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平2019.1.25
陶行知

趣事篇4
并非文字游戏
陶先生还是一位乐观、风趣的大众哲学家。凡是和他相 处的人,不论童叟都像铁钉遇见磁石一样,被他深深吸 引。据《新华日报》记载,1938年,陶先生宣传抗日, 从海外归来,一踏入武汉就去探望保育院的难童。演说 开头,便给小朋友们拆了一个字——“春”。陶先生说: “春”代表着春风奏乐,花儿伴舞,看见“春”也就看 见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把“春”字分成三部分看,便是 “三”、“人”、“日”,三人为众,就意味着大家联 合起来,是可以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的!你们看,“日” 字不在“三”、“人”之下吗?说到这里,孩子们欢呼雀 跃,口号不绝。陶先生之举,并非文字游戏,而是闪耀 着他心灵的光芒,那光芒,便是先生毕生追随党的结晶。
评说:用心良苦,直观的教育方法,深刻的教育思想。 以前的教育是填鸭式,强迫式,灌输式,扼杀了学生的 创造性。陶先生的这堂课无异于宣告旧的教育方法的失 败,提倡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趣事篇2
一字师
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写了一首赞扬某小学的诗:“有 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 生不在学生在。”有个才八九岁的女学生却提出:“既 然大孩能自动,难道小孩就不能自动吗?大孩能教小孩, 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吗?我看应该改为‘小孩自动教小 孩’。”陶行知惊喜不已,当即把诗中“大”字改为 “小”字。事后,陶行知逢人便夸:“这个小孩可真是 我的‘一字之师’啊!”
趣事篇1:
带鸡上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次在武汉大学作报告,一上台,他就 从皮包里抓出一只鸡来。同学一看,都笑了。等到笑声 一停,陶行知便当场演示喂鸡:他掏出一把米,按住鸡 头让鸡吃米,鸡不吃;又掰开鸡的嘴,将米粒塞开去, 鸡挣扎着仍不吃。接着,他松开手,把鸡放在地上,又 撒把米在地上,那鸡便从容地啄起米来。正当学生看得 入神时,陶行知说:“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如果强迫学 生学习,把知识硬灌给学生,学生是学不进去的。但若 让他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效果就好 得多。陶行知借助喂鸡,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他的教肓原 理。
陶行知年谱

陶行知年谱陶行知生平年表(一)1891-19181891年10月18日(农历9月16日)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
乳名和尚,学名文濬。
父,陶位朝。
母,曹翠仂。
1897年6岁旸村蒙童馆方庶咸秀才,代为之开蒙。
1898年7岁入休宁万安镇中街吴尔宽家经馆伴读。
1905年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开始接受西方新学。
英籍堂长唐进贤(Mr .GibbS,吉布斯),为当时仅有的西学教员。
1908年17岁:崇一学堂因堂长唐进贤返英而停办。
赴杭州拟入广济医学堂学医,因不满学堂对非基督教徒的歧视,三天后愤而退学。
离杭州后暂居苏州表兄处,靠质当度日。
1909年18岁:由崇一学堂堂长唐进贤介绍,考入南京美以美会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
汇文学院与基督教长老会所办的宏育书院合并,更名金陵大学,即从汇文书院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
1911年20岁:辛亥革命爆发,思想发生变化,信仰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读书要与国家大事结合。
中途曾返徽州,任徽州议会秘书工作。
半年后,又回金陵大学复学。
1912年21岁:在金大,热心爱国社会活动。
组织爱国演讲,举办爱国捐,热心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在金大《金陵光》学报英文版发表作品。
研究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笔名“知行”。
1913年22岁:倡办《金陵光》中文版(第4卷第1期起),先后任编揖和主笔。
夏,全校考试,总分名列第一,获江苏省教育司奖励。
在金大校长包文博士(Dr. Bowen)及亨克博士(Dr. Henke)的指导下,又深受詹克教授(Prof. Jenke)的《基督教的社会意义》一书的影响,成为一个信仰基督教义的人。
1914年23岁:毕业于金陵大学,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代校长文怀恩发给美国纽约大学承认的文科学士文凭,由江苏省教育司长黄炎培授中文文凭。
金家从歙县迁南京。
与其妹陶文之同学汪纯宜结婚。
在金大校长及帮助下,去美国留学。
9月18日抵旧金山。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自主创新。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并且以最大的魄力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他的品德、修养和理论都值得学习和继承。
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我校自2007年3月开始进行陶行知研究会《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经过实验教师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深化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弘扬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把学陶师陶与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新课程结合起来,并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精神落实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落实到学科教学中,落实到班级管理中,从而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能力,推到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生平简介

汕职院自然科学系陶研会第七届理事会成员会长:郭素绿副会长:郑灿彬谢锦旋张跃跃秘书长:黄丽晓副秘书长:姚欣琼贝琼华学术部部长:陈日兵何庆霖文娱部部长:陈俞敏苏婉仪宣传部部长:陈晓锋李佳骏组织部部长:吴燕红张木标自然科学系团总支学生会学习部自然科学系第七届陶研会理事会2011年9月21日陶行知先生生平简介一、陶行知资料陶行知,原名文浚,安徽省歙县黄潭源村人,生于1891年10月18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大众诗人、革命战士。
1914年,陶行知在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典礼上,宣读了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同年8月,赴美留学于加州伊利偌大学攻读市政学,期间曾任学生会干事。
次年获政治硕士学位,并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读教育科学,师事杜威、孟禄等名家。
1918年在南京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1919年2月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一文中,他提出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林伯渠曾赞他是“反洋化教育”、“反传统教育”的旗手。
1920年12月他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促进会。
由于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故用名“行知”。
1921年10月29日,陶行知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务长、教授孟禄博士(他美国时的老师)到广州进行科学教育性实际调查情况,他当翻译。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来祖国南大门广州市;同年12月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他任主任干事。
1923年6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
早在20年代,陶行知就认识到普及教育的重点应当在农村。
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庆师范。
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发表了《创造的教育》演说, 1932年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本名文濬,安徽省歙县人。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生平1891年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
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
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陶行知的事迹

陶行知的事迹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陶行知的一些重要事迹和贡献:
1. 生平背景:
陶行知出生于江苏省,早年留学日本和美国,深受约翰·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
2. 教育实践:
●他在南京创办了著名的实验学校——“育才学
校”,这是一所实行民主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新式学
校。
●在育才学校,他实施了许多革新的教育实践,如取
消考试、学生自治等。
3. “生活教育”理念: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
他强调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实际生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民众教育运动:
他是民众教育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致力于推广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使教育惠及更广泛的群体。
5. 著作与演讲:
陶行知通过大量的著作和演讲,传播他的教育理念。
其中,《我所认识的杜威教育思想》等作品影响深远。
6. 民主教育观:
他倡导教育民主化,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造性思考。
7. 晚年:
晚年,陶行知积极参与抗日救国运动,并在战争期间继续推动教育改革。
8. 影响与评价:
陶行知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一生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他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他
的工作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以及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联。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教育小故事
•
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 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 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 门口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 里,说:这快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 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那个同 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快糖塞到他手里,说:我 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 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 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 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 的同学啊!
•
从此案例中陶校长第一次表扬学生的诚信,遵守约定按 时来与他见面;第二次表扬学生的正义,能够仗义执言, 帮助弱小的同学;第三次又一次以奖励一块糖的方式表扬 了他。在这三次的表扬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虽然奖励、 表扬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但其中分量最重、含义最深的是 陶行知先生对这个孩子的第三次表扬——表扬学生自己认 识到了在整个事件中所犯的错误,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自 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个体自我的精神交锋,它通过个体 主体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来自我调节,是个体或坚持或放 弃或调整自我的重要信念、想法或行为,是自我作出更加 合理的选择。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理念
• 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是全面提高民族素 质的基础工程。 • 主张革除幼儿教育中的“三病” ,创办适 合国情的幼儿园。 “儿童的世界是要由儿 童自已动手去创造。他反对幼儿教育是机 械的,千篇一律的拍拍手,拉拉圈,主张 孩子们自由活动,让幼儿接触大自然,让 他们参加有趣的游戏。
【推荐下载】陶行知简介-范文word版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陶行知简介篇一:陶行知生平简介汕职院自然科学系陶研会第七届理事会成员会长:郭素绿副会长:郑灿彬秘书长: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文娱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谢锦旋张跃跃黄丽晓姚欣琼贝琼华陈日兵何庆霖陈俞敏苏婉仪陈晓锋李佳骏吴燕红张木标201X年9月21日自然科学系团总支学生会学习部自然科学系第七届陶研会理事会陶行知先生生平简介一、陶行知资料陶行知,原名文浚,安徽省歙县黄潭源村人,生于1891年10月18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大众诗人、革命战士。
1914年,陶行知在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典礼上,宣读了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同年8月,赴美留学于加州伊利偌大学攻读市政学,期间曾任学生会干事。
次年获政治硕士学位,并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读教育科学,师事杜威、孟禄等名家。
1918年在南京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1919年2月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一文中,他提出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林伯渠曾赞他是“反洋化教育”、“反传统教育”的旗手。
1920年12月他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促进会。
由于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故用名“行知”。
1921年10月29日,陶行知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务长、教授孟禄博士(他美国时的老师)到广州进行科学教育性实际调查情况,他当翻译。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来祖国南大门广州市;同年12月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他任主任干事。
1923年6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
早在20年代,陶行知就认识到普及教育的重点应当在农村。
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庆师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平首阳明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安徽省歙县人。
原名文浚,后改知行、行知。
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民主主义战士,是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被毛泽东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学人,也是中国教育革新的领军人物。
一、天资聪颖勤奋成才陶行知1891年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他家境平寒,但是天资聪颖、勤敏好学。
1897年,六岁的陶行知在邻居家厅堂玩耍时,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惊为神童,遂免费为其开蒙,后其又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行知十五岁时进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由于不懈的刻苦学习,三年的课程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学业,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十七岁的陶行知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于是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两年后又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在读大学期间他不仅学习努力刻苦,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同时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
在辛亥革命爆发时,他还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在他写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他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这表明他已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提高人民素质和促进国家进步发达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他已基本确立了投身教育,报效祖国的思想和志向。
1914年大学毕业后他赴美留学。
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著名教育家。
二、实践理想科教救国1917年秋,陶行知学成归国,先后任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开始了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当时正值国内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他马上以极大热情投身教育改革,并决心改变只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办学方式,用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
但是仅仅是这些远远不够,国家和人民惨痛的景象时刻撞击着他,让陶行知寝食难安。
他总觉得还应做点什么能改变国家现状的事情。
他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
最后他决定放弃一个大学教授优厚的待遇,走上了到农村在最贫困的劳苦大众中去办学,进而改造中国的道路。
从1923年起,陶行知就奔走于祖国各地,推广平民教育运动。
他认为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他说:“中国以农业立国,人们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乡村教育关系到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
”还立下宏愿,要筹措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提倡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
为了实践理想,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门外老山脚下的小庄创建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还改地名为“晓庄”,取日出而作之意。
在这所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一起建茅屋。
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生活本领”。
反对鼓吹“劳心者治人”而脱离生产劳动的不良传统。
这是一所没有教室的学校,蔚蓝的天空是学校的天花板,金黄的泥巴就是学校的地板。
在晓庄荒山野岭,陶行知和学生们开山辟地的锄头,刨在了中国教育落后的病根上。
陶行知的晓庄师范,不要少爷和小姐,不要文凭迷,不要书呆子,他带领学生们自己建校舍、修厕所、盖礼堂、造图书馆、开荒种地、挑粪施肥,全凭一双手一把锄头艰苦劳作,和马牛羊鸡做朋友,对稻粱菽麦下功夫。
陶行知带领着晓庄的学生把劳动创造的生活当成每天的必修课。
为了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开阔眼界,陶行知还热情邀请戏剧家田汉来晓庄演出新剧。
田汉真的率领剧团下乡来了。
陶行知在欢迎田汉的演说中这样说道:我们现在是田汉欢迎田汉,我们这些种田汉,你们来关怀,我们来欢迎你这位田汉先生。
田汉就讲,我是假田汉,你们才是真田汉,你们了不起!手把个锄头锄野草呀,锄去了野草好长苗呀,锄去了野草好长苗呀呼嘿,伊呀嘿。
这首歌是陶行知根据山歌自己填词。
后来,这支朴素而充满朝气的山歌从晓庄传遍了大江南北。
晓庄师范从开学时的13名学生很快发展到150多个。
虽然后来晓庄师范学校因为民国政治动荡的原因被迫关闭,但陶行知并没有放弃科教救国的理想。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创办了“山海工学团”。
一时间师生人丁兴旺,还有不少慕名前来的住宿生。
而事实上,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从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出发。
这可以从他创作的一首歌谣中读出来:“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这时,晓庄的孩子们听说陶行知要在上海办一所让贫困孩子学习的乡村工学团,他们高兴极了,就一起给陶行知写信,希望能来“工学团”学习。
陶行知很快回了信:“你们来了,但你们的同学怎么办?晓庄有成千的孩子怎么办?为了你们都可以上学,我教你们个办法,那就是自己干,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边教边学,这样不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吗?”便动员平时读书成绩好的学生担当“小先生”,利用课余和晚上时间,去教那些为家务所累而无法上学的适龄孩子。
陶行知还写信请当地的农民陈金禄、董云龙等来帮助小朋友自己办学。
就这样,孩子们开始自己办学了。
他们推选了10位同学担任小先生,农民们也推选了10位老农帮助管理学校。
1932年9月4日,以孩子们当老师,古庙当教室,农民当“校董”的一所学校诞生了。
开学那天,就来了80多个学生。
陶行知听到这个消息,很是高兴,马上派人到晓庄来看望孩子们。
当他得知学校办得井井有条,很受孩子们和农民的欢迎,兴奋极了,马上提笔写信鼓励他们:“你们不要小看自己做的事,你们这个学校是教育史上的一个了不起的大创举。
”还特地写了一首诗:一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
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
陶行知还亲自为学校取了个名字,叫做“儿童自动学校”,还写了两幅字,一幅是《手脑相长歌》,一幅是《自立歌》。
收到陶先生的来信,孩子们高兴地抢着传看。
有个孩子提出:“大孩自动教小孩,难道小孩不能教大孩吗?”后来陶行知知道后,他在发表这首诗时把“大孩自动教小孩”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了。
陶行知把这种知识的传授模式命名为“小先生制”,并大力进行推广,他希望充分发挥小孩子的作用,让小孩子去教家里不识字的大人,甚至身边各年龄段的文盲们,由此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时刻都不放过“劝学”的良机,他让街上的报童和黄包车车夫都加入到了读书大军中来,并且让“小先生”们回家后教自己的家人、邻居读书认字,誓将小先生制发扬光大。
这一天,静安寺的一条弄堂里,报童卖完了报都坐在地上。
陶行知走来,孩子们齐声亲热地喊起来:“先生!先生!”陶行知与他们一起坐在地上说:“报都卖完了?”他拍拍身边一个孩子的脑袋又问:“你们什么时候有空?”那孩子答道:“早上卖《申报》、《大公报》,晚上卖《晚报》,只有中午有空。
”陶行知于是告诉他:“应该把中午的时间利用起来,学习文化。
要过好日子没有文化可不行。
”一个报童怯生生地靠近陶行知,陶将他挽着坐在身边说:“孩子,你们不会一辈子卖报,将来会有好日子过的。
有空学点文化,识了字人家就不会再欺侮你们。
”报童说:“读书?可我们没有钱买书和笔!”陶行知伸出手指说:“看,这就是笔。
”他用食指在地上写了一个“人”字,大人小人的人,做人的人。
一报童说:“没有书怎么办?”陶行知接着说:“你们每天卖的报纸就是书。
你们识了字,会读报上的新闻,介绍报纸的内容,人家听了会喜欢买你们的报纸。
”报童又问:“没有老师怎么办呢?”陶行知想了一想说:“我每天早上提前几分钟来,教你们识字。
谁识的字多,学得快,我就多买他的报纸。
”从此,陶行知每天在静安寺附近的车站上教报童识字。
后来他请陈挺夫、方明来当小先生,在梵皇渡路荣庆里办了一个报童工学团。
在报童工学团,这些穷苦的流浪儿学识字,学文化,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有一些报童在陶行知先生的关心教育下,后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推广“小先生制”的过程中,陶行知发现“小先生”不仅能教适龄孩子,而且还能教成人和担当其他重任。
在“山海工学团”有两个13岁的学生侣朋和张健,前者曾应邀到外地出席一场有300多人参加的农民大会,并立时组成一个儿童工学团;后者则成功地领导40多名“小先生”,向100多名不能上学的适龄孩子传授知识。
而让陶行知及其他人认识到“小先生”堪当大任的,则是1933年10月发生在上海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当时马莱率反战同盟代表团参加“山海工学团”一周年纪念活动,陶行知便派学生张健负责接待座谈。
在座谈会上,马莱表白英国支持中国抗日,张健便针对这一点指出上海英租界工部局曾协助政府当局捕杀中共和爱国人士。
第二件事:当时新安儿童旅行团来沪旅行修学,7名来自江苏淮安新安小学的学生,没有老师领导,也没有父母照顾,他们到上海各工厂、学校、机关参观,进行演讲,并以此取得旅费。
这些学生不但站上中小学讲台,还登上了当时的大夏、光华、沪江各大学讲台。
他们的突出表现,获得了陶行知高度赞扬,这也更坚定了他依靠“小先生”推行普及教育的决心。
而这样的鼓励,也激起“小先生”走向社会的更大信心。
此后,陶行知便为推行和宣传“小先生制”四处奔走,并创作《小先生歌》。
此歌词后经赵元任谱曲,这首歌也随着“小先生”运动的广泛开展而流传开。
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文浚”为“行知”,且终生以此自勉。
三、投身民主运动陶行知在身体力行开展平民教育时,也时刻关注社会上的政治运动。
1930年春,晓庄师范师生为抗议英商和记洋行工人被殴,举行游行示威。
时值蒋冯大战,因陶行知与冯玉祥有私交,蒋介石断定晓庄事件是响应冯玉祥的反蒋行动,遂怒令关闭晓庄师范并通缉校长,陶行知被迫流亡日本。
后通缉解除,过了一年陶行知才回到上海,从此更立志反抗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在沪期间,陶行知经黄炎培举荐被聘任为国内有名的《申报》的顾问,曾化名“不除庭草斋夫”发表了大量杂文和时评。
当时,蒋介石以“剿共”之名进攻共产党领导的苏区,陶行知连续发表了《剿匪与造匪》等三篇时评,语惊天下地指出:“今日举国之匪,皆黑暗之政治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