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实验方法测定物体的重心

合集下载

力学课设实验报告(3篇)

力学课设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力学基本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

2.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通过实验,验证力学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一:单质点运动规律实验(1)目的: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单质点在受力情况下的运动规律。

(2)步骤:①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滑块、滑轨、小车、计时器等;② 设置实验参数,如小车质量、滑轨倾斜角度等;③ 启动计时器,释放小车,记录小车运动时间和位移;④ 重复实验,取平均值;⑤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

2. 实验二:刚体转动实验(1)目的:验证刚体转动定律,研究刚体在受力情况下的转动规律。

(2)步骤:①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刚体、支架、测力计、转轴等;② 设置实验参数,如刚体质量、转轴半径等;③ 启动测力计,记录刚体受力情况;④ 旋转刚体,记录转动角度和时间;⑤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力矩-角度图和力矩-时间图。

3. 实验三:材料力学拉伸实验(1)目的:研究材料在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验证胡克定律。

(2)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如低碳钢、铸铁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拉伸试验机、引伸计等;③ 设置实验参数,如拉伸速度、试验温度等;④ 启动拉伸试验机,记录材料受力情况;⑤ 测量材料拉伸过程中的伸长量和应力;⑥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图。

4. 实验四:材料力学压缩实验(1)目的:研究材料在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验证压缩时的力学关系。

(2)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如砖、石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压缩试验机、压力传感器等;③ 设置实验参数,如压缩速度、试验温度等;④ 启动压缩试验机,记录材料受力情况;⑤ 测量材料压缩过程中的应变和应力;⑥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图。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实验验证了牛顿运动定律,得出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符合理论预期。

2. 实验二:通过实验验证了刚体转动定律,得出力矩-角度图和力矩-时间图,符合理论预期。

物体重心的确定实验报告

物体重心的确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物体重心的概念及其在力学中的应用。

2. 掌握通过实验方法测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技巧。

3. 熟悉使用悬挂法和称重法来确定物体重心的原理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重心是指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作用力的合力作用点。

对于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位于几何中心。

而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位置则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

本实验通过悬挂法和称重法来测定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三、实验器材1. 不规则物体(如长方体、圆柱体等);2. 细线;3. 砝码;4. 米尺;5. 铅笔;6. 纸张。

四、实验步骤1. 悬挂法测定重心:(1)将细线的一端系在不规则物体的任意位置,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支架上。

(2)轻轻摆动物体,使其达到平衡状态,此时重力的作用线通过重心。

(3)用铅笔在物体上画出重力的作用线。

(4)换一个位置重新悬挂物体,重复上述步骤。

(5)画出第二次重力的作用线。

(6)将两次画出的重力作用线相交,交点即为物体的重心。

2. 称重法测定重心:(1)将不规则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

(2)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计算出物体的体积。

(3)将砝码放在物体的一个角上,用米尺测量砝码与物体另一角的距离,记录下来。

(4)逐渐增加砝码的数量,每次增加后都测量砝码与物体另一角的距离,记录下来。

(5)利用杠杆原理,通过计算得出物体重心的位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悬挂法测定重心:通过悬挂法,我们得到了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实验结果显示,物体的重心位于其几何中心附近,但略有偏差。

这可能是由于物体质量分布不均匀或悬挂点选择不准确导致的。

2. 称重法测定重心:通过称重法,我们得到了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实验结果显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悬挂法得到的重心位置基本一致,但略有偏差。

这可能是由于测量误差或计算过程中的近似导致的。

六、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悬挂法和称重法测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技巧。

小学生如何进行简单的力学实验

小学生如何进行简单的力学实验

小学生如何进行简单的力学实验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简单的力学实验,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下面就为小朋友们介绍几个有趣又容易操作的力学实验。

实验一:力与物体的运动材料准备:一个小球、一块光滑的木板、一块粗糙的地毯实验步骤:1、将木板倾斜放置,让小球从木板的高处自由滚落。

2、观察小球在木板上滚动的速度和距离。

3、再把粗糙的地毯铺在木板下方,让小球从相同的高度滚下。

4、对比小球在木板和地毯上滚动的情况。

实验原理:木板表面光滑,摩擦力小,小球滚动的速度快,距离远;地毯表面粗糙,摩擦力大,小球滚动的速度慢,距离近。

这说明摩擦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二:浮力的奥秘材料准备:一个装满水的水盆、一个塑料玩具小船、一些小石子实验步骤:1、把塑料玩具小船轻轻放入水盆中,观察小船漂浮在水面上的情况。

2、往小船里逐渐放入小石子,观察小船在水中的位置变化。

实验原理:物体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的重力。

当小船里的石子增多,重力增大,排开的水的体积也增大,直到浮力小于重力时,小船就会下沉。

实验三:重心与平衡材料准备:一块长方形的木板、几个不同重量的积木块实验步骤:1、把木板平放在桌子上,尝试让木板在一个支撑点上保持平衡。

2、逐渐改变支撑点的位置,观察木板的平衡情况。

3、把积木块放在木板的不同位置,再次尝试让木板平衡。

实验原理:物体的重心越低、支撑面越大,物体就越容易保持平衡。

改变积木块的位置会影响木板的重心位置,从而影响平衡。

实验四:弹性的力量材料准备:一根橡皮筋、几个砝码实验步骤:1、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另一端挂上一个砝码,观察橡皮筋的伸长情况。

2、逐渐增加砝码的数量,观察橡皮筋的伸长变化。

实验原理:橡皮筋具有弹性,在受到外力拉伸时会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挂的砝码越多,外力越大,橡皮筋的伸长量也就越大。

在进行这些力学实验时,小朋友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一定要在家长或老师的陪同下进行实验,确保安全。

理论力学实验报告称重法

理论力学实验报告称重法

一、实验目的1. 加深对合力概念的理解;2. 用悬挂法测取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3. 用称重法测物体旳重心位置。

二、实验设备仪器1. ZME-1型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2. 直尺、积木、磅秤、胶带、白纸等。

三、实验原理方法简述1. 悬吊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适用于薄板形状的物体,先将纸贴于板上,再在纸上描出物体轮廓,把物体悬挂于任意一点A,根据二力平衡公理,重心必然在过悬吊点的铅直线上,于是可在与板贴在一起的纸上画出此线。

然后将板悬挂于另外一点B,同样可以画出另外一条直线。

两直线的交点C就是重心。

2. 称重法测物体旳重心位置对于由纵向对称面且纵向对称面内有对称轴的均质物体,其重心必在对称轴上。

首先将物体支于纵向对称面内的两点,测出两个支点间的距离,其中一点置于磅秤上,由此可测得B处的支反力的大小,再将连杆旋转180O,仍然保持中轴线水平,可测得的大小。

重心距离连杆大头端支点的距离。

根据平面平行力系,可以得到下面的两个方程:根据上面的方程,可以求出重心的位置。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1. 悬吊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此处填写实验数据及处理过程)2. 称重法求轴对称物体的重心(此处填写实验数据及处理过程)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合力概念的理解,学会了用悬挂法和称重法测取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2. 实验结果表明,悬挂法和称重法测得的重心位置与理论值基本一致;3.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实验操作规范。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地完成了理论力学实验的目的,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技能。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

小学科学《找重心》教学设计3页

小学科学《找重心》教学设计3页

小学科学《找重心》教学设计3页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重心的概念和定义,知道如何找到物体的重心;掌握物体重心的影响因素和意义;能够通过实验和探究,找到不同形状、材质物体的重心;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物体重心的原理进行一些实用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猜一猜通过一些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兴趣,了解物体重心的概念。

教师举起一个球,并且给学生发一张卡片,卡片写有“重心在顶部”、“重心在球的中部”、“重心在球的底部”、“无法确定”四个选项,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选择其认为的答案并宣读出来,告诉他们答案是否正确。

然后简要介绍一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找重心。

2.探究:找重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接触不同的物品,如木棒、钉子、小球、花瓶等,并根据实际情况找出他们的重心,并且在工作表上标出来。

(教师为学生展示,让学生体验并模仿)3.实验:影响重心的因素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实验,让学生们通过实验操作找到物体的重心,并记录在工作表上。

同时,让学生们思考不同因素对于物体重心的影响。

实验步骤:(1)在一张桌布的中间放一张纸板,在其上方插入一个细木棍(横向);(2)将桌布拿起来,慢慢调整木棍的位置,使其处于水平状态并且桌布能够浮起;(3)在另一张桌布上,放置一个小球,在不同的位置处放置另一个物品(如蜡烛、铅锤),记录实验结果;(4)交流总结,探讨因素:物体的形状、材质、大小等的影响。

4.应用:找到实用之处教师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物体重心有什么实用之处,并介绍一些实用案例。

例如:(1)通过悬挂物品,找到平衡点,确保物品不容易摇晃;(2)在登录船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好船舱的重心和物品的重心,保证安全;(3)在攀登岩石、爬楼梯时,掌握好身体的重心,保持平稳;(4)在游泳的过程中,学会调整身体的重心,保持稳定。

5.巩固: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然后通过短片,展示重心的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记忆。

初二简单物理小实验

初二简单物理小实验

初二简单物理小实验物理实验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初二学生做的简单物理实验。

实验一:水的冰冻过程实验目的观察水的冰冻过程,了解凝固现象。

实验材料•瓶装纯净水•冰块实验步骤1.准备一瓶矿泉水,放入冰箱中。

2.每隔30分钟观察一次水的情况,记录水的状态。

实验原理当水的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会凝固成固态,即变成冰块。

冰冻过程是水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过程。

实验二:物体的重心实验目的通过悬挂物体观察物体的平衡状态,了解物体的重心。

实验材料•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小球、木块等)•细绳•吊钩实验步骤1.用细绳将物体悬挂于吊钩上。

2.观察物体的平衡状态,记录观察结果。

3.重复尝试不同的物体和悬挂位置。

实验原理物体的重心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所受合力通过的点,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重心处于物体的几何中心。

实验三:简单电路组装实验目的通过组装简单电路,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实验材料•电池•电灯或蜂鸣器•电线•开关实验步骤1.将电灯(或蜂鸣器)与电池相连。

2.观察电灯的亮度或蜂鸣器的声音。

3.接通或断开电路,观察结果。

实验原理电流是电荷运动的流动,电压是电荷静电势能单位的转换率,电阻是电路中阻碍电流流动的东西。

在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以上是初二学生可以进行的一些简单物理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并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

希望通过这些实验,初二学生对物理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初中物理重力重心教案

初中物理重力重心教案

初中物理重力重心教案1. 知识与技能:理解重心的概念,掌握重心的位置和特点;能够运用重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心的位置和特点,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重心的概念、重心的位置和特点。

2. 教学难点:重心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工具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用具:直尺、重物、细线、平衡木等。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平衡现象,如走钢丝的人、翘板等,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的背后原理。

2. 新知介绍一、重心1. 定义: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的一个点。

2. 位置: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3. 特点:重心是物体平衡的关键,物体在平衡状态下,重力作用线通过重心。

二、重心的应用1. 保持物体平衡:通过调整物体的重心位置,使物体保持平衡。

2. 稳定物体:在设计建筑物、桥梁等时,要考虑重心的位置,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3. 实验探究1. 实验一:观察重心的位置用细线将一个重物悬挂起来,让学生观察重物在静止时的位置,讨论重心的位置。

2. 实验二:探究重心与质量分布的关系将重物分成两部分,分别悬挂起来,观察两部分的平衡情况,讨论重心与质量分布的关系。

3. 实验三:重心在实际中的应用用平衡木放置不同形状和质量分布的物体,观察平衡木的倾斜程度,讨论重心在保持平衡中的作用。

4. 知识巩固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重心的知识解决问题,如解释为什么走路时不能提着重物走、为什么自行车容易倒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心的概念、位置和特点,以及重心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重心的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思考背后原理,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重心的概念、位置和特点,以及重心的应用。

力学基本实验报告

力学基本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2. 了解力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培养实验思维。

3. 通过实验,加深对力学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力学实验主要包括力学基本测量实验和力学演示实验。

力学基本测量实验主要包括测量物体的质量、长度、时间和力的大小等。

力学演示实验主要包括验证牛顿运动定律、验证牛顿第三定律、测量物体的重心等。

三、实验内容1. 力学基本测量实验(1)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原理: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步骤:①调节天平至平衡状态;②将物体放在天平左盘,右盘加砝码,直至天平平衡;③记录砝码的质量,即为物体的质量。

(2)测量物体的长度实验原理: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实验步骤:①将刻度尺紧贴物体,确保刻度尺与物体平行;②读取物体两端刻度值,两者之差即为物体的长度。

(3)测量物体运动时间实验原理:利用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时间。

实验步骤:①将计时器调至计时状态;②启动计时器,开始计时;③物体运动结束后,停止计时,记录时间。

(4)测量力的大小实验原理: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步骤:①将弹簧测力计调至零位;②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③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力的大小。

2. 力学演示实验(1)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实验原理: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实验步骤:①进行实验一,验证牛顿第一定律;②进行实验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③进行实验三,验证牛顿第三定律。

(2)验证牛顿第三定律实验原理:通过实验验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步骤:①将两个物体分别放在水平面上,确保它们相互接触;②用力推动其中一个物体,观察另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③分析实验结果,验证牛顿第三定律。

(3)测量物体的重心实验原理:利用悬挂法或称重法测量物体的重心。

实验步骤:①悬挂法:将物体悬挂在细绳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②读取细绳与物体接触点,即为物体的重心;③称重法:将物体放在台秤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④读取台秤的示数,即为物体的重量;⑤根据物体的形状和重量,计算物体的重心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实验方法测定物体的重心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加深对合力概念的理解;
2、用悬挂法测取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
置;
3、用称重法测取重力摆(两个圆盘和
一跟直杆可自由组合成不同的摆)的
重心位置并用力学方法计算重量。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ZME—1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装置;
2、不规则物体(各种型钢组合体);
3、重力摆模型;
4、弹簧秤。

三、实验原理
物体的重心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再利用柔软细绳的受力特点和两力平衡原理,我们可以用悬挂的方法决定重心的位置;又利用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可以测取杆件的重心位置和物体的重量。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悬挂法
1.从柜子里取出求重心用的组合型钢试件,用将把它描绘在一张白纸上;
2.用细索将其挂吊在上顶板前面的螺钉上(平面铅垂),使之保持静止状态;
3.用先前描好的白纸置于该模型后面,使描在白纸上的图形与实物重叠。

再用笔在沿悬线在白纸上画两个点,两点成一线,便可以决定此状态的重力作用线;
4.变更悬挂点,重复上述步骤2-3,可画出另一条重力作用线;
5.两条垂线相交点即为重心。

称重法
1.取出实验用平衡摆。

按图将摆通过线
绳悬挂于实验装置的前面顶板上,其中的一端挂于钩秤上,并使摆杆保持水平。

2.读取钩秤的读数,并记录;
3.将钩秤置换到另一端,并使摆杆保持
水平;
4.重复步骤2;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悬挂法(请同学另附图)
称重法
六、注意事项
1、实验时应保持重力摆水平;
2、弹簧称在使用前应调零。

七、思考题
1、实验时重力摆不能保持水平,
对实验精度有何影响
2、试分析可能引起误差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