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地区地质概况

合集下载

秦皇岛石门寨地区地质概况简述

秦皇岛石门寨地区地质概况简述

秦皇岛石门寨地区地质概况简述秦皇岛以北为燕山,南渤海,西杠山,北高南低,总体趋势为西北方向较高,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以及滨海四部分组成。

划分为秦皇岛,山海关和海滨三个区,共长50公里宽6公里,呈带状。

面积7467km2,人口200万上下,秦皇岛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多矿藏,如:煤、萤石、硫铁矿、石灰岩、石英砂岩等,还有铁、银、铜、铅。

各单位划分清楚,化石丰富。

标签:秦皇岛;地层划分;岩性概述一、地层在秦皇岛地区地层保存较为完整,有良好的观察剖面,经燕山运动后,能在秦皇岛地区看见超大型背斜构造以及各小型构造,地层出露完整,划分清晰,化石保存完整,地层特征很具有代表性。

秦皇岛地层可分别划分为元古界,上下古生界以及中生界地层。

(一)元古界长龙山组:长龙山组为本地区最老岩层,沉积不整合接触上覆于绥中花岗岩之上,主要分布在张岩子,东部落以及鸡冠山等地较高,厚底较大一般为85-100M,下部为底部含砾灰色厚层粗粒长石石英砂岩,能够在岩层出露出观察到海象波痕以及交错层理,含有海绿石,属于滨海浅海沉积相;上部岩石多为紫红色或者黑褐色以及灰绿色页岩,有两个韵律层组成。

景儿峪组:景儿峪组地层与长龙山组地层整合接触,且岩性较为相似,在李庄北边可以看到较好的岩层出露,厚度约为35M,本层岩性多为黏土岩以及碎屑岩等,为海相沉积,量地层的分界标志为底部的黄褐色夹带铁锈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

(二)古生界府君山组:府君山组与下覆景儿峪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多为暗灰色豹皮状白云质灰岩。

馒头组:馒头组与下覆府君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多为砖红色泥岩和页岩,底部角砾岩。

毛庄组:毛庄组与下覆馒头组为整合接触,岩性为紫红色頁岩,含少量云母片。

徐庄组:徐庄组与下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岩性为黄绿色、紫色粉砂岩,夹少量鲕粒灰岩透镜体。

张夏组:张夏组与下覆徐庄组为整合接触,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中部为叠层石灰岩以及白云质灰岩和鲕状灰岩互层,夹泥质条带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上部为泥质条带灰岩和页岩。

秦皇岛自然地理环境

秦皇岛自然地理环境

秦皇岛自然地理环境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秦皇岛市自然地理特征秦皇岛市自然地理特征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东经118°33'至119°51',北纬39°22'至40°37',北依燕山,南濒渤海,东西宽74km,南北长132km,总面积7750km2。

秦皇岛市地形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貌类型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与平原。

北部山区属燕山山脉东段,海拔高程200~1000m,主峰都山,海拔高程1846m,山与山间小盆地相间分布,面积4503 km2,占全市总面积58.1%。

山地南麓属冀东丘陵,海拔高程50~200m,面积1852km2,占全市总面积23.9%。

南部为洪积、冲积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其间分布有洼地、残留水洼及沙带,沿海有沙丘广布。

面积1395 km2,占总面积18%。

本市地质构造处燕辽沉降带东部,华北凹陷带东北边缘。

地层出露比较齐全。

以中生界燕山期侵入岩分布面积最大。

广泛出露于北、东、东北三面,岩石以花岗岩为主。

境内都山、老岭、碣石山等为这一地层代表。

第四纪沉积地层分布于山间谷地,和山麓、滨海平原,是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

地质构造以断裂变动为其主要特征,基底断裂多期活动,影响着全市境内地貌分异,水系展布及泉水出露。

岩石主要类型俱全,对市内地下水分布影响较大。

石灰岩分布地下水比较丰富,花岗岩区裂隙水水质优良,山前平原、滨海平原区第四纪含水层地下水埋深浅,厚度大,储量丰沛,水质好。

秦皇岛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冬季受西伯利亚大陆气团控制,天气寒冷干燥,降雪稀少。

以日均气温小于0℃为寒冷天气,自11月下旬至来年3月中旬,约100天。

春季很短,受变性冷空气影响,天气多变,大风多,降水仍然稀少,蒸发量大,常有春旱发生。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高温多雨,但因受海洋调剂,并无酷热期。

秦皇岛环境与地质

秦皇岛环境与地质

3. 日照
据唐山资料统计,本区年平均日照为2 902.3 h,最多月份为5月,多达292.9h,最小月份是12月,为199 h。太阳出没时间,6月夏至的出没间隔最长,4:30'出,19:29'没,长达15 h;12月大雪的出没间隔最短,7:05'出,16:34'没,仅9 h29分种。二者相差5个多小时。
秦皇岛,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是河北省省辖市,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区。秦皇岛位于北纬39度22-40度37、东经118度33分—119度51分,地处渤海西岸、环渤海地区的中心部位、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接地带。东与辽宁省接壤,西与京津唐相邻,南濒渤海,北临承德。陆域总面积为781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6公里。素以北方 不冻良港─秦皇岛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山海关,旅游避暑胜地─北戴河,黄金海岸和中国玻璃,桥梁工业基地而闻名中外。秦皇岛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受海洋影响较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0.1度。秦皇岛市辖山海关、海港、北戴河3个区和昌黎、抚宁、卢龙、青龙4个县。2006年全市总人口276万人。
5.表层海水温度
据多年统计,平均温度为12 ℃,最高温度为31.3 ℃(1967年),最低温度为零下2.3℃(1971年)。
第三节 海岸带
一.海岸带的种类
根据海岸物质组成可将海岸划分为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四种类型。秦皇岛地区滨海湿地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沙质海岸湿地分布区。
2.沙质海岸类型
沙质海岸演化的动力是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当海面上升,海水入侵陆地,若无充足的泥沙供给,沙堤—潟湖海岸受波浪冲刷后退,离岸堤向陆方向移动并常覆盖在潟湖沉积物之上,在离岸堤向海的一坡下部出露潟湖沉积。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建模秦皇岛柳江盆地是河北省境内的一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地处秦皇岛市境内,东临渤海,西接燕山,地势低平,气候温和,交通便利。

柳江盆地地质建模是对盆地地质特征、构造构造、矿产资源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模拟,为盆地资源勘查、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建模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柳江盆地地质概况柳江盆地是一处中小型盆地,总面积约3500平方公里,盆地内部水系发育,柳江、娘娘河等河流贯穿盆地。

盆地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为10-30米,地形特征为狭长状,东北向延伸。

地质构造特征为古近纪东北向向断裂带控制的坳陷盆地。

盆地地质构造简单,主要由覆盖层、中新统砂岩和泥岩组成,地质年代从古生代至新生代均有表露。

盆地内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硅土等。

盆地内部还有较多的温泉资源,水质优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盆地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地质资源评价柳江盆地地质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不高,需要对地质资源进行评价和建模,为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对盆地地质地貌、地层、构造构造、矿产资源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建立地质资源数据库,通过地质信息系统对盆地资源进行评价和定位。

2.流体运移模拟柳江盆地地下水资源丰富,盆地内部存在大量天然气和油藏,需要对流体运移规律进行模拟,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盆地地下水、天然气、油藏等进行模拟,研究流体的运移和富集规律,为勘探和开发提供可行性分析。

3.环境影响评价柳江盆地地处渤海边缘,环境敏感性较高,需要对盆地开发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和预测。

通过建立环境地质数据库,对盆地环境敏感区域进行划分,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对策。

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盆地地质建模的重要手段,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地表特征、地貌信息、构造构造等数据,建立数字地质地图,为盆地地质资源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2.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是盆地地质建模的重要手段,通过地震勘探、电磁测深、重力、磁法等手段获取地质结构、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信息,为盆地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本次实习主要围绕着秦皇岛地区的地质地貌展开,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查阅,对该地区的地质背景、地貌特征和资源状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一、地质背景秦皇岛地处于华北板块向东转折的地处,北部毗邻渤海,南部毗邻燕山山脉。

该地区构造运动活跃,受到了古近纪以来多次的造山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地质遗迹和岩石组合。

秦皇岛地区主要地层为白垩纪。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以中央隆起为主,北部地区以地面形成为主,南部地区则主要以断陷为主,东部地区则是复杂的叠加构造。

岩石主要有沉积岩和火山岩等,其中以煤、铁、石灰岩、页岩、粘土等矿产资源为主,成为了该地区的经济支柱。

二、地貌特征秦皇岛地区地貌类型多样,以平原、山区和海岸带为主,具有丰富的地貌景观和资源。

其中,东南部的燕山山脉是秦皇岛地区的主要地貌特征,海岸带则是该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拥有着辽阔的渤海海域和独特的海岸风光。

另外,该地区还具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如恐龙遗址和化石等,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同时,该地区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所在地,森林覆盖率较高,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三、资源状况秦皇岛地区的资源状况良好,主要以煤、铁、石灰石、页岩、粘土等为主。

其中,煤炭是该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拥有着广阔的煤田和存储量,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同时,该地区的铁矿、石灰石和石油天然气等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除此之外,秦皇岛地区的渤海海域也是重要的海洋资源区之一,渔业资源和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等也十分丰富。

海洋生物多样性高,海洋资源的利用和研究也是重要发展领域之一。

综上所述,秦皇岛地区的地质地貌和资源状况非常丰富。

在未来的发展中,秦皇岛将继续加强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秦皇岛自然地理环境

秦皇岛自然地理环境

秦皇岛市自然地理特征秦皇岛市自然地理特征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东经118°33'至119°51',北纬39°22'至40°37',北依燕山,南濒渤海,东西宽74km,南北长132km,总面积7750km2。

秦皇岛市地形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貌类型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与平原。

北部山区属燕山山脉东段,海拔高程200~1000m,主峰都山,海拔高程1846m,山与山间小盆地相间分布,面积4503 km2,占全市总面积%。

山地南麓属冀东丘陵,海拔高程50~200m,面积1852km2,占全市总面积%。

南部为洪积、冲积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其间分布有洼地、残留水洼及沙带,沿海有沙丘广布。

面积1395 km2,占总面积18%。

本市地质构造处燕辽沉降带东部,华北凹陷带东北边缘。

地层出露比较齐全。

以中生界燕山期侵入岩分布面积最大。

广泛出露于北、东、东北三面,岩石以花岗岩为主。

境内都山、老岭、碣石山等为这一地层代表。

第四纪沉积地层分布于山间谷地,和山麓、滨海平原,是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

地质构造以断裂变动为其主要特征,基底断裂多期活动,影响着全市境内地貌分异,水系展布及泉水出露。

岩石主要类型俱全,对市内地下水分布影响较大。

石灰岩分布地下水比较丰富,花岗岩区裂隙水水质优良,山前平原、滨海平原区第四纪含水层地下水埋深浅,厚度大,储量丰沛,水质好。

秦皇岛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冬季受西伯利亚大陆气团控制,天气寒冷干燥,降雪稀少。

以日均气温小于0℃为寒冷天气,自11月下旬至来年3月中旬,约100天。

春季很短,受变性冷空气影响,天气多变,大风多,降水仍然稀少,蒸发量大,常有春旱发生。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高温多雨,但因受海洋调剂,并无酷热期。

受地形影响,山地迎风坡多形成暴雨中心。

秋季极地大陆气团逐渐加强,天气晴朗,气温迅速下降。

全市多年平均气温8~11℃,昌黎县最高,为11℃,青龙县最低为℃。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doc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doc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doc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摘要:本次实习活动在秦皇岛进行,旨在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与形成机制。

通过实地考察和野外实习,我们对秦皇岛的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化过程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本报告从海岸地貌、山地地貌以及平原地貌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描述和分析,并深入研究了地质演化过程,以期为该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与参考。

一、引言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部沿海,处于渤海湾东南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该地区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因此对该地的地质地貌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意义。

本次实习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和野外实习,对秦皇岛的地质地貌特征与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二、海岸地貌秦皇岛的海岸地貌主要分为海滩、海蚀崖和海堤三种类型。

海滩是由海浪和洋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平缓沙质地带,具有丰富的各种沉积物。

海蚀崖则是由于海浪的冲击和潮汐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悬崖,常常呈现出壮观的景象。

海堤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海岸保护构造,对于维护海岸线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三、山地地貌秦皇岛的山地地貌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包括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

太行山脉北段为断裂岩性山脉,主要由片麻岩、石英岩和片岩组成。

燕山山脉则主要由变质岩和火山岩构成,其中燕山脉南段的小秦岭是典型的活动构造带,地震活动频繁。

四、平原地貌秦皇岛的平原地貌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是由河流和海洋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该地区的平原地貌特点明显,地势平缓,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主要的地貌类型有冲积平原、湖泊平原和海岸平原。

五、地质演化过程秦皇岛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主要阶段。

古生代时期,该地区经历了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了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

中生代时期,该地区处于陆陆碰撞的复杂构造环境下,进一步发育了断裂带和活动构造。

新生代时期,受到海洋沉积和河流冲积的影响,秦皇岛的平原地貌进一步发展。

秦皇岛地理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理实习报告.

第一章秦皇岛地区概况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19º30ˊ~119º50ˊ,北纬39º50ˊ~40º10ˊ。

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邻接,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柳江盆地为我们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的主要地区范围。

它位于秦皇岛市北,此中心距秦皇岛市 28㎞,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统领。

柳江盆地南北长约 20㎞,东西宽约 12㎞。

大石河是本地区最主要的水系,盆地内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最高山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 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为 70米左右。

在低山和丘陵之间,多发育有小盆地和河道,河道短小,河床全是砾石堆积,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河道地貌发育。

实习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燕辽沉降带东段、古山海关隆起南缘的柳江向斜盆地内。

其出露的地层中生界以前属华北地台型, 而中生界侏罗系属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

由于构造运动影响, 使区内普遍缺失了中奥统至下石炭统、三叠系、白垩系及第三系。

其它时代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个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 地层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中石炭统、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

第二章河流地貌在秦皇岛地区河流地貌比较发育, 主要以大石河为主。

大石河发源于青龙县黄前山附近, 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 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柳江盆地后在山海关西侧老龙头注入渤海。

全长约 70km , 其中近 60km 河段流经山区,并有 9条小河汇入,仅下游12km 河段流经向海倾斜的平原。

该河流域面积约为 600多平方公里,其中 560km2以上为山区,故为山区性河流。

河床组成主要为砾石,少有粗砂和中砂。

砾石的主要岩性为火山岩, 其次为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皇岛地区地质概况
石门寨地区,是一南北向延伸的低丘陵地区。

北、西、东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

高山主要由上太古界混合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组成,低洼的丘陵和平原由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构成;而在地质构造上则形成一个比较宽缓的向斜,故名“柳江向斜”。

贯穿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它流向东南,在山海关以南流入渤海。

盆地内最高的山峰为老君顶,海拔493.7米。

标签:石门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

砂锅店-浅水湾-傍水崖
第一个地点地质面貌:两边是灰岩,中间是花岗斑岩,侵入岩,石英是玻璃光泽,断面上油脂光泽,隐晶质结构。

岩体宽约五米,块状构造,有大的斑晶、石英、钾长石。

斑晶是石英,钾长石的是斑岩;斑晶是斜长石,角闪石的是玢岩。

第二个地点地质面貌:岩层为沉积岩,喀斯特地貌,生物化石为螺类,新鲜面是灰黑色,观察到有虫孔灰岩,滴稀盐酸有反应,判断为泥质灰岩。

粒屑灰岩滴稀盐酸无反应,小刀划不动,具有结构特征的都是化石,发生在灰岩中的化学风化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第三个地点地质面貌:岩层为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新鲜面为浅绿色、褐色,凝灰岩组成成分为晶屑、岩屑、玻屑。

河流阶地可分为基座阶地、堆积阶地和侵蚀阶地。

根据观察,河流阶地有四层,由河岸向上至公路那个平面为第一层,再向上为第二层,第三层以及第四层。

亮甲山-瓦家山
亮甲山组地形最典型,中部为虫孔灰岩,底部有砾屑灰岩,顶部有白云质灰岩,为奥陶系地层。

奥陶纪华北地层抬升,没有接受沉积,直至石炭系。

志留纪沉积没有剥蚀完全,沉积环境发生变化,会使生物种群变化,岩性变化,从而分为不同组。

冶里组上部黄绿色页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中间灰色泥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

风化面黄褐色,新鲜面灰褐色,泥晶结构,条带状构造。

页岩:厚度约十米,可见层数为三层,发育有两条节理。

亮甲山组:中厚层豹皮灰岩为主,底部夹有砾屑灰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黑色。

集晶颗粒为粗粒,集晶灰岩。

粒屑呈扁平状,粒径1-3cm,宽度0.5-1m,分布于亮甲山组底部,夹于豹皮灰岩之间,厚度约50cm。

亮甲山组距冶里组约20米,风化面深绿色,新鲜面灰绿色,为辉绿岩,辉绿岩墙被烘烤,有烘烤边。

豹皮灰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黑色,厚度约50cm。

亮甲山组顶部夹有碎石条带,往上走碎石条带变多,为马家沟组。

本溪组底部含有铁砂岩,本溪组和马家沟组之间缺失志留纪和泥盆纪,古风化壳代表不整合接触,特点:比较破碎,以铁质砂岩为主。

铁质砂岩夹一些细砂,局部有页岩,产状变化不大,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上面页岩,下面泥岩,粉砂岩组成:云母,石英为主。

搬运距离远,长石风化,灰岩海相沉积,陆源碎屑岩。

祖山-秋子裕
边坡岩性特征:花岗岩体侵入到沉积岩体,侵入接触,接触热变质作用。

徐庄组:滴稀盐酸无反应,以石英、长石为主,围岩是变质岩,泥岩变质为角岩,局部角岩化,花岗斑岩,有斑晶。

上盘下降,为正断层,组合成地堑,下面为鲕粒灰岩。

区域变质作用:板岩、片岩、片麻岩;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混合岩化变质作用:混合花岗岩。

两翼倾角相差不大,轴面直立,为直立褶皱。

鸡冠山-大平台
单面山形态,坡角和倾角相当。

古老的花岗岩有玻璃光泽颗粒,有石英、云母,片麻状构造,矿物侵入,有脉体,片麻岩化,混合岩化并不明显,混合岩化定向压力为主会形成条带状混合岩,后期侵入的脉岩不能定为片麻岩。

下面是花岗岩,上面是侵入的石英砂岩,水成花岗岩与长龙山组上附砂岩分界,绥中花岗岩,华北地区较老的岩石。

沉积接触:长龙山组砂岩和石英砂岩。

花岗岩:风化面为褐色,新鲜面为黄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石英砂岩:风化面为浅黄色,新鲜面为黄色,砂状结构,层状构造。

走滑断层的标志有擦痕、阶步和镜面。

石英砂岩重结晶作用并不明显,上盘下降,为正断层,断层破碎带有断层泥,地层的错断,两盘岩性为石英砂岩。

层面构造有波痕、泥裂、雨痕、冰雹痕、冲刷面、沟模和槽模。

层理构造有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和韵律层理。

两边山头是一套地层,中间掉下去一块,是地堑。

张崖子-东部落
沉积接触,石英砂岩下部是花岗岩,由于风化作用,长石变为高岭石,黏土矿物有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

黏土岩分为页岩和泥岩,页岩有页理发育,容易遭受物理风化作用,景儿峪组底部和长龙山组整合接触,长龙山组顶部是紫红色页岩,景儿峪组底部是粉砂岩。

往上走斑晶有长石,斑状结构,斑晶有角闪石,判断为正长斑岩,暗色矿物是角闪石,暂定为闪长岩。

上面是页岩,下面是岩体,侵入接触,接触地方有变质作用,烘烤边,虫孔状灰岩。

吴庄-花场峪
张夏组:巨厚层状鲕粒灰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黑色。

沉积岩可分为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内源沉积岩,团块灰岩压扁变成竹叶状灰岩,泥灰岩里面含有黏土矿物。

此地鲕粒灰岩不明显,可定为巨亮晶结构的豹皮灰岩,中间夹有砾石条带没有延伸。

侵入接触,有岩体侵入,有烘烤边,酸性岩浆,接触变质作用,灰岩热变质作用变成大理岩,石英砂岩热变质形成石英巖,泥岩、砂岩热变质形成角岩,局部有薄层灰岩。

层间褶皱是上下层较硬,中间较软,倒转褶皱是从新到老,再从老到新。

背斜是中间老两边新,向斜是中间新两边老,整体是背斜。

重力滑塌作用形成的角砾岩,岩体侵入地层发生热接触作用角岩化,构造变质作用和热接触变质作用同时产生,大理岩,阳起石,绿帘石,中间破碎带,沿河谷是断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