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简介_陶行知与湘湖师范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简介

中国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简介

中国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简介你了解这位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的教育家陶行知吗?如果你对这个人了解的话,可不要错过这篇文章哟,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这个人吧!个人简介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人物贡献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钱,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

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

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

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

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人物评价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陶行知的资料

陶行知的资料

陶行知的资料1891年10月18日(农历9月16日)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

乳名和尚,学名文浚。

父,陶位朝。

母,曹翠仂。

1916年25岁:三子陶刚出生。

1920年29岁:4月,主持接待杜威到南京高师讲授教育哲学、试验伦理学、哲学史等课程。

夏,在南高师举办第一次暑期学校,各省选送学员1300多人,讲习1个多月,以提高全国教育行政人员及中小学教师、科研及工作水平。

为全国高等学校开办暑期学校之始。

1921年30岁:7月,欢送杜威回国。

与范源濂、蔡元培、张伯岑、严修、袁希涛等在北京组织实际教育调查社,推范为社长、蔡为副社长,决定聘请美国教育家盂禄来华调查科学教育实际情况,并讲学。

陪同盂禄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广州等地调查、讲演,并任口译。

11月,被推为第七届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国新学制起草委员会之一。

12月,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合并,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

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说,力谋教育改进为宗旨。

1922年31岁:1月3日至8日,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年会在济南举行。

作社务报告:改进社办事有两种精神:(一)互助精神,(二)分析精神。

学术部内又分研究、调查、编译、推广四科。

研究方面:由张仲述博士任中学课程改造之研究。

初等教育委员会任小学课程改造之研究。

推士博士科学教学之研究,麦柯尔博士任心理测试之研究。

调查方面有全国教育的调查。

因在济南举行又称济南年会。

2月,受聘为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

4月,与胡适、凌冰合作编译的盂禄的中国教育讨论出版。

5月,与蔡元培、王宠惠、李大钊、胡适等16人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12月6日,南京高等师范并入东南大学。

任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科主任和教育系主任。

1923年32岁:7月28日,致函东南大学代理校长刘伯明,请辞教育科主任、教育系主任之职。

8月底,东南大学准其辞职。

以后专任改进社总干事。

8月20日至25日,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二届年会在北京清华学校举行。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于1946年7月25日逝世,汉族,徽州歙县人,原名文濬,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

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为了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安徽、南京、上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省(市)委、省(市)政府批准修建了陶行知纪念馆。

[1]人物生平1891年10月18日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于1946年7月25日逝世,汉族,徽州歙县人,原名文濬,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

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为了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安徽、南京、上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省(市)委、省(市)政府批准修建了陶行知纪念馆。

[1],祖籍浙江绍兴。

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生平简介

汕职院自然科学系陶研会第七届理事会成员会长:郭素绿副会长:郑灿彬谢锦旋张跃跃秘书长:黄丽晓副秘书长:姚欣琼贝琼华学术部部长:陈日兵何庆霖文娱部部长:陈俞敏苏婉仪宣传部部长:陈晓锋李佳骏组织部部长:吴燕红张木标自然科学系团总支学生会学习部自然科学系第七届陶研会理事会2011年9月21日陶行知先生生平简介一、陶行知资料陶行知,原名文浚,安徽省歙县黄潭源村人,生于1891年10月18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大众诗人、革命战士。

1914年,陶行知在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典礼上,宣读了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同年8月,赴美留学于加州伊利偌大学攻读市政学,期间曾任学生会干事。

次年获政治硕士学位,并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读教育科学,师事杜威、孟禄等名家。

1918年在南京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1919年2月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一文中,他提出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林伯渠曾赞他是“反洋化教育”、“反传统教育”的旗手。

1920年12月他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促进会。

由于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故用名“行知”。

1921年10月29日,陶行知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务长、教授孟禄博士(他美国时的老师)到广州进行科学教育性实际调查情况,他当翻译。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来祖国南大门广州市;同年12月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他任主任干事。

1923年6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

早在20年代,陶行知就认识到普及教育的重点应当在农村。

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庆师范。

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发表了《创造的教育》演说, 1932年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陶行知生平事略(1891-1946)

陶行知生平事略(1891-1946)


倡导大众歌典和大众唱歌团,推行国难教育 。 13 年 , 96 陶行知当选为全 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 行委员和常务委员。 月 , 7 与沈钧儒 、 邹韬奋 、 章 乃器联合发表 《 团结御侮 》 宣言 , 毛泽东主席复 信表示支持。 同时受全 国救 国联合会的委托 , 提 任国民外交使节 , 出访欧、 、 、 美 亚 非二十八个国 家 和地 区 , 出席 “ 界 和 平 大会 ”, 世 界 新 教 世 “ 育会议 ” 第七 届 年会 , 界青 年 大会 , 界 反侵 世 世 略大会 , 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 中国执行委员 。 在 历时两年多的活动中, 宣传抗 日 国, 救 介绍中国
维普资讯
二总 丢 第3) (2 磊期 期
● 行 知 生 平 Fra bibliotek熏庆 文袁
G.03 ea0 N,6 nl. o22 e, ro 3 N
陶行知生平事略
(19 - 9 6) 8 1 14
陶行 知 原名 文浚 , 后改 为知 行 、 知 。 19 行 81 年 1 0月 1 8日生 于安徽 歙县 黄潭 源村 。家境 清 贫, 天资聪颖好学 。六岁人家乡蒙童馆 , 十五岁 就读 于 歙县 崇一学 堂 ,十七 岁人 杭州 广济 医学

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 》 的长 文 , 民族 出路 的 从 高度 , 出 了节 制生 育 的问题 和措施 。 以 “ 提 他 不 除庭草斋夫” 的笔名在 《 申报 》 副刊 《 自由谈 》 发表杂文 , 猛烈抨击蒋介石的 “ 攘外必先安 内” 的反动政策, 提出了 “ 内必先攘外” 安 的联合一 致对敌的主张。 揭露蒋介石 “ 民人地狱 , 自造天 宫 ”; 反 动派 “ 看 山河碎 , 自有本 事 , 痛斥 忍 他 会 杀 亲姊 妹 ”。创办 “ 自然 学 园”“ 童科学 通 讯 儿 学校”, 编辑出版 《 儿童科学丛 书 》 《 和 儿童科 学活 叶指导 》 发起 “ 学 下嫁 ” 动 。 13 年 , 科 运 92 起 ,先 后 创 办 了 “ 海 工 学 团 ”、 晨 更 工 学 山 “ 团” “ 、 劳工幼儿 团” 等教育事业 , 首创 “ 小先生 制 ”, 成立 “ 中华 普及 教育 助成会 ”, 展 “ 知 开 即 即传” 的普及教育运动 。13 年春将原作 《 93 锄 头舞歌》 加上 了 “ 光棍的锄头不 中用 , 联合机器 来革命 ” 的新 的一段 。94年 主编 《 活教 育 》 13 生 半月刊, 月正式宣布由 “ 7 知行” 改名为 “ 行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名言警句_优美段落素材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名言警句_优美段落素材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名言警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xx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1、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2、“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

3、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

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5、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6、爱情之酒甜而苦。

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7、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8、民之所好好这,民之所恶恶之。

管众人之事者,拜众人为老师。

9、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10、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12、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

13、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本名文濬,安徽省歙县人。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生平1891年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

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

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陶行知先生简介

陶行知先生简介

陶行知先生简介家境清寒。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但因生活贫困无力入私塾读书,6岁时蒙馆塾师方庶咸秀才视其资质聪颖,为其免费开蒙。

8岁到万安镇经馆伴读,11岁又回到黄潭源自学,有时也帮父母参加田间劳动。

15岁进入歙县教会学校——崇一堂学校读书。

因陶母在本校帮佣,英人校长唐进贤喜欢勤劳聪明的陶行知,准其免费读书。

17岁崇一堂毕业后独自远离家乡,考取了杭州广济医学堂,因不满该校歧视非教徒学生,入学三天后便愤而退学。

18岁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后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就读,是该校的首届学生。

在校学习期间,担任金大学报《金陵光》中文版主编。

四年后,陶行知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

毕业典礼上,他以优异毕业生的资格,宣读了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论文表露出了他最初的教育救国的思想。

1914年(23岁)陶行知在大学校长包文先生的鼓励和亲友的赞助下赴美留学,考入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攻读市政。

第二年便获政治学硕士学位。

但他没有在伊利诺斯大学读完,便于1915年9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

原因是,他深信没有真正的公众教育,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且他认为第一流的哥伦比亚大学是他攻读教育的最好的学校。

他决心将来为祖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奉献终身。

他理解到“教育苟良,则人民生计必能渐臻满意。

可见教育实建设共和最重要之手续。

”1917年在哥大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毕业回国,他说“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

毕业回国后即1917年9月应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从此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教育生涯。

为方便起见,我们分几个阶段向大家介绍一下陶行知的从教经历。

(一)反对旧式教育,主张教育改革1918年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1921年任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同年12月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他任主任干事。

其间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主第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与湘湖师范
1927年,为了探索改造中国教育,进而改造中国的道路,陶行知先生在南京郊外农村创办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震动了全国。

当时中国实行大学区制,主管浙江教育的是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即后来的浙江大学。

校长蒋梦麟、社会名流刘大白和沈定一等,有意在浙江也办一所晓庄师范这样的学校。

1928年2月25日,召开了浙江乡村师范第一次筹备会议,会后与会人员去南京晓庄师范参观,陶行知先生亲自接待并介绍了有关办学情况。

1928年4月1日,陶行知先生应邀到浙江大学参加了乡村师范第二次筹备会。

会上决定委托陶行知先生创办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学校。

6月24日召开了第三次筹备会议,确定校长由陶行知先生推荐。

6月27日,陶先生带着晓庄的学生操震球、程本海、王琳一起到杭州筹划具体的办学事宜。

7月3日陶行知先生带领著名的建筑师朱葆初先生,一起勘定了“风景优美不亚于西湖,物产丰富要超过西湖”的萧山湘湖定山为校址。

1928年10月1日,在陶行知先生的亲自指导和参与创办下,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即湘湖师范学校)正式开学了。

第一任校长是陶行知推荐的晓庄毕业生操震球。

第一批教师(当时称指导员)也都是晓庄师范的毕业生,有程本海、王琳、李楚材、董纯才等。

初创的湘湖师范带有明显的晓庄特色。

学校的校歌暂用陶行知作词的《锄头舞歌》,校训是“教学做合一”。

开学典礼上师生宣誓的誓词是陶行知先生的《我们的信条》18条,其中有“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我们深信乡村教育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湘湖师范,是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后,悉心营造的第二块乡村师范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实验园地。

学校开学后40天, 1928年11月10日,陶行知先生又亲临学校指导,和全校师生座谈“教学做合一”。

座谈会记录《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经陶行知亲自校阅后,发表在校刊《湘湖生活》第1、2期上,后被全国许多报刊转载。

这篇文章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一篇重要经典性文献,也为湘湖师范的办学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这次来校陶先生还为教师办公室和定山小学
题写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相长”等条幅。

离校后,陶行知先生又来信鼓励大家发扬晓庄精神,但不可照搬过分,希望大家“认清目标,把握旨趣,认真苦干,努力不懈,将来自有成就”,他还为校刊《湘湖生活》重新题写了刊名。

1932年5月14日,陶行知先生再次来到湘湖师范作了“生活教育”和“儿童科学教育”的讲座,对师生演示了科学实验。

1934年4月4日陶行知先生第三次来到湘湖师范作了推广“小先生制”的讲座。

1935年4月,陶先生给湘湖师范寄来了为教室题写的匾额“工学馆”三个字,还题写条幅赠送老师,勉励师生:“不做老爷、要流汗干事”。

在陶行知先生的关心指导下,他的学生操震球、方与严、黄质夫、金海观等相继担任湘湖师范校长,特别是第六任校长金海观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带领师生流亡办学,转辗于浙南山区和浙闽边界一带,八年时间七易校址,在顽强的苦斗中创造性地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使湘湖师范的办学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辉煌业绩,被誉为“浙江的晓庄”,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成为浙江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所名校。

湘湖师范在近八十年的办学历史中一直遵循着陶行知先生的办学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

(程小林)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12年6月,总第11期,第2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