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脏论治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治眩晕的中药方剂

治眩晕的中药方剂
治疗眩晕的中药方剂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病因和症状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供参考:
1. 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以及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2. 左归丸:治疗气血不足引起的头晕,手脚冰凉等症状。
3. 再造丸:治疗内耳炎导致的眩晕。
4. 参附片:治疗中风后遗症引起的头晕、眩晕。
5. 小柴胡汤:治疗肝郁脾虚引起的头晕,以及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请注意,在使用中药治疗眩晕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并按医生的处方来使用。
使用中药时,也需要注意个体差异,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摘要:
1.后循环缺血的概念与原因
2.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3.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与治疗方法
正文:
后循环缺血是指椎- 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
它主要供应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等重要部位。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
诊断后循环缺血需要仔细了解病史,检查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并对脑神经和共济运动进行全面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对于急性病变,弥散加权(DWI)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则容易漏诊。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主要包括“眩晕”、“头痛”、“脑络痹”等。
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拔罐等。
中药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原则,常用的药物有丹参、红花、川芎等。
针灸治疗则选取相关的穴位进行治疗,如百会、太阳、风池等穴位。
拔罐疗法通过对局部部位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总之,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运用西医和中医的方法。
在预防方面,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
酒,消除病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律失常等)。
眩晕(后循环缺血)

眩晕(后循环缺血)眩晕是因脏腑气血津液亏虚、轻窍失养,或邪气阻滞、诸邪上扰所致,临床上以头晕、目眩(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目眩即自觉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头目出现轻飘麻木、空荡及不清感,和/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两者常同时并见。
现代医学后循环缺血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诊断标准】(一)证候分型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肋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7气滞血郁证:头晕目眩,颈肩酸痛,上肢麻木,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8少阳失和,枢机不利证:头晕目眩,恶心纳差,口干口苦,失眠多梦,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一)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二)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床铺避免晃动。
(三)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眩晕发作时间、程度、诱发因素等;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血压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四)保持地面平整,防湿防滑,下地时需家属陪伴,防止跌倒受伤。
二、专病护理(一)眩晕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
通督调神针刺辅助西医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现代实用医学2021年1月第33卷第丨期• 117 •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术后复发率均高, 术后3个月复发率达4.2%〜40.0%气对 于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患者再手术 时,由于正常解剖结构的改变、腹腔黏连 等容易导致术中大出血和周围脏器的损 伤,手术风险及手术难度加大。
采用PTCS取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 石术后复发,患者接受度较高。
目前临床 上PTCS有“一步”和“二步”造瘘法,既往 PTCS“一步”纖应用麵胆道镜取石,易 导致肝脏、胆道出血,胆道损伤等’猶显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2%,死亡率达 8%'随着“二步,,造瘘法、电子胆道镜的 应用,以上并麵风险大大降低,手术姓性也明显提高。
有文献报道PTCS治疗胆 总管结石的清除率可达100%,肝内胆管结 石的清除率在76.8%〜98.5%气目前PTCS“二步”造瘘法作为较理 想的手术方式吣第一步在超声引导穿刺 时,因超声实时监控下避免穿刺肝脏血 管,一般不会引起肝脏大出血。
二期通 过成熟窦道取石效率提高,取石过程中 引起的胆道出血及胆漏的概率大大减少。
本研宄中观察组出现1例胆道出血,主要是因为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时胆管壁血管出血所致,术中置入引流管压迫止血,未行手术止血。
对照组在复发性胆道结石再手术时需要分离赚黏连,辨认肝外胆道、血管,手术中容易引起胃肠道、血管、胆道副损伤的发生,手术风险高、难度大。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腹腔镜外科医师也会因黏连无法分离、出血等而中转开放手术。
特别是既往因肝内胆管结石行肝部分切除患者,再次行腹腔镜手术时技术难度、手术创伤更大,且结石难以取尽,往往需要中转开腹手术。
本研究中观察组行PTCS取石无需进入腹腔,最大程度上避免以上风险,甚至部分患者可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更具有微创优势。
肝内不同部位的胆管结石可以采取不同部位穿刺“二步”造瘘取石,对于难以取出的结石采取钬激光碎石,从而达到取尽结石目的。
尽管采取“二步”造瘘法取石,部分患者仍需要多次取石,但对于成熟窦道行胆道镜取石时可在局部麻醉下行日间手术。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涞源县中医院内科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高才达名老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伴失眠的临床疗效评价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World Jouoial of Sleep Medici/e 2929年1月第7卷第1期OcUbes.2729,Vol.7,N o.11732中医睡眠医学TCM Sleer高才达名老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伴失眠的临床疗效评价毛燕高才达(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高才达国家级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4匕京491569)摘要目的:观察高才达名老中医经验方芍药木瓜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伴失眠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215年1月至2219年1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芍药木瓜汤治疗。
比较4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
结果: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4.1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4.4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6.41%(25/29),明显高于对照组64.52%(24/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4.45)。
结论:运用高才达名老中医经验方芍药木瓜汤配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能够使临床疗效得到提升,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芍药木瓜汤;针灸疗法;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疗效;临床症状Clinical Efficacy Evatation of Paerny Papaya Decy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forof Posterior Circdation Ischemic Single Vertigo by Chief Physician Gao CaiVaMAO Y u,GAO Cai d a(Gao Caita Naaonal TTaditiopai Chinesp Medicind OngevO<mga StuUia,Shnnyt Hospital o{^匚理;Hospitalo Troditionai Chinesp Medicin,Beijing11344,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dect of Gao Cal da Ming Lac Wa/ibonai Chinese medicine experience recipe Shaoyac Mupua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xcture in treating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ingle veOigc(PCIT).Methodt A total of67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Uon ischemic single verOgo from Januarg2213to Januao2419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o)ups.All patients received basic treatment,37patients in control/roup were treated with Westero medicine,31patients in treatment/roup were treated with Paeoni/oOn and Papayy decoction.The scores of TCM syydromc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nd the clinical edects were evaluated in the two/roups.ResoUc: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m syydromc scores between the two/roups before Weatment(P>4.45)After treatment,the score of TCM Syydromc in the4/roups was signifi-canU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Weatment(P<4.41).The total ed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roup was56.11%(25/29),which was significanU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roup(64.52%(22/31),the diderence was$000110significant(P<4.15).Conclusion:T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dect and relie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to use Shao Yac Mu Gua Tang and acupuxcOre to treat posterior circuOtion ischemic single veOigo.Key wo C s Shaoyac Mupua Gepen decocUon;Acupuxcture;Posterior circuOtion ischemia vertigo-Efficacy;Clinical symptoms 中图分类号:R335.63文献标识码:A dot:14,3969/j.dun7095-7134.2424.14,224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T)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临床上发病率较高[]。
王净净教授治疗眩晕的经验

继 承人 , 目睹王 师治 疗 眩晕 未 有 无效 者 。现将 其 治
疗 眩晕 的经 验介绍 如下 。
一
、
发病 以 内虚 、 脑受 激荡 为基本 病机
失充 , 势必 产 生 眩晕 。诚 如 《 枢 》 出 : 上 气 不 灵 指 “ 足 , 为之 不 满 , 为之 苦 呜 , 为 之 苦 倾 , 脑 耳 头 目为 之 眩”“ ;髓海不 足则脑 转耳 鸣 、 痰眩 冒” 《 论》 。 胫 (海 ) 《 枢 ・ 灵 九针》 :膺 喉首 头应 夏至 , 丙午 。 云 “ 其 ”
气脏腑 病形》 , 五 脏 六 腑 之精 气 皆上 注 于 目而 为 )“
之精 ……裹撷 筋骨 血气 之 精 而 与脉 并 为 系 , 属 于 上
急, 目系急则 目眩 以转 矣 ” 《 ( 大惑 论 》 ; 五阴气 俱 )“
绝则 目系转 , 则 目运 。 “ 海 不 足 , 脑 转 耳 鸣 , 转 ”髓 则
《 氏医通》 出 : 头 者 , 之 象 , 张 指 “ 天 阳之 分 也 。 天为 ”
眩晕 , 又称 “ 冒” 眩 ” 头 眩 ” 眩 运 ” 是 以 古 眩 “ “ “ ,
头晕脑 转 、 物旋 转 为 主症 的病证 , 者 闭 目可止 ; 视 轻
重者如 坐 舟船 , 转 不 定 , 能 站 立 , 伴 恶 心 呕 旋 不 可 吐 , 重者可 突然 昏仆 。历代 医家对 眩晕 的病 因病 严
升清 要 以风 药 为 主 ; 虚 贵 在 补 益气 血 , 人 脾 胃 经 的药 为 主 ; 邪 降 浊 以 降 逆 和 胃化 痰 、 静 息 风 补 以 祛 镇
为主。
【 关键词 】 眩晕 ; 老中医经验 ; 王净净
湖南 中医 药 大 学 王净 净 教 授 是 湖 南 省 老 中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五脏论治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初探【摘要】目的脏腑理论为基础,探讨脏腑与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关系及临床辨治,为临床上更好的从五脏论治眩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脏腑辨治;理论讨论
后循环缺血(pci)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
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症状眩晕占69.5%,被认为是卒中的后备军和高发人群。
根据后循环缺血症状其可归属于中医“眩晕”范畴,以单发性眩晕为主证而无其它障碍,多以祖国医学的眩晕辨证,其病因复杂,有虚有实,虚实夹杂,气血阴阳失调,均可导致眩晕,故以五脏辨治,重视兼症。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以五脏目系,上属于脑”《灵枢.大惑论》。
五脏与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相关性
肝与眩晕。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升,为刚脏,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
《内经》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
《河间六书》谓:“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风气甚则头目眩运者,由肝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历代医家辨治眩晕多强调肝,但不独责于肝、又必及肝的独特见解,形成了泻肝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平肝以天麻钩藤饮加减,疏肝以丹栀逍遥散加减,养肝以四物汤加减等辨治经验。
曹晓岚教授主张眩晕
重调畅气机,从肝胆论治,提出五种治法,疏肝郁,以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清肝以丹栀逍遥散加减,疏肝活血,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平肝,潜肝以镇肝熄风汤加减,开郁散结以温胆汤加减[1]。
心与眩晕。
心主血脉而藏神,心为君主之官。
《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
”说明邪在心时,情绪悲伤,时有眩晕甚至昏仆。
心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而致瘀阻脉络,心阳虚不能温运脾阳化气血,导致气血两虚,脑失所养,而致眩晕。
仲崇涛认为眩晕可以从心论治,通过临床试验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低血压性眩晕疗效观察60例,方药以补益心气为主,结果表明,总有效率91.6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药理研究证实五味子、人参、麦冬增加心搏出量,土鳖虫、丹参改善血循环,而致血管灌注量增加,血压升高[2]。
脾与眩晕。
脾脏喜燥恶湿,主运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柳选四家医案·评选静香楼医案》说:“四肢禀气于脾胃,脾胃虚衰,无气以禀,则为振颤,土虚木必摇,故头晕也”。
饮食不节,或肝郁脾虚,都可导致脾胃异常,以致水谷不化,痰湿内生上犯引起眩晕。
李秀启认为眩晕“当治其虚”醒脾,健脾通过临床试验用醒脾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0例,结果表明,醒脾汤在临床疗效及改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3]。
李英杰老师认为脾胃虚弱是眩晕发病与演变的关键,主张一健脾,化痰,脾气虚弱,以归脾汤加减;痰浊中阻,以痰浊二陈汤加减。
二脾升胃降,以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加减。
三治土不离调木,以柴
胡疏肝散加减。
补土荣木,以异功散合逍遥散加减[4]。
肺与眩晕。
肺主气,主宣发肃降,朝百脉。
全身血液的运行,需心气依赖肺气的推动和调节。
肺气不调,则血液不能达脑而发为眩晕。
历代医家遵循中医的五脏六腑之间的生克乘侮,当清肺肃金以清病之源而制肝之亢,再平肝潜阳以截病之流而抑肝之乘。
用药多取桑叶、兜铃、枇杷叶等来宣发肺气,制约肝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肺是前列腺素(pg)合成、释放和灭活的场所,其中pge能扩张体循环和肺血管,降低动脉血压,pgf则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生成的场所,同时ace还可灭活缓激肽,影响血压升降[5]。
肾与眩晕。
肾主藏精,主纳气,肾为先天之本。
《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景岳全书》云:“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宜治其气;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宜补其精”。
历代医家认为眩晕主要责之于肾,以养肾阴,纳命火,为第一要义,补肾常用何首乌、冬青子、女贞子等清补之品,并且补肾阴与养肝血并举。
刘湘玲认为老年高血压病(眩晕)与中医肾脏亏虚相关,临床分为四型,肾精不足,以左归丸加减滋养肝肾;水不涵木,以镇肝熄风汤加减滋肾养肝,平肝;肾气亏虚,以金匮肾气丸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补肾气,化瘀祛痰,肾阳亏虚,以右归丸加减补肾阳,通络养脑[6]。
综上所述,pctiv既有其眩晕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以古代
哲学理论为基础,依据眩晕病机的复杂性,辨证的多元化,形成独特的五脏辨证体系,积累丰富的经验,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探讨引入大样本的有关后循环缺血眩晕的研究报道并且结合传统医学的
五脏辨证,将会更好保护好卒中的高发人群,防止他们发展成为真正的卒中或者说至少可以延缓及推迟卒中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金桥.曹晓岚教授从肝胆论治眩晕经验[j].中国中医药
现代远程教育,2011,9(10):13-14.
[2] 仲崇涛,闫洪泉,薄庆,等.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低血压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3):3054-3055.
[3] 李启秀.醒脾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0例[j].中医研究,2010,23(9):37-39.
[4] 田红军,曹清慧,马艳东,等.李英杰老师调理脾胃法治疗眩晕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0):1583-1586.
[5] 胡继红,吴承玉.从肺论治现代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1,28(3):4-5.
[6] 刘湘玲.老年高血压病从肾论治[j].新中医,2011,43(2):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