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论文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然而,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和多组分的特点,其药理学研究一直面临着挑战。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文将从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以及中药的药理机制等方面,探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传统中药药理学研究主要依赖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这种方法存在着时间长、费力耗时、结果不确定等缺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应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新技术手段,加速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程。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者能够深入了解中药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全面了解中药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

此外,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药药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构建中药活性成分与靶点的数据库,可以快速筛选出中药对特定疾病具有潜在疗效的活性成分。

二、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中药复方中含有众多活性成分,其中有些成分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

传统的中药药理学研究主要通过分离纯化活性成分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来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

然而,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和多组分的特点,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一直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难点。

近年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的应用使得中药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更加准确和高效。

这项技术通过将样品分离和检测结合在一起,能够快速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并确定其结构和含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质谱图谱库的建立,快速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

三、药理机制的研究中药的药理机制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药复方中的多个成分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作用,因此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结合药理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方法,逐渐揭示了一些中药的药理机制。

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第一章中药复方的概述中药复方指的是将数种不同的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疗效更为显著的配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复方早在古代就被广泛应用,而今天它们仍然是许多国家医疗保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复方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有很多药效和药理机制,本文将重点介绍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

第二章中药复方的药效2.1 免疫调节作用多种中草药复方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

例如,党参、黄芪、炙甘草等中草药都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有研究表明,当这些草药组合在一起时,它们的功效可以进一步提高,免疫调节作用也会更为明显。

2.2 抗炎作用中药复方在抗炎方面也具有显著的药效。

例如,三七、槐花、地黄等中草药复方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缓解炎症反应对身体的危害。

这些草药中含有的化合物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减少炎症反应的程度。

2.3 抗氧化作用抗氧化剂是防止自由基对身体细胞的损害的重要物质。

中草药复方中的许多成分都具有抗氧化作用,例如黄芩、黄连等。

一些研究表明,当这些草药组合在一起时,它们的抗氧化剂能力更加强大。

2.4 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复方中的许多成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例如桃仁、红花、丹参等。

这些草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凝块的形成,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3.1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如何影响疾病和身体的学科。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主要关注中药复方的药效机制和成分活性,通过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学等多方面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物学特性,为中药复方的应用提供依据。

3.2 中药复方的分子机制研究分子机制研究探究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如何与细胞中的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多种中药复方的分子机制。

3.3 中药复方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评价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和副作用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药药理学论文题目: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班级:0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2)班姓名:***学号:********日期:2011-5-31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则指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两部分,即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

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

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理概念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中药血清药理研究问题、关于有毒中药研究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们得到相应的对策分析:合理的全面规化, 应当提倡和实施与现代科技接轨的方针, 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开创新的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研究;研究问题,对策。

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其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它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桥梁。

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其学科任务逐渐明确。

第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发展,中药复方 药理学将更加注重研究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
和作用机制。
中药复方药理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 叉融合,如化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
以促进中药复方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中药复方药理学将更加注重研究中药复方的 整体作用机制和多成分协同作用。
中药复方药理学将更加注重与临床研究的结 合,以推动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2
02
03
参考文献3
张仲景. (2009). 《伤寒杂病论》 .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王焘. (2011). 《外台秘要》. 北 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挑 战与展望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面临的挑战
01
药物成分复杂性
02
作用机制不明确
中药复方由多种药物组成,其药理学 研究需要对每种药物的特定成分及其 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这增加了研 究的难度和复杂性。
由于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其作用机 制往往难以明确,这给药理学研究带 来了一定的挑战。
03
缺乏标准化和量化
学研究的结果难以比较和重复 。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展望
加强基础研究 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理学机制 ,发现新的作用靶点,为新药研 发提供理论支持。
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国际合作,共享资源和研究 成果,推动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 究发展。
02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历史与 发展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起源与演变
01
中药复方药理学起源于古代中医理论,是中药学与药理学相结 合的产物。
02
在古代,中药复方主要用于调理气血、治疗杂症,随着现代药

中药复方研究现状与思路探析

中药复方研究现状与思路探析

中药复方研究现状与思路探析
近年来,中药复方开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临床上,采用中药复方治疗有效性高、安全性好,受到越来越多患者以及临床医师的青睐。

下面,就中药复方研究现状及思路探析进行综述:
一、中药复方研究现状
1. 研究进展:中药复方已经取得较大的成果,在肿瘤治疗、慢性病治疗及疾病的预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开发了许多药物和技术。

2. 学术讨论:随着中药复方研究的发展,一些国内研究人员发表了系统的研究论文,学术界也就中药复方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3. 科学研究:学术界也提出了临床试验、分子细胞活性研究及活性成分分析等中药复方研究的方法及理论,推动了中药复方研究的发展。

二、中药复方研究思路
1. 复合毒性研究:探究中药复方合成毒性和药效之间的关系,以期指导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和技术研发应用。

2. 评价靶点研究:结合生物活性和中药复方靶点研究,鉴定中药复方药物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3. 组合感应调控研究:通过观察多种活性成分组合能否引发组合感应调控,发现新的活性组合。

4. 剂型开发研究:根据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药效性和口服形式,研发出性能稳定的剂型,提高其药理活性。

5. 理论研究:结合中药复方的实际应用,研究古代经典中药学的知识
体系,为研究中药复方提供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已久,通过不断的研究,其实
践价值日益凸显。

而在以上研究中,科研人员还应坚持不懈,加强与
中药学理论的配合,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实现中药复方的科学化发展,有效提高其在临床的应用场景。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中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传统药物,在我国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一直备受关注。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一直是中药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中药药理学的起源和现状众所周知,在我国的古代,中药是非常普遍的。

一些草药、植物和动物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

然而,现在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需要找到科学的方法来证明中药的价值。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自20世纪以来开始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科学方法的应用,如高通量筛选技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遗传工程和组织培养等。

现在,中药的药理学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专注于此领域。

二、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方法和现有成果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测和分析。

其中常用的方法有实验室研究、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现代生物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说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而且可以为中药再开发和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已经有很多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成果,其中一些已经应用于临床实践。

例如,全蝎等中药可用于治疗癌症、肿瘤和心脏疾病。

全蝎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同时也有较好的心脏保护作用。

另外,在抗炎、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和神经保护方面,中药也有着良好的表现。

如黄芩、连翘等中草药可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冬虫夏草、鹿茸等中药对于保健有着重要的贡献。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中药药理学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果,但仍然面临许多的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药物与疾病间的作用机制。

同时,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和导致药效的活性成分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为了保证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对中药的药理学研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而且,还需要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利用到先进技术手段和不断完善的药理学实验技术,来进行研究和开发。

总之,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是中药研究的重要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可以证实中药在各种病症方面的价值,并为其现代转化在生物医学领域上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宝贵财富,拥有着千年历史和积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药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概述中药复方是指两种及以上的中药组合而成的治疗方案,往往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和疗效。

网络药理学是一种整合系统生物学、网络分析和计算机科学的新型科学,通过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探究药物的多靶标作用机制和相关途径,从而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

二、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建立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数据库;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分析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和关键通路。

建立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数据库是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基础。

目前已有多个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像TCMSP、TCMID、STITCH等。

这些数据库收录了大量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信息,可供后续研究使用。

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是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该网络包括三个要素:药物、靶标和疾病,通过靶标的联系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建立这种网络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文献挖掘法,通过查阅文献建立相应连接关系;2)实验验证法,通过实验验证前期推理的连接关系;3)数据挖掘法,利用大数据快速筛选已知的药物靶标和疾病信息进行连接。

分析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和关键通路是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核心节点是指在网络中紧密连接的节点,关键通路是指在网络中起关键作用的传递通路。

对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和关键通路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药物的多靶标作用机制和相关途径,进而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三、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应用和前景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首先可以在药物研发领域中应用,可以通过网络药理学快速筛选药物靶标、验证药物适应症、寻找多靶点作用的药物等。

其次可以在中药复方的合理应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根据网络分析结果进行药方的优化设计,提高中药复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由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配伍而成。

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其药理作用和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涵盖了对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生理系统的调节。

以免疫系统为例,许多中药复方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比如,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组成,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细胞活性,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从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中药复方发挥药理作用的机制复杂多样。

一方面,中药复方中的多种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协同作用来增强药效。

例如,在治疗肿瘤的复方中,可能包含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成分,同时也有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肿瘤微环境的成分,这些成分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另一方面,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节多个信号通路来发挥药理作用。

以治疗糖尿病的复方为例,其可能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AMPK 信号通路等,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在研究中药复方药理作用与机制的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细胞培养技术、动物实验模型、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为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例如,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观察中药复方对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等过程的影响;利用动物实验模型,能够在整体水平上研究中药复方对生理病理过程的调节作用;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则有助于揭示中药复方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的作用机制。

然而,中药复方药理作用与机制的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复方成分复杂,要明确其中每一种成分的药理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协同关系十分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摘要: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是由两味及两味以上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照“君臣佐使”组成原则及配伍理论而组成的方剂,即中药复方。

较之单味药,复方具有疗强、毒性低等优点。

因此,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研究更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中药复方的研究也倍受重视,发展很快。

大多数也是从药理方面阐明复方的作用,本文就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方面展开一些讨论。

关键词: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一、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我国中药复方的研究主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是与国外对天然药物研究的不同之处,也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

近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在方法学上也有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仍以印证一些药效指标为主,低水平的重复较多,相关科学的配合不够密切,使得现有的中药复方制剂成分还太复杂、药效不稳定、重现性较差,物质基础不清楚。

中成药质量控制大多还是用指标成分,而不是有效成分,缺乏被国际所认可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直接影响了中药的发展前景。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能简单地采用从单个中药中分离有效单体的方法去研究复方,中药复方的作用大多是多组分、多靶点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如何识别、提取复方中的效应物质及阐明其作用机理成为中药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开展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一可以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理论特别是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

二可以在弄清复方作用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中药复方制剂活性成分的可测性,内在质量的可控性,作用的可靠性、稳定性,改变外观粗糙、使用不便等缺点。

尽管中药复方化学成分非常复杂,作用涉及的环节非常广泛,使研究工作显得困难重重,但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析技术、生物效应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采用与中医药理论相适应的药理模型,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将会被逐步阐明,使中医药事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二、研究选方标准要做研究,首先要选择好研究目标,我们应该选择临床常用、组成简单的复方,也可从基本方着手。

基本方一般疗效较好,组成比较简单,且历经长时间的检验,许多方剂都以此为基础再加味组成,开展研究较易,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较大。

如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是桂枝汤类的基本方,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

可设想研究其对感冒及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对免疫、血液循环系统(主要是微循环)、胃肠道平滑肌及对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的影响,以及解热镇痛作用等。

本方重用桂枝成了桂枝加桂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的奔豚证,显示了桂枝对心脏的作用;重用芍药成了桂枝加芍药汤,适应证增加了“腹满时痛”,突出了芍药治腹满痛的作用。

桂枝加附子汤,治证有“手足冷,身痛不仁”,显示附子有镇痛作用和改善微循环作用,原方加葛根称为桂枝加葛根汤,治桂枝汤证有项背强痛者,提示葛根能治项背强痛等,说明研究了桂枝汤一方后可为研究这一类的许多方剂奠定基础。

再如复方丹参作为一种经验处方,是我国的第一大中药品种。

复方丹参方的主要成分是丹参、三七和冰片,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临床广泛应用于血瘀型心绞痛。

近年有人使用药理和化学紧密结合的方法,采用多种模型对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配伍配比规律及作用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的深入研究,明确了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为这类疗效明确的小复方二次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总之,选题以疗效明确,组方简练为基础,十分重要。

三.中药复方中各个药物相互关系研究中药复方讲究配伍,合理的配伍才能使药物的使用具有高效、低毒、稳态的特点。

因此,以配伍关系研究作为切入点是开展对复方中的效应物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的一条合理途径。

近年来对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成为中医药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

这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复方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和依据。

了解复方配伍关系研究的概况,包括开展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思路、方法,对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很有必要。

1.组方原则研究:中医组方遣药是按一定的原理和法则进行的,这种原则被高度概括为“君、臣、佐、使”。

复方中各味药物间既有相互配合,又有相互制约,紧密联系,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

上述组方原则有其科学的内涵。

现在研制中药复方新药时,方解是否合理是一项重要的评价内容。

要探索复方的效应物质及其作用机理,首先要了解所要研究的复方配伍是否合理,药物与药物之间是否通过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交互影响,而产生增效抑弊的综合效应。

许多经典方组成精辟,疗效显著,药理实验也证明,其方中各药的相互影响符合中医组方原则的要求。

复方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应以对这些方子研究为重点,进行突破,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物组成,具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功效,实验证明,此方能解除胃痉挛,确有明显止吐作用。

实验可选择对胃肠运动,止吐等观察指标分别对方中各组成药物单独及交互的作用进行检测。

可发现其中吴茱萸在抑制胃运动和镇吐中起主要作用,为君药;生姜有止吐作用,并与吴茱萸协同,增强其效应为臣药;人参、大枣本身并无镇吐作用,但仍可加强整方的止吐效果,同时减小毒性。

以上分析表明,复方合理的配伍,可以取得最大的药理效果。

复方效应不是若干药味简单、机械的凑合所能产生的,而是通过药与药之间合理的组合,互相协同所形成的综合结果。

2.两药相互作用研究:复方中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的基本内容是七情。

七情中,除单行外,均反映药物同药物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七情关系的最基本形式可从药对着手。

所谓药对是指在中医方剂中两味药物相对固定,经常成对出现的配伍形式。

上述桂枝与麻黄,生姜与半夏,还有白术与枳实,苍术与厚朴,黄芪与当归,芍药与甘草,人参与附子等均为常见的药对。

其配伍均反映了七情配伍的基本原则要求,有其科学内涵。

如现代研究表明,人参与附子单独使用在改善心肌收缩功能方面虽然均有一定作用,但两者配对使用可使心衰豚鼠的平均动脉压,心内压(LVP)及LVdp/dtmax 增加的幅度明显提高,产生协同作用。

进行复方的物质基础研究从药对配伍研究着手,可能是一条简便易行的途径。

又如在低浓度时芍药苷和甘草苷两种成分各自均不能在小鼠横隔膜上显示神经肌肉结合部位阻滞作用,但如此低浓度合并给药则出现显著阻滞效果。

3.剂量配比研究:复方配伍研究除考察方中组成药物是否合理外,各药的用量也非常重要。

方中的药物即使不变,某些药物剂量的改变也会引起整方药效的改变。

探索复方各组成药物剂量配比的合理性已受到了重视。

如有人用两个不同剂量的补阳还五汤观察对“气虚血瘀”动物模型血粘度的影响。

1方黄芪为2 方的2倍,其它药物的剂量固定不变。

两种配伍的复方用同样的方法制备成每毫升含生药1g 的水煎液,两组模型动物分别口服剂量相同的1号或2号方,5g/kg,连续2天,结果发现,两方均有改善血粘度的作用,而1 方的作用强于2 方[1]。

探索复方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方中各药量的配比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因素。

国家973“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研究”项目,在国内首次明确了该方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使复方丹参方由传统的经验组方过渡到有现代科学依据的新组方,并重新确定了复方丹参方中丹参提取物与三七皂苷的配比,提高了疗效。

新的配比方成功转让,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已有报道,丹参与三七生药比例以5:3最有利于丹参有效成分的溶出]。

探索配伍后煎液中各药原所含化学成分是否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夏云教授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

他们将生脉散中的人参、麦冬、五味子按1:3:1.5比例合煎,或各药分煎,取得水煎浓缩液后分别用有机溶剂萃取,然后对提取物进行分离、分析、鉴定。

结果,从合煎液中分离得到一个复方产生的新成分,经鉴定为5-羟甲基-2-糠醛,而单味人参、麦冬、五味子的分煎液中均未见有这一成分。

结合药理研究还发现,这种新成分对复方整体疗效的发挥是有利的,从而推断复方独特疗效有其一定的物质基础,即此复方在各药共煎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效应物质。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思路,通过这一研究至少证明复方所含成分不一定是各单味药成分的简单相加,制剂过程中产生的新化学成分可能同效应有关联,从而有助于阐明效应的物质基础。

有人研究发现,麻黄汤由中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组成,麻黄平喘的主要药效物质是麻黄碱,桂枝的镇痛解热成分是桂皮醛,杏仁的镇咳成分是苦杏仁甙。

研究表明,复方中的苦杏仁甙分解成的苯甲醛,与桂皮醛一起同麻黄碱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化学成分,该化学成分在热水中分解后,分别发挥麻黄碱、桂皮醛、苦杏仁甙的药效作用。

组方后不同药物的化学成分在不同靶点上可以产生协同效应而不一定需要新成分的介入。

而药物组方后共煎,由于相互影响,增加或减少某种药物成分的煎出率,可以是复方效应不同于单味药的另一原因。

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较多。

如人参单煎与人参加麦冬、五味子合煎(按1:3:1.5配伍)相比较,能使人参皂苷Rb1,Rb2,Rc,Rd,Re,Rg1煎出量减少,甚至消失,而Rg3,Rh1的含量明显增加。

参麦液中Rg2,Rg3,Rh1成为人参皂苷中的主要皂苷。

配伍对药动学的影响复方中药与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共煎过程中化学组分发生质与量的变化,还表现在进入体内后有些化学成分会对其它化学成分的体内过程产生影响。

探索配伍对复方中主要成分的药动学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配伍规律的理解和合理的组方用药。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已有不少报道。

如取大鼠分为2组,分别灌服单味甘草汤及芍药甘草汤,灌服的量以所含甘草酸计算,均为500mg/kg, 灌服药液后间隔一定时间取血,制备血浆,用HPLC测定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含量。

结果表明,芍药甘草汤组甘草酸和甘草次酸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芍药甘草汤组对单味甘草组甘草次酸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5.7倍,甘草酸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44.1倍。

表明甘草伍用芍药能显著提高甘草酸、甘草次酸的生物利用度。

[2]川芎嗪为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

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扩张血管,增加冠脉流量及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有人用大鼠分别灌服川芎煎剂30g/kg及川芎、丹参复方煎剂(川芎:丹参=3:1)40 g/kg, 每间隔一定时间取血,用HPLC测定血清川芎嗪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

结果表明川芎煎剂与川芎、丹参复方煎剂比较,给药后0. 25h血清川芎嗪浓度与AUC值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53倍和1.52倍。

Ka (一级吸收速率常数),t1/2Ka前者大于后者。

说明川芎伍用丹参口服可导致对川芎嗪的吸收减慢,生物利用度降低[3]。

另有研究证实,川芎伍用当归、白芍、熟地黄后明显降低了川芎嗪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降低的程度不但低于单用川芎组,而且低于川芎、丹参复方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