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
环境心理学调查报告

环境心理学调查报告环境心理学调查报告【前言】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的心理、行为互动关系的一门学科。
环境心理学调查报告是指对人们对不同环境的态度、认知、行为等进行的一系列调查与分析,以期能够从人的角度,更好地理解环境与人之间的互动。
本文旨在通过几项调查分析,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提供一些案例研究。
【第一章:城市空间与社交交往的关系调查】城市,作为一个现代人类聚集的地方,一直受到了许多关注。
在这项调查中,我们旨在探究城市空间与社交交往的关系。
我们首先根据受访者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职业、收入等基本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了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对城市建筑设计的看法、对城市人际交往的态度等。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收入水平、教育背景的人对城市空间和社交交往有所差异。
除了性别和职业之间的区别不大之外,还出现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现象。
例如,在城市空间的认知方面,年龄越大的人往往更喜欢更加规范化和有序的城市布局,而青年人则更喜欢创新和差异化的城市设计;在城市建筑设计的评价中,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更注重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而在收入较低的人群中更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在城市人际交往方面,职业相对更高的人群更注重以利益为导向的人际关系,而在职业相对较低的人群中,更注重以感情为导向的人际关系。
【第二章:绿色建筑的认知与行为调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一直是社会热点话题,而绿色建筑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环保、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案。
在这项调查中,我们旨在了解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和行为。
我们首先对受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涵盖了人们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以及对绿色建筑的使用情况等。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受访者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持支持态度,但是对绿色建筑的具体认知程度不够深入。
在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中,大部分人认为绿色建筑是一种环保、节能的建筑形式,并且表示愿意购买或租赁绿色建筑。
[环境调研报告总结3篇]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
![[环境调研报告总结3篇]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b313fb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4e.png)
[环境调研报告总结3篇]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环境调研报告总结篇1地球环境的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手来,做到以下几点:1.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现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盲目攀比、追求奢华的消费风气。
“物以稀为贵”的思想使人们舍得花高价购买和使用珍贵木材制成的家具。
然而这种畸形的消费观念正对大自然造成严重的破坏。
以红木为例。
红木是热带雨林山产的珍贵木材,价格年年攀升。
一双红木筷子上百元,一套红木家具数万元、数百万元,但仍有人购买。
我国严禁砍伐红木,我国的红木家具都是国外市场流入的。
然而地球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任何地区热带雨林的砍伐都会破坏动物的栖息环境,造成整体的生态失衡。
另外,珍贵木材取自珍稀树种,而珍稀树种是不可复生的自然遗产。
一万年前,地球上约l/2的陆地面积覆盖着森林,约62亿公顷,而如今只剩下28亿公顷了。
全球的热带雨林正在以每年l7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着,用不了多少年,世界的热带雨林资源就会被全部破坏。
雨林是地球之肺,失去了肺的地球将会不堪设想。
保护雨林、保护珍稀树种从拒绝消费珍贵木材制品做起。
2.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又称“卫生筷”、“方便筷”,是人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曾被视为一种文明标志。
然而,现实表明,其所谓“卫生”和“方便”不过是人们一种虚幻的心理期望,它的使用与“折枝为筷”本质相同,与每餐清洗消毒、不需要众多生产基地和繁琐运送过程的多次性筷子比,既不卫生,也不方便。
它的生产,是一种野蛮的掠夺行为,它的储运中伴随着难以避免的污染,而其使用,显然是不洁和浪费。
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
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其中600万箱出口到日、韩等国。
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却不用自己国土上的森林生产,而且用后回收用于造纸等。
我国森林覆盖率不足日本的1/4,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
环境心理学 调查报告

环境心理学调查报告环境心理学调查报告引言: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本文通过一项调查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创造更好的环境来促进人的幸福感和健康。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与自然环境接触的时间越长,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在自然环境中散步、观赏花草树木等活动能够缓解压力,提高人的情绪状态。
此外,自然环境还能够促进人的创造力和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室内环境的影响室内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环境之一,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调查发现,室内环境的整洁度和舒适度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一个干净整洁、布置合理的室内环境可以提高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身心健康。
此外,室内环境的光线、温度和噪音等因素也会对人的情绪和注意力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合理调节和管理。
三、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是现代人居住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环境的嘈杂和拥挤会导致人的压力水平升高,容易引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此外,城市环境中缺乏绿地和公共休闲设施也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因此,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色空间,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四、工作环境的影响工作环境是人们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的地方,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调查发现,工作环境的压力和紧张程度与人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密切相关。
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此外,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支持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创造积极和谐的工作环境,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和福利,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员工的幸福感。
结论: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接触、室内环境的整洁舒适、城市环境的宜居性以及工作环境的良好都对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环境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为了进一步了解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并撰写了下面这份报告。
调研目的是了解环境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
我们选择了城市公园,这个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环境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为不同年龄、职业和性别的公园游客。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数据。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环境对个体心理状态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在公园环境下,个体的放松程度明显高于在其他环境下,例如工作环境或商场。
这表明公园这种自然环境可以增强个体的放松感。
其次,个体在公园中的心情较为愉悦,情绪更加积极。
这与公园的绿色植被、清新空气以及愉悦氛围有关。
此外,在公园中活动的个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满足感,感觉更加幸福。
公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使个体能够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压力,享受时光。
此外,我们还发现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在公园环境下,个体更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社交活动。
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场所,使个体更加愿意与他人接触,减少情感障碍,并增进人际关系。
此外,公园中的户外活动也能够促进个体的运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这次调研得出了环境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影响的结论。
公园这种自然环境能够提供放松、愉悦和满足感,使个体的心理状态更好。
此外,公园还能够促进社交交流和锻炼身体。
这些发现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环境与个体心理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提醒我们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注重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人们对于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认知和态度,分析人们在环境心理学方面的认知水平和需求,为相关部门制定环境政策和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在问卷设计中,引入了环境和心理两方面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对被调查者的心理状态和环境意识进行了深度探讨。
共计发放了500份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48份,有效回收率89.6%。
三、调研结果1. 环境认知情况在调研中,有81.5%的受访者认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但只有61.9%的受访者能够理解所处环境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影响。
2. 环境需求情况在调研中,有74.6%的受访者表示希望相关机构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监管和治理,同时也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3. 心理认知情况在调研中,有89.3%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健康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但只有38.2%的受访者有意愿去了解和学习心理问题。
4. 心理需求情况在调研中,有68.2%的受访者表示需要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服务。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发现:一方面,人们在环境问题方面的认知还有待加强。
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对于心理问题的学习和了解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同时,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比较强烈,相关部门应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和提供服务。
五、建议1. 增强公众环境意识,提高环境认知水平。
2. 拓宽心理服务领域,增强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覆盖面。
3. 引导公众了解心理问题,加强心理教育宣传。
4. 提升相关环保、心理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回应公众需求。
环境心理学调查报告

环境心理学调查报告汇报人:日期:•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方法和样本•调查结果和分析目录•结论和建议•参考文献01研究背景和目的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
环境心理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旨在研究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进行环境心理学调查报告,以便更好地了解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010203研究背景探讨环境心理学在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方面的应用价值。
分析环境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目的02研究方法和样本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受访者对城市公园的使用情况、感受和态度。
问卷包括对公园的设施、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评价。
观察法观察公园内游客的行为和活动,记录他们在不同空间和设施的使用情况,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方式。
深度访谈与游客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公园的感受、需求和期望,以及影响他们活动和行为的关键因素。
问卷调查样本观察法样本深度访谈样本从城市公园周边的居民和游客中随机抽取样本,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共发放500份问卷,有效回收480份。
在公园内不同区域进行观察,记录游客的行为和活动。
观察时间为周末和周中的不同时间段,以确保样本的多样性。
从参与问卷调查的受访者中选取部分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以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共进行30场深度访谈。
03调查结果和分析01 02 03受访者对环境心理学的认知程度大部分受访者对环境心理学有一些了解,但只有少数受访者表示非常熟悉或深入了解。
受访者对环境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受访者对环境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看法受访者普遍认为环境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是有价值的,但也有部分受访者认为部分理论脱离实际。
调查结果分析环境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从调查结果来看,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调查对象和方法:本次调查对象为一个中学生群体,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2份。
调查结果分析:1. 生活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生活环境的质量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交环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 家庭环境:家庭的和谐与稳定程度以及父母的情感陪伴和教养方式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57%的学生表示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
- 学校环境:学校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班级人际关系等因素与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43%的学生称学校环境对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
- 社交环境:社交环境的支持与交往质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
68%的受访学生认为积极的社交环境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健康环境与心理压力:调查发现,压力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其中,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和家庭压力是常见的心理压力因素。
同时,健康的生活环境能够有效缓解心理压力。
- 学业压力:高强度的学业压力是导致中学生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原因之一。
84%的学生表示学业压力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 社交压力:社交关系的不稳定和同伴压力在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62%的学生认为社交压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 家庭压力:家庭纠纷、家庭成员冲突等因素会对中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49%的学生表示家庭压力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
3. 心理健康的保护和提升:了解和关注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健康的生活环境和提供心理支持是保护和提升心理健康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建议:-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和理解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建议家庭成员加强沟通,增强亲子关系。
- 学校支持:学校应该建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沟通,并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
- 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提供积极的社交环境和相应的心理支持机制。
环境心理学报告

人的行为特征
左转弯性:人有趋向于左转的习性,在公园散步, 游览的人群轨迹可以显示这一习性。
人的行为特征
从众习性:出现紧急情况时,一部分人会首先 采取避难行动,周围人往往跟随这些人朝一个 方向行动,因此,室内避难疏散口的设计、引 导十分重要。
人的行为特征
群聚效应:空间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会出现 人群滞留现象,称为聚集效应。设计室内通道时, 要合理,防止滞留现象发生。
人的行为特征
人的距离保持:
1.个体之间距离太近,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因为破坏了个体对空间感觉的需要。 2.人口高密度区,人为了保持心灵上的自由, 总是选择用冷漠来排斥他人。
人的行为特征
3.专家证实:人口密度越高, 人类患心理障碍 和身体疾病的几率越高。 因此,设计合理的,适合人与 人之间安全距离的建筑空间尤 为重要。
3.风水学
顺乘生气原则 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 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 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风水理论提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 房屋,这叫做顺乘生气。只有得到滚滚的生气,植物才会欣欣向 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
风水学是有它存在的理由的
3.风水学
观形察势原则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 最为切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 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起伏的群峰, 形是单座的山头。认势惟准,观形则易。势为来龙,若马之 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 积聚、藏气。
不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
自然环境: 天气对人的影响
1、 阳光明媚的天气总给人带来好心情,心理学家发现, 让自闭症患者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生活,其自闭行为 会减少很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园林111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在丽阳门公园的应用一.调研内容1.调查对象:丽阳门公园及游人2.调查方法:目测法,现场拍照、文字记录3.调查内容:公园特定空间场所的的利用情况和游人的行为表现4.调查目的:从空间场所的利用情况和行为表现来看游人的行为心理,对丽阳门公园空间设计给出评价并提出对外部空间设计的一些思考5.调查时间:2013年6月8号-6月10号二.丽阳门公园现状及公园环境分析(一)公园简介及周围环境丽阳门公园地处浙江省丽水市商业区,西临丽水市最繁华的中山街,北临丽水市主干道丽阳街,南边是步行街,东边是城东路,是一块大约有15000平方米不规则四边形街头绿地。
该公园平常游人流量很大,每逢节庆日活动、赠花赏花活动这里热闹非凡,是市民们集会、游憩、散步、运动、安静凝思、陪伴家人、人际交往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场所。
丽阳门公园平面地图(二)公园景观环境分析1)硬质景观空间场所分析由丽阳门公园卫星地图可以看出,中山街旁边就是处州古城墙,经历沧海桑田,见证了丽水的发展,是逝去的保家卫国的祖先们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但站在城墙上,视线多被植物和园外高大建筑所遮挡,观景效果不佳。
城墙北面是公园西入口,没有大门,很开阔,外围是排列有序的石墩,阻止外来车辆的进入;南面是步行街入口,由这个小入口进入就可以看到公园内唯一的凉亭,凉亭所在周围地形平坦,植物低矮,视线较为开敞,抬头就可以看到中央公馆,而扭头钟楼就进入眼帘,这两个建筑被巧妙地借用,极大丰富了园内空间。
凉亭东面是20多米长的时光隧道,这个隧道是由多个石砌菱形框架结合表面凹凸不平的石块构成。
中山街入口和步行街入口,极大地承载了来自中山街行人的分流。
步行街中间还有一个半圆环形小广场结合休息长廊。
对应的在丽阳街上也有一个半圆形入口,但面积较小,游人由此进入,紧接着就进入下沉式广场。
中间面积最大的就是中心广场,是市民主要的活动场所,它中心的雕塑是丽水市市标:银灰色的市标是由丽水拼音首字母“L”和“S”抽象组合而成。
L像是两把利剑,直刺云霄,S就成了那温柔而美丽的彩带,环绕着利剑,代表着朝气,象征着腾飞。
雕塑下面是莲花基座配有水池喷泉,外围装饰着繁花色块。
中心广场和下沉式广场地势上形成对比,其地面铺装一个精细光滑,一个粗糙不平。
城东路入口是比较正式的大门,入口有体量较大的置石,还有石砌的弧形门廊,也是接着小广场。
主要道路设置分明,但小道路在林间多而乱。
园内灯光主要有路灯、近地灯。
不同场所路灯的高低和数量不同,也影响着空间的利用和游人的行为。
比如,竹林间地上照明较多,主要园路边球形路灯较多,中心广场路灯较多,而下沉广场几乎没有路灯。
儿童活动区照明较多,而城东路入口广场没有路灯,照明依靠城东路街边的黄色钠灯。
以上就是主要空间场所的情况。
(见下图)丽阳门公园卫星地图2)植物空间分析由卫星图(结合下图)可以看出,古城墙下面植物密集主要是高大乔木结合小灌木,由中山街入口进来往公园中心走就是成片的竹林参杂着高大乔木,一直延续到城东路入口广场。
中心广场的北面以及儿童活动区栽植的都是高大乔木和灌木,而中心广场南面紧接竹林,其内较大面积内没有植物隐蔽,白天光照强烈。
而凉亭和时光隧道一带链接的是宽敞平坦的草坪条状绿篱带,其颜色丰富。
每一个绿地块都有边界围合:西面灌木区主要是竹篱、北面主要是1米高的花池围台,而草坪地带是绿色的丝带围合。
主要硬质空间标示图三、空间利用情况和游人的活动行为记录一)观察内容及记录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一天之中,早上6:30-8:00,市民(以中年人和老年人为主)大多来此晨练、运动,活动主要是参与性活动,一般是在运动器材区健身、在下沉广场打羽毛球,或是单独在僻静地方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凝思等;中心广场和入口小广场主要是跳广场舞、打太极扇;园内小路上多见中老年人疾走,跑步等行为。
上午、中午、下午天气燥热游人较少,多为行人在此短暂休息,乘凉、避暑等。
晚上6:00开始,市民开始陆续进入公园,7:30-8:00游人量最多。
这个时间段游人活动行为是参与性和体验性比例基本持平。
游人各年龄阶段都有,数量最多的是中年人和老年人,其比例基本相等,中老年妇女多聚集在广场跳广场舞、太极扇,而中老年男士多是在城东路入口广场练太极,或是坐在广场边缘的花池围台上观望跳舞的人群,或是和旁边的人聊天,或是只是安静的坐着,或是在较为安静的地方(竹林里)吹笛子、拉二胡等;其次是8-12岁少年,这个阶段的孩子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多在园内成群结队游玩,玩滑板、追逐打闹、在草坪上做游戏、捉虫子等,多是女孩子跟着男孩子跑。
部分好奇心强的孩子在家长陪同下于时光隧道中试图跨越崎岖的石头等,而学龄前儿童多在儿童活动区在家长的参与下玩耍;年轻人多推着儿童车携带幼子游逛,而中年人多携带小孩子在人多的地方驻足停留、观望、聊天等。
此外,还有小部分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坐上轮椅,由家人推着来到中心广场,停留观望跳广场舞的人群。
还有小部分中老年,牵着爱犬到公园遛狗、散心。
在靠近丽阳街人行道上,丽阳门矮墙外设置了很多长条靠椅,在晚上这些座椅的利用率是几乎是100%,大多为老年人,还有部分摆摊小贩以及流浪者停憩。
二)具体空间利用情况和游人行为表现围观行为:市民在时光隧道打牌下棋市民围观老人写毛笔字座椅空间的创新——方便、利用率高结合花台结合树池——石块表面很光滑逗留区域——私密空间近距离的交流半隐蔽性站立的位置——支持物儿童在矮墙上嬉戏中年妇女靠立在竹篱旁观看广场舞开敞空间——人们形态各异有的在跳广场舞,有的在围观,有的三两聚集驻足聊天,有的只是单纯的散步,小孩子还不时的玩滑板穿过,他们之间互不干扰,都处于一种比较放松、完全开放的状态。
老人——排排坐现象下沉广场1米高花台旁边座椅座无虚席中心广场矮墙老人挨着坐空间——潜在功能的利用:时光隧道被用来游玩、打牌等阻止车辆的石墩变成座椅、看人也为人所看道路——设置问题及利用情况由下图可以看出,园路多而杂乱,林内土地裸露寸草不生;座椅设置太靠近道路导致路边草坪被践踏,而且道路弯曲不符合人的行为习惯绿地践踏问题三角地块常出现抄近路行为林内坪地裸露——虽然有丝带防护垃圾桶的设置问题园内垃圾桶数量太多,摆放位置不合理,有损美观,影响游人休闲入口阻塞问题——车辆停靠乱放步行街入口车辆停满丽阳街入口车辆乱放以上列举的行为现象和空间利用情况,都体现了游人在这个公园里的行为心理和在空间设计中的反映。
当然还有很多没有列举的现象:1、最值得一说的就是:1米高左右的花台结合座椅的设置,很巧妙,很受游人欢迎。
还有花台结合乔木灌木,对于安静空间和热闹空间的划分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还有一些人性化的设计,比如轮椅上坡路的设置,方便老年人通行等。
2、关于照明对空间利用率的影响:下沉广场路灯几乎没有安置,路面崎岖不平,被老年人视为不安全因素,夜晚诺大的空间利用率很低,而中心广场路灯明亮人群繁杂,信息量很大;竹林区地灯较多,是年青人喜欢去的相对安静隐蔽空间。
3、由凉亭散开去的道路两边错落放置的石条凳,也是人们喜欢短暂停留的地方。
但是,有些座椅设置在苏铁或六月雪旁边,因为这两种植物叶片质地坚硬,人在此休息,常常被叶片扎到,所以,伸向座椅的枝条和叶片大都枯黄、残缺不全。
4、还有最常见的现象就是竹林区内和儿童活动区内,不是路面的土地寸草不生,光滑结实,这些地方的踩踏和利用率由此可以窥见一斑。
5、关于古城墙上的视线问题:古城墙墙体高而宽,阻挡了视线不便于游人向下眺望,其地面是鹅卵石铺就而成,大多数小孩子在此做游戏:玩光脚跑步比赛。
少数人会走上来散步,但很快就会走下去,该空间总体利用虑相对较低。
以上也可以看出,小品、灯光、植物、座椅、地势等对于空间的划分和对游人行为的影响还是很不容忽视的。
四、丽阳门公园空间优缺点评价丽阳门公园空间布局总体上还是很满足大部分游人的休闲需求的,是一个得到充分利用的、便于附近市民自得其乐的户外休闲场所,但是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优点:其开敞空间:中心广场和入口广场满足人们集会、娱乐、观望、人际交往等需求;过渡空间是较大面积的草坪空间和道路,以及多处设置的半人高的花台,都起到了很好的分隔和引导作用;较为私密的空间由成片竹林的荫蔽空间营造,满足人们安静、独处与凝思的需求。
座椅的设置形式多样,很具有人性化。
过度空间与开敞空间、私密空间相互交织,给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很多环境支持。
还有借园外中央公馆和钟楼丰富园内空间等。
这所公园空间体现了小中见大的设计手法。
缺点:1.园内最北部小路与丽阳街人行道仅隔一带灌木,其枝叶稀疏隔音效果差,环境嘈杂。
游人较少停留。
2.没有设置相应的指标牌:没有路标,没有卫生间标识牌3.小路多而杂乱,有严重的地皮裸露和土地践踏问题。
4.下沉广场没有路灯,空间利用率低,存在安全隐患。
5.运动区健身器材数量太少,很多想锻炼的人只能在旁边观看别人运动。
6.部分绿地养护管理没跟上。
7.入口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须加强管理。
五、对外部空间设计的几点思考通过对调研的总结和对丽阳门公园在空间营造上的评价,所受到的启发如下:1:如何吸引城市居民合理使用外部空间,增加生气感如何提高市民的参与积极性:提供多种活动模式的空间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如何提高市民的体验积极性:利用空间的营造以及人群的活动,引起人们的驻足逗留、围观、好奇心、交际需求等特点。
丽阳门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它深受市民们欢迎,主要胜在它给市民提供了很多活动空间。
主要的入口广场很开阔,市民在此活动,吸引行人的驻足观望进而参与进来。
人参与得数量越多,空间氛围就越能活跃起来。
因而也会带动更多行人的驻足围观。
2:形成私密性——公共性层次对空间尺度的把握:考虑空间的开放性、私密性、半开放性大小的营造,使空间形成明确的层次,以及它们之间该如何过渡,可以利用地形、植物、建筑、园路、标示等营造一定的活动层次和相应的空间层次,具体形式多样化,充分满足人们的视听需要、认知需要和内心需要。
3:细节处体现人文关怀重视无障碍设计:主要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孕妇以及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合理设计,并充分保障他们的安全。
重视小品、雕塑等与当地文化的相容性,以引起人们沉思、怀远等,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
重视服务设施对游人行为的影响。
例如座椅、灯光、道路铺装等。
关注对个人空间的需求性:重视小空间气氛的营造,比如光照、荫凉、芳香、植物的枝叶质地以及颜色等元素的运用。
4、如何预防和减少破坏行为土地践踏问题:抄近路行为多是园路设计忽视了游人的行为习惯;践踏草坪、在草坪上活动的现象的出现,多是因为人们都有渴望亲近自然、触摸自然的心理需求,可以考虑在草坪中开辟小空间满足这种需求,避免草坪的破坏。
如何避免垃圾桶效应:为了避免垃圾乱丢的脏乱臭现象,不能只是一味的增加垃圾桶的数量,而在每一个座椅旁边都放置一个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