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歌遇到雕塑
自由女神,诗歌

自由女神,诗歌自由女神像赏析自由女神像,作为美国象征,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以西的自由岛上,她手持火炬,矗立在纽约港入口处。
1984年,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女神像的钢铁骨架由设计巴黎铁塔的埃菲尔设计,雕像由法国雕刻家维雷勃杜克设计,并在巴黎完成。
法国政府将这一标志自由的纪念像,作为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赠给美国。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人民赠给美国人民的礼物,是自由的象征,女神像高46米,连同底座总高约100米,是那时世界上最高的纪念性建筑,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
女神双唇紧闭,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罗马式宽松长袍,右手高擎象征自由的几米长的火炬,左手紧握一铜板,上面用罗马数字刻着《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日期--公元1776年7月4日,脚上散落着已断裂的锁链,右脚跟抬起作行进状,整体为挣脱枷锁、挺身前行的反抗者形象,女神气宇轩昂、神态刚毅,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感。
而其端庄丰盈的体态又似一位古希腊美女,使人感到亲切而自然。
当夜暮降临时,神像基座的灯光向上照射,将女神映照得宛若一座淡青色的玉雕。
而从女神冠冕的窗孔中射出的灯光,又好像在女神头上缀了一串闪着金黄色的亮光,给热闹而喧嚣的大都会平添了一处颇为壮观的夜景。
闪着金黄色的亮光,给热闹而喧嚣的大都会平添了一处颇为壮观的夜景。
创造这一艺术杰作的是法国雕塑家巴特尔迪,女神的形象源于他在17岁时亲眼目睹的心中追求自由的象征,另外,女神像的形体以巴特尔迪后来的妻子为原型创作,面容则取自他的母亲。
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铜像已成为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的象征,永远表达着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
篇二:自由女神像的美学特征分析自由女神像的美学特征分析【内容摘要】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纽约港湾的贝多罗岛(又名自由岛)的自由女神铜像已成为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的象征,永远表达着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
王维舟纪念馆雕塑介绍

王维舟纪念馆雕塑介绍
王维舟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著名诗人王维舟而建立的纪念馆。
纪念馆内的雕塑作品是为了展示王维舟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而创作的。
其中一座雕塑展示了王维舟在山水间写作的场景。
雕塑刻画了王维舟端坐在一块巨石上,手执毛笔,低头沉思。
整个雕塑呈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表达了王维舟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和写作的创作状态。
另一座雕塑展示了王维舟与他的诗歌主题之一——花朵的联系。
雕塑中,王维舟身着古代文人服装,手捧一朵盛开的花朵,轻轻地闻着花香。
这个雕塑表达了王维舟对花朵生命力和美丽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还有一座雕塑以王维舟的名篇《长恨歌》为灵感,刻画了杨贵妃的形象。
雕塑中的杨贵妃婀娜多姿,高贵典雅,展示了她的美丽和优雅。
这个雕塑呈现出一种悲壮的氛围,表达了王维舟对历史和人情的思考和感慨。
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展示了王维舟的诗歌情怀和艺术追求,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王维舟的诗歌才华。
这些雕塑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丰富了王维舟纪念馆的文化内涵,成为了馆内的重要景观。
杨祥军把诗刻进骨头(外四首)

杨祥军把诗刻进骨头(外四首)展开全文纸刊电子版投稿邮箱:*********************主编微信:WSLQL123456789欢迎投稿(诗歌,散文,诗词,小说,摄影,绘画,剪纸,刺绣,器乐等艺术作品)附个人简历一份,生活照一张.诗歌长廊把诗刻进骨头雕塑家老穆把我的小诗《疼》刻进石头镌刻的过程甚痛苦磨机、錾子、锤子、铲子能用的工具全用上手指的鲜血在石头上开了花飞溅的碎石在草地发了芽他在夕阳下挺直腰身远看像一尊雕像他看着他的作品欣慰地说:我把诗刻进了骨头飘渺的事物无形,无色,无味,无声却总在你周围影响你的言行。
从春天到冬天从白天到黑夜从你出生,到你终老离去没有仪器可探测它的行踪但它的嚣张气焰左右你的思想,行为它让你悲伤,恐惧,欢笑生离死别,得意洋洋或醉生梦死尝试反抗的人,最终都要垂头像所有人一样顺从它的意志最可恨的是,从来就没有人见过它的真面目明天,我陪你一起看风景亲爱的,翻过这座大山我们就能到达光明那里阡陌纵横,炊烟缭绕小桥流水,牛羊成群我们有一片金黄的麦田采收的季节,喜鹊在杨树上唱歌儿女在田地间嬉闹远处,火车正鸣响汽笛有一所房子就在麦田边上夕阳正好,我们坐在田埂头靠着头,肩并着肩不说话,一起望向远方磷火山坡以前是乱葬岗埋过异乡人,也埋本地人埋过好人,也埋坏人据说抗战期间好多被打死的日本人也埋在这里多少年过去草木覆盖了岁月春天野花盛开夏秋果子成熟白天鸟鸣声声没有月光的夜晚偶有磷火流窜那是受伤的灵魂眺望家乡的眼睛幻听我真的听到了枪声尖锐的,刺耳的点射。
继而连片的爆竹一样黑夜被打碎我真的听到了哭喊声惊恐的,凄惨的狂风一样,卷走了宁静整个大地陷入恐慌我翻身起床,满头大汗此刻是2019年7月7日凌晨四点我突然想起82年前的今天作者简介:杨祥军,男,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诗刊》、《星星》诗刊、《特区文学》、《小说月报》、《羊城晚报》、《诗歌周刊》、《新诗想诗刊》等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小说、诗歌作品数百首(篇)。
吴为山写意雕塑的诗性机制

吴为山写意雕塑的诗性机制作者:方弘毅来源:《阅江学刊》2019年第05期摘要:诗性是一切艺术的本源性精神,但凡艺术,必有诗性。
雕塑作为造型艺术,最集中地体现了诗性精神。
吴为山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都是围绕“写意雕塑”展开的。
写意雕塑的最大贡献在于:在全球文化的碰撞中,构建了完整的根植于中国文化系统的独特风格元素和理论体系。
以写意雕塑的诗性内涵和表达方式为考察中心,系统剖析了以吴为山为代表的中国写意雕塑理论体系,进一步论述了写意雕塑的诗性机制。
关键词:吴为山;写意雕塑;诗性机制;雕塑理论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9)05-0115-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雕塑研究”(18CG195)作者简介:方弘毅,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诗性是艺术的本源,凝结着艺术的形上之思,贯通几乎所有艺术门类。
理解了艺术的诗性机制,就能够深入此种艺术门类的灵魂世界。
中国和西方的先哲们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诗歌的美与艺术特性。
孔子不仅编辑整理过《诗经》,在《论语》中也多次对诗歌理论进行了阐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莱辛的《拉奥孔》等西方经典哲学著作对艺术与美的考察大多也始于诗歌。
中西方艺术的本质差异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诗性的差异:中西方文明最初发端于史诗,这一点可以从《诗经》和《荷马史诗》中留存的大量史诗中得到印证,此时史诗杂糅着神话与史实。
经过长期的演进,对“意”的追求逐渐成为了中国诗性精神最本源的价值取向,而后又以诗歌为原点,广泛地辐射中国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西方诗歌则长期延续写实、叙事的传统,而后转向印象和抽象。
简言之,中国艺术所蕴含的诗性是写实而写意的,西方艺术蕴含的诗性是写实而抽象的。
这一关键点,根本上决定了中西方艺术语言及形式传统的不同。
一、中国雕塑与诗歌的文化同源性与共通性中国的雕塑与诗歌虽然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语言形式也有着极大差异。
思想的雕塑——论郑敏诗中的意象世界

思想的雕塑——论郑敏诗中的意象世界尽管现代主义诗人提前走了不少弯路,也出现了很多误解,但这些已经成为过去,毕竟,时间早已证明了这些现代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做出的杰出的贡献,因为这是他们缩小了中国文学与世界先进文学的距离。
郑敏19世纪40年代作为九叶诗派的一个著名诗人, 60年来她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懈追求,诗歌从19世纪40年代发展到今天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她总是在试图超越自己,并试图沟通古老和现代,把东方与西方融于一体。
在这个孤寂的小房间里,郑敏不仅思考生活和周围的事物,但也将延长的艺术视角,以整个宇宙和人类,并通过潜意识的深处去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从而塑造在她的诗歌鲜明的一群群个性鲜明的思想的雕塑——诗歌意象。
一、引言:诗歌王国一枚长青的绿叶诗坛的“世纪之树”94岁的郑敏先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和不懈的旅程,在诗歌和诗歌理论上取得值得称道的双丰收。
郑敏先生的诗集主要有:《诗集1942-1947》(1949)、《寻觅集》(1986)、《心象》(1991)、《早晨,我在雨里采花》(1991)和《郑敏诗选1979-1999》。
她的主要诗歌理论著作有:《英美诗歌戏剧研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她的诗歌和诗学理论都深受读者喜爱,在文学史有着重要价值和地位。
郑敏先生的终身写作,以其宁静和复杂的诗歌文本,独特而深刻的诗歌理论和高尚的人格成为历史和诗歌在空间坐标的毕生心血。
她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伟大奇迹。
郑敏作为九叶诗派甚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少数的女性诗人,是九叶诗派诗人中创作激情保持得最为长久的一个,也是中国现当代女性诗人中创作生命最长的一位。
郑敏的创作至今依然非常活跃,并且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开拓诗歌艺术的新境界。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敏的诗歌世界,一起探索郑敏诗歌意象思想雕塑的创新价值,体味这份真善美的感动。
二、思想的雕塑——意象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我掩起我的耳朵,遮着我的眼睛不要知晓那飞跃的鸟,和它的鸣声,还有那繁盛的花木和其间的微风我的石头向我低语:宁静,宁静,宁静我錾着,凿着,碰着,磨着在黎明的朦胧里在黄昏的阴影里我默视着石面上光影游戏的白足沉思着石头纹路的微妙地起伏于是一天,我用我的智慧照见一尊美丽的造像,她在睡眠,阖上她的眼睛,等待一双谦逊的手一颗虔诚的心,来打开大理石的封锁将她从幽冷的潜藏世界里迎接到这阳光照耀下的你们的面前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多少次我掩起我的耳朵,遮着我的眼睛为了我的石头在向我说:宁静,宁静开始工作时,我退入孤寂的世界那里没有会凋谢的花,没有有终止的歌唱完成工作时,我重新回到你们之间这里我的造像将使你们的生命增长这不是遗弃,是暂时的分离说从无生命里唤醒生命他所需要的专诚和寂静使他暂时忘记他自己的生命那在有限时间里回旋沸腾的河流我对于你们没有遗弃,假如有只是因为我要在你们之间永远停留。
有关雕塑的现代诗歌

《残缺的美》——作者:曹矞
我又一次凝视着维纳斯,为着她那断臂的神秘和残缺的美。
在我斗室的书架上,摆放着一尊维纳斯,小巧玲珑,高不盈尺。
她是人们依据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制做的模子倒成的。
瞧,她是那么高洁、婉约、神秘和典雅。
我常常在读书或写作之时,忍不住注目凝视,呆头愣想,惊诧于她残缺而神奇的美丽。
啊,我又一次被她征服了!那俊美的轮廓,圆润的线条,曼妙的姿容,优雅的神态,无不恰到好处,妙不可言。
那丰腴秀美的脸庞,那摄魂夺魄的双眸,那婀娜多姿的体态,无不体现出女性的形体所独有的曲线美和青春美。
既不妖艳惑人,亦无羞涩媚态。
她是那样落落大方,圣洁美丽,庄重典雅,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充满着质朴典雅之美。
突然,仿佛她正穿越时空遂道,飞渡浩淼无际的太平洋,从古希腊的米洛斯岛上空飞来,从远古历史的风尘里款款向我走来,那美髻上沾染着西方的风情,肌肤里涌动着希腊文明的血液,身上披挂着西方服饰的流行色。
她竟冲我诡秘的一笑,那神秘的微笑,让我顿感受宠若惊,唯有蒙娜丽莎的微笑尚可与之媲美。
期中测试3-七年级语文下册提优测试卷(原卷版+解析)

期中测试3(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
(35分)1.名句默写。
(10分)(1)桃李不言,。
(2),勿施于人。
(3),鲜克有终。
(4)当窗理云鬓,。
(5)雄兔脚扑朔,。
(6),关山度若飞。
(7)《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8)自古以来写黄河的诗歌不胜枚举,请你默写两句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5分)徜徉在语文的天地里,我们获得了许多的感悟和体验。
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动于邓稼先“jū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读臧克家的《说和做》,我们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锲.而不舍的专研精神: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澜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zhì痛的爱国情怀。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3分)锲.而不舍 jū躬尽瘁 zhì痛(2)文中有两个错字,请你找出并改正。
(2分)改为改为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 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B. 我们应该以审慎的态度纠正并认清以破坏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错误做法。
C. 近视患者应当选择合适的眼镜佩戴,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而不戴眼镜。
D. 这些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B. 沉迷网络的人,往往对身边的世界不以为然....。
殊不知,虚拟空间再精彩,也无法替代现实的美好。
C. 看到黄河一泻万丈....,气势磅礴,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
D. 为了这次考试,他足不出户,目不窥园....,手不释卷。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这一句中“最”是副词。
逃出大英博物馆诗歌

逃出大英博物馆诗歌大英博物馆,位于伦敦市中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它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
然而,除了这些珍贵的文物,博物馆里还隐藏着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诗歌。
当你踏入大英博物馆的大门时,仿佛进入了一个时空隧道。
你会被展览厅里的古老文物所吸引,仿佛听到了它们的低语。
然而,如果你仔细聆听,你会发现这些文物中蕴含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它们在默默地诉说着一个个故事。
走进埃及展厅,你会看到那些古老的木乃伊和金字塔模型。
它们似乎在向你述说着古埃及的辉煌和神秘。
而当你靠近一座木乃伊时,你会听到一首古老的诗歌在你耳边响起。
这是一首描述法老王的威严和生命永恒的诗歌,它让你感受到了古埃及文明的伟大和深远。
继续前行,你来到了希腊和罗马展厅。
这里陈列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和陶器。
它们展示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繁荣和美丽。
然而,当你仔细观察这些艺术品时,你会发现它们似乎在向你诉说着一个个爱情故事。
这些故事被诗人们用诗歌的形式传承下来,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进入亚洲展厅,你会看到来自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的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展示了亚洲古代文明的独特之处。
而当你仔细观察这些艺术品时,你会发现它们似乎在向你述说着一个个关于生命和宇宙的哲学问题。
这些问题被诗人们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大英博物馆里的诗歌不仅仅存在于展览厅中的文物上,还存在于博物馆的建筑和环境中。
当你走进博物馆的大厅时,你会看到墙上刻着一首关于艺术和知识的诗歌。
这首诗歌让人们感受到了艺术和知识的力量,激发了人们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它让人们在欣赏文物的同时,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和多样性。
它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它让人们对艺术和知识充满了热爱和追求。
大英博物馆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一个展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殿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诗歌遇到雕塑
作者:郝岚
来源:《世界文化》2010年第12期
1902年7月为了维持生计,当时一文不名的小诗人里尔克不得不为里夏德·穆特尔编辑出版的德国新艺术专题丛书写一本评论罗丹作品的小册子。
当然很快证明这件事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它的意图。
因为与罗丹的接触为诗人彻底打开了诗歌观察、感受和创作的新视野。
因为与灵魂世界的真实相比,作为客观存在物的雕塑要真实可感得多。
它不仅具有形式,而且能够帮助陷入无形的精神危机的人确认存在,定义真实。
而作为赋予手中艺术品以物的存在意义的雕塑家,罗丹在创作过程中也开辟了自己的物的世界,这物的世界填补了精神危机的空白。
此时的里尔克看到的是巴黎的肮脏、贫穷、冷漠、死亡,是令人厌恶的“恶之花”。
以巴黎为背景的《布里柯随笔》开篇便充满绝望,“人们来到这里,为了生存,而我却认为,这里正在死去”,面对这样的丑恶,诗人感到“恐惧”,并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对精神的价值产生了动摇。
因为里尔克发现在标榜文明的大都市人类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这完全不是自己早期诗歌创作的追求,在这样的现状面前那些忧郁的心灵的呻吟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但这“恐惧”并未使他逃离,在一封致莎乐美的信中他提到波德莱尔的《腐尸》,说此时他真正理解了这首诗,面对这可怖的存在物,不能挑选,也不能拒绝。
诗人能做的只能是改变自己,要从虚幻的主观走向实在的客观,从内走向外,从灵走向物。
在雕塑家客观观察“物”的影响下,里尔克成了一位诗界的“写生者”,他到巴黎植物园直接冷静面对审美对象写出名诗《豹》和《瞪羚》,到卢浮宫希腊厅认真欣赏雕像阿波罗,写出《早年阿波罗》,依照罗丹花园里的一尊佛像写出《佛》……里尔克以他一系列的创作实绩开创了诗坛独一无二的“物诗”之风,即以造型艺术为榜样,仅以感性的具体事物为主题,尽量摒弃主观感情的诗体。
他当时的名言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诗并非如人所想只是感情,感情我们已经有得够多了;诗是经验。
”写于1902-1907年的《新诗集》便是“物诗”的最好代表。
从内在走向外在,从灵魂走向物,其最终目的仍是寻找与确立人性的真实——观察物,走进物,寻找的是物中永不改变的本质与奥秘,从而最终找回失落了的人性。
作为“物诗”典范之作的《豹》极好地证明了“出于恐惧造物”的人性本质:
他的视力因栅木晃来晃去
而困乏,别的什么再也看不见。
世界在他似只一千根栅木
一千根栅木后面便没有世界。
威武步伐之轻柔的移行
在转着最小的圆圈,
有如一场力之舞围绕着中心
其间僵立着一个宏伟的意愿。
只是有时眼帘会无声
掀起——于是一个图像映进来,
穿过肢体之紧张的寂静——
到达心中即不复存在。
全诗分为三层。
对处于牢笼中的豹的客观描绘已远远超于豹之上。
第一层中阻隔豹的视力的“栅木”也是人类割裂自身与世界的界限,人类为自己设置的铁栏让豹,也让人类看不到世界。
第二层,对于无止境的“力之舞”(精神)的追求,使豹陷于“最小的圆圈”,只偶尔获取的客观图像经由眼帘“穿过肢体”最终印入“心中即不复存在”。
整体看来,作为在罗丹影响下所得到的“一种严格的良好训练的成果”,《豹》恰恰在一种刻意追求的客观描写中,描述了对人性本质的探寻。
人陷于人为的(主观观察)困境,最终只能通过客观角度重新认识世界,从而达到了人与物的融合。
从观察出发,经由感受,达到感悟,诗人将自己隐入豹中,高度概括了从追求主观灵魂再到客观描摹而获得生机的过程。
当时的罗丹虽然声名显赫,但遭受着很多人的攻击。
因为19世纪以来的欧洲,雕塑的地位要比绘画逊色得多,学院派的传统势力_直在雕塑界占有上风,出身平凡的罗丹晚年仍然是主流艺术的叛逆者。
作为一位个性独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罗丹从不相信灵感,这让里尔克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早期依靠冥想和感受的情绪化创作。
因为早在沃尔普斯韦德的画家那里,里尔克已受到了绘画的启发,试着写了_些客观化的诗作。
诗人在罗丹一丝不苟的艰苦工作中,在雕塑家对作品细节的刻画中,再次看到了艺术家深入观察和感知事物的方式。
在罗丹眼里,沉迷于主观抒情的诗人的作品枯燥无比,因为他的作品是幻想的结果,那不是事物的本质和真实。
“一切通过雕像上的隆起部说出,其他什么也没有……他对生活别无他求,只想通过一要素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一切……”他沉默了片刻,然后说,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
还要有耐心。
”
罗丹让里尔克明白艺术家必须“工作”,必须探求存在的世界的真实性,而不是流连在个体的内心里去冥想与创造主观的真实。
存在的化身,世界的本质精髓不再是“上帝”,而是“物”。
1903年8月15日,里尔克在致莎乐美的信中写道:
哥特体的物,虽然从时间上离我们近得多,和自然中的物一样恢宏,一样偏远,一样不可名状,一样孤独而自由,一样无根无源。
这些物以及出于罗丹之手的东西将我们引向最为遥远的艺术物,引向古希腊之前。
罗丹雕刻的毫无顾忌正是以后者的本质为基点的,一种特性,像铅一般沉重,山一般坚硬。
各种亲缘相互重合——这谁也不曾感觉过——各种关系彼此衔接,组成一股贯穿各个时代的洪流。
可以从人类历史中预感无穷无尽,代代更替的物的历史,预感这种较为缓慢,较为平静,较为深刻,较为紧密,较为坚定不移的发展的结构。
雕塑进入诗歌决不是里尔克的新发明,因为近半个世纪以前,唯美主义的戈蒂耶和巴那斯派就明确提出过将造型艺术特别是雕塑移植到诗歌领域,制造出“硬”的诗歌,以此反对浪漫主义的软性诗。
但是与戈蒂耶不动情感,只与审美的对象保持无利害关系的“雕塑诗”相比,里尔克的“物诗”的雕塑感却丰富得多,这种冷峻雕塑感下所蕴含的生命力,则得益于罗丹。
里尔克在《罗丹论》中说:“罗丹的雕像不是摆姿势,而是生命,而且只有生命。
”《新诗集续编》中《远古阿波罗裸躯残雕》就是一个极富生命力和雕塑感的“物诗”的代表:
我们不认识他那闻所未闻的头颅,
其中眼珠如苹果渐趋成熟。
但
他的躯干却辉煌灿烂
有如灯架高悬,他的目光微微内注,
矜持而有光焰。
否则胸膛
的曲线不致使你目眩,而腰胯
的轻旋也不会有一丝微笑
漾向那传宗接代的中央。
否则眼见肩膀脱位而断
这块巨石会显得又丑又短
而且不会像野兽的皮毛那样闪闪放光;
而且不会从它所有边缘
像一颗星那样辉耀:因为没有一个地方
不在望着你。
你必须把你的生活改变。
一尊缺损了的阿波罗像,虽仅剩残躯,但在诗人眼中,石像断肢的每个残端都进出光热“辉煌灿烂”,虽然他没有头颅,但他的目光仿佛“矜持而有光焰”,“因为没有一个地方不在望着你”。
全诗蕴含的热情迫使我们“必须把你的生活改变”,这首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极富雕塑感。
原文用德语写成,经诗人的“刀凿斧刻”,古典结构的形式微有变化,诗人把许多句子在行末截断(如石像的断肢),总计十四行诗中,原文有七行在行末跨行。
这种音流的断裂与图像及内容相配合,有力地刻画出一尊古代残损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