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

合集下载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说课稿1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说课稿1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是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唐代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包括唐代的服饰、饮食、住宅、婚姻、科举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社会的基本风貌,认识唐代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唐代社会的具体风貌和文化特点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结合新知识进行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代的服饰、饮食、住宅、婚姻、科举等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认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代社会的繁荣与开放,认识我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代的服饰、饮食、住宅、婚姻、科举等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唐代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唐代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导入,引导学生感受唐代的繁荣与开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代的服饰、饮食、住宅、婚姻、科举等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主学习的内容,探究唐代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4.讲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合作探究结果,进行讲授讲解,梳理唐代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的主要内容。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教学设计2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教学设计2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是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唐代的社会风尚,包括服饰、饮食、节庆、婚姻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唐代的文化成就,如诗歌、书法、绘画等。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对唐代社会风貌和文化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唐代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文化现象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代服饰、饮食、节庆、婚姻等方面的社会风尚,掌握唐代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唐代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代服饰、饮食、节庆、婚姻等方面的社会风尚,以及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化成就。

2.难点:唐代社会风尚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创设唐代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唐代社会风尚和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案例,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内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源。

2.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素材。

3.学生分组名单和讨论话题。

4.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或视频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唐代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服饰、饮食、节庆、婚姻等方面的社会风尚,以及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化成就。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教学设计3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教学设计3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唐代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包括唐代的服饰、建筑、艺术、宗教等方面。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唐代社会风尚与文化的了解相对较为片面。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视频等途径获取信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特点,认识唐代服饰、建筑、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唐代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特点。

2.难点:唐代服饰、建筑、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唐代社会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

2.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代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感受唐代的社会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特点。

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唐代服饰、建筑、艺术、宗教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说课稿2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说课稿2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是一篇介绍唐代社会风尚和文化的文章。

文章从唐代的社会风貌、社会习俗、文化活动等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了唐代社会的特点。

文章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既能帮助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唐代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唐代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唐代社会风尚和文化方面的认识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社会风尚和文化为主题,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唐代社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社会习俗和文化活动,掌握唐代社会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代的社会风貌、社会习俗和文化活动。

2.教学难点:唐代社会风尚和文化活动的内在联系,以及唐代社会特点的全面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唐代的社会风尚和文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代的绘画、诗歌等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唐代社会风尚和文化的学习。

2.讲解与展示:分别从唐代的社会风貌、社会习俗和文化活动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和资料,生动展示唐代的社会风尚和文化。

3.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唐代社会风尚和文化活动的内在联系,讨论唐代社会的特点。

4.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反思唐代社会风尚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标题: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1.社会风貌2.社会习俗3.文化活动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环节的积极性。

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PPT课件 岳麓版

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PPT课件 岳麓版


18、努力也许不等于成功,可是那段追逐梦想的努力,会让你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沉默努力充实安静的自己。

19、你相信梦想,梦想才会相信你。有一种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20、生活不会按你想要的方式进行,它会给你一段时间,让你孤独、迷茫又沉默忧郁。但如果靠这段时间跟自己独处,多看一本书,去做可以做的事,放下过去的人,等你度过低潮,那些独处的时光必定能照亮你的路,也是这些不堪陪你成熟。所以,现在没那么糟,看似生活对你的亏欠 ,其实都是祝愿。
2.张旭和怀素: 都是草书名家。张旭创造了“狂草书”,
字体变化多端,率意自如,被誉为“草圣”。 怀素将张旭的狂草发扬光大,写得更加流畅, 挥洒自如。
类 人物 别
诗 李白 歌
杜甫
朝代
代表作
唐朝全盛 《静夜思》《春晓》
由盛转衰 “三吏,三别”
评价 “诗仙” “诗圣”
白居易 晚唐
书 颜真卿 唐朝 法 柳公权 唐朝
——《杜陵叟》
琵 琶 亭 及 白 居 易
3.唐诗总体特点: 唐诗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
的社会生活画卷。
三一 探究点:唐朝的四位书法大师
1.颜真卿和柳公权: 他们都擅长楷书。颜真卿的字字体饱满,
用笔肥厚粗拙,但内含筋力;柳公权的字法度 严谨,棱角分明,以骨力劲健著称。他们的书 法被称为“颜筋柳骨”。
第六单元 开放与革新的隋唐时代 第26课 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
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与少数 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 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
你能说出下列生活在唐朝时期的诗人的名字吗?
李白
杜甫

第26课:唐代社会风尚与文化

第26课:唐代社会风尚与文化
13
2.唐朝的代表诗人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王维、李白、杜甫 中唐:李贺、白居易 晚唐: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魔” 白居易
14
诗仙——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 ——《行路难》
李白生活在唐朝哪一时期?诗歌的特点?
2020/11/5
21
第26课:唐代社会风尚与文化
第26课: 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
一、多元开放的社会风尚 二、五彩纷呈的唐诗
2
一、多元开放的社会风尚
1.“胡风盛行” 2.中西文化交流 3.妇女地位提高
3
1.“胡风盛行”
唐代文化兼收并蓄,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
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 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17
3.唐诗的特点 ①风格多样,题材广泛; ②展现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18
知识总结

一.多元开放的社会风尚

1.“胡风盛行”

2.中外文化交流

3.妇女地位提高

二.五彩纷呈的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2.唐朝诗人的代表

3.唐诗的特点


19
当堂检测
1. 唐朝时,出现“胡风盛行”的民族交融局面,下列领域内不属于此项的是( ) A.生活方式 B.政治制度 C.风俗习惯 DB.音乐舞蹈
胡旋舞图(壁画)
4
唐戴面纱女陶俑
唐 墓 壁 画 反 映 的 妇 女 发 型 、 衣 饰
5
新疆吐鲁番出土唐代面制点心

初中历史_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ppt

初中历史_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ppt

一 探究点:唐朝的四位书法大师 三
1.颜真卿和柳公权: 他们都擅长楷书。颜真卿的字字体饱满, 用笔肥厚粗拙,但内含筋力;柳公权的字法度 严谨,棱角分明,以骨力劲健著称。他们的书 法被称为“颜筋柳骨”。
2.张旭和怀素: 都是草书名家。张旭创造了“狂草书”, 字体变化多端,率意自如,被誉为“草圣”。 怀素将张旭的狂草发扬光大,写得更加流畅, 挥洒自如。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①诗歌内容、特点:主要 歌颂国家的强盛、河山的 壮美,既豪迈奔放,又清 新飘逸,充满奇特的想象, 体现了盛唐高扬的个性、 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②代表作:《望庐山瀑 布》、《行路难》、《蜀 道难》、《将进酒》等。 ③尊称:“诗仙”。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5. 书法被称为“颜筋柳骨”的是下列哪两位书法 家(
B

①柳宗元 ②颜真卿 ③柳公权 ④张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3、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 芬奇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 贝克 6、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7、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2、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 罗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 F· 斯特利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 林肯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说课稿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说课稿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唐朝的社会风貌、唐代的宗教信仰、唐代的文学艺术三个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感受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认识唐朝的繁荣与开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唐朝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时期的壁画、诗词等,引导学生感受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唐朝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唐朝时期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唐朝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通过对唐朝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的了解,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通过想象唐人的生活,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课文及讨论,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唐人时的衣食住行情况,借此体会盛唐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通过诗歌了解极为大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唐人的生活情况,体会盛唐时代生机勃发的活力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发扬奋发向上的精神,塑造自信大度的气质。

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学习的决心。

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元开放的社会风尚;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胡风盛行”的原因;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杜甫诗句导入新课。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
杜甫的《忆昔》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景象。

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种景象?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多元开放的社会风尚
1.图片展示(唐朝唐朝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2.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说说唐朝社会风尚出现的原因和表现?(1)出现的原因:
a、唐前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
b、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往频繁,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多元开放的时代特点。

(2)表现:
a、唐代文化兼收并蓄,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b、在唐代,大量来自中亚、西亚的移民进入中原地区,许多外来宗教也随之传播。

唐朝推行开门的宗教政策,允许信徒建寺传教,使唐代的宗教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

c、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婚姻方面也比较独立自主。

3.善思:
元稹有诗说: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结合本图片,你能从中感受到唐朝的什么社会风尚?
讨论后明确:“胡风盛行”的社会风尚。

4.说说唐朝社会风尚的特点?
教师指出: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多刚健豪迈的尚武。

探究二:博大弘放的精神风貌
1.简要介绍唐长安城。

(复习)
2.师生共同探讨:
你在长安城里感受到的盛唐精神是什么?
(1)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的特点。

(2)精神:博大开放、汇纳百川、充满活力的时代精神。

整个社会激荡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唐朝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原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运鼎盛,以及科举等一系列的社会革新。

探究三:五彩纷呈的唐诗
1.(多媒体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画像)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白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内容)分组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内容?
答案提示:①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

②杜甫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③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3.(多媒体出示问题:通过朗诵,同学们感受到李白诗歌有哪些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有哪些特点?
答案提示:①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③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4.(多媒体出示表格:填写唐朝书法和绘画大家的基本概况简表)
四、巩固练习
完成本课《基础训练》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