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合集下载

浅谈美与生活

浅谈美与生活

浅谈美与生活作者:谢红来源:《甘肃教育》2018年第03期【关键词】美;生活;认识;实践活动;真谛【中图分类号】 G633.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3—0089—01美的现实基础是生活,美呈现于生活中,生活中亦有丰富的审美问题。

关注和探索生活中的美、追寻生活美的意义,为生活提供美学指导,也是审美的本质体现,更是生活美学的本质所在。

一、对美的含义和生活中的美的认识康德提出“美是含目的性的形式”,黑格尔提出“美是感性显现”。

其实美就在于对象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及适当的比例等。

恩格斯曾经说过:“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

”要定义美的概念,洞察美的本质,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

追根溯源,美的根深深地扎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而人在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中所显示出的理想、愿望、智慧、品质、性格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体现,美离不开人凭自己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里,一切美的形象都生动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

由于具体的、可感的、光辉的形象能激发人的情绪,可能使人产生美感,因此,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就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评价。

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

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二、美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应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

”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如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澄明而温柔的田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理解的两个方面。

艺术美学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美,生活美学关注的是生活的美。

虽然二者都探讨美的本质和规律,但是在方法、对象、目的等方面有所不同。

艺术美学研究的是艺术作品的美。

艺术作品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再创造,通过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通过色彩、线条、形状、音韵等艺术元素进行表达,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艺术美学强调审美体验的独特性和解构性,通过观察、分析、解读艺术作品来揭示美的规律。

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它主要考察艺术作品本身的品质和美感。

艺术美学的目的是让人们通过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生活美学研究的是生活的美。

生活是人类日常经历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劳动、社交、习惯等各个方面。

生活美学关注的是生活的质量和方式,强调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主动性。

生活美学通过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种种细节和现象,探讨如何体验和创造美好的生活。

生活美学的研究对象广泛而多样,既包括自然、环境、家庭、社区等方面,也包括文化、道德、社会关系等方面。

生活美学的目的是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使生活更有质量和意义。

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相互关联、相互渗透。

艺术美学是生活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美学也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提升。

艺术作品的美不仅仅存在于作品本身,也可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获得对生活美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艺术美和生活美共同构成了人类对美的全面追求,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

在实际生活中,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美学可以引导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观念,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可以成为人们丰富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生活美学可以帮助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美学原理生活中体会与感悟

美学原理生活中体会与感悟

美学原理生活中体会与感悟引言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艺术的学科,它涉及我们对美的理解、欣赏和创造。

美学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对艺术作品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经意地体验到美学的体验,产生共鸣和感悟。

本文将探讨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会与感悟。

美学原理的体验1. 美的感知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景观,有些让我们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有些则让我们感到不悦或厌恶。

这是因为我们对于美的感知是主观的,受到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美学原理帮助我们理解美的本质和感知美的方式,从而让我们更加敏锐地感知到美的存在。

2. 规律与对称美学研究表明,人类对规律和对称性的偏好是普遍存在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具有规律和对称性的事物,如花朵的形状、建筑物的结构等。

这些规律和对称性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人感到和谐与舒适。

通过观察和欣赏这些具有规律和对称性的事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美的原理并体会到美的存在。

3. 色彩和光影色彩和光影是艺术和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元素,它们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和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大自然的颜色和光影变化来感受美的存在,如日出日落的美丽景色,丰富多彩的花朵等等。

色彩和光影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对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生活中的美学感悟1. 发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通过细心观察和发现,我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的存在,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景色,还是生活中的小细节,都蕴含着美的价值。

我们应该保持对美的敏感,让每一天都能够体验到美的存在,从而使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2. 美的价值美对于人类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给人带来享受和满足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美的存在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美的价值,保护和弘扬美的存在,让美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作文

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作文

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简介美学原理是指解释和揭示美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它涉及美的定义、审美经验、审美标准以及艺术创作等方面。

美学原理不仅仅停留在艺术领域,它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列举具体示例来说明。

美学原理的应用1. 对环境的美学塑造•利用色彩的搭配和植物的布置,打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通过家具和装饰品的选择,创造出和谐美观的室内空间。

2. 美学原理在服装搭配中的应用•选择适合自己身材和皮肤色调的服装,展现个人风格和魅力。

•运用对比和协调的原理,搭配不同颜色和图案的服饰,创造出时尚的造型。

3. 在美食制作中的应用•通过食材的选择和摆盘的艺术,打造出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

•运用对称和比例的原理,在食物的摆放上营造出美感。

4. 美学原理在摄影中的应用•运用第三分割法和线条的组合,创作出美轮美奂的摄影作品。

•利用光影的变化和角度的选择,突出被摄物体的美感。

5. 美学原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运用比例和对称的原理,设计出美观且实用的建筑结构。

•利用空间布局和材料的选择,创造出具有美感的建筑作品。

6. 美学原理在花艺设计中的应用•运用色彩和形状的组合,设计出美丽的花艺作品。

•利用花材的选择和搭配,塑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质感。

7. 美学原理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运用音调和节奏的组合,创作出动人心弦的音乐作品。

•利用和声和音色的变化,塑造出丰富的音乐表达。

结论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而深远。

通过对环境的美学塑造、服装搭配、美食制作、摄影、建筑设计、花艺设计以及音乐创作等方面的应用,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美学原理的学习和应用,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

根据美学原理浅谈我们身边的美

根据美学原理浅谈我们身边的美

根据美学原理浅谈我们身边的美
美学是探讨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领域,包括艺术、自然界、人类生活等等。

我们身边充满了各种美的元素和体验,以下是一些例子:
1. 自然界的美:我们身边的自然界充满了无限的美。

无论是日出日落的美丽景色,还是花朵的绚丽色彩,都展现了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们身边的山水、湖泊、森林等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美的礼物。

2. 人类的美:人类是创造者和欣赏者,因此人类自身也蕴含了无数的美。

人类的面容、体态、表情等都是美的表现形式。

此外,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现了独特的美。

无论是艺术作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还是建筑设计,都是人类创造的美的体现。

3. 生活中的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也包含了无数的美。

例如,美味的食物、舒适的居住环境、美丽的花园等都给人们带来愉悦和享受。

此外,友情、爱情、亲情等人际关系也是生活中的一种美。

美学原理对这些美的元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总结了一些美的规律,如规则美、比例美、和谐美等。

人们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并通过自己的创造,使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美并非单一的标准,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个人审美观点都有
可能影响一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评价。

因此,美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和体验。

总结来说,美学原理为我们理解和欣赏我们身边的美提供了框架和工具。

通过对自然界、人类和日常生活中的美的观察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入微地感受和欣赏美,并通过自己的创造表达和传达美。

美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美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美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对美的感知和创造的学科,与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

虽然有人认为美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与我们日常生活无关,然而,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就可以发现美学无处不在。

首先,美学与生活有关的一个方面是艺术品的欣赏与创作。

艺术作品是美学的典型代表,而人们在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中可以体验到美的感受。

无论是欣赏一幅画作,聆听一首音乐,或者阅读一本文学作品,都可以通过触发我们的审美感知,给我们带来审美的享受。

艺术作品通过其独特的形式、色彩、音调等元素,让我们感受到美丽、和谐和艺术家的情感表达。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还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其次,美学与生活有关的另一个方面是生活环境的设计和布置。

无论是家居环境,还是公共空间,都可以通过美学的设计原则,创造出宜居、舒适和美观的空间。

在家居装修中,人们可以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家具摆放和装饰品的选择。

合理的布局和美观的设计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提升生活质量。

而在公共空间,例如公园、广场等,美学的设计原则也可以让人们在闲适的环境中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并促进身心的舒展与放松。

另外,美学与生活还有一个关键的联系在于人们的审美追求。

人类天生就有对美的欣赏和追求,而美学正是对这种追求的系统性研究和反思。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追求各种美好的事物,例如美食、服饰、艺术品等。

对于美食,人们会追求色香味俱佳的饭菜,享受味觉的满足;对于服饰,人们会注重款式、颜色和质地的选择,追求时尚和个性;对于艺术品,人们会欣赏独特的艺术造型和情感表达。

这些都是我们对美的追求,而美学正是帮助我们理解和解读这些审美追求的学科。

此外,美学也与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礼仪相关。

人们在日常的社交交往中,会根据美学的原则和规范来决定自己的言行举止。

例如,在穿衣打扮方面,我们会选择适合自己外貌和场合的服装,以展示自己的形象;在日常礼仪方面,我们会注重言辞的文雅、行为的得体,以展现自己的修养和教养。

美与生活

美与生活

和谐之美---探讨美与生活什么是美?我想这将是个永久不衰的话题。

美的存在结构是一种现象学意义上,包含着存在主义意识的双重层次,即任何形式上的美,既存在着的现象;也是任何形式的存在本身的现象。

在我个人以为,当万事万物呈现出一种和谐状态时,它就是美的。

美是一个意象。

每个人持有不同的观念,各有各不同的体会。

如果要具体的去定义何谓美,是宽泛的。

如若我们将美的角度切入到现实生活中,将美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我们会找到美的真谛。

自然界有自然界的美。

当我们在欣赏夕阳时,觉得这一片景色是美的,它给人视觉的美感,心情的愉悦,从外在渗透到内在,升华为心灵的美妙。

当我们在为工作繁忙时,抽出时间透过窗户看到窗外大自然呈现的自然景象,心情就会得到放松,大自然在这个时候可以治疗我们繁重的心情,使我们得到放松,找回自己,释放自己。

我们可以在情绪压抑的时候去海边看看海,可以去登山站在山顶眺望,可以找一片宁静的湖泊沉淀自己的杂绪,和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沟通。

当自然界给予我们美的同时,人类与自然界达到了一个和谐的状态,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和谐为我们心灵所带来的美的意境。

和谐是传统美学的基本内涵,生态美学是以生态自然之道为基础的美学,它强调人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生命和健康。

道教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道教生态和谐美的本质特点,反映道、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美的总纲,是道教生态和谐美的最高境界。

道教生态和谐美是道教生态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生态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想大家对这一自古以来被认可的话一定不陌生。

苏杭,一直给我恬静的意境。

建筑物,园林,居住环境,人们的生活,都呈现出悠闲恬静的感觉。

一个城市的建筑物就能折射出城市的生活状态,苏杭的园林显得精致,淡雅,玲珑的姿态展现出一番优雅。

美与生活论点总结 (2)

美与生活论点总结 (2)

美与生活论点总结引言美是人类追求的一种境界,无论是在艺术、自然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在追寻美的存在。

美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的美可以让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本文将探讨美与生活的关系,并总结几个有关美与生活的论点。

美为生活增添乐趣美好的事物和经历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生活中的美包括自然景观、艺术作品、音乐、美食等等。

当我们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心情会得到放松和愉悦;当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时,我们会被艺术家的创作才华所触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装饰房间、享受美味的食物、穿上漂亮的衣服等方式将美融入生活,增添生活的乐趣。

美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与幸福感美的存在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当我们欣赏美好的事物时,大脑会产生多巴胺等快乐激素,使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美可以激发人们内心的美好情感,增强自信和积极的情绪。

例如,当我们穿上一件我们认为美丽的衣服时,我们会感到自信满满,这样的心情也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和生活品质。

美让人们变得更有品位与品格追求美的过程中,人们会逐渐培养自己的审美品味和个人品格。

通过对不同领域的美进行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对美的认知和理解力。

而这种对美的敏感和理解,不仅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欣赏美,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品位和品格。

通过对美的追求,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并且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提供支撑。

美让生活更加和谐与平衡美的存在能够给人们带来和谐和平衡的感受。

当我们身处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时,我们会感到身心舒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美让我们从日常的压力和忙碌中暂时解脱,带来一种宁静与放松的感觉。

美的存在还能够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情绪,让我们更加强大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结语美与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美为生活带来了乐趣、精神愉悦和平衡感。

追求美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培养我们的品位和品格。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美的存在,欣赏美的事物,并将美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浅谈美与生活为之哀叹和愤怒。

那么,试问,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美的事物真的那么少么?我们再不需要美的追求了么?关于美的研究,都是些空中楼阁,与实际的生活毫无关联了吗?时间追溯到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意思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以羊大为美。

且不论这个定义对美的本质的挖掘有多深,它至少证明了美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

然而这不等于美的意思就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和功用性上,它应该包含有更高级更广泛的意思。

另外,美在平常的概念中,有好处和优点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它意味着不平常的好处和优点,但是是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却是概念模糊的。

不过美的作用总应该是,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方面的认识,它应该是化解矛盾问题的原因,是引导和驱使人类走上正路的本来力量。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原则。

它肯定的是主体某种特殊的内心感受。

但是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

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

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

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

”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

伴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

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

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

“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

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当下是大众文化大肆张扬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时期的人如此大规模地制造时尚又追逐时尚,像今天的人这样喜新又怀旧、争先(先锋性)又追后(后现代)。

在大众文化流行的都市时空中审美化、艺术化的图像,以一种持续不断的衍生方式包围着人。

“日常生活审美化”似乎成为一种现实。

大众文化具有制造“幻象”的极强能力,置身“幻象”和各种审美化视像冲击中,现代人的生存似乎被泛滥的“物”和“形象”包围,各种各样的酒吧、咖啡馆、健身房、视像、广告、时装、商品包装、肥皂剧和流行歌曲及网络冲浪和游戏等不仅日益渗入、深入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一部分人塑造自身道德、价值观和认知行为准则的主要源泉。

时装表演、选美比赛、广告策划、多媒体等融入了足够多的艺术成分和想像。

抹平实在与幻象的差别。

大众误把“幻象”当现实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化视像的俘虏,沉溺于审美幻象而放弃思考和抵制平面化价值的侵蚀。

于是,现代的人类,放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放弃了对真正艺术的审美追求,放弃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们借助美的产业和时尚化的标准改变肤、指甲等,却并不关心灵魂的空虚。

舒适美好的理想,应该为所有人分享,其重心也不应仅仅落在外在粉饰性的扮饰美上,而要与人性提升与祈向“境界”相关联。

使美、美感作为公共精神资源高度充分社会化而涵摄所有人,以提升其日常生活,这才是理想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趋近的目标。

我们坚信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需要栖息灵魂的精神高地,人在无根的技术时代漂泊太久就会“归家”——审美祈向的“境界”,而不是肉欲的贪欢和视像的更迭。

我想,我们对美的追求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类自我救赎的过程。

生活的真谛是美,美源于生活。

从生活之中发现美的存在,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人类的必需。

审美的权力和需求是不分阶级、不分层次的。

只有当我们的眼睛看见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当我们的心灵接触到那些美好的事物,才能够不断的在生活中发掘到那些信念的源泉,才能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美的力量,就是把人们从那种自我施加的种种束缚限制中解放出来的力量。

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对自由的追求。

而追求自由,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进步。

追求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幸福,最和谐的生活。

正如儒贝尔所言:“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

”生活中从来都是不缺少美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的真挚心灵。

“走的太快,灵魂是会丢失的。

”所以,慢慢走啊,欣赏吧。

关于“艺术元素”在美学概论中的表现艺术无疑是一种美,而我们生活的世界正是由于这些美的元素所构成。

炊烟是可以倾听的、溪水是流动的温床、晚归的西风是漂泊的旅客、妩媚的细柳,是黄昏里翘首祈望的多情女子,散落的万缕相思……艺术是意识在美学上的升华和对美这种形式的体现。

而艺术元素的运用,则发掘和创造了这种美。

-狭意上艺术可以分为十种,它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游戏。

通过对艺术元素的应用,展现他们绘声绘色的姿态,给人以视觉的感受和心灵的震憾。

冲击着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思考。

-而广意的艺术就指一切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

对艺术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是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

它从精神方面剖析了人类对美的理解和再现。

其次,我们又可以说他是一种活动过程,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自我创造,是对现实的模仿。

再则还可以说是思维具体化的存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的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对审美感受和审美思想的传达。

-艺术和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艺术美学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

-艺术美学的发源地在古希腊,人们在生活的实践和不断总结中形成了一套认识美的理论,而这种理论通过两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逐不形成了现在比较完善的美学概论体系。

补充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概括,协调了美在生活中的运用。

而这些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表达!艺术是由美的元素构成的,而这些元素就象人的骨骼和灵魂一样,是艺术能否向人们传达美的精髓。

多种艺术元素的运用使艺术品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朦胧的印象画派、简单的哥特式风格、充满人性化的拉斐尔教堂。

无一不是把艺术元素运用到极致。

-我是一个热爱建筑的人,对建筑的风格及元素的应用也有所了解。

建筑对艺术元素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建筑在不同地方,不同年代又有所区别。

-中外古今,不同时代和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中国的建筑对称协调的元素居多,典型的就有北京的故宫,苏州的留园。

而故宫和留园本质上又存在很大的差别。

而这些差别也就体现在了元素运用上的差别。

故宫的大红朱门,深强宽道,表现出了一种威严雄壮的气势美,它代表一种王权,一种至高无尚的皇威。

给人一种厚重博大的感觉,让人不自觉的肃然起敬。

而留园则是小家碧玉,闺中家人。

与故宫的男子还气魄比起来,倒细腻许多,温柔许多……曲径通幽,正是苏园的特色。

古园常以竹做点缀,脆青嫩绿,总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现某种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

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较为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而动少。

这种构思和格局较为适于塑造宽松与疏朗、宁静与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表达“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

宛如中国的山水画,一般都留有些许的“空白”,以所谓的“知白守黑”达到出韵味、显灵气、现意蕴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中国建筑讲究棱角分明,这就与西方建筑的圆润曲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

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

”也就是说,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而中国建筑则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

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中国则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

因此,可以认为,欧洲建筑的理念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实”上,而中国建筑的幻想性则主要体现在“空”上。

除了中西的风格不同外,中国建筑在古今方面也差别很大。

中国当代的建筑倾向于适用于舒适。

提起建筑,让我们不得不联系到城市的概念,中国古代的城市我们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中了解到,而中国当代的建筑更能反映人们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与美学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筑房屋的商业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为现代建筑的表现又添了不少元素,而这些元素的应用,无疑是适应了现在的人们的要求的。

有美的地方就有艺术元素的应用,【蒙娜丽莎】传神的微笑,【大为】强健的硕美身躯,【巴黎圣母院】的典雅别致,【断臂维纳斯】的唯美感伤,【泉】的细腻,【母亲】的温柔,【马赛曲】的奔放,【拉斐尔教堂壁画】的人性美。

【向日葵】的精神感动……艺术元素的应用让艺术家的思想淋漓尽致的展示在了欣赏着的面前。

艺术形象唤起欣赏者相应的感觉经验、情绪记忆和形象记忆,并规定欣赏者的感觉、想象、体验、理解等认识活动的基本趋向和范围,进而向欣赏者展示出艺术形象所包含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使欣赏者受到教育。

生活中的美的元素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识和发现美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