义( P < 0. 05) ,治疗组疗效优于 上达清窍,气血上荣头目,脑 有 所 养;
等[11]应用济肝汤( 药物组成: 生地黄、 率 90. 0% ,对照组总有效率 75. 0% ,2 的优势,中医通过辨证分型论治,根据
钩藤、菊花、天麻、制何首乌等) 治疗肝 组总有 效 率 比 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不同证型设立不同治法方药,具有方
阳上亢型眩晕 60 例。结果: 总有效率 ( P < 0. 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法多、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但综
年人,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有气 加减( 药物组成: 党参、黄芪、白术、当 燥湿、化痰祛风之法,应用半夏白术天
血亏虚、肝阴不足及肾精亏虚 3 种变 归、酸枣仁、茯苓等) 治疗气血两虚型 麻汤加减( 药物组成: 半夏、炒白术、天
化,标实有痰浊、风阳、血瘀 3 种因素。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25 例。结果: 痊愈 麻、茯 苓、陈 皮、当 归、川 芎 等 ) 治 疗
例[J]. 中医研究,2010,23 ( 1 ) : 50 -
72 例,并与对照组应用协定处方治疗 计学意义( P < 0. 05) ,治疗组疗效优于
52.
48 例对照观察。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 对照组。钟旭敏等[19]应用左归葛根汤 [4] 刘汉玉,刘瑶,康珊萍. 八珍汤加味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