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言文二则 优秀教案
文言文二则【教案】

文言文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这两篇文言文。
2、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二则的大意,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3、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4、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其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准确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理解文言文二则的含义,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3)引导学生领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体会文言文简洁而深刻的表达特点,能够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问题和道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言文中的语言规律和文化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文言文相关的小故事或者引用一句经典的文言文语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出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纠正读音。
(三)理解文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文意的理解,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如“之”“其”“而”等虚词的用法,以及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言文的内容。
(四)深入探究1、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特点,如他们的言行、思想等。
2、探讨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启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3、比较两篇文言文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认识。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阅读一些与这两篇文言文主题相关的其他文言文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2、鼓励学生模仿文言文的写作风格,进行简单的文言文创作。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 《文言文二则》教案2篇

第五单元导读【单元导教】本单元围绕“科学精神”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
这些课文,有的是对自然想象的独特认识和解释,有的是对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或身边的事物展开的探究,有的则是对未来科技展开的奇特想象,呈现了人们不同的思考和探索。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重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
教学时,可通过精读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再结合“小练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迁移运用,加深他们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认识20个生字,会写24个字和37个词语。
阅读: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文言文二则。
》2.能概括文中事例,体会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3.能根据相关语句体会人物形象,感受探索精神。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表达:1.能围绕辩题搜集、整理材料,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抓住对法讲话中的漏洞进行反驳,用语文明。
习作:1.能展开想象,写出奇特而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
2.能根据别的建议修改习作。
14 文言文二则【课前解析】本课安排了《学弈》《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深入浅出,引人深思。
通过学习两篇文言文,要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的语文要素。
同时,感受人物形象,探索学习要专心致志,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文精神。
关注文言文学习:小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放慢,停顿得当,还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在熟读文言文的基础上,达到背诵。
在理解方面,学生可以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可以有一些自己的感悟。
对文中蕴含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阐述,但不能脱离文本,随意解说。
关注人文主题:《学弈》全文短小精悍,通过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事中见理,告诉读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文言文两则》教案

《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掌握两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介绍。
两篇文言文的选择和简介。
针对每篇文言文的设计问题和讨论题目。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策略2.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互动法:通过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对文言文的理解。
2.2 教学策略引入兴趣:通过相关故事或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分步教学: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内容和主旨。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
讲解文言文:讲解每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文言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3.2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视频或听讲解,了解文言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理解内容和主旨。
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回答设计问题,展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评估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讨论成果。
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文言文教材或选集。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或电脑。
与文言文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料。
5.2 教学材料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包括文言文文本和相关注释。
小组合作讨论的卡片或问题列表。
课后作业或小测验的题目和答案。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文学鉴赏,分析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4.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

14.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14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叶公好龙》《东施效颦》古人写的文章,我们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学弈》也是一篇古文。
2.走近作者:孟子(公元前372 -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写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重点)3.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重点)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援:右边是“爰”,不要写成“爱”。
俱:“具”下框窄长,里边是三短横,都靠左边,下边一横要长,撇和点要外展。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该页是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孟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1、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试读质疑1、初读课文。
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再读课文。
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质疑。
三、研读交流1、探究疑难,深入研读:⑴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①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②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③ 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⑴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① 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② 学习生字,指导识记书写。
③ 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④ 指导朗读。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⑴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 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② 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
2、串联全文,整体把握:师生问答,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吟诵体味1、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自由练读。
小学语文《文言文两则》教案优秀范文3篇

小学语文《文言文两则》教案优秀范文3篇小学语文《文言文两则》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2.教学难点是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奕》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
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教学教案

《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援、弗”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
4.懂得《学弈》里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重点:1.会写“援、弗”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学弈》里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学弈一、导入新课。
1.诵读导入:一起诵读文言文:《司马光》——群儿戏于庭。
《杨氏之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书戴嵩画牛》——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2.在大家展示的诵读句子中,说一说你发现哪些句子是讲道理的呢?你还知道哪些文章是讲道理的吗?预设:《书戴嵩画牛》是讲道理的。
3.同学们,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不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揭示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融合了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4.一起走进课文《学弈》。
课堂交流:提示:你知道“专心致志”的含义吗?这个故事的出处是哪里呢?你对孟子有哪些认识?5.人物解读: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读文章,解决生字问题,规范断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课本上的读音和注释,自读课文。
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把课文读两遍。
(2)同桌互相听读,讨论、修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把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
2.能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难点1.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学弈》。
(简介孟子)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是什么意思?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3.课件出示本课易读错的字词,学生齐读。
(诲、惟、鸿鹄、弓缴、弗、矣、与,强调“为”是个多音字)4.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分小组自学,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
2.理解句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3)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叶公好龙》《东施效颦》古人写的文章,我们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学弈》也是一篇古文。
2.走近作者:孟子(公元前372 -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写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重点)3.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重点)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援:右边是“爰”,不要写成“爱”。
俱:“具”下框窄长,里边是三短横,都靠左边,下边一横要长,撇和点要外展。
弗:“弓”扁宽,上横要短,最下横要长,左边是竖撇,右竖要长。
四、品读释疑1.指导朗读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翻译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拉弓搭箭去射它。
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两个人跟他学下棋做铺垫。
4.讨论交流:《学弈》中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结果如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叙述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不同的学习态度。
“专心致志”“惟”写出了其中一个人听课时聚精会神的状态;“一心以为”“思”则写出另一个人听课时三心二意,精力不够集中的情形。
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5.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课后第3题)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
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总以为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却学的不如前一个。
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说明了做什么事情都得专心致志才能成功的道理。
3.课堂小结《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让我们懂得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课文文辞凝练,含义深刻,是孟子的传世之篇。
六、当堂检测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1.两小儿辩日2.走近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
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写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重点)3.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重点)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理解词语。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5.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两小儿辩日》通过写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事。
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辩:三部分要写紧凑,两个“立”的下横都稍长,左边“十”的竖变为撇。
四、品读释疑1.指导朗读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2.翻译孔子到东方游学,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就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向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3.两小儿各自提出了什么观点?依据是什么?一儿认为早晨太阳离人近,中午太阳离人远;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4.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1)一儿从视觉角度出发,用两个比喻句“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具体说明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看上去大,离人近;正午时太阳看上去小,离人远。
(2)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引起人们的思索,突出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5.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一儿用“沧沧凉凉”“如探汤”分别描述早晨和中午太阳照在人身上的感觉,从而说明中午气温比早晨高,所以中午太阳离人近。
6.“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孔子不能决”表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7.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以反问句式结束全文,并无讽刺之意,反而显出小孩子的纯真可爱。
8.“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是视觉误差、错觉。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
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
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9.“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教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不是。
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10.阅读方法解密: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说明观点的时候需要有根据,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可以增强说服力。
运用:《两小儿辩日》中,两儿的观点不同,但他们说明观点时都有事实根据,以致于“孔子不能决也”。
11.讨论交流:通过对两个故事内容的了解,说说应该怎样学,如何辩。
通过《学弈》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切不可三心二意。
通过《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辩论时要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要有支持观点的依据。
12.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课后第3题)《两小儿辩日》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是远小近大。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13.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的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课后第4题)前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根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大,中午的时候看起来小的感受和离得远的事物看起来小,离得近的事物看起来大的常识。
后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根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冷,中午的时候感觉热的感受和离发热物体近感觉热,离发热物体远感觉凉的常识。
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两小儿辩日》通过写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3.课堂小结文章节选自《列子·汤问》,它叙述了古时候,两小儿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没有做出判断。
说明了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六、课堂拓展推荐阅读:《郑人买履》七、当堂检测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