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案例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孔乙己》教案

九年级上册《孔乙己》教案

九年级上册《孔乙己》教案1.九年级上册《孔乙己》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与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了解全文精巧的布局。

三、从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坑害读书人的社会丑恶的现象。

教学设想一、边点评边研讨,从小说的三要素上组织安排教学全过程。

二、重点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准备《孔乙己》录音磁带。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时代背景,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复习第三册教材附录中《谈谈小说》,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二、板书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朽,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

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复辟势力猖獗,革命成果被窃夺。

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昏沉、麻木状态。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

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

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三、听《孔乙己》全文录音。

(无条件者可由教师、学生共同带表情朗读)四、学生略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1、自查字典,正音正字。

亨(hēng)笋(sǔn)荐(jiàn)绽(zhàn)屑(xiè)涨(zhàng)红哄(hōng)笑间(jiàn)或附和(hè)门槛(kǎn)2、分析、讨论故事情节(结合板书)。

五、学生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讨下列问题:1、这一部分交待了几个内容?2、这一部分对全篇有什么作用?讨论归纳结合板书进行。

《孔乙己》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孔乙己》的基本情节,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语句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理解小说主题。

(2)难点:把握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修辞技巧。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讨法和阅读欣赏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4 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孔乙己》,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形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探讨小说主题。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阅读欣赏:让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2.2 教学亮点(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讨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3)阅读欣赏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教学不足在课堂讲解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充分,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理解小说主题。

今后应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知识点。

2.4 改进措施(1)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2)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3)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孔乙己》的基本情节,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语句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孔乙己》教案12篇 孔乙己教案教学

《孔乙己》教案12篇 孔乙己教案教学

《孔乙己》教案12篇孔乙己教案教学下面是分享的《孔乙己》教案12篇孔乙己教案教学,以供参考。

《孔乙己》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语言目标:语言目标若干词语的理解与积累。

思维目标: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流程环节预设时间教师学生设计意图导入2分钟导入语见ppt①勾连带入文本整体感知6分钟初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概述初读后对孔乙己的整体认知。

读书思考,总结概括把握内容,理清结构层次8分钟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小说内容和结构。

见ppt③思考:划分结构构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把握小说情节内容与结构层次;整体认识孔乙己形象特点18分钟朗读课文有关部分,完整认识孔乙己形象的特点;从孔乙己周围人的态度看社会,看与其命运的关联。

见ppt④⑤思考:具体表述孔乙己有哪些特点;说出孔乙己活动场所的特点,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联。

小组研讨,集体研讨。

对主要人物孔乙己性格特征,以及人物活动主要场所特征,形成整体认知。

总结6分钟①一句话概述文本内容;②一句话概述孔乙己的外貌特征;③一句话概述孔乙己的生活环境。

见ppt⑥小组研讨,集体汇报:发表观点。

把握文本内容重点;提升总结概括能力。

板书《孔乙己》鲁迅一、前三段为第一部分。

(环境)二、第4段到12段是第二部分。

(主体)三、第13段第三部分。

(尾声)孔乙己:悲凉酒客:冷漠不幸掌柜:刻薄丁举人:残酷不争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目标①解析小说语言的内涵,理解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②解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提升生动形象塑造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解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提升生动形象塑造人物的能力。

教学流程环节预设时间教师学生设计意图导入1分钟鲁迅先生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这节课继续研讨。

直接进入专题研讨30分钟思考1: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孔乙己性格的言行来品析。

《孔乙己》教案12篇(孔乙己精品教案)

《孔乙己》教案12篇(孔乙己精品教案)

《孔乙己》教案12篇(孔乙己精品教案)下面是整理的《孔乙己》教案12篇(孔乙己精品教案),以供借鉴。

《孔乙己》教案1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和封建科举制度,理清小说的情节;第二课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从多角度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第三课时,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交流法、点拨法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感悟可笑形象1.本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讨论、明确:(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3)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性。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孔乙己虚荣穷酸、穷困潦倒和迂腐可笑。

2. 品析众人眼中的孔乙己提示:小说除了描写孔乙己外,还写了哪些人物?明确:酒客,小伙计,小孩,丁举人,掌柜等。

设问:那在众人眼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分四个小组讨论:(1)酒客眼中的孔乙己(2)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3)小孩眼中的孔乙己(4)掌柜眼中的孔乙己3.“我”眼中的孔乙己PPT展示:“名人眼中的孔乙己”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最新-《孔乙己》教案(优秀13篇)

最新-《孔乙己》教案(优秀13篇)

《孔乙己》教案(优秀1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孔乙己教案1目标:①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探究、合作。

②学习文章,了解孔乙己的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③感受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通过主问题教学,达到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完成上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初步设计:㈠出示主问题①孔乙己与书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孔乙己与书有关的语句进行分析,得出他的迂腐、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㈡出示主问题②孔乙己与酒让学生讨论,从人物、场景、情节等方面进行寻找研讨,得出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以及孔乙己的好吃懒做的性格。

㈢出示主问题③孔乙己与偷为喝而偷、因偷而笑(嘲笑)、因偷而打、因偷而引出情(读者的感情态度)㈣出示主问题④议仪孔乙己这个人一句话人物短评,可以从身份、外貌;习惯、性格、命运;人物塑造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孔乙己教学教案2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感知人物的特征,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物所处环境的特征。

3、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情节感知人物的特征,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物所处环境的特征。

难点: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乙己》是鲁迅经典的一篇文章,也是鲁迅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小说。

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二、读课文并感知1、明确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孔乙己。

2、感知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人物简介(用一两个词说说孔乙己的特征,并在文中找出依据)可引导学生在文中找现成的词语或者在情节中感知(表象上:老,脏表现上:死要面子,迂腐,好喝懒做,讲信用,友好,善良等。

学生可能答——被人取笑等,告知其读懂老师的题目要求)二、梳理关系,批注理解1、除了孔乙已,小说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他们与孔乙已什么关系?(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行为)图表:中心,孔乙已,四周,“我”(取笑,厌恶),掌柜(取笑,催欠钱),短衣帮(取笑,看不起),穿长衫的(取笑,看不起),邻舍孩子(取笑)丁举人(打折)说明:“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设置的优点是增加小说的真实感,表达的亲和力。

初中教资孔乙己教案

初中教资孔乙己教案

初中教资孔乙己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孔乙己》的背景知识。

(2)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风格。

(3)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认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认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孔乙己》。

2. 提问:同学们对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有何了解?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三、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探讨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孔乙己的形象特点和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

2. 布置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孔乙己形象的分析文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对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有何认识?2.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

三、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布置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小说《孔乙己》的主题思想分析文章。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小说《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风格,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认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孔乙己》教案(精选15篇)

《孔乙己》教案(精选15篇)

《孔乙己》教案《孔乙己》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乙己》教案(精选1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乙己》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孔已己的悲剧命运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已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却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那么为什么孔乙己这个曾经的读书人成为了人们的笑柄?在人们的笑声中走来,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去?孔乙己个人的命运最终将怎么样?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好,同学们,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取决于那些因素?明确:性格特征、社会环境等。

二、人物形象请同学们速读11自然段有关描写,结合全文看看孔乙己在身材、语言、脸色等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明确:脸色: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青白)身材:盘着两腿(高大)衣着:破夹袄(长衫)语言:“颓唐”“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之乎者也高声嚷争辩)动作:“摸”(排)遭遇: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被人打断了腿)老师:这里啊,我们要重点抓住掌柜和孔乙己的对话描写,仔细品读,我想,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我们来赏析这段经典的语言描写: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请阅读掌柜的语言,回归到课文中吧。

“孔乙己,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把“还”字删掉,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把“又”字删掉,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孔乙己》课文教案【优秀7篇】

《孔乙己》课文教案【优秀7篇】

《孔乙己》课文教案【优秀7篇】课时篇一一、复习提问:复述咸亨酒店两种顾客的不同特点。

二、学生朗读第四节,结合“理解分析一”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提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启发争论,教师归纳时用虚线把原板书“长衫”和“柜外、站喝”联结起来,补写“孔乙己”三字如上表。

)明确:“短衣帮”与“ 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

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

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

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三、学生朗读第5节〔提问〕: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明确:“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

“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

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提问〕: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明确:“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

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

四、学生朗读第6节〔提问〕: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明确: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教学案例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通过查找网上、报刊、杂志、书籍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锻炼学生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了解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通过联系作者的经历、时代背景,领悟文章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对待弱者和别人的不幸,培养学生懂得要有同情心,继承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2、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难点:
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探究的兴趣。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他自己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呀,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唾弃的苦人儿形象。

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设计目的:引用名家对《孔乙己》的高度评价导入新课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

二、认识名家
请学生简介作家、作品创作背景及别人对作品的评价。

明确: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三、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目的: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通读了全文,并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有了初步的印象。

因此,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场景与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开始阅读,为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式阅读创造条件。

如果没有课前的预习作为前提,学生是难以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提出真正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那么本课教学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当然,阅读的方式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也不必强求通读全篇,但阅读的目的与速度一定要强调。

四、选读填表,创设阅读探究的情境。

孔乙己履历表
为了让大家顺利完成这项工作,老师先就下面几个问题做一点说明:
①社会关系──是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联系的人物。

(注明关系)
生活经历──是指小说中孔乙己做过的一些事,表达准确清楚,可根据课
文中语言,也可以自己概括。

②注意将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

③要想又快又好的填表;小组内一定要讲究分工合作。

(可一人负责几项
然后整合,可由书写好的同学执笔……)
设计目的:在学生自行设计《孔乙己履历表》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完善表格并根据原文填写相关内容,填表的过程即是为学生发现问题创设情境,进而引起学生对孔乙己生存环境、社会地位及其性格特征的思考。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完成了履历表的填写工作,分析这份履历表你们小组还得出了哪些结论?发现了哪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五、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填完这张履历表,我们初步了解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在同学们的启发下,老师也想提个问题,供大家讨论:你认为孔乙己究竟是个喜剧人物还是个悲剧人物?小说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那么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和他所处的时代有什么联系?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何在?
设计目的:通过阅读填表,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发现了哪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如果课堂来不及完成,可以安排学生下课后继续交流。

答案与问题都不必受到参考书的局限,也不必要求学生一下就能把握问题的根本与核心,只要言之成理,能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即可。

六、教师点拨,深入探究。

明确:1、孔乙己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2、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

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

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以笑写悲”构思巧妙,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设计目的: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充分认识回归文本才是解决阅读问题的根本途径。

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作品主题与人物性格,但不必完全拘泥于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
始终把保护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探究的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