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 第九章排泄与渗透调节
排泄与渗透调节

排泄与渗透调节主要内容1、概述:排泄及其途径、排泄的意义;尿的成份及其理化特性。
2、尿的形成:肾小球滤过机能;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机能;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机能;影响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
3、肾脏泌尿机能的调节:肾血流量的调节;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分泌和排泄机能的调节。
4、水生动物渗透压的调节:水生动物的水环境;渗透调节和体积调节:渗透压调节机理。
自学内容1、排泄及其途径、排泄的意义;尿的成份及其理化特性。
2、水生动物渗透压的调节:水生动物的水环境;渗透调节和体积调节;渗透压调节机理。
基本要求l、了解排泄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
2、了解尿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水生动物渗透压调节过程及机理。
重点、难点:1.尿的形成过程; 2.泌尿功能的调节。
概述※排泄(excretion):机体将物质代谢的尾产物和机体不需要的物质(包括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药物、多余的水份盐类等)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排泄与排遗区别:生理学上将物质代谢产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过程—排泄。
由消化道排出的食物残渣,它既未参与体内细胞代谢,又未经过血液循环—排遗※※排泄途径与排泄物:ⅰ.呼吸器官排出:主要是CO2和少量水份,以气体形式随呼气排出,鱼类等水生动物还有NH3、CO2和某些离子随鳃排出。
ⅱ.由消化道排出:排泄物混合于粪便中,如担色素及一些无机盐如钙、镁、铁等)肠膜排出)。
ⅲ.皮肤排出:水分及汗液(汗腺分泌),汗液包括水、少量尿素及无机盐。
ⅳ.肾脏排出:肾脏是最很需要的排泄器官,排泄物称尿,排泄物种类多,数量大,因此肾脏是重要的排泄器官。
调节着机体水平衡,渗透压平衡与酸碱平衡。
渗秀调节:体内水份和盐类含量的调节就是体液渗透压的调节,又叫渗透调节,渗透调节对于维持体内渗透压稳定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第一节排泄器官及其功能一、泄器官及其结构特点:除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没有发现排泄器官外,其余都有分为:一般排泄器官:(1)伸缩泡:原生动物和海绵动物(2)肾器官:扁形、环节及软体动物(3)触角腺(绿腺):甲壳动物(4)马氏小管:昆虫(5)肾脏:脊椎动物特殊排泄器官:鱼类和甲壳类鳃,板鳃类的直饭腺,爬行类与鸟类的盐腺、脊椎动物的肝脏(胆汗排泄血红蛋白代谢产物胆色素(一)无脊椎动物的肾器官1.软体动物的肾脏(亦称肾管)本门各种动物中肾脏结构差异很大,以头足类(章鱼)和辨鳃类()为例。
动物的排泄与体液调节

动物的排泄与体液调节动物是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各种各样的生理功能。
其中,排泄和体液调节是动物身体内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
本文将就动物的排泄和体液调节进行详细探讨,从细胞水平到整个生物体来解析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及其机制。
一、排泄的概念和功能排泄是指动物体内有害物质或过剩物质的排除过程,包括代谢产物、有毒物质和过多的物质,如尿素、二氧化碳、尿酸、盐和水等。
排泄通过细胞的运作,使体内废物及时排出,从而维持了细胞内环境的平衡,确保生物体的正常运转。
在动物体内,排泄主要通过肾脏、皮肤、呼吸系统和肠道等器官进行。
肾脏是动物排泄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肾单位的滤过、重吸收和分泌功能,将废物和过量物质从血液中过滤出来,并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皮肤可以通过出汗和蒸发等方式排出体内热量和一些溶解物质,呼吸系统通过肺泡的换气作用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而肠道则通过粪便将未吸收的废物排出。
排泄的功能不仅在于清除体内的废物,还能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
通过排泄过程,动物体内的温度、酸碱度和水分含量得以调节,进而保持稳定的代谢状态。
排泄还起到了保护免疫系统的作用,防止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进入和滋生于动物体内,维持动物体健康的同时也防止其周围环境的破坏。
二、体液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体液调节是动物体内维持体液浓度和水分平衡的过程。
体液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外液等,它们在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稳态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水分调节水分调节是体液调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肾脏和神经系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机体水分出现不均衡时,肾脏通过调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控制机体的水盐平衡。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调节机制,如口渴感等,调控水分的摄入和输出。
这种综合协调机制能够确保机体水分的平衡,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2. 离子平衡离子平衡是维持机体体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稳定,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
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等在细胞内外之间的浓度差是维持细胞内外正常功能的关键。
动物生理学第九章排泄及渗透调节

肾小球超微结构
肾小管:由近球小管、髓袢和远球小管组成。近球小管包括近曲 小管和髓袢降支粗段。髓袢由髓袢降支和髓袢升支组成;前者包 括髓袢降支粗段(近球小管组成部分)和降支细段;后者是指髓袢 升支细段和升支粗段(远球小管的一部分)。远球小管包括髓袢升 支粗段和远曲小管,后者与集合管相连。
尿酸、肌酸、肌酸酐;鳃主要排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氨、 尿素等;有些鱼类的肠道和板鳃鱼类的直肠也具有排泄功能。 维持水盐平衡,渗透调节功能。 调节方式:变渗动物、调渗动物。 狭盐性鱼类和广盐性鱼类。 维持酸碱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 鱼类的排泄、渗透压调节和酸碱平衡是相互关联的生理学过程。
2、 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肾血流量神经调节:使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调节相配合。
肾交感神经活动加强NE能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血管升压 素和血管紧张素也能使肾血管收缩;前列腺素可使肾血管扩张。
教学要求
掌握 肾脏结构; 尿的生成过程; 尿液浓缩和稀释; 了解 不同动物排泄及渗透调节;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排泄概述;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五节 主要水产动物的渗透调节;
一、肾脏排泄功能 肾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通过尿的
生成和排出完成以下功能: 排除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 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钠、钾、碳酸氢盐以及氯离子等,
动物生理学习题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一、名词解释1.排泄:机体代谢终产物及不需要物质经血液循环被运输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有肺、消化道、皮肤、肾。
2.原尿: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葡萄糖外,其它物质都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3、有效滤过压:存在于肾小球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 (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在入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正,出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0.4球旁器:主要分布在肾皮质部位,有球旁细胞、系膜细胞、致密斑组成。
球旁细胞可以分泌肾素,致密斑能对肾小管液中NaCl的浓度敏感,系膜细胞有吞噬能力。
5、滤过平衡: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量与肾小球率过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当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增加,近端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加,滤过率下降,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下降,这种现象叫球-管滤过平衡。
6、肾糖阈:血液中的葡萄糖被肾小球过滤后,在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到血液中,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浓度限度,当尿中出现葡萄糖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叫做肾糖阈。
正常人的肾糖阈为11.2mmol/L。
7.终尿:肾小囊中的率过液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和排泄作用,最后形成终尿。
8.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侧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
9. 渗透性利尿:如果原尿中溶质浓度很高,渗透压就大,必然要妨碍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
这种现象叫做渗透性利尿。
二、填空题1.原尿是不含蛋白质的血浆。
2. 尿液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3.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4.分泌与排泄都是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的。
5.引起排尿反射的刺激是膀胱内压升高。
6.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有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和有效滤过压。
7.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方式有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两类。
8.影响抗利尿激素释放的因素有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的改变。
生理学课件:渗透调节与排泄

肾的结构 尿的生成与排放 尿生成的调节
排泄: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而又不
被机体利用的代谢终产物、多余的 水和无机盐、以及进入机体的异 物从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脏的功能:➀渗透调节 (维持离子浓度,水量等); ➁酸碱平衡;➂排泄(清除 代谢终产物及异物等);➃ 分泌激素。
肾 输尿管
✪ 皮质肾单位(约占90%)和髓质肾单位(P224,图8-5)
重吸收水、离子、 有机营养物
超滤
重吸收水、 Na+和Cl-
分泌离子、H+和毒 素,激素调节下重 吸收水、Na+、Ca2+
重吸收水,重吸 收/分泌Na+、K+、
H+或HCO3-
( Martini et al, “Fundamentals of Anatomy & Physiology”)
AQP1:除脑以外的大部分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其他组织。 AQP1缺乏的小鼠表现出尿浓缩能力的缺陷(肾脏微血管对水 的通透性)。 AQP2:肾脏集合管上皮细胞及其直小血管。 AQP4:靠近脑组织内皮细胞的神经胶质细胞。AQP4表达与脑 水肿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远曲小管分泌钾及醛固酮的调节
(a) 正常情况下钠和氯 的重吸收及钾的分泌 (b) 醛固酮的调节
弥散:溶质依靠浓度 梯度从高浓度一侧向 低浓度一侧转运。
对流:溶质伴随溶剂一起 通过半透膜的移动(跨膜 的动力是膜两侧的静水压 差)。
吸附:通过正负电荷相互 作用等选择性吸附某些蛋 白质、毒物及药物(所有 透析膜表面均带负电荷)。
适应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药物或毒物
中毒等 。
慢性血液透析 (即维持性血液透析)
动物排泄 水、离子及渗透压的调节

分子小,毒性大,大多数水生无脊
溶于水
椎动物和真骨鱼、
一些两栖类
尿素 尿酸
易溶于水,毒性 少数硬骨鱼、软
较低
骨鱼、两栖类、
哺乳类
不溶于水
现代爬行类、鸟 类、陆生昆虫
• 有些动物,氨基氮和嘌呤氮都以同一种形式排出, 如鸟类都以尿酸的形式排出,但另外一些则不同, 分别以不同形式排出,如哺乳动物以尿素排出氨 基氮以尿酸或尿囊素排出嘌呤氮。
脊椎动物含氮废物的排泄
• 脊椎动物含氮排泄方式多样 板鳃类把尿素留到体内来保持高的渗透压。
真骨鱼多数排氨氮,90%主要从鳃排泄, 10%从肾脏排出。非洲肺鱼水中生活时主 要排氨,但当其在干泥内的茧中夏眠时, 转为排尿素,并积蓄在血液中。
两栖类排氨或尿素。蛙和蟾蜍的蝌蚪主要 排氨,而成体则排尿素。
爬行类排出含氮代谢产物的形式是与其生 活环境有关。如生活在水中的龟,尿中含 氨和尿素较多,尿酸量很微少,而陆生龟, 尿中尿酸含量则占含氮量的一半以上。蜥 蜴和蛇主要排尿酸,鳄主要排氨。
鸟类主要排尿酸。
哺乳类主要排尿素
水 、离子及渗透压调节
1、有些动物的体液渗透压和水环境基本接 近,并可随着水环境渗透压的变化而变化, 称为渗压随变动物。如贻贝、小长臂虾, 这类动物没有调节渗透压的能力,但具有 调节离子的能力。 2、有些动物的体液渗透压比较稳定,具有 渗透压调节的能力,称为渗压调节动物。
二、含氮废物的排泄
1、含氮食物的代谢 蛋白质→氨基→氨→(尿素或尿酸) 核酸→嘌呤→(次黄嘌呤)→黄嘌呤→尿
酸→尿囊素→尿囊酸→尿素→氨 核酸→嘧啶→氨
各种动物排出的含氮终产物不同,主要 排氨、排尿酸、排尿素,主要与动物的生 活环境有关(能得到水的情况)。
排泄与渗透调节

第三节 保护肾脏健康
一、适量饮水。 二、避免钠过量;少吃垃圾食品。 三、食肉和脂肪不可过多;小心草酸。 四、切勿着凉或食用过多寒性食品。 五、切勿乱用药物;戒烟、戒酒。 六、适度运动,适时作息,规律生活。 七、心火不可过旺。 八、有病应认真对待,但切勿乱投医。
选择性: 水分:99% 葡萄糖、蛋白质:全部 Na+、Cl-、Ca2+、Mg2+、K+:绝大部分 尿素、尿酸、SO42-、HPO3-、PO43-:大部分 肌酐:无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排泄作用) 此处,分泌作用指的是小管上皮细胞将新陈代 谢产生的物质转运到管腔中的过程,如H+、 NH3等;排泄作用指的是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 中某些物质转运到管腔中的过程,如K+、肌酐、 外来的药物和体内解毒产物等。由于分泌物和 排泄物都进入小管液中,事实上二者很难严格 区分,所以把二者统称为分泌,以免与总的排 泄概念相混淆。
四 尿的理化性质
尿液的成分中,主要是水分。占95%以上, 其它为固体物,固体物中又可分为有机物和无 机物两大类。哺乳动物尿中有机物绝大部分是 肌酸酐、尿酸、马尿酸、尿色素等。无机盐中 以氯化钠为最多,其余有硫酸盐、铵等。 哺乳类的尿液成分含量是随着机体的食物营养 情况和代谢情况而不同。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肾的机能
一 肾的血液循环
肾动脉血液在肾小球和髓袢处两次分成毛细血管, 继而依次汇合成小叶间静脉、弓形静脉、叶间静 脉,最终汇入肾静脉。 肾动脉直接由腹主动脉垂直分出,粗而短,血流 量大,血压较高; 入球小动脉口径粗于出球小动脉口径,有利于血 浆成分透出肾小球进入肾小囊腔; 血液经肾小球滤过后,胶体渗透压升高,血液经 过肾小球后,血流减慢,血压降低,有利于小管 液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转运(包括重吸收和分 泌)。
排泄与盐水平衡调节

爬行类、鸟类等的排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要是尿酸。
编辑课件
18
从水生到陆生过渡型动物的排泄物:
蝌蚪代谢产物主要是NH3,可从体表直接排 入水中。变态后,成体蛙不从体表排出必需溶于水 的NH3,否则将因大量失水亡。蛙主要排泄尿素, 排泄NH3为辅。
编辑课件
5
– 中肾(及背肾):羊膜类胚胎期于前 肾之后出现,(背肾为无羊膜类成体 肾),结构上中肾和背基本肾相同。
编辑课件
6
中肾与前肾的区别:
–前肾:外血管球悬在体腔中,代谢废 物→血管→体腔→肾口→(体腔联系)
–中肾:内血管球(图),一端中肾小 管开口于中肾管,另一端膨大内凹, 双层杯状,代谢废物→血管→肾球囊 →肾小管→ (血管联系)
编辑课件
10
1 动物的排泄机理
(1)无脊椎动物
– 后肾:肾管按体节排列,结构为体腔内开口的肾口,窄 管、宽管、膀胱、肾孔。肾口一端有纤毛,开口于体腔。 肾口后为盘曲细长的肾管,末端膨大通到体表的排泄孔。 肾口纤毛将含尿素、氨等代谢废物的体腔液送入肾管。 肾管上密布毛细血管,细管部分可与管壁上的毛细血管 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渗入肾管,同时 血液也从肾管回收水分及其他有用物质。
编辑课件
2
(一)动物主要的渗透压调节和排泄器官 1 无脊椎动物的渗透压调节和排泄器官 (1)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 (2)原肾型(pronephridium type) (3)后肾型(metanephridium type) (4)马氏管(malpighian tubules)
编辑课件
图马氏管的排泄机理(P 25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排泄概述
一、肾脏排泄功能 肾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通过尿的
生成和排出完成以下功能: 排除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 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钠、钾、碳酸氢盐以及氯离子等,
排出氢离子,维持酸碱平衡。 尿的生成: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
第一节 排泄概述
3、 近球小体或球旁器(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 近球小体由球旁细胞、球外系膜细胞和致密斑组成。
球旁细胞(颗粒细胞):位于入球小动脉中膜,分泌肾素。 球外系膜细胞: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有吞噬功能。 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分,它可感受小管液中NaCI含量
5、肾的血液供应 腹主动脉→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出
球小动脉再次分成毛细血管网,缠绕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周围。 肾血液供应经过两次毛细血管网,汇成小叶间静脉→弓形静脉→ 叶间静脉→肾静脉。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 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的血压较低,促进肾小管 的重吸收。
第八章 排泄与渗透调节
教学要求
掌握 肾脏结构; 尿的生成过程; 尿液浓缩和稀释; 了解 不同动物排泄及渗透调节;
第八章 排泄与渗透调节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排泄概述;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五节 主要水产动物的渗透调节;
% ~90%。肾小球体积较小,出球小动脉分为毛细血管后,全部 分布于皮质肾小管周围。髓袢短,只达外髓质层。 近髓肾单位:分布于近髓质内皮质层,肾小球体积较大,髓袢 长,可深入到内髓质层或更长。出球小动脉缠绕邻近的近曲小 管或远曲小管的网状毛细血管,还形成细而长的U字形直小血管, 后者可深入到髓质,包绕髓袢升支和集合管。
第一节 排泄概述
人类泌尿系统组成
后腔静脉 肾静脉和动脉
主动脉
肾上腺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第一节 排泄概述
人类和高等动物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毛细血管
水
和
溶
解
滤过作用
物
血液循环
肾小管
超
滤
重吸收作用
液
水和溶解物
分泌作用
终尿
第一节 排泄概述
二、肾的功能解剖 1、 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单位:肾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与集合管
集合管:不包括在肾单位内,在功能上和远球小管密切相关,它 在尿生成过程中,特别是在尿液浓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每一 集合管接受多条远曲小管运来的液体。许多集合管又汇入乳头管, 最后形成的尿液经肾盂、输尿管进入膀胱,由膀胱排出体外。
第一节 排泄概述
肾单位组成与集合管
近髓肾单位 肾小球
入球小动脉
合管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第一节 排泄概述
鱼类的排泄器官及其功能 鱼类的排泄器官主要是鳃和肾脏,肾脏主要排泄水、无机盐、
尿酸、肌酸、肌酸酐;鳃主要排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氨、 尿素等;有些鱼类的肠道和板鳃鱼类的直肠也具有排泄功能。 维持水盐平衡,渗透调节功能。 调节方式:变渗动物、调渗动物。 狭盐性鱼类和广盐性鱼类。 维持酸碱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 鱼类的排泄、渗透压调节和酸碱平衡是相互关联的生理学过程。
第一节 排泄概述
肾小球超微结构
第一节 排泄概述
肾小管:由近球小管、髓袢和远球小管组成。近球小管包括近曲 小管和髓袢降支粗段。髓袢由髓袢降支和髓袢升支组成;前者包 括髓袢降支粗段(近球小管组成部分)和降支细段;后者是指髓袢 升支细段和升支粗段(远球小管的一部分)。远球小管包括髓袢升 支粗段和远曲小管,后者与集合管相连。
第一节 排泄概述
肾脏的血液循环与尿生成
第一节 排泄概述
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及其调节 正常成人安静时1200ml/min血液流过两侧肾,相当于心输出量 的1/5~1/4左右。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肾皮质层。
1、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不依 赖肾外神经支配使肾血流量在一定的血压变动范围内能保持不 变,自身调节只涉及肾皮质血流量。通过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使肾小球滤过率不会因血压波动而改变,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相 对恒定 。
共同完成泌尿功能。人两侧肾约有170~240万个肾单位( )。 肾小体: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球为毛细血管网,两
端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相连;外包囊为肾小囊,其脏层和 壁层之间为囊腔,与肾小管管腔相通。血浆成分通过肾小球毛细 血管网向囊腔滤出,必须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 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滤过膜)。
鱼类肾单位 典型的淡水鱼类肾单位是球形的,主要由肾小球、纤毛颈
段、近球小管、次级近球小管、纤毛中间管和远球小管组 成,与集合管共同组成泌尿系统; 典型的海水鱼类有球形肾单位包括:肾小球、中等长度的 纤毛颈段、第一近球小管、第二近球小管、远曲小管,集 合管,牙鲆属于这种类型。 部分海洋鱼类属于无球形肾单位。
肾小囊 髓袢
直小血管
入球小动脉
皮质肾单位
出球小动脉
肾小球 皮质
髓质
收集管
第一节 排泄概述
哺乳动物肾小囊结构
近曲小管
肾小囊腔
肾小囊壁层
足细胞 出球小动脉
第一节 排泄概述
2、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分布于外皮质层和中皮质层,占肾单位总数的85
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至颗粒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功能:近球小体分布在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几乎不含肾素。
提示两种肾单位在功能上有所不同。
第一节 排泄概述
高等动物近球旁器结构
远曲小管
球旁细胞 入球小动脉
致密斑细胞
球外系膜细胞
出球小动脉
第一节 排泄概述
4、肾的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腹腔神经丛支配肾动脉、肾小管和颗粒细胞,释放NE, 调节肾血流量,没有副交感神经支配。
第一节 排泄概述
鱼类肾脏结构 鱼类的肾脏结构比人类和哺乳动物原始的多。 胚胎时期是原肾,成体时发育为中肾。鱼类成体的肾脏
呈块状,可分成两个部分,头肾和体肾;头肾含有淋巴 组织、肾间组织、嗜铬组织,具有免疫调节和产生应激 的功能; 体肾是肾脏的排泄功能主体部分,是尿生成部位。
第一节 排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