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大战红孩儿导学案

合集下载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2、了解作者吴承恩及写作背景。

3、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学习时间】1课时【学法导航】1、依托文本理清情节线索;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学习过程】一、作品及作者1、《西游记》的作者是__ ,字,号,___ 代人。

先世江苏涟水,后徙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吴承恩自幼敏慧好学,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

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吴承恩一生诗、文、词创作甚多,死后大部亡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

2、题材背景: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

为防止经文被盗,玄奘在唐王的帮助下修筑了大雁塔,保存经文。

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孙悟空和红孩儿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3)能够领悟故事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故事情节;(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感悟孙悟空和红孩儿的性格特点;(3)通过分析思考,提炼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正义的品质;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简介:《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讲述了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遇到善于吐火的红孩儿,两人展开激战。

孙悟空凭借聪明才智和神通广大,最终战胜红孩儿,使其归顺佛教。

2.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2)孙悟空和红孩儿性格特点的分析;(3)故事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游记》及孙悟空、红孩儿的角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讨论交流:4.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精彩片段,进一步感悟人物性格。

5. 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如勇敢、智慧、正义等。

对学生的阅读、讨论、角色扮演等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故事,谈谈你对孙悟空和红孩儿的看法,以及他们给你带来的启示;2. 选取《西游记》中的另一个故事,简要介绍情节,并分析其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孙悟空和红孩儿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故事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领悟程度;4.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及对人物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挑选《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中的典型情节,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教学设计3:第3课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教学设计3:第3课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2.了解作者吴承恩及写作背景。

3.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把握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探究《西游记》的主旨意蕴。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导入,通过歌曲来渲染情境把学生带到研讨文学作品的氛围中来。

二、大话西游1.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你心中的《西游记》。

(有关《西游记》作者、情节或自己与《西游记》的有关故事均可)2.《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这四人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位,最不欣赏的是哪一位?为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3.你认为《西游记》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是谁?谈谈你的理由。

三、作业布置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材料,以便课堂交流1.汇集〈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的精彩段落,并对其性格做简要分析。

2.查阅史料,分析〈西游记〉写人方面的突出特点。

3.搜集聊斋故事第二课时一、导入:可以让学生讲述《西游记》中的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是多个学生讲,目的是营造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自读感知让学生速读节选部分的内容,并复述故事情节。

(二)导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跳读全文,勾画精彩语句或段落,思考小说写人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

(三)品读赏析1.让学生跳读全文勾画描写孙悟空精彩段落(尤其是孙悟空与红孩儿斗智斗勇部分),并细读赏析,体会孙悟空性格特点。

【明确】孙悟空: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而又心高气傲、争强好胜。

2.学生结合语段,自行探讨猪、沙性格特点。

【明确】猪八戒:憨厚、纯朴而又食、色两欲。

沙僧:任劳任怨、老实本分、嫉恶如仇,在孙悟空与唐僧之间起到调和平衡的作用。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导学案【积累整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提防 ( ) 恐吓( ) 奢侈( )( ) 劫掳 ( )( ) 盘诘 ( ) 晦气( ) 伫立( ) 尸骸 ( ) 皈依( )剿除( ) 石碣 ( ) 逊让( ) 破绽( ) 鬼魅妖邪( ) 战战兢兢( ) 回嗔作喜( ) 附葛扳藤( ) 三昧真火( )2. 文学常识填空。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朝人。

《西游记》与《》、《》、《》合称为四大奇书。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与其中《》、《》两部小说类似,都是在一定史实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民间流传和曲艺、戏曲、话本等的创作,最后由一位作者做总结性的再创作而后写定。

《西游记》的故事来自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的真实事迹。

唐僧取经的故事,600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经过无数人的创造、取舍、增删、修改、加工,本书作者成了最后的集大成者。

3.《西游记》这部小说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扣人心弦,请你列举六个你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故事。

【文本助读】4.孙悟空、猪八戒等被认为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既有人的思想性格,又有动物的外形和属性,还有神怪的神通。

结合课文谈谈孙悟空的“人性”“候性”“神性”在情节中的具体体现。

5.虽然这篇文章只是节选,但是人物的塑造却非常鲜明。

请你简单概括一下唐僧、猪八戒、沙僧、红孩儿的典型特征,并以其中一个人物为例,结合课文具体情节阐述一下他的形象。

6.《西游记》写的是神幻世界,但有人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讽刺现实。

你认为课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7.课文在主要情节中还穿插了许多游戏笔墨,透露出作者对社会人生诸多现象的调侃,这是《西游记》艺术表现上的一个特点。

例如,嘲笑败家的“红百万”变做“红十万”;讽刺亲戚之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的世态炎凉,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这些顺手点缀的“趣话”,在课文中还有不少,你能再找出一些吗?【拓展应用】阅读《西游记》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2、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课前学习: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3、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

(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同时也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

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整体感知: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明确: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2、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

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明确:奇、妙、好等。

总结: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

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

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美”。

3、读后你认为它哪方面写得美?(情节)师:我们就先来看情节。

(板书“情节”)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

因为……比如:…….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

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

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

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2课《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优质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2课《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优质导学案
吴承恩自幼敏慧好学,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以后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这真实用。”诺伊鲍尔说。
“还有一个内部的小秘密。您瞧,这扇门里有一个小房间,那是储藏室,谁也不会闯进去的。呆在里面,倒叫人感到挺舒服的。如果我们之中有谁喝多了感到不舒服,那他就干脆躺到里面的羊毛毯上睡觉。您可知道这句妙言:办公室里睡觉是最舒服的睡觉。当然,这是不能让老板知道的……”
“这我明白。”新同事说。
哈姆森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同事,他把一切情况都说明了。“有一点我提出来请您注意:如果您早上睡过了头,就千万别赶来上班。弄得气喘吁吁地跑来,倒可能会迟到几分钟。迟到给人的印象不好。您可以这么办:干脆打个电话来,说您在医生或牙医那儿看病,要来得迟一点。您与其迟来一刻钟,倒不如迟来三小时。您要去理发或者干诸如此类的事,也可照此办理。我们在上班时间理发,这是因为我们的头发是在上班时间长长的。”
“这种见解是合乎逻辑的。”
“是啊,难道不是这么回事吗?您要是知道了这些上班的诀窍,就能在这儿混得很好。”
“嗯,我已尝到了各种诀窍,多谢您的关照。”
“嘿,这是我理应做的,我们是同事嘛。不过,您能对我说说,您是怎样搞到这份差事的?为什么要您熟悉各部门的情况呢?通常这儿雇佣的人只做某一件事。”
伊鲍尔说:“要我熟悉各部门的情况,是因为老板一退休,我就要接替他。那位老板是我的岳父。”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文档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文档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导学案学习过程:【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搠地觌面掼杀绰去盘诘镌刻嗔喜鬃毛罗刹女崄峰搽红脸哏声2.用一句话概括西游记的情节。

【问题导学】1.从实力上讲,红孩儿并不是孙悟空的对手,他的阴谋是怎样得逞的呢?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其哪些性格特点?2.虽然学术界对《西游记》的作者、主题有很多种观点争执不下,但有些东西还是为大家普遍认可的,比如:孙悟空作为小说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他的言语举止、性格特征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旨归,因此,分析孙悟空这一形象,就成为解读《西游记》的一把钥匙。

孙悟空既有人的思想性格,又有动物的外形和属性,还有神怪的神通,这就是我们说的“三位一体”。

结合课文,分析孙悟空的“三位一体”(猴性,神性,人性)的形象特征。

并分析唐僧、猪八唐僧:猪八戒:沙僧:3. 《西游记》写的是神幻世界,但目的是为了讽刺现实。

你认为课文节选部分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4、孙悟空寄托了作者的怎样理想?5.仿写练习,用一句话来表达我们从这些人身上所领悟的道理。

唐僧——认准目标,坚持到底。

悟空——八戒——沙僧——团队——【拓展延伸】1.《西游记》是长篇______小说,是______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

2.《西游记》全书______回,基本由两个故事组成,第1至8回,写孙悟空出世至______,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

第8至12回写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代取经的缘起;第l3回至l00回写唐僧师徒历经______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终于______。

3.《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______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____________ 。

4.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______,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______,又唤______ ,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______ 下。

高中语文 2.3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 2.3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二单元谈神说鬼寄幽怀第3课《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一、阅读延伸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我只是一介书生,所以难免卖点书呆子气。

每每看《西游记》,总觉得既然孙大圣可以日行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万苦,还有这妖那精的惦记着唐僧肉。

如果一步西天,倒也爽快,只是师徒几人的关系恐怕也只能停留在“酒肉朋友”的层次上了。

所谓“患难见真情”:八戒虽色,却处处念叨着师傅,偷了个西瓜还不忘分给师傅半个;沙僧虽傻,却任劳任怨,甘心做大伙儿的下手;悟空虽狂,可师傅有难,不也是不顾生死,降妖除魔吗?战场上结下的友情才是钢铁铸成的啊!倘若一切都太容易,那悟空充其量只是个开路的,沙僧充其量只是个脚夫,八戒逗逗大家开心而已,便是一个太无趣的故事了。

如果一步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的担惊受怕的搅扰,安心地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

可所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敝人不才,未曾念过佛经,可也听说佛从人间来,人间酸甜苦辣尝尽,才换来“佛”超脱尘世的感悟,写入佛经,贻养后人。

不经历千难万险,唐僧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深蕴意?阳光总在风雨后啊!真的可以一步西天,佛经取回,又怎么样呢?抑或,难道西天之行仅仅为了取回几本经书吗?没有遇上白骨精,没有进过盘丝洞,又怎知世间的险恶?没有住过高老庄,没有下过龙王庙,又怎知世间的冷暖?人性中的怯懦如何除去?人性中的恶性如何摆脱?至性如何养成?高僧如何修炼?倘没有这一路历尽艰难的感悟,又怎可获得?我们活在世上,总希望找这样的捷径,那样的捷径,感叹“一步登天”才是最大的财富。

我们厌恶过程而只求所谓的结果,我们不管它是“猪肚”还是“蛇肚”,除了“豹尾”,我们什么也不要。

所以今天我们还要防什么作弊,防什么替考,防什么徇私舞弊,防什么假冒伪劣。

倘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取经之路,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磨难,迎接考验;倘若每个人看到的不仅是鲜花掌声围绕的“豹尾”,更祈求一个丰富多彩的“猪肚”,那我们得到的又岂止是那几句赞美之词呢?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之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内容、结构、艺术成就。

2、结合课文,分析孙悟空的"三位一体"的形象特征。

3、结合课文,分析孙悟空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
1、结合课文,分析孙悟空的"三位一体"的形象特征。

2、结合节选课文,分析孙悟空形象的现实意义。

【相关知识】
1、作者

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

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2、内容概述
《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西游记》全书100 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

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3、题材背景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

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

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

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

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

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

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

为防止经文被盗,玄奘在唐王的帮助下修筑了大雁塔,保存经文。

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
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

4、艺术成就:
(1)在主题思想上,冲淡了取经故事固有的浓厚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把一个以宣扬佛教精神、歌颂虔诚教徒为主的故事,改造为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和时代特征的神化小说。

(2)在人物处理上,原来备受赞扬的圣僧玄奘受到严格的批判,退居次要地位;而体现人民理想的孙悟空却成为全书最突出的人物;
(3)以讽刺、幽默的笔调,渲染有关取经故事的神化传说,赋予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理清文章大意。

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注音
觌()面尸骸()木讷()皈()依刚愎()自用炽()热嗔()怪盘诘()战战兢兢()
囫囵()钉钯()搠()掼( )杀攒()蹄猢狲()急掣()卯酉()鬼魅()腰胯()裩无裆( ) 三、重点突破
(一)孙悟空(点拨:结合课文谈谈孙悟空的"三位一体","人性""猴性""神性"在情节中的具体表现。

)请学生择片段演绎
(二)分析《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中,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得逞的原因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其性格特点?
(三)思考:孙悟空这个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社会理想?
【当堂拓展】
布置话题短文:我眼中的孙悟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