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认知理论
人工智能促进教学变革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人工智能促进教学变革的理论基础及启示1.教育变革理论教育变革理论指出,教育处于不断的变革中,变革是推动教育动态发展的动力。
教育变革专家R.G哈维洛克和C.V古德将教育变革分为有计划教育变革和自然教育变革两类:“有计划教育变革”是指采取一定方案推行的蓄意教育变革,一般所说的教育革新、教育改革、教育革命都属于有计划教育变革;“自然教育变革”与有计划教育变革相反,是指没有计划方案与人为推行的变革。
教育变革理论认为,教育变革具有非线性与复杂性的特征。
非线性是指教育变革从启动到实施不是线性过程,自上而下从组织结构上进行的教育变革并不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结果;复杂性是指教育变革对象——教育系统是非线性的、动态的,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复杂系统,对系统的发展预测比较困难。
教育变革的非线性和复杂性特征决定了教育变革的不确定性,并不是所有教育变革都是积极有益的,教育变革的结果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逆向的”。
教育变革理论对于本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人工智能促进教学变革属于有计划的教育变革范畴。
事物本质的改变称之为变革,但教学变革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传统教学优势与智慧内涵的基础上,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创新教与学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变革的过程也应该遵循“量变质变规律”,只有在人工智能与教学充分融合的基础上,才会使教学发生本质上的改变,进而达到整个教育结构的改变。
因此,本研究所探讨的教学变革是基于具体的教学环境,通过人工智能的有效支持来改变教学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的一个过程,包括变革教学资源形态、教学组织方式、学习活动方式、学习评价方式等,其中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的状态是评价教学变革效果的重要指标。
2.分布式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是由赫钦斯(Edwin Hutchins)在20世纪80年代对传统认知观点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赫钦斯认为,认知是分布的,认知现象不仅包含个人头脑中所发生的认知活动,还包括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工具技术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的过程,认知分布于个体间,分布于环境、媒介、文化之中。
“云”中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诉求——分布式认知

云计 算辅助教 学学习环 境的设计
就 是对利用云计算 辅助教学 过程 中所 涉及 的各 种要素进 行合理 的设计与整 合, 以促进学 习者 在云计算环境 中的有 意义 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赫钦斯 ( thn) Huc is等人
明确地提 出了 “ 分布式认 知” 的概 念 , 并认 为它 是 重 新思考 所有 领域 认知
素观 主要 有 以下 五种观 点: 四要素 观、 五要素观、 六要素观 、 认知学徒观。 在 钟 志贤教 授的 论学 习环 境 设 计 一文中, 提出了 “+ ” 7 2 学习环境构成 要素观 , 具体 包括 活动、 情境 、 资源 、 工 具、 支架、 习共同体和评 价七大要素, 学 这七 大要 素又与学 习者和教 师有 着密
在 该 模型 中, 云计 算 管理 人 员可
能不与教师、 学习者 、 教学 管理人 员、 教
对 学习环境 所包含 的各 个要素进 行有 机 整合, 创设 适应学 习者认 知水平 、 符 合学 习者学习风格 的学习条 件, 进 以促 学 习者 的有意 义学 习和 学习者能力 的
发展 。
现象 的一 种新 的基本 范
l
分布 式认 知存 在于 个体 内、 体 个 问、 媒介 、 环境 、 文化 、 会和时间等维 社
度之 中, 强调个体 / 体对认 知的促 进 群 作用, 也强调社会、 情境 、 人工制品认知
式 。 分布 式 认 知” 对 “ 是
内部和外部特征的信息加工过程 , 是一 个 包括认知主体和环境的系统, 认知分
为学习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 究方向。
2学 习环 境 内涵 的界 定 .
语、 学等学科的2世纪技能标准 ( s 科 l 2t 1 Cnuy S i ) etr k s更强调在学习 境中 n 环 为
国内分布式认知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国内分布式认知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Hutchins等人明确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
分布式认知是一种新的认知观点,是重新思考所有领域认知现象的一种新的基本范式。
对分布式认知的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分布式认知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不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分布式认知;研究现状;认知现象;认知科学0引言随着电视、电话、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的许多认知活动(如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远程教育等)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认知工具。
认知分布的思想,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受到人们的重视。
分布式认知的理论和方法来源于认知科学、认知人类学以及社会科学,但实际上分布式认知的思想自1879年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后不久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
1884年Dewey曾写道:“机体离不开环境。
有了环境这个概念,把心理活动看作是孤立存在于真空中的个体活动是不可能的。
”后来经过Wundt、Munsterberg、Gibson的继承与发展,Hutchins等人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明确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认为它是重新思考所有领域认知现象的一种新的基本范式。
1文献来源本文的研究材料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分布式认知”为关键词共检索到52篇相关文章。
从图1中看到,2008年有关分布式认知的文章最多,达到12篇,但总体上文章数量还很少。
图12002-2010年发表的论文数量2分布式认知的研究为了了解我国关于分布式认知的研究情况,我们选取文章内容和文章数量两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图2分布式认知研究概况2.1分布式认知的理论研究研究者对分布式认知的概念、模式及理论基础进行了界定。
周国梅等、周友士介绍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并介绍了描述这种关系的交互模型和同心圆模型。
交互模型由Salomon提出,在该模型中,每个反应物既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同时又交互影响,甚至赋予意义于其它反应物。
分布式认知理论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Ab t a t:The p p r i r d e e c gn to h o y,t it i t d c g ton t e y a d a — sr c a e nt o uc s a n w o ii n t e r he d s rbu e o nii h or n s
第 6卷 第 1 期 1
20 0 9年 1 1月
管
理
学
报
V o .6 No.11 1
NO V.2 9 00
Chn s o r a fM a a e n ie eJ u n lo n g me t
Hale Waihona Puke 分布 式 认 知 理 论及 其在 管 理 实践 中的应 用
聂 晶 孙 继 伟
c s . Thi a r a l z s t e y s o o e ge e i s rb e og to es s p pe na y e hr e t pe f c nv r nc n dit i ut d c nii n,whih a e no c n e c r n— e t r, we k c nt r,s r n e t ra c d ng t h oc to ft e ii m a i — e t ra d f a ur soft e a e e t o g c n e c or i o t e l a i n o he d cson— k ng c n e n e t e h d c so ma n e ii n— ki g. Thr ug a e s u he t e r o h c s t dy oft h o y,we f u utt tt ce tfc a plc to ft e o nd o ha he s i n ii p ia i n o h t or a m p o he a c r c fd cson ma ng i h r a m o r tc ma a m e t,c o s di— he y c n i r vet c u a y o e ii — ki n t e a e sofde c a i n ge n r s — s cpln ob e s l i g,i e lge c ole ton a d a l s s a d pub i d i i ta i n. i i e pr l m o v n nt li n e c lc i n na y i n lc a m n s r to Ke r s:dit i t d c nii y wo d s rbu e og ton;c onv r n e pr c s e ge c o e s;m a a ra e ii n m a i n ge i ld cs o k ng;de o r tc m c a i
基于分布式认知的教师虚拟实践社群设计

基于分布式认知的教师虚拟实践社群设计摘要: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
将分布式认知理论引入教师虚拟实践社群设计中,对创设逼真的认知情境、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效率等具有重要作用。
介绍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及特征,将分布式认知与教师虚拟实践社群设计相结合,描述了虚拟实践社群设计的目标、结构、功能等。
关键词:分布式认知;教师虚拟实践社群;设计0 引言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ve)是认知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它借鉴了认知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认为要在由个体与其他个体、人工制品所组成的功能系统的层次来解释认知现象。
分布式认知理论为认知交互和知识共享提供了一个综合模型。
分布式认知的思想强调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活动,注意学习情境脉络,并在某种程度上依靠制品与技术的应用。
而教师虚拟实践社群中,教师作为特殊的学习者,在社群中占主导地位,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增强自身的教学技能,促进专业化发展,从而较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然而,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较多采取的是普遍的面对面培训方式,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存在相当的缺陷不足,例如培训采用纯理论形式,内容相对单一枯燥,导致学习者吸收效果不佳,同时培训中无法实践演练,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无法实现做中学,做中暴露问题的操作方式。
因此,通过借鉴虚拟网络的形式,以重点改善教师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建立基于分布式认知的教师虚拟实践社群,不仅能通过网络摆脱时空限制,最大化的发挥人力优势,综合各类资深教师的优质资源,同时,在作为学习者的培训教师之间,也可以实现共享、协作、交流等工作,使资源利用最大化。
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
将分布式认知理论引入教师虚拟实践社群设计中,对创设逼真的认知情境、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效率等具有重要作用。
分布式认知视角下的移动学习模式

分布式认知视角下的移动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是一种基于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方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传统教育以及企业培训领域。
在分布式认知视角下,移动学习是一种推动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模式。
而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内心活动,而是由个体和环境的互动构建出来的共同体。
因此,移动学习的重点应该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分布式认知来推动学生学习。
本文将从分布式认知视角探讨移动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1. 学习者为中心,反思性学习分布式认知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合作性,要求学习者把个体的认识与外部资源进行融合,建立起新的认知体系。
因此,在设计移动学习模式时,要把学习者放在中心,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指学习者通过思考自己的认识、经验和行动,以及与他人交流和协作,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发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移动学习模式可以通过在线学习社区、协作平台等建立起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和共享。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进行自我反思和深度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2. 以项目为学习主体,实践性学习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必须要植根于实践之中。
在设计移动学习模式时,可以采用以项目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实践性。
以项目为主的移动学习模式需要设计丰富、有挑战性的项目,要求学习者通过独立或协作完成各种任务,通过实践体验、反思和探讨,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学生可以在移动学习方式下进行数学建模、文献调研等实践性学习项目,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信息管理与共享,网络学习分布式认知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信息管理和共享的重要性,促进学习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信息管理包括学习资源的扩展,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各种学习资源、工具等,辅助学生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共享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之间可以分享资源、反馈心得和意见。
分布式认知

移动学习
分布式认知学习观是移动学习的理论依据:分布式认 知同时关注信息的内部表征与外部表征。在移动学习 系统的支撑下,设备随身可待,信息随时可查,就能 更好地处理不确定的意外事件,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 自组织性,有利于认知的分布与个人认知的提高。 分布式认知认为认知分布于人脑和外部环境,特别存 在于社会和文化的结构和时间中,强调资源的“去中 心化”,学习活动更多的是通过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以 及个体与所有人工产品之间的交互活动进行,强调对 交互活动的支持。
何为“分布”
Hutchins认为,认知过程至少有三种明显的分布:通过小组成 员进行分布;在认知系统的操作中进行分布;通过时间(早先 事件的结果影响后续事件的性质)进行分布。 Kaptelinin认为,分布有两种理解:增强观和中介观,
增强观:分布是认知结构的增强,人类活动需要区分两类实体:认知上没 有受到工具支持的个体;认知上受到工具支持的个体。 中介观:分布是认知功能的中介。引入功能性组织(functional organs) 的概念,认为认知的分布通常是功能性的,而非结构性,组织是能够获得 一个特定结果的任何力量的暂时集合,一个功能性组织通常包含许多功能 性子系统(functional subsystems),这些子系统不管是不是分布的,都 是个体的一部分,都有个体决定其如何使用,是否需要调整。
分布式认知与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分布式认知将包括“制品”在内的所有学习环境要素作为人类认 知行为过程的一部分,认知看作是内部表征和外部表征转换计算 的过程。网络学习系统在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中也应该关注学习情 境的创设。 基于分布式认知的网络学习环境网络支持工具的提供应该包括网 络支持工具和本机支持工具,本机支持工具的功能和分类。因此 在将这一网络学习环境用代码付诸设计实现,构成网络学习平台 和系统时,应该对学习者的客户机环境有所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

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 1.基本的理论概念2.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新模式3.新的教育技术研究或应用的新模式、新范畴基本的理论概念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活动理论3.分布式认知理论4.情境认知理论5.创新推广理论6.认知属性理论7.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基本理论8.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利用感觉吸收并且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是学习者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2.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学习者同他人的交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际间的会话与协商是产生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
3.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
不能离开实际生活而在头脑中抽象出虚无的、孤立的事实和理论。
4.学习的发生要借助先前的知识,在一定的资源和工具支持下进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 ,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注重协作学习, 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活动理论活动理论是一种重在把活动系统作为分析单元的社会文化分析模式。
典型的分析框架认为这种活动系统包括主体、客体、工具、分工、共同体和规则等要素。
活动理论工具、符号生产主体客体结果消耗交流分配规则、惯例共同体分工活动理论乔纳森指出了活动理论的三个特点:一是一个社会文化分析的模式(所有人类活动都是处在由人和物组成的社会大系统中);二是一个社会历史分析的模式(所有人类活动都在与时俱进且分布在个人及人们的文化中);三是中介行动的理论,关注行动者和其文化工具,文化工具是活动的中介。
分布式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是赫钦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认为要在由个体与其他个体、人工制品所组成的功能系统的层次来解释认知现象,他认为认知具有分布性,据此提出了一个研究认知的新的分析单元?ª?ª功能系统,分布式认知理论强调要在这个超越个体的分析视野中强调认知在空间、时间上和在个体、制品、内部及外部表征之间的分布性,并且要求在工作情境的层次上解释人类活动中的智能过程是如何超越个体参与者之界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注重对个体的认知的研究。
然而,认知工作不仅仅依赖于认知主体,还涉及其他认知个体、认知对象、认知工具及认知情境。
随着电视、电话、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许多认知活动(如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远程教育等)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认知工具。
认知分布的思想,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受到人们的重视。
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是认知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它借鉴了认知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认为要在由个体与其他个体、人工制品所组成的功能系统的层次来解释认知现象。
那些在个体的分析单元中不可能看到的认知现象,在分布式认知研究中得到了强调。
尤其重要的是,分布式认知强调个体、技术工具相互之间为了执行某个活动而发生的交互。
一、分布式认知的发展背景分布式认知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钦斯(Edwin Hutchins*)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来的。
在对当时传统的认知观点(认为认知是个体级别上的信息加工过程)的批判基础上,Hutchins认为认知的本性是分布式的,认知现象不仅包括个人头脑中所发生的认知活动,还涉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比如飞行)的过程。
Hutchins在他的文章中讨论了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思想来源,他指出人类学和社会学对记忆和文化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对小团体问题解决和陪审团决策的研究,组织行为学对组织学习的研究,科学哲学对科学发现的研究,政治学和经济学对个体和集体理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都充分地表明集体的认知与集体中各成员的认知间具有非常不同的特性。
其中,Hutchins着重引述了维果茨基(Vygotsky)和明斯基(Minsky)的思想。
1.认知心理学的危机对于认知和学习的规律,人类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作为一个复杂的现象,人们的*Edwin Hutchins于1978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博士学位。
1988年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认知科学系,与James Hollan教授合作领导分布式认知与人机交互实验室(Distributed Cognition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Laboratory)。
他主要研究真实世界中认知活动的特征。
认识都只是从不同侧面对其规律性的近似揭示。
冯特实验室的建立,是试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认知研究的开端;上世纪20年代诞生的行为主义,影响近半个世纪,它的分析单元是个体的外显反应;认知心理学从上世纪50年代崛起后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它把个体大脑内部的心理活动作为分析单位。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认知科学的两个目标受到质疑:“其一,试图将复杂行为还原为一连串的简单行为;其二,在说明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时,试图将人类思维还原为神经生理学”。
[5] 作为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奈瑟和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主要倡导者的西蒙都对信息加工模型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认知心理学应作出更加现实主义的转变,主张以生态学的方法取代信息加工的方法。
[6] 2.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杜威、维果茨基思想的影响现代西方的哲学流派,如现象学、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观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类似的,那就是反对传统哲学严格的主客二分的倾向,强调主体的意义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活动之中,倡导主客体在交互活动中的统一。
作为一个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杜威的思想中,也蕴含着这种观念:“杜威提出的经验的自然主义,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主要倾向是一致的,它集中反对传统的主客分立的二元论”。
[7] 这些思想对于心理学走出关注个体的狭隘分析单元是有直接影响的。
杜威认为,“机体离不开环境。
有了环境这个概念,把心理活动看作是孤立存在于真空中的个体活动是不可能的。
”[8] 这句话就蕴含着对心理活动研究的个体分析单元(不管是外显行为还是内部符号处理机制)的质疑。
在对心理学研究困境的反思中,对于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成果,人们也给予了特别关注:“那么,如何摆脱目前心理学的危机呢?在反思中,人们意识到维果茨基的成果中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思想。
”维果茨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指出“心理不仅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而且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意识不是与世隔绝、脱离活动的内部封闭系统,而是以活动作为它的客观表现的”。
这些思想,对分布认知在超越个体界限的范围观察认知现象,并关注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互活动过程都是很有影响的。
另外,维果茨基心理学的文化历史观,对分布式认知关于认知的文化和社会分布性的观点也是有影响的。
3.社会科学家认知研究的不足在对心理学研究的反思中,一些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也开始介入认知研究领域。
他们试图提供一种替代的框架和理论工具以研究工作情境中的认知问题。
他们从各自角度进行研究,得到了一些颇有新意的发现。
“然而,当用这种方法做出一些有意义的发现时,他们也完全忽略了计算机参与的协同工作中运算方面的问题”,[12]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在这种背景下,赫钦斯(Edwin Hutchins)等人的认知研究视野超越了个体大脑的范围,开始注重环境和交互活动过程的影响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并结合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复杂计算系统(如轮船的导航[13]、飞机驾驶舱[14]等)中的认知现象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替代性的理论和方法论,试图把认知行为理解为一种在其所发生的工作情境中的具体情境性行为,从而发展成为分布式认知。
与单独社会学的研究相比,这种方法对认知系统中的运算特征重新给予重视,并把各种交互作用与认知运算结合了起来。
Hutchins用分布式认知的方法描述了海上船只的定位行为。
首先,站在船侧的船员需要发现并回想岸边陆标的描述,这是内部表征状态的交互过程;然后,该船员应用照准仪测量陆标的方位,这是内部表征与技术工具表征的交互过程;接下来,该船员需要将方位数据告知操舵室里的记录员,这是不同内部表征的社会性交互过程;再接着,记录员在日志上记录下方位数据,这又是内部表征与外部技术工具表征的交互过程;最后,船长可以通过查看日志上的数据或直接听记录员的口头报告作出决策或计划。
另外,Hutchins还把飞机驾驶舱的定速行为作为分布式认知的一个例子。
驾驶舱通过飞行员与多种表征设备、工具和媒介之间的复杂交互确定飞行速度。
在这个例子中,Hutchins指出分布式系统的认知特性与所采用的表征媒介的物理特性密切相关。
更进一步,Hutchins指出关于个体记忆的完整理论并不足以解释该认知活动,因为众多的记忆活动发生在个体之外。
由此可见,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通过内部表征(如个体的记忆)与外部表征(如计算机或纸表征的信息和知识)之间的传播和转移发生的,因此各种不同表征系统或表征状态之间的交互是知识产生和传播的重要特征,这些交互包括会话、非语言交流、信息形式的转换(如从言语信息转变为键盘输入)、在内外部表征结合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表征等。
另外,内外部表征之间的交互受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不变的。
总的看来,分布式认知理论旨在向人们解释人类行为中的认知过程是如何突破个体的局限而分布到环境中的。
因此,分布式认知特别强调个体、技术工具相互之间为了执行某个活动而发生的交互,是CSCW系统设计与实现的重要理论方法。
二、提出分布式认知的动机早期分布式认知的研究者观察到认知是一种分布式(包括在物质上和时间上的分布)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在现实实践的场景中。
该理论对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es)没有提出新的看法,但它主张在具体的社会技术(socio-technical)情境中来考察认知过程。
传统的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的内在性,而忽略了在合作情境中认知的外部表征和问题解决。
同样的,在描述和设计人机交互方面,传统的方法倾向于关注交互中的使用者和技术的内在模型。
其他批评传统的理论则强调具体的社会技术情境,如生态认知观强调代理和环境的交互(agent-environment interaction),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强调媒体中介行为中的社会文化(socio-cultural)情境,情境行动(situated action)理论对认知活动具体细节的关注揭露了传统人机交互在抽象概念建构上的缺陷。
分布式认知理论同样在这些方面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批评,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并不排斥传统认知理论。
在现代复杂的协同工作环境中,我们发现人和技术一起维持和操纵着问题解决的过程和表征状态。
那么,认知在社会、物质和时间上呈分布式的系统中,认知的过程和特性与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和特性有何区别呢?分布式认知理论就是为分析这个问题提供的一个理论框架。
最近,分布式认知理论被当作人机交互设计新的理论基础。
[20]三、分布式认知的基本观点传统认知观把认知看成局部性现象,总是在个体层次上,从大脑内部信息处理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这样就限制了对在个体层面上不可见的一些有意义因素的关注。
赫钦斯力图打破这种局限,认为认知具有分布性:“我将从个体的自然的情境性认知角度来思考问题。
只是在海上(对轮船导航的研究)完成了我的第一个相关研究之后,我才意识到认知之社会分布性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证据说明一个小组的认知属性是不同于小组之成员的认知属性的。
在研究人类的认知能力时考虑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当然是说个人的认知也是分布式认知”。
所以他认为认知最好被理解为一种分布现象。
分布式认知据此提出了一个研究认知的新的分析单元——功能系统(Functional System,一种社会—技术系统,包括参与者全体、人工制品和他们在其所处特定环境中的相互关系),在这个超越个体的分析视野中强调认知在时间、空间上和在个体、制品、内部及外部表征之间的分布性,并且要求在工作情境的层次上解释人类活动中的智能过程是如何超越个体参与者之界限的。
分布式认知有以下一些突出特征:1.新的分析单元传统认知强调个体认知,而分布式认知考虑到参与认知活动的全部因素,给出了一个新的分析单元——功能系统。
这个新分析单元以共同参与认知加工的各元素间的功能性关系为基础,被证明很有实用价值:“研究发现,把诸如驾驶员座舱等功能性系统看作分析单元能明显地提高工作绩效”。
功能系统将表征媒介相互协调在一起。
表征媒介可能在其所涉及的个体之中,也可能在其之外。
这些功能系统表明了媒介间的表征状态。
在分布式系统中存在系统水平的协同努力:共同目标,有效交流,整体大于部分地总合。
2.认知的分布性分布式认知强调认知现象在个体参与者、人工制品和内外部表征之间的分布性。
这样,以前由人类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在不同个体和文化/认知之间所设定的传统界限被消解,相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得到了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