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数学
关于数学的古诗20首

关于数学的古诗20首1. 艺文以成名,数学为要端。
策马扬鞭去,求学路漫漫。
2. 数学无高下,思维皆为源。
算术逢困境,勇者不畏难。
3. 数学如强弓,箭法射必中。
圆周求半径,正弦余弦穷。
4. 直线无弯折,曲线兼曲直。
积分求面积,微分为基础。
5. 三角有公理,勾股是定理。
勇攀数学巅峰,智者必成功。
6. 数学如珠玉,璀璨耀人眼。
代数方程式,解之如拨弦。
7. 数学似炼金,变数求定理。
幂函数指数,概率为常识。
8. 几何研究形,平行线相逢。
勾股直角三,错位变式酬。
9. 矩形求面积,梯形勾股求。
变化求差分,导数为导引。
10. 数学如美酒,细品方知趣。
四面体求体积,椭圆椭球求。
11. 等差等比数,差商两维度。
递推求未知,求解脱困境。
12. 数学如宝石,隐秘内蕴深。
线性方程组,矩阵求解题。
13. 空间几何形,立体体积求。
多面体求角度,平行四边形。
14. 代数求根式,整式多项式。
线性方程组,高斯消元法。
15. 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求项数。
交点方程求,解方程求根。
16. 数学似星空,无穷蕴无限。
级数求和值,微积分导数。
17. 数学如研磨,细水长流深。
曲线积分求,微分公式求。
18. 三角求变角,求边求角度。
扇形求面积,圆求弧长求。
19. 数学似古琴,音律难领悟。
数学如磁石,吸引解难题。
20. 数学如高山,攀登需汗颜。
求学求真理,数学在其中。
古诗与数学题的结合

古诗与数学题的结合
1.《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雪梅》
宋·林和靖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3.《闺怨》
清·黄焕中
百尺楼台万丈溪,云书八九寄辽西。
忽闻二月双飞雁,最恨三更一唱鸡。
五六归期空望断,七千离恨竟未齐。
半生四顾孤鸿影,十载悲随杜鹃啼。
4.《百鸟归巢图》
宋·伦文叙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5.《断肠迷》
宋·朱淑真
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千种相思一撇销。
关于算术的古诗

关于算术的古诗算术古诗:
古人谋算,智慧闪亮如星,
悠悠数术,奇妙无穷无疑。
一加一,相加得二,
推而广之,无限奥妙可推。
数珠相连,珠珠相连,
相加相减,数理显神奇。
乘法之妙,如藤蔓纠结,
除法之妙,如泉水分明流。
几何之数,勾股定理诱人,
三角形、圆形,形状变幻无穷。
计算周长,计算面积,
通过算术,揭示宇宙奥秘。
数轴上,点点相连,
正负数,相对增减。
数列之美,等差等比,
规律之中,蕴藏着智慧。
数学之道,千百年不衰,
从古至今,传承不曾改。
算术之美,智者共咏颂,
数学之光,照亮人类未来。
有关数学的古诗

有关数学的古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数学常常被融入到古诗中,形成了一系列精美的数学古诗。
这些古诗以文学之美表达了数学的深奥和智慧,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用优美的词藻具象化,赋予了数学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数学的古诗,并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一、《圆圆曲》圆截弓形结亦如,不枉圆中综君怀。
进设其周;剖之则见,可器可器。
这是唐代数学家杜诗中的一首诗,解释了圆的性质和构造。
诗中以弓形结比喻圆的形状,表达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通过剖析圆,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内部的构造,说明圆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器物。
二、《求圆周》圆周弧度无痕迹,轩辕徙徙把计改。
三纲九恒,编粲明晰,众臣罪己。
这是唐代数学家刘徽创作的数学古诗,表达了寻找圆周长的方法和思想。
诗中以圆周弧度无痕迹比喻圆的周长不可直接测量,通过轩辕改进计量器具,最终找到了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诗中也提到了三纲九恒,指代了数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思想方法。
三、《割圆法》萧瑟秋风起,星火燎原根。
分圆变四边,知新觉有因。
这是宋代数学家李方桂创作的一首古诗,描述了割圆法的过程和思想。
诗中以秋风起、星火燎原根比喻数学思想的传播和推进。
通过将圆分割成四个部分,揭示了一种用几何方法求解简单无理数的思路,开拓了数学研究的新领域。
四、《除积定理》离类天地间,无穷诣奇端。
润曲广义式,方知蕴几权。
这是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创作的数学古诗,描述了除积定理的思想。
诗中通过离类天地间、无穷诣奇端等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除积定理的广义形式和数学推理的深度。
诗中也提到了几何代数的概念,说明了数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内在联系。
五、《方程术》光点相减逐步追,长夜漫漫计花钱。
方程因式归根律,解纷休断听山泉。
这是明代数学家杨辉创作的数学古诗,描述了解方程的算法和数学思想。
诗中以光点相减、长夜计花钱比喻方程求解的过程,通过因式分解和归根求解的方法,找到了解方程的根本规律。
诗中的解纷休断听山泉表达了求解方程时需要耐心和静心。
藏在古诗中的小学数学方程

藏在古诗中的小学数学方程
在我国的数学史上,有不少数学趣题是用诗来表述的,这些诗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内容。
1、寺内僧多少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中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众僧刚好都用尽。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名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增?
诗的意思是:3个和尚吃一碗饭,四个和尚吃一碗羹,刚好用了364只碗,请问寺内有多少和尚?
解:设有x个僧人,由题意得。
三分之X+四分之X=364,解得x=624(人)。
即寺内有624个和尚。
2、百羊问题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说所玄无差谬。
若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诗的意思是: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草长得茂盛的地方,有一个过路人牵着一一只羊从后面追了上来,他对牧羊人说“你的羊有100只吗?”牧羊人说“我的羊现在不是100只。
假如我现在的羊,加上和我现有的羊数相等的一群羊,再加上现有的羊数一半,然后再
加上现有的羊数一半的一半(即二),另外,再加上你那只羊那就恰巧是100只”请你算一算,牧羊人放牧的这群羊一共有多少只?
解:设牧羊人放牧的这群羊一共有x只,由题意得x+x+二分之一x+四分之一x+1=100,解得x=36.
即牧羊人放牧的这群羊一共有36只。
描写数学的古诗

描写数学的古诗1、百鸟归巢图宋•伦文叙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解析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
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
此篇题目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答案。
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
2、山村咏怀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解析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它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
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一般。
3、题秋江独钓图唐•王士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解析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中出现许多“一”字,所以同类项就是“一”字。
“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
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4、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解析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前半句勾勒出「孤烟」这一直线和「大漠」这一平面的垂直空间关系,后半句则刻画了圆和地平线从相离、相切到相交的关系。
关于数学的诗还有:一、《绝句》作者:杜甫(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
西岭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往来东吴的航船就停泊在门旁。
二、《题秋江独钓图》作者:王士祯(唐)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译文: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
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三、《咏雪》作者:郑板桥(清)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古诗中的数学问题并带有解答

古诗中的数学问题并带有解答嘿,朋友!你知道吗?古诗里居然藏着数学问题呢!就比如说那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其中就有数学的影子。
两个黄鹂,一行白鹭,这里面的“两”和“一”不就是简单的数字嘛!
再看看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三千尺”
和“九天”,难道不是在夸张地用数字来描绘瀑布的壮观和高远?这就
好像我们形容一个人的力气大得像能举起一头大象一样,是一种极度
的夸张。
还有那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这“一”树和“万”条,数字的对比多强烈呀!这不就跟咱们排队,前面只有一个人,后
面却有好多好多人一样,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
其实古诗里的数学问题解答起来也挺有趣的。
就像上面说的“两个
黄鹂”“一行白鹭”,这就是在数数嘛,简单直接。
而像“三千尺”“九天”
这种夸张的数字,并不是真的要我们去算出具体的长度和天数,而是
通过这种极度夸大的数字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气势和意境。
所以啊,古诗和数学结合起来,是不是特别有意思?这让我们既能
欣赏到古诗的美妙,又能发现数学的奇妙!我觉得古诗中的数学问题
就像是隐藏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去发现其中的乐趣和奥秘!。
古诗词中的数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数学知识
哎呀,你知道吗?古诗词可不只是抒情表意那么简单,里面还藏着好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呢!
就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吧。
咱们想想,这“千里目”要看到那么远的距离,是不是得不断登高啊?这就像我们解决数学难题,多深入思考一层,可能就能找到答案啦!
还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一行白鹭,这不就是简单的数字嘛。
这就好比数学里的基本数量,清晰明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千尺啊!这夸张的数字描写,不正像数学中的巨大数值,给人带来震撼的感觉吗?
再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满园春色那么多,却只用“一枝”红杏来代表,这多像数学里以局部反映整体的思维呀!
你说,古诗词里的这些数学知识是不是特别有意思?这不就像是把严谨的数学藏在了优美的文字背后,等着我们去发现嘛!
我的观点就是:古诗词和数学看似毫无关联,实则紧密相连。
它们相互交融,让我们在感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数学的奇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数学
数学,与古诗词
摘要:1.我和数学的交流史;
2.数学与古诗词的意境美联系。
中国的古诗词流传下来的,数不胜数。
而其中的名诗名句,
大家从小耳濡目染。
对于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语文中研究很多。
而这次,我们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找找这文学瑰宝中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古代诗词数学美数学四要素
首先,我还是想谈谈我跟数学这个科目之间故事。
在我小学的时候,盛行奥数华赛,于是,赶上流行,我也去报了奥数班。
然后本来就很稀少的周末时光就又减少了很多,就泡在那个奥数的培训班。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临近小学毕业的最后时刻我还是得奖了,好歹还是为升学做了点贡献。
上初中咯,就是天天的耍,数学老师又是个女的,所以一直都是不温不火。
对于一个快更年期的数学老师的莫名其妙的生气,我们都是很淡定的把数学学的很淡定。
后头中考咯,发现不得行咯,还是要好好的学哈数学,跑去到一个年轻的男老师那里补课。
我估计异性相吸这个也算是个理由,所以初三下半期对于初中的那几个重要题型掌握的还不错,所以中考数学还是将就的满足。
高中,嘿,运气好,遇到整个学校最有趣的数学老师。
所以,这个数学就学的一点都不被动。
平时对数学的积极性很高。
反正高中数学就是各种题各种公式,所以经常会花相对更多的时间来做数学题,而
简单的元素,已经被诗人化为美妙、精巧,给人们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记得当时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画出这个意境。
很奇特,就这么短短的十个字,却真的让我们好像亲眼看见了无垠沙漠上的一幅景象。
数学与古诗词的碰撞,火花如此惊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这是首公认的长江漂流的名篇。
诗仙李白后两句在描写江岸两边的景色,但是山的数量再怎么多,也不会有万座啊?当时我以为仅是修辞手法,后来,发现,之所以是“万重”,那是因为,轻舟随水流行进的速度很快,所以诗人在船上,就看到的是不停经过的山脉,这一个万重,仅是两字,却展示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
相似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借助数字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夸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圣杜甫的这首诗同样脍炙人口。
我们知道,构成空间图形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点、线、面、体”。
这首诗中,景物的描写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站在数学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
;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
此处表现的时空之幽远, 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与平面的无限延伸有异曲同工之
妙, 数学美由此凸现一斑。
正是由于这首诗概括了几何的四个基本要素,才构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创设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
你能说这些数学符号、图形不美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这首诗中,一个“千山”,夸张写出整个空间的安静,所有山的鸟都飞走;一个“万径”,将空间的空旷之感再次突出。
用文学角度的赏析,便是用两个极大的数字凸显出环境的静谧和空洞。
这样的环境烘托的是,诗人的寂寞。
所以说,数学用在这里,让整首诗都更深层次的显现出寂寥之感。
除了这些名扬千古的诗,还有一些状似打油诗之作,也含有一定的哲理。
如
唐诗《题百鸟归巢图》:
“一只一只复一只,五六七八九十只,凤凰何少鸟何多?食尽人间千万石。
”
传说郑板桥见人赏雪吟诗,戏作: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读来妙题横生。
再比如,以数字入诗的唐诗“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三山半落青天外”(李白)、“四边伐鼓雪海涌”(岑参)、“五湖烟水独忘机”(温庭筠)、“六年西顾空吟哦”(韩愈)、“七月七日长生殿”(白居易)、“八骏日行三万里”(李商隐)、“九重谁省谏书函”(李商隐)、“十鼓只戴数骆驼”(韩愈)、“百年都是几多
时”(元稹)、“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等等,数字和文学语言的结合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引人入胜。
我国古代诗词和对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和对联同数学时有联姻:有的一副联、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
古时候,每到过节,繁华的城镇都会有些花灯或者其他活动,猜字谜等都是将问题嵌入一两句古诗中,这种文字数学题的结合在现在看来,是多么有趣。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
元朝时,著名数学家朱世杰的名著《四元玉鉴》中有一首诗:
我有一壶酒,携着游春走。
遇店添一倍,逢友饮一斗。
店友经三处,没了壶中酒。
借问此壶中,当原多少酒?
你能解开这道题么?不妨设成未知量,利用已知条件,解方程,答案就出来了。
瞧,多么有趣。
广为传颂的《秀才进京赶考》与《文君复书》,把数字用活,体现了数字别具一格的神韵美。
《秀才进京赶考》,是说明朝时有一位穷书生,历尽千辛万苦赶往京城应试,由于交通不便,赶到京城时,试期已过。
经他苦苦哀求,主考官让他先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作一对联。
穷书生想起自己的身世,当即一气呵成: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几十载的人生之路,通过十个数字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主考官一看,拍案叫绝,并把他排在榜首。
而《文君复书》说的是司马相如赴长安赶考,对送行的妻子卓文君发誓:
“不高车驷马,不笔此过。
”多情的卓文君听说后却深为忧虑,就叮嘱他:“男儿功名固然很重要,但也切勿为功名所缠,作茧自缚。
”说完,司马相如便上路了。
他到了长安,由于在家勤奋读书,终于官拜中郎将。
从此,他沉湎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觉得卓文君配不上他了,于是就处心积虑想休妻,另娶名门千金。
一转眼五年时间过去了。
一天卓文君暗自垂泪,
忽然京城来了一名差官,交给她一封信,说司马相如大人吩咐,立等回书。
卓文君接过信又惊又喜,拆开信一看,寥寥数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卓文君乃一代才女!怎会不解其意:从一到万惟独无“亿”!即是无“意”!卓文君一下子明白了,当了新贵的丈夫,已有弃她之意。
于是她回信写道:
一别以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又谁知五年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又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思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道不尽,
百无聊赖十凭栏,九月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火红偏遭阵阵雨浇
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后十分羞愧、内疚,良心受到了谴责,他越想越对不起这位才华出众、多情多义的妻子。
后来他终于用高车驷马,亲自登门接走“糟糠”之妻卓文君,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读上面这些诗,每个人都能明显感到,诗的意境全来自那几个数词,无论是数词的单个应用,重复引用,抑或是循环使用,看似毫无感染力的数词竟也都能表现出或寂寥,或欣然,或恬淡,或伤感的思想感情。
曾经有两位非常著名的诗人这样写道:像直线一样,爱也是倾斜的/它们自己能够相交在每个角度/但我们的爱确实是平行的/尽管无限,却永不相遇!爱情,向来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一个名词。
作者用读者都熟悉的平行线,借助数学丰富的意象,巧妙地向读者准确地传达了自己的意思。
想起我在天涯论坛上,看到的网民写的这样一首诗,来调侃数学和诗词的碰撞。
那么就以这首《沁园春数学》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
《沁园春数学》
数苑飘香,千载繁荣,万世流芳。
读《九章算术》,何其精彩,《几何原本》,意味深长;复变函数,概统理论,壮阔雄奇涌大江;逢盛世,趁春明日暖,好学轩昂。
难题四处飞扬,引无数英才细参详;仰枷罗华氏,煌煌群论,陈氏定理,笑傲万方;一代天骄,A*怀尔斯,求证费马破天荒;欣昂首,
看数学发展,无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