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高品质版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孙悟空和红孩儿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3)能够领悟故事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故事情节;(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感悟孙悟空和红孩儿的性格特点;(3)通过分析思考,提炼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正义的品质;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简介:《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讲述了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遇到善于吐火的红孩儿,两人展开激战。
孙悟空凭借聪明才智和神通广大,最终战胜红孩儿,使其归顺佛教。
2.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2)孙悟空和红孩儿性格特点的分析;(3)故事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游记》及孙悟空、红孩儿的角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讨论交流:4.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精彩片段,进一步感悟人物性格。
5. 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如勇敢、智慧、正义等。
对学生的阅读、讨论、角色扮演等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故事,谈谈你对孙悟空和红孩儿的看法,以及他们给你带来的启示;2. 选取《西游记》中的另一个故事,简要介绍情节,并分析其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孙悟空和红孩儿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故事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领悟程度;4.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及对人物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挑选《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中的典型情节,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设计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理解团结协作、勇敢担当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介绍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背景、经过和结果。
2. 人物形象: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3. 主题思想:探讨故事中所体现的团结协作、勇敢担当等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掌握,人物形象的把握,主题思想的领悟。
2. 教学难点: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营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游记》和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背景。
2. 讲解故事情节:详细讲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经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4. 探讨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所体现的团结协作、勇敢担当等价值观。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进行互动交流。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检验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3. 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体会,以及对故事的新颖解读。
七、作业布置1. 阅读:《西游记》其他章节,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故事,简要介绍情节和人物。
2. 写作:以孙悟空或红孩儿为视角,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故事中的心情和感受。
教学设计4:第3课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吴承恩及写作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学习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我校研究实践的“学问思辨行”五步教学法。
【学法导航】1.依托文本理清情节线索;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学习用具】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等。
【教学过程】一、指定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情况:(一)多媒体展示《西游记》的内容《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
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
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
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孙 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这一情节的主要内容。
2、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等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探讨这一情节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梳理“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情节脉络。
(2)分析孙悟空和红孩儿的性格特点。
2、难点(1)理解红孩儿形象的多面性。
(2)探究这一情节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这一情节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和红孩儿之间的冲突。
2、情节梳理(1)请学生自主阅读“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相关章节。
(2)让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情节的发展过程,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3)教师总结情节: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便用计掳走了唐僧。
孙悟空为救师父,与红孩儿展开多次较量。
红孩儿善于喷火,孙悟空一度陷入困境,但最终凭借智慧和本领,请来观音菩萨将红孩儿收服。
3、人物形象分析(1)孙悟空①让学生思考孙悟空在这一情节中的表现,如他的机智、勇敢和坚定。
②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节和描写中举例说明,如孙悟空识破红孩儿的诡计,以及他在与红孩儿战斗中的不屈不挠。
③总结孙悟空的形象特点: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忠诚正义。
(2)红孩儿①提问学生对红孩儿的看法,他是单纯的反派还是有其他特点。
②引导学生分析红孩儿的聪明狡猾,如他假扮受难儿童骗取唐僧的同情。
③探讨红孩儿的任性和残忍,如他用三昧真火攻击孙悟空等人。
④指出红孩儿形象的复杂性,他既有孩童的天真,又有妖怪的邪恶。
4、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讨论这一情节所反映的主题,如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成长与挫折等。
(2)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和红孩儿的经历对我们的启示。
(3)教师总结:这一情节展现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勇敢面对,运用智慧去克服。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2、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课前学习: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3、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
(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同时也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
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整体感知: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明确: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2、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
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明确:奇、妙、好等。
总结: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
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
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美”。
3、读后你认为它哪方面写得美?(情节)师:我们就先来看情节。
(板书“情节”)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
因为……比如:…….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
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
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
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导学案

《西游记之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西游记》的作者、内容、结构、艺术成就。
2、结合课文,分析孙悟空的"三位一体"的形象特征。
并分析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性格特点。
3、结合课文,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1、结合课文,分析孙悟空的"三位一体"的形象特征。
2、结合节选课文,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
3、探究《西游记》的小说主题。
【学习难点】1、结合整部小说中对孙悟空的描写,全面理解孙悟空的"三位一体"的形象2、探究《西游记》的小说主题。
【知识链接】1、作者吴承恩(约1500—约1582),小说家。
字,号,先世江苏涟水,后徙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曾祖吴铭、祖父吴贞曾分别任过县学训导、教谕。
其父吴锐,家境贫寒,以经营绸布为生。
虽身为商人,却喜读书,六经诸子百家莫不观览。
吴承恩自幼敏慧好学,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
《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以后才补上“岁贡生”。
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理解,促使他使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2、内容概述《西游记》是一部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表现了的古老主题。
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在中国,乃至亚洲局部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2、了解作者吴承恩及写作背景。
3、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设计: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进作家作品吴承恩(约1500—约1582),中国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自幼敏慧好学,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以后才补上“岁贡生”。
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
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理清文章大意。
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三、探讨文中的人物形象:1、朗读课文,分析《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中,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得逞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原因之一,红孩儿的精明与其审时度势。
原因之二,他能抓住唐僧的心理。
所谓“君子可欺之以方”,唐僧是一个一心向善的人,平日连蝼蚁都不敢踩死一个。
红孩儿变成一个七岁小孩,高呼救命,就是希望以此激起唐僧的同情心和善心,使他能够接近,伺机下手。
结果也正她他所预料的,唐僧听到“救命”的声音,确实动了慈悲之心,以至于麻痹了自己的神经,失去了清醒的判断。
原因之三,红孩儿抓住了取经队伍中矛盾,尤其是孙悟空和师傅唐僧的矛盾。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人教版高二选修)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人教版高二选修)《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2、了解作者吴承恩及写作背景。
3、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导入课文。
对于《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今天咱们跟着这《西游记》的乐曲,走进这部经典著作,去真切的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二、知识积累:1、作者:吴承恩(约1500—约1582),中国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江苏涟水,后徙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曾祖吴铭、祖父吴贞曾分别任过县学训导、教谕。
其父吴锐,家境贫寒,以经营绸布为生。
虽身为商人,却喜读书,六经诸子百家莫不观览。
吴承恩自幼敏慧好学,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
《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以后才补上“岁贡生”。
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
吴承恩一生诗、文、词创作甚多,死后大部亡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包括诗1卷,散文3卷,卷末附小诗38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2、了解作者吴承恩及写作背景。
3、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导入课文。
对于《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今天咱们跟着这《西游记》的乐曲,走进这部经典著作,去真切的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二、知识积累:
1、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中国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江苏涟水,后徙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曾祖吴铭、祖父吴贞曾分别任过县学训导、教谕。
其父吴锐,家境贫寒,以经营绸布为生。
虽身为商人,却喜读书,六经诸子百家莫不观览。
吴承恩自幼敏慧好学,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
《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以后才补上“岁贡生”。
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
吴承恩一生诗、文、词创作甚多,死后大部亡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包括诗1卷,散文3卷,卷末附小诗38首。
2、题材背景: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
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
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
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
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
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
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
为防止经文被盗,玄奘在唐王的帮助下修筑了大雁塔,保存经文。
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
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
3、《西游记》的文学价值: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
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这种特点,无疑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
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相关评价: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
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鲁迅
《西游记》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法国大百科全书》
三、字词积累:
扢腾腾gē 扌刍chōu 搠shuò唿喇hūlā 哏gén 躧趫xǐqiáo 裩kūn 狮犭它shītuó 犭禺独狨yǔróng犭戎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理清文章大意。
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探讨文中的人物形象:
1、朗读课文,分析《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中,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原因之一,红孩儿的精明与其审时度势
原因之二,他能抓住唐僧的心理。
所谓“君子可欺之以方”,唐僧是一个一心向善的人,平日连蝼蚁都不敢踩死一个。
红孩儿变成一个七岁小孩,高呼救命,就是希望以此激起唐僧的同情心和善心,使他能够接近,伺机下手。
结果也正她他所预料的,唐僧听到“救命”的声音,确实动了慈悲之心,以至于麻痹了自己的神经,失去了清醒的判断。
原因之三,红孩儿抓住了取经队伍中矛盾,尤其是孙悟空和师傅唐僧的矛盾。
孙悟空对红孩儿的伎俩有着清醒的判断,所以三番五次催促唐僧快走,不要管闲事。
但红孩儿三番五次故弄玄虚,使得唐僧对于悟空的警觉失去了耐心,认为他“虚多实少”,是在捉弄他,并以念紧箍咒相威胁,使得悟空“再也不敢回言”。
等到红孩儿以小孩子的涕泪涟涟的面貌出现在唐僧面前,更使得唐僧善心大发,失去了警惕,再也不信悟空的话,再加上猪八戒在中间怂恿,最终让孙悟空驮起了妖怪。
这样,孙悟空虽然是取经队伍中的最强者,却没有发言权,而最弱的唐僧,却有着支配的权力,正是这种错位,这种师徒之间的矛盾,给了许多妖怪可乘之机。
2、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对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的动作、语言的描写。
思考以下问题。
3、本文的选段中,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唐僧?
唐僧:迂弱、不辨是非、刚愎自用
3、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请加以具体分析。
孙悟空:精明能干、大智大勇。
追求个性和自由,有理想,有个性,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
4、对小说中的猪八戒的形象,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你是如何看待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的呢?试加以具体分析。
猪八戒:贪吃懒惰,又过多地计较个人的得失。
有很多毛病,往往出地人的本能的欲求,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点。
这无疑有落后、自私、狭隘的一面,同时往往能获得人们的理解和同情。
他不忘情于世俗的享受,但还执著追求理想。
他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5、沙僧虽然言语不多,你觉得他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沙僧的执著忠诚。
6、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被认为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既有人的思想性格,又有动物的外形和属性,还有神怪的神通。
结合课文谈谈孙悟空的“人性”“猴性”“神性”在情节中的具体表现。
三、分析《西游记》的艺术手法。
1、以诡异的想像,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比的境界。
2、《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
3、“以戏言寓诸幻笔”,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
这种戏言,有时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无关乎作品主旨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只是为了调节气氛,增加小说的趣味性。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读《西游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