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双缩脲试剂检验
A.只有①正确B.只有②正确C.①和②正确D.①②③都正确
4.某同学想知道自己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作用,他取三只试管,分别编号为①、
②、③。然后进行下列实验:
试管号
123
4
5



加入加入2毫升清水
2毫升加入2毫升唾液
淀粉糊加入2毫升唾液
充分
振荡
放在37℃
水浴中
10分钟
滴碘液
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3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
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将甲、乙、丙3支试管分别置于0℃、35℃、100℃下约5min,取出
试管;各加入2mL双缩脲试剂(边加边振荡),用沸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
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实验步骤不正确②温度设置不合理③不能用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③向3支试管中各滴一滴碘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
5min;⑤观察实验现象。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③④②⑤D.①④②③⑤
3.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3支大小
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
1.右表是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结果
表明酶的催化作用:
试管
1
2
加入物质
淀粉糊+唾液
淀粉糊+唾液
温度
37℃
0℃
加入碘液
不变蓝
变蓝
A适宜的温度D.效率很高
2.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酶的种类,活性及影响因素

酶的种类,活性及影响因素
酪氨酸酶的提取及其催化活性的研究和影响酶的活 性
【摘要】:酶广泛存在与生物体中,对生命的生化反应至关重要
,本实验主要探究不同浓度下催化活性的不同,以及温度,pH值,抑 制剂对于酶活性的影响。
【关键词】:酪氨酸酶,唾液淀粉酶,活性,pH,温度
,抑制剂
【酶的特性综述】
酶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有单纯酶和结合酶 两种。单纯酶只含蛋白质,不含其它物质,其催化活性 仅由蛋白质的结构决定。结合酶则由单纯蛋白质和辅基 组成,辅基是结合酶催化活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酶的催化效力远远超过化学催化剂(高108~109倍)。 (2)酶催化剂具有高效化学选择性,能从混合物中选择特 定异构体进行催化反应。 (3)酶催化剂对反应条件要求苛刻,如pH值、温度都各有 特定的界限,超出界限即可引起酶蛋白的变性与分解。
根据实验数据所画图及求出的活度来看,分别加入0.1ml、0.2ml、0.3ml、 0.4ml的活性是不一样,按照实验推测,应该是逐渐上升的,但是从实验结果 反应的情况上来看,并不是如此,而是上升之后下降,原因在于酶提取液提 取之后保存方法不得当,并没有冰浴,所以导致酶失活,从而导致活性下降 的情况
酶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结论



(1)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因此,一切对蛋白质有影响的因 素都影响酶的活性。酶与底物作用的活性,受温度、pH值、 酶液浓度、底物浓度、酶的激活剂或抑制剂等许多因素的影 响。 (2)提取物在放置过程中变黑,是由于他们的组织中都含酪 氨酸和酪氨酸酶,酶存在于组织内部,当内部物质暴露于空 气中,在氧的参与下将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素。 (3)酶的催化作用,只有在一定温度下才能体现出来。酶在 低温下活性暂时被抑制,高温时会永久失活。
酪氨酸酶简介

实验: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特别是其水解淀粉的置对照组,即在试管中加入淀粉糊和唾液或清水,并在37℃的恒温环境中保存,以模拟人体内的温度条件。经过一定时间后,通过向试管中加入碘液来检验淀粉是否已被分解。实验结果显示,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淀粉被分解,因此不变蓝,而加入清水的试管中淀粉未被分解,呈现蓝色。这表明唾液淀粉酶确实具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其水解淀粉的产物为麦芽糖。本实验不仅验证了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还通过直观的现象展示了淀粉分解的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消化作用的本质。

酶的专一性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酶的专一性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酶的专一性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证明酶对底物催化的专一性,以及PH、温度、激活剂、抵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唾液淀粉酶能专一的催化淀粉水解,生成一系列水解产物,即糊精、麦芽糖、葡萄糖等。

麦芽糖或葡萄糖都属于还原糖,能使班氏试剂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成亚铜,并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

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水解,且蔗糖本身不是还原糖,所以不能与班氏试剂作用呈色。

以此证明酶催化底物的专一性。

淀粉或淀粉的水解产物遇碘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淀粉遇碘变蓝色;糊精遇碘则根据其分子量的大小依次呈现紫色、褐色、红色;而麦芽糖、葡萄糖遇碘不呈色。

通过颜色变化可以了解淀粉的程度,以观察PH、温度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三药品器材试管、试管夹、样品杯、滴瓶、温度计、恒温水浴箱,冰箱等。

1.1%淀粉溶液称取可溶性淀粉1g,加5ml蒸馏水调成糊状,徐徐倒入80ml煮沸的蒸馏水中,不断搅拌,待其溶解后,加蒸馏水至100ml。

此液应新鲜配制,防止细菌污染。

2.1%蔗糖溶液称1g蔗糖,加蒸馏水至100ml溶解。

3.PH6.8缓冲液取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154.5ml,0.1mol/L柠檬酸溶液45.5ml混合即可。

4.PH4.8缓冲液取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98.6ml,0.1mol/L柠檬酸溶液101.4ml混合即可。

5.PH8.0缓冲液取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194.5ml,0.1mol/L柠檬酸溶液5.5ml混合即可。

6.班氏试剂溶解结晶硫酸铜17.3g于100ml热的蒸馏水中,冷却后加水至150ml 为A液。

取柠檬酸钠173g和无水碳酸钠100g,加蒸馏水600ml ,加热溶解,冷却后加水至850ml为B液。

将A液缓慢倒入B液中,混合即可。

7.稀碘液称取碘1g,碘化钾2g ,溶于300ml蒸馏水中。

8.0.9%NaCl溶液。

9.0.9%CuSO4溶液。

10.0.1%Na2SO4溶液。

淀粉在体内的转化过程

淀粉在体内的转化过程

淀粉在体内的转化过程
淀粉在体内的转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口腔、胃和小肠内。

首先,当淀粉类食物进入口腔后,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有助于将淀粉分解成小碎块,并与唾液充分混合。

唾液中的淀粉酶会开始催化淀粉的水解反应,将其分解成糊精和麦芽糖。

随后,未消化的淀粉、糊精和麦芽糖进入胃内。

在胃酸、胰淀粉酶和双糖酶的作用下,这些物质进一步转化成葡萄糖。

进入小肠后,双糖酶继续分解麦芽糖,最终将其转化成葡萄糖。

这些葡萄糖被小肠吸收,并随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进入细胞后,葡萄糖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如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产生能量(ATP),直接供应给人体各项组织使用。

同时,一部分葡萄糖会作为合成糖原的原料,存储在肝脏和肌肉中。

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这些糖原会分解产生葡萄糖,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此外,多余的葡萄糖还可以转化为脂肪和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物质,储存在体内或用于合成新的组织。

总之,淀粉在体内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器官和酶的参与。

通过这个过程,淀粉最终被转化为葡萄糖并被人体吸收利用,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合成其他营养物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营养师。

唾液淀粉酶遇到淀粉会变蓝原理

唾液淀粉酶遇到淀粉会变蓝原理

唾液淀粉酶遇到淀粉会变蓝原理
唾液淀粉酶是一种酶,主要存在于人体唾液中。

淀粉则是一种多糖类物质,由大量葡萄糖分子连接而成。

唾液淀粉酶在遇到淀粉时,会催化淀粉分子中的α-1,4-糖苷键的水解反应,将淀粉分解成较小的、可溶解的糖份,主要是葡萄糖。

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并不直接造成颜色的变化。

然而,接下来的反应导致了其与淀粉共同存在时形成的蓝色复合物。

淀粉由直链淀粉分子和支链淀粉分子组成,每个淀粉分子都是一条直链或支链的血糖多糖。

当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子时,淀粉分子被水解成短链多糖和葡萄糖单元。

这些短链多糖和葡萄糖单元具有特定的结构和性质,可以与碘形成复合物。

当碘与这些短链多糖和葡萄糖单元结合时,会产生蓝色复合物。

这就是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与碘反应后变蓝的原理。

所以,当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与碘反应时,就会产生蓝色的复合物,从而使淀粉变蓝。

这种反应可以被用于检测淀粉的存在或定量分析。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期末冲刺”分类题型训练(四):实验探究(4)【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期末冲刺”分类题型训练(四):实验探究(4)【含答案】

1. (8分)某科学兴趣小组为研究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将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片分别与相同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观察30秒内产生的氢气泡的多少,记录在下表中。

(“+”越多表示产生的气泡越多)(1)从实验结果可看出,甲、乙、丙、丁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要获得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除了稀硫酸的体积和溶质质量分数必须相同外,四种金属的____________也必须相同。

(1)Zn比Cu活泼,要确定Ni(镍)这种金属的活动性与Zn、Cu的强弱关系,请简要地写出你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属冶炼就是要把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如图为有关实验室用木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装置乙中的溶液为澄清石灰水,则:实验时,从甲装置的玻璃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6分)在测定一个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的电功率时,某同学将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符合实验要求的滑动变阻器和电源、已调零的电流表和电压表、开关、导线若干连接了部分电路。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期末冲刺”分类题型训练(四)实验探究(4)(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的示数明显低于电源电压、电流表也有示数,而电灯却不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3)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当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丙所示时,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是_______W。

要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________移动,直到________时,再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就能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3. (6分)在做“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张同学组装了如图所示滑轮组。

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曲线_概述及解释说明

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曲线_概述及解释说明

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曲线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唾液淀粉酶是一种存在于人体唾液中的重要酶类。

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关键的消化功能,在食物摄入后起到催化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的作用。

唾液淀粉酶的催化过程可以通过曲线展示,这个曲线被称为催化曲线。

本文将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曲线进行概述并详细解释其意义和特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目标。

除了引言部分外,第二部分将介绍唾液淀粉酶的简介、催化过程概述以及催化曲线解释;第三部分将描述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第四部分将探讨已有研究进展、潜在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主要观点并重申唾液淀粉酶催化曲线的意义和研究局限性。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曲线进行综述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过程的机制、特点和应用。

通过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部分,我们还将提供实验证据,并对此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展望进行讨论。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并推动唾液淀粉酶研究更深入地发展。

2. 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曲线2.1 唾液淀粉酶简介唾液淀粉酶是一种存在于人体唾液中的酶,其主要功能是催化淀粉分子的降解。

唾液淀粉酶属于水解酶家族,通过加速淀粉分子的水解反应,将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分解成简单的糖类物质。

这一过程是消化系统中重要的第一步,为后续消化过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2.2 催化过程概述唾液淀粉酶在催化反应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在人体口腔中,当我们食用含有淀粉的食物时,唾液分泌量增加,同时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也开始发挥作用。

唾液淀粉酶与食物中的淀粉分子发生反应,在特定条件下将其降解为较小分子量的多糖和糖类物质。

2.3 催化曲线解释催化曲线描述了在反应过程中产物生成速率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对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反应,典型的催化曲线如下所示:在反应初期,唾液淀粉酶与淀粉分子发生接触,催化反应开始。

此时,产物生成速率逐渐增加,直到达到最大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