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书论操缦
琴学丨《吟猱论》丁承运(上篇)

琴学丨《吟猱论》丁承运(上篇)古琴书论操缦,多转载有传为唐代曹柔的有名的一首《指诀》:“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是读书”。
把浩如烟海的古琴左右手的演奏方法,概括为吟猱绰注、轻重疾徐八个字,可谓要言不烦。
其中尤以吟猱居首,吟猱(读nao)即今之所谓吟音,俗称颤音、揉弦(相当于西方音乐的vibrato),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音乐表演技巧,有人说不用吟音就无法唱歌,弦乐、管乐器更是无时不在使用着吟音,中外皆是一理。
但中国古琴的吟猱指法无论在变化、表现和使用上又与西方的vibrato有着很大的差异,具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色,极富表现力。
它的显而易见的特点表现为:一、历史悠久——一千三百年前的琴谱《碣石调·幽兰》与《琴用指法》卷子中就记载有吟、獳等指法;晚唐的陈拙在他的古琴指法论述中,就记载了各种吟猱指法及不同的组合变化,如吟、振、撼、猱、敦等计四十一种,足见其渊源之久远,非少数人所能杜撰。
二、蔚然大观,极尽变化——吟猱不但有各种不同特征的变化方式,且各有专名,迄今为止,有名可据的吟猱指法就有六十种之多,成为世界乐坛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中国古琴文化之博大精深,于此可见一斑。
但吟猱之精髓与特色,又远非上述的两个数字所能概括,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为便观览,分为上下两篇论述,上篇专论指法,下篇则探讨其功能特点与审美意义。
吟猱的含义从发声来讲,吟猱是由原音与稍低或微高一点的音迅速交换而产生音的“波动”的演奏方式。
关于吟、猱二字的含义。
“吟”,琴书称“若吟哦然”,或喻之为“寒蝉吟秋”,这是以其音响效果接近于人声或蝉鸣的自然波动而得名的。
“猱”,原字义是猿类的一种。
宋田紫芝《太古遗音·手势图》解释说,“若猿猱升木,躋攀而吟号也。
”猱字取其动作之曲折往复,如猿猴爬树,伸缩自如。
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有:“攀躋分寸不可上”之句,最为猱法传神。
又似急水行篙,水湍篙颤,用尽气力,不离故处。
岭南方志音乐史料价值及研究成果回顾

岭南地处祖国南疆,襟山带海,物宝天华,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先秦时为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广东设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
“岭南”概念在历史上并不统一,一般指南岭以南广东、广西、海南、台湾、香港等地。
道光包括四州九府:南雄、连州、嘉应和罗定四个直隶州,高州、惠州、广州、肇庆、韶州、潮州、廉州(北海、钦州、灵山县、防城一带)、雷州、琼州等九府。
由于生产力欠发达,加上交通封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大岭横亘在粤北与湘、赣、桂东北部,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巨大障碍[1],山是隔断文化的,水是传承文化的,岭南成为一个很好保存中原文化又维持自己特色的文化单元。
地方音乐由于音韵的不同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现存音乐都是从古代活态传承而来。
国有国史,地有方志,方志记述了历代本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变迁,积厚流光,续而不断,鉴往知来,有些资料不见于史书典藉,有振奋后辈之壮举,有供后人借鉴之教训,兼有存史和资政价值,是了解地方发展的重要史料,也是地方音乐的知识宝库。
一、岭南方志音乐史料价值分析1.为仪式音乐研究提供材料“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王恪守的祖训,帝王不仅亲自了解民情,还派各级官吏考察风俗,再由史官载入史册,编成歌谣献给皇帝,现存文献如《诗经》[2]《乐府诗集》[3]。
风俗有差异,音乐作品也形式多样,体裁丰富,但音乐却是各民族各地区节日或平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是相同的,也是表达感情的一种途径,有时穿插在宴会中,不仅助兴,而且具有仪式感,祭祀歌舞、男女对歌在文人笔记和方志中均有记录[4],方志中民俗音乐活动不少,仅雍正《广西通志》“风俗篇”卷32记音乐段落有6处,“诸蛮篇”有五卷(92至96)记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活动。
光绪《武缘县图经》:“答歌之习,武缘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三月初一至十日,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女如云。
”。
武缘县位于广西南宁,为壮族发源地,方言是壮语的标准音,方志为我们提供了壮族“三月三”歌圩活动男女答歌的风俗,为歌圩艺术空间研究提供了依据;康熙《儋州志·卷三·艺文》记载苏轼居儋州感受“夷声彻夜不息”,用诗句“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描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儋州调声魅力。
操缦古乐谱校释

操缦古乐谱•朱载堉操缦古乐谱•朱载堉目錄:敕文 (3)總論:樂以人聲為主 (3)古傳諸般操縵 (4)論學樂自庚歌始 (7)論學樂先學操縵 (18)論學操縵捷徑法 (18)論雅琴只按十徽 (19)論古人非弦不歌,非歌不弦 (19)論操縵失傳遂至雅樂失傳 (20)論先學詩樂而後經義益明 (20)論琴瑟先儒舊用管色定弦 (20)論黃弦不可彈 (23)論定弦必須吹笙 (24)論學歌詩六般樂器不可缺 (25)論士大夫學樂八音不求備 (27)敕鄭氏子載堉:爾能非道不處,惟義是循。
故遜王爵,至勤屢疏,敦複倫序,克振綱常,朕心嘉悅。
茲特賜,敕旌獎,給祿建坊,以示優賢之義。
仍令有司辦。
送彩幣羊酒,以為諸藩矜。
(…)【以上神宗敕文與戴念祖先生所提及之內容有異,但此處差異並不影響對全書的閱讀。
由於本電子檔采自早稻田大學文庫掃描,不知何故如此。
抑或當初裝訂之時便有漏頁。
具體出處如下:《清.順治.河南通志》卷三十五《藝文》。
可細查之。
】總論:樂以人聲為主(此乃一書要,是故大書之。
)廖道南曰:“《易》曰:‘雷出地奮,豫。
’”先王以作樂崇德。
夫雷也者,運天地之元氣以鼓萬物之出機者也。
知雷之元氣之所以發,則知樂之元聲之所以宣矣。
舜命夔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我太祖高皇帝論,侍臣熊鼎曰:“樂以人聲為主,人聲和則八音諧矣!”斯訓也,即舜命夔意也!萬古不易之定論也!李文察曰:“即書之言觀之,永,其聲氣之元乎!”蓋“永”乃人心之中聲也,誠亦有據人自不察之耳。
蓋志微焦殺固不能永,而粗曆猛憤亦不能永。
必心平氣和,不疾不徐,不剛不柔,然後始有永聲。
永聲,乃人心純陽之氣發而為純陽之聲。
然是永聲亦未易得,必養之深,煉之熟,識之精,然後有之。
養不深則無永之氣,煉不熟則無永之力,識不精則無永之辨。
三者備,始可以言永矣!歌到有永處,則天地之氣已在我矣!故曰:“直己而陳德焉,動己而天地應焉,星辰理焉,四時和焉,萬物育焉。
”或疑舜之命夔言樂之概。
初学古琴的指法口诀

初学古琴的指法口诀
一、学习口诀
十六字口诀:分合分合,零整零整,慢快慢快,看背看背
分合分合:在弹奏新乐曲时,一般要先单手——后双手——再单手——再双手这样的反复多次的练习。
零整零整:在练琴时,从部分——整体——再部分——再整体地反复多次练习。
慢快慢快:在练习时,按照慢速——快速——再慢速——再快速这一规律进行反复练习。
看背看背:在弹奏乐曲时,通过看谱——背谱——再看谱——再背谱这样反复练习,达到完美表现音乐的目的。
二、指法歌
操缦指法歌
张子谦
调息运气无他念,以气运臂力贯指。
眼看音位勿看手,刚柔协和始相济。
声前声后皆有韵,有效韵值敢发挥。
运指速度贵在润,轻重徐疾在心头。
名段分明要连气,旋律跌宕少俗句。
手随意转心志连,出音自然莫强求。
妙在干净要分明,潦草从教音不清。
弹欲断弦嫌软弱,按令入木怕松轻。
绰则上兮下则注,猱为大动细为吟。
飞猱两上还两下,撞飞一上二下均。
拍杀犹如鞭索响,推吟一似蚓蝤行。
若遇唤声须急撞,但逢少息要停音。
会心有法亦无法,操缦求韵慢中生。
韵中自有情趣生,情中有我浩然气。
良宵引(古琴曲11种释义)-刘晓睿-据《图说中国古琴丛书》

良宵引(古琴曲11种释义)-刘晓睿据《图说中国古琴丛书》良宵引共计收录于11部琴谱内。
壹《琴谱析微》收录于清代康熙三十一年鲁鼐撰辑的《琴谱析微》中第12首琴曲,角音,凡二段。
后记此曲虽止二段,然音韵大雅,有缥缈凌云之致。
弹者加意体认,自足怡情悦性,勿谓其词减而忽之也。
贰《卧云楼琴谱》收录于清代康熙六十一年马兆辰撰辑的《卧云楼琴谱》中第12首琴曲,角音,凡二段。
后记此曲虽止二段,然音韵大雅,有缥缈凌云之致。
弹者加意体认自足怡情悦性,勿谓其词减而忽之也。
叁《琴谱谐声》收录于清代道光元年周显祖撰辑的《琴谱谐声》中第23首琴曲,角宫,凡三段。
后记良宵引虽小操,而气度安闲,绝无俗韵。
旧谱起句,用一二弦七徽泛音必为后人所加,今去之,便觉音调纯正,尾声五知斋谱添五弦六徽二退复一音,与全章意味不合,亦删去。
肆《二香琴谱》收录于清代道光十一年蒋文勋撰辑的《二香琴谱》中第11首琴曲,凡二段。
1后记旧谱收撮大六二七名七六三之角音,列子御风,苍梧怨诸操,韵收角羽宫三韵,尾虽收三弦,不用征商而用羽角,非宫音也。
然谓之角音亦未妥洽,其说已详琴律管见,至此良宵引一操,则纯收宫角两韵,又与列子诸操稍异,今列于后姑阙以俟。
伍《青箱斋琴谱》收录于清代同治五年王鹏高撰辑的《青箱斋琴谱》中第14首琴曲,角音,凡二段。
后记一天秋意送新凉,应静横琴韵更长,无恨幽怀弹不尽,曲终斜月转回廊。
陆《以六正五之斋琴学秘谱》收录于清代光绪元年孙宝撰辑的《以六正五之斋琴学秘谱》中第14首琴曲,角音,凡三段。
后记良宵引虽小操,而气度安闲,绝无俗韵。
旧谱起句用一二弦七徽泛音,必为后人所加,今去之,便觉音调纯正,尾声五知斋谱添五弦六徽二退复一音,与全章意味不合亦删去。
柒《天闻阁琴谱》收录于清代光绪二年唐彝铭撰辑的《天闻阁琴谱》中第59首琴曲,角音宫调,凡三段。
曲意/解题贺若弼所作,当其天高气爽,月朗星辉,可以弹琴味道,饮酒赋诗,此操节短韵长,指法简易,可为初入门之曲。
琴学探讨丨《琴苑要录》之斫琴秘诀

琴学探讨丨《琴苑要录》之斫琴秘诀(倪诗韵亲斫杉木古琴-海月清辉,回回堂丝弦贝塔版,初试手。
整体外观上,色白而古朴。
一、二、三弦设置缠绕层,手感好,厚重凝实但不粗糙。
张力足,定440赫兹标准音高不费力。
音淳朴而静圆,韵醇厚而饱满。
“阅读原文”可赏琴)选材第一论曰:夫琴之为器,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故非凡木之所能成也,是以必记泽阳之孤桐,蔡邕必取奂中之○材,由是观之材之不可不择也久矣,去古既远,○山之桐世人有所不能致,故高人上士持还奂中奇绝之材用之,其种有五,其品有三。
何谓五种?一曰黄砂桐,二曰紫砂桐,三曰白砂桐,四曰空心桐,五曰厚皮桐(五种皮厚不可用),其声高明而振响者黄,亦属阳之材也,其声温柔而敦厚者紫白,属阴之材也。
何谓三品?一曰绝灵(爲色边黄边白,半紫半赤,得造化三真之色,柳细而有条理,柔而重,坚而不刚),二曰最良(色或纯黄纯白,纹柳细而不乱,虽硬不顽,轻而不虚),三曰中庸(俱取纹柳条理坚而不刚,柔而甲难入皮,薄而骨多),柳性不均则声韵或美或恶(爲纹柳或紧或慢也),软坚无定则徽弦边实边虚(有软硬处)。
甲难入者不宜灰漆,似坚而软者不宜白弹,纹紧则初弄快人良久俗恶,纹慢则入乎无绪良久温润。
故雷氏曰,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
倘遇木而斫不问材之美恶,亦何异琢燕石而求爲玉哉。
神仙秘造真灵琴第二论曰:夫真灵之琴,世人少识,须选黄色桐边白边黄半紫半赤,击之如铜锺者,以其禀造化之妙,或至虚中别有温润含和,非世俗易得之声,令人可爱。
故曰真灵。
槽容手而不虚第三论曰:天地得其真,故太虚而莫测;丝桐得其决,故中虚而含妙。
惟太虚莫测,故能成无疆之化;中虚而含妙,故能发远大之声。
是以古琴之音,或如雷震,或如水激,或如敲金戛玉,或如撞钟击罄,或含和温润或高明敦厚,皆容手之槽所致也。
虽然今之实腹尚虚,况容手乎,故古之得其指者有清流过浅滩,清声远云端之言也(凡水过深弹则无声水过沙石浅处则有声,譬如弦高则声虚弦覆面则声激而清实也)。
归来曲(古琴曲8种释义)-刘晓睿-据《图说中国古琴丛书》

归来曲(古琴曲8种释义)-刘晓睿据《图说中国古琴丛书》归来曲共计收录于8部琴谱内。
壹《德音堂琴谱》收录于清代康熙三十年郭裕斋、吴之振撰辑的《德音堂琴谱》中第8首琴曲,宫音,凡五段。
尹芝仙作。
歌词第一段罢罢耍耍,花花世界尽宽大,五斗米折不得彭泽腰,一盌饭受不得淮阴跨。
种几亩邵平瓜,卜几文君平卦,快活煞,心坎儿里无牵罣,耳边厢,没絮聒。
第二段哈哈,世上人劳劳堪讶。
秦代长城,替别人家打。
汉朝陵寝,被偷儿穵。
魏时铜雀台,到如今无片瓦。
哈哈,利名场,最㨮搭。
班定远,玉门关,枉白了青丝发,马新息,铜柱台,値不得连城价。
第三段哈哈,说甚么玉堂金马,枉费了文园笔札。
只恐怕渴死了汉相如,空抛下文君再寡。
罢罢耍耍,到头来,都成假。
饶使你事业伊周,文章董贾,也少不得邙山下。
俺今归去也。
第四段身不顾陶唐虞夏,梦不想图王定霸。
容膝的竹椽茆舍,点景的琴棋书画,忘机的鸥鹭鳬鸭。
橘柚环遮,周匝兰茝,平铺凸洼。
俺也不痴不聋不哑,肯把韶光虚谢。
第五段闲来时,向附郭,问桑麻,过邻翁,数花甲。
铁笛儿牛角上挂,酒瓢儿鱼竿上插,诗囊在驴背儿上跨。
眼底事抛却了万万千千,杯中物直饮到七七八八。
哈哈,百岁欢娱谁如咱,耍罢便罢。
分付那风月烟霞,准备着俺归来耍。
贰《徽言秘旨订》收录于清代康熙三十一年孙洤撰辑的《徽言秘旨订》中第4首琴曲,宫音,凡三段。
歌词第一段罢罢耍耍,花花世畍尽宽大。
五斗米折不得彭泽腰,一盌饭受不得淮阴跨。
种几亩邵平瓜,卜几文君平卦,快活煞,心坎儿里无牵罣,耳边厢,没絮聒。
哈哈,世上人劳劳,堪讶。
秦代长城,替别人家打,汉朝陵寝,被偷儿穵,魏时铜雀台,到如今无片瓦。
哈哈,名利场,最㨮搭,班定远玉门关,枉白了青丝发,马新息铜柱台,値不得连城价。
第二段哈哈,说甚么玉堂金马,枉费了文园笔札,只恐怕渴死了汉相如,空抛下文君再寡。
罢罢耍耍,到头来,都成假。
饶使你事业伊周,文章董贾,也少不得邙山下。
俺归去也。
第三段身不顾陶唐虞夏,梦不想图王定霸。
青箱斋琴谱(古琴谱集考述)-刘晓睿-据《图说中国古琴丛书》

青箱斋琴谱(古琴谱集考述)-刘晓睿据《图说中国古琴丛书》清·王鹏高 辑《青箱斋琴谱》,钞本,四卷,清王鹏高辑。
卷前序文载:“自学琴卅余年来,留心搜求,托友采访,仅得一十八种。
近获交武林王君吉甫,乃操缦有年,深究管弦音律。
喜得同好,出示藏谱廿余种,过半所同,颇称聚好,惟乏予所得《琴苑》《周东冈琴谱》二种,今所罕见,又《听真轩琴谱谐声》一种,付钞并存。
”故此谱为王鹏高所藏琴谱与其友人所藏琴谱共同组成,收录琴曲三十三首,合曲谱三十六个,其中《平沙落雁》有四谱。
曲目和弦 凡一段,有歌词。
泛音调弄 泛音,凡一段,有歌词。
调弦入弄 凡一段,有歌词。
五徽调弄 凡一段,有歌词。
高山 伯牙作,宫音,凡七段。
流水 宫音,伯牙作,凡八段。
渔樵 商音,凡六段。
鸥鹭忘机 宋刘志方谱,宫羽音,凡五段。
秋江夜泊 商音,凡四段,有后记。
山居吟 宋毛敏仲谱,征音,凡五段,有后记。
梅花 晋桓伊谱,征音,凡十二段,有后记。
春晓吟 羽音,凡三段,有后记。
良宵引 角音,凡二段,有后记。
捣衣 姑洗,紧二、五、七弦各一徽,凡十二段。
昭君怨 商角音,凡九段。
宫意 宫调,凡一段,有歌词。
商意 商调,凡一段,有歌词。
角意 角调,凡一段,有歌词。
1征意 征调,凡一段,有歌词。
羽意 羽调,凡一段,有歌词。
湘妃怨 娥皇女英所作,凡四段,有曲意解题、段标题、歌词。
伐檀 角音,凡三章,有歌词。
归去来辞 宫音,凡四段,有歌词。
凤求凰 汉司马相如谱,凡一段,有歌词。
阳关三叠 凄凉调,紧二、五弦各下一徽,凡三段,有段标题、歌词。
陋室铭 征音,凡一段,有歌词。
墙阴恨 凡一段,有曲意解题、歌词。
水龙吟 羽音,凡三段,有歌词。
思贤操 赵子昂谱,商音,凡五段,有歌词。
平沙落雁 角音,凡五段。
平沙落雁 宫音,凡四段,有歌词。
平沙落雁 征羽音,凡六段,歌词、后记。
平沙落雁 征羽音,凡四段,有后记。
升平春色 吕祖所作,凡五段,有段标题、歌词。
闺怨 征音,凡二段,有歌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书论操缦,多转载有传为唐代曹柔的有名的一首《指诀》:“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是读书”。
把浩如烟海的古琴左右手的演奏方法,概括为吟猱绰注、轻重疾徐八个字,可谓要言不烦。
其中尤以吟猱居首,吟猱(读nao)即今之所谓吟音,俗称颤音、揉弦(相当于西方音乐的vibrato),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音乐表演技巧,有人说不用吟音就无法唱歌,弦乐、管乐器更是无时不在使用着吟音,中外皆是一理。
但中国古琴的吟猱指法无论在变化、表现和使用上又与西方的vibrato有着很大的差异,具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色,极富表现力。
它的显而易见的特点表现为:一、历史悠久——一千三百年前的琴谱《碣石调·幽兰》与《琴用指法》卷子中就记载有吟、獳等指法;晚唐的陈拙在他的古琴指****述中,就记载了各种吟猱指法及不同的组合变化,如吟、振、撼、猱、敦等计四十一种,足见其渊源之久远,非少数人所能杜撰。
二、蔚然大观,极尽变化——吟猱不但有各种不同特征的变化方式,且各有专名,迄今为止,有名可据的吟猱指法就有六十种之多,成为世界乐坛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中国古琴文化之博大精深,于此可见一斑。
但吟猱之精髓与特色,又远非上述的两个数字所能概括,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为便观览,分为上下两篇论述,上篇专论指法,下篇则探讨其功能特点与审美意义。
上篇一、吟猱的含义从发声来讲,吟猱是由原音与稍低或微高一点的音迅速交换而产生音的“波动”的演奏方式。
关于吟、猱二字的含义。
“吟”,琴书称“若吟哦然”,或喻之为“寒蝉吟秋”,这是以其音响效果接近于人声或蝉鸣的自然波动而得名的。
“猱”,原字义是猿类的一种。
宋田紫芝《太古遗音·手势图》解释说,“若猿猱升木,躋攀而吟号也。
”猱字取其动作之曲折往复,如猿猴爬树,伸缩自如。
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有:“攀躋分寸不可上”之句,最为猱法传神。
又似急水行篙,水湍篙颤,用尽气力,不离故处。
吟和猱奏法的区别,一般的说,是以吟动幅度小而轻灵园活者为吟;幅度大而方折苍劲者为猱。
其间界畔疑似处,则更以吟动的部位(徽下为吟,徽上为猱),运指的方向(吟从绰、猱从注)来区分。
自宋代琴书就以吟猱并列以统称所有的吟猱指法,本文也沿用这一传统名称。
如前所述,晚唐的陈拙在他的古琴指****述中,就记载了各种吟猱指法及不同的组合变化,如吟、振、撼、猱、敦等名目和承声吟、见声吟、声前吟、声后吟、上猱、下猱、夹徽猱等方法,以及动作的要领,活用的原则,都作了精辟的论述。
它反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弹拨乐器演奏水平。
自宋代以降,古琴的左手技法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着重细腻的吟猱。
琴史上称之为“韵多声少”,吟猱指法也因之而更加系统化。
许多琴谱都有较详细的叙述。
如《大还阁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等,莫不条分缕析,各有精义。
近代琴家彭庆寿在他的《桐心阁指法析微》中,就收入了吟猱指法四十八种,近世琴谱所习用的吟猱方法业已大备。
纵观一千多年来的吟猱指法,从方法到使用上都不断在发展,有名目又有成法可据的就在六十种以上。
这么多的指法,要了然于心中已非易事,要掌握起来更非朝夕之功。
学者如不潜心探求,则难以得其窍要。
又由于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过程,吟猱指法分散在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谱本、文论中,难免存在着不同以至矛盾的地方,有名同而实异者,有名异而实同者,有差别细微难以缕分者…,须据实际演奏,加以必要的考订,有所折衷。
为便观摩,兹将传世的吟猱指法择要依其变化规律列类表,以为执简驭繁之法。
表中收录常用吟猱指法四十八种,以吟猱提其纲,下依其变化方式分为缓急、大小、迟早、长短、特征、组合等六类,变化虽多,大率不能出此范围矣!二、吟猱指法类解三、吟猱的音乐形态与变化方式以上已就各类作了简要的解释,下面再分别对各类变化方式作进一步的探讨与说明。
1、缓急类——吟猱波动速度的变化吟猱波动速度缓急的变化,是吟猱变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吟猱指法中的缓吟、缓猱、急吟、急猱,是是相对常规的吟、猱而言。
以常吟每秒波动三、四次计算,缓吟每秒一、二次、急吟五、六次左右。
至于缓急变化的音响效果,缓吟、缓猱慢而宽和,有安闲自如,从容不迫之感,多于乐曲之头尾,情绪节奏较舒缓时使用。
如琴曲《汉宫秋月》用缓猱较多。
急吟湍急如风振松梢,多于情绪激昂或节奏急促时使用,琴曲《雉朝飞》、《乌夜啼》一向都称为疾曲,用之甚多。
缓急变化使用很多,但很少一曲专用急吟或缓吟的,如琴曲速度最快的《雉朝飞》,用缓吟、缓猱也相当多。
有对比,才有变化。
不只是一曲或一段音乐中是如此,即在一种吟猱指法中,也往往还有缓急的变化,有先缓后急,也有先急后缓,而以前者为更常见。
因弹弦后声渐衰减,先缓后急感觉上有相对均衡感,是弹拨乐特有的规律。
先急后缓则有松缓下来的感觉,对于情绪或曲调之中顿、转折处用之。
2、大小类——吟猱波动幅度的变化吟猱波动幅度的大小,也是吟猱变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古谱多从吟猱摆动部位的大小来讨论。
如吟动三、四分,猱四、五分等,但因高低音位不同,用长度计算显然不能精确,这种方法只可一般的作为参考。
现以中徽为准,常吟音高波动幅度约在50——70音分左右,猱音音高波动幅度在70——96音分左右,最大的大猱可达182——204音分,最小的定吟仅有25音分左右。
大猱的效果,宽宏澹荡,多表现动荡或高逸的感情,如琴曲《潇湘水云》,用大猱表现烟波浩渺,云水动荡的意境,非常生动。
细吟、细猱则坚实圆润,表现细腻缠绵的情感,抒情的旋律很合适。
最小的定吟多在音尾用之,取其余韵,以收袅袅不绝的效果。
吟猱幅度的变化,还常用在一种吟猱法之中,如吟、猱、长吟、长猱,波动幅度都是先大后小,与音量衰减变化趋于一致,这是符合弹弦乐器的音响特点的。
3、迟早类——吟猱开始时间的变化从吟猱开始的时间来说,约有以下五中情况:出音前、出音时、出音后、音中、音尾。
出音前吟猱,是在未弹弦之前,先吟动琴弦,这种吟猱法。
因弹弦时音位不定,须动作重复几次之后,听觉方能稳定在本位音上,所以特具飘忽不定之感,如陈拙论述的藏头猱就是这种方法。
出音时,是在弹弦得音之同时用吟的。
因为音出即吟,本位音未稳,突出了吟音,略具撞、点的意趣,多有连贯紧捷而兼松脆的效果。
如承声吟、落指吟、落指猱都是这种情况。
出音后,弹弦得音后,按指方吟。
古人特别强调:“凡吟、猱、引,皆侯弹了,将余声取之,不可错乱”。
一般的吟猱多用这种常规奏法。
音出始吟、声最稳定。
音中用吟,又谓之迟到的吟猱,是出音后过一段时间才用吟猱的,有停留之意。
因不动与动的对比,起到强调的作用。
因而只在特别需要的场合用之。
如歇吟、虚吟皆属用音中吟者。
音尾,声尽方猱,更迟于音中,取不尽之意,如无意猱之类。
4、长短类——吟猱持续时间的变化如上所述,由于弹弦后声音逐渐衰减,所以吟猱持续时间的长短亦与发声有相当的关系。
吟、猱的长短,在古谱中有较明确的规定,以常吟四、五转为中速二拍计算,则长吟,长猱为四拍以上,少吟为一拍左右。
略吟半拍左右。
这种规定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因古谱大都没有板拍,须依指法定节奏,所以记谱独详。
晚清琴家黄勉之曾将所有的吟猱都规定了转数和节奏,其法虽太拘,但可证吟猱之长短曾起过决定节奏的作用。
今天对于发掘古谱,也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吟、长猱在音尾声渐微弱,声断而气连,在急拍中有蓄势之功,如琴曲《流水》头段的长猱;在缓拍中有悠远之趣,如琴曲《平沙落雁》第二段的长吟,写沙平水远之意。
但过长的吟猱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像清末琴家有动辄十拍以上的吟猱,只可偶一为之,用之频频,徒生倦意,实不足取。
常吟,常猱转数在四、五次左右,恰在弹弦乐最好的音响范围内,出音最为清晰园绽,是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少吟,略吟,多用与旋律进行中,各依节奏为之。
在时值较长的音上用吟,还有一种处理方法:“吟罢有少息,更存余韵,方作后声”,现在多称之为中止吟。
但只作为一种处理手法,不写入琴谱。
5、特征类——吟猱特殊效果的变化吟、猱,除了波动副度的差别外,还有特征上的不同。
如吟法多用在本位音上下。
是本位音与稍低一点的音迅速交替,动作虚下实上、即上用力下不用力,猱法多用在本立音之上,是本位音与稍高音的迅速交替,动作虚上实下,即下用力上不用力。
但都是向本位音用力,吟、猱音才趋于稳定在本位音上。
但由于音位和加力方向的不同,吟猱的波动就不是均匀圆滑的曲线运动,其效果就各具特征,前人常说吟音生动,猱音古劲就是反映了吟猱之特征、趣味的不同。
有一些吟猱指法就是专以这种不同变化来取得特殊的吟猱效果,而不是靠通常的波动速度、幅度和时间等变化来获得的。
如撞猱、猱中带撞意,专于按处向上取音,即实上虚下,与常猱用力相反,强调了本位以上的音,所以不是园活无迹而是坚脆有力的音响。
多用于曲情慷慨激昂处,琴曲《归去来辞》、《离骚》用之最多,《楚歌》、《秋鸿》亦用之。
游吟、荡吟则往来于本位音与上(下)位之间,两头用力,但较松缓,强调了两个音,音似荡漾,有游鱼顺水,神韵悠然之趣。
有名的宋代琴曲《渔歌》,就用以表现橹声欸乃,怡然自乐的情景。
此类属特殊指法,仅举两例,以见一斑。
6、组合类——与其它指法结合使用的变化吟猱与其它指法的结合使用,为吟猱的变化和表现增添了新的内容。
如绰、注、进、退、淌、往来、罨等,两种指法往往相得益彰、使吟猱指法更为灵活多变。
由于古琴左手指法十分丰富,与吟猱结合使用的机会最多,但常用的是滑音中的吟猱。
在滑音中用吟有几种组合方式:有与滑音先后使用的,如绰吟、注吟、进猱、退猱,属先滑后吟猱,猱引属于先吟猱后滑;有与吟猱同时使用的,如走吟、淌吟,是边滑边吟猱;有与滑音交互使用的,如飞吟、往来吟等几种情况。
如走吟,前人喻之为“飞鸟含蝉”,于吟颤中兼滑动,边颤边滑,益觉凄绝。
再如往来吟,用吟于往来之中,即于往来的大幅度滑动中,在其中一个音位上用吟,既强调了用吟的音位,又寓小波动于大波动之中,交相辉映,显得层出不穷。
南宋著名琴曲《潇湘水云》就用以刻划天光云影,烟雾缭绕的境界,极为生动形象。
在右手连弹时用吟猱,是吟猱连续使用的组合形式。
如双吟、双猱、缓急吟、分开吟或二吟相同、或一缓一急、或持续不断,亦是吟猱的组合使用方式。
并存之以备参考。
四、吟猱的方法与要领吟猱的各种指法与变化方式已如上节所释,但吟猱的动作要领与训练方法琴书大多语焉不详,能如晚唐的陈拙在他的古琴指************述中对吟猱的方法详加讨论实属凤毛麟角,然古今指法有别,陈氏的论述已不适用于今天的琴谱。
笔者早年习琴时即常为此感到困惑。
经过几十年的操缦,略有心得,深知欲掌握随心所欲的吟猱技巧确非一日之功,但也有一个进阶的途径。
现就经验所及,略举数则,以为初学操缦之助。
吟猱的方法除了上述种种不同的变化方式,不同流派与师传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吟就有徽上、徽下及夹徽的不同,但其原理,却也并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