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 简历
陶行知(1891~1946)

陶行知(1891~1946)现代教育家、民主革命家。
原名文□,后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
安徽歙县人。
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十六)出生于一个依靠教书谋生的清寒之家。
早年入县教会学堂学习。
1916年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
1914年赴美留学,研究教育,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1916年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
1920年参与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宣传平民教育,提倡教育救国。
后又认为中国教育的出路是办乡村教育,于1927年3月和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合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28年改名晓庄学校)。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反对闭门读书,政治上不过问师生的政治信仰。
晓庄学校内以中共为主体的进步力量占很大优势,国民党当局即以此为借口,于1930年4月封闭学校。
陶行知受到通缉,逃亡日本。
1931年春,陶行知回到上海,继续从事教育活动。
1932年在沪郊创办山海工学团。
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参加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上海各界救国会,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他还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先后周游亚、非、欧、美二十八国,宣传抗日救国,并向华侨开展募捐活动,支援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夏回国,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次年又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
由于他政治上倾向进步,故不断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刁难打击。
1945年春,陶行知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央常委兼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投身于反独裁反内战运动。
1946年4月回到上海,因过度劳累,7月25日突发脑溢血去世。
生平著作很多,主要有《中国教育改造》、《行知诗歌集》、《普及教育》等。
陶行知

• 1946年4月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
主的斗争。 • • 1946年7月25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 脑溢血不幸逝世。 8月11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
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二、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 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离开起教育的作用”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所以陶行知主张学生要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 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 的好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之教学做合一
•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有很强 的针对性的,他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 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这种陈腐的教学方法,它针对注入式的“教授 法”,只注意教师的教和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 而提出来的,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 意教师的教,而且要注意学生的学,“先生的 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要把教 与学与实际的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在教学 方法的改革中是有巨大意义的。
生活教育理论之生活即教育
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 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 正的教育。” • 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是有高度的 一致的。 • 教育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 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 •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之教学做合一
• 3、教学做合一的中心在做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 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 系说: 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 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 来学,方是实学。” (1)做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2)做的含义是“在劳力上劳心” ,手脑联 盟;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行知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
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
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关于 "生活教育"的思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本名文濬,安徽省歙县人。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生平1891年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
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
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陶行知的资料,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的资料,陶行知简介陶行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不但在中国有名,在世界也很有名气,他是世界级的人物,日本友人斋藤秋男说,“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我是一个日本知识分子,战争使我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不知该怎么生活,该走怎样的路,我从陶先生身上受到了鼓舞,明确了人生的真谛,陶行知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也是各国知识分子的模范,我们都应该学习他。
”我想,实在是没有诺贝尔教育奖,如果有,陶行知绝对是获奖者,因为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人象他那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身心地投入整个民族的普及教育运动且取得辉煌的成就。
陶行知先生是一个革命家。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床头写下“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贡献来”的豪言壮语。
他热情拥护辛亥革命,信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积极组织和参加爱国演说会,宣传辛亥革命,并为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之一黄兴积极募捐,解决财政困难。
他积极投入五四运动,在南京召开的声援北京“五四”运动大会上,他痛斥卖国贼,要求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九一八”事变后他一直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他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独裁统治,成为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遭到多次通辑,是蒋介石暗杀的对象之一。
他是一个理论家,陶行知全集合起来一米多高。
他是一个教育家。
毛泽东同志说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宋庆龄说他是“万世师表”,郭沫若说“两千年前孔夫子,两千年后陶行知”。
他是一个诗人。
他的诗通俗易懂,大众化,如:“光明照万世,宏论醒天下,24748,小坟葬伟大”,“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他是一个外交家。
他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出访26个国家和地区,历时两年多,行程十万八千公里宣传抗日,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
他是一个演说家,他是一个书法家,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是一个文学家。
梁漱溟先生写过这样一段话:想到我亲切结识的盖世人物而衷心折服者不外三人,而陶先生实居其一,其他二人便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
陶行知生平简介

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汉大学做的一次演讲。那 一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不仅全校师生都来听, 连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都闻讯赶来。他们都知 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来一睹他的风 采,并听他说些什么。 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轮 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他 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他戴着眼镜, 穿着西服,未曾开口,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大家屏 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有的人还打开速 记本,准备把陶行知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主要生平
陶行知,1891年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 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陶行知手迹(1930年夏)
[2]
祖籍浙江绍兴,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 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受辛 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 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 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与胡适同 乡又同学。
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 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 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 动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 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 知识因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 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 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陶行知讲完,把公鸡装进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 躬,说:“我的话讲完了。”便退下场去了。
评价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毛泽东 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客。—— 周恩来 万世师表。—— 宋庆龄 当今一圣人。—— 董必武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 郭沫若 “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 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 ——泰戈 尔(印度诗人、哲学执委和常委。 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 的宣 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毛泽东复信表 示支持。 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 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 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 员。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 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 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1891年-1946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教育学家和翻译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被广泛认同和传承,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现代中国教育的伟大先驱”。
陶行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从小家境贫寒,但他非常聪明好学。
他的家乡教育非常有名,所以他先后在私塾和公立学校接受了优质的基础教育。
1910年,他考入南开大学外语系学习,后又在英国、美国和法国深造,并成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名校的教授和校长。
从陶行知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人格,让人们有成为人的自由,有成为真正有用的人的机会。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爱、实践、自由和平等”。
他认为,教育的最高原则是爱,而教学的最高理念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感受和理解知识,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思想。
他主张个性教育,即因材施教,以发扬个人的特殊能力和潜在才华为目标,在非强制性、非标准化的教育环境中,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空间,以便他们能够自由发挥才华,充分展示自己的潜力。
陶行知认为,只有在这样的宽松、平等、自由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有用的人。
陶行知还十分重视语言教育。
他认为,语言是思维和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对方的思想和文化,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为此,他主张用母语教育,尽量避免外国语言对于母语的干扰,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逐渐与本民族文化融为一体。
他还强调,学习语言必须注重实践,注重实际应用,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
陶行知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精通多种语言,还会写诗、作曲、绘画等多种艺术,同时还热心公益事业。
他曾经创建了多个学校和教育组织,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并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他曾经翻译过好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儒林外史》、《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在翻译领域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陶行知的资料

陶行知的资料
陶行知(1891—1951),原名陶永安,字行知,浙江宁波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
曾任南开大学校长,东华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人之一。
毕业于上海苏州洋学堂,191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18年获上海中央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1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师从郭沫若。
陶行知坚持“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主张“求知”和“求学”,全力倡导文化复兴活动。
他具有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和思想分析能力,在社会改革、现代化斗争和民族独立运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陶行知所读书多集中在古代文化思想类,又特别喜欢儒家文化思想。
他曾撰写出多部重要的传世著作,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一书在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陶行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他强调“求真”和“求实”,尽可能地把旧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弘扬民族文化,提倡以文化复兴手段改善国家社会制度。
陶行知的散文作品集《山水集》被评为“民国文学史上的最高峰”。
后人因而钦佩陶行知,以“先知”之誉称誉他,号称“陶行知、鲁迅、茅盾三大先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简
历
陶行知-最后一百天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阻挠和迫害,育才学校已难以在四川重庆附近生存。
1946年4月,陶行知风尘赴赴来到上海,一方面寻找新的育才学校地址,一方面为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奔走呐喊,他在三个多月内演讲一百多次,并积极筹组“中国国际人权保障会”。
1946年4月21日,陶行知在育才中学讲演《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24日,在储能中学召开的上海教育界欢迎会上演讲。
在大任小学、圣约翰大学、大同中学、沪江大学……到处都留下了
陶行知的身影。
6月23日,上海各界争取和平反对内战代表团赴京请愿,陶行知在北站五万人欢送大会上发表演讲。
陶行知大声呼吁:“八天的和平太短了,我们需要永久的和平!假装的民主太丑了,我们需要真正的民主!”6月25日,陶行知在国际饭店代表54个人民团体举行外国记者招待会上,要求美军立即撤退。
6月29日,陶行知与郭沫若、沈钧儒等发起《致美国人民书》。
7月,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亦被列为黑名单的第三名。
陶行知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
他写信激励育才师生为民主斗争“再接再厉,前仆后继,屡败屡战,以底于成。
”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陶行知逝世后,周恩来同志向党中央发出电报,指出“十年来,陶先生一直跟着毛泽东同
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会维克。
”8月11日,陶行知的灵柩由全国五十三个人民团体公葬于南京晓庄劳山之麓。
陶行知-著作列表
陶行知-评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
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在长期的艰难跋涉中,陶行知逐步认识到,不改造旧中国黑暗的政治,就不可能真正繁荣中国的文化教育。
因此,在四十年代中期他发表了《民主教育之普及》等文章,揭露和抨击国民党
推行的法西斯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这一思想,同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已是精髓相通。
由于思想上的一致,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一起不约而同地站到了人民革命力量的一边,成为周恩来所赞誉的“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古代的孔子开私学提倡“有教无类”,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近代的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位努力践行平民教育的人物,并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创办了各类新型学校。
这位被人们尊称的“当今圣人”,就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
陶行知去世次日上午,上海万国殡仪馆挤满了前来悼祭的群众。
中共代表团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
8月1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也举行陶行知追悼会,毛泽东送的挽词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简介
——毛泽东
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客。
——周恩来
万世师表。
——宋庆龄
当今一圣人。
——董必武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郭沫若
“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
”——泰戈尔
“陶博士并不仅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世界的。
……在美国,大家都知道陶博士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华莱士《纪念陶行知博士》
“……杜威博士的最有创造力的学生却是陶行知,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
他在群众教育运动方面非常积极,为工人和贫苦人民办夜校和各种中心。
他开展’小先生’运动,让文盲学好后以他们的新知识教育其他文盲,这样连锁下去,对于1927年的反共产主义分子来说,这
就好像一个政治的炸弹一样。
”“在城市里搞群众教育,被视为叛逆而遭禁止,陶行知就到农村进行教育和农村复兴计划。
美国的进步教育用的现成的学校制,陶行知发现中国的普通群众只能就他们的生活、工作、家庭和车间所在地受教育;在哪里聚居,就在哪里学习。
在所有美国训练出来的教育者中间,陶作为一个穷人出身的人,使他成为极不寻常的同情于普通人民的需要,而这终于使他比别人更接近中国共产党?”——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