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界定与运用探析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界定与运用探析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界定与运用探析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界定与运用探析——基于新审计准则

陈波/杨欣

【专题名称】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版)

【专题号】F1011

【复印期号】2012年02期

【原文出处】《财务与会计》(京)2011年11期第57,59页

【作者简介】陈波,杨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重要性水平的界定和运用涉及大量的专业判断,是审计实务中公认的难点问题。2010年11月1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审计准则体系,并将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本次准则修订中,现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被拆分为两项准则,即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和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相关准则的重大变化

与现行准则相比,我国新修订的审计重要性相关准则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重大变化。

从形式上看,相关准则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包括:第一,重要性水平相关准则被一分为二,突出了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工作中的两项主要用途,即一方面用于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被用于评价审计结果,体现出重要性水平是一个贯穿审计过程始终的重要概念。第二,两项相关准则均按照总则、定义、目标、要求、附则的新体例进行了改写,结构更为合理,语言更为简洁和清晰,便于理解和执行。第三,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分为执业准则和应用指南两大部分,应用指南作为对执业准则重要条款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和举例,其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

应用指南各条目的排列顺序按照执业准则的条目顺序进行了调整,同时,应用指南中大量增加了“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特殊考虑”和“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模块,而执业准则本身不再涉及相关内容。

从内容上看,相关准则也发生了诸多实质性的重大变化。新准则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原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思路,减少了不适当的条条框框对于审计人员的束缚,给予审计人员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同时,新准则结合相关理论与实务的最新进展,对重要性的内涵和层次进行了重新界定,引入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概念,强化了对于已识别错报的沟通与更正要求,使得重要性的概念在逻辑上更为合理,并在审计过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应用。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界定和运用要点阐释

(一)对于重要性水平内涵的理解

第1221号新准则没有直接给出重要性的定义,而是给出了理解财务报告基础上重要性水平概念的三个要点。其中,第三个要点尤其值得关注,它强调重要性水平“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并指出“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一规定意味着注册会计师不必考虑个别报表使用者的特殊信息需求,也不负责识别只影响个别使用者决策的错报。在确定重要性水平之前,注册会计师必须识别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以及对于财务报表的共同信息需求,股东、债权人的信息需求通常是注册会计师关注的重点。

第1221号新准则的另一项重要规定是引入了关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四项合理假定。这些假定实际上将注册会计师承担责任的对象进一步限定在成熟、理性的报表使用者范围内,例如机构投资者、财务分析师等,从而扩大了报表使用者应承担的责任。笔者认为,关于使用者的合理假定符合成熟资本市场上报表使用者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在不利的法律环境下限制针对注册会计师的不合理诉讼。然而,由于

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转型期和发展期,上市公司的大部分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没有达到四项假定对于投资者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新准则中引入这四项假定,事实上是在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风险本身极低的情况下,进一步减轻了注册会计师相对于投资者的责任。笔者认为,第1221号审计新准则中关于使用者四项合理假定的条款,没有充分考虑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环境,因此是值得商榷的。

(二)不同层次重要性水平及其确定方法

第1221号新准则对于重要性水平的层次做出了新的规定。现行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新准则中虽仍然将重要性水平划分为两个层次,但不同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表述和运用要求不同于现行准则。新准则将重要性水平划分为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层次。从表述上来看,“财务报表整体层次”意味着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及其附注在内的整套财务报表;“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意味着注册会计师不仅要为特定的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或披露确定重要性水平,还要为不同的“认定”确定重要性水平,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而在新准则中不再使用。笔者认为,上述改动使得两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更为合理和清晰。

对于报表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第1221号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虽然仍然将“适当的基准乘以适当的百分比”作为确定整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本方法,但不再以举例说明的方式阐述对于不同类型的组织和审计人员选择的不同基准,通常适用的比例是什么。根据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的官方解释,基准乘以百分比只是确定了一个计算整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起点,并不意味着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计算而得出。同时,对于为何不再举例说明注册会计师应如何选择适当的比例,IAASB的主要理由是这样做有可能导致经验法则被

当成是事实上的准则,从而有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减少使用专业判断。笔者则认为,第1221号新准则放弃对于比例的举例说明,是准则原则导向性明显增强的一个典型例证。

对于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以下简称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第1221号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也有值得关注的重要变化。首先,只有当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合理预期可能影响财

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时,注册会计师才需要为其确定相应的重要性水平。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并不一定需要确定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其次,是否需要确定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取决于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是否会高度关注财务报表中的特定项目及其披露,从而导致财务报表中存在特定的高风险领域。例如,使用者有可能因为法律或监管环境而对某些项目的计量或披露尤其敏感,包括关联方交易、董事薪酬等,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就需要专门为这些项目确定重要性水平。又如,某些特定的项目或披露,例如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或杠杆率,可能会影响使用者高度关注的某些关键比率,注册会计师就有可能为这些项目单独确定重要性水平。再次,在现行第1221号审计准则的应用指南中,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又被称为“可容忍错报”,这一说法在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被删去。笔者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重要性水平与可容忍错报的性质并不相同,前者是从报表使用者信息需求的角度界定的,后者则是从审计人员的角度来界定的。最后,除了金额一定小于整体层次重要性水平之外,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与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是第1221号新准则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概念,也是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一个概念。从新准则给出的定义来看,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主

要是为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并累积错报,合理保证未更正错报和未发现错报不超过事先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而提出来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概念的提出,一方面符合审计业务执行逐步推进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能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一定的“安全边际”,体现了职业谨慎的要求。例如,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报表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100万元,如果直接按照100万元的重要性水平来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则很有可能金额为40万元的错报不会被发现,如果存在三个这样的错报,其合计数120万元将超过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将会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60万元作为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则其发现至少一个金额为40万元的错报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即使还有两个金额亦为40万元的错报没有被发现,其合计数80万元也会低于整体的重要性水平100万元,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则会大大下降。

对于实际执行重要性概念的理解,应把握如下要点:第一,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在相应的重要性水平的基础上确定的,其金额低于相应的重要性水平。第二,重要性水平是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界定的,报表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不发生变化,重要性水平一般不应调整,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则是从审计的角度来加以界定的,它受注册会计师对于审计风险的评估水平的影响,对于审计风险的评估水平越高,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一般定得越低。第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可以是一个金额也可以是多个金额,例如,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为100万元,注册会计师为利润表确定的实际执行重要性为80万元,为资产负债表确定的实际执行重要性为90万元。第四,第1221号新准则要求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必须确定,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可以选择确定,同时要求注册会计师确定相应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这表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也分为两个层次,报表整体层次和特定交易类型、账户余额或披露层次,整体层次的实际执行重要性是必须确定的,第二层次的实际执行重要性的确定是有选择性的。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一般将相应的重要性水平乘以一个折扣比例来加以确定,两个层次的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往往会应用同样的折扣比例区间。IAASB官方指南给出的参考比例是60%,85%,而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写的2011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给出的参考比例是50%,70%,还有的实务界人士认为该比例为25%,50%。笔者认为,确定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所使用的折扣比例区间主要受执业环境、事务所类型、客户组合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处于高诉讼风险的执业环境、客户组合以高风险客户为主的事务所,其折扣比例区间范围可以适当调低。至于在特定的审计业务中具体应该使用哪一个折扣比例,则主要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对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审计风险越高,就越应该选择接近区间下限的折扣比例。

(四)利用重要性水平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

第1251号新准则是将现行的第1221号准则中的相关内容独立出来,加以扩充、修订和改写而成的,它突出了重要性水平在评价审计结果时的重要作用。第1251号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值得关注的要点主要包括:

第一,关于错报的概念与分类。第1251号新准则明确界定了错报的概念,明确了错报的评价标准既包括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又包括注册会计师对于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主观判断。在现行的第1221号准则应用指南中,错报被分为两大类、四小类,即已识别的具体错报和推断误差,前者包括对于事实的错报和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后者包括审计抽样中推测的错报和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的错报。在第1251号新准则的应用指南中,错报则被明确分为三类,即事实错报、判断错报和推断错报,并且明确了错报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评价错报的影响,以及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错报事项。第1251号新准则还突出了“明显微小错报”的概念,即在审计过程中不必累积的,无论从金额还是性质来看均可以忽略不计的错报。然而,注册会计师在工作底稿中必须记录明显微小错报的金额标准及其理由。

第二,错报的累积以及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考虑识别出的错报。第1251号新准则提出了在审计过程中“累积”已识别错报的概念。累积错报是为了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及时考虑错报的影响,而不是等到外勤审计工作结束再来汇总错报并评价审计结果。不管错报是事实错报、判断错报或推断错报,注册会计师均须累积,除非错报明显微小。如果发现审计过程中累积的错报已接近相应的重要性水平,或者考虑到错报的性质或发生的环境,最终的错报汇总数有可能超过相应的重要性水平,则注册会计师必须及时考虑是否需要修改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第三,错报的沟通与更正。在现行准则体系中,有关错报沟通和更正的具体要求出现在第1221号准则的应用指南中,在第1251号新准则中则正式确定为注册会计师必须执行的要求,其受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必须及时与管理层沟通审计过程中累积的所有错报,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要求管理层更正所有已识别的错报。在现行的第1221号准则中,通过要求管理层更正错报并调整财务报表只是注册会计师降低审计风险的一个选项,在第1251号新准则中则成为注册会计师必须做的事情。这一做法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层尽早消除分歧、达成一致,同时还有助于消除未来审计中未更正错报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风险。除此之外,与治理层逐项沟通重大的未更正错报,获取管理层和治理层认为未更正错报不重大的书面声明,在新准则中也均已成为正式的、明确的要求。

第四,评价未更正错报的影响。第1251号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对如何利用重要性水平评价审计结果进行了较多的阐述。首先,它要求在评价已识别的错报之前,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在审计的计划阶段确定重要性水平时,所使用的往往是预测的财务数据,在完成外勤审计工作之后,利用实际的财务数据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可能更为准确。其次,它要求关注未更正错报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环境,将其置于与错报金额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提醒注册会计师应考虑以前期间未更正的错报。再次,它强调应对错报进行单独或汇总评价,包括考

虑错报之间的抵销效应。例如,收入被高估100万元,成本费用也被高估100万元,对于净利润的影响为零,但这并不意味着收入和成本费用金额相同、方向相同的错报可以相互抵销,因为收入高估100万元本身就有可能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又如,单笔错报的金额低于重要性水平,但存在若干笔相同类型的错报,其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在这种情况下,错报就不能单独进行评价,而必须进行汇总的评价。最后,第1251号新准则的应用指

南还针对如何从性质上评价错报、如何评价分类上的错报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解释说明。

审计证据与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一、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表使用者的判定或决策。”实际上,重要性可以解释为可容忍错或漏报的最高界限,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审计过程中,编制审计计划时,要对重要性的水平做出初步评估,以确定拟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借以提高审计效率,因而影响到审计证据的多少:假如重要性水平定得越低,说明可容忍的错或漏程度越小,就要求执行越充分的审计程序,从而获取越多的审计证据;反之,假如重要性水平定得越高,说明可容忍的错或漏程度越大,则可执行有限的审计程序,从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由此可见,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 二、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表存在重大错或漏,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始终存在的,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 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定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假如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则审计风险就会增加;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这里,重要性水平指的是金额的大小,而且是从会计表使用者的角度来判定的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定时,应当考虑审计风险这一因素:假如内部控制越差,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反之,假如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审计风险综合评估水平较低,则重要性水平可以确定得高一些。 由此可见,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这种关系对审计人员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时间、性质、范围有着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三、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由于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也成反向关系,所以可以推定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正向关系。也就是说,假如审计风险越高,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也就越多。根据这一关系,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其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来确定审计证据的需要数量,以达到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要求。假如审计人员初步估计的审计风险水平较高,这时审计人员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以便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反之,假如评估的审计风险水平较低,则审计人员只需收集较少的审计证据。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5号一一—审计证据》第7条指出,审计人员判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应当考虑的因素第一个就是审计风险,可见,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标准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其在量上表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 我们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判断考虑的角度是报表使用人。审计重要性虽然是注册会计师作出的专业判断,但是其判断考虑的角度却是报表使用人。注册会计师在判断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是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为依据的,而不是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的。所以,注册会计师在作出审计重要性的判断之前,必须在充分了解报表使用人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容忍程度。 编辑本段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同。这个特定的环境包构企业的规模、所 处的行业、企业所处的会计期间、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等。一般而言,企业的规模与其重要性水平的相对比率成反方向,即,规模越大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越低;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与重要性水平成反方向,即和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X围越广,其重要性水平越低。 编辑本段审计重要性是对会计报表而言的 判断一项业务重要性与否,应视会计报表中错报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人所作决策的影响而言。若一项业务 在报表中的错报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人的判断,则该业务的错报漏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运用的领域是会计报表审计。审计重要性只运用于会计报表审计中(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其对政府审计(即财经法纪审计)和内部审计都 不适用。政府审计是为了评估被审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程度,对它而言,根本就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只要是错报和漏报都是重要的,不论其金额的大小和其性质,因为只要它是错报或漏报,都XX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内部审计主要是为了测试对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对它而言,也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

审计习题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一、判断题 1、审计重要性指得就是重要得账户余额。( ) 2、理解与运用“重要性”需要站在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得视角去判断。( ) 3、审计重要性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得规模有关一个因素。( ) 4、如果财务报表中得某项错报足以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得经济决 策,则该项错报就就是重大得。 5、审计重要性就是客观存在得,因此,注册会计师不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来确定重要性水平。 6、注册会计师发表无保留意见就意味着被审计单位得财务报表没有错报。( ) 7、审计重要性水平在计划阶段初步确定后,就不应再变动,以保证审计工作得稳定。( ) 8、实际审计风险水平与收集得审计证据数量就是呈同向变动得。( ) 9、审计风险与合理保证之与等于100%,如果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到可 接受得低水平,则对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了合理保证。( ) 二、单项选择题 1、理解与运用重要性要站在( )得视角去判断。 A、被审计单位管理层 B、财务报表使用者 C、注册会计师 D、被审计单位全体员工 2、在计划某项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分别评价( )两个层次得重要性。 A、总账层次与明细账层次 B、资产负债表层次与利润表层次 C、财务报表层次与认定层次 D、记账凭证层次与原始凭证层次 3、( )就是指被审计单位得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 审计意见得可能性。 A、审计风险 B、重大错报风险 C、检查风险 D、审计重要性 4、不同得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同一被审计单位同一时期得重要性水平时,得出得结果 可能不同。这体现了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运用( )。 A、分析程序 B、职业判断 C、审计重要性两个层次 D、独立性 5、在特定审计风险水平下,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之间得关系就是( )。 A、同向变动关系 B、反向变动关系 C、有时同向变动,有时反向变动 D、没有确切得关系 6、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得估计水平与所需审计证据数量之间( )。 A、呈同向变动 B、呈反向变动 C、呈比例变动 D、不存在 7、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 )关系。 A、呈同向变动 B、呈反向变动 C、呈比例变动 D、不存在 8、在审计风险要素中,( )就是客观存在得,注册会计师无能为力。 A、审计风险 B、检查风险 C、重大错报风险 D、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9、( )就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重大错报,但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这种错报得可能性。 A、审计风险 B、检查风险 C、重大错报风险 D、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10、( )就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得可能性。 A、审计风险 B、检查风险 C、重大错报风险 D、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三、多项选择题 1、在确定审计程序得性质、时间与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 )。 A、审计风险 B、独立性 C、重要性 D、绝对保证 2、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从错报得( )两个方面考虑。

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

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 . 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审计中 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其目的:一是考虑审计风险:二是考虑审计成 本;三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为了使注册会计 师在执行对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 有的职业谨慎.有必要充分运用好审计重要性 原则,本文就此谈点认识. 一 ,审计重要性的内涵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 重要性》第三条界定了重要性的含义,指出重 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 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 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 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来理解上述定义: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重要性实际上是 指一种错误的程度,它是一个临界点,即报表 中的错报和漏报是否会影响报表使用者进行 经济决策的临界点.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 应视其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 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如果财务报表中的 某项错报足以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 相关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

要.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不产生影 响,或其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那么仍然可以认 为财务报表是公允的. 对重要性概念的理解.还应从重要性的性 质和数量两方面来进行考虑.从数量角度来 看,重要性又称为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是 重要性的量化,是具体的数额限额,是指金额 的大小,那么如果仅从数量角度来考虑,通常 情况下6000元的重要性水平要比3000元的重要性水平高.如果重要性水平是3000元,则意 味着低于3000元的错报是不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此时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执 行有关审计程序合理保证能发现高于3000元的错报.在有些情况下,有些金额的错报从数 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则可能是 重要的.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如涉及 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引起履行 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 或漏报,现金等账户的错报或漏报等.对于某 些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难以从数量上判断是 否重要.应从性质上考虑其是否重要. 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中 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五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 定重要性.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如审计人 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监督机制的完 善状况,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的调整变化等, 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面临的 具体环境.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合理确定重

审计重要性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学生姓名杨小英 院系名称会计学院 专业名称会计学(审计方向) 班级 2010级 学号 201030015644 指导教师 答辩时间 2013年11月30日

浅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巨大。但是近年来,注册会计师成为被告的诉讼案件层出不穷。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在损失惨重的同时,甚至濒临破产,其中不乏一些实力雄厚的大所,注册会计师工作失误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严重的甚至导致经济秩序紊乱。因此,现代审计理论和审计职业界要求在审计工作中既要注重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要注重规避审计风险。那么,我们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应当应用审计重要性,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并确定合理的重要性水平。本文拟在探讨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的概念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讨论二者的联系。 关键词: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联系 The Importance of Audit and Audit Risk Abstrac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improvement in our country, the CPA position in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to play in getting huge. But in recent years, becoming a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accused of endless litigation. Some accounting firms in losses at the same time, even on the brink of bankruptcy, including some of the strength of the large impact of errors caused by CPA work is enormous, and even lead to serious economic order disorders. Thus, modern auditing theory and audit profession requires the audit work necessary to focus o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he audit, but also audit risk averse. So, our CPA audit work should be applied in the audit of the importance of full consideration of audit risk and determine a reasonable level of importanc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audit, the concept of risk-based audit on a deeper level discussions between the two links. Keywords: The importance of audit risk level contact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 重要性概念,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属于注册会计师(CPA)的专业判断范畴。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对重要性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因此,正确理解、全面掌握、科学运用重要性概念,对于制定审计策略、选择审计方法、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避免审计风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及分配 1.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两种。固定比率法即在选定判断某础上,乘上一个固定百分比,求得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但这个百分比是多少,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都没有作出规定。以下是实务中用来判断重要性水平的一些参考数值。 ────┬─────┬────┬─────── 方法│指标│国际上│一些国内事务所 ────┼─────┼────┼─────── 总资产法│资产总额│0.5%~1%│0.3%~0.5% ────┼─────┼────┼─────── 总收入法│营业收入│0.5%~1%│0.3%~0.5% ────┼─────┼────┼─────── 利润法│税前净利润│5%~10%│3%~5%

────┼─────┼────┼─────── 净资产法│净资产│1%│0.5%~1% ────┴─────┴────┴─────── 笔者比较倾向于使用一些同内事务所的数值。因为审计风险的高低往往取决于重要性水平的判断,而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由于我们目前所向临的会计环境并不尽如人意,为了减少CPA自身的审计风险,我们应接受相对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当然审计重要性的运用,绝对不能完全依赖外部的界定,而只能由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被审计对象的不同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根据CPA的专业判断来确认其重要性水平。 变动比率法的基本原理是:规模越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一般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来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2.确定账户余额层次的重要性水平。CPA在制定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的审计程序前,可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也可单独确定它们的重要性水平。但单独确定的各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的重要性水平之和不应大于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否则,就收集不到充分、适当的证据。 3.实际工作中的特殊考虑。在实际工作中,CPA应当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性质、面临的特定环境和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首先应考虑错报或漏报的性质,即先按错报或漏报的原因判断其

确定重要性水平指导意见

确定重要性水平指导意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 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 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 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的相关规定,为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章非集团财务报表审计重要性的确定 第二条在审计过程中,项目组应当分别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以及明显微小错报金额。 第三条项目组应通过选取适当的基准乘以经验百分比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基准和经验百分比的选取均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基准可以选择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费用总额、营业收入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等财务指标。但基准采用的财务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考虑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定,如:成长期看营业收入指标,成熟期看盈利指标。适当的基准可以参考以下原则确定:1.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适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实体;2.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亏损波动较大的实体或以前年度盈利而本年度亏损的实体,将异常项目或非经常性项目加回或使用近几年平均税前利润/亏损(通常3 至5 年), 或使用其他更为恰当的基准,如毛利或营业收入;3.费用总额、营业收入总额或资产总额适用于非营利性组织(如公共部门实体、学校、慈善机构、研发中心等);

4.所有者权益总额、费用总额或资产总额适用于新设立实体运营初期;5.净资产适用于以资产为主的实体(如基金);6.业主以薪酬的形式拿走大部分税前利润的小型被审计单位,应以扣除薪酬与税金之前的利润(或考虑使用其他基准)。

浅谈审计重要性

浅谈审计重要性 【摘要】 审计人员面临的信息资料很庞杂,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审计人员既无必要也没有可能去审查被审计单位所有的资料,核实所有的事实,而只能对重要的事项进行抽查,即在制度审计的基础上,采取抽样的方法,也就是审计方法由详细审计转变为抽样审计。为此人们提出了“重要性”概念,随着“审计重要性”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中运用的越来越频繁,通过对审计重要性涵义及意义的解释,对其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之间关系的论述,对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如何判断审计重要性和分配重要性水平的分析,对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审计重要性的运用判断审计重要性方法 目录 摘要: (1) 一、审计重要性的概述 (2) 1 、审计重要性的定义 (2) 2 、正确理解重要性的定义应要注意 (2) 2. 1、重要性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而言 (2) 2.2、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环境 (3) 2.3、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3) 2.4、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 (3) 2.5、重要性概念中的错报包含漏报 (3) 二、审计重要性的运用 (3) 1 、重要性在计划阶段的运用 (3) 1.1、从质量方面考虑重要性 (3) 1.2、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 (3) 2 、重要性在审计执行阶段的运用 (4) 3 、重要性在评价审计结果阶段的运用 (4) 三、判断审计重要性方法 (4) 1、判断重要性应考虑的因素 (4) 2、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 (5) 3、重要性水平的分配 (6) 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7)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界定与运用探析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界定与运用探析——基于新审计准则 陈波/杨欣 【专题名称】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版) 【专题号】F1011 【复印期号】2012年02期 【原文出处】《财务与会计》(京)2011年11期第57,59页 【作者简介】陈波,杨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重要性水平的界定和运用涉及大量的专业判断,是审计实务中公认的难点问题。2010年11月1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审计准则体系,并将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本次准则修订中,现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被拆分为两项准则,即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和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相关准则的重大变化 与现行准则相比,我国新修订的审计重要性相关准则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重大变化。 从形式上看,相关准则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包括:第一,重要性水平相关准则被一分为二,突出了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工作中的两项主要用途,即一方面用于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被用于评价审计结果,体现出重要性水平是一个贯穿审计过程始终的重要概念。第二,两项相关准则均按照总则、定义、目标、要求、附则的新体例进行了改写,结构更为合理,语言更为简洁和清晰,便于理解和执行。第三,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分为执业准则和应用指南两大部分,应用指南作为对执业准则重要条款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和举例,其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

应用指南各条目的排列顺序按照执业准则的条目顺序进行了调整,同时,应用指南中大量增加了“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特殊考虑”和“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模块,而执业准则本身不再涉及相关内容。 从内容上看,相关准则也发生了诸多实质性的重大变化。新准则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原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思路,减少了不适当的条条框框对于审计人员的束缚,给予审计人员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同时,新准则结合相关理论与实务的最新进展,对重要性的内涵和层次进行了重新界定,引入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概念,强化了对于已识别错报的沟通与更正要求,使得重要性的概念在逻辑上更为合理,并在审计过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应用。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界定和运用要点阐释 (一)对于重要性水平内涵的理解 第1221号新准则没有直接给出重要性的定义,而是给出了理解财务报告基础上重要性水平概念的三个要点。其中,第三个要点尤其值得关注,它强调重要性水平“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并指出“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一规定意味着注册会计师不必考虑个别报表使用者的特殊信息需求,也不负责识别只影响个别使用者决策的错报。在确定重要性水平之前,注册会计师必须识别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以及对于财务报表的共同信息需求,股东、债权人的信息需求通常是注册会计师关注的重点。 第1221号新准则的另一项重要规定是引入了关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四项合理假定。这些假定实际上将注册会计师承担责任的对象进一步限定在成熟、理性的报表使用者范围内,例如机构投资者、财务分析师等,从而扩大了报表使用者应承担的责任。笔者认为,关于使用者的合理假定符合成熟资本市场上报表使用者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在不利的法律环境下限制针对注册会计师的不合理诉讼。然而,由于

审计习题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一、判断题 1、审计重要性指的是重要的账户余额。() 2、理解和运用“重要性”需要站在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视角去判断。() 3、审计重要性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有关一个因素。() 4、如果财务报表中的某项错报足以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 策,则该项错报就是重大的。 5、审计重要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注册会计师不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来确定重要性水平。 6、注册会计师发表无保留意见就意味着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没有错报。() 7、审计重要性水平在计划阶段初步确定后,就不应再变动,以保证审计工作的稳定。() 8、实际审计风险水平与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是呈同向变动的。() 9、审计风险与合理保证之和等于100%,如果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到可 接受的低水平,则对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了合理保证。() 二、单项选择题 1、理解和运用重要性要站在()的视角去判断。 A、被审计单位管理层 B、财务报表使用者 C、注册会计师 D、被审计单位全体员工 2、在计划某项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分别评价()两个层次的重要性。 A、总账层次和明细账层次 B、资产负债表层次和利润表层次 C、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 D、记账凭证层次和原始凭证层次 3、()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 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A、审计风险 B、重大错报风险 C、检查风险 D、审计重要性 4、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同一被审计单位同一时期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 可能不同。这体现了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运用()。 A、分析程序 B、职业判断 C、审计重要性两个层次 D、独立性 5、在特定审计风险水平下,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之间的关系是()。 A、同向变动关系 B、反向变动关系 C、有时同向变动,有时反向变动 D、没有确切的关系 6、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估计水平与所需审计证据数量之间()。 A、呈同向变动 B、呈反向变动 C、呈比例变动 D、不存在 7、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关系。 A、呈同向变动 B、呈反向变动 C、呈比例变动 D、不存在 8、在审计风险要素中,()是客观存在的,注册会计师无能为力。 A、审计风险 B、检查风险 C、重大错报风险 D、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9、()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重大错报,但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A、审计风险 B、检查风险 C、重大错报风险 D、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10、()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A、审计风险 B、检查风险 C、重大错报风险 D、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三、多项选择题 1、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 A、审计风险 B、独立性 C、重要性 D、绝对保证 2、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从错报的()两个方面考虑。

CPA教材里的审计重要性的内容

审计重要性的内容 重要性的含义 (一)理解重要性概念 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 (二)运用重要性概念的环节 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一)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总体要求

注册会计师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以便能够评价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公允反映。 (二)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含义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解读】如图2-2所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相当于“杯子”左边的“A”,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过程中,应当首先评估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杯子”中的“A”)。 (三)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方法 1.基本方法 注册会计师通常先选定一个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如图2-2所示: 2.选择基准 注册会计师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财务报表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2)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如为了评价财务业绩,使用者可能更关注利润、收入或净资产);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仅通过债务而非权益进行融资,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更关注资产及资产的索偿权,而非被审计单位的收益); (5)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3.审计实务中较为常用的基准举例 4.审计实务中确定百分比时应考虑的因素(教材P32新增)

认定、审计目标审计计划、重要性、审计风险

认定、审计目标、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一、判断题(正确的划“2” ,错误的划“ X ”) 1.审计计划制定后, 审计人员不得对审计计划进行修订和补充。 2.审计人员可以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就审计计划进行讨论和协调,共同编制审计 计划。 ( ) 3.审计工作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担保。 4.一般来说, 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 5.审计意见不是对被审计单位未来生存能力或管理层经营效率、效果提供的保证。 ( ) 6.对于出现错报可能性较大的账户或交易,可以将重要性水平确定得高一些,以节 省审计成本。 ( ) 7.审计人员如果想要使发表的审计意见有 98%的把握, 那么审计风险便为 2%。 8.一般地说,审计具体目标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和审计总体目标来确 定的。( ) 9.“发生” 认定所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当局是否把应该包括的项目给遗漏了。 ( 10.“完整性” 认定主要与财务报表组成要素低估有关。 ( 11.“发生”的认定主要与财务报表组成要素低估有关。 ( 14.审计业务约定书双方中,一方是指注册会计师,另一方是指委托单位的法人代表 或授权代 表。 ( ) 15.审计业务约定书一经签署则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它应受经济合同法的规范。 16.如果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期末余额一样, 在初步评价的重要性水平分配给各账户时, 最理想的分配是这两个账户分得同样多的重要性水平或称具有一样的可容忍误差。 ( ) 17.应先计算整个企业的重要性水平,然后在企业每个部门之间分摊。 18.如果集团公司内部的公司是独立的会计主体,必须为每个独立公司的财务报表确 定一个重要性水平。 ( ) 12.如果被审计单位未将“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列入“流动负 债” 价和分摊”的认定。 ( ) 13.如果被审计单位在账簿中登记了未发生的经济业务, () ,则违反了“计 则其违反了 完整性” 认定。

审计学--重要性案例分析题

《审计学》案例分析题 一、审计重要性 (一)[资料]审计人员受委托对渝香食品有限公司20X2年12月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1.该公司会计报表显示,20X2年全年实现利润800万,资产总额4 000万。 2.审计人员在审查和阅读该公司会计报表时,发现下列问题: (1)该公司10月份虚报冒领工资1 820元,被会计人员占为己有; (2)11月15日收到业务咨询费3 850元,列入小金库; (3)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抵估16万元,原因尚待查明。上述问题尚未调整。 [要求](1)根据上述问题,做出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根据资产负债表计算的重要性水平= 4 000 *0.5% = 20万元 根据利润表计算的重要性水平= 800 * 5% = 40万元 根据稳健性原则,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万元。 (2)说明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和报告应采取的对策。 问题(1)、(2)涉及违反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问题,性质严重,尽管金额不大,但属于重大错报;问题(3),存货低估16万元,达到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80%,超过了存货的可容忍误差,属于存货项目的重大错报。 3.因所发现问题的性质重要或金额重大,因此,应当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 4.在审计报告阶段,如果被审计单位调整了所有的重大错报或漏报,使会计报表反映公允,审计人员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的性质严重,或其汇总数可能影响个别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但就会计报表整体而言是公允的,审计人员应当发表保留意

见;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的性质极其严重,或其汇总数可能影响大多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使会计报表整体不公允的,审计人员就应当发表否定意见。 (二)[资料]审计人员受委托对某公司会计报表审计时,初步判断的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按资产总额的1%计算为140万,即资产账户可容忍的错误或漏报为140万元。并采用两种分配方案将这一重要性水平分给了各资产账户。某公司资产构成及重要性水平分配方案见表 重要性水平的分配单位:万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说明哪一种方案较为合理,并简要说明理由。 乙方案较为合理。因为现金账户属于重要的资产账户,其重要性水平应当从严制定;而应收账款和存货项目出现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较大,为节约审计成本,其重要性水平可确定得高些;固定资产项目出现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较小,可将其重要性水平确定得低些。因此,乙方案较为合理。 (三)【资料】审计人员对渝香食品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公司报表显示,2005年全年实现净利润800万元,资产总额4000万元,审计人员在审查和阅读公司报表时发现:

审计重要性水平与风险评估

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的规定,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要利用审前调查的结果,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首先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其次要符合审计目的,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再次要区别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业务规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业务风险水平、财政财务收支的性质和金额、收支项目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动趋势等。 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实际上就是根据被审计单位性质确定基数和比例进行计算的过程,重要性水平是基数和比例的乘积,其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数据计算:(1)对于按收付实现制核算的预算单位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按收入或支出总额的0.5%--2%确定;(2)对于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企事业单位,可按资产总额的0.5%--1%确定,或者按流动资产或净资产的1%--2%确定,也可按营业收入的0.5%--1%确定,还可按净利润的5%--10%确定。 如:某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可能的报表使用者:主要使用者是财政部门,次要使用者是主要投资者、媒体和社会公众。 2、会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重要财务信息或报表项目: 使用者 关注的重要信息 主要使用者 财政部门 (1)资金到位及管理情况(2)支出总额(3)实际支出与预算的差距(4)决算情况(5)合规性(6)舞弊发生(7)项目试运行情况 次要使用者

主要投资者 (1)资金管理情况(2)决算情况(3)支出总额(4)合规合法性(5)项目试运行情况; 媒体 (1)合规性(2)决算 一般公众 合规性 3、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的敏感性:非常敏感。 4、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和计算方法:因为报表主要使用者和次要使用者最关心的项目信息均包括支出的合规性,支出指标也相对稳定,故选择支出总额为判断基础。考虑到项目建设单位为非盈利性单位,决定采用固定比率法,按照常规的以支出总额为判断基础。该建设项目确定为非常敏感项目,故取常规指标中的最小值,及采用支出总额的0.5%作为系数确定重要性水平。 计算结果及修正因素:根据工程竣工财务决算报表,该项目支出总额为410万元,重要性水平的计算结果为 410万元×0.5%=2.05万元),为方便计算,将本次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万元。 在确定和运用重要性水平时,要全面、客观地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弊比金额小的错弊更重要,但有时错弊金额不大,但性质上是严重的,如国债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中,虚报工程投资支出0.5元占为己有,要比扩大建设规模超概算投资5.0元更为严重,所以要紧密联系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准确确定重要性水平。 二、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构成。 评估审计风险,首先在编制审计方案时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一般为5%,也可确定为3%、1%,但不可能为0。其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调查了解评估固有风险水平,在审前调查后,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

CPA教材里的审计重要性的内容

审计重要性的内容 重要性的含义 (一)理解重要性概念 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 (二)运用重要性概念的环节 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一)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总体要求 注册会计师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以便能够评价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公允反映。 (二)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含义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解读】如图2- 2所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相当于“杯子”左边的“A”,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过程中,应当首先评估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杯子”中的“A”)。 (三)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方法 1.基本方法 注册会计师通常先选定一个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如图2-2所示: 2.选择基准

注册会计师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财务报表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2)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如为了评价财务业绩,使用者可能更关注利润、收入或净资产);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仅通过债务而非权益进行融资,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更关注资产及资产的索偿权,而非被审计单位的收益); (5)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3.审计实务中较为常用的基准举例

审计重要性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根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第三条注册会计师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以外的其他审计业务,除有特定要求外,应当参照本准则办理。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 第五条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 第六条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对此应当予以关注。 第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报表层次和相关帐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 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

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第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将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过程及结果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三章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 第十条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重要性水平越低,应当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 第十一条注册会计师应当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并结合其审计经验,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 (一)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二)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 (三)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 (四)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五)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第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第十三条如果同一期间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注册会计师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第十四条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如果被审计单位尚未完成会计报表的编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期中会计报表推算为年度会计报表,或者根据被审计单位经营环

#第三章 审计计划、重要性、审计风险76235

第三章计划审计工作 一、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1.审计计划制定后,注册会计师不得对审计计划进行修订和补充。( ) 2.注册会计师可以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就审计计划进行讨论和协调,共同编制审计计划。( ) 3.审计工作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担保。( ) 4.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 ) 5.注册会计师如果想要使发表的审计意见有98%的把握,那么审计风险便为2%。( ) 6.一般地说,审计具体目标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的。 ()7.“发生”认定所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层是否把应该包括的项目给遗漏了。()8.“完整性”认定主要和财务报表组成要素低估有关。() 9.“发生”的认定主要和财务报表组成要素低估有关。() 10.如果被审计单位将“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列入“流动负债”,则违反了“计价和分摊”的认定。() 11.如果被审计单位在账簿中登记了未发生的经济业务,则其违反了“完整性”认定。 ()12.审计业务约定书双方中,一方是指注册会计师,另一方是指委托单位的法人代表或授权代表。()13.审计业务约定书一经签署则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它应受经济合同法的规范。()14.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 15.由于重大错报风险是独立于财务报表的审计而存在的,所以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重大错报风险的实际水平和估计水平。( ) 16.检查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只有在审计总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及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评估后才能确定。( ) 17.注册会计师对10万元银行存款进行审查时,发现有50元被出纳贪污,则通常认为,这种情况是微不足道的。() 二、单项选择题 1.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之一是( )。 A.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公允性表示意见 B.发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误、舞弊以及财务报表有直接影响的重大违反法规行为C.判断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合偿债能力 D.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表示意见 2.由发生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 )。 A.真实的B.完整的C.按正确金额反映的 D.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 3.下列各项中,属于具体审计目标中分类目标的是( )。

审计重要性论文范文

审计重要性论文范文 审计重要性是审计中比较重要的概念,正确理解和运用重要性,对工作效率、质量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如何理解重要性的含义、重要性的运用、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三方面来阐述审计重要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审计重要性论文范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 审计重要性是审计中比较重要的概念,正确理解和运用重要性,对工作效率、质量的进步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如何理解重要性的含义、重要性的运用、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联系,以及审计重要性原则要求审计师在考虑审计环境、审计资源、审计风险、审计本钱等各因素的基础上,关注重要审计事项。审计重要性原则能否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将直接联系到审计工作效率的进步和审计资源的节约,联系到审计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审计重要性重要性运用审计风险审计证据 正文: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定或决策。其在量上体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 我们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应以以下几方面把握: 1、判定考虑的角度是报表使用人。审计重要性固然是注册会计

师作出的专业判定,但是其判定考虑的角度却是报表使用人。注册会计师在判定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是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定或决策为依据的,而不是以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的。所以,注册会计师在作出审计重要性的判定之前,必须在充分了解报表使用人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容忍程度。 2、对审计重要性的判定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的企业面对不同的环境,因而判定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同。这个特定的环境包构企业的规模、所处的行业、企业所处的会计期间、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等。一般而言,企业的规模与其重要性水平的相比较率成反方向,即,规模越大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越低;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与重要性水平成反方向,即和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范围越广,其重要性水平越低。 3、审计重要性是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定一项业务重要性与否,应视会计报表中错报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人所作决策的影响而言。若一项业务在报表中的错报漏报足以转变或影响报表使用人的判定,则该业务的错报漏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 4、运用的领域是会计报表审计。审计重要性只运用于会计报表审计中(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其对政府审计(即财经法纪审计)和内部审计都不适用。政府审计是为了评估被审计单位遵遵法律法规的程度,对它而言,根本就不有着重要性的判定,只要是错报和漏报都是重要的,不论其金额的大小和其性质,由于只要它是错报或漏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