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单元1~2

合集下载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单元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单元

情绪发展情绪表达的发展总体发展趋势①形式上,从外显到内隐;②内容上,生理需要到社会性需要华生认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和怕。

布里奇斯提出情绪分化理论。

知3、儿童复合情绪的发展1、最初的情绪表现情绪理解含义:复合情绪,又称次级情绪,是在基本的情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情境以及个体对社会情境的认知和评价在复合情绪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包含内疚、羞耻、尴尬、妒忌、自豪等。

2、移情的发展——物我不分0-1→自我中心1-2→认知的移情2-3→超越直接情境1、情绪理解: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

内容:表情识别、对情绪情境的识别、对混合情绪的理解、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识。

2、情绪理解的发展2、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阶段1、微笑(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自发微笑→无选择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社会性微笑2、哭泣(基本的、愤怒的、痛苦的)。

生理—心里激活→心里激活(1个月起)→有区别的哭泣(2~22个月)3、害怕(害怕具有适应价值)。

①对人的害怕——怯生②对物及情境的害怕与恐惧1、父母是否在场2、环境的熟悉性3、陌生人的特点4、抚养者的多少5、婴儿接受的刺激6、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1、表情识别的发展——面部表情是人们情绪的外在表现。

对于婴儿理解或解释面部表情的能力,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会性参照。

☆社会性参照:①朝向情绪信息源②对信息源的情绪进行筛选③整合信息源的面部综合模式④鉴别这一情绪模式的意义⑤做出采取行动的决定。

☆社会性参照行为的发展是婴儿情绪社会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有以下意义:①促进自我觉知的发展②促进道德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2、对混合情绪的理解——个体同一情境产生两种不同情绪的现象,如果性质上冲突,又称为冲突情绪。

3、情绪归因的发展——从3岁开始,儿童能够对情绪进行归因,能够推测情绪。

5-6岁能够对他们的情绪体验做出合理的解释。

儿童的情绪发展PPT课件

儿童的情绪发展PPT课件
表情测量:Ekman & Izard
主观体验测量
第三页,共55页。
情绪发展的理论
学习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认知理论
生态学理论
第四页,共55页。
学习理论
Waston 经典条件作用:华生认为,婴儿的
爱、怒、怕三种基本情绪是先天的非条件 反射,无需学习。其他的大多数情绪反应 是儿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习得的。
被试:7—24个月的婴儿
处理:陌生成人
侏儒
儿童
结果:婴儿对陌生成人和侏儒更害怕。
由此得出,幼儿以脸部特征来判断人。
第三十四页,共55页。
不同气质类型儿童
Thomas & Chess 婴儿身上观察到的9种不同 的气质类型 1、活动水平;2、节奏性;3、分心作用; 4、接近-退缩;5、适应性;6、注意广度; 7、反应强度;8、反应阈限;9、情绪质量
探索-游戏顺序的最大价值可能是发展了一 种对生活的强烈态度:今天的学习和工作 导致未来的收益和快乐。
第四十七页,共55页。
皮亚杰:三种主要游戏
第二十四页,共55页。
K.M.Bridges的情绪分化理论:儿童的情绪都 是从新生儿表现出来的弥散性的激动分化 而来。
孟昭兰的观点::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8 -10种基本情绪,它们在婴儿出生后逐步出 现。
第二十五页,共55页。
婴儿的微笑
Phase 1: 自发微笑(0-5周) Phase 2: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Phase 3: 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5-6个
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情绪的内容不断丰富;
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强;
情绪更富有稳定性
第三十七页,共55页。
移情
移情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 绪反应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 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

心理学之情绪的发展

心理学之情绪的发展

• 婴儿也从父母和其他人身上学到怎样的情绪在特 定情境中是适当的。
– 这种情形可能透过社会参照这种重要方式发生 – 社会参照是指婴儿在不明确的情景中察看他人的情绪反 应,然后利用这个信息来调节自己的感受和行为的历程。 – 婴儿从事社会参照的能力大约在8-10个月大的时候显现。
• 研究者(1988)诱导母亲,当有人拿一个机器人玩具给她们婴 儿时,她们或者作出正面反应,或者作出恐惧反应,同时伴随 着语言。发现10-13个月大的婴儿常常察看母亲的脸孔以寻求 线索,也较为重视那些线索;他们较常伸手触摸美妙玩具,较 少触摸可怕玩具。
理解情绪原因
知道情绪的原因,对于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动机, 并调节行为是重要的 故事 •2 岁–学前 = 鉴别高兴的情境 •4 岁 = 鉴别消极的情境 •7 岁 = 知道骄傲,丢脸,内疚,嫉妒 谈话 •2+ 岁 = 谈论情绪 •4 岁 = 解释消极情绪 过去事件 • 3 岁儿童开始认识到过去的事情也能引起情绪
– 2岁的时候,儿童知道怎样的脸孔输入快乐和哀伤,也 知道怎样的脸孔适合于怎样的情境。
• 研究发现,2岁儿童有70%能够挑选出快乐的脸孔是适合于生 日宴会的。 • 那些在需要解读他人情绪的测验上表现良好的儿童,往往在家 里有较多机会与家人讨论情绪。
• 幼儿在情绪方面仍有很多需要学习
– 大约8岁,儿童才认识到许多情境将会从不同 人们身上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 8-9岁儿童才开始理解,个人可能在同一个时间 体验到互有冲突的情绪(兴奋和恐惧) – 更擅长整合脸部线索和情境线索,以决定某个 人可能在感受什么情绪
心理学之情绪发展
什么是情绪
• 成分 – 行为倾向性 – 生理变化 – 主观体验 – 认知 • 为什么我们会有情绪? – 生存和行为调节 – 内在状态的副效应 – 交流 (内部状态的表达)

发展心理学之情绪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之情绪的发展
第三阶段:学前早期,儿童发展了观点采择能力,开始形成真正的移情。
4、情绪反应与表达的后期发展
在生命最初几年,大多数情绪都发生了
到了儿童期,儿童情绪发展的最大变化是引发情绪的事件与情境反应之间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从青少年早期到中期,日常情绪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讲变得越来越消极,积极成分越来越少
从成年早期开始,人又逐渐变得更为积极
①深度恐惧:“视崖实验”,9个月时对深崖产生恐惧反应
②碰撞恐惧:八九个月的婴儿出现了预期的防御反应、心率加速和其他的恐惧信号;
③陌生人焦虑:4—5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陌生人焦虑的预兆
④分离焦虑:婴儿的分离焦虑出现在半岁以前,8—10个月时逐渐达到顶峰
3、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尴尬
最简单的自我意识情绪,22个月时,婴儿能够在镜像中再认自己时开始出现
5、情绪理解与调节
凯勒奈的婴儿表情知觉4阶段:
无面部表情知觉(0—2个月):婴儿对成人的表情不能辨别,婴儿自发的表情与养育者的表情没有联系
不具有情绪理解的表情知觉(2—5个月):婴儿能够知觉成人的表情,对养育者的面部表情能做出情绪反应
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婴儿能够对成人不同的面部表情做出不同的反应,而且能够把表情识别与情境联系起来
早期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是随后恋爱关系模式的原型,同时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与随后的家庭组织模式是相关的,且这种关系在家庭模式的代际传递中扮演重要作用。
依恋形成的四个阶段(施卡福和埃莫森)
非社会性阶段
(0—6周)
婴儿对养育者缺乏区分反应,很少表现出抗拒行为。
在这个阶段末,婴儿表现出对社会刺激(微笑的面容等)的的偏好
未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6、7个月)
婴儿逐步能够将母亲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对母亲和陌生人的反应不同,但是婴儿不会出现反抗分离的反应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5)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5)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5)第五章幼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出生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幼儿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一)脑重量继续增加新生儿:390g达到人脑中的25%3岁儿童:1011g达到人脑中的75%7岁儿童:1280g基本接近成人脑重(二)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儿童脑重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是由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增长。

2、额叶表面积增大额叶表面积的增长率继2岁左右的增长高峰后,在5-7岁时又有明显加快.额叶是脑皮质成熟最晚的部位,7岁基本发育成熟,大脑皮质各区基本接近成熟水平.3、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髓鞘化:神经纤维必须要经过髓鞘化,它可以保护信息(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通路迅速传导而不致蔓延泛滥,使传递的速度又快、又准确。

到6-7岁时,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已基本完成,整个大脑皮质的成熟程度接近于成人。

(三)脑电波的变化脑电频率是脑发育过程的又一重要参数。

脑电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时期,5-6岁、13-14岁。

幼儿大脑结构的相对成熟为幼儿智力活动的迅速发展和新的、复杂行为的形成提供了生理上的保证。

二、皮质抑制机能的蓬勃发展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既可使反射活动更精确、更完善,又可使脑细胞受到必要的保护,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

1.兴奋和抑制的神经过程不断增强3岁以前儿童的内抑制发展很慢,约从4岁起有了较快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幼儿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

与此同时,幼儿的兴奋过程也比以前增强,表现在儿童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清醒时间相对延长。

2.较弱的抑制机能尽管幼儿的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

因此,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

第二节幼儿的游戏游戏的作用和意义:促进运动能力的发展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社会性的发展促进情感的发展游戏的特点:社会性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深受儿童喜爱一、游戏的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儿童游戏的认识:严教——强调对儿童游戏进行干预乐学——益智,主张对儿童教学要游戏化游戏的理论:探讨关于游戏的实质是什么、儿童为什么喜爱游戏、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有何作用、游戏的种类有哪些等。

情绪心理学 课件-第五章 情绪的个体早期发展

情绪心理学 课件-第五章 情绪的个体早期发展

关于母性剥夺的伤害性后果问题。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8
2020年8月20日星期四
3、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认为情绪是认知的产物。认知过程可分四个 阶段:(1)接受和感知环境刺激,(2)激活对先前刺激的记 忆,(3)当前刺激与记忆进行比较,(4)对比较的结果进行 评价。情绪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四个阶段的影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7
2020年8月20日星期四
2、心理分析理论
母婴关系从两方面影响感情的发展:
(1)母亲保证婴儿生理需要的满足;
(2)母亲经常对儿童施以影响和别注意母婴关系中的下列几个问题: 关于社会性微笑的产生问题。 关于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的产生问题。
认知论强调情绪是认知的结果而很少考虑情绪对认知 的影响,但情绪不仅是认知活动的终端反应,而且是影响 和组织认知活动的重要因素。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9
2020年8月20日星期四
4、人性学理论
人性学理论强调,情绪作为社会信号对生物适应和生 存的重要意义,强调生物成熟和关键期的学习对情绪发 展的作用,认为情绪交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情绪表情 来源于内部状态的信号,代表着某种信息向外传递。这 种信号功能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人际双方从情绪交互 活动中得到信息的意义,情绪乃成为维护人际关系的重 要机制。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1
2020年8月20日星期四
2、动力系统理论
动力系统理论从行为的复杂性、内容和发生 时间的角度,采用动力系统的方式描述行为的 结构来研究情绪的发生和发展,但不认为其中 有任何中心组织者。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2
2020年8月20日星期四
2、动力系统理论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2)从对物理刺激、身体伤害的害怕向对社会性的伤害的害 怕发展
如:宁愿爬高整理好物品而不愿因此受到成人的批评 害怕打针——害怕别人嘲笑自己胆小
情绪在各个年龄的发展特点
儿童期的情绪发展 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情绪调节:个体灵活地对一系列情绪发展要求作 出反应或延缓反应的能力。
情绪在各个年龄的发展特点
儿童期的情绪发展 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情绪在各个年龄的发展特点
青春期的情绪发展 青少年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
(1)认知因素
如何体验和看待事情导致了他们的情绪波动
(2)生理发育
直接影响:激素变化 间接影响:身体变化通过个人或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
产生影响
(3)学业压力
学习任务的难度与自身学习能力的差距 担心、消极的自我评价、躯体反应、防御或逃避行为
获得 (2)个体情绪发生在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和诱因 (3)情绪发展有一定规律,也有个别差异
时间 出生 3-6周 2-7个月
12-24个月
情绪是怎样发展的
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 2
社会性因素
是否违背自己的愿望
自我感知和认知能力来 评判自己的行为是否违
背标准或规则 3
情绪 痛苦 厌恶 好奇 微笑 社会性微笑 愤怒 悲伤 恐惧 快乐 惊讶 尴尬 嫉妒 内疚 骄傲 害羞
叫之类的反应 怕:听到突然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吃惊反应,当突然失去身
体支持时就发抖、嚎、屏息、啜泣
新生儿的情绪是笼统的
针刺
身体突然失去支持
过时不喂食
束缚手和脚的运动
医生 大学生
婴儿的哭有什么不同?
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情绪是怎样发展的
情绪的产生与分化
主要观点 2.布里奇斯: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3、婴儿的微笑
婴儿的笑是第一个社会行为。通过笑,可 以引出其他人对他积极的反应。
微笑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是由 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
一、学习理论 儿童的情绪可以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获得。如华生和雷诺所做的恐惧习 得的经典实验;老式孤儿院中的孤儿的微笑发展更慢,长大后对周围 人在感情表达和丰富性上存在问题。 每种文化中的“情绪表达法则”是通过儿童对成人或其他人(影视角色) 的观察和模仿,通过自身生活体验的积累获得。 二、知觉再认理论 儿童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机体,试图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来影响输入的 刺激。凯根(1966)给4个月的婴儿看一张规则的人脸照片或三维人 脸塑像,再给他看两者的变式,结果对前者产生更多的微笑,而且从 注视到微笑之间有3-5秒的潜伏期,说明婴儿要解释新刺激。Hebb (1946)使用黑猩猩做实验发现在正常视觉条件下生长的黑猩猩看到 石膏做的黑猩猩感到害怕,在看不到其他黑猩猩条件下抚养的个体不 会感到害怕,因为没有原有经验。
二、依恋的类型 (二)类型 艾斯沃斯(Ainsworth)等,利用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作为依恋性 质的评定方法,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安全型: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约占 65~70%) 2、回避型:缺乏依恋,与母亲没有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结;(约占 20%) 3、反抗型: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 (约占10~15%) 4、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美国最近研究发现5%-10%的婴儿在 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极度的压抑,这种类型是最不安全的。它混 合了回避和反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