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简介

合集下载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 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 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 造力; 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 去创造。 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 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三、学习陶行知的“大爱”之心
• 所谓大爱,即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热 爱之心并由此衍生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生活教育理论的七大特色
第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造成中华民族的伟 大的新生命”。 中华民族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华民族教育的根 本出路,而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又在于 中华民族乡村教育的出路。 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培养农村所需要的 人才,建立起适合农村需要和发展的新教育。
• 第二、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真人”。 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 发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 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 “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 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 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少 爷”、“小姐”式的学生提出来的。
• ②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指导书代替以文字为中 心的教科书。
• ③主张把社会之需要与能力,个人之需要与能力及 生活事业本体之需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 的主要依据。
1、对旧课程的深刻批判 (1)教科书仅仅是以文字为中心的“识字 书”、“论文书”。 (2)教科书是“死的书籍”,不是“活的书 籍”。 (3)教科书是“吃的书”、“读的书”,不 是“用的书”、“生活的书”。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 有教”。

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理论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又是对其 的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批评杜威的思想仍然局限在 “学校”范围内,并未摆脱鸟笼式的封闭教育。 “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他,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 给他们特殊的教育。” 在生活教育理念下,生活 是人民大众唯一的教育,社会是人民大众唯一的学 校。 “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不是学校之外的其他各种类 型的社会教育,而是包含了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 教育。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 容及其特征
1、 “创造教育”的目的 培养“真善美的活人”。 所谓“真善美”,是指勇于实践、实事求 是、品德高尚、举止文明等,所谓“活 人”,就是富有创造精神,能够适应社会 发展需要,开拓进取的现代人。
2、“创造教育”的内涵
《育才学校节略》 甲、创造健康之堡垒; 乙、创造艺术之环境; 丙、创造生产之园地; 丁、创造学术之气候; 戍、创造真善美之人格。” “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 能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改 革的核心理念 坚持民主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 关系 坚持教学做合一原则,正确处理知识学习 与实践操作的关系 坚持创造性原则,正确处理基础与创造的 关系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这次课改的着重点
2、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抓住新 课程改革的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整体 素质。 “爱满天下” “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也便 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做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 “活到老,学到老”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 疆。”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自主创新。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并且以最大的魄力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他的品德、修养和理论都值得学习和继承。

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我校自2007年3月开始进行陶行知研究会《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经过实验教师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深化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弘扬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把学陶师陶与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新课程结合起来,并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精神落实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落实到学科教学中,落实到班级管理中,从而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能力,推到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的一生.pptx

陶行知的一生.pptx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 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第32页/共40页
养成性教育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 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 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 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 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创新与实践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 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 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 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 大到不可思议。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 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 得到真正的教育。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做革一个精现代神人必须 取得现代的知识,
学会现代的技能,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感觉现代的问题, 并以现代化的方法
2、要改革考试制度
发挥我们的力量。 时代是继续不断地
前进,我们必得参
3、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加与题现时代代生俱活进里,面才,能
做一个长久的现代
4、强调培养开拓型、创造人性。否人则,才再过几 年又要成为时代的
5、强烈的人民性第2和0页/共广40页 泛性落伍者了。”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 人生的价值在于开拓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和创造。要“为一大 事来,做一大事去”

2、要改革考试制度
《三代》:“行动是 老子。知识是儿子,
(实为师生参加爱国游行示威, 支援南京下关和记洋行工人的 罢工,反对日本军舰停泊下关)
第9页/共40页

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生平简介

汕职院自然科学系陶研会第七届理事会成员会长:郭素绿副会长:郑灿彬谢锦旋张跃跃秘书长:黄丽晓副秘书长:姚欣琼贝琼华学术部部长:陈日兵何庆霖文娱部部长:陈俞敏苏婉仪宣传部部长:陈晓锋李佳骏组织部部长:吴燕红张木标自然科学系团总支学生会学习部自然科学系第七届陶研会理事会2011年9月21日陶行知先生生平简介一、陶行知资料陶行知,原名文浚,安徽省歙县黄潭源村人,生于1891年10月18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大众诗人、革命战士。

1914年,陶行知在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典礼上,宣读了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同年8月,赴美留学于加州伊利偌大学攻读市政学,期间曾任学生会干事。

次年获政治硕士学位,并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读教育科学,师事杜威、孟禄等名家。

1918年在南京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1919年2月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一文中,他提出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林伯渠曾赞他是“反洋化教育”、“反传统教育”的旗手。

1920年12月他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促进会。

由于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故用名“行知”。

1921年10月29日,陶行知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务长、教授孟禄博士(他美国时的老师)到广州进行科学教育性实际调查情况,他当翻译。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来祖国南大门广州市;同年12月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他任主任干事。

1923年6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

早在20年代,陶行知就认识到普及教育的重点应当在农村。

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庆师范。

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发表了《创造的教育》演说, 1932年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教育史课件06陶行知

教育史课件06陶行知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体认
陶行知所处的时代,既是中国走向深渊的危机时代,又是 一个思想激荡、潜藏转机的时代。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一批有 识之士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愚贫弱私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 自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以来,以猎取功名的目的,以空疏无用的 八股制为内容的传统教育,束缚了人才,禁锢了民智,教育集 中在少数特权阶层的手中,大多数平民百姓根本无法接受教育, 文盲充斥全国。因此,在当时教育救国成为一股潮流。早在 1914年,陶行知就在其大学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写道: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 · · · · · 教 育实建设共和最要之手续,舍教育则共和之险不可避,共和之 国不可建······”1917年在他留学回国后,立刻融入了这一教育救 国的运动中。
陶行知生平简介
1931年,他返回上海,从事科学普及教育,提倡“科学 下嫁运动”,创办了“自然科学园”,组织编写《儿童科学 丛书》和《大众科学丛书》,提倡教育救国、科学救国。
陶行知生平简介
九· 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26年组织 国难教育社,倡导国难教育运动。同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会执 行委员和常务委员,后受该机构委托,出访欧、美、亚、非等28 个国家和地区,宣传抗日,因而再次遭到通缉。1938年回国后, 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并任理事长,出版《战时教育》杂志, 开展战时教育运动。1939年7月,他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选 拔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并因材施教,在当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吸收与改造
杜威认为,任何教育都是社会中的教育,都是在社会 生活中的教育。教育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如同“滋养 料”与生物生活的关系一样。所以“教育即生活”就是要 求学校应与社会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而不是与之相脱离, 学校教育应与儿童的生活、成长结合起来而不是与之相脱 离。与“教育即生活”的命题相适应,杜威提出了“学校 即社会”的命题。他把学校看成是改良社会的有效工具。 为了达到用学校来改造社会的目的,就必须先用社会生活 中的民主观念和科学观念来改造学校,使学校成为一种雏 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不单要读书,学习文化知识,还要 养成共同生活、合作交往的习惯和能力。另外,从“教育 即生活”的意义上,杜威还提出了“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的命题,而这一命题又是他“从做中学”思想的理论依据。 在他看来,经验既不是简单的感觉印象,也不是一种简单 的认识形式,而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既包括知 识,也包括了行动和行动的感受。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本名文濬,安徽省歙县人。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生平1891年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

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

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高中常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

高中常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

高中常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这也是高中语文的常识之一,我们必须用心去掌握。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陶行知个人简介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

新安陶氏族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族谱的封面上明确记载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绍兴府会稽县来徽州,举家定居歙县城西古溪村。

《新安陶氏族谱》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分支迁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

故确定陶氏先祖为500多年前由浙江绍兴迁居徽州。

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905年,进入歙县__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读大学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

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他赴美留学。

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简介
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

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

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当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

最初攻读市政,后来觉得没有真正的大众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新共和,于是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当陶行知于1917年学成归国的时候,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

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最初,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

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

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但是,开展乡村教育决非易事,它需要有一批有志之士全心全意地为之奋斗。

因此,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

”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他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乡村师资队伍,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

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由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

晓庄师范诞生于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炮火声中。

在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

也就是在晓庄师范,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

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师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

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

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精神的乡村教师。

由于生活教育理论基本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在当前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可以作为借鉴。

1932年,陶行知通过总结晓庄师范的经验,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工学团。


学团是一个社会教育组织,它既是学校,又是工厂,也是一个小社会。

它制定了“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宗旨,招收当地农民子弟入团,上午学习文化知识,下午参加生产劳动。

晚上由儿童团员请当地农友到工学团办的茶园里谈论天下大事,还由儿童团员讲故事,当小先生。

后来这种“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在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中广泛推行,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二九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抗日救国新高潮的到来。

这时候,陶行知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参与发起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国难教育社,还与宋庆龄、邹韬奋等著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1936年7月,他受救国会的委任,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亚非二十六国,争取各地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救国斗争。

出国前夕途经香港时,与沈钧儒、章乃器等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赞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呼吁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个宣言震动国内外,对全国人民是极大的鼓舞,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热情支持。

抗战开始后,陶行知发现,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因为陷于贫困和屈辱的境地得不到培养的机会。

在周恩来和许多共产党员的支持下,1939年7月他创办了育才学校。

这所学校设在重庆附近,学生都是择优选拔的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

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

他们不仅教学生学习文化课,而且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和革命的思想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就把生活教育的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使育才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株奇葩。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以更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的群众斗争。

他在重庆创办的社会大学成了一座民主革命的堡垒,成为在国民党统治区向青年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他作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民主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发表了《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教育之普及》、《社会大学运动》等文章,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国民党推行的法西斯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1946年4月,陶行知来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并为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和育才学校的迁址问题多方奔波。

不久,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传来,陶行知异常激愤,他到处演讲,发出了“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号。

后来听说国民党特务已经把他列为下一个暗杀对象,他无所畏惧,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准备,仍然一次次发出正义的呐喊,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

7月25日,陶行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陶行知逝世后,全国开展了广泛的悼念活动。

今天人们仍在研究他的思想,学习他的品德。

目前,已经在北京成立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他的著作也被辑为《陶行知全集》出版,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专著和论文已大量涌现。

事实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之一。

陶行知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教育建设和教育改革是极好的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