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界定与运用探析
国家审计与审计重要性水平分析

国家审计与审计重要性水平分析国家审计是指由国家机关对国有资产、财政预算和资金使用、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经济法律法规执行等情况进行监督、审查和评价的一种内部监督制度。
审计重要性水平分析是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和定量分析的过程。
下面将从国家审计的定义、目的和作用、审计重要性的含义、评估方法和国家审计的重要性水平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国家审计的定义、目的和作用国家审计是国家机关对国家预算和其他财务、会计情况进行监督、审查和评价的一种内部监督制度。
其目的在于确保国家资金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促进财政预算的科学编制和执行,推动政府机构的规范管理,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和经济稳定发展。
国家审计通过对政府机构的经济活动、财政预算和资金运用的全面监督,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措施,促使政府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增强行政效能,提高治理水平。
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审计重要性是指审计工作在实现审计目标和保持审计质量方面的重要程度和地位。
审计重要性的提高意味着审计工作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升,对于国家财政预算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评价具有更高的重要性,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评估方法常用的进行审计重要性水平分析的方法有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定性评估方法主要是基于专家判断和经验,在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时,依靠专家对相关指标和因素的判断和评价来确定审计的重要性水平。
定量评估方法是通过对多维度和多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计算,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估结果。
常用的定量评估指标包括审计覆盖率、审计效率、审计质量、审计建议执行率等。
国家审计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监督:审计可以对国家预算资金进行全面的审计监督,发现和纠正财务违规行为,保证公共财务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经济安全:审计可以发现和防范国家财政安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确保国家财政的安全和稳定。
审计重要性水平探讨

审计重要性水平探讨一、审计重要性概念及其意义(-)审计重要性的槪念界定(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的意义设泄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的一个创新。
审计实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防范审讣风险。
重要性水平的恰当判断对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有重大帮助作用。
在抽样审讣下,审il•人员对未审汁部分要承担一左的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水平的设立、重要性的判断有关。
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二是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被审计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经济事项日渐频繁,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审计抽样愈加普遍,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泄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错报,在审计抽样确怎样本规模及评价抽样结果时显得异常重要。
重要性概念为解决审计人员的抽样决策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从而大大提髙审汁效率。
三是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
由于审汁费用预算与时间预算方而的考虑,审让人员必须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
重要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可以适当减少审计程序,缩小测试范囤,使审计人员把审计重点放在那些对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方面。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从数量上考虑重要性水平综上准则变化和相关要求,新准则对重要性水平的确泄依然仅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为注册会计师在实务中如何确左重要性水平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虽然重要性的数量门槛一直受到争议,但注册会计师必须将重要性标准进行疑化并运用到审计实务中,因此,制左重要性量化标准对重要性的初步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笔者多年在事务所实务工作经验以及笔者对部分上市公司近年相关指标的统汁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基准及比例可在实务中予以参考(见表2):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具体审计业务时,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对上述百分比进行适当调整,一般被审计单位规模越大,这个百分比可能要求越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因为同样的百分比,被审汁单位规模不同,相应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差异可能会很大。
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分析摘要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而重要性水平是一个数量或金额临界点,是重要性的量化表现。
重要性做为审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审计计划阶段到最后的审计报告阶段都要用到它,可以说它决定着审计的成败。
本文从重要性概念出发,重点阐述了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运用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目的,以及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关键字审计重要性;重要性水平;审计证据THE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AUDIT MATERIALITY LEVEL IN AUDITING PRACTICESABSTRACTAudit materiality means the severity of omissions or misstatements in the accounting statements of the auditees.The severity may affect the economic decisions that is made by the users of accounting statements under a specific environment. But materiality level is a tipping point of quantity or amount, also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s of materiality. Materiality as a important concept of auditing will always be used from the audit planning stage to the final audit report stage, so it is essential to the success of audit. Starting from materiality, this paper focuses how to determine the audit materiality level, the applying purposes of audit materiality level, and the specific applying methods of audit materiality lever in the auditing practices.KEY WORDS audit materiality, materiality level,audit practices1 绪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结构和经营模式的日益复杂以及审计风险的增加,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我国社会的需求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为我国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审计重要性在各个阶段的运用研究

审计重要性在各个阶段的运用研究审计重要性是审计工作中必须运用的重要原则。
为了指导审计工作,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确定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重要性水平是确定审计证据数量和具体审计程序的主要因素;最后评价结果阶段重要性则是发表审计意见的主要依据。
标签:审计重要性计划阶段实施阶段评价结果阶段《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 号——重要性》第三条界定了重要性的含义, 指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仅从数量角度考虑,重要性水平只是提供了一个门槛或临界点,在该门槛或临界点之上的错报就是重要的,反之, 该错报则不重要。
它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应当运用的基本原则。
一、审计计划阶段对重要性的运用为了指导审计工作,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另外在有些情况下, 某些金额的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 需要从性质上考虑是否重要。
1.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考虑注册会计师在考虑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以下主要因素:(1)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環境的了解。
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等其他外部因素,以及被审计单位业务的性质、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等因素,都将影响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
(2)审计的目标,包括特定报告要求。
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等因素影响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例如对特定报表项目进行审计的业务,其重要性水平可能需要以该项目金额,而不是以财务报表的一些汇总性财务数据为基础加以确定。
(3)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不同的报表项目的关心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财务报表使用者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简析审计工作中重要性水平的运用

开 发公司而言 ,其生产 经营亦具有 较强的周期性 ,一 般 资产规模 较小 ,研 发周期较长且 费用支 出较大 ,因 此 资产总额 和税 前利润 ( 净利润 )不能客观 及时地体 现其 经 营状 况 ,不宜 将 其作 为 确 定重 要性 水 平 的基 准 。对 于酒 店行 业,大多 资产总 额及 营业 收入 较大 , 而税 前 利 润偏 低 , 此 不 宜 采用税 前 利 润来 确 定 重 要性水平 。对于 金融 行业 , 一 般资产总额 较大 ,资产 负债 率 较 高而 总 资 产周 转率 低 , 因此不 宜 采用 资 产 总额 、营业 收入 等 来确定 重 要性 水平 。 3 特殊情况 的考虑 。劳动密集型 的企业 ,一般资 . 产总 额偏 低 ,不宜 将其 作为 重要性 水平 的确 定基准 。 利 润 波动 幅 度 较大 的企 业 ,当 期 的税前 利 润 ( 利 净 润 )并不能完 全体现其经营 状况 ,可采用近几 年平均 税 前利润 ( 利润 )来确 定重要性水 平。亏 损或微利 净 企业 ,用税前 利润 ( 利润 )计算 出来的重要性水 平 净 往往偏 低 ,一般 也不宜采用 。经营不 稳定企业 ,其营 业 收入 、利 润及 资产总额 等均波动较大 ,因此这 些指 标 均 不 宜作 为重 要 性 水平 的 确 定基 准 ,而净 资产 相 对 稳定 ,可 以考虑 作为 确 定重要 性 水平 的基 准 。 4. 和母 公司财务报表一 并报出合 并财务报表的重 要性 水平 的确 定 。当注册会计师对母 公司个别 财务报 表 和合 并财务 报表 一 并出具 审计报告 时 ,应对 其所有 合并主体 的财务报表和 合并财务报表 分别确 定重要 性 水平 。在确 定 非全 资子 公司 财 务 报表 的 重要 性水 平 时 ,不应 受被审计 单位所 持股权 比例 的影响 。在实务 中,某 些被 审计单位 可能没有编 制审计前台 并财务报 表 ,注册 会计师应 当在计划审计 工作 阶段先 明确合并 财务 报表 重要性 水 平的确 定方 法 ,在业务 完成 阶段 , 根据 审计 后 的合 并 财务 报表确 定重 要性水 平 。
【审计实操经验】浅析审计工作中重要性水平职业判断

【审计实操经验】浅析审计工作中重要性水平职业判断本文论述了重要性水平的含义、正确认识重要性水平的标准、职业判断的含义及成因, 并重点对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职业判断和对账户、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职业判断进行了分析, 着重强调了确定两个层次重要性水平时影响审计职业判断质量的一些关键因素。
一、重要性水平的性质(一)重要性的含义各国对重要性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即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该信息即被视为“重要”。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本准则所称重要性, 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 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二)正确认识重要性水平的标准重要性水平作为重要性的具体标准, 可分为实际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和评价重要性水平。
据成本的大小进行分配, 对于出现错误的实际重要性水平是指相对于每一被审计的会计报表而言客观存在的, 将会影响大多数报表使用者的理性判断或决策的重要性水平, 是会计报表本身的重要性水平, 具有客观性和不可能知性。
实际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
实际重要性水平越高, 审计风险越小;实际重要性水平越低, 审计风险越大。
计划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通过被审计单位的了解、结合审计目的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进行专业判断, 对实际重要性水平的估计, 并依此确定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 审计人员要执行的审计程序越细致, 收集的审计证据也越多, 审计风险越小;反过来, 计划重要性水平越高, 审计人员执行的审计程序就越粗略, 收集的审计证据也相对较少, 审计风险会越大;计划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存在正向关系。
评价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用来评价审计结果、发表审计意见的重要性水平。
若评价重要性水平过低, 审计人员可能将不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错报或漏报看作是重要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若评价重要性水平过高, 审计人员又可能会对一部分重要的错报或漏报缺乏足够的关注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 所以评价重要性水平过高、过低均会导致审计风险。
浅析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在 审计 过 程 中 运 用 重 要 性 原 则 一 是 为 了 提 高 审 计 效 率 、 降低 审 计 成 本 , 是 为 了保 证 审 计 质量 。 审计 计 划 阶 段 确定 二 在 审 计程 序 的 性 质 、 间 和 范 围时 需 要运 用重 要 性 原则 , 检查 时 以 财务 报 表 的 错报 或 漏 报 时 所允 许 的误 差 范 围 。在 审 计 执 行 阶 段 , 据 审计 执 行 过 程 中进 一 步 获 取 的信 息 , 正 计 划 的 重要 根 修 性 水平 , 而 修 改 进 一 步 审计 程 序 的性 质 、 间和 范 围。 在评 进 时 价 审计 结 果 时 , 要 运 用 重要 性 原 则 。 此时 , 需 重要 性 原 则 被 看 作 是某 一 错 报 或 汇 总 的错 报 ,是 否 影 响 到 财务 报 表 使 用 者 的
关键词 : 审计 重要 性 ; 审计 证 据 ; 审计 风 险
一
、
审计 重 要 性 的涵 义
量方 面, 是指错报的金额大小 , 性质方面则是指错 报的性质。
一
《 国注 册 会 计 师 审 计 准 则 第 12 中 2 1号— — 重 要 性 》 1 第 章 第 3条指 出 .重 要 性 取决 于在 具 体 环境 下 对 错 报金 额 和 性 质 的判 断 。 如果 一项 错 报单 独 或 连 同 其他 错 报 可 能 影 响财 务 报 表 使 用者 依 据 财 务 报 表作 出的 经 济决 策 ,则 该 项错 报 是 重 大 的。 重要 性 是 指 被 审计 单 位 财务 报 表 中错 报 的严 重 程 度 , 这
种 职 业 判 断 , 决 于会 计 师事 务 所和 注 册 会 计 师在 过 去 执 业 中所形 成 的 惯 例和 经验 。注册 会计 师既 不 可 以将 重 要 取
浅析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实践中的应用

表重 要性 的量化 , 也是将 会计报 表层 次 的重要性 分配 到各 它 个 账 户 的重 要 依 据 。估 计 重 要 性 水 平 是 指 审 计 师 在 评 价 审 计 结 果 时 所 运 用 的 重 要 性 水 平 , 是 审 计 师 专 业 判 断 过 程 的 它
结果 。它可 能不 同于计 划 重 要性 水 平 , 因环境 的变 化 , 如 或 者是 审计师 对被 审计单位 了解 程度 的增加 , 审计 师 为减 少未
额 。他 只 能 运 用 自 己 的 专 业 判 断 对 重 要 性 进 行 评 估 , 出 一 给 个 相 对 确 定 的 重 要 性 水 平 区 间 。计 划 重 要 性 水 平 是 指 审 计
及 水平是 现代 审计理论 和实 务 中一 个非 常重要 的概 念 , 计 审 师在执行 审计业 务 时 , 审计重 要性水 平 的判 断 准确 与否 将 对 直 接影 响到他们 审计风 险 的大 小和 审计工 作 的质 量 。因此 , 在 现代风 险导 向审计 中 , 如何正 确地应用 审计 重要 性 和审计 风 险之 间的关 系 , 理确 定 重要 性 水 平 , 能 将 审计 风 险控 合 既 制 在一定 的范 围之 内, 又能使 审计 工作符 合成 本效 益原 则将
十 分 的少 见 , 现 了 热 点 研 究 中 的 冷 点 问 题 。 而 审 计 重 要 性 出
它是会 计报 表本身 的重要 性水 平 , 具有 客观性 和不 可确 知性 两个显 著特 点 。即 当错误 或漏报 达到这 一水 平 时 , 影 响到 将 大多数 报表使 用者 的判断 或决策 。所谓 不可 确知 性 , 指审 是 计 师无 法确切 的知道 某 一会 计 报表 的重 要 性水 平 的具 体 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界定与运用探析——基于新审计准则陈波/杨欣【专题名称】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版)【专题号】F1011【复印期号】2012年02期【原文出处】《财务与会计》(京)2011年11期第57,59页【作者简介】陈波,杨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重要性水平的界定和运用涉及大量的专业判断,是审计实务中公认的难点问题。
2010年11月1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审计准则体系,并将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在本次准则修订中,现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被拆分为两项准则,即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和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相关准则的重大变化与现行准则相比,我国新修订的审计重要性相关准则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重大变化。
从形式上看,相关准则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包括:第一,重要性水平相关准则被一分为二,突出了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工作中的两项主要用途,即一方面用于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被用于评价审计结果,体现出重要性水平是一个贯穿审计过程始终的重要概念。
第二,两项相关准则均按照总则、定义、目标、要求、附则的新体例进行了改写,结构更为合理,语言更为简洁和清晰,便于理解和执行。
第三,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分为执业准则和应用指南两大部分,应用指南作为对执业准则重要条款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和举例,其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应用指南各条目的排列顺序按照执业准则的条目顺序进行了调整,同时,应用指南中大量增加了“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特殊考虑”和“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模块,而执业准则本身不再涉及相关内容。
从内容上看,相关准则也发生了诸多实质性的重大变化。
新准则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原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思路,减少了不适当的条条框框对于审计人员的束缚,给予审计人员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
同时,新准则结合相关理论与实务的最新进展,对重要性的内涵和层次进行了重新界定,引入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概念,强化了对于已识别错报的沟通与更正要求,使得重要性的概念在逻辑上更为合理,并在审计过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应用。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界定和运用要点阐释(一)对于重要性水平内涵的理解第1221号新准则没有直接给出重要性的定义,而是给出了理解财务报告基础上重要性水平概念的三个要点。
其中,第三个要点尤其值得关注,它强调重要性水平“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并指出“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这一规定意味着注册会计师不必考虑个别报表使用者的特殊信息需求,也不负责识别只影响个别使用者决策的错报。
在确定重要性水平之前,注册会计师必须识别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以及对于财务报表的共同信息需求,股东、债权人的信息需求通常是注册会计师关注的重点。
第1221号新准则的另一项重要规定是引入了关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四项合理假定。
这些假定实际上将注册会计师承担责任的对象进一步限定在成熟、理性的报表使用者范围内,例如机构投资者、财务分析师等,从而扩大了报表使用者应承担的责任。
笔者认为,关于使用者的合理假定符合成熟资本市场上报表使用者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在不利的法律环境下限制针对注册会计师的不合理诉讼。
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转型期和发展期,上市公司的大部分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没有达到四项假定对于投资者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新准则中引入这四项假定,事实上是在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风险本身极低的情况下,进一步减轻了注册会计师相对于投资者的责任。
笔者认为,第1221号审计新准则中关于使用者四项合理假定的条款,没有充分考虑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环境,因此是值得商榷的。
(二)不同层次重要性水平及其确定方法第1221号新准则对于重要性水平的层次做出了新的规定。
现行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新准则中虽仍然将重要性水平划分为两个层次,但不同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表述和运用要求不同于现行准则。
新准则将重要性水平划分为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层次。
从表述上来看,“财务报表整体层次”意味着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及其附注在内的整套财务报表;“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意味着注册会计师不仅要为特定的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或披露确定重要性水平,还要为不同的“认定”确定重要性水平,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而在新准则中不再使用。
笔者认为,上述改动使得两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更为合理和清晰。
对于报表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第1221号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虽然仍然将“适当的基准乘以适当的百分比”作为确定整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本方法,但不再以举例说明的方式阐述对于不同类型的组织和审计人员选择的不同基准,通常适用的比例是什么。
根据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的官方解释,基准乘以百分比只是确定了一个计算整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起点,并不意味着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计算而得出。
同时,对于为何不再举例说明注册会计师应如何选择适当的比例,IAASB的主要理由是这样做有可能导致经验法则被当成是事实上的准则,从而有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减少使用专业判断。
笔者则认为,第1221号新准则放弃对于比例的举例说明,是准则原则导向性明显增强的一个典型例证。
对于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以下简称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第1221号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也有值得关注的重要变化。
首先,只有当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合理预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时,注册会计师才需要为其确定相应的重要性水平。
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并不一定需要确定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其次,是否需要确定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取决于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是否会高度关注财务报表中的特定项目及其披露,从而导致财务报表中存在特定的高风险领域。
例如,使用者有可能因为法律或监管环境而对某些项目的计量或披露尤其敏感,包括关联方交易、董事薪酬等,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就需要专门为这些项目确定重要性水平。
又如,某些特定的项目或披露,例如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或杠杆率,可能会影响使用者高度关注的某些关键比率,注册会计师就有可能为这些项目单独确定重要性水平。
再次,在现行第1221号审计准则的应用指南中,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又被称为“可容忍错报”,这一说法在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被删去。
笔者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重要性水平与可容忍错报的性质并不相同,前者是从报表使用者信息需求的角度界定的,后者则是从审计人员的角度来界定的。
最后,除了金额一定小于整体层次重要性水平之外,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与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是第1221号新准则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概念,也是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一个概念。
从新准则给出的定义来看,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主要是为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并累积错报,合理保证未更正错报和未发现错报不超过事先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而提出来的。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概念的提出,一方面符合审计业务执行逐步推进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能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一定的“安全边际”,体现了职业谨慎的要求。
例如,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报表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100万元,如果直接按照100万元的重要性水平来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则很有可能金额为40万元的错报不会被发现,如果存在三个这样的错报,其合计数120万元将超过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60万元作为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则其发现至少一个金额为40万元的错报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即使还有两个金额亦为40万元的错报没有被发现,其合计数80万元也会低于整体的重要性水平100万元,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则会大大下降。
对于实际执行重要性概念的理解,应把握如下要点:第一,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在相应的重要性水平的基础上确定的,其金额低于相应的重要性水平。
第二,重要性水平是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界定的,报表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不发生变化,重要性水平一般不应调整,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则是从审计的角度来加以界定的,它受注册会计师对于审计风险的评估水平的影响,对于审计风险的评估水平越高,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一般定得越低。
第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可以是一个金额也可以是多个金额,例如,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为100万元,注册会计师为利润表确定的实际执行重要性为80万元,为资产负债表确定的实际执行重要性为90万元。
第四,第1221号新准则要求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必须确定,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可以选择确定,同时要求注册会计师确定相应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这表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也分为两个层次,报表整体层次和特定交易类型、账户余额或披露层次,整体层次的实际执行重要性是必须确定的,第二层次的实际执行重要性的确定是有选择性的。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一般将相应的重要性水平乘以一个折扣比例来加以确定,两个层次的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往往会应用同样的折扣比例区间。
IAASB官方指南给出的参考比例是60%,85%,而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写的2011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给出的参考比例是50%,70%,还有的实务界人士认为该比例为25%,50%。
笔者认为,确定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所使用的折扣比例区间主要受执业环境、事务所类型、客户组合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对于处于高诉讼风险的执业环境、客户组合以高风险客户为主的事务所,其折扣比例区间范围可以适当调低。
至于在特定的审计业务中具体应该使用哪一个折扣比例,则主要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对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审计风险越高,就越应该选择接近区间下限的折扣比例。
(四)利用重要性水平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第1251号新准则是将现行的第1221号准则中的相关内容独立出来,加以扩充、修订和改写而成的,它突出了重要性水平在评价审计结果时的重要作用。
第1251号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值得关注的要点主要包括:第一,关于错报的概念与分类。
第1251号新准则明确界定了错报的概念,明确了错报的评价标准既包括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又包括注册会计师对于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主观判断。
在现行的第1221号准则应用指南中,错报被分为两大类、四小类,即已识别的具体错报和推断误差,前者包括对于事实的错报和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后者包括审计抽样中推测的错报和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的错报。
在第1251号新准则的应用指南中,错报则被明确分为三类,即事实错报、判断错报和推断错报,并且明确了错报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评价错报的影响,以及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错报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