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实验
二氧化碳用途实验报告

二氧化碳用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的一些常见用途及其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1. 二氧化碳气体源(例如干冰)2. 盛装试管3. 镊子或塑料袋4. 针或细管5. 火柴或打火机6. 钢绒或细纱布7. PH试纸8. 温度计实验步骤:一、二氧化碳灭火实验:1. 将试管放置在稳定的平面上,放入一块干冰。
2. 移开试管外侧的水分,以防止水受热产生蒸汽。
3. 使用针或细管轻轻地引燃火柴或打火机,并将其靠近试管口部。
4. 观察火焰的变化。
可观察到火焰熄灭,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高,可以抑制火焰所需的氧气。
二、二氧化碳溶解实验:1. 将一小块干冰放入试管中,并用钢绒或细纱布封住试管口。
2. 在试管口部撕开一小孔,在试管上方装水。
3. 观察试管中的干冰逐渐融化,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4. 观察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水的反应。
可进行PH试纸测试,观察水的酸碱性变化。
三、二氧化碳的冷却实验:1. 取一小块干冰放在一张纸上。
2. 用手触摸干冰,观察温度的变化。
3. 用温度计测量纸的温度,比较纸与干冰的温度差。
实验结果及讨论:- 在二氧化碳灭火实验中,观察到火焰因氧气不足而熄灭,验证了二氧化碳的灭火性质。
- 在二氧化碳溶解实验中,观察到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水的反应,使水呈现酸性,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碳酸。
- 在二氧化碳的冷却实验中,观察到干冰接触纸的区域温度显著下降,说明二氧化碳能够吸收热量,导致周围物体温度降低。
结论:二氧化碳具有灭火、溶解和冷却的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二氧化碳可以灭火、溶解于水并产生碳酸,以及通过吸热冷却物体。
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二氧化碳的一些常见用途及其相关的实验方法。
初中化学 二氧化碳的制法实验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制法实验一、CO2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2、原理:CaCO3+ 2HCl CaCl2 + H2O + CO2↑(复分解反应)3、发生装置要点: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伸入液面下;导气管伸出橡皮塞少许。
收集装置要点: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末端要伸入集气瓶底部。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因CO2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4、步骤:(1) 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教材P115图6-12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往长颈漏斗中加水;若长颈漏斗中形成水柱,且保持液面不下降,则不漏气。
(2) 装入药品,先加固体,再加液体。
(3) 收集气体.5、检验CO2的存在:将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若变浑浊,则证明是CO2。
检验CO2是否收集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熄灭,则集满。
注意:(1)制取CO2不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有很强的挥发性,挥发出的HCl会使制的CO2不纯。
(2)制取CO2不用硫酸,因为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3)制取CO2不用Na2CO3,因为反应太剧烈,不易控制。
(4)Ca(OH)2的名称:化学名称: 氢氧化钙。
俗名:熟石灰、消石灰Ca(OH)2的水溶液叫石灰水。
(5)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
①固体与固体加热则与氯酸钾制氧的发生装置相同。
②固体与液体不加热则与过氧化氢制氧的发生装置相同。
二、CO32-的检验:试剂: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现象:取被检验的物质加入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则证明含有CO32-离子。
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2、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 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7篇)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7篇)一、教学目标下面是我细心为大家整理的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共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伴侣。
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篇一教学目标学问目标使同学了解在试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通过争论,把握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通过试验探究,学会设计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力量目标通过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同学的探究力量;通过小组合作,培育同学合作力量、表达力量;通过探究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育同学试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通过筛选,进展观看力量并提高同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情感目标在探究中,使同学体验合作、发觉的乐趣;在设计试验装置过程中,培育同学创新精神、实践力量,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引导同学复习到目前为止同学已经把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试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推断,从中真正体现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试验同学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试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晰原则,让同学自己总结,思索究竟试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试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同学思索,试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试验室制气的原则。
学问讲解指导留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同学明白试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同学清晰选择该方法的缘由和试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留意理论与试验的结合,避开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的教材分析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非常重要。
它是培育同学在试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试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
上好此节课对同学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学问、化学基本试验及试验探究力量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实验设计思想: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对比归纳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原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蜡烛、二氧化碳气体、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蒸馏水;烧杯、试管、玻璃片、滴管等。
分组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和结论往装有一高一低两只蜡烛的烧杯中慢慢倒入二氧化碳气体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
(1)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持燃烧;(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在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石蕊试液,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几滴醋酸,在第二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第三支试管的石蕊试液留作对比。
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
(1)滴醋酸的试管中的试液变红(2)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中的试液变红(1)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它遇酸变(2) 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可以跟水发应,生成碳酸。
二氧化碳+水→碳酸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石灰水逐渐混浊石灰水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实验点拨:1.原理拓展(1)在通常情况下是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在所有情况下,二氧化碳都是不能支持燃烧的。
有一些活泼的金属就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如金属镁。
在空气中燃着的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炭和氧化镁。
镁+二氧化碳碳+氧化镁,因此一些活泼金属的失火是不宜用二氧化碳来扑灭,需用其他的灭火剂。
(2)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我们能观察到石灰水变混浊,但是如果持续向已经混浊的石灰水中继续通二氧化碳,会发现又变澄清了。
实际上首先发生了如下的反应: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由于生成的碳酸钙难溶于水,这时我们观察到的是石灰水变混浊;当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全部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后,继续通入的二氧化碳就和溶液中的碳酸钙发生反应并生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所以溶液又变澄清了。
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

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
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如下:
1. 准备材料和设备:氢氧化钠/碳酸氢钠、醋酸/柠檬酸、烧杯、导管、试管、饮管、容器等。
2.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碳酸氢钠(NaOH/NaHCO3)溶液,作为吸收剂。
3.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醋酸/柠檬酸,作为酸源。
4. 将试管倒置放在烧杯中,以试管的一端浸入氢氧化钠/碳酸
氢钠溶液中。
5. 在烧杯中加热醋酸溶液,使其发生剧烈的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6. 通过倒置法或其他收集方法,将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收集到容器中。
7. 关闭容器,观察二氧化碳气体占据的体积,可与初始试管的体积对比,计算二氧化碳气体的产量。
需要注意的是,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应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操作时应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和高温。
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检验实验

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检验实验1. 实验背景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要聊聊一个既神奇又有趣的东西——二氧化碳!这个小家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呼吸、喝饮料,甚至是植物的生长,二氧化碳都在默默地“出力”。
而且,它的存在还让我们的饮料变得“气”氛十足,尤其是那一口冰爽的汽水,简直让人心花怒放!不过,要想深入了解这个小家伙,我们得自己动手,来个小实验,看看二氧化碳是怎么制取、收集和检验的。
2. 实验步骤2.1 制取二氧化碳那么,二氧化碳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别急,咱们先来一场小实验。
首先,我们需要一些材料。
找一根干净的试管,再准备一些醋和小苏打。
哦,对了,小苏打可不是那种“打小人”的东西,而是咱们做饼干时用的发酵剂,超级好找的。
接下来,咱们把小苏打放进试管里,倒入醋。
哇哦,瞬间就会看到“泡泡大战”的场面,二氧化碳就像从地底下冒出来的小精灵,哧哧作响,令人心情大好。
这种反应产生的气体就是咱们今天的主角——二氧化碳。
2.2 收集二氧化碳好啦,二氧化碳“现身”了,我们可得把它好好收集起来!这个时候就需要个“工具”了,咱可以用一个气球来帮忙。
把气球套在试管的口上,气体就会不断地把气球撑大,像是个小小的气球宇航员,一会儿就可以飞向太空!当然,别忘了观察气球的变化,如果气球变得越来越大,那就说明二氧化碳收集得不错哦,真是个好帮手。
3. 检验二氧化碳3.1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现在,咱们收集到了二氧化碳,接下来就是检验它了!其实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很简单,咱只需准备一小杯水,最好是清水。
然后,拿一根吸管,轻轻地把二氧化碳吹入水中。
嘿,这时你就会看到水里出现了一些小气泡,像是水底下的小精灵在蹦迪,特别可爱!这就是二氧化碳和水结合后产生的现象,真是让人开心啊!3.2 观察结果看到这些小气泡,你就可以确定,嘿嘿,我们的实验成功了!二氧化碳在这里大显身手,让人忍不住想欢呼。
不过,咱们也要注意,二氧化碳虽然小巧玲珑,但可别小看它。
它可是参与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力军”,在大气中,它的浓度升高可是有点儿让人头疼的呢。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一、前言
二氧化碳(CO2)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广泛应用于食品
加工、医疗、消防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二、实验原理
二氧化碳可以通过酸和碱反应产生,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用酸和碱反
应产生二氧化碳。
在实验室中,常用的酸有盐酸(HCl)、硫酸
(H2SO4),常用的碱有碳酸钠(Na2CO3)、重晶石(CaCO3)等。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材料:盐酸(HCl)、重晶石(CaCO3)、试管、滴定管等。
2. 将重晶石粉末放入试管中。
3. 加入少量盐酸,注意不要加多了。
4. 用滴定管将水滴到试管口上方,形成水封。
5. 观察试管内部,发现有白色气体逸出,并在水封中冒泡。
6. 将水封移开,点燃火柴或放入灯芯使其靠近试管口,发现火柴或灯芯熄灭。
7. 用酸性碳酸钠溶液(Na2CO3+HCl)检测气体,发现气体产生了白色沉淀,证明气体为二氧化碳。
四、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化学品溅到皮肤或眼睛。
2. 加入盐酸时要慢慢加入,以免加多了。
3. 水封要紧贴试管口,并保持水封中的水位高于试管内的液面。
4. 点燃火柴或放入灯芯时要小心,以免引起火灾。
五、结论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用盐酸和重晶石反应可以制取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制取。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本次实验旨在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通过实验,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理解二氧化碳的原理及量化方法。
实验步骤:1. 实验室内环境要求:关闭室内一切外部设备和办公用品,保持室内安静,以免干扰实验结果。
同时,室内也要保持室温和湿度的稳定,有利于准确的测定。
2. 实验仪器:使用二氧化碳检测仪。
3. 实验方法:(1) 在实验室内空气中,使用二氧化碳检测仪探头测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2) 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保证探头在空气中均匀地旋转,在空气中来回移动。
(3) 每次测量后应等待检测仪显示数据的稳定,记录三次数据,计算平均值。
(4) 一定要注意实验中不要触碰探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5) 测量后要将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为后续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归纳总结提供依据。
4. 结果处理:(1) 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计算出二氧化碳的含量平均值。
(2) 对于不同时间或者不同环境下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 结果记录应准确,清晰,简明易懂。
(4) 最后,结合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期间,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性。
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 在操作检测仪器时,应认真查看仪器的操作手册,严格遵守它的操作规程。
3. 实验过程中,应确保实验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实验完成后,应及时清理和归还所有的实验器材。
5. 实验中任何违反实验规程和安全规定的行为,都将影响实验的效果和实验人员的安全。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测量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快速而且可靠。
我们还了解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其进行测量,以便得到最准确的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的pVT 关系测定和临界状态观测【实验目的】1. 学习流体pVT 关系的实验测定方法,加深理解流体pVT 状态图pV 图的特点和气液相变、饱和蒸气压、沸点的意义。
2. 通过CO 2临界状态的观测,增强对气液临界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临界参数的重要意义。
3. 学习活塞式压力计的正确使用。
【实验原理】对于物质的量确定的系统,当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状态函数p 、V m 、T 之间存在关系:m (,,)0f p V T ,该方程描述的物质状态图是以p 、V m 、T 为坐标的立体曲面。
在不同温度下截取恒温剖面,相交曲线投影在p -V m 平面上,可以得到由一族恒温线组成的p -V m 图,如图1所示。
它直观地表达了物质的pVT 关系。
温度较高时,等温线是一条光滑曲线;温度较低时,等温线上的有一水平线段,反映气-液相变化的特征,水平线段的两个端点(如i 和k 两点)分别代表互为共轭的饱和气体和饱和液体。
饱和气体和饱和液体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在p -V m 图上构成气液共存区的边界线,称双节线。
随着温度升高,水平线段不断缩短,饱和气体线和饱和液体线最后汇于一点(c 点),即临界点(Critical point )。
临界点的温度、压力和体积分别称临界温度T c 、临界压力p c 和临界体积V c ,是物质固有的特征参数。
温度低于T c 是气体液化的必要条件。
温度、压力高于临界点的流体称超临界流体,其应用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图1 CO 2的p - V m 图本实验测定CO 2的一系列等温线,观测气-液相变和临界现象。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由活塞式压力计、超级恒温槽和试验台本体及其防护罩等几部分组成。
试验台本体如图3所示。
图3 试验台本体示意图1—高压容器;2—玻璃杯;3—压力油;4—水银;5—密封填料;6—填料压盖;7—恒温水套;8—承压玻璃管;9—CO 2;10—温度计实验中由活塞式压力计送来的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装了CO 2气体的承压玻璃管中,CO 2被压缩,其压力和容积通过活塞式压力计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
温度由超级恒温槽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
CO 2的压力由压力表读出。
温度由插在恒温水套中的温度计(温度计应该事先校正)读出。
CO 2体积由承压玻璃管内柱的高度变化来测量。
由于充进承压玻璃管内的CO 2质量和玻璃管截面积不易测量,实验中采用间接办法来确定CO 2的比体积。
假设CO 2的比体积v 与其高度呈线性关系。
已知CO 2液体在20℃,9.8MPa 时的比体积v (20℃,9.8MPa)=0.00117m 3·kg -1,若实际测得在20℃,9.8MPa 时的CO 2液柱高度Δh o (m),则v (20℃,9.8MPa)=31/0.00117m kg o h A m ∆=-2//0.00117(kg m )o m A h K =∆=-K 为玻璃管内CO 2的质面比常数2(kg m )-。
所以,实验温度、压力下CO 2的比体积为:/(/)/v h m A h K =∆=∆式中:0h h h ∆=-。
h 为实验温度、压力下水银柱高度;0h 为承压玻璃内管顶端刻度。
【实验知识点】1. 流体pVT 关系的实验测定方法,2. CO 2临界现象的观测。
3. 活塞式压力计的使用4. 低温恒温槽的使用【实验注意事项】1.活塞式压力计的使用:(1)活塞式压力计油缸充油时,关闭压力表及其进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开启活塞式压力计上进油杯的进油阀,摇退活塞式压力计上的活塞螺杆,直至螺杆全部退出。
(2) 给本体加压:先关闭油杯阀门,然后开启压力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摇进活塞螺杆,使本体充油,直至压力表上有读数为止。
2.低温恒温槽的使用:设定温度在实验的温度,恒定至少10分钟以上才能开始实验。
3.注意加压和减压要足够缓慢,一方面使得体系易达到平衡,另一方面也避免对仪器的损坏。
4.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加压后CO 2的变化,仔细测试和观察CO 2最初液化和完全液化时的压力和水银高度。
特别要注意观察饱和气体与饱和液体之间的变化和液化、气化等现象。
5.要准确记录CO 2开始液化的压力,此时应该缓慢地反复加压减压多次,记录只有极少量液体时系统的压力。
6.准确记录CO 2完全液化时的压力,此时也应该缓慢地反复加压减压多次。
开始液化和完全液化的压力应该尽量接近。
7.观察临界现象时,减压要迅速,现象才明显。
但不可减压过多,否则容易将仪器装置损坏。
8.每条曲线上至少应该有10个以上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室温:18.3℃ 大气压:101.78kPa h 0=3.40cm 23.7628.10 24.70 0.01062 0.000468 4.1624.78 21.38 0.00920 0.000405 4.3623.42 20.02 0.00861 0.000379 4.5622.04 18.64 0.00802 0.000353 4.7620.74 17.34 0.00746 0.000328 4.9619.44 16.04 0.00690 0.0003045.1618.3014.900.006410.0002825.3617.2013.800.005940.0002615.5616.1012.700.005460.0002405.7615.0811.680.005020.000221出现液体5.8014.7011.300.004860.0002145.8611.387.980.003430.0001515.9211.157.750.003330.0001475.9410.457.050.003030.0001335.969.00 5.600.002410.0001066.007.80 4.400.001890.0000836.20 6.82 3.420.001470.0000656.34 6.54 3.140.001350.0000596.58 6.35 2.950.001270.0000566.96 6.30 2.900.001250.000055全部液化7.36 6.28 2.880.001240.0000557.75 6.20 2.800.001200.0000538.36 6.18 2.780.001200.0000539.56 6.14 2.740.001180.00005210.56 6.10 2.700.001160.00005111.56 6.08 2.680.001150.000051表2:t=23.0℃CO2等温线数据P(MPa) h(cm)Δh(cm)ν(m3/kg)Vm(dm3mol-1)实验现象3.7628.1624.760.010650.0004694.1624.8421.440.009220.0004064.5622.0618.660.008030.0003534.9619.6416.240.006990.0003075.3617.4614.060.006050.0002665.7615.4412.040.005180.0002285.9614.3010.900.004690.0002066.1613.069.660.004160.000183出现液体6.1812.008.600.003700.0001636.2210.00 6.600.002840.0001256.347.74 4.340.001870.0000826.66 6.66 3.260.001400.0000626.97 6.40 3.000.001290.0000577.16 6.36 2.960.001270.000056全部液化7.56 6.30 2.900.001250.0000558.36 6.26 2.860.001230.0000549.16 6.20 2.800.001200.000053表3:t=25.0℃CO2等温线数据P(MPa) h(cm)Δh(cm)ν(m3/kg)Vm(dm3mol-1)实验现象3.7628.2624.860.010690.0004714.5622.2618.860.008110.0003574.9619.8416.440.007070.0003115.3617.7014.300.006150.0002715.7615.7612.360.005320.0002345.9614.6811.280.004850.0002146.1613.7410.340.004450.0001966.3612.589.180.003950.0001746.3812.228.820.003790.000167出现液体6.4110.887.480.003220.0001426.469.60 6.200.002670.0001176.567.80 4.400.001890.0000836.92 6.66 3.260.001400.0000627.06 6.54 3.140.001350.0000597.36 6.46 3.060.001320.000058全部液化8.16 6.40 3.000.001290.0000579.16 6.30 2.900.001250.000055表4:t=27.0℃CO2等温线数据P (MPa) h(cm)Δh(cm)ν(m3/kg)Vm(dm3mol-1)实验现象3.7628.4025.000.010750.0004734.3623.7020.300.008730.0003844.9620.0816.680.007170.0003165.5617.0213.620.005860.0002586.1614.3410.940.004710.0002076.3613.4010.000.004300.0001896.5612.268.860.003810.0001686.6811.508.100.003480.000153出现液体6.749.50 6.100.002620.0001156.827.64 4.240.001820.0000807.18 6.70 3.300.001420.0000627.38 6.64 3.240.001390.0000617.44 6.56 3.160.001360.000060全部液化7.76 6.50 3.100.001330.0000598.76 6.40 3.000.001290.000057表5:t=29.0℃CO2等温线数据P(MPa) h(cm)Δh(cm)ν(m3/kg)Vm(dm3mol-1)实验现象3.7628.6025.200.010840.0004774.3624.0620.660.008890.0003914.9620.3016.900.007270.0003205.5617.3413.940.006000.0002646.1614.8011.400.004900.0002166.5613.009.600.004130.0001826.9610.887.480.003220.0001427.0010.407.000.003010.000133出现液体7.068.34 4.940.002120.0000947.207.70 4.300.001850.0000817.32 6.86 3.460.001490.0000667.52 6.74 3.340.001440.000063全部液化8.56 6.50 3.100.001330.0000599.56 6.40 3.000.001290.00005723.7628.9425.540.010990.0004834.3624.2020.800.008950.0003944.9620.6017.200.007400.0003265.5617.6514.250.006130.0002706.1615.2011.800.005080.0002236.7612.809.400.004040.0001786.9611.948.540.003670.0001627.1610.907.500.003230.0001427.2410.00 6.600.002840.0001257.269.80 6.400.002750.0001217.289.70 6.300.002710.0001197.309.57 6.170.002650.0001177.329.48 6.080.002620.0001157.369.06 5.660.002430.0001077.378.70 5.300.002280.0001007.388.20 4.800.002060.000091乳光现象7.407.64 4.240.001820.0000807.707.00 3.600.001550.0000687.98 6.80 3.400.001460.0000648.36 6.70 3.300.001420.0000629.16 6.50 3.100.001330.0000599.76 6.44 3.040.001310.000058表7:t=35.0℃CO2等温线数据P (MPa) h(cm)Δh(cm)ν(m3/kg)Vm(dm3mol-1)实验现象3.7629.0025.600.011010.0004854.3624.5021.100.009080.0003994.9621.0417.640.007590.0003345.5618.2014.800.006370.0002806.1615.8012.400.005330.0002356.7613.6210.220.004400.0001937.3611.508.100.003480.0001537.968.50 5.100.002190.0000978.567.10 3.700.001590.0000709.16 6.80 3.400.001460.000064表8:t=45.0℃CO2等温线数据P (MPa) h(cm)Δh(cm)ν(m3/kg)Vm(dm3mol-1)实验现象3.7635.2031.800.013680.0006024.3626.2022.800.009810.0004324.9622.5019.100.008220.0003625.5619.8016.400.007050.0003106.1617.3613.960.006000.0002646.7615.4012.000.005160.0002277.3613.7010.300.004430.0001957.9612.168.760.003770.0001668.5610.707.300.003140.000138V/dm3/molm图2 CO2 pV图饱和蒸气压 T-p 曲线及比较分析:5.65.86.06.26.46.66.87.07.27.47.6p /M P a T/K图3 CO 2饱和蒸气压p-T 图5. 实验临界体积与标准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值和范德华方程计算值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