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园建设-周建喜教学内容
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工程方案

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工程方案一、项目概述生态茶园建设工程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茶园进行规划布局,改善茶园环境,提高茶叶品质,促进茶园生态平衡,并提高茶业经济效益的一项工程。
生态茶园建设工程旨在通过生态环境治理,推动茶园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园收益,实现茶园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建设目标1.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工程,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2.全面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培育茶园生态文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茶园。
三、建设内容1.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治理茶园污染,保护茶园生物多样性;2.提高茶园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优化茶园土壤环境;3.建设茶园生态景观,打造茶园旅游观光基地;4.推进茶园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园经济效益。
四、工程实施步骤1.茶园生态环境改善(1)进行茶园环境调查评估,明确茶园环境问题和污染源;(2)采取适当措施治理茶园废弃物和农药残留,改善茶园生态环境;(3)设立茶园环境监测点,定期监测茶园环境质量。
2.土壤肥力提高(1)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了解土壤养分情况;(2)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制定施肥方案,合理施用有机肥、矿质肥等;(3)促进土壤改良,增加土壤通气性、保水性和肥力。
3.茶园生态景观建设(1)确定茶园生态景观建设范围和规划布局;(2)植树造林,增加茶园绿化率,并建设湖泊、河流、假山等景观;(3)修建生态步道,设置观景台,提升茶园旅游观光体验。
4.茶园标准化生产推进(1)建立茶园生产档案,把握茶园生产全过程;(2)开展茶园生产标准化培训,提升茶园管理人员技能;(3)引进先进茶叶加工技术和设备,优化茶叶生产流程。
五、资金和人力需求1.资金需求生态茶园建设工程需要投入资金主要包括治理茶园环境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成本、土壤肥力提高的成本、茶园生态景观建设的成本、茶园标准化生产推进的成本等。
资金来源可以通过政府投资、企业投资、银行贷款等途径筹集。
2.人力需求生态茶园建设工程需要具有茶园环境治理、土壤肥力提高、茶园景观设计、茶叶生产技术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
生态茶园建设

浅谈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生态茶园是指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农业的要求建设起来的茶园。
建立生态茶园,可以提高生物圈内生命体间相互促进的能力,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循环,使茶园内的物种更加丰富。
一、如何建立生态茶园1、生态茶园园地的选择生态茶园的园地应尽量避开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生态环境良好、能满足茶树生长需要的园地或山地。
园地空气、水质和土壤的各项污染物质的含量限值均应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NY5020-2001的要求。
根据要求,地块要求立地条件好,交通方便,年平均气温13℃以上,决对低温-3℃以上,决对高温40℃以下,年活动积温5000—6000℃,年降雨量1000mm,空气湿度70%以上,海拔在1900m以下,茶园坡度在30度以下,具有灌溉条件;有效土层深厚疏松,耕作层比较厚,心土层和底土层稍紧而不实,土体结构良好,质地不过粘过砂,既能通气透水,又能保水蓄肥;酸性反映强烈,盐基含量适度,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含量丰富,土壤PH值在4.5—5.5之间;作为土壤肥力四因子的水、肥、气、热彼此协调,水源、空气无污染;园地背荫朝阳,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散射光强,相对规模连片在500亩以上。
二、茶园规划园地规划要合理全面,统筹安排,土地利用要有远景规划和全局观点,在规划时要以现代农业为出发点;以茶树良种化、茶园水利化、生产机械化、栽培科学化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对区、块划分道路网、排灌系统,行道树、防护林带等设置,做好勘察设计工作,以茶、林、道、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治山、治水、治土为中心,实现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从茶园外貌看,茶树成片,道路成网,园地成块,茶行成条,林木成行,区格分明;对保持水土,涵养和水源,提高湿度,调节气温,改变茶园区域气候,避免茶树遭受气象灾害都起到较好的作用,对于千亩以上茶园还要规划好茶厂的建设用地等,绘制出整块茶园规划图。
建设和谐生态茶园,开创茶业新时代

建设和谐生态茶园,开创茶业新时代
周国材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 一、生态茶园概念rn生态茶园并非仅指"生态环境",它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周国材
【作者单位】永春县桂洋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建设生态茶园促进云南茶业可持续发展 [J], 王平盛;何青元
2.加强生态茶园建设促进茶业健康发展 [J], 苏志坚
3.发展良性生态茶园促进茶业优化升级——关于日照生态茶园建设的思考 [J], 武光明;刘金峰;朱万燕
4.浙江景宁县生态茶园建设模式——以浙江奇尔茶业有限公司为例 [J], 张丽芬;孙小明;包佐淼;袁航;潘昌平
5.现代茶业产业园创建与生态茶园建设 [J], 林竹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实施方案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实施方案一、前言。
生态茶园建设是指在茶园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以实现茶园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档将就生态茶园建设的技术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二、土地选择。
在生态茶园建设中,选择合适的土地至关重要。
首先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以利于茶树的生长。
同时,要避免选择受到污染的土地,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安全。
三、植株选择。
在生态茶园建设中,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茶树品种,以提高茶树的抗逆性和产量。
同时,要注意保护当地的天然植被,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四、病虫害防治。
在生态茶园建设中,要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防治等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和茶叶品质。
五、水资源利用。
在生态茶园建设中,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集雨水、蓄水、灌溉等设施,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六、有机肥料施用。
在生态茶园建设中,要采用有机肥料施用的方式,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安全性,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七、生态景观规划。
在生态茶园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茶园的景观规划,保留和利用自然景观资源,打造具有生态特色的茶园风景区,吸引游客,增加茶叶的附加值。
八、生态环境保护。
在生态茶园建设中,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水源地和森林资源,推动茶园的生态化、绿色化发展。
九、结语。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相关从业者能够认真落实本方案,共同推动生态茶园建设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和自然环境做出贡献。
推进生态茶园建设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生态茶园建设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生态茶园建设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普洱市茶业局杨显鸿一、普洱市茶叶产业的基本情况普洱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茶产业列为全市茶、林、电、矿、文化旅游5个支柱产业之首加以重点培育和扶持,实施“以茶名市、以茶兴市、以茶富市”战略,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城市品牌。
全市共有野生茶树群落面积117.8万亩,栽培型古茶园面积18.2万亩,现代茶园146万亩,茶区覆盖10个县(区)、103个乡(镇)、960个村委会,涉及农户23.88万户、130余万人。
2012年全市现代茶园面积146.22万亩,其中投产面积123.18万亩(较去年同期116.6万亩增5.64%),无性系茶园面积70.84万亩,无公害茶园面积53.70万亩,有机茶园面积11.80万亩。
毛茶总产量达78702.3吨(较去年同期60835吨增29.37%),加工成品茶34557.2吨,其中绿茶16507.2吨,红茶1756.6吨,普洱茶16293.4万吨。
总产值达60.38亿元(较去年同期36.19亿元增66.84%),其中农业产值22.48亿元(较去年同期14.61亿元增53.87%),工业产值31.25亿元(较去年同期17.96增74%)。
初制所1164个,其中主要加工企业142个。
茶产业呈现出了健康有序、好茶好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普洱市生态茶园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是提升茶叶品质的基础茶叶已成为全球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中消费量大、深受人们欢迎的一种保健性饮料。
其品质的高低 ,除与加工技术相关外 ,更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为此,各产茶国都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品质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和根本性农业措施。
生态茶园是以茶树为主要物种,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一种高效益的人工农业生态系统。
它可以充分发挥人对茶园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因地制宜地建立多种多样的茶园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各种生态资源,从而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生态茶园规划探讨讲课稿

夷陵区生态茶园建设的探讨监测站赵晓玲茶叶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出口农产品,但影响其出口和销售的最大障碍是茶叶卫生质量问题。
由于工业迅速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单作茶园中普遍使用化肥、除草剂、农药等化学物质,使茶园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茶叶中往往含有重金属等对人体有害物质。
经调查统计,夷陵区有73.3%的茶园长期沿袭纯茶树的平面式种植,这种种植模式既降低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导致生态系统失调,给茶树带来脆弱性,给茶园乃至整个茶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后果。
混交树种对茶树进行适当避荫,调节气温和湿度,改善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利于茶树干物质的积累,提高产量,同时还可以促进碳氮物质的代谢,提高鲜叶中以品质有关成分的含量。
因此,通过对茶园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建立人工生态和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茶园,改善茶区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品质和茶叶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确保夷陵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夷陵区生态茶园建设条件(一)自然环境1、气候条件夷陵区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源过渡的长江西陵峡两岸,环抱长江葛洲坝、三峡大坝,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2.0—17.1℃,无霜期241—318天,且雨水充沛,年降雨量在1200—1600mm。
区内茶园地处群山峻岭之中,常年云雾辽绕,植被覆盖面大,生物多样性丰富。
2、土壤条件茶区土地面积263.3万亩,农田面积26.6万亩,为花岗岩分化的酸性土壤,土壤风化层厚,透水透气性好,pH 值在4.5—6.5之间,土壤有机质较为丰富,适宜种植茶树。
茶区除去基本粮田保护区外,可供发展茶园的面积在20万亩以上,目前有茶园16.8万亩,另有4万亩的绿色茶园发展空间。
3、环境保护条件环境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土流失的保护。
茶区通过对荒山荒地植树种茶以及坡改梯等措施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二是耕种过程中所用农药、肥料残渣对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农药及化肥等的残渣排放将严格控制;三是茶叶加工过程中的粉尘、噪音等污染。
浅谈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

周 国材
一
、
如 何 建 立 生 态茶 园
( 施 肥 时 间 和 方法 3 )
1 园地 的选 择 、 以无害化生 产为 目标, 选择没有 污染 、 生态环境 良好 、 土层深厚 、 地下水位底 、 坡度 1 5度以下 、 海拔在 5 0米的山 5 地为佳。 2采 用 良种 良法 、 生态茶园 的茶树品种应选择抗性强的 良种 ,这是减少 茶园病虫害 、 提高茶叶品质 、 增加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 。 3 合 理 栽 植 、 无 性系 茶苗 , 亩 30 ̄40 每 80 0 0株 , 行 栽 植 , 行 距 双 大
措施。 () 1 农业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是 根据茶树生育特点和病 虫 发生规律而采取的农艺措施 ,以提高茶树 自身抗 性来 减 少病虫发生与危害。如茶树轻修剪 , 使树冠通风透光 , 可以 减少病虫来源和病虫发生数量 ;茶叶适当嫩采 和及 时分批 多次采摘 , 可有效抑制茶小绿叶蝉 、 茶橙瘿螨等趋嫩性害虫 的为害 。
推广 “ 一基” “ 、三追” “ 、多喷 ” 的施肥方法 。“ 一基 ” 是指 在 1 中旬至 1 月上旬结合茶园深耕 ,施入全年施肥量 0月 1 4 ~0 0 5 %的氮肥 和全部磷 钾肥 , 肥料 以饼肥 、 粪尿 、 沤 人 堆 肥、 猪牛栏肥 、 土杂肥 、 泥等有机肥 为主 , 塘 配合 施用磷钾 肥、 复合肥 等 ;三追 ” “ 是在春茶开采前一个 月 , 春茶采摘后 及秋茶采摘前 1— O天 ,结合茶园浅耕 除草分别追施速效 52 性化肥 , 这三次施肥量 占全 年氮肥用量 的 5 0 其 中夏 0 6 %, 秋茶各 占追肥总量的 2 %左右。常规单行条植茶园施肥方 5
一基是指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结合茶园深耕施人全年施肥量4050的氮肥和全部磷钾肥肥料以饼肥人粪尿堆沤肥猪牛栏肥土杂肥塘泥等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复合肥等三追是在春茶开采前一个月春茶采摘后及秋茶采摘前1520天结合茶园浅耕除草分别追施速效性化肥这三次施肥量占全年氮肥用量的5060其中夏秋茶各占追肥总量的25左右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生态茶园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
生态茶园建设是指采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保证产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茶园。
下面介绍一些生态茶园建设的技术。
一、茶园设计生态茶园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地形、土壤和气候等因素,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的同时,保证产茶的效率和质量。
在茶园中可以种植树木、草地和灌木等。
树木可以为茶树提供阴凉,减弱紫外线的照射,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从而提高产茶效率和质量。
草地和灌木可以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的肥力。
二、无污染施肥生态茶园的施肥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是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制剂。
有机肥料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持肥力,还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进而提高土壤肥力。
生物制剂可以增加茶树的免疫力和抗性,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另外,茶园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测土壤的养分含量,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施肥计划。
三、节水灌溉生态茶园的灌溉应尽量节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可以使用滴灌、喷灌、微喷等灌溉方式,将水精确地喷洒到茶树根部,避免水流散失和蒸发。
另外,茶园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天气状况、土壤湿度等情况来调整灌溉的频率和用量。
四、多样化种植和优化管理生态茶园在种植茶树的同时,也可以种植其他的作物或草本植物,如蔬菜、水果、花卉等,以增加茶园的种类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态效益。
另外,茶园管理人员还应该及时修剪、除草、病虫害防治等,以保证茶树健康生长和高质量产茶。
总之,生态茶园建设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茶树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资源和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优质的茶叶和健康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茶园建设作者:周建喜第一节:茶园建设目标茶园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要以优质高效为核心,实现茶园园林化、生态化、良种化,营造林与茶、茶与动物的和谐生态环境,促进可循环发展的生态资源。
(一)、茶园园林化在新形势下农业竞争中,生态资源是先决条件。
国家农业区划总体范围内,结合上犹县的农业区域规划,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实行山、水、林、路综合治理,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建设园林化的现代标准茶园。
做到新建茶园相对集中。
或者在现有茶园的基础上通过改造、扩建使茶区连片、茶行成条,适合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管理。
根据园区地形地貌,按茶园要求头有带帽、脚有穿鞋,营造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环境,建设防护林、防风林,在水沟、水渠、道路以及茶园四周要大力种树,美化茶区生态环境。
(二)、茶园生态化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
同时使园区生态有利于调控茶树病虫害,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打下基础。
(三)、茶园良种化茶树品种是决定茶园产量、鲜叶质量和成品茶品质最重要的因素。
在建园时,首先考虑选择优良的茶树品种,充分发挥良种茶树的作用。
要根据实际生产的茶类,结合上犹县茶园所在地的生态条件确定主要栽培品种及搭配品种,合理利用不同良种的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不同茶树良种在产量、抗性、适应性及品质特征等方面的综合效应。
第二节:茶园园林化与生态化长期以来,新建茶园不太注重茶园生态环境,园地周围很少人为种植林木,特别是片面强调集中成片所开垦的茶园更是如此,导致茶园植被单一、茶园裸露、生物多样性降低、天敌种类和数目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据四川乐山市天福观光茶园调查,园林有效区较无林空旷区明显降低了风速,提高了气温,增加了土壤含水率,增加了生物多样性(表1)。
(1)调查时间:土壤水分是2004年8月上旬,气温是2005年7月中旬。
(2)茶园东、西、北三面有多年生的松树及杂木次生林,树冠平均高度为3m。
(一)茶园生态系统及其特点无论是无公害茶叶基地,出口茶基地或有机茶基地,都应力争实现茶园生态化。
即在实现茶园园林化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造就一个良好的人工茶园生态系统,使之既能充分满足茶树生长所需要的最佳生态要素,又能为茶园生态调控,从而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创造良好的生态基础。
茶园生态化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茶园生态系统、茶园植物多样性与动物多样性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在茶园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等内容。
茶园生态系统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如农茶混植生态系统、果茶模式生态系统,林茶模式生态系统、林茶草模式生态系统等,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茶园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在科学的基础上灵活地营造各具特色的茶园生态系统。
上犹县天骏生态旅游观光茶园就是利用当地地形地貌以林茶生态系统建园。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生物循环的有序性,使生物循环中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以及种群间的信息传递能有序进行。
此外,生物的多样性和反馈循环使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在生态系统的自动控制中,生态系统总是沿着能量消耗较少的方向演替,生物体自身的有效适应和生物间的共生是生态系统稳定机制的基础。
就是说,没有生物的适应性,没有生物之间的相依存关系,生态系统就不能有调节和相对稳定的可能。
1.茶园生态系统的特点茶园生态系统属人工生态系统,也是农业生态系统之一。
茶树系多年生植物,成龄茶园树篷高度0.8m左右,与大田农业生态系统相比,其植被种类、生物种类和生态条件相对稳定,物种多样性基本上不随时间(季节)变化。
茶园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包括:(1)单植茶园:此类茶园多数是开荒植茶而成,茶园植被单一,物种多样性差。
10年以上成龄茶园除茶树外,连杂草也极少。
由于茶篷篷面扩张,篷内荫蔽度很高,篷面受阳光直射,但篷内却只有微弱的散射光。
使篷面温度高于篷内,篷内湿度又高于篷面。
单植茶园生态系统中的昆虫种类单一,优势种突出,一级消耗量很高,二级消耗的动物(天敌)数量却因栖居环境缺乏人为因素干扰数量很低。
在单植茶园中,初级生产者几乎只有茶树,对光、水、热、营养的利用效率也较低,特别是对于土壤元素和营养的利用明显较为单一,茶树大量集中地吸收同一类型的土壤营养元素,导致土壤矿质元素循环失调和营养平衡失调,相应的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结构也因此发生不良变化。
根际微生物是活化土壤营养、促进土壤元素循环的重要生物,它不仅改变土壤的肥力,而且还能分解植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的毒素。
同时,微生物对于导致植物根部病害,或者抑制根部病害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单植茶园生态系统单一,地上部分赖以生存的昆虫种类、小哺乳动物、禽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很低,而一些种类的丰度却很高,这是导致单植茶园病害猖獗的重要原因。
此外,单植茶园进行品种更新时,土壤忌地残毒现象十分严重。
茶农早就知道,老茶园发展为新茶园时,幼苗生育不良,长势差,生长速度慢,远不如新辟茶园或新垦荒地种茶好。
其原因就在于单植茶园对土壤营养、矿质元素的过量消耗,导致新植幼苗营养不良。
老茶树根系分泌物的毒素不利于新苗的根系生长,微生物群落的单一化也不利于土壤元素的循环和转化。
此外,老茶树的根、茎、叶、花、果、残留土壤中,对幼苗生长不利。
因此,单植茶园的最大特点是缺乏植物多样性和相应的动物多样性,昆虫优势种突出,生物控制和生态控制都难以实现。
(2)农茶混植茶园生态系统:主要是在幼龄茶园中,为了提高茶园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并保护幼龄茶树在高温季节免受阳光暴晒,适当间种一些农作物。
农茶混植模式中,生物多样性十分复杂,农作物本身带有的昆虫群落随之进入茶园。
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粮食作物的昆虫群落与茶树昆虫群落交混一起,形成新的群落,各方占据特定的生态位或生态空间。
立体生态位也增容很多。
此外,由于灌溉和荫蔽等原因,粮茶地土壤湿度一般高于单植茶园。
在农茶混植模式中,宜选择花生一类的豆科作物,因为花生匍匐在地面生长,对土壤表层覆盖率很高,整个茶行全被花生叶茎覆盖,其保水、保湿、防雨的作用很强,对杂草也有相当的控制能力。
花生对氮的需求量低,但对磷、钾需求量高,而茶树则相反,所以在对土壤养分的要求上没有太大的冲突。
花生本身还有固氮作用,可增加土壤肥力。
禾本科吸肥力强大,会与茶树争肥,不宜使用。
这种农茶混植模式很适合用在上犹县退耕还林改建成的新生茶园中。
(3)果茶模式生态系统:果树与茶树混植是当前新辟茶园和老茶园改造中的常见模式。
在退耕还林中,农民为了取得经济效益,又做到保持水土的目的,不少山区退耕种茶,在茶园中栽培果树。
常见的果茶生态系统包括桃树+茶树系统,李树+茶树系统,苹果树+茶树系统,梨树+茶树系统,杨梅树+茶树系统,柑橘+茶树系统等。
在四川不少地区可见柑橘与茶树混植模式,柑橘种类包括红橘、脐橙、广柑、甜橙等。
茶树品种多为四川群体种、浙江群体种与福建乌龙茶。
在果茶生态系统中,即每2行茶树(2m~3m)栽1行果树,果树株距3~4m。
果树生长5年后使茶园的荫蔽度可达20%~40%;10年后果树树冠扩大,茶园荫蔽度增加。
果茶系统中的生态位比单植茶园扩张很多,立体生态位远远高于单植茶园。
由于摘果、剪枝等管理,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干扰,特别是果树病虫害的防治,使茶树上沉积的农药增加。
不少果树害虫也危害茶树。
所以,作为生态茶园的建设,不主张推广果茶模式。
(4)林茶生态系统:林茶混植系统是近几年退耕还林中新辟茶园的重要栽培模式。
老茶园的生态改造中,除增植果树外,在茶园周围也种植林木,以改变生态环境。
林木种类包括杉树类,桂花树、松树类、梧桐、黄柏等。
林茶复合生态系统的栽培方式包括两类,一类是经济林木,黄柏之类的林木,直接有序种于茶园中,其密度视树冠大小和林木大小而定。
此类茶园在林木成林后的荫蔽度很高,可达60%~80%,茶园中基本只有散射光,直射光线被林木树冠挡住。
园内温度比单植茶园低2~5℃,湿度高10%以上。
系统内生物多样性十分复杂,林木昆虫、茶园昆虫混一处,构成了相当复杂的群落结构。
鸟类和捕食性猛禽类也增加。
园内昆虫群落结构随林木种类、树冠形态、荫蔽程度而不同。
一般情况下,茶树螨类、蚧类、叶蝉的种群数量较低,农药施用量也较低。
另一类是嵌合式,即茶园周围被林木包围。
如果周围林地面积较大,茶园本身便形成所谓的“林窗”,从而使茶园内风速降低、湿度增加、温度降低。
茶园的荫蔽度视茶园面积而定,如果茶园面积小,周围是高大乔木,茶园早晚荫蔽,中午受直射光照射。
此类茶园中的昆虫群落与林茶混植系统有相似之处,但茶树受固有害虫,如茶毛虫、茶梢蛾的危害较重,对螨、蚧、粉虱的控制能力也较差。
如果林地包围的茶园面积很大,例如6670㎡(10亩)以上甚至数十亩成片,此类茶园实际已形成了单植茶园生态系统,林地对茶园的生态影响很低。
林茶混植系统对于改变茶园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能量循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技术性也相当强。
首先要考虑树木品种、高度、树冠面积、营养需求、水肥要求等,其次要考虑林木自身病虫害种类与茶树的关系。
林茶嵌合生态系统以小块茶园为宜,如果因林木把单茶园隔离成小块茶园,形成林茶嵌合系统,这样的系统具有很高的抗逆性。
首先是对茶树的营养影响小,不与茶树争水、争肥,又能保证茶园湿度,并能降低温度,提高荫蔽度,降低风速控制病虫害的传播。
林木相互连接成一片,茶树形成的“树篱”或者林木形成的“林篱”,无论何种形式,都有利于生物的栖居繁衍,并大大提高了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改造了种群数量,增强了种群间的依存关系。
同时有利于当地珍稀濒危动物和地方品种的生存,对保护物种多样性、遗传性及缔造生态多样性、景观多样性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天骏生态旅游观光茶园所处山脉海拔700m左右,水源不是很丰富,土壤保湿、保水性差,日照时间长,紫外光相当强烈,冬天北风偏大。
基于这些地理条件,茶园选择了林茶生态系统。
在茶园的开垦过程中,山上原有的树木只要不影响茶园区域规划,都被保留了下来。
条带宽度都在2.5m左右。
每条条带采用两路双行双株种植法.。
条带之间斜坡距离5m~8m(视山体坡度而定),其间除原有的杂木杂草之外,还人为种植了部分桂花树,以保证树木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两米。
原有杂木最高的有5m左右,大部分在3m左右,目前茶园荫蔽度已经达到30%。
预计5年后树木完全发挥保水保湿作用(如表2)。
(1)保水性,指日降雨量在50ml~80ml(二)茶园生态多样性茶园生态多样性指茶园生态系统的生态条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茶树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生活在不同水热条件、不同海拔、不同经纬度的环境中,这是导致生境多样性的基础。
低海拔(低于100m)的茶园,水热条件好,环境中植被丰富,昆虫种类多,冬季休眠短,繁衍代数多,种群数量也大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