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 冬季常见的物理现象
热传递初中物理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与应用

热传递初中物理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与应用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热传递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研究热传递的方式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热的特性,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一、导热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常见的应用有:1. 热水器: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导热的特性,将燃气或电能转化为热能,并通过导热方式传递给水,将水加热至合适的温度。
2. 电热毯:电热毯通过导热的方式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并将热能传递给毯子,实现保暖的效果。
3. 厨房烹饪:在烹饪过程中,我们常常使用导热性能良好的锅具来传递热能,加热食材,使其熟热均匀。
二、对流是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常见的应用有:1. 空调:空调利用对流的原理,通过送风机将热空气排出,吸入冷却的空气,从而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2. 水循环系统:中央供暖系统中的水循环系统利用对流的方式,将热水依次传递到各个房间,实现整体供暖效果。
3. 汽车散热器:汽车散热系统通过对流的方式,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散热器表面,通过对流使热量散发到空气中,降低发动机温度。
三、辐射是热传递的第三种方式,常见的应用有:1. 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将其转化为电能。
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的辐射,将其转化为电能,实现绿色能源的利用。
2. 红外线烤炉:红外线烤炉利用红外线辐射传递热量,使食物迅速加热,节省烹饪时间。
3. 远红外线保健仪器:远红外线能够穿透皮肤深层,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医疗和健康保健领域。
综上所述,热传递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热的本质,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在未来的科学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热传递的机制和应用,以发挥其在能源、环境保护、医疗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初中物理冬季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冬季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冬季常见的物理现象,如凝华、升华、液化等。
2. 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冬季现象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冬季现象的分类和特点。
2. 物理知识在解释冬季现象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凝华、升华、液化等概念的理解。
2. 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冬季现象图片和视频。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冬季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冬季常见的物理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冬季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凝华、升华、液化等冬季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通过实例来说明这些现象在冬季中的应用。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冬季现象背后的物理原因。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四、实验演示(15分钟)1.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冬季现象的发生过程。
2. 学生参与实验,亲身体验冬季现象。
五、练习与思考(10分钟)1. 教师给出几个与冬季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解答。
2. 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冬季现象及其背后的物理原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邀请气象专家或科学家来校讲解冬季现象的科普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冬季现象的实地观察和调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冬季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冬季常见的物理现象。
通过介绍凝华、升华、液化等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冬季现象背后的物理原因。
最后,通过练习与思考,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冬季现象的相关知识。
初中物理的归纳与解析常见的力学现象及其解析

初中物理的归纳与解析常见的力学现象及其解析力学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学科,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常见的力学现象。
本文将对这些力学现象进行归纳和解析,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
一、重力现象及其解析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所施加的吸引力。
它使得物体具有下落的趋势,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即F = mg,其中F 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g 表示重力加速度,通常取9.8m/s²。
二、摩擦力现象及其解析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它可以使得物体相对运动或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间相互压力的大小。
当物体开始运动时,摩擦力会变为动摩擦力,其大小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 = μN,其中 F 表示摩擦力,μ 表示摩擦系数,N 表示物体间的压力。
三、弹力现象及其解析弹力是弹性体的特性之一,它使得物体在受力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者位置。
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弹力会反向作用在物体上,使其恢复到初始状态。
根据胡克定律,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成正比。
即 F = kx,其中 F 表示弹力,k 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x 表示物体的形变程度。
四、浮力现象及其解析浮力是指物体在浸泡在液体或气体中时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浸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浮力的大小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 = ρVg,其中 F 表示浮力,ρ 表示液体的密度,V 表示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g 表示重力加速度。
五、惯性现象及其解析惯性是指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力作用时,其速度和方向保持不变。
这个性质可以用来解释物体在平面上滑动的现象,如滑雪、滑冰等。
2022年中考物理真题专题04 温度、物态变化(通用版)

专题04 温度、物态变化(第1期)一、选择题(2022·四川遂宁)1. 下面数据中符合生活实际的是()A. 教室里课桌的高度大约是80dmB. 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C. 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40℃D. 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答案】D【解析】【详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8d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B.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C.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23℃,故C不符合题意;D.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一旦高于这个限定值,对人体会有危害,故D 符合题意。
故选D。
(2022·重庆A)2. 下列物理量最接近实际的是()A. 初中物理课本长约26cmB. 中学生正常体温约42℃C. 人体的安全电压约220VD. 一盏日光灯的功率约900W【答案】A【解析】【详解】A.一根筷子的长度在25cm左右,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25cm,在26cm左右,故A符合实际;B.中学生正常体温约为37℃,故B不符合实际;C.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故C不符合实际;D.一盏日光灯的功率较小,约为40W,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2022·四川南充)3. 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下列数据符合实际的是()A. 用体温枪测得小明同学体温为36.8℃B. 两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5kgC. 某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成绩为7sD. 初中物理教材的长度约为26dm【答案】A【解析】【详解】A.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用体温枪测得小明同学体温为36.8℃,故A符合实际;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故两个鸡蛋的质量约为100g,即0.1kg,故B不符合实际;C.百米赛跑的世界纪录为9秒58,故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不可能为7s,故C 不符合实际;D.初中物理教材的长度略大于一根筷子的长度,约为26cm,故D不符合实际。
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1一、起电方法的实验探究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2.两种电荷自然界中的电荷有2种,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用干燥的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相互吸引的一定是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吗?不一定,除了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之外,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里的“轻小物体”可能不带电。
3.起电的方法使物体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1)摩擦起电:两种不同的物体原子核_子的能力并不相同.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_子能力强的物体就会得到电子而带负电,_子能力弱的物体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正负电荷的分开与转移)(2)接触起电:带电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当带电体与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就会使不带电的物体上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从而使不带电的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而带正电(负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会向靠近或远离带电体的方向移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种起电的方式不同,但实质都是发生电子的转移,使多余电子的物体(部分)带负电,使缺少电子的物体(部分)带正电.在电子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电荷守恒定律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2.元电荷:电子和质子所带电荷的绝对值1.6×10-19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等于e或e的整数倍。
(元电荷就是带电荷量足够小的带电体吗?提示:不是,元电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指的某一个带电体,它是指电荷的电荷量.另外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是1.6×10-19C的整数倍。
)3.比荷:粒子的电荷量与粒子质量的比值。
4.电荷守恒定律表述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初中物理现象(无重复,齐全)

我们认真观察厨房里燃料、炊具,做饭、做菜等全部过程,回忆厨房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看到有关的物理现象。
(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
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
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6、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
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
7、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8、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
9、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
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二)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1、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
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
6个与过年有关的物理知识

6个与过年有关的物理知识
1. 爆竹原理:爆竹利用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使竹筒爆炸。
这涉及到气体的体积变化、燃烧过程以及压力的变化等相关物理知识。
2. 烟花原理:烟花利用化学荧光、燃烧和爆炸等过程产生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光和声音效果。
这涉及到光的传播、声音的传播、燃烧过程以及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知识。
3. 鞭炮原理:鞭炮利用火药爆炸产生声音。
这涉及到声音的产生、声波的传播、爆炸过程以及能量的转化等物理知识。
4. 春联的静电吸附:春联是用纸张制作的装饰品,常常通过静电吸附在墙壁上。
这涉及到静电的产生、静电力的作用以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物理知识。
5. 红包的重力和空气阻力:在过年期间,人们常常会送红包,红包在空中运动时会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
这涉及到物体受力平衡、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以及运动学等物理知识。
6. 拜年时的声音传播:在过年期间,人们常常互相拜年,传递祝福的声音需要通过空气传播。
这涉及到声音的传播、声波的特性以及声音的强度和音量等物理知识。
过年 物理知识

过年物理知识
过年涉及到许多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现象和活动,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热胀冷缩:在制作食物如饺子、馒头等时,加热会使食物膨胀,冷却后又会收缩。
这是因为物质受热时,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会增加,导致物体膨胀;冷却时,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会减小,导致物体收缩。
2. 热传递:在煮饭、烧水等过程中,热量会从热源传递到被加热的物体。
这是因为热量可以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物体,直到达到热平衡状态。
3. 力的作用:在放鞭炮时,火药爆炸产生的气体对鞭炮产生作用力,使鞭炮飞上天。
这是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气体对鞭炮产生作用力的同时,也会对火药产生反作用力。
4. 声音的传播:在听到爆竹和烟花的声音时,我们实际上是听到了它们产生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结果。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
5. 光的折射和反射:在看到烟花时,我们实际上是看到了烟花燃烧时产生的光线经过空气中的折射和反射的结果。
这是因为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导致光线在通过不同介质时发生折射和反射。
6. 压强与压力:在燃放爆竹时,爆竹内部的气体受热膨胀,产生压力差,使爆竹爆炸。
这是因为气体受热膨胀后,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减少,外部压力大于内部压力,导致爆竹爆炸。
以上是一些与过年相关的物理知识,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年中的各种现象和活动,也可以更好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 - 冬季常见的物理现象
一、冬天窗户上结冰花
形成冰花的这种情况叫做凝华,原因是冬天屋内的水蒸气温度比玻璃的温度要高一些,当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玻璃时,会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形成小冰晶,从而形成了冰花。
二、水结成冰
冬天,水流到屋檐下会凝固成冰锥,这是凝固现象。
许多液体在凝固时会结晶,形成晶体。
三、雾凇
雾凇在严寒的天气里,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表面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晶或小冰粒。
四、霜
霜是地表面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直接凝华成固体。
五、冬天被冻住的衣服会变干
温度低于0℃,冰不能熔化,消失的原因是冰逐渐升华为水蒸气了。
六、从嘴中哈出“白气”
人嘴呼出的气体中有水蒸气,冬天外面的温度很低,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变为液态水,我们看到的白气就是这些小水滴。
冬天对着手哈气感觉到暖和,是口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这是个放热的过程,所以手会感到暖和。
七、眼镜起雾
戴眼镜的人,冬天从室外走进暖和潮湿的房间,眼镜变得模糊不清,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属于液化现象。
八、在下雪的路面撒盐
下雪时撒盐是因为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的凝固点低,而且盐水的浓度越高,凝固点就越低,这样雪就可以更快地熔化掉,从而起到防滑的效果。
这就好比海水的凝固点比纯水的凝固点更低,把盐撒到水中后使水密度变大,从而不易结冰。
【补充】物态变化知识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6)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九、冬季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常在傍晚时向秧田里灌一些水,第二
天太阳升起后,再把秧田中的水放掉——这是因为傍晚时在秧田里灌水,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在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较慢,与不在秧田里灌水相比,灌水的秧田里温度较高,不至于引发冻害。
而白天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是因为与不放水相比,秧田的比热容小,吸热升温快,使得秧苗有较好的生长条件。
十、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常会看到瓶塞马上往上跳一下(有时会脱离瓶口掉在地上)——这是因为随着开水的倒出,进入了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很快膨胀,压强增大,推开瓶塞。
十一、冬季喝刚出锅的汤时,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并不烫,但喝起来却烫口——这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止了汤的蒸发,热量散失少,温度不易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