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风

合集下载

曾国藩家风故事

曾国藩家风故事

曾国藩家风故事曾国藩,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的家风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曾国藩的家风故事,不仅是一段家族传承的历史,更是一种家庭教育的楷模,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曾国藩家风故事的第一则,是关于孝道的。

曾国藩自幼丧父,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他从小就懂得孝顺,对母亲孝敬有加。

他曾说,“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

”这句话也成为了他一生的信条。

他的孝道精神感染了家人,也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成为了家族的传统美德。

其次是曾国藩对教育的重视。

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对子女言传身教。

他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不断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勤奋好学。

他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种家风影响了曾家后人,也使得曾家子孙成为了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才。

曾国藩还以身作则,注重家教。

他自己勤奋好学,一生不倦,不断励志向上。

他的精神影响了家人,也成为了曾家的家风。

他常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家风也激励着曾家后人,不断追求进取,励志奋斗。

曾国藩还注重家族和睦。

他倡导家庭和睦,亲如一家。

他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是最重要的。

”这种家庭和睦的氛围也成为了曾家的传统,使得曾家子孙团结一心,共同发展。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家风故事,不仅是一段家族传承的历史,更是一种家庭教育的楷模。

他的孝道精神、对教育的重视、以身作则、家族和睦等家风,都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这些家风也成为了曾家的传统美德,影响和激励着曾家后人不断追求进取,勇往直前。

曾国藩的家风故事,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成为后人学习和效仿的楷模。

曾国藩家风家训内容以及注解

曾国藩家风家训内容以及注解

曾国藩家风家训内容以及注解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的家风家训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家教的代表。

他的家风家训以“忠诚、勤勉、正直、谦虚、宽容、诚信、孝顺、尊敬”为核心,推崇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一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珍贵财富。

1. 忠诚曾国藩在家风中力挺忠诚。

他认为忠诚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无论是对家人、朋友、还是对国家和民族,都应该忠诚不渝。

他的忠诚指的是“忠于天命,忠于国家,忠于友情,忠于信仰”,这种忠诚不仅是说出口的而是要付诸实践的。

2. 勤勉曾国藩反对“懒散”和“轻浮”。

他认为,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要抓住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勤勉工作、精益求精。

他还说:“不勤劳则无功,不修身则无德”,可见他对于勤勉的重视。

3. 正直在曾国藩的家风中,正直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他认为正直即使面对困境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为任何利益妥协和妥协。

他的家风中也提到过要君子可责,这也是与正直相同的性质。

正直需要靠人的精神力量来支撑,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锤炼。

4. 谦虚曾国藩在家风中非常崇尚谦虚,他认为“君子谦而让,让而施,施而仁”,这其实就是让人们改变奢侈散漫的行为,懂得礼义博爱,并以身作则,做到“思己之谦,使人之权”。

同时谦虚也是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一种心态。

5. 宽容曾国藩主张以宽容的心态来审视和面对人,他认为人生在世难免会犯错误,倘若我们不能宽容别人,那么别人也无法宽容我们。

同时,要以善谋善断的态度,用聪明机智来化解矛盾。

曾国藩深知人心难测,面对多重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宽容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和修养。

6. 诚信曾国藩的家风中讲的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诚信。

他认为“承诺就是承担”的原则应当贯彻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贵在言出必行,做出信誉良好的表率。

诚信不仅是一个人的品质,也体现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应该深入人心、被严格遵守。

7. 孝顺曾国藩的家风中也特别强调了孝顺这个重要的精神。

他认为孝敬父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一种美德。

曾国藩家风故事简短概括

曾国藩家风故事简短概括

曾国藩家风故事简短概括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正直谦虚,注重家风建设。

他的家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勤俭节约:曾国藩认为“家教之本”就是勤俭持家,他从自身做起,一家人共同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和物品。

2. 诚信守信:曾国藩注重诚信守信,言出必行,言行一致,他经常说:“仁者无欺,义者无贰。


3. 重视教育:曾国藩十分重视教育,他不但自己勤学苦读,还注重教育子女和家人,使家人都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

4. 尊重长辈:曾国藩十分尊重长辈,对待父母、祖父母都非常孝顺,也注重家族间的尊重和团结。

5. 爱护下人:曾国藩注重爱护下人,他鼓励家人善待下人,尽量让下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这些家风不仅在曾国藩一家中体现,也影响到了曾家的后代和周围人。

曾国藩家风故事

曾国藩家风故事

曾国藩家风故事在教育子女后辈上,曾国藩的苦心孤诣、以身示范结出了累累硕果。

一百多年来,曾氏门庭名人辈出,多有所成。

曾国藩三个儿子(曾国藩长子早天,次子纪泽、三子纪鸿),五个女儿,在他的教诲下均秉承了好学、勤奋、俭朴、孝悌的良好家风。

在读书为明理的家教影响下,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只参加了一次乡试后,就专心攻读外文,阅览大量的西方著作,悉心学习西方文化,在外交方面显示了他的才干,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外交家。

次子曾纪鸿,专攻天文、算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曾国藩的女儿,在家风家教的熏陶下,出嫁后都是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

尤其是曾国藩最疼爱的“满女”曾纪芬嫁入衡山聂家后,秉承勤俭美德,丝亳没有千金小姐的娇纵习气,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使聂家门庭不断兴旺发达。

孙辈以后,曾国藩的后人依然人才辈出。

曾广锋,是曾纪泽的长子,跟随父亲出国期间刻苦学习外语,精通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后曾任京师大学堂译文馆总办,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

曾广钧,是曾纪鸿的长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23岁便中进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一位,被称为“翰林才子”。

曾国藩的直系后辈,到第四、五代时已达140多人,大都在学术、科技上有所成就,没有出过一个纨绮子弟。

曾约农,少年时期便远赴英国留学,获伦敦大学理科工程课学士,后倾尽全力投身教育事业。

曾宝荔,知名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个在伦敦大学获得理科学士的女生。

1918年,她创办长沙艺芳女校兼任校长,曾多次出席世界性的教育会议。

曾国藩的家风家教思想还深深地影响了曾氏族人。

曾国藩四位弟弟的后辈也多秉承曾家勤劳、俭朴、孝悌的家风,不论是读书、为官都有所成。

曾纪梁,是曾国藩大弟弟曾国潢的长子。

13岁时,便与堂兄曾纪泽每天徒步8里去九峰山上的之定慧庵读书。

咸丰末年,曾纪梁顺利考中秀才,但因有乡人曾戏言“曾氏家门鼎盛,县官每次送秀才一位“,便即易名,用学名怀柳再次参加县试,并再次中试。

此外,曾纪渠、曾纪瑞等也是曾氏后辈中的佼佼者。

曾国藩家训十六字箴言

曾国藩家训十六字箴言

曾国藩家训十六字箴言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曾国藩简介
2.曾国藩十六字家训的内容
3.曾国藩十六字家训的含义及启示
4.曾国藩家训的传承和影响
正文
曾国藩,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十六字家训被誉为千古家训,对后世影响深远。

那么,曾国藩的十六字家训是什么呢?
曾国藩的十六字家训是:“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这十六个字,简单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家俭则兴,意味着家庭要勤俭节约,这样才能使家庭繁荣昌盛。

人勤则健,意味着个人要勤奋努力,这样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意味着只要一个人能够勤奋努力,又能够节俭持家,那么他将永远不会贫穷。

这十六字家训,不仅是曾国藩的人生经验总结,也是他对后人的教诲和期待。

他希望通过这十六个字,教导后人如何过好生活,如何保持家庭的繁荣和幸福。

这十六字家训,既是曾国藩的家训,也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曾国藩的十六字家训,对后人的影响深远。

他的家训,既强调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勤奋努力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后人的品德教育、人生指导和家庭管理,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曾国藩的家训,也因此被誉为千古家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曾国藩的十六字家训,不仅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曾家后人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家后人,秉承曾国藩的家训,勤俭持家,勤奋努力,使曾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家风和家庭传统。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十六字家训,既是他的人生经验总结,也是他对后人的教诲和期待。

古今中外家风家训的故事简短

古今中外家风家训的故事简短

古今中外家风家训的故事简短1. 曾国藩的家风:爷爷常跟我说,曾国藩可是个厉害人物呀!“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就像我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爸爸妈妈一直很重视我的学习,每天晚上都陪着我做作业,这不就是一种传承嘛!- 日常例子:我在房间做作业,有点不耐烦了,就喊:“哎呀,太难了,不做了!”这时爸爸走进来,摸摸我的头说:“宝贝,你想想曾国藩爷爷说的话呀,我们要努力学习呢!”我看着爸爸认真的眼神,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继续写了。

2. 傅雷的家训:“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

”妈妈给我讲傅雷家书的时候常提到这句话。

在我家,爸爸妈妈也总是教我要先学会做人,再去追求其他的呀!- 日常例子:有一次我和小伙伴闹矛盾了,气呼呼地回家,妈妈知道后耐心地说:“宝贝呀,要像傅雷说的那样先好好做人呀,和小伙伴好好相处。

”我想想觉得自己太冲动了,第二天就主动和小伙伴和好了。

3. 孟母三迁:哇,孟母可真伟大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为了孩子能有好环境,不断搬家呢。

我也很幸运有个好的成长环境呀!- 日常例子:周末我们一家去公园玩,看到一些小朋友在打闹,妈妈就说:“看,环境对人多重要,就像孟母一样要给孩子选好环境。

”我点点头,觉得自己要好好珍惜现在的一切。

4. 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爸爸常拿这句话来教育我。

虽然我还小,但我也知道不能太浮躁呢!- 日常例子:我考试没考好很沮丧,爸爸就跟我说:“别灰心,要像诸葛亮说的那样保持宁静的心呀,下次努力就好。

”我听了心里慢慢平静下来。

5.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这四个字多有力量呀!就像我们也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我家也经常教育我要爱国呢!- 日常例子:国庆节那天,我们一家人看电视里的阅兵式,我激动地说:“我长大了也要保卫国家!”妈妈笑着说:“对呀,要像岳飞一样有爱国精神。

”6. 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这句话我可是牢记在心呢!每次吃饭我都不会浪费粮食啦。

曾国藩的家教家风

曾国藩的家教家风

曾国藩的家教家风自从唐浩明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出版之后,海峡两岸悄然兴起一股“曾国藩热”。

我是曾国藩家乡人,数十年来,笔者采访了当地村组许多上了年纪的有识之士,因而对曾国藩及其家族后裔的真实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家乡人最为崇尚的,首推曾国藩的家风家教。

纵观古今,凡达官贵人之家,大多好景不长,因其子孙逐渐骄奢淫逸,过不了两三代,便门第没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唯独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家庭,至今190余年间,绵延至第八代孙,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

曾氏家族之所以如此人才辈出,是与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教、丰富的家庭藏书密不可分的。

(一)曾国藩严谨的家风,既为当时和后人崇尚,也为乡亲和世人称道。

1811年,农历十月十一亥时,曾国藩诞生在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天子坪村。

曾家祖祖辈辈都是勤劳节俭、忠厚善良的农民。

曾国藩从小受家庭影响,半耕半读发奋苦学成材,后因战功卓著封侯拜相官至极品,且四个弟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齐如雁阵皆受皇封同做高官,赢得满族荣华。

但他时时处处谦虚谨慎,再三告诫子孙后代必须“半耕半读,勤俭持家,以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

”要他们亲自参加打草、捡柴、拾粪、插禾、锄地、收割等农事劳动,不许仗势欺人,不许使婢差奴。

曾国藩对祖父星冈公遗下的“治家八字诀”甚为推崇:“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八件事情)。

”其住宅取名“八本堂”。

八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这八本是曾氏书香门第家庭教育之精髓,曾国藩兄弟及其子孙后代终身行之不懈。

此外,曾氏祖传家规家风还有三不信:不信僧巫(和尚师公),不信地仙(风水先生),不信医药(凡药三分毒);三致祥:孝致祥,和致祥,恕致祥;以及“勤俭孝友”四字要诀:勤劳俭朴持家,孝敬父母长辈,友好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居。

曾国藩家风家训内容以及注解

曾国藩家风家训内容以及注解

曾国藩家风家训内容以及注解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宝琳,号忠介,湖南衡州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并以反对太平天国运动立下赫赫战功。

曾国藩被誉为“复兴之父”,他提倡“真通理,善鉴史”,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他对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视,特别是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制定了一系列家风家训。

曾家家风和家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诚实守信:曾国藩要求自己和家人始终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不撒谎,不欺骗他人。

他强调,一个人的诚信可以决定他的人格价值。

2.尊敬长辈:曾国藩重视尊敬长辈的道德价值观,他强调尊重父母、尊敬师长,尊重长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3.孝顺父母:曾国藩强调孝顺的重要性,他认为孝顺父母是儿女的天职,要时刻关心照顾父母的身体和心情,为父母的晚年生活添一分温暖。

4.务实进取:曾国藩主张务实进取的精神,他鼓励家人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他认为只有实实在在地工作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5.勤俭节约:曾国藩注重家庭的勤俭节约,他认为节约是一种美德,不浪费是一种责任。

他要求家人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不奢侈浪费。

6.忠诚奉献:曾国藩强调忠诚奉献的精神,他要求家人为国家和社会尽一份力,为人民的福祉而奋斗。

他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诚奉献的意义。

7.扬善抑恶:曾国藩提倡扬善抑恶的原则,他教导家人要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要追求真善美,摒弃邪恶和不义。

以上只是曾家家风和家训的一部分,这些指导和要求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影响。

通过遵循这些家风家训,曾国藩的子女在德行和品格上都有了较高的自觉和自律,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家风家训的注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1.诚实守信:注重培养家人的诚实守信的品格,要教育孩子们明辨是非,理直气壮,不说谎话,不欺骗他人。

诚实守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家风所谓家风,指在一个家庭或家族成员中沿袭下来的道德风貌和家庭传统。

全民谈家风,是件大好事,于是想起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

作为近代湖湘文化集大成者,曾国藩一生秉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把“齐家”摆在突出位置,他疏理治家方略,形成“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治家八字诀,推出“尚廉、尚谦、尚劳”的家教家规,使世代子孙从中受益,曾国藩秉承的家风很值得今人借鉴。

最能体现曾国藩家风的,当然是收录一千五百封信札的《曾国藩家书》了。

该“家书”记录了曾国藩三十年从政、领军生涯中的家教心得,涉猎内容涵盖教子、持家、治学、交友、修身、理财、用人、处世、治军、从政等方方面面。

“一滴水可见阳光”,曾氏行文从容镇定,运笔挥洒自如,于平平无奇“拉家常”中蕴含许多真知灼见,充满人文关怀,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召力。

这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生活宝鉴,难怪它成为中华传世家教之经典。

歷年来笔者多次拜读该书,越读越觉得意味深长、歷久弥香。

我们读《曾国藩家书》,最看重的还是其家庭教育,这些全表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曾国藩受此薰陶并发扬光大。

无论在教子读书、研究学问、勤俭持家、自尊自立、修身养性、做官从政等各个方面,他都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学养造诣和道德操守呼之欲出。

所以民间素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巖”之说,近代曾国藩更被奉为“官场楷模”。

研读家书,曾国藩确实不愧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出身农家,他终其一生与俭朴相伴。

笔者探访过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的曾国藩故居“思云馆”。

导游介绍,曾国藩不讲究膳食,通常每顿饭只有一个菜,因此博得“一品宰相”美誉。

三十岁时曾国藩做过一件缎马褂,却每年只在喜庆日穿一下,珍藏三十年而不换新的。

在京城上朝,他坚决不坐一品官轿,只坐普通蓝呢轿子。

他小女儿少时随母到两江总督府,穿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曾国藩觉得太奢华,命她立即换一条没花边的裤子……有这等严父,曾家老少自然始终传承俭朴家风,谁也不敢越轨半步。

在家书中,曾国藩写道:“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

”他要求妻儿和媳妇每日纺纱、做鞋,新媳妇进门无论出身如何均须下厨和做家务;他要求家人不得借侯府之家摆阔气,“后辈子侄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舆马”。

曾国藩终其一生明道京师经世、宁静致远,君子为学、厚德载物。

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简养俭、以廉明志,他以自己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赢得后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

他的《家书》堪称中国近代家教范本、中华优秀家风的结晶。

正是靠这种优良严谨的家风,使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大为成功,其子女后代一个个牢记父训,勤奋好学、廉洁处世,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才。

优秀家风加之家学渊源、严格要求,曾国藩的兄弟子侄、亲朋好友乃至门生故旧深受影响,曾氏后裔人才辈出,构成一个名声远播的名门望族。

据统计,曾国藩兄弟五房中出过成功人士约二百四十多位,包括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学者、科学家和高级干部,其中有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曾纪官、曾广銮,翰林曾广钧,资政大夫曾广江,刑部员外郎曾广镕,女诗人曾广珊,教育家曾约农、曾宝荪,翻译家曾宝葹,化学家曾昭抡,教授曾昭枚、曾昭权、曾昭亿、曾宪楷、曾宪柱、曾宪森,考古学家兼博物馆学家曾昭燏,园艺学家曾宪朴,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研究员曾宪榛,出版家曾宪源,画家曾厚熙,导演曾宪涤等等。

曾国藩曾是一位有争议的歷史人物,数十年来国人对其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力挺他的人抑或憎恨他的人,对他的家书无不追捧备至拍案叫好。

毛泽东曾夸曾国藩是“办事(干事业)兼传教(传播思想学说)之人”,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足见曾氏影响之大。

《曾国藩家书》何止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含为人哲理、指导做人处世、持家教子的家风宝典!当今社会,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无愧于国家民族的栋樑之才?读一读《曾国藩家书》定会大有裨益。

曾家何以能颠覆“富不过三”的潜规则,从这本家书也不难看出箇中奥秘!顺便说一句,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曾国藩家书》是绝不可能面世的,今天能读到此书,实乃国之幸、民之福也!向曾国藩学习“拙诚”式领导力在虚浮、圆滑、取巧、推诿成为社会普遍心态的清朝晚期,曾国藩大胆地提出“天道忌巧”的命题。

他高呼“去伪而崇拙”,这个“拙诚”的工夫是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也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

而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

军事的失败只是一种表象,它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

大清王朝要想走出这场空前的危机,必须解决人心的问题。

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用人:尚朴实,耐劳苦任何理念最终都需要认同理念的人去实现。

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选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一个组织会养成什么样的作风。

湘军靠什么打胜仗?靠什么持续地打胜仗?就是这种“尚朴实,耐劳苦”的作风。

而湘军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作风,关键就是湘军选募时坚持选用朴拙之人。

曾国藩的用人,从表面看来迂阔笨拙,其实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

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

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

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作战:扎硬寨,打死仗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组织文化:还我真面,复我固有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

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心性: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任何一种理念的践行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与障碍。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充满了挫折与逆境,但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以“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的意志力量坚持到了最后。

曾国藩说:“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取巧只是小聪明,只会得利于一时;拙诚才是大智慧,方可奠基于长远。

正如梁启超评价的那样,曾国藩并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著名人物中,他被认为是最迟钝愚拙的一位。

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了古人所说的三不朽的境界,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一生得力的地方,就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尽百千险阻而不屈服,如此而已!如此而已!曾国藩的文化自省与实践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洋枪洋炮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同时也打乱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文化秩序,中国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西方文化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起冲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有觉悟的中国人开始了对国家救亡道路的探索,开始了对民族文化的反思。

作为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的曾国藩,其文化自觉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和实践精神,对于我们思考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书生带兵——文化的力量在历经10余年京官生涯后,曾国藩因母丧成为一个在家守制的丁忧侍郎。

时值太平天国风生水起,撼动了清廷东南半壁。

为巩固统治秩序,咸丰皇帝向曾国藩发出上谕,让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

本欲在家终制的曾国藩,在接到武汉失守、人心惶恐的消息后,经郭嵩焘力劝,赴长沙团练乡民、搜查土匪。

在楚勇练就、船炮齐备、准备出征时,曾国藩作《讨粤匪檄》,布告远近,向太平天国发出了宣战书。

在檄文中,曾国藩首先用排比的句式,犀利的言辞指出:洪杨五年来“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两湖三江被胁之人曾犬豕牛马之不若。

此其残忍残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憾者”。

接着更以人伦尽毁,农不能耕、商不能买、士不能读形容太平天国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发出“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的号召,让读书人群起而攻之,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

曾国藩进一步列举了“粤匪焚郴州之学官,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

嗣是所过郡县,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

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朝不焚,无像不灭”的行为,意在激起全民公愤,助其“殄此凶逆,救我被掳之船只,找出被胁之民人。

不特纾君父宵旰之勤劳,而且慰孔孟人伦之隐痛。

不特为百万生灵报枉杀之仇,而且为上下神祇雪被辱之憾。

”檄文最后,曾国藩恩威并施,号召血性男子、抱道君子、仗义仁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对这些人或以宾师相待,或奏请优叙,或授官爵,而反戈者将免死。

如果“甘心从逆,抗拒天诛”,则“大兵一压,玉石俱焚”。

在《讨粤匪檄》的号召下,很多读书人加入了湘军的队伍,成为湘军的中坚力量,在湘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在曾国藩和读书人组成的湘军将帅带领下,湘军刊刻《船山遗书》,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求治国用兵之道用于军政实践。

从发布《讨粤匪檄》到刊刻《船山遗书》,曾国藩对于文化作用的认识和利用,成为其文化自觉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经世为用——实践是检验文化优劣的唯一标准《曾文正公年谱》记载,曾国藩“公之为学,其大纲宗,略见于所作《王船山遗书序》,而备见于《圣哲画像记》。

自登第以还,于学无所不窥,九经而外,诸子百氏之书,靡不规得要领。

其于《庄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明史》、《文献通考》、《五礼通考》数种,尤笃好不厌,治之三反”。

对此,曾国藩的好友欧阳兆熊写过一篇《曾文正一生三变》的文章,指出:“文正一生凡三变。

其学问初为翰林词赋,既与唐镜海太常游,究心儒先语录。

后又为六书之学,博览乾嘉训诂诸书,而不以宋人注经为然。

在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