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悲观·执着·超脱》有感_初二作文
超脱观后感

小说家加缪这样说:“母亲死了,我一滴泪也掉不出来...,亨利和他所处的环境,和他的家庭,甚至和他的自身也落入了同样孤绝的境地。
detachment,亦即绝对孤立,和一切脱离了联系。
影片毫不避讳地把亨利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代课教师的身份也如此明白昭彰,他甚至不需要和学生们多待上一个学期便要离开。
在开篇则直接引用了阿尔伯.加缪的句子: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亨利的特写面对着镜头,在幽暗的室内面向镜头陈述,但其实并无人聆听。
片中充满了介于旁白和独白之间的呓语,内心的声音如诗歌一般,描述的却是惨不忍睹的现实。
亨利纠缠于童年目睹母亲自杀事件,数段的闪回不过在重复心理学的陈词老调,影片甚至暗示了祖父,母亲和亨利之间暧昧不清的乱伦关系?试图为他的状况寻找逻辑上的理由。
按照佛洛依德的说法,所有成年后的人际关系都是来自于同年亲密关系模式的复制,既然童年即面临了“脱离”,成年后便会处在无法前进的深渊边缘。
但如果说这片儿讨论的是教育问题,则他所处的青少年课堂无法不让我想起另外一部影片《entre les murs》,这部探讨法国郊区教育问题的影片无论在何种程度上,都远远胜出此片一截。
所以我总觉得这片的重点并非控诉如今恶魔般的孩子们是如何毁灭世界,而是试图表达当人不是从感情上,而是从意识上不再感到和人产生联系的必要,不再能够从和他人的关系中找到界定自我的方式时产生的问种种题。
所谓:“世界和我们相处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和恐惧的瞬间”。
影片中的对白出现了很多次see,本身就有关注,看到,注意,明白等等的意思。
亨利看见了铁丝网后面的同事和他打招呼,他竟然惊喜万分地说道:“啊被你看到我感觉又和事物恢复了联系... ...”这怕是很重要的一句台词,只有relink之后才能获得和他人某种意识上的关联,如同获得了空气般顺利地呼吸下去。
亨利和胖姑娘meredith在教室里那场戏,meredith也痛苦地哭诉不能够被seen。
读《悲观·执着·超脱》有感_初二作文

读《悲观·执着·超脱》有感一人的一生,思绪万千。
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触目惊心,有时不去想依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习题其实不多。
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习题,这个问习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分明。
回想起来,许多年里纠缠着也连缀着我的思绪的动机始终未变,它督促我浏览和思考,激励我奋斗和追求,又奉劝我及时撤退,甘于淡泊。
倘要用文字表达这个时隐时显的动机,即是一个极简略的命习题:只有一个人生。
如果人能永远活着或者活无数次,人生问习题的景观就会彻底改变,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生问习题存在了。
人生之所以成为一个问习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
不过,从只有一个人生这个前提,不同的人,不,同一个人可以引出不同的结论。
兴许,困惑正在于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似乎都有道理。
兴许,智慧也正在于使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达成辩证的和解。
二无论是谁,当他初次意识到只有一个人生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时,必定会产生一种破灭感。
生命的诱惑刚刚在地平线上出现,却一眼看到了它的尽头。
一个人生太少了!心中涌动着多么欲望和梦幻,一个人生怎么够用?为什么历史上有好多帝国和王朝,宇宙间有无数星辰,而我却只有一个人生?在帝国兴衰、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在星辰的运转中,我的这个小小人生岂非等于零?它的确等于零,一旦结束,便不留一丝影踪,与从未存在过有何区别?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一个主人公常常反复一句德国谚语,大意是:“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
”这句谚语非常简练地把只有一个人生与人生虚无画了等号。
近读金圣叹批《西厢记》,这位独特的评论家极其生动地描述了人生短暂使他感到的迫不得已的绝望。
他在序言中写道:自古迄今,“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无不尽去,而至于今年今月而暂有我。
此暂有之我,又未尝不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疾去也。
”我也曾想有作为,但这所作所为同样会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尽去,于是我不想有作为了,只想消遣,批《西厢记》便是一消遣法。
电影《超脱》的观后感作文

电影《超脱》的观后感作文在看这部电影前我看了知乎上“为什么有的人很反感网络语言?”的一个答案,那位答主写:“网络语言降低了交流的门槛,但增加了理解对话的难度。
”“频繁使用网络语言对话的人,词语的多样性会锐减,不可避免地退化为「我知道什么意思,但是怎么说呢」。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想写些什么,却有种不知道该怎么说的感觉。
开头让我非常难受,如处困境。
影片里每一个角色都好像处于深渊中,或痛苦或麻木。
这部电影是我在知乎上一个答主的答案中分享的一个视频片段中看到的,电影中文译名是“超脱”,百度百科影片的基本讯息上写的是:“该片讲述孤独的代课老师亨利·巴赫特来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和学生的相处中看到了世界美丽的生活和人性的故事。
”所以电影以一种纪录片地形式向我们展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一角时,他们虽然都有着自己的问题,但我以为会是一个互相救赎的故事。
里面的老师给我的感觉不坏,主角亨利虽然抑郁,像溺水一般地过着一天又一天,但我看到他总是努力地想要做得更好,他把一位流落街头、遭受的少女带回家照顾,给了她一个家,替已经死于的母亲原谅了对母亲犯过错的外公,认真上课,想要开解一位女学生。
因为这是一部电影,我以为,在看到结局之前以为,这会是学校里的老师努力把在水中不断下沉的学生往更好的路上引导,同时学生也救赎了如同被深深埋在泥土中的老师的故事。
唔,毕竟这部电影还有另一个译名:人间师格。
看完了整部电影,对于电影的两个译名,我只想说,什么鬼!?电影既不讲述一个从逆境困苦到超脱的故事,主题也不是赞美教师的伟大。
这更像是……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自己的痛苦、问题,人和人之间相互联系,彼此理解是很难的。
身为一个要教授那么多学生的一位普通的代课老师,我曾想要改变世界,挽救一些东西,但最终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
影片更像一部纪录片,亨利不是主角,电影只是从他来到这个学校开始,离开这个学校结束,他的镜头更多,他的内心、故事展示的也稍多一些。
超脱观后感2020最新范文大全

超脱观后感2020最新范文大全这部影片有些“意识流”的味道,又带有强烈的哲学色彩,总之影片只是一个载体,目的是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看完之,你的心绪一定极不平静,但所能做到的,只有无奈的接受现实。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超脱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超脱观后感1“这里大部分老师,多少都相信,他们有改变的能力。
你知道引导和帮助非常重要,因我们生活的世界非常复杂。
我成长就没引导。
”这是影片开头亨利说的一段话。
首先,我想先说一下第一句话。
这里的大部分老师,我相信也包括亨利,他也认为自己有改变的能力,他虽然在很多方面上想将自己疏离掉,但他做不到,他一直都在矛盾着。
影片中,他进到教室他就说:“如果不想待在这,就不用来”,他又对那个黑人男孩说:“愿意帮你的人不多了,我是一个”;面对雏妓艾丽卡的第一次无理的纠缠,对其说:“我不知道你什么走偏了路,但我不能帮你解决问题。
”后来,他还是带她回家了。
他认为他自己有改变的能力,他只愿意付出他认为他能给的那些,怎么说呢,点到为止,他并不想多做些什么。
影片中,主要讲了与他相关的两个女孩,一个是艾丽卡,一个是胖女孩梅丽。
对于艾丽卡,他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其不要做那些事,他本来不想问的,但由于艾丽卡的纠缠,他心软了。
她说:“给我10块钱,我饿了”。
他纠结好一会儿,不是给她钱,而是说“我家里可能还有些吃的”。
带回家后,也没有多说什么,没有多劝什么,只是让她好好吃饭,询问了一下她身上的伤,见她不想说,也没有继续问,而是给她擦些药水,给她一条干净的毛巾,让她去洗澡。
艾丽卡说了谢谢。
我想从这一刻起,艾丽卡的心里已经有一些转变了。
但还不够彻底。
当第二天,亨利下班回来,发现她又再做那些事,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让她把床单换掉。
艾丽卡这时我想她就真的变了。
她说你不要生气了,别扔下我。
亨利这里却只是说,“你不用跟我保证,不用跟我保证,你觉得该怎样,去做好了。
但别在这!”。
当艾丽卡给他准备晚饭时,像一个妻子一样对他说,我只要你打个电话说会晚回,亨利知道一切开始不一样了。
在悲观中执着地前行

在悲观中执着地前行作者:戴柏葱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9年第03期因为自己也爱好写作,所以当我有幸成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之后,就特别关注作文教学,也因此进行了许多思考与实践,目的在于寻求一种突破的可能。
然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虽则思考,实践了近十年,但作文教学的困境,仍然难以突破。
我以为,面对教育现实的困惑,教育者最审慎的态度应该是:在悲观中执着地前行!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希望在于将来”。
我多年来关于作文教学思考与实践的结果,最终都指向了三个维度:一是阅读;二是生本;三是能力。
我以为,只要我们都朝着这三个方向勇敢前行,就是在朝着最正确的作文教学方向前进。
一、无阅读,不写作阅读之于学生写作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记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离开了阅读谈写作,简直就是缘木求鱼。
可惜时代赋予我们太多的便捷,以至于我们能从阅读上获得的知识和快感正在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怎么阅读了,还有什么勇气站在讲台上叫我们的学生去阅读呢?温州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谷定珍先生“逆流而上”,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温州各地的中学力推阅读,并亲自带头编选“美文”,印发《批注》刊物,至今已有近10期也。
谷定珍先生曾说,现在的学生,阅读量极为不足,且写作语言过于随意不严谨,皆因动口太多,动笔太少,而“批注”能改之!其言可信也!谷定珍先生如此推崇“批注”读书法,其实与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古人的那种读书作札记的方法可谓一脉相承!可喜的是,已经有更多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了阅读之于学生写作的意义。
温州二外陈智峰老师、永嘉中学周康平老師等,他们都曾为学生编选过选自古今中外的美文读本,以期从中寻找到学生作文写作的突破口。
十多年前,更有王尚文等先生主编了高中版《新语文读本》,提倡“主体性的自由阅读”,不仅注意了学生阅读的阶段性特点,也关注了学生写作基础层面和精神自由空间的发展。
关于执着与放手的作文素材

执着与放下高三作文篇1执着与放下,当执着时勇敢执着,当放下时释然放下。
何故纠结?执着,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
自古以来,拥有执着精神,而取得成功的数不胜数。
对真理的执着,让法拉第潜心六十年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对信仰的执着,支撑着玄奘默默走完十万八千里的渡回真经:对梦想的执着,激励着梵高割耳潜心作画,最后那生命的向日葵才能得以绽放。
可见,执着是成功的基石。
可是,周国平说过“一味执着也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读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吧?但大家都惊叹于磨杵者的毅力时,可曾想过,这样的执着其实是一种愚执。
好好的铁杵被磨成绣花针,浪费铁不说,更浪费了可以花在更有意义的事上的时间。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流行的成功学,所有的成功学的支持者,都赞成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
可这样的执着是恰当的吗?执着若有释然的放下垫底就不会走向愚执与贪婪,有放下垫底的执着,实际上是一种超脱,一种看透后的洒脱。
老子说:“莫争,天下莫与之能争。
”一味的执着可能不会有出奇的结果时,我们何妨让自己的心态转个弯,学会去放下。
放下是一种智慧,当我们立言立功立名三不朽难以实现时,我们何不选择更加逍遥的境界,顺应天地自然的法则,把现实生活中的那个执着于功名的我彻底的否定掉。
孔子的不洒脱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还没有放下世俗,若真能“无所待”,那像庄子一样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何谈不洒脱?古有五柳先生弃官场,隐桃源,放下的是仕途,执着的是自己的自由。
今有钱学森弃优待,回祖国,放下的是名利,执着的是科学与爱国。
他们都是拿得起,放的下的智者,人生都是别样的精彩。
天地悠悠,人生短促,一个人的一生确实做不了几件事。
但是你必须知道在有限的时间里你该执着于什么,又该放下什么。
不要执着于无用的,又不舍放下。
执着必定有所放下,而放下都是为了能够更专注的执着。
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着于生命中最本真的东西,放下那些精神的桎梏。
超脱 影评

超脱影评
《超脱》是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电影,它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
的选择。
影片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内心的挣扎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惊叹。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特效和摄影技巧,将观众
带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奇幻色彩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变得超脱现实,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
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让人不禁为之心驰神往。
其次,影片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
主人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
难和考验。
他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极限,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脱。
这种奋斗精神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让我深受触动。
影片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向观众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最后,影片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配乐充满了神秘和魔幻的色彩,为影片增添
了无限的魅力和魔力。
每一段音乐都让人陶醉其中,仿佛在云端漫步,感受着无限的美好和宁静。
总的来说,《超脱》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强烈感染力的电影,它让人在观影
过程中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影片的视觉效果、情节设计和音乐配乐都无一不是令人称赞的亮点,让人不愿离开影院,对这部电影留恋不已。
希望观众们也能够通过《超脱》,找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2024年读后感初中满分作文5篇

2024年读后感初中满分作文5篇读后感初中满分作文篇1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在孤岛上瞬间便几十年。
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克服了种。
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
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
曾有人说过,“作为一个人,首先应当学会的便是如何生存。
”鲁滨孙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和我们一样在生活着。
但这些琐碎的细节却又是鲁滨孙同困境对抗的过程,而这些困境又是几乎每个人都曾体会到的:黑暗,饥饿,恐惧,孤独。
鲁滨孙的经历之所以具有传奇性是因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困境被放大了,对抗困境的时间被拉长了。
如果我是他,当船遇到暴风中失事的时候,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去理解那重重的困难和波折,因为我没有自信。
如果我是他,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去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进取自救,因为我没那个本事。
如果我是他,当看到野人用自我同类开宴会时,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勇敢的站出来,与他们搏斗,因为我没有那种胆量。
虽然,我是个男生,但也不得不承认自我的软弱与无能,在自我的生活中,很难遇到挫折,即使遇到了,爸爸妈妈总是扶着我,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没意识到家人关爱是一种莫大的欢乐看着鲁滨逊的经历,让我能够想象到他在孤岛生活的艰辛,体验到他不屈不挠的冒险精神,更使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爱之火。
生活就像是一幅画,有的人画出了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绿荫,秋天的收获,冬天的期望。
而有的人却画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凄凉,冬天的悲哀。
画的色彩如何,全取决于作画人本身对生活的态度。
鲁滨逊那种对生活不断追求,对交往的向往都源于他那对生活无比热爱崇尚的精神。
读后感初中满分作文篇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水调歌头》我们耳熟能详,它的作者是苏东坡。
而这本书写的正是他,林语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读过他所有的著作才来写这本书。
林语堂也非常喜欢苏东坡,我也不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悲观·执着·超脱》有感
一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
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
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
回想起来,许多年里纠缠着也连缀着我的思绪的动机始终未变,它催促我阅读和思考,激励我奋斗和追求,又规劝我及时撤退,甘于淡泊。
倘要用文字表达这个时隐时显的动机,便是一个极简单的命题:只有一个人生。
如果人能永远活着或者活无数次,人生问题的景观就会彻底改变,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生问题存在了。
人生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
不过,从只有一个人生这个前提,不同的人,不,同一个人可以引出不同的结论。
也许,困惑正在于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似乎都有道理。
也许,智慧也正在于使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达成辩证的和解。
二
无论是谁,当他初次意识到只有一个人生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时,必定会产生一种幻灭感。
生命的诱惑刚刚在地平线上出现,却一眼看到了它的尽头。
一个人生太少了!心中涌动着如许欲望和梦幻,一个人生怎么够用?为什么历史上有好多帝国和王朝,宇宙间有无数星辰,而我却只有一个人生?在帝国兴衰、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在星辰
的运转中,我的这个小小人生岂非等于零?它确实等于零,一旦结束,便不留一丝影踪,与从未存在过有何区别?
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一个主人公常常重复一句德国谚语,大意是:“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
”这句谚语非常简练地把只有一个人生与人生虚无画了等号。
近读金圣叹批《西厢记》,这位独特的评论家极其生动地描述了人生短暂使他感到的无可奈何的绝望。
他在序言中写道:自古迄今,“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无不尽去,而至于今年今月而暂有我。
此暂有之我,又未尝不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疾去也。
”我也曾想有作为,但这所作所为同样会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尽去,于是我不想有作为了,只想消遣,批《西厢记》即是一消遣法。
可是,“我诚无所欲为,则又何不疾作水逝、云卷、风驰、电掣,顷刻尽去?”想到这里,连消遣的心思也没了,真是万般无奈。
古往今来,诗哲们关于人生虚无的喟叹不绝于耳,无须在此多举。
悲观主义的集大成当然要数佛教,归结为一个“空”字。
佛教的三项基本原则(三法印)无非是要我们由人生的短促(“诸行无常”),看破人生的空幻(“诸法无我”),从而自觉地放弃人生(“涅寂静”)。
三
人要悲观实在很容易,但要彻底悲观却也并不容易,只要看看佛教徒中难得有人生前涅,便足可证明。
但凡不是悲观到马上自杀,求生的本能自会找出种种理由来和悲观抗衡。
事实上,从只有一个人生的前提,既可推论出人生了无价值,也可推论出人生弥足珍贵。
物以
稀为贵,我们在世上最觉稀少、最嫌不够的东西便是这迟早要结束的生命。
这惟一的一个人生是我们的全部所有,失去它我们便失去了一切,我们岂能不爱它,不执着于它呢?
诚然,和历史、宇宙相比,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
但是,雪莱说得好:“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何足挂齿!同人生相比,日月星辰的运转与归宿又算得了什么!”面对无边无际的人生之爱,那把人生对照得极其渺小的无限时空,反倒退避三舍,不足为虑了。
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最要紧的是负起自己的责任,管好这个疆界,而不是越过它无谓地悲叹天地之悠悠。
古往今来,尽管人生虚无的悲论如缕不绝,可是劝人执着人生爱惜光阴的教诲更是谆谆在耳。
两相比较,执着当然比悲观明智得多。
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绝不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
不如把这个虚无放到括号里,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
既然只有一个人生,世人心目中值得向往的东西,无论成功还是幸福,今生得不到,就永无得到的希望了,何不以紧迫的心情和执着的努力,把这一切追求到手再说?
四
可是,一味执着也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
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着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
所谓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倒未必专指那种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行径。
弗罗姆在《占有或存在》一书中具体入微地剖析了占有的人
生态度,它体现在学习、阅读、交谈、回忆、信仰、爱情等一切日常生活经验中。
据我的理解,凡是过于看重人生的成败、荣辱、福祸、得失,视成功和幸福为人生第一要义和至高目标者,即可归入此列。
因为这样做实质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种占有物,必欲向之获取最大效益而后快。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
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
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
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
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着人生,但同时也要像蒙田说的那样,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
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
这样一种执着有悲观垫底,就不会走向贪婪。
有悲观垫底的执着,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五
我相信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观。
换句话说,悲观自有其深刻之处。
死是多么重大的人生事件,竟然不去想它,这只能用怯懦或糊涂来解释。
用贝多芬的话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可怜虫!”
当然,我们可以补充一句:“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会沉溺于悲观。
悲观本源于爱,为了爱又竭力与悲观抗争,反倒有了超乎常人的创造,贝多芬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过,深刻更在于,无论获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内心蕴藏的悲观,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这成功。
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
超脱是悲观和执着两者激烈冲突的结果,又是两者的和解。
前面提到金圣叹因批“西厢”而引发了一段人生悲叹,但他没有止于此,否则我们今天就不会读到他批的“西厢”了。
他太爱“西厢”,非批不可,欲罢不能。
所以,他接着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只是偶然生我,那么,“未生已前非我也。
既去已后又非我也。
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
”于是,“以非我者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误而供我之挥霍可也。
”总之,我可以让那个非我者去批“西厢”而供我作消遣了。
他的这个思路,巧妙地显示了悲观和执着在超脱中达成的和解。
我心中有悲观,也有执着。
我愈执着,就愈悲观,愈悲观,就愈无法执着,陷入了二律背反。
我干脆把自己分裂为二,看透那个执着的我是非我,任他去执着。
执着没有悲观牵肘,便可放手执着。
悲观扬弃执着,也就成了超脱。
不仅把财产、权力、名声之类看作身外之物,而且把这个终有-死的“我”也看作身外之物,如此才有真正的超脱。
由于只有一个人生,颓废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堕入悲观的深渊。
执迷者又因此把它看作全,激起占有的热望。
两者均未得智慧的真髓。
智慧是在两者之间,确切地说,是包容了两者又超乎两者之上。
人生既是零,又是全,是零和全的统一。
用全否定零,以反抗虚无,又用零否定全,以约束贪欲,智慧仿走着这螺旋形的路。
不过,这只是一种简化的描述。
事实上,在一个热爱人生而又洞察人生的真相的人心中,悲观、执着、超脱三种因素始终都存在着,没有一种会完全消失,智慧就存在于它们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之中。
我不相信世上有一劳永逸彻悟人生的“无上觉者”,如果有,他也业已涅成佛,不再属于这个活人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