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

合集下载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在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对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以全面了解影响因素及
其作用机制。

本文将分析其中的关键问题。

1. 工程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工程活动主要包括地下水开采、排水、注水、地
下储气库、地铁、污水处理厂等。

关键问题包括工程对地下水位、水质、水动力学等的影响,如开采引起的水位下降、注水引起的水位上升、排水引起的水质变化等。

2. 污染源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包括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业非点源污染等。

关键问题包括污染源的种类、排放量、污染物的性质、迁移与转化规律,以及污染物对地
下水质的影响程度。

3. 地下水运移与沉积过程:地下水运移与沉积是影响地下水环境的重要因素。

关键
问题包括地下水流动速度、沉积物的吸附与解吸特性,以及地下水运移路径、流域边界、
流场变化等。

4. 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建立与影响:地下水是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
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问题包括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建立规律、生物多样性、生态链结构与功能,以及人为干预对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5. 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关键问题包括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优化利用与调控,以及地下水保护区划定、管理措施与效果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课件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课件
方程组
有限元法(FDM)
种类
里兹(Ritz)有限单元法
• 基于变分原理,从泛函取极小的变分问 题出发进行离散化的
• 寻找泛函往往较为困难,常对原方程进 行适当变换,但这种变换常引起较大的 误差,而导致计算失败
伽辽金 (Galerkin)有限单元法
有限元法(FDM)
基本步骤——加权余量法 (Method of Weighted Residuals)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方法
类比法
由于污染物的迁移除取决于污染物本身特征外,还取 决于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
环境水文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的相似性决定了其污染 影响的可比性
在查明相似工程项目及其所处地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 件和地球化学基础上,通过量化处理,即可对拟建项 目的环境影响范围、大小做出评估
l
1 2
(al
bl x
dl y)
(l i, j, m)
ai x j ym xm y j
a
j
xm yi
xi ym
bi y j ym bj ym yi
di xm x j d j xi xm
1 xi 1 xj
yi yj
a
m
xi y j
x j yi
bm yi y j
dm x j xi
C(x, y, z, t) 1
f1(x, y, z, t)
• 第二类边界条件,边界上弥散通量是已

C Dij x j 2 f2 (x, y, z, t)

第 知

类(C边ui 界Di条j xCi件)ni
,边f3(界x, y上, z,
3
t溶)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工程活动、土地利用、污染源
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
研究、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其目的是识别并量化地下水环
境受到威胁的程度,为决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和
管理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地下水资源调查:对研究区域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包括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分析等,以了解地
下水的质量和分布情况。

2. 影响因素分析:对可能影响地下水环境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地下工程活动、土地利用变更、污水排放、化学品使
用等,以确定其对地下水环境的潜在影响。

3. 模拟和预测:利用数值模拟和预测模型,模拟和预测不
同因素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时空分布,以提供决策
者科学的评估依据。

4. 风险评估:将模拟和预测的结果与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对比,评估地下水环境受到威胁的程度和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

5. 监测和管理:根据评估结果,推测可能对地下水环境产
生重大影响的活动进行监测和管理,进行灾后评估和监测。

通过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地下水环境受到
威胁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
和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拟建项目概况,初步工程分析。重点给出与地下水环境影响相关的内容, 如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污染源基本情况、排放状况和地下 水污染途径等。
2、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环境概况。重点说明已了解的评价区水文地 质条件,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地下水环境敏感目标情况,地下水环境功能及 执行标准等内容。
(2)人类农业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 表现在大量废弃物与地下水溶混一起降低了地下水水质。其特点是分
布极广、面积大和施肥污灌及农药的使用关系密切。肥料污染以氮肥引起 的地下水硝酸盐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注意,农药以杀虫剂、除草剂、 杀菌剂等为主,其中与地下水污染有关的三大杀虫剂为有机氯、有机磷、 硝基、氨基化合物有时长期留在环境中。
编辑ppt
上面各种情况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不仅影响到地下水水量减 少,水源枯竭,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乃至地面沉降等,而且一 些项目工程可能会影响到地下水水质,使地下水水质恶化,以致直 接影响到生活饮用水。
由于以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环境恶化现象频繁出现, 含水层的点源和非点源污染问题正遍布整个世界,地下水的污染引 发的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且地下水水质又不断恶化,导致地 下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加剧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紧张 关系,以致于危害到社会经济的安全。
编辑ppt
目录
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程序 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与技术要求 4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8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编写
编辑ppt
所以,为了能够使地下水资源能够持续、稳定为经济发展服务。 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十分重要,必须而迫切。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不断提高,从而使我们越来越关注到地下水的环境污染。

在我国,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分析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评价方法。

标签: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方法0 引言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1]。

进入20世纪后,水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了全球瞩目的问题。

在我国,地下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水质不断恶化发臭,导致了地下水资源匮乏问题日益严重,加剧了人口、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严峻,以致于危害到社会经济的安全,破坏了生态平衡。

因此加强对地下水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是必须且迫切的[2]。

1 内梅罗指数法内罗梅指数法是《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重点推荐的方法,该法由于原理简单,计算简便,现已得到广泛的应用[3]。

第一,针对各单项组分的进行评价,划分组分所对应质量类别,按表1所示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分值。

第二,选用内梅罗指数计算公式计算综合评分值F。

式中:—各单项组分值的最大值;—单项组分评分值的平均值;—项数。

第三,根据值按表2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

2 灰色聚类综合评价法灰色系统是指一个系统中部分信息是已知的、部分信息是未知的。

它利用灰数、灰矩阵及灰方程等三方面来评价。

灰色聚类是将聚类对象(即待评价环境因素)对于不同的聚类指标(即评价因子)所拥有的白化数,按几个灰类等级进行归纳整理,以判别待评价环境因素的所属类别。

首先给出聚类白化数(通常使用测试或统计等手段给出),如果指标量纲不同,则需对白化数进行无量纲化的处理;然后确定灰类白化函数(根据评价标准或聚类白化数,并联系实际中的情况所确定);再求出聚类系数和标定聚类权;最后构造聚类向量,得到最终结果[4-5]。

3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模糊集合理论(fuzzy sets)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自动控制方面专家查德(L.A.Zadeh)教授提出的,用以表示不确定的事物。

环境评价师《案例分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

环境评价师《案例分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

环境评价师《案例分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
地下水在岩土中的运动现象,称为渗流。

按饱和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饱和渗流和非饱和渗流。

饱和水带中的地下水运动,无论是潜水还是承压水,均表现为重力水在岩:层的空隙中运动。

从其流态的类型来说可分为层流运动和紊流运动。

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维流。

地下水在渗流场中任意点的速度变化只与空间坐标的一个方向有关
二维流。

地下水在渗流场中任意点的速度变化,与空间坐标上的两个方向有关,二维流又称平面流。

三维流。

地下水流动在空间3个方向上都发生变化,呈现三维流形式。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2
实例: 实例:
利用稳定铬同位素(53Cr/52Cr)在Cr(VI) 利用稳定铬同位素(53Cr/52Cr) Cr(VI) 被还原过程中发生的同位素分馏机理可定量评 价含水层对Cr(VI) 价含水层对Cr(VI)的还原速率和还原能力 这样,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个地区特定含水层中 这样, 铬同位素(53Cr/52Cr)的变化规律, 铬同位素(53Cr/52Cr)的变化规律,就可 以定量预测Cr(VI) 以定量预测Cr(VI)在该含水层中的被还原情 况
12
2004-11-11
差分方程的 相容性、收敛性、 相容性、收敛性、稳定性
收敛性
• 指差分方程的解,即当步长△t、△x→0时收敛于 差分方程的解,即当步长△ 、 时收敛于 原偏微分方程的解
稳定性
• 差分方程的求解是以步进方式进行的,在逐步推进 差分方程的求解是以步进方式进行的, 步进方式进行的 的过程中, 的过程中,误差也逐步积累 • 若这种误差积累保持有界,则差分方程是稳定的; 若这种误差积累保持有界,则差分方程是稳定的; 积累保持有界 稳定的 若这种误差积累无界 则差分方程是不稳定 无界, 不稳定的 若这种误差积累无界,则差分方程是不稳定的
− Dij ∂C ∂x j = f 2 ( x, y , z, t )
Γ2
• 第三类边界条件,边界上溶质通量是已知 第三类边界条件,
(Cui − Dij

7
∂C ) ni ∂xi
= f 3 ( x, y , z, t )
Γ3
2004-11-11
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
解析法
• 简单条件下的溶质运移模型 • 表达式过于复杂而难于实际应用

20

MM e ~ ~ Φ i L ( C ) − f d Ω = ∑ ∫ Φ j L ( C ) − f dΩ = 0 e =1 Ω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快,地下水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威胁。

因此,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指通过系统的方法和技术,对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其目的是为了预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潜在影响,从而制定出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

通过在地下水水源地、地下水补给区和重要水源地区建立定点监测井,对地下水的水质、水位、水文地质等进行实时监测。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地下水环境变化的趋势和问题,为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地下水环境敏感性。

地下水环境敏感性评估是指通过对地下水补给区、地下水水源地和地下水敏感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地下水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这样可以为地下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如城市建设、工业生产、农业活动等的影响进行评估,分析其对地下水水质、水位和水文地质等方面的潜在影响。

这样可以为制定出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制定地下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

在评估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如加强对地下水水源地的保护、实施地下水污染治理、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等。

这些措施旨在减少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通过对地下水环境的全面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地下水环境问题,提高地下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然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地下水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评价工作变得非常繁琐和耗时。

其次,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技术也制约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
第一节 地下水的运动
1、渗流——地下水在岩土空隙中的运动现象,称为渗流;
2、渗流的分类
⎪⎪⎩
⎪⎪⎨⎧⎭⎬⎫⎩⎨⎧⎭⎬⎫⎩⎨⎧的控制受毛管力和骨架吸引力结合水毛细水非饱和渗流主要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承压水潜水饱和渗流同按地下水饱和程度的不 一、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形式
⎪⎩
⎪⎨⎧→→−−→−为紊流运动下水流速度快,多表现降落很大的情况下,地,井水位或者抽水井及矿井附近裂隙和溶隙比较发育,
紊流运动下表现为层流运动度较慢,在多数情况在岩土空隙中,运动速
层流运动饱和渗流流态类型⎪⎪⎩⎪⎪⎨⎧−−−→−呈现三维流形式;
个方向上都发生变化,地下水流动在空间三维流流;有关,二维流又称平面空间坐标上的两个方向店的速度变化,与地下水在渗流场中任意二维流
个方向有关;变化只与空间坐标的一点的速度地下水在渗流场中任意一维流地下水运动空间3二、线性渗透定律
(一)描述重力水渗流现象的基本方程
L
h h KA Q ∆21-= (7-1) Q ——渗透流量,3m ; A ——试验管的横截面积,3m ; K ——比例常熟,即渗透系数,d m ; L ∆——土样长度,即渗透路径长,m ;
(二)水头
研究表明,促使地下水流通过岩土是水柱的高以及高于基准面的高度联合作用的结果,起这个作用的是地下水头,或简称水头。

水头定义为:
g p Z H ρ+=
H ——水头; Z ——几何水头(位头); g p ρ——压力水头
(三)几个量的关系
A
Q v = (7-2) L
h K v ∆∆-= (7-3) 如取极限是0→L ∆,则 dL
dh K v -=(达西定律) (7-4) (四)线性渗透定律(达西定律、地下水运动通量方程) 因为水力坡度 dL dh i -
= 可以看出:水力坡度与渗流速度v 的一次方程成正比,故把达西定律称为线性渗透定律。

(五)实际流速与渗流速度
n
v u = (7-6) u ——通过空隙断面的水质点的实际平均流速; n ——岩土的孔隙度 因此,地下水的实际流速u 大于渗流速度v 。

三、渗流系数
由达西定律可知:当水力坡度1=i 时,则K v =,即渗透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流速度。

由于水力坡度是无量纲的,因此K 值具有和v 相同的单位,一般用d m 或s cm 等单位。

达西定律适用于层流状态的水流,而且要求流速比较小(常用雷诺数10Re <表示),
当地下水流呈紊流状态,或即使是层流,但雷诺数较大,已超出达西定律适用范围时,渗透速度v 与水利坡度i 就不再是一次方的关系,而变成非线性关系。

第二节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与转化
一、迁移与转化的几种方式
⎪⎪⎩⎪⎪⎨⎧对流和弥散
吸附和解吸氧化和还原溶解和沉淀机械过滤
二、物质的吸附机理
①分配作用;②表面吸附作用
三、三种吸附模式的表达形式
(一)线性吸附模式或称Henry 吸附模式
w d s c K c ∙= (7-7)
s c ——固体颗粒表面所吸附的污染物浓度,g mg ;
w c ——液相中污染物浓度,L mg ;
d K ——分配系数,指固体颗粒对污染物吸附程度的量度,g L 。

吸附方式以表面吸附为主,吸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线性特征。

在自然条件下,土壤中室石油污染物浓度不会太高,一般不适合用此拟合吸附等温线。

(二)指数性吸附模式或称Freundlich 吸附模式
n w s c K c ∙= (7-8)
s c ——污染物在吸附剂中的浓度,g g ;
w c ——污染物在液相中的浓度,L g ;
K ——分配系数,g L ;
n ——经验系数,可通过实验得到;
主要用于非线性吸附平衡模型研究。

以石油污染物为例,由于土壤中吸附点位是非均质的且有有机矿物参与吸附,所以突然吸附石油类污染物多表现为非线性,能够较好地拟合石油污染物的吸附等温线。

(三)C 渐近性吸附模式或Langmuir 吸附模式 ()n
w
n w m s Kc c KS c +=1 (7-9) s c ——吸附达到平衡时的吸附量,g mg ;
w c ——液相浓度,g mg ; K ——吸附常数,其物理意义是吸附与解吸速率的比值,mg cm 3;
m S ——最大吸附量,g mg ;
n ——吸附指数,一般为1。

原是针对气相物质的吸附过程的,在适用时有两条假定:①各分子的吸附能相同且与其在吸着物质表面的覆盖程度无关;②物质的吸附仅发生在吸着物的固定位置且吸附质之间没有作用。

四、对流和弥散 污染质运移的对流弥散方程: ()()()t c c v z c v y c v x z c D z y c D y x c D x z y x z y x ∂∂=⎥⎦⎤⎢⎣⎡∂∂+∂∂+∂∂-⎥⎦⎤⎢⎣⎡⎪⎭⎫ ⎝⎛∂∂∂∂+⎪⎪⎭⎫ ⎝⎛∂∂∂∂+⎪⎭⎫ ⎝
⎛∂∂∂∂ c ——污染质浓度; t ——时间; x v 、y v 、z v ——地下水流速度; x 、y 、z ——空间位置坐标; x D 、y D 、z D ——水动力弥散系数张量; 式(7-10)中第一个中括号所包含的相为弥散相,第二个中括号所包含的相为对流相。

当考虑源汇相时,设进入或抽取总量()d m w ,在上式中左端减去(源)或加上汇即可。

第三节 地下水污染途径
一、地下水污染特点
(一)地下水污染
在人为影响下,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发生不利于人力生活或生产的变化,称为地下水污染。

(二)地下水环境背景值
是指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地下水所含化学成分的浓度值,它反映了天然状态下地下水环境自身原有的化学成分特征值。

二、地下水污染途径
(一)地下水污染类型
⎪⎪⎩
⎪⎪⎨⎧的。

些成分进入地下水造成物质,使这些物质的某于污染物作用于其他含水层引起的,而是由由于污染物直接进入特点:地下水污染并非
间接污染不变。

过程中,污染物的性质含水层,在污染特点:污染物直接进入
直接污染
(二)地下水污染途径
⎪⎪⎪⎪⎪⎪⎩
⎪⎪⎪⎪⎪⎪⎨⎧⎩⎨⎧⎪⎩⎪⎨⎧⎪⎩⎪⎨⎧⎪⎩⎪⎨⎧入含水层,即属此类。

物通过地下岩溶孔道进承压水。

污染入含水层,污染潜水或污染物通过地下径流进径流型潜水和承压水污染的主要是层(或天然淡水层),转移到未受污染的含水
天人咸水层)已受污染的含水层(或污染物通过越流方式从越流型类。

造成地下水污染也属此连续渗漏井等和受污染的地表水水渠、废水池、废水渗
潜水。

费含水层,主要也是污染污染物随水不断的渗入连续入渗型污染,也属此类。

起地下水水。

固废淋滤液下渗引含水层,主要污染时潜性地渗入水通过非饱水带,周期降水或灌溉使污染物随间歇入渗型
第四节 地下水保护欲污染防治措施
一、水环境管理措施
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一)禁止利用渗井、深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二)禁止利用无防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存贮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三)多层地下水含水层水质差异大的,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
(四)兴建地下水工程设施或者进行地下水勘探、采矿等活动,应当采取保护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五)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不得恶化地下水质;
二、地下水环境监测措施
建设单位要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制度,对厂区及周围地下水进行监测。

监测点不知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建设厂区为重点,兼顾外围:厂区内可能的污染设施如有毒原料储罐、污水储存池、固废堆放场地附件需设置监测点。

(二)以下游监测为重点,兼顾上游和侧面。

(三)对地下水进行分层监测,重点放在易受污染的浅层潜水和作为饮用水源的含水层,兼顾其他水层。

(四)地下水监测每年至少两次,分丰水期和枯水期进行,重点区域和出现异常情况下应增加监测频率。

(五)水质监测项目可参照《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可结合地区情况适当增加和减少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必须包括建设项目的特征污染因子,例如,对炼油厂的监测项目必须包括石油烃、苯、二甲苯等特征污染物。

三、合理规划布局和改进生产工艺
四、划定饮用水底下水源保护区
五、水污染防治的工程措施
(一)地下水分层开采
(二)防渗措施
(三)污染物的清除与阻隔措施
1、屏蔽法(只适用于地下水污染初期,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控制方法)
是建立各种物理屏蔽,将受污染的地下水体圈闭起来,以防治污染物进一步扩散蔓延。

⎪⎩⎪⎨⎧膜合成材料帷幕屏蔽法
块状置换泥浆阻水墙灰浆帷幕法 2、抽出处理法
3、底下反应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