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财产的一个 部分。由此 , 他认为奴隶的本性 和职能 , 即那种在本性 上不属于 自己而属于 他人的人 , 就是天生的奴隶 , 可以说他是他 人 的人 , 作 为奴隶 。也是一件所有物 ,而且 所有 物就是 一种能 离开所有 者而行 动的 工
具。
三 、对 亚里 士多德政 治思想 的评价
的政治主张。本 文通过分析他的政治主张。辩证地评价 了其政 治思想。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政治主张 ; 评价
政治 思想产 生的背 景 亚里 士多德 生活在 古希 腊的两 个历史 时期—— 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的交合点 。 公元前 4 世纪 ,既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期 , 有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 这一危机就是希腊 的 奴隶 占有制国家 ( 城邦 ) 的危机 ,它动摇 了 古希 腊 旧的社会 政治制度并 导致各 希腊 国 家 的灭亡 , 使它们 先后为马其顿王国和罗马 帝 国所吞并。引起 这一危机 的原 因是公元前 4世纪奴隶 占有制社会所具有 的矛盾和这一 社 会 内部 的阶级 斗争 的尖 锐化 以及一些 对 外 的政治事件 ,如持续 了 2 7年之久的伯罗 奔尼撤战争和马其顿王国的人侵 。当时奴隶 和贫 民的多次起 义 以及 在伯 罗奔 尼撒 战争 中奴隶投往敌方的情况 。 都证 明了当时阶级 斗争 的尖锐化 。 除 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 盾外 , 还产生 了 自由民的富有 阶层 与贫 民阶 层 之问的对抗 。 这一时期 ,战争造成农 民破 产, 城市里挤满了寻找工作的贫民。随着贫 民人数的增加 , 放高利贷所聚敛 的财富也增 加了。 贫 富之 间的矛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 度。哲学家柏拉 图说 :“ 每个城市 ,无论是 怎样的大小 ,总有两个互相敌对的城 : 一个 是 穷人 的城 ,另一个是富人的城 。 ” 生活在 这种社 会情况 下 的亚 里士 多德 又是什么态度 , 采取什么立场呢?亚里士多 德不属于雅典社会的贵族集团, 但也不是接 近雅典的民主集 团的人 ,他是斯塔吉拉人 , 即外地人 ,比较接近于社会 的中等阶层。尽 管这个 阶层 随着雅典 民主制 的崩溃 而在政 治生活中失去其作用 , 但 根据他 的见解 , 这 个阶层是希腊国家组织的主要 支柱 。 他也看 到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他认为民主制是 穷人执政 , 寡头制是富人掌权 ,所以民主制 和寡 头制 的斗争实 际上是穷 人和 富人 的斗 争 。亚里士多德在 《 政治学 》 一书中 , 坚决 地维护奴隶 占有制 , 把人分为天然的统治者 和天然的被统治者 ; 他寻找证据 , 以便从哲 学上论证奴隶制、国家和私有财产 ,认为它 们是符合人性的现象 , 而不是人们协约的结 果 。他 反对那种把 国家 看作不是 由于 “ 自 然” ,而只是根据 “ 安排 ”而存 在的学说。 同时他 也在寻求 足 以维 持正趋 于衰落 的希 腊 国家组织的手段 , 他在 《 政治学》一书中 些手段 的。他提出 的许多 政治思 想主要 集中在其 著作 《 政治 学 》中,此著作第一次将政治学 和其他学科 区分开来, 使政治学形成 了独立 的研究领域, 亚里士 多德 由此被公 认为西方 政治学 的创 始人。 二 、政 治 主张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 他 和当时许 多科学家一样 , 认为人类社会是 由 简单向复杂、由不完善向完善发展的 。 他认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一)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目的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最早创立独立的政治学体系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奴隶主中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代表。

他对城邦国家的产生、本质和目的做了系统地论述。

1 .国家产生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基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有天然要过道德生活的愿望。

2 .国家产生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过国家生活,但是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它发展到最高阶段时,才充分显露出它的本性,社会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在产生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村落而最终形成了高级完备的社团,它是人的本性的最充分体现。

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组成部分,才能满足其自给自足的生活。

3 .城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是行业与职能相异的许多分子的集合,是由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向职业、家庭等参加而组成的有机的整体。

4 .城邦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包括许多内容,城邦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

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即以城邦协调各人的功能,导致人类的优良生活。

个人和城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都是谋取优良的生活。

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5 .学说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首次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讨论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等一系列的重要课题,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理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政体的定义:政体就是城邦的最高政权组织,是城邦一切组织的依据。

政体又关涉到全邦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公民的生活规范。

所以政体是城邦的决定因素,它决定城邦性质。

2 .划分政体的标准。

第一是宗旨,看政体是照顾全邦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只照顾一个人、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

前者为正宗政体,后者为变态政体。

第二是人数,看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样共划出二类六种政体。

即正宗政体三种,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的民主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的民主政治思想

《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的民主政治思想孙晓青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成书于公元前326年,是他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制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关于城邦政治学说的主要论著。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等一些重要政治问题,不仅系统地论述了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思想,而且第一次创立了独立的政治学体系。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离我们相去甚远,其政治思想与当代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也大相径庭,但他在民主政治方面的真知灼见,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特别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稳定建设有一定启示。

一、城邦国家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是从论述国家的起源和目的开始的。

国家是最高的社团,它在本质上高于个人,目的是实现“最高的善”,完成人的本性。

他认为,所有人类的一切作为,其本意总是在追求某种“善果”,人们建立的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城邦是社会团体中最高而且包含最广的一种团体,它所追求的善业也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即政治社会(城市社团)”。

①亚里士多德所以强调平等的正义的善,是因为,“正义恰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②因此,他认为,凡是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都是正常的政体,否则就是变态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③简而言之,正义包含两个因素——事物和接受事物的人;大家认为相等的人就应该配给相等的事物。

也就是说,正义与平等相连。

所以,他进一步强调,所谓“公正”,它的真正含义,主要在于“平等”。

平等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数量相等,即个人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数目和容量上与他人所得者相等。

其二是比值相等,即根据各个人的真正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政治权利的分配必须以人们对于构成城邦各要素的贡献大小为依据”。

④但他又认为门望、自由身份和财富也可作为人们要求官职和荣誉的理由。

这反映了他对正义和平等认识的局限性。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比较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比较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比较提纲:一、总括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殷周以来的“中"、“和”思想,将“中”与“庸”联系起来,提出了“中庸”的概念。

他所谓的“中庸”就是“执两用中”,要求人们言行符合周礼,“夫礼所以制中也”,认为“仁”、“礼”等儒家的基本范畴都包涵在中庸之中,试图通过行中庸之道,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可见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站在中等奴隶主的立场之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智者们的“和谐观”,并结合当时现实社会,提出了中庸(中道)理论。

中庸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又被称为“中道”,所谓“中道”就是“适度”、“适中”、“执中”的意思,即一种“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

亚里士多德把中庸看作最高的善或至德,“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二、基本内涵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生活在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明古国。

一方面,大致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两人有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思想,中庸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两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及两人不同的生活际遇又使得其中庸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相同点1、社会背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均生活在社会剧烈动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具体说来,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中国正经历着“礼崩乐坏”的社会剧变;而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希腊古典时代末期,城邦制度也已盛极而衰,并最终为马其顿所灭。

2、理性精神的一致:不走极端。

中庸或中道,要在持“中”,不走极端,强烈地反映出人类的理性精神。

3、主体指向的一致:至上美德。

无论是孔子还是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中庸是一种至上美德,并非人人具有,平常人只有完善自己的人格,逐渐向中庸美德靠拢。

4、思想方法的一致:致中和适中。

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中庸和中道要求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要“致中”和“时中”。

5、政治立场的一致:反对折衷主义中庸或中道所指向的,是事物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的矛盾双方,在某一点或某个方面因对立统一而达成的平衡及真实的和谐一致,反映的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是什么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是什么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是什么思想?一、什么是“黄金中庸”“黄金中庸”是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伦理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人们为了达到幸福和最终目的,应该追求的一种理性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是一种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合适中间状态,是一种平衡、温和的态度。

二、中庸思想的核心观点1. 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人们为了达到幸福和最终目的所必须追求的重要原则。

过分偏向某个极端会导致行为的偏差和不理智,只有通过中庸之道,才能实现理性的生活和最终目的的实现。

2. 理性与道德的统一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是相互促进的。

只有通过合理的理性思考和明确的道德准则,才能实现最终目的的实现和个体的幸福。

3. 个体目的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和价值,而实现这个目的和价值也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中庸之道帮助人们寻找和实现个体的目的,进而达到幸福的境界。

4. 具体行为的中庸要求亚里士多德对具体行为的中庸要求包括:克制和节制、不走极端、平衡各种需求和欲望、遵守理性和道德准则等。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中庸,人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幸福和目的的实现。

三、中庸思想的现实意义1. 领导力的培养对于领导者来说,中庸思想对于平衡各方面利益、稳定团队和实现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中庸之道,领导者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和目标,并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有效实现团队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

2. 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庸思想可以帮助个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克制和节制,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包容差异,并通过平衡各种需求和欲望来维持和谐的关系。

3. 个人成长的指导中庸思想是指导个人成长的重要原则。

通过遵守理性和道德准则,个人能够更好地寻找和实现自己的目的,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内涵的人生。

总结:在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人们为了达到幸福和最终目的所必须追求的重要原则。

中庸思想强调了个体目的的实现、理性与道德的统一以及具体行为的中庸要求。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一)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目的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最早创立独立的政治学体系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奴隶主中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代表。

他对城邦国家的产生、本质和目的做了系统地论述。

1 .国家产生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基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有天然要过道德生活的愿望。

2 .国家产生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过国家生活,但是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它发展到最高阶段时,才充分显露出它的本性,社会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在产生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村落而最终形成了高级完备的社团,它是人的本性的最充分体现。

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组成部分,才能满足其自给自足的生活。

3 .城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是行业与职能相异的许多分子的集合,是由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向职业、家庭等参加而组成的有机的整体。

4 .城邦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包括许多内容,城邦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

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即以城邦协调各人的功能,导致人类的优良生活。

个人和城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都是谋取优良的生活。

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5 .学说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首次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讨论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等一系列的重要课题,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理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政体的定义:政体就是城邦的最高政权组织,是城邦一切组织的依据。

政体又关涉到全邦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公民的生活规范。

所以政体是城邦的决定因素,它决定城邦性质。

2 .划分政体的标准。

第一是宗旨,看政体是照顾全邦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只照顾一个人、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

前者为正宗政体,后者为变态政体。

第二是人数,看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样共划出二类六种政体。

即正宗政体三种,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第一篇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

说起亚里士多德,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呢!他对政治的想法特别有趣。

他觉得呀,城邦就是人们为了过上美好生活而组成的共同体。

城邦可不是随随便便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共同目标的一群人在一起努力。

这就好像咱们一群好朋友,为了一起做好一件大事而团结在一起。

而且哦,他还强调了“中庸之道”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啥是中庸之道呢?就是不走极端,恰到好处。

比如说,政策不能太宽松,不然会乱套;但也不能太严厉,不然大家都不开心。

这就像咱们吃饭,不能吃得太饱,也不能饿着,要刚刚好才舒服。

亚里士多德还特别看重法律。

他觉得法律就像是一个大管家,能让城邦里的一切都井井有条。

没有法律可不行,不然大家想干啥就干啥,那不就乱成一锅粥啦!他还认为,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特点。

有的政体可能更民主,让大家都能参与;有的可能更专制,就一个人说了算。

但不管哪种政体,都得为了城邦的幸福和繁荣着想。

怎么样,小伙伴们,是不是觉得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挺有意思的?第二篇嗨呀,朋友们!今天咱们继续来唠唠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

你们知道吗?亚里士多德觉得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

啥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生下来就会和别人打交道,就会参与到各种社会关系中,这就是政治的一部分。

他还说,政治的目的是追求最高的善。

这最高的善可不是钱啊、权啊这些东西,而是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有品质的生活。

就像咱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快乐和满足一样。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权力应该分配公平。

不能让少数人独占权力,而应该让大多数人都有机会参与。

这就好比分蛋糕,要分得大家都觉得公平合理,心里才舒服。

他对统治者也有要求呢,统治者得有智慧、有品德,能为大家谋福利。

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当统治者的哟!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真的很丰富,也很有启发。

咱们可以从中学到好多东西,用来思考咱们现在的社会和生活。

你们说是不是呀?。

亚里士多德的治国原则

亚里士多德的治国原则

亚里士多德的治国原则亚里士多德强调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

他认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追求人民的最终目标,即幸福。

而实现人民的幸福需要建立一个公正的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主张建立一种中庸的政治制度,既不过分偏向寡头政权,也不过分偏向民主政权。

他认为,合理的政治制度应该是一种混合制度,既具有民主的特点,又能避免寡头政权的弊端。

亚里士多德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公民品质。

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具备德才兼备的公民,才能够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因此,他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公民的品德,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分权制衡的思想。

他认为,一个政府应该将权力分散到不同的机构和部门,以避免权力的滥用和集中。

他主张建立一个由法律约束的政府,通过法律来规范政府的行为。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府应该是法律的奴隶,而不是法律的主人。

只有通过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才能保证政府的公正和权力的合法性。

亚里士多德还关注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他认为,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才能,并享受到公正的待遇。

他强调社会的平等和公正是人类幸福的基础,而不是权力和财富的集中。

亚里士多德主张建立一个公正的分配制度,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应有的权利和利益。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安全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主张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军队,以保卫国家的疆土和领土安全。

他认为,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因此,国家应该重视国防建设,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国家的安全。

亚里士多德的治国原则包括追求人民幸福、培养良好的公民品质、分权制衡、社会平等与公正以及国家安全等方面。

这些原则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和探索政治治理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亚里士多德的治国思想,不断探索适合当代社会的治国理论,为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政治思想摘要:亚里士多德自身作为中等奴隶主阶级,加之受到古希腊传统思想的影响,其思想具有中庸的特点。

中庸原则不仅表现在其哲学、伦理思想中,更深深地体现在其政治思想中。

亚氏中庸政治思想贯穿于城邦规模、政体设计、城邦治理、政体变革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庸;城邦;中产阶级;政体
一、引言
在古希腊,中庸思想是一种传统思想。

[1]亚里士多德”对这些思想进一步加以系统化,并从理论上作了论证,把中道要求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运用于政治和伦理,从而建立了他的中道学说”[2]。

亚氏所谓的”中庸”,指的是过无不及,自制温和,调和适中,中道平衡,不走极端,以中间境界为最佳状态。

因为这种境界最能够顺从理性,是适宜于大多数人、且也是大多数人所能做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亚氏的中庸政治思想来源于其伦理学巨著《尼格马科伦理学》的基本观点。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多处阐述了其中庸政治思想。

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政治思想
1、城邦规模
所谓城邦规模大体可以归结为城邦的疆域大小以及人口多少。

亚氏对城邦规模的论述写道:”城邦的大小也各有它适中的限度。

”[3]亚氏认为:”法律(和礼俗)就是某种秩序;普遍良好
的秩序基于普遍遵守法律(和礼俗)的习惯。

”[3]”事物如为数过多,就难以制定秩序。

为无定限的事物创制秩序,只有神才可能。

”[3]依据此原则,亚氏认为人口过多、疆域过广、城邦过大都不会实现对法律和礼俗的遵守,无法实现良好的秩序,也就更达不到政治修明。

据此,亚氏指出,要对城邦的人口与疆域即城邦的规模进行限制。

他提出了一系列限定城邦人口标准:首先,”城邦初成立时,其人口的底数只要在一个目的为达成优良生活的政治体制中,大家可以通工易事而能自给,便足够了”[3]。

其次,随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执政人员对城邦管理失误的增加以及外侨、客民混用政治权利等问题,亚氏再次提出城邦最适当人口的限度:城邦人口”该是足以达成自给生活所需要而又是观察所能遍及的最大数额”[3]。

对城邦疆域来说较大的疆域易于保证全邦高度的自给自足,但也应受到限制,因为疆域过大的城邦不易于管理和防范外敌入侵。

就此,亚氏也提出了自己的标准:他说,”就国境的大小或土地的面积说,应当以足使他的居民能够过闲暇的生活为度,使一切供应虽然宽裕但仍须节制”[3]。

同时”‘观察所能遍及’的条件,对土地方面也一样合适。

凡容易望见的境界也一定有利于防守”[3]。

2、政体设计
亚里士多德在对现实政体的论述以及对理想政体的设计中也都遵循着中庸原则。

主要体现在他认为最稳定的、最理想的政体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由中产阶级掌权的共和政体。

亚氏认为,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极富、极贫和中产阶级。

极富的居民常常逞强放肆,致犯重罪;极贫的人懒散无赖,易犯小罪。

极富的人不愿也不能受人统治;极贫的人又太卑贱而自甘暴弃。

而中产阶级则具有优秀的品质,他们很少有野心,同时,”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样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

既不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于是,很明显,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3]。

也正是由于中产阶级的这些优点,所以”中产阶级在城邦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它两个相对立的部分(阶级)就谁都不能主治政权--这就可能组成优良的政体”[3]。

他还指出:”中产阶级实属优胜的一个例证:最好的立法家都出身于中产家庭(中等公民)。

梭伦是其中之一。

”[3]
亚里士多德说:”最好是把政体保持在中间形式,惟有中间形式的政体可以免除党派之争。

”[3]富人推崇寡头政体,穷人渴望平民政体,这两种政体都被亚氏归于变态政体。

他所谓中间形式的政体是寡头政体与平民政体结合的混合政体,这无疑又是中庸原则的体现。

平民政体由抽签产生官吏而且无财产资格限制,而寡头政体由选举产生官吏且有很高的财产资格限制,那么理想的政体应是只有低微的财产资格限制而且由选举产生官吏。

他认为这种政体既不偏向富人,也不偏向穷人,而是注意保持一种均衡,力图把穷人和富人混和起来。

”凡能包含较多要素的总是较完善的政体”,[3]”各个因素倘使混和得愈好愈平衡,这个政体就会存在得愈
久。

”[3]
3、城邦治理
对于城邦的治理,亚里士多德非常强调法律的作用。

法治是中庸原则的权衡,可免于情欲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其师柏拉图在《理想国》和《政治家篇》中设计的”哲学王”和”政治家”的人治模式,明确指出”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虽最好的人们(贤良)也未免有所热忱,这就往往在执政的时候引起偏见。

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和理智的体现”。

[3]更为高明的是,亚里士多德没有走向法律万能论的极端,在肯定法治的同时,他仍肯定了执政者个人的智慧和作用。

在他看来,完全按照成文法统治的政体不是最好的政体,因为法律只能制定一些通则,不能规定细节,并且不能朝令夕改,而城邦的事物纷繁复杂、千变万化,所以要靠执政者的智慧来弥补其不足。

4、政体变革
在论及政体变革时,亚氏指出过分的贫富悬殊将导致政治动乱和政体变革。

寡头派和平民派的冲突是引起政体变化的根本原因。

而如果有为数较多的中产阶级为之缓冲,则容易避免动乱与变革,因为”如果两方都明知各自的力量不足抗衡,较弱的一方就必然放手而不敢贸然与较强的一方争胜”[3]。

为此,他要求反对过分的贫富悬殊,让公民都过上小康的生活,避免大贫大富,以实现政治稳定。

他说:”公民们都有充分的资产,能够过小康的生活,实在是一个城邦的无上幸福。

”[3]
此外,亚里士多德主张实行产业私有而财物公用的财产制度,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妥善”的经济制度,兼备”公产”和”私有”两者的优点:”财产可以在某一方面[在应用时]归公,一般而论则应属私有”。

[3]
三、对亚氏中庸政治思想的评价
1、进步性
亚氏通过寻求各种利益、力量、政体、治理模式的协调与平衡以求得城邦的平稳安定的政治伦理和政治理想,具有积极的影响。

[4]首先,”混合政体”概念的提出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学理论与政治生活的实践。

其次,亚氏对人口的控制以及指出中产阶级对国家稳定的作用在今天都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再次,亚氏将希腊传统分类方法与调查研究方法结合,开启了现代政治学研究的先河。

2、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中庸政体是为了维护当时的奴隶主制度,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5]一方面,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和代言人,他不懂得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斗争的不可调和性,企图通过调和、折衷的”中庸”之道,呼吁各阶级、阶层之间和衷共济,不走极端,寻求不触动根本制度、不损害奴隶主根本利益的改良之策。

另一方面,他标榜反对暴力,却又赞成用战争这种极端形式来镇压奴隶和下层自由民的”叛乱”,以确保奴隶主的统治。

参考文献:
[1]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2003.
[4]项松林.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社会稳定思想及其启示[j].南华大学学报,2006,(2).
[5]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杨海洋(1987.8-),女,山东冠县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造性人才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