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师卷

合集下载

2020-2021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专项训练卷(二)文学作品阅读

2020-2021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专项训练卷(二)文学作品阅读

培优卷2020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项训练卷(二)文学作品阅读一、阅读(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草木结霜鲍尔吉·原野①草并不知道,秋天,它们要披上白霜的铠甲。

②草出生之后被称为青草,它们身穿绿衫在天涯奔跑。

草给黑色、红色和黄色的泥土打上绿印,绿是植物的命,是无处不在的生长。

天下没有黑草,就像没有绿色的煤炭。

只有绿才可以打通阳光的能量通道。

绿把阳光变成蛋白质,草们吃阳光,喝地下水,草的生活方式至简至净、至广大。

③草在绿里安家,绿色的脉络里有水渠和马路。

草的叶子既是肉身也是房子,自己住在自己身上,不假外求。

这一点比人强多了,自由从此诞生。

春天起,草一直生长。

它早上长还是夜里长?草什么时候都在长,如同听过“草活一秋”的咒语。

人的一生如果只活三个季节,他一定拼命生长,而不去打麻将喝酒看电视剧。

草所做的只是生长,它只会生长,那就一直生长。

生长很舒服,它觉出自己的腰拔高了。

阳光拢在叶子里,暖洋洋。

草不悲观。

悲观是干什么?是跟自己作对吗?大凡生长者都不悲观。

当你无选择地置身足以悲观的处境里面,先要剔除悲观。

我相信草在短短一生看到的东西比人一生看过的更多。

草看到天鹅绒的黑夜镶满银钻。

草看到雨水在空气中亦疾亦徐地跳舞。

草看到白粉沾满蝴蝶的翅膀。

草看到阳光从天边爬进自己脖子。

甲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

丙_________。

④秋天到了,草停止生长。

草长了一生也不过一巴掌高。

它们站立不动,一如等待判决。

它不知是谁、是什么不让它们继续生长,是立秋白露还是欧阳修的《秋声赋》?自然界,不生长就意味着凋亡。

但草不知道什么叫死,太阳照耀它,雨还在下,土地还有许多地方没长草。

草离开此世,世上似乎什么都没少,草没有草的遗产,没有草的车辆和文字。

只不过,没有草的土地露出了土地。

草站在秋天的驿站张望等待,这时候五谷丰登,果树挂满亮晶晶的水果取悦人类。

草在告别,一身之外一无所有,甚至发不出一声鸟鸣来辞行。

中考语文专题09 文学作品结尾赏析(教师版)

中考语文专题09 文学作品结尾赏析(教师版)

09 文学作品结尾赏析考点解读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

所以,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涉及文学作品结尾赏析的试题。

常见考查方式:①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个角度简要赏析。

②文章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你简要赏析。

③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品结尾的妙处。

课文解剖例1:请赏析彭荆风《驿路梨花》(部编版七下)结尾的妙处。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答案示例: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

“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

文章结尾引用陆游诗句,给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同时照应题目,深化主题,寓意深刻。

例2:请分析茨威格《伟大的悲剧》(部编版七下)结尾段的作用: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等人极其崇高的赞誉,在全文中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技巧解密一、文学作品常见结尾方式:①自然收束式。

事情结束了,文章也结尾了。

②卒章显志式。

结尾点题,圆合情节。

③首尾照应式。

结尾或点题,与文题遥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收束全文。

④出人意料式。

也称欧·亨利式结尾。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再生波澜,曲折动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⑤艺术留白式。

骤然中止,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⑥以景作结式。

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或照应题目,首尾呼应);暗示情节发展(或故事结局);烘托人物形象;升华(深化)主题/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⑦引申拓展式。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中外文学赏析)模拟试卷1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中外文学赏析)模拟试卷1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中外文学赏析)模拟试卷1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第二部分专业知识第二部分专业知识单项选择题1.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是( )。

A.《文心雕龙》B.《水经注》C.《史记》D.《世说新语》正确答案:A解析:《文心雕龙》是我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它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

知识模块:中外文学赏析2.以翻译外国文学为主的现代文学团体是( )。

A.南国社B.未名社C.文学研究会D.创造社正确答案:B解析:未名社由鲁迅发起成立,未名社活动主要以翻译外国文学为主,兼及文学创作。

知识模块:中外文学赏析3.“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句话依次指代了《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是( )。

A.贾府—史府—王府—薛府B.王府—薛府—贾府—林府C.林府—史府—贾府—薛府D.薛府—贾府—王府—林府正确答案:A解析:这是《红楼梦》中的一首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指的是贾府,主要人物有贾宝玉、贾琏、贾珍、贾政、贾家四春,是《红楼梦》中主要描述的家族;“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指的是史府,主要人物有贾母、史湘云,《红楼梦》中没有直接描述,只是间接描述了史湘云的叔婶;“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指的是王府,主要人物有王夫人、王熙凤、薛姨妈,与贾府建立了主要的姻亲关系;“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指的是薛府,主要人物有薛蟠、薛宝钗,相对其他三府,薛家官不大,但是最有钱。

四大家族财大势大,结为亲戚,相互依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知识模块:中外文学赏析4.俄国文学中开创描写“小人物”先河的作家是( )。

A.果戈理B.普希金C.别林斯基D.屠格涅夫正确答案:B解析:“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40题)1、李清照《醉花阴》中有词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下列对“人比黄花瘦”的妙处解说得较为恰当的是()。

A.“西风”起时的黄花本已很瘦,而此时人比黄花还瘦,以花衬人,更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销魂”之深B.黄花娇小瘦弱。

人比黄花瘦是说人比黄花更好看C.“人比黄花瘦”中将花与人相比,突显出人更加瘦弱D.花人相映,互为衬托;以人比花,更为形象【答案】 A2、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间”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候)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空隙)D.从郦山,道芷阳问行(从小路)【答案】 C3、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借落日来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或感伤的心情意绪的诗词。

下列不适合的是()。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D.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答案】 C4、在学习《丑小鸭》之前,老师让学生说出该作者著的其他童话作品,下列符合要求的是作品是()A.《白雪公主》B.《皇帝的新装》C.《灰姑娘》D.《睡美人》【答案】 B5、教师计划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A.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B.让学生在把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C.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D.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答案】 A6、在“经‘典’广告语”学习活动中,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运用典故的广告语。

下列学生搜集的广告语中,没有运用典故的是()。

A.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B.世外桃源怡园寻,安居乐业好家园C.胶鬲生涯,桓宽名论;夷吾煮海,傅说和羹D.美味引来天下客,酒香引出洞中仙【答案】 D7、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海燕》一课后附有一篇短文《句子成分》,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A.知识系统B.练习系统C.助读系统D.范文系统【答案】 A8、在某教师在教学前幻灯片出示了以下文字:A.沈雁冰B.沈从文C.老舍D.夏衍【答案】 D9、教师教学《过秦论》时提及秦孝公有“并吞八荒之心”的雄心壮志,强调“八荒”所指的地域范围。

2017-2021年浙江省语文中考卷分类——文学性阅读(寓言、童话、日记故事)分析

2017-2021年浙江省语文中考卷分类——文学性阅读(寓言、童话、日记故事)分析

2017-2021年浙江省中考卷文学性作品阅读(寓言、童话、日记故事)分析一、考查方式及出处如下统计表所示,近五年浙江省中考卷中逐渐出现除散文、小说之外的文体,在2020年、2021年呈现得最为丰富,浙江省十一个地区九份试卷中出现三四份,分值在13-20分童话、寓言、日记故事文体的考查方式基本为简答题,偶有一题选择题。

主要考查“概括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种能力。

文体不同,特征不同,考试的选择点不同。

在答题之前,学生需要储备一定的文体知识,熟悉阅读某类文章的知术语,抓住文章的核心特点。

以2020年宁波卷中的寓言《城堡旁的老树》为例,命题者一共设置了四道题目。

原题呈现1:【寓言·故事】1.万物有灵。

下面是老树讲的故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将故事补充完整。

(4分)【参考答案】1.(1)为了躲避老鹰的追捕,躲到了我的根下,发现了王冠。

(2)老鼠国和蟾蜍国开战。

为了赢取胜利,鼠王向我要这要那。

(4分。

每处2分。

答到要点即可)【评析】:此题考察的是情节梳理。

需要学生把握、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与此同时把握住要内容也有助于对于文章的解读和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金华、丽水】送给青蛙的大海〔日本〕山下春雄(15分)寓言 【宁波】城堡旁的老树 [意大利]马西米利亚诺·弗雷扎托(17分)日记故事【宁波】仓鼠爱德华的日记1990—1990(节选) [英]米里亚姆•伊利亚以斯拉•伊利亚【嘉兴、舟山】我想去看海(16分)【湖州】向前行的小龙虾 [意大利]詹尼·罗达利中(15分)原题呈现2:2.严文井说:“寓言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它长得又矮又小,说起话来却很逗。

”成人眼里非常严重可怕的事,在寓言里却变得轻松有趣,这则寓言也是如此。

赏析文中画线句,体会其中的“逗”,可以从用词、句式、标点等角度思考。

(4分)他对着鼠王愤怒地喊道:“你是哪里来的强盗?竞敢践踏我的土地!赶快离开这里,否则我就向你宣战!鼠王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大吼:“我现在谁都不怕。

《儿童文学名著导读》模拟试卷3

《儿童文学名著导读》模拟试卷3

嘉兴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儿童文学名著导读》试题(模拟3卷)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阅卷人一、单项选择题1. 以下科幻小说中由杨鹏创作的一篇是( )。

A.《月光岛》B.《看得见风景的房间》C.《神翼》D.《秘密时间之路》2. 下面叙述错误的是( )。

A. 金波将十四行这一独特诗体引入了儿童诗坛B. 冰心的诗歌主要是讴歌母爱、童真与大自然C.《小红马》是著名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少儿小说D. 台湾诗人李潼的代表作是儿童散文诗《大声公》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诗歌《未来的火车》作者是印度的泰戈尔B.英国儿童文学作家斯蒂文生著有探险小说《金银岛》和《夏天的太阳》C.《天鹅、梭子鱼和虾》是俄国19世纪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创作的寓言D.《畏影恶迹》《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等中国寓言均选自《韩非子》4. 儿童文学创作的主要视角是( )。

A.儿童视角B.成人视角C.两代人的对话、对比的视角D.少年作者的视角5. 拉·封丹对寓言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A.开创了寓言表现的新形式——寓言诗B.用散文体写作寓言C.大量地以植物作为寓言的主人公,丰富了寓言的形象D.对寓言理论的研究6. 儿童戏剧在我国古已有之,早在北宋初年,民间就有用( )表演故事的做法。

A.皮影戏B.木偶戏C.扁担戏D.傀儡戏7. 确立了童话在儿童文学中的牢固地位的两部作品是()。

A.《骑鹅旅行记》和《海的女儿》B.《丑小鸭》和《水孩子》C.《木偶奇遇记》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D. 《水孩子》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8. 儿童科学文艺具有激发儿童科学兴趣、培养儿童科学思维方面的独特作用,我们把这种独特作用称为儿童科学文艺的( )。

A.教育性B.故事性C.文学性D.抒情性9. 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曾经提出,一个有成就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要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这种说法提倡的是儿童文学创作中的()。

教师考核初中语文试题

教师考核初中语文试题

教师考核初中语文试题一、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湖上晚归蒋士铨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哪个字最具有表现力?为什么?(3分)(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3-7题。

(14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

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

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

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

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

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

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

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虽有千里之能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C.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若见而不收养D.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B.当是时,妇手拍儿声C.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D.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5.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统编版】高一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必修下册-教师版)

【统编版】高一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必修下册-教师版)

【统编版】高一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必修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

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

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

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地描写建筑的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

这些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的体裁、题材、手法上,还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诗经》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

诗中写道:“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势态好像人抬起脚跟望远,有的又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锦鸡那样飞翔。

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

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都是千古绝唱。

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

《红楼梦》可以称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同时也呈现了一种“文学建筑”,文学生成的建筑。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他们努力从书中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重建作者虚构的“大观园”。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综合了南方和北方园林与建筑特点的大观园,用文学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师卷一、走在中秋的月光里钱续坤①流行歌曲总是拥有其温润的土壤,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月亮之上》又让我蓦地感动了。

这感动有如潮水般涌动。

在这中秋的夜晚,歌声吸引着我的耳鼓,也震撼着我的灵魂。

②特别喜欢在月色如银的意境里散步,那种清纯的味道会让我想起浪漫的童年。

从前,中秋的月亮就是这般明亮,我的影子反复被皎洁的月光拉长——缩短——拉长,然后朦朦胧胧地投放在地上,被枝枝蔓蔓切割影射的曲线,竟然有了中国画的韵致,随着步伐的变化波形不停地抖动,或明或暗,或浓或淡;蛙噪和虫鸣又往往不期而至,此起彼伏地扑打着我的耳鼓,把年少时的无限联想和邈远遐思,全部引进玲珑、悦耳的神韵里。

那时候的我,俨然是一名快乐的歌手,肆意地弹奏着自己,而那月光就是一本被打开的乐谱。

③有歌当然还得有舞。

乡村的孩子对舞终究是敬而远之的,我亦毫不例外。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自得其乐,因为月亮之上,住着美丽、端庄的嫦娥,还有那只活泼、可爱的玉兔。

所以每次引吭高歌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会叠印出长袖飘飘、舞姿翩翩的神奇景象,觉得才子佳人乃天造地生,见众仙子为珠联璧合,有时甚至会捂着小嘴在那偷偷地乐。

嫦娥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版本,“飘然奔月”让人充满好奇,“托身蟾蜍”令人不可思议,“八戒垂涎”使人忍俊不禁。

及至后来我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才觉得嫦娥在月宫的日子并不美满如意,倒是我们无拘无束地撒野嬉戏,要比她幸福、温馨许多,正可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吴刚伐桂”和“天狗咬月”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详,以至于我常常充当说书人的角色,在村头的槐树下或者斑驳的老屋里,向小弟弟和小妹妹们有滋有味地说,绘声绘色地讲。

故而童年的月亮之上,萦系着我的遐思,寄托着我的梦想,构建着我的天堂。

④其实月光并不单纯是头顶那皎洁的一轮,她卧在《诗经》里,走在《楚辞》中,奔在唐诗宋词的大道上,给予文人墨客更多形而上的意蕴。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言简意赅,借月光起兴,寄托了浓浓的乡愁;杜牧“月白烟青水暗流,孤猿衔恨叫中秋”,哀婉沉郁,借猿啸抒怀,道出了深深的落寞;杨维桢“深情长是暗相随,月白清风苦相思”,把缠绵不尽的人间亲情,隐喻成皓月当空,莹澈万里;袁枚“明月有情来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又将未婚男女的款曲衷情,化为了蟾光已满,悱恻缠绵……天上的月亮被赋予了这么多的感悟、沉思和诘问,人们似乎找到了一种与此相关的生命意象,让其烛照自身的精神之旅,由她牵引心情的潮汐涨落。

不过月之情愫自古以来都带有悲戚的意味,适合于人们对本体进行思索,对灵魂进行观照,让善良的人守候心灵的田园,让作恶的人渡到超度的彼岸。

⑤因此,生命之月会伴着我们一步一步走向遥远,生命的那一端,仍然是眼前的这一轮,仍然带着她清冽的光泽,洗濯我们的喜怒哀乐,评判我们的道德准则,量化我们心灵深处对于情感的拥有程度,以及由此衍生的一切积极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⑥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近,伸手可触;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远,牵梦挂怀。

走在月光里,我会把自己永远存放在这样的朗照中,不以心为辎重,不以物为形役;走在月光里,我会像童年那样放声歌唱:“我等待,我想象,我的灵魂早已脱缰,马蹄声起,马蹄声落……1. “其实月亮并不单纯是头顶那皎洁的一轮,她卧在《诗经》里,走在《楚辞》中,奔在唐诗宋词的大道上,给予文人墨客更多形而上的意蕴。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分)答:结构上:过渡(或承上启下)。

(1分)文章由浪漫的童年的月亮过渡到文人墨客笔下的月亮。

这句话作者用“卧”“走”“奔”三个动词把月亮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们在月亮这个意象上寄托了人的精神生活层面的各种情感。

(2分)2.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4分)(1)那时候的我,俨然是一名快乐的歌手,肆意地弹奏着自己,而那月光就是一本被打开的乐谱。

答:在童年的月光里,我像个快乐的歌手一样,过着无拘无束、浪漫自由的生活。

这是对童年生活的生动写照。

作者把自己比成“快乐的歌手”,把“月光”比成“乐谱”,形象贴切,意境美妙。

(2分)(2)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近,伸手可触;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远,牵梦挂怀。

答:现实生活中的月亮天天都能看到,所以说“伸手可触”,而浪漫、快乐的童年在现实中渐行渐远,只能“牵梦挂怀”。

一实一虚,表现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

(2分)3.“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月亮之上》又让我感动了”,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会被它“感动”?(3分) 答:清沌的月色让作者想起了浪漫的童年生活;(1分)给予了文人墨客感悟、沉思和诘问,让其烛照精神,观照灵魂;(1分)“生命之月”洗濯喜怒哀乐,评判道德标准,量化情感的拥有程度;让作者产生了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1分)二、秋雨苏连硕秋已至深,我想不会再下雨了。

没想到,晚饭过后,便听到窗外刷刷的雨声。

我惊喜地喊,下雨了,下雨了。

正密,正疾,片刻便淋湿了。

好,好,不密,不疾,还有什么意思呢?没有一丝风,这雨落的均匀、平实、温柔。

它下它的,我行我的,一样的速度,一样的步履,不受干扰,若无其事。

正所谓随心所欲,我行我素。

天籁刷刷,我脚步亦刷刷,不过雨疾我缓罢了。

难得的天人和谐共鸣。

水泥路面有些水了,管它,啪唧啪唧地踩,如小孩般顽皮。

说是这样的说,顽皮一阵子可以,还是下意识地沿没有积水的碎石子路行了。

到了高大的廊亭,雨且疏了,只有棚顶淌下水的滴答声。

摸了摸铁丝,不湿,遂将腿抬上去。

平时我要喊几声的,此刻噤了喉咙,哑了嗓子。

老夫怎忍心“聊发少年狂”打扰这宁静的夜、宁静的雨呢?看不准湖面的雨点落下的波纹,只有平静复平静,柔和复柔和,温馨复温馨。

多么绮丽的雨夜呀。

蒙蒙的秋雨,濡湿了深秋的天空,滋润了尚未枯黄的草地与花树,清醒了我昏昏沉沉的头脑。

常人爱说春雨贵如油,是喜雨,美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秋雨,却总是有所偏见,说它的冷落、萧条与肃杀。

过于强调“一场秋雨一场凉”,缺少对于它的难得的坚韧、善良品格的讴歌与赞许。

甚或怀着责难,这么凉的天,下什么雨呢?真讨嫌。

殊不知,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

秋雨的特点,不只在于它的凉,还在于它的绵,它的柔,它的韧,跟“春雨贵如油”一样,说“秋雨贵如油”,当秋“乃发生”,“润物细无声”,是“喜雨”,也丝毫不过分。

至少农民会由衷渴望,喜滋滋称快庆幸的。

春雨,吝啬得很,稀疏极了,连个沙尘也压不住。

秋雨则不然,缱绻连绵,“随风潜入夜”,从早下到晚,淅淅,沥沥,簌簌,潺潺,涓涓,丝丝缕缕,袅袅婷婷,蕴涵着坚韧、持久的耐力;多豪爽,多气派。

秋雨也不是夏雨的没正邪——有时凶猛暴戾,有时干打雷不下雨,沥涝、干旱都具有极大的伤害性、毁灭性。

秋雨总是那么神清气定,从容平静,有条不紊,不急不躁,不张不扬,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应节而降,恰到好处,仿佛醇醪,仿佛甘霖。

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

细腻温情地送走酷热的夏,含情脉脉地迎迓着冷峻的冬。

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没有宽阔诚挚的胸怀,没有充沛的储备,怎会这么晶莹剔透、清幽隽雅、飘飘洒洒、淋漓酣畅地下得这样匀实,这样耐心,这样慷慨呢?苍天不老。

秋雨,是苍天的寄托,是苍天的胸臆,没有惆怅,没有感伤,没有飞扬跋扈,没有大轰大嗡,只有特立独行、真诚坦荡地洒落,那么凉,那么柔,那么韧,那么闲适,那么沉静,那么达观。

秋雨呀,浸沐着我的头脑,激溅着我的键盘,促我敲击着清醒、清新、清亮的文字。

当你平抚沉静下心来,你会真切地感到,雨毕竟在轻轻柔柔、袅袅娜娜既很努力很认真很随意很散漫地落呢。

不只是在脸庞,在眉间,在额头,还在心灵深处,丝丝清凉,缕缕甘美。

脱了绿叶外衣的高高低低的树木,没有委靡,伸出裸露的手臂在真挚地呼唤、拥抱着蒙蒙的细雨、脉脉地温馨。

眼前的这般柔细的雨,我尤其喜欢。

因为缱绻缠绵的最后一幕的喜雨,迎迓着姗姗来迟的第一场瑞雪,默默地传递承前启后的信息。

1.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1分)②文章由叙述描写转入议论,引出秋雨特点及秋雨带给我的感受。

(2分)2.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4分)(1)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

(2分)答:秋雨、冬雨也像春雨、夏雨一样有各自的可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

(2分)(2)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么?(2分)答:秋雨送走了夏季,迎来了冬季,让一年四季顺利地过渡,因此说它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秋雨神清气定,从容平静,飘飘洒洒,淋漓酣畅,耐心而慷慨,所以说它大度从容。

(2分)三、乡下的秋天汪红琼当太阳在豆荚里结籽的时候,秋光就像叶子一样薄了。

踩着阳光的经脉,一群打枣的小手在空中飞舞。

成熟的枣儿不熟的童心,挺着几竿竹棍,把秋色摇落。

那枣子,胖嘟嘟的,喜气洋洋地滚满一地,那欢声笑语,轻快明亮,像鸟叫一样直啄我心。

我扔下手中的赶鸡篙说,妈,我不给你赶鸡了,我想去玩。

妈说不行,这几天的日头一溜就没得了,谷不晒干怎能卖钱给你买花衣服穿。

我说我管你呢,你把谷晒这里让鸡随便吃得了,反正我今天不帮你赶鸡了。

妈不多和我理论,拿耙子围着禾场把谷划拉一圈后说,给你两角钱买东西吃,你再帮我赶一天鸡,好不?望着她手中的钱,我站在那里磨蹭许久,又默默地接过来。

但心中,恨透了那些鸡们,扬起竹竿就是一阵猛追紧打,直到满天鸡飞叫,落下一地毛才住手。

麻雀已经啾儿啾儿地向禾场洒下了一片激越的叫声。

空气里流淌着秋天咝咝的声音。

我孤单地坐在半块砖头上,看树上的秋虫怎样发出最后的喘息,看远处人们起伏不断的身影。

秋空明净而辽远,我小小的心灵已经衰草离离。

那个肩头飘扬着彩色气球的货郎怎还不来?我捏着两角钱,捏着一把汗,心里咚咚不停地拨着妈教给我的小算盘:五分钱一根的管子糖,两角钱可以买四根,等货郎来了一定要他卖五根,万一他不肯,就不买他的了。

妈每次给我钱的时候,都这样叮嘱我、教导我。

直到如今,每当我去买东西和人家砍不下价来时,总忘不了迸一句“我不买你的了”。

我很小气,像我妈。

奶奶在世的时候,这样说过,为了篱边桔树上那挂满枝头的桔子。

奶奶刚伸手去摘的时候,我喝住了:“不给你吃,你去吃鸡屎。

”秋风顺着篱笆根溜过,把零落的柴屑吹得像小动物一样走动。

妈在屋里一边把反复翻晒过的谷物归仓,一边传出尖叫来唤我:“叫老婆子来背她的口粮!”老婆子就是奶奶,是妈对奶奶的称呼。

妈每年秋天给奶奶口粮时,总要数落,说我和哥哥小的时候,老婆子不肯抱我们,经常睁着一双大眼看我们坐在地上摸鸡屎吃。

老婆子现在老了,动不得了,每年却还要吃她几百斤粮食。

妈对老婆子感到无可奈何,我也跟着不喜欢,虽然我早已忘记了鸡屎的味道。

我去喊奶奶,弓着小脚背,在屋门前凸凹不平的路上,在铺着柴草的禾场上,上下乱蹦,像一只误入歧途的蚂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