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公共财政的关系
财政学公共选择理论

理性选民假说有助于解释各地在选举过程时 普遍存在的"选民冷漠"现象,即实际参与 投票的选民人数不多的情形,也称为理性无 知. 2010-7-17 23
在现实中,有时人们明知自己的投票无足轻重,却 还是要参加投票,解释有:
投票行为给选民心理收益 D ,此时,个人投票的预期效用 为EU1 = p U ( x) C + D ,只要 p U ( x) + D > C ,选民就会参 与投票. 选民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原则:最小最大遗憾策略 最小最大遗憾策略 (mini-max regret strategy). 选 民 的 遗 憾 矩 阵
穷人偏好更少的公共支出, median voter就是中等收入者. 中等收入可能高于或低于平均收 入.如图示,由于低收入的人较 多,平均收入水平被少数富人拉 高,而中等收入会低于平均收入
median average
2010-7-17
收入/支出x
20
1.7 阿罗不可能定理
肯尼斯阿罗(1972年诺奖得主)认为,在民主社会中, 一个集体决策规则应该符合以下标准: 个人理性条件; 无限制领域条件; 帕累托条件; 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 非独裁性. 结论:在上述条件下,达成投票均衡的公共决策机制 是不存在的. 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启示 当至少存在三种备选方案时,任何集体决策过程都无 法保证能够同时满足民主社会的合理条件. 2010-7-17 21 因此,不应高估民主的公共选择过程的效率.
2010-7-17 29
影响地方政府决策--中国的利益集团 影响地方政府决策 中国的利益集团
地方政府的决策受利益集团的影响已经很深.这 种影响不仅仅局限在人事任免上.调查显示,利益集 团施加影响的方式包括:贿赂,个人关系网络,游说, 求助于"精英人物",通过主管部门及其领导,借助 媒体呼吁,利用既定的规则,惯例或者直接诉诸法律, 施压性集体行动,参与或操纵选举等.这些方式,有 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有 合法的,也有不合法的.而影响的内容包括:地方政府 公共投资,财政资金分配,财政税收,政策法规的制 订. 资料来源:于津涛,王吉陆,2004:《解读中国利益 资料来源 集团:影响地方决策 政府如何应对》,《了望东方周 刊》,第6期.
公共选择理论与我国公共财政

这样 的假 定 , 这种 支 出准 备 用 于 一 种 对 全 社 会有 益 的 活动 , 即 并
在2 O世 纪 5 O年代 至 6 0年 代 形成 的 。 国 北威 尔士 大 学 的经 济 英
学 教授 邓 肯 ・ 莱 克 被 尊 为“ 布 公 选 择 理 论 之 父 ” 他 于 14 , 98年 发表 的 《 集 体 决 策 原 理》一文 为 公 共选 择 理 论 奠 定 了 基 础 。 公 论
维普资讯
甘肃 农业
20 08年第 0 6期 ( 23期) 总 6
戴佳 容 ( 西北 民族 大学经 济管理 学院 , 甘肃 兰州 7 03 ) 3 0 0
摘 要 :公共选择 理论是一 门介 于经济学和政治 学之 间的
消 费者 ( 求 者 ) 厂 商 ( 给 者 ) 在 政 治 市场 上 活 动 的 主 体 是 需 和 供 , 选 民、 益 集 团 ( 利 需求 者 ) 政 治家 、 员 ( 给 者 ) 和 官 供 。在 政 治市 场 上 , 们 通 过 民 主选 票 来 选 择 能 给 其 带 来 最 大利 益 的政 治家 、 人 政
且所 有社会成员都无一例外地这样认为 。 布坎南曾经在一篇题 ”
为 《 共选 择 与 财 政 理 论》 论文 中追 述 公 共 选 择 理 论 的 产 生 过 公 的
程 时说 :毫 不 奇 怪 ,现 代公 共 选 择 理 论 的 主 要 创 始 人 都 是 一 些 “ 受过 欧洲 财 政 理 论 传统 训练 的经 济 学 家 。 ” 当然 , 公 共 选择 理 当 论 作 为 一 个 学 派在 2 0世 纪 逐渐 形成 后 , 已经 脱 离 单纯 的财 政 它 领 域 , 泛 的运 用 于 解 决 财 政 以 外 的诸 多 问题 。 坎 南 说 :一个 广 布 “ 偶 然 的 机 会 , 拜 读 了维 克 塞 尔 的书 , 我 接着 开 始对 意大 利 学者 的 著 作 进行 了研 究 。这 使 得 我 的注 意力 从 正统 的财 政 学 问题 逐 渐 转 移 到 了 分析 政 治 决 策 机 构 , 究 宪 法 规 则上 。 ” 研
公共选择学派的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公共选择学派的财政支出增长理论1,从官僚行为的角度来看,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官僚机构中的理性经济人是以追求机构最大化为目标的。
对他们来说,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的权利也就越大。
因此,相对于私营企业家所拥有的增加收入的机会,官僚们更关心的是所得到的额外津贴、权利、荣誉等,二所有这些目标无疑都是与官僚的预算规模正相关的。
事实上,官僚机构通常凭借所拥有的提供公共产品的垄断权,常常以机构规模最大化为目标,从而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甚至会产国公共产品最优产出水平所需的支出规模。
此外,很多情况下,官僚们往往独家掌握着特殊信息,这就是他们能够让政治家们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水平的社会收益比较高,从而也能实现预算规模最大化的产出。
2,利益集团增长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利益集团的存在和作用也会导致政府规模的扩大。
对此,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戈登塔洛克进行了描述:加入存在一个由100名农民组成的共同体,其中51人是一个小的利益集团,他们建议修条公路,而能从这条公路中受益的人仅局限于这51人或其中的大多数。
这样,在护投赞成票的作用下,即使修路对于某些人无利,这项方案也会获得通过。
利益集团存在的原因(奥尔森):小团体规模、不同人的利益不对称、制裁作用●在多数同意原则下,利益集团的存在促使了政府支出规模扩张(当存在利益集团内部“互投赞成票”时),而仅使“铁三角”内部成员受益的提案得以通过的原因有:△利益集团组织性强,信息充分,收益集中;承担成本的人组织性差、信息不足,利益分散△互投赞成票的原因是其他代表也存在自己的“铁三角”官僚的福利与政府预算正相关(深圳局处级干部的福利)●立法机构容许官僚支出扩大的原因:△有些公共产品提供过程复杂,要求特别的信息与知识△官僚提供的产品缺乏与私人产品的可比性△立法机构与官僚之间存在特殊关系。
公关选择理论的官僚经济理论视域下我国“三公支出”改革探析

公关选择理论的官僚经济理论视域下我国“三公支出”改革探析公关选择理论的官僚经济理论视域下我国“三公支出”改革探析长期以来,我国“三公支出”一直居高不下,成为社会及舆论关注的焦点。
历届政府推行一定改革,但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高压反腐态势下,从2022年开始我国加大“三公支出”改革力度,以制度规范为着力点,降低政府的消费性支出、缓解财政赤字,“三公支出”改革成效显著。
公共选择理论的官僚经济理论,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在政治活动中政治家和官僚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其中一个核心观点就是:政治家与官僚并不总是以公众利益为工作目标,而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这一立论将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同一化,与政治研究中“政治人”假设以及传统官僚制中政治家和官僚持“中立”价值观的论述具有明显分歧,为公共财政的持续扩张特别是“三公支出”的不断增加提供一种解释。
然而,我国“三公支出”改革,是官僚主动从行政管理层面控制政府消费性开支,其实质是政治家和官僚最终以公众利益为价值标准,对官僚个人利益或小部门利益的摒弃,也说明官僚并不总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官僚经济理论对“三公支出”改革的解释,依然存在理论上的悖论和实践上的矛盾。
在中国情境下,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文章先概述官僚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对“三公支出”的概念进行分析,然后梳理我国“三公支出”改革脉络,并运用官僚经济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我国“三公支出”改革,从而得出结论,以此提出推进我国“三公支出”改革的具体措施。
1 公共选择理论的官僚经济理论与“三公支出”概念1.1 公共选择理论的官僚经济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凯恩斯主义为主导的政府干预经济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增加、规模扩张、资源利用不足、政府过度干预等问题明显化条件下,由公共选择学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之一。
它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和研究在既定的社会公众偏好和政治程序背景下,政府的政策是如何制定出来的,以及如何改革政治程序以改进决策和结果。
浅析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借鉴意义——基于对完善我国公共财政决策机制的有意启迪

二 、公 共选择 理论对我国公共财政决 策的启迪
我 国实行 的是社 会 主义 市场 经济体 制, 就市 场这种基础性的资源配置方式而 言 ,中国与西方 国家是一样 的。建立在市 场经济基 础之上 的财政体制和模式也有共 同 的地 方 。因 此 ,研 究 公 共 选 择 理 论 ,对 完善我 国公共 ( 政府 )财政决策与监管机 制, 逐步建立适合 中国特色 的公共财政框 架有着重要 的启迪 意义。 1 合理界定公共 决策 ( 政府 决策 ) 的领域 与范围 ,增强政府 决策 的科 学性 公共选择 理论认为 , 无论社会采取投 票还是其他方 式让公 民表达对公共商 品的 偏好 , 政府对 公共商品的供给和效率状况 都会 起很 大作 用 。为 了避 免政 府决 策失 灵 , 先 必 须 对 公 共 选 择 的范 围进 行 科学 首
维普资讯
浅析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 —
基于对 完善我 国公 共财政 决策机 制的
有意启迪
张慧岚 武 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4 0 7 302
【 容 摘 要】 内 公 共 选 择理 论作 为 西方 经 济 学 的一 个分支, 它介 于经 济 学和 政 治 学 之 间 , 是 运 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 究政府决策的方
【 键 词】 关 公共选择 理论 Nhomakorabea 公共 财政 ; 政府 决 策机
制 ; 鉴 借
公共选择是相对于个 别私人选择而言 的集 团选择。它是指人们选择通过 民主政 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 、供给与产 量 ,是把个人选 择转 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 过程或机制 , 是对 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 公共选择学派产生于 2 世 纪 4 0 0年代 末, 0 在7 年代逐步成为一个重要 的西方 经 济学 流派 。 其理论观点 已成为 西方 公共 财 政理论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被大量应 用于 公 共财政 活动分析 , 以提高公共财政 资金 使
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

《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读后感之前对于布坎南和马斯格雷夫的认识可以说是几乎为零,很陌生,一穷二白的那种,或许唯一知道的是他们是经济学家。
对于老师介绍的这场精彩绝伦的辩论更是一点印象也没有。
可以说是名著导读这门课让我开始有了从头了解他们及他们各自截然不同的国家观的想法,而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这本书则给了我机会。
马斯格雷夫被称为公共经济学、现代财政学的创始人。
他在财政学的许多领域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如财政联邦制理论、收入分享、国际税收等。
他的财政三大职能划分(配置资源、稳定经济、公平分配)至今仍然在财政学领域占主导地位;他的开创性贡献被各国用来指导本国经济改革;他提倡通过“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总体社会福利水平;他更注重实际的结果而不是抽象的规则,相信“政府的明智管理是民主之魂”。
他的经典著作《财政理论》被经济学界认为近乎完美,据说直到今天仍无懈可击。
他对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生活特别是财政体制的影响极其深远。
布坎南的专业研究领域是财政学,他创立和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并因此在198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将政治学的研究内容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范式展开研究,极力推崇市场的力量,得出了“要解决‘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的问题,不能寄希望于国家这个低效的‘坏东西’,而应该期待新制度的产生”。
他主张确立一套“规则”,一部“宪法”作为解决问题的药方。
他的公共选择理论的重大突破在于将经济人的假设引入到政治和公共决策领域,从而改变了过去西方经济学在研究个人、企业行为和公共决策时关于经济人的矛盾假设,即在研究个人企业行为中经济人是以追求个人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在公共决策中的政治家和官僚却以先验的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不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他的著作有《同意的计算》、《课税的权力》、《规则的理由》等,在经济学界引起巨大震动。
通过其他一些资料了解到:布坎南, 1919 年出生于美国, 是公共选择学派的领袖及创始人, 反政府、反国家、反权力机构是布坎南的主要特征,他甚至曾经一度成为了一个自由社会主义者。
公共选择视角下的公共财政决策机制

学 派 建立 和 发展 起来 的西 方 经 济学 理 论 之 一 。公 共 选 择 理 论 , 英 文 文 献 里 通 常 称 作 “ 共 选 在 公 择 ” 又称 新 政 治 经 济 学 或 政 治 学 的经 济 学 , 一 , 是
的社 会 契 约论 , 成 了公 共 选 择 理 论 的 思 想 来 源 构
作者简介:严 新 明 , , 男 安徽 郎溪人 , 士 , 京 大学政 府 管理 学 院 副教 授 , 博 南 主要 从 事社 会 管理 、 会 保 障 社 研 究 ; 雯颖 , , 徽 芜 湖人 , 席 女 安 南京 大 学政 府 管 理 学院硕 士 生 , 主要 从 事社会 保 障研 究。
第 2期
21 0 2年 4月
阅 江 学 刊 Y e agA a e i Junl uj n cd mc ora i
No 2 .
Ap .201 r 2
・
专 题 研 究 : 新 社 会 管 理 ・ 创
公共选 择视 角下 的公共 财政 决策机制
席 雯颖 , 新 明 严
( 京 大学 , 京 2 0 9 ) 南 南 10 3 摘要:公 共 选择 理论 由公共 选择 学派 建立 并 发展 起 来 , 理 论 宗 旨就 是 把 政 治 和 市 场 两 方 其
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的概述公共财政理论可以简要的概括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的状态,必须靠市场以外的力量来弥补由于市场失灵所带来的无人提供满足公共需求的公共产品的空白,这个市场以外的力量就是政府的力量。
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只限于公共服务领域,为保证政府不超越这一领域提供公共产品,必须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划一明确的界限。
而这一界限的划定显然不能由政府自己来划。
由立法部门进行立法规范便成为必然的选择。
[编辑]公共财政的实质内涵公共财政的要义本不在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表明的市场失效”这一逻辑起点,而在于其预算法治和民主财政的实质内涵。
应该说,法治性民主性在我国公共财政理论中也已得到重视,但在对公共财政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理解上尚存不足。
其实,公共选择理论特别是阿罗不可能定理已经鲜明揭示了,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谓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函数。
再民主的预算和再有效率的投票制度在具体决策过程中也只能是按多数票规则来进行,由此必然产生相应的受益方和受损方。
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表明的财政的阶级利益、新制度经济学所表明的国家本身可能存在的悖论一样,公共选择理论也同样表明了种种政府失效以及可能存在的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强制,甚至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强制。
因此,所谓公共财政从其结果而言必是不公共的,国家天然是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场所。
布坎南曾区分了功能层次和立宪层次的公共选择,前者按少数服从多数’而后者按一致同意”规则作出集体决策。
民主在规范的意义上说只是一种立宪观点”只有从立宪层面上看,,公共利益?才变得有意义”因此,对我国公共财政而言,不能希冀在所有层面上实现公共性,其法治的实质只能是重在立宪层面的规则约束,即要注重决策规则本身的法治性建设。
[编辑]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演变在西方,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的一个十分古老但又永新的话题,但从一开始财政手段就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下的财政,但公共财政并不是市场经济出现的那一天产生,与市场经济严格对位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有了商品的交换就有了市场,但是具体哪一天算是进入了市场经济,并非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公共财政的关系
[捅要]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对政府决策的经济研究。
之所以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财政学领域,是因为财政问题本身的某些固有属性决定了大多数财政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吸收和借鉴公共选择理论。
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不仅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更是公共选择的财政:同时,中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过程应当是,也必然是财政管理公共化的过程。
这是建立民主的、有监督的财政的必由之路,也是达到财政部长金人庆同志所说“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全国13亿人民”这一公共财政目标的必然选择。
目前,在西方国家的财政学理论中。
普遍吸收运用了公共选择理论,特别是其中的投票理论、官僚行为理论和公共决策理论。
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公共选择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市场经济国家现行财政决策机制,包括财政体制的形成机制和运行特点,从而使我国的政府财政活动尽快地纳入公共选择过程,这也是建立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必然要求。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财政渊源
之所以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财政学领域。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共选择思想最初就产生于公共财政理论,财政理论是公共选择的理论源泉。
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理论。
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而不是单个的个人行为。
在政府的收支过程中,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像在经济市场上面对的是企业。
这些特点把财政学与经济学其他分支区别开来,后者大都集中研究非政府的决策人(如消费者、生产者)的活动,前者则把公共经济引人解释私人经济活动的分析体系。
为此必须研究税收和支出选择的政治决策机制,而政治决策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
西方早期的公共选择思想大都来源于对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
19世纪末,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运用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决定公共活动的结构,这种分析内容构成公共财政理论的一部分。
例如,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KnutWieksell)认为,传统的公共财政理论割裂了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联系,在他的政治的一致性原则中,他认为:“如果一项公共支出要被批准的话,一般地,它必定含有这样的假定,即这种支出准备用于一种对全社会有益的活动。
并且所有社会成员都无一例外地这样认为。
”布坎南曾经在一篇题为《公共选择与财政理论》的论文中追述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过程时说:“毫不奇怪,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创始人都是一些受过欧洲财政理论传统训练的经济学家。
”当然,当公共选择理论作为一个学派在20世纪逐渐形成后,它已经脱离单纯的财政领域,广泛的运用于解决财政以外的诸多问题。
布坎南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维克塞尔的书,接着开始对意大利学者的著作进行了研究。
这使得我的注意力
从正统的财政学问题逐渐转移到了分析政治决策机构,研究宪法规则上。
”
二、财政的公共选择问题
财政通常是国家利益、民众利益的最直接代表。
而公共选择理论恰恰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解决政治问题的理论。
这样,作为经济学分支的财政学就与政治学结合在一起,财政问题也就成了财政的公共选择问题。
例如。
公民对财政问题的偏好如何正确地充分地表达出来?如何根据公民对财政问题的偏好做出正确地财政决策?何种政治投票的原则、制度有利于全民正确表达财政偏好即形成正确地财政决策?阶级、利益集团、政党、政府在反映公民财政偏好及确定执行财政决策中的作用。
财政的公共选择问题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单纯的经济角度考虑。
传统的经济学已经解决了公共财政提供公共产品的理论问题,然而,公共财政如何实现公共产品的提供,以怎样的方式和程序提供,提供怎样的数量和结构?同时,在政府官员也是“理性人”,行政官僚和社会民众目标函数并不一致的情况下,怎样保证公共财政在提供公共产品时不输出政府自身的偏好?这些问题的解决恐怕都要借助公共选择的分析工具。
从另一个方面讲,公共选择所做出的决策内容大都与公共产品的提供有关。
从现实的角度讲,公共产品的财政供给问题由社会公众通过公共选择来民主决策,其效率要高于少数政府官员的单边决策。
因此,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不仅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更是公共选择的财政。
第二,从财政管理的角度分析,财政部门本身也属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
因此政府失灵的情况同样也存在于各级财政管理活动中。
在相关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财政管理主体可以通过这种垄断的权力取得内部利益集团的相关利益,这种利益即可以表现为财政管理机关的部门利益,也可以表现为财政管理机关的内部利益(如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的利益博弈)。
此外。
相关政府官员也可以利用这种权力进行寻租活动或为自己的升迁铺平道路,西方国家政府领导经常出现的财政丑闻概出于此。
社会民众与政府财政的关系类似于一个股份公司,民众是广大股东,议会是董事会,政府(财政)是经理。
股东对经理实行激励与约束促使经理与股东的目标函数一致。
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委托的链条太长,以及激励约束不够等原因,经理在经营过程中也会违背民众的意愿,实现自身的利益。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除了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之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引入公共选择机制,建立民主的、有良好监督的公共财政,即实现财政管理的公共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财政的发展过程就是财政管理公共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其实质也是一个公共选择的发展过程。
三、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公共财政建设
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市场这种基础性的资源配置方式而言,中国与西方国家是一样的,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财政体制和模式也有共同的地方。
因此,借鉴公共选择理论,完善我国的财政管理和财政决策机制,逐步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框架是理论和现实的客观要求。
1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目标。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公共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和模式。
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决定了公共财政的作用领域只能是市场失灵的领域,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要去干”。
政府及其财政只能干市场不能干而又需要干的事,只能站在市场活动之外去为所有的市场活动提供服务,从而表现出是一种“公共”活动。
因此,公共财政的这一重要特征决定了公共财政应当通过某种决策选择机制将个人偏好和个人决策的表达为一种社会的偏好和公众的决策。
这恰恰是公共选择的作用机制。
因此,我国的公共财政应当也必然是公共选择的财政。
2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机制。
从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财政体制改革中引入公共选择理论的某些作用机制将对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起关键作用。
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社会公众对政府财政决策的社会约束和监督机制。
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