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芦苇的特点及种类

合集下载

白洋淀的芦苇

白洋淀的芦苇

白洋淀的芦苇
我家住在风景秀丽的白洋淀边,所以经常看到芦苇。

芦苇的作用有很多。

芦苇可以编成苇席、造纸,可以制作成各种工艺品。

还可以出口到国外做成窗帘,用芦苇做的窗帘,既美观又实用。

芦苇的根还可
以药用。

芦苇的生命力极强。

不管风吹雨打,它总是直立着,不像花儿那样脆弱。

春天,芦苇发芽了,嫩绿嫩绿的。

我和小伙伴们在芦苇芽中做游戏,放风筝,柔和的风抚摸着我们每个人的脸蛋,使我们感到春天来了。

我们玩累了,
就躺在芦苇芽中,望望天上形态不一的白云,看看这朵像什么,那朵像什么,
有无限乐趣。

夏天,芦苇长高了,长大了,到处都是茫茫的绿色。

我和小伙伴们在芦苇
从中捉迷藏。

芦苇像一层层绿色的帷幕,把我们挡的严严实实的。

一阵风吹过,芦苇开始摇晃起来,从远处看,像一望无际的绿色的海洋。

秋天,芦苇周身变黄了。

叶子落到水面上,给正要过河的蚂蚁做了小船。

人们用镰刀把芦苇割下来,放在船上,排着队,划着,像一条长长的,用芦苇
编成的蛇。

我爱芦苇......。

芦苇的名词解释

芦苇的名词解释

芦苇的名词解释芦苇,学名为芦属(学名:Phragmites),别称灯心草、苇子等,是一种生长在湿地环境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它属于禾本科,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在水边、湖泊、河流等湿地生态系统中常见。

芦苇的外观特征芦苇的茎高可达2-6米,呈直立或微倾斜的姿态,通常由竹节状的单一茎管构成。

在茎管的顶部,芦苇叶子长而窄,呈线形或条形,叶片绿色,具有明显的纵脉。

芦苇的叶片常常向顶部弯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外观。

而在芦苇茎上方,常见到一根或者多根淡褐色的花茎,上面密生着小颗粒状的花序。

芦苇的生态特性芦苇是一种对湿润环境条件较为适应的植物。

它能够生长在泥泞的河滩、湖岸、沼泽等湿地环境中,尤其喜欢水域边缘、浅水区域,常见于湖泊和河流的河畔带。

作为湿地植物的代表之一,芦苇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以及提供生态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芦苇的生活史和繁殖方式芦苇的生活史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幼苗期、生长期和成熟期。

幼苗期是指芦苇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芽并生长形成幼苗的阶段。

在生长期,芦苇的根系逐渐扩展,茎管逐渐增长,并伴随着叶片的展开和花序的形成。

而在成熟期,芦苇的茎管和根系达到最佳发育状态,整个植株开始进入稳定期。

芦苇一般采用繁殖球茎繁殖方式,也可以通过分株、地下茎、匍匐茎、种子等方式进行繁殖。

芦苇的种子呈椭圆形,由风力或水流传播,而繁殖球茎则可以通过水中传播或者动物散布实现新植株的形成。

芦苇与环境保护由于其较高的生态适应性和生长速度,芦苇往往在许多湿地环境中形成茂密的带状群落,被视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提供独特的栖息地条件,芦苇还具有一定的保护功能,可以缓解洪水、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以及改善水体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人类活动对湿地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增加。

大量湿地被填埋、垃圾倾倒、水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芦苇的生长繁衍,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遭受到威胁和破坏。

白洋淀纪事中的芦苇的阅读感悟

白洋淀纪事中的芦苇的阅读感悟

白洋淀纪事中的芦苇的阅读感悟
《白洋淀纪事》中芦苇是一种重要的湿地植被,它被描绘为茂密、生机盎然的存在。

阅读这一部分让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芦苇的存在象征着生命力和顽强的生存意志。

芦苇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适应水深泥湿的环境,坚韧不拔地生长着。

它的繁衍能力强,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形成茂密的芦苇草丛。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像芦苇一样,坚持不懈地生长和努力奋斗,才能够在困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其次,芦苇给湿地环境带来了许多好处。

它能够提供丰富的氧气,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并且还能够吸附和分解水污染物质,保持水质的清洁和透明。

芦苇还是许多湿地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和谐共生关系,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自然资源,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最后,芦苇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

它可以作为生态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湿地的美景。

同时,芦苇还可以作为生态材料,用于制作编织品、纸浆和建筑材料等。

这让我认识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应该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总之,通过阅读《白洋淀纪事》中关于芦苇的描写和描述,我
对这种湿地植被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它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关于生命力、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感悟。

芦苇

芦苇
夏秋开花,圆锥花序,顶生,疏散,
芦苇[1]
多成白色,圆锥花序分枝稠密,向斜伸展,花序长10一40cm,稍下垂,小穗含4~7朵花,雌雄同株,花序长约15~25公分,小穗长1.4公分,为白绿色或褐色,花序最下方的小穗为雄,其余均雌雄同花,花期为8~12月。
芦苇的果实为颖果,披针形,顶端有宿存花柱。具长、粗壮的匍匐根状茎,以根茎繁殖为主,芦苇是经常见到的水边植物或干枯的水塘里,芦苇常会和寒芒搞混,区别是芦苇的茎是中空的,而寒芒不是,另外,寒芒到处可见,芦苇是择水而生。
在华北平原白洋淀地区发芽期4旬至8月上旬,抽穗期8月上旬到下旬,开花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种子成熟期10月上旬,落叶期10月底以后。上海地区3月中、下旬从 地下根茎长出芽,4~5月大量发生,9~10月开花,11月结果。在黑龙江5~6月出苗,当年只进行营养生长,7~9月形成越冬芽,越冬芽于5~6月萌发,7~8月开花,8~9月成熟。[3]
芦苇茎秆直立,植株高大,迎风摇曳,野趣横生。由于芦苇的叶、叶鞘、茎、根状茎和不定根都具有通气组织,所以它在净化污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芦苇茎秆坚韧,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工业中不可多得的原材料。
芦苇的植株高大,地下有发达的匍匐根状茎。
芦苇
芦苇(2张)
秆直立,秆高1~3米,直径1-4厘米,具20多节,基部和上部的节间较短,最长节间位于下部第4-6节,长20-25(40)厘米,节下常生白粉。叶鞘下部者短于上部者,长于其节间,圆筒形,无毛或有细毛。
叶舌边缘密生一圈长约1毫米的短纤毛,两侧缘毛长3-5毫米,易脱落;叶片长线形或长披针形,排列成两行,长15~45厘米,宽1~3.5厘米,无毛,顶端长渐尖成丝型。夏秋开花,圆锥花序大型,顶生,疏散,多成白色,圆锥花序分枝稠密,向斜伸展,花序长10~40cm,宽约10厘米,稍下垂,小穗有小花4~7朵,雌雄同株;颖有3脉,一颖短小,二颖略长;第一小花多为雄性,余两性;第二外样先端长渐尖,基盘的长丝状柔毛长6~12mm;内稃长约4mm,脊上粗糙。具长、粗壮的匍匐根状茎,以根茎繁殖为主。

白洋淀芦苇荡美景描写

白洋淀芦苇荡美景描写

白洋淀芦苇荡美景描写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境内,是北方最大的湿地之一,被誉为“华北之肾”。

在这片广袤的湿地上,有着一片壮美的芦苇荡,给人们带来了宛如仙境般的美景。

当你踏入白洋淀芦苇荡,首先会被一片绿意所包围。

高大的芦苇不仅青翠欲滴,还随风摇曳,如同一群优雅的舞者。

细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一根芦苇都有着不同的姿态,有的笔直地伸向天空,有的弯曲如弓,有的柔软地垂下来,它们相互交错、错落有致。

微风拂过,芦苇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在芦苇荡中漫步,你会感受到一股清新的空气,湿润而宜人。

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芦苇香味,让人心旷神怡。

沿着小道行走,仿佛进入了一个隐秘的世界,远离了尘嚣和喧嚣。

阳光透过芦苇的缝隙洒下来,形成斑驳的光影,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

在芦苇荡的边缘,是一片碧绿的湖水。

湖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天空和芦苇,给人一种宁静祥和之感。

湖水中荡漾着微波,有时候会有几只野鸭悠闲地游弋其间,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

湖水的边缘生长着各种水生植物,如花菱、浮萍等,它们与芦苇相互交织,构成一幅自然的画卷。

如果你有幸在黄昏时分来到白洋淀芦苇荡,那么你将领略到另一番美景。

太阳渐渐落下,天空染上了一抹橙红色的余晖,照在芦苇上,显得格外妖娆。

微风轻轻吹拂,芦苇发出低沉的呼吸声,仿佛在向夜晚问候。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天空,倒映在湖面上,与芦苇一同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

除了美丽的景色,白洋淀芦苇荡还是众多动植物的栖息地。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鸟类在天空中翱翔,或停歇在芦苇上。

候鸟从千里之外飞来,在这里栖息、繁衍。

它们的叫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首动人的交响乐。

在湖水中,还有各种鱼类和水生动物,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的完整链条。

白洋淀芦苇荡,以其独特的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在这片广袤的湿地中,芦苇荡是其中最为迷人的一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壮美的景色,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道奇观。

白洋淀芦苇面积及产量

白洋淀芦苇面积及产量

白洋淀芦苇生长受水位影响,苇田面积常因水位变化而有较大变化。

淀区苇田(指能织好席的苇地,不包括柴苇地。

以下同)原来高程较低,经淀区人民长期夹泥、施肥、台田管理,现在大部分苇田高程均在8 米(大沽高程,以下同)以上,但扔有部分底洼苇地,当淀内水位高于8 米时便会造成芦苇大面积死亡.苇田面积的大小与芦苇产量的增减密切相关,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常使苇田面积有较大变化,因此,芦苇产量亦是经常处于波动之中。

1937 年以前白洋淀有苇田7 万亩(不含安新县以外的其它县在白洋淀中的苇田),总产量约5950 万斤。

1938 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安新,白洋淀人民组织“雁翎队”抗击侵略瓷,队员们常常隐蔽于芦苇丛中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于是侵咯军下令将主要航道两侧的芦苇各打出30 余米宽的开阔地,以消弱游游击队武器的杀伤力。

这一措施使白洋淀苇田损失约5 千亩,造成芦苇大量减产。

日本侵略军投降以后.经几年恢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 年,白洋淀苇田已发展到8 . 5 万亩,总产7055万亩。

建国初,政府为扩大苇田面积,鼓励栽苇,1951年国家拨出粮食,发放贷款栽苇5453 亩,此后,苇田面积逐年增加,到1962年,已经发展到12 . 7 万亩,产量达到14300斤。

1963年特大洪水和1964年春汛,白洋淀汕柴苇大部分淹死,苇田面积减少到7.8万亩。

剩余的苇地全部淹没成苇茬地。

1964 年以后,白洋淀天旱水浅。

为配合“农业学大寨”的淀区,提出“向洼地要粮,向淀底要地,向水中要粮”的口号,把涝死的大片汕柴苇留下的苇茬地挖沟筑台田。

1965 年上半年——1966 年上半年,白洋淀水区在洼淀建台田5000多亩。

这种情况一直发展到“围堤造田、毁苇种田”,因此,苇田面积在1964年的基础上徘徊,很少扩大。

到1978 年,安新县政府再次发放栽苇贷款,扩大苇田面积。

仅1980 年即栽苇8000 亩。

到1982 年,苇田已发展到11.6 万亩。

白洋淀纪事中的芦苇的阅读感悟

白洋淀纪事中的芦苇的阅读感悟

白洋淀纪事中的芦苇的阅读感悟《白洋淀纪事》是中国作家杨绛所著的一部非虚构作品,记录了她在1960年代白洋淀生活的经历和所见所闻。

其中,实物描述最多的便是芦苇这种植物,它是白洋淀独有的生态元素之一。

通过阅读《白洋淀纪事》,我对芦苇产生了深厚的阅读感悟。

首先,芦苇在《白洋淀纪事》中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象征着自然生态的美好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芦苇经常出现在书中描绘的湖泊、河岸、水塘等地方,给人带来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书中描述了芦苇在风中摇曳的身姿,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生机勃勃的感受。

芦苇的轻柔、丰盈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优美,也让人想起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其次,芦苇在《白洋淀纪事》中也承载了人们对家园的眷恋和对生活的希望。

由于白洋淀地势低洼,且缺乏土地开发和农业种植,当时村民的生活非常困苦。

然而,芦苇的生长给村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补充和希望。

书中详细描写了村民们如何利用芦苇搭建房屋、制作牛棚,以及收获芦苇的经历。

这些描述表达了人们对芦苇的依赖和对家园的热爱,展现了他们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智慧和勇气。

再次,芦苇也成为了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白洋淀的芦苇生态曾是吴越文化的一部分,杨绛在书中多次提及千年前的白洋淀,描绘了那个年代的繁华景象。

通过对芦苇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芦苇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和延续,同时也给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从人类与自然的角度来看,芦苇也给人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白洋淀的芦苇生态给予我们一种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保护环境的呼吁。

杨绛在书中强调了保护白洋淀生态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告别破坏自然的行为,以更加理性和可持续的方式与自然互动。

从这个角度来看,芦苇在《白洋淀纪事》中也成为了人类思考生态问题的催化剂。

通过阅读《白洋淀纪事》,深入了解了芦苇对于白洋淀及其居民而言的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存在。

芦苇承载了人们对家园的眷恋和对生活的希望,也成为了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芦苇形态特征

芦苇形态特征

芦苇形态特征芦苇,又称芦草,是一种生长在湿地和沼泽地带的植物,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

它们通常具有细长的茎和叶片,生长在水边或湖泊周围,给人一种柔美而坚韧的感觉。

芦苇的茎是其最显著的形态特征之一。

芦苇的茎通常是圆柱状的,笔直地从地面向上伸展,高大挺拔。

在微风吹拂下,芦苇的茎会摇曳生姿,仿佛在轻轻地摇曳着舞蹈。

这种柔美的姿态让人不禁联想到优美的舞蹈,仿佛在展示自己的优雅和飘逸。

除了茎,芦苇的叶片也是其独特的形态特征之一。

芦苇的叶片通常是细长而线状的,呈现出深绿色的色泽。

叶片的质地柔软而光滑,让人感觉舒适和温暖。

在阳光下,叶片会闪烁着微微的光芒,散发出一种神秘而迷人的气息。

除了茎和叶片,芦苇的花朵也是其独特之处。

芦苇的花朵呈现出细长的形态,通常是淡褐色或淡紫色的,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芦苇的花朵开放在茎的顶部,如同一束束美丽的花环,吸引着蜜蜂和蝴蝶前来采蜜。

总的来说,芦苇以其细长的茎、柔美的叶片和美丽的花朵,展现出独特的形态特征。

它们生长在湿地和沼泽地带,顽强而坚韧,适应各种环境。

无论是在阳光下摇曳生姿,还是在微风中舞动身姿,芦苇都展现出一种优雅和自信的气质,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在人类社会中,芦苇也常被用来象征着坚韧和顽强。

人们常常用“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身西风芦荻间”来形容芦苇的形态,表达对坚韧不拔的敬佩和赞美。

在中国文学中,芦苇更是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诗人墨客笔下的常见意象。

总的来说,芦苇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大自然中的一处美丽风景。

无论是在湿地和沼泽地带,还是在人们的心中,芦苇都展现出一种优雅、坚韧和顽强的品质,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

让我们一起珍惜芦苇,保护湿地环境,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洋淀的芦苇是从野生经过长期的自然繁殖和人工选择,培植,逐渐成为高价值的寂静作物的。

芦苇具有抗旱耐涝,生命力强的特点,淀区有“铁杆庄稼”之称。

白洋淀是全国著名的芦苇产区,一产量大,之力优良而著称。

淀区芦苇名目繁多,计有:白皮载苇,正草,横草,大尖苇,疙瘩缨,黄瓤苇,假皮黄瓤,白毛子,老婆草等10余种。

按其品质一般可以分为即栽苇类,黄瓤类,柴苇类(以白毛苇为代表)3大类。

栽苇
尤其是“白皮栽苇”皮薄,杆高(4米以上),节长,白皙柔韧,根部直径与顶端直径差距小,是织席,编篓,编篮和制作高级苇帘,即出口箔的理想原料。

收割期一般是在霜降节以后。

黄瓤苇
皮厚,挺直,坚实,色黄,柔韧性差,耐水浸,是制作捕鱼苇箔的理想原料。

也可以用于编织,但时间须在农历夏至节后使用。

一般寒露节开始收割。

白毛苇
是淀区芦苇中适应性最强的一种,分布面积广,易栽易活,繁殖能力极强,耐涝,但由于皮薄品质较差,织席掉节,只能用于建筑用的苫(shān)房苇箔,或者崇左燃料。

一般中秋节开始收割。

近些年随着芦苇工艺画的快速发张,白毛苇由于其皮薄,易裁剪,易烫色,成为制作芦苇画的最重要原料。

白洋淀芦苇的六大特点
1.抗旱耐涝,易栽易活,适应性强。

2.皮薄,杆高,节长用途广泛。

3.条股挺拔,均匀,柔韧而坚实,富有纤维。

4.皮色白嫩,织席,编篓,打箔,帘及工艺品美观,雅致。

5.淀区芦苇本部与顶端直接差距小,织席,编篓的“玫子”宽窄差距也小因而用途广泛。

6.全国各地所产芦苇每株多分枝,白洋淀的芦苇以没有分枝独树一帜。

摘自《白洋淀志》1996年2月第1版参考:白洋淀旅游公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