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

二、清代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1、清初反浮求实学风、经世致用思想,促进了文 学社会功用的强调,使创作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关 注国运民生。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反对明代空言心性的虚浮学风, 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 顾炎武虽认为“诗本性情”,但更强调“为时”“为事”而 作(《日知录》卷21),强调“文须有益于天下”(《日知 录》卷19 ) 如:遗民诗歌忧时伤世, “学人之文”论史求实, 戏曲作品趋于雅正,如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等的悲剧意识超过娱乐格调
理、考据、辞章 (翁方纲)“肌理派”诗歌一时兴盛:脱离现实、专一讲 究学问材料 历史小说重史轻文;“才学小说”炫学逞能, 文学离其本质越来越远。
3、清中叶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的 人文思潮。 袁枚“性灵说”诗论、诗作的构建,表现出 鲜明的个性解放、精神叛逆特色; 《儒林外史》、《红楼梦》中杜少卿、贾宝 玉等新人形象,则是人文意识觉醒的生动标 志。
为主线,以宫廷内外的政治社会生活为副线, 显示出作者杰出的结构能力 作者把自己的理想熔铸在人物形象之中,表现 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倾向性 具有浓郁抒情色彩的曲词
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
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 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 转自忆荒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 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 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 相将早晚伴幽冥。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 道崚嶒,似我回肠恨怎平!
2、古典形态的诗、词、骈文再度辉煌
①清诗
清诗把中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再次发扬光大 前期的遗民诗人忧时伤世,关注国运民生,高扬抗清复明, 多以史诗般的内容和坚贞崇高节操而称重当时、影响后世。 诗坛大家在诗艺方面多所开创: 吴伟业 “梅村体”:叙事活脱、词藻富丽、情韵悠然,如 《圆圆曲》 王士祯 “神韵派”:将中国诗尚含蓄蕴藉的特征推向了极 致
清代文学1

第三章 清代文章
二 清初其他散文作家 侯方域:体裁广泛,内容多样 《朋党论》《李姬传》 魏禧:善于议论的个性与明理致用的风格 《大铁椎传》 汪琬:纯正的风格
第一部 清代小说
主要参考书目
张俊《清代小说史》,“中国小说史丛书”,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李汉秋、胡益民《清代小说》,“中国古代文 学知识丛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二)思想内容
“孤愤”之书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 书”(《聊斋自志》)
暴露现实社会政治黑暗,同情人民反抗斗争 《促织》 《席方平》 《梦狼》 《窦氏》 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危害,希望整肃文场 《司文郎》 《贾奉雉》 《叶生》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 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 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怳,天地异 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 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 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 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 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 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 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 “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 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 从新另抱矣。
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的特点
第一章 清代诗歌
《再过露筋祠》 翠羽明铛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行人
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寄陈伯玑金陵》 东风作意吹白柳,绿到芜城第几桥?欲折
(完整word)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清代诗文的特色。
(1)明清鼎革,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中原板荡,沧桑变革,唤起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律,即便曾一度仕清的诗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2)这两部分诗文以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稍后的诗人及其他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悲,但也慨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什。
已呈式微之势的词则应时而复兴,倚声填词蔚然成风。
散文的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实致用,在传记文里多用小说笔墨。
清初诗文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简述清初三大学者.(1)顾炎武,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他“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秋雨》),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如《秋山》写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清兵屠戮烧杀的罪行.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2)黄宗羲,论诗称“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诗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云门游记》、《感旧》等,抒发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屡屡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3)王夫之,学者称船山先生。
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
王夫之自叹“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王船山公年谱》引王夫之自题墓碑词),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之一,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学,属近古期第一段,呈现出集古代文学之大成的景观。
第一节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一.尊孔崇儒,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二.编书:康熙间:《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乾隆间《四库全书》。
三.大兴文字狱:康熙朝:庄廷钅龙《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朝:曾静、张熙案追究吕留良著作;乾隆朝最频繁。
四.乾嘉汉学:源于顾炎武,也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承袭清初学者治学方法,丢掉经世致用精神,多不关心世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估、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但只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缺乏思想理论建树。
五.文学:(一)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
1.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
2.古文包括应用散文和文学散文,明末清初小品文和传纪文,显示文学散文的发展。
3.桐城派理论奠基人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即“言有物”、“言有序”,讲求文章之“雅洁”:以雅正的文辞,简明有序地记事、议论;有排挤文学性散文的倾向,形成对明清之际的古文风格的反拨,“以古文为时文,却以时文为古文”。
4.姚鼐“义理”、“考据”、“辞章”说,受汉学影响,连学术也纳入文章要素,与“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理论相抵牾。
(二)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翁方纲对王士礻真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修正,提出肌理说。
(1)王士礻真生活于康熙朝,其神韵说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强调到极致,变得不可捉摸,与现实拉开距离。
(2)沈德潜生活于乾隆朝,论诗悉依儒家诗教,尚温柔敦厚,中正和平,声雄韵畅,统归于格调,成“盛世之音”。
(3)翁方纲认为诗皆有格调、神韵,都虚而不实,“无可着手”,于是“指之曰肌理”:可以捉摸的“理”,包括义理、文理,即将“理”作为诗之本、诗之法;诗成为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清初诗文遗民学者/易代文人一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遗民学者,一为钱谦益、吴伟业、侯方域等易代文人。
第一节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它与清王朝相始终,前后延续二百余年。
其代表人物是戴名世、方苞、姚鼐、刘大櫆,因皆为安徽桐城人,故名。
遵奉程朱道统,以继承秦汉唐宋古文相标榜,结为门户,世代相传,传人遍及全国。
当时有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乎之说。
现代人评桐城派是古典散文的终结。
方苞号望溪,康熙进士,因戴名世南山集案下狱,后官至礼部右侍郎。
有《望溪全集》。
方苞早年就说过:“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的话,结识戴名世,相与切磋古文十余年。
戴氏论文主张以言有物为立言之道,要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
此说对方苞影响很大。
方苞出狱后,文学主张一本于皇家主张,从理论到实践,都站在正统立场上。
他强调文章要重视义理,在这方面即使是八大家也不合格,他们重文而见道不深。
要继承孔孟之说,程朱之道。
道统与文统是分属两个不同领域的见解,方苞欲在二者之间建立共存关系。
要写好明道之文,必须要学习古文的法则,这个法则出现在与道统相依存的道统之中。
这个统系的根源是六经、语、孟,左传、史记,唐宋八家古文,明代则是归有光。
强调古文与诗赋异道,古文要本于经术,依于事物之理,而诗赋则奸佥险小人可为。
他最著名的还是义法说。
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义为经,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即是说文章要有内容,要有条理方法,注重文章的形式。
是以经术为本,以六经、语、孟,左传、史记、唐宋八家文章所表现出的法度为归依。
具体说来,在语言方面,要求雅洁,不得放恣,不能杂以小说语,不能入语录语,魏晋六朝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
他的文章风格简洁深厚。
文章大多为助益政教之文,但也有例外,如《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先母行略》、《田间先生墓表》、《孙征君传》。
刘大櫆官教谕,有《海峰集》。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1644-1839)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概况:1、小说获得长足发展;2、戏曲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3、诗、文、词出现众多重要作家和流派,取得相当大的创作成就;4、讲唱文学繁衍出许多新的品种。
第一章《聊斋志异》——蒲松龄一、作者蒲松龄: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19岁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此后屡试不第。
31岁在江苏宝应县衙做幕僚一年。
40岁起在同邑名人毕际有家为塾师,直到七十岁才撤帐归家。
71岁补为岁贡生,四年后病逝。
《聊斋志异》的写作过程:《聊斋志异》的创作前后至少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聊斋志异》,三十九岁时进行初步结集,并且定下书名,此后仍在不断地写作,直到年逾花甲,方才慢慢地停止。
《聊斋志异》的主要版本:铸雪斋抄本乾隆16年;青柯亭刊本 1766年,最早刻本;张友鹤“三会本”目前收录篇目最完备的本子(近500篇 )二、《聊斋志异》的取材1.采自社会传闻或抄自友人笔记:《黑兽》“闻李太公敬一言”;《五羖大夫》“毕载绩先生志。
”2.改写前人作品:《凤阳士人》唐白行简《三梦记》中的一梦 ;《种梨》《搜神记²徐光》 ;《续黄粱》唐沈既济《枕中记》3.蒲松龄的虚构创造 :《王桂庵》《婴宁》《黄英》《叶生》《娇娜》三、《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1.歌颂爱情《聊斋》中最经典的爱情故事排行榜NO.1 《连城》,NO.2 《阿绣》,NO.3 《婴宁》,NO.4 《聂小倩》,NO.5 《乔女》,NO.6 《香玉》,NO.7 《阿宝》,NO.8 《娇娜》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1)、深刻的社会内容:喜剧故事《婴宁》,狐母所生、鬼母所养、天真无邪、爱花爱笑的少女婴宁,与痴情种王子服在元宵灯会由相识到相爱,曲折地表现对封建礼教、世俗婚姻的不满。
悲剧故事《晚霞》,阿端堕水进入龙宫与舞女晚霞相爱,因被吴江王、人间王阻挠,晚霞自毁其容。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文献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第二章1、《诗经集传》朱熹中华书局1962年2、《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三章1、《周易古经今注》高亨注中华书局1984年2、《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1年3、《战国策》高诱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四章1、《论语正义》清·刘宝楠上海书店1986年2、《论语集解》程树德中华书局1990年3、《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4年4、《老子校释》朱谦之中华书局1984年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中华书局1985年第五章1、《楚辞集注》宋·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楚辞选》马茂元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1、《司马相如集校注》朱一清孙以昭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二章1、《史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三章1、《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第四章1、《古诗十九首初探》马茂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1、《曹植集校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二章1、《阮步兵咏怀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2、《嵇康集校注》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3、《陆机集》金涛声校点中华书局1982年第三章1、《陶渊明集》王瑶编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2、《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第四章1、《谢康乐府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鲍参军集注》钱仲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玉台新咏笺注》穆克宏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第五章1、《庾子山集注》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2、《水经注》王国维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3、《洛阳伽蓝记校释》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第六章1、《搜神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2、《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第七章1、《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文心雕龙校证》王利器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钟嵘诗品校释》吕德申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4、《文选》南朝梁·萧统编中华书局1974年影印本第四编隋唐文学第一章1、《王子安集》唐·王勃《四部丛刊》本2、《卢照邻集》、《杨炯集》徐明霞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3、《骆临海集笺注》清·陈熙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陈子昂集》徐鹏点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二章1、《王右丞集笺注》清·赵殿成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高适集校注》孙钦善校注中华书局1984年3、《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4、《王昌龄诗注》李云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三章1、《李太白全集》清·王琦辑注中华书局1979年2、《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詹锳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四章1、《杜诗详注》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2、《杜诗镜铨》清·杨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钱注杜诗》清·钱谦益注中华书局1959年4、《读杜心解》清·浦起龙中华书局1977年5、《杜臆》清·王嗣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白居易集》顾学颉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2、《白居易集笺校》朱金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元稹集》冀勤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第六章1、《韦苏州集》唐·韦应物《四部备要》本2、《刘随州文集》唐·刘长卿《畿辅丛书》本3、《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钱仲联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4、《孟东野诗集》华忱之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5、《李贺诗歌集注》蒋凡等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6、《刘禹锡集》卞孝萱等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7、《柳宗元集》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第七章1、《樊川诗集注》清·冯集梧注中华书局1962年2、《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八章1、《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柳宗元集笺释》王国安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九章1、《唐宋传奇集》鲁迅辑北新书局1927年2、《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3、《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李剑国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4、《敦煌歌辞总编》任半塘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敦煌变文校注》黄征、张涌泉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第十章1、《敦煌曲子辞集》五重民商务印书馆1950年2、《敦煌曲校录》任二北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3、《花间集校》李一氓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南唐二主词》王仲闻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5、《全唐五代词》张璋、黄畬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1、《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影印本2、《王荆文公诗笺注》李壁笺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排印本。
清代文学大纲2

清代文学大纲清代文学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一、清代诗词文。
作为传统文体,其成就不如戏剧、小说。
然而相对于明朝,略现中兴趋势,学习中要注重不同流派的厘定、区分,把握作品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变化。
本板块包括教材的第一章、第七章。
二、清代戏曲。
此乃重点之一。
其中最重要的是“南洪北孔”和苏州剧派的创作,有关京剧形成的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其它内容一般性掌握。
本板块包括第二章和第八章的部分内容。
三、清代小说。
此乃又一重点,其中最重要的是《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此外才子佳人小说、才学小说以及其它比较重要的世情小说,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本板块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八章的部分内容。
本编综合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四)游国思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7中国文学史(三)中科院文研所人民出版社1962.7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四)郑振铎人民出版社1957.12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刘大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清代文学评论史(日)青木正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中华书局1954清稗类抄选(文学艺术类)徐珂中华书局1984.10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马积高湖南出版社1996.1中国历代文论选(四)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一、清代文学概况及诗词文绪论清代文学是三古七段中近古第一段的后半期,既承续了明中叶以来的文学发展趋势,又显示出集大成的特色。
一、清王朝政治、文化政策对文学的影响清代是一个文化专制的王朝。
思想上,尊崇儒学,让朱熹以第十一哲配享大成殿,宋代理学成为清代官学。
学术上,编集《四库全书》等古籍,既是空前的典籍整理,又是残酷的文化禁毁,带有很强的政治功利。
行政上,大兴文学狱,形成人人自危的文化恐怖,大大扼制了清代文学的生机,使大部分文人远离现实,埋头古籍,考据之风大盛。
诗坛上的肌理说,文坛上的桐城派,小说界的《东周列国志》、《镜花缘》都深受其影响。
二、清代人文思潮对文学的影响清初人文思潮的代表人物是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