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学与古诗词相遇,原来这么奇妙!
数字在古诗词中的妙用,有点意思

数字在古诗词中的妙用,有点意思数字给人的感觉总是枯燥且呆板的存在,很难与诗情画意的文学意境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古诗中有一类奇诗即数字诗,寓情景于数字,七七八八间写景抒情叙思,朗朗上口、妙趣横生。
【十数字令诗】将“一”到“十”十个数字嵌入诗中。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宋代邵雍描写一路景物的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
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
2、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这是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
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
3、相传苏轼与同窗赴京赶考,学友因为天气耽搁担心迟到,感叹成诗曰:一叶孤舟,做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浆五帆,经由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轼劝勉道: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要中。
4、吴承恩《西游记》中一段“红轮西坠”后天色已晚的景色描写:十里长亭无人走,九重天上现星辰。
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
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
两座楼头钟声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5、《归田琐记》中有一首诗,刻画的是过去的当官时作威作福,搜刮民脂民膏,而后“荣归故里”“赋闲在家”的丑恶嘴脸,淋漓尽致,值得玩味。
一命之荣称得,两片竹板拖得,三十俸银领得,四乡地保传得,五十嘴巴打得,六角文书发得,七品堂堂考得,八字衙门开得,九品补服借得,十分高兴不得。
【一字诗】1、唐代王建有这么一首《古谣》: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一去一来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
这里短短的28个字中有着矛盾的8个“一”,但都统一在一幅风景画里,可见“一”字有多么强的表现力。
2、元代无名氏有一首散曲: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
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数学诗意用数学诠释诗歌的美妙

数学诗意用数学诠释诗歌的美妙数学诗意:用数学诠释诗歌的美妙数学与诗歌,两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又有着奇妙的联系。
数学以其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精确的表达方式闻名,而诗歌则以其绚丽的意象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打动人心。
本文将探讨数学与诗歌之间的关联,从数学的角度解读诗歌,以期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一幅关于数学诗意的美妙图景。
首先,我们来看看数学是如何诠释诗歌的美妙。
在诗歌中,常常会出现押韵和节奏的变化,使得诗句在音韵上更加和谐美妙。
而押韵的规律与数学中的律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数学中的律动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它们都有严格的数学规律,而这些规律和诗歌中的押韵节奏恰如其分地呼应着彼此,显示出了数学与诗歌之间的某种关联。
其次,我们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解读诗歌。
数学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会运用逻辑推理,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演绎发现问题的本质。
而诗歌则常常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其意象和隐喻需要读者通过思维的跳跃来理解。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解读诗歌,比如将诗句中的抽象意象进行逻辑分析,理清其隐含的逻辑关系。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
另外,数学在诠释诗歌美妙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诗歌的结构常常是由韵律、节奏、意象等元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而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关系,比如可以通过图论、拓扑学等数学工具来分析诗歌结构中的节点和路径,从而揭示诗歌内在的形式之美。
最后,数学还可以通过数值分析来解释诗歌的美妙。
诗歌常常涉及到抽象的情感和意象,这些抽象之美往往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
而数学作为一门精确的科学,可以通过数值的方式来描述这些抽象之美。
比如可以通过数值计算来分析诗歌中的音韵、节奏等要素,从而揭示其中隐藏的美学规律。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不难发现数学与诗歌之间的奇妙关联。
正是因为数学的严谨和诗歌的优美,在诠释诗歌美妙的过程中,数学可以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八首古诗藏奥秘,探究数字入诗的神奇

八首古诗藏奥秘,探究数字入诗的神奇数字历来是计数的,当它融入诗词后,化平淡为神奇,使诗词倍添异彩。
我国古代的一些数学论著中,以诗歌为载体,表达某些数学命题,法则或算题者,不胜枚举。
如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就有一道算题诗: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
这道以诗歌的格式表达表达题义,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既惹人兴趣,又具有诗的韵味。
有兴趣的朋友可计算一下,塔尖头有几盏灯。
历代诗人词客,喜欢引数字入诗词。
而诗人用数字各有巧妙,有的诗中析数可算出答案。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相传,这是宋代画家文伦叙为苏东坡的《百鸟归巢图》配的一首题画诗。
它又是一首析数诗。
首句包含“1 1=2的算式。
第二句包孕着“3x4 5x6 7x8=98”这道算式“。
这两道算式之和,正好与图题”百鸟“切和。
这首析数诗,既有文学雅兴,又有数字趣味,加之画意相映,令人赏心悦目。
有的一首诗中,句句用数字或数词。
如杜甫的《绝句》就是一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首句以一个“两”字,将黄鹂成双成对的欢乐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二句,白鹭凌碧空,清朗醒目,而绘之以“一行”,更显得形象优美。
三,四句中的“千”,“万”,则以夸张之笔,写出了山之高,水之长,时间之久远,空间之广阔。
全诗巧借这四个数字点染出一幅春光明媚,意境高远的风景画,倍受人们赞美。
张祜的《宫词》巧用数字,写出了宫女的怨情: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三千”写宫女离家乡之远,“二十”言其深宫幽居之久,两个数字积聚着宫女悠悠怀乡之意,绵绵思亲之情。
“一”和“双”为数虽小,却是字字情深:只要“一“声,便是”双“泪雨下,衷肠寸断,可见宫女之悲惨,积怨之深重。
作者巧用这四个数字的虚实相生,拓出了诗的深层次意境。
有人将”一至十“的数字,按顺序嵌入一诗中,描绘出一幅乡村画图。
数学遇上古诗词

数学遇上古诗词
《数学遇上古诗词》
古人曾经说过:“数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可以解开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
”数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古诗词中有许多涉及数学的概念,比如“五言绝句”,它的格式是“一句四字,二句六字,三句八字,四句十字”,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另外,古诗词中还有许多涉及几何的概念,比如“八卦”,它是一种古老的几何图形,由八个等边三角形组成,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释它的形状和结构。
此外,古诗词中还有许多涉及概率的概念,比如“百家争鸣”,它是一种古老的概率游戏,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每个人的胜算。
总之,数学与古诗词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可以互相帮助,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
数学元素画古诗词

数学元素画古诗词数学和古诗词,一个代表着理性与逻辑,一个代表着情感与美感,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然而,当这两个领域结合在一起,却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本文将探讨数学元素如何用来画古诗词,展示出不同领域的交融与创新。
第一部分数学与古诗的奇妙结合在古代,绘画和诗词常常结合在一起,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而如今,在数学的世界里,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运用数学元素来表达出诗人的意境和感受。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的几何概念来画古诗中的景物。
比如,在描绘大自然中的山水时,我们可以使用圆锥的几何形状来表现出山峰的高低起伏,通过运用圆锥的顶点和平行线的延伸来刻画出山脉的远近。
其次,数学的比例关系也可以用来准确地表达出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比如,在描绘古代美女时,我们可以运用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将人物的面容、身材等各个部分进行科学的构图,并通过运用数学的比例方法来使得画面更具美感。
第二部分数学元素画古诗的实例展示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展示一些数学元素如何应用于描绘古诗的实例。
例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行至孤山寺北,转盼若狂侣。
舞腰肢雪霜裂,削红泪似珍珠。
偷心云雨外,无计病销魂。
自岿然不动,相思无用云。
这首词中描述了一位相思之人的心情。
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代数学中的坐标轴来描绘词中的情感进展。
将自己的心情抽象成坐标轴上的点,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情感强度。
这样,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关系来绘制出心情的波动曲线,从而更加直观地表达出词中的情感变化。
例2:李白《赠卫八处士》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无形恐怕残,有义终须立。
种豆南山下,一种萝卜生。
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命亦如豆萁,相互纠缠的画面。
我们可以利用数学中的图论概念来绘制出豆萁的交错与融合,通过连接线条来表达出诗中的相互纠缠与关联。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数学中的代数方程来描绘出生命的成长曲线,通过函数的变化来展示出豆与萝卜的生长过程。
第三部分数学元素与古诗词的启示数学元素与古诗词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创新的尝试,更是对于数学与文学之间互动性的提醒。
数学与诗歌

数学与诗歌作者:陈雨濛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4年第33期数学与诗歌的碰撞就好像极地与赤道的会面,冰与火的摩擦。
数学与诗的交集是世界范围内的,无论东方或是西方,数学与诗在我国古代就产生了奇妙的结合。
唐诗中数字入诗,不但量多,而且十分有趣。
单以《唐诗三百首》统计数字入句的就有172首244句,占到总数的57.3%,这还不算孤、独、单、初、分、半等词。
当然诗人并非为数字而作诗,而是根据诗意需要利用数字的。
最为有趣的是诗中数有重叠的,有上下连珠顶针的。
比如,张祜《宫词》中出现了四个数:“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两处一数重复出现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又:“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诗歌的浪漫和文学性加入数字元素,显示出一种别致的美感和耐人寻味的趣味性。
北宋理学家邵雍有一首题为《山村》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此诗虽然在文采方面不突出,但内容耐人寻味。
二十字的小诗用尽了数字一到十,数字数目的递增暗示所描写景物数量的增多。
用虚指的方式巧妙地写出了路短花多,写出了安逸美好的山村风景。
清代诗人陈沆所作的绝句共四句,包含了十个“一”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秋水一舟游。
这十个一简约而不简单地刻画了渔翁乘舟在江上垂钓的情景,收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之美。
如果说更巧妙地运用了数学,那苏东坡为《百鸟归巢图》配的诗堪称经典: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为《百鸟归巢图》配诗,全文没有提到一个“百”字。
巧妙之处其实在于其中蕴含了一个数学运算:1+1+3×4+5×6+7×8=100,后两句还蕴含了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含义,将数学与诗结合得精妙绝伦。
除了数字入诗,我国古代另一种将数学与诗结合的形式是用诗算数。
我国古算书《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问题颇有猜谜趣味,解法也很巧妙。
【VIP专享】唐诗中的数学美

唐诗中的数学美湖南省衡东县第九中学刘福清(邮编421441)你喜欢唐诗吗?你可感受到了唐诗中的数学美呢?下面我给大家讲述一个《唐诗、鸡蛋宴外加数字游戏的故事》:有两位好朋友,一位是喜欢吟诗的厨师,一位是爱好数学的诗人。
这一天,厨师到诗人家里串门。
诗人拿出两个鸡蛋,说,“交给你啦,做一桌菜,看你的杰作!”厨师答道:“没问题,还要配诗一首!”诗人拿了两双筷子放在桌上,自己先坐下来。
一会儿,厨师端上来一只小碟子,里面装的是两只煮熟的蛋黄,一面走一面高声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
放下这碟“黄鹂”,转身又进厨房拿出一只盘子,里面是用蛋白切成丝,排列得像一行飞鸟。
厨师把这盘菜放到诗人面前,用手指指,说:一行白鹭上青天。
第三次从厨房里端出来的,是一碟凉拌蛋衣。
这是把蛋壳和蛋白之间的一层很薄的皮小心揭下来,剪成碎末,雪片似的洒在碟子里,上面又洒了些精盐。
这碟小菜配的诗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最后,厨师又端出一碗汤,汤面上浮着些蛋壳做的小船。
伴随着蛋壳船在汤面上的晃动,厨师吟道:门泊东吴万里船。
就这样,一桌三菜一汤的鸡蛋宴,正好配了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时著的《绝句》。
厨师显过了本领,诗人的兴致上来了。
诗人说:这首诗为什么特别优美动人?不但因为它情景交融,而且因为诗中有数学帮忙,把景物数量化,显得更投入,更动情。
你看,“两个黄鹂’,这里有数字2;“一行白鹭”,这里有数字1;“西岭千秋雪”用到了数1000;“东吴万里船”运用了数10000;每一句都离不开数。
诗人又说,先别忙动筷子,请你做一道数学小问题。
用刚才杜甫诗句里的四个数2、1、1000和10000,再连同我们这桌菜的原料,两个鸡蛋,算是两个0,添加适当的数学符号,组成一个等式。
怎么样?厨师把几样菜看了又看,说:这可能吗?你写写看!诗人立刻写出一道算式:10×1000+2×0=10000厨师拿起筷子,说,我也有了:(20-10)×1000=10000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当数学与诗歌相遇,开出别样的美

当数学与诗歌相遇,开出别样的美诗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库里的瑰宝。
在诗歌的花园里,有些诗和数学相遇开出别样的花朵,如把数字融入诗歌中。
如宋朝邵雍的《蒙学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把数字一到十融入诗中,写出不一样的诗歌。
诗歌和数学一样,都充满激情、充满想像、充满智慧、充满和谐、充满创造、充满灵感,都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数学与诗歌的家结合,让我们可以在诵读诗歌过程文学修养,又学会了解题,还得到了美的享受!诗词和对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
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和对联同数学时有联姻,如把数字嵌入诗、联之中,有的一副联、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
当你在读联吟诗之时,既提高了文学修养,又浅尝数学之美。
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将进酒》中的“将进酒,杯莫停”,表达了喝酒人之间热情的劝酒音。
李白这首《山中与幽人对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两人对酌”表达对趣味相同的“幽人”欣喜,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接连重复三次“一杯”,让我们看到了那痛饮狂歌的情景,以至于诗人“我醉欲眠卿且去”。
用简单的数字表达诗人随心所欲,恣情纵饮,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
很多时候很多人认为数学很抽象,枯燥无味,这种偏见的造成,是很多人把“数学=计算”基础上形成的误解。
数学与诗歌相融合造就数学诗,这样的诗歌可以打开人们思维的空间,欣赏了美学,增长了数学见识。
清代著名才子纪晓岚,一次跟随乾隆皇帝南巡时,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随乾隆帝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
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纪晓岚不愧是才子,把数字和诗歌完美结合,即映衬了景物,也表达了情态,显得那么自然贴切,富有韵味。
数学诗语言优美,形式新颖,能抒情言志,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让我们得到真正美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数学与古诗词相遇,原来这么奇妙!
俗话说:文理不分家。
一个人只学数学是不行的,
只学语文是不可能的。
文理两者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都说语文是感性的代表,
数学是理性的代表。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原来,认真学好古诗,
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呢!
小学数数
数字诗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他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
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
数学找规律
杂数诗
百鸟归巢图
宋•伦文叙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
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
此篇题目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答案。
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这个规律你找到了吗?
数字隐藏诗
断肠迷
宋•朱淑真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种相思一撇销。
上面这首诗,你摸着门道了吗?找出隐藏的数字了吗?
数字隐藏诗,即用猜谜语的形式将数字展示出来。
朱淑真这首作品每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恰好是“一二三……十”这十个数字。
合并同类项一字诗
题秋江独钓图
唐•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中出现许多“一”字,所以同类项就是“一”字。
“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
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半字诗
半半歌
清•李密庵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同上,这首《半半歌》的同类项是“半”字。
全诗句句不离“半”字,但并不觉啰嗦、累赘,反而具有一种音韵美。
复字诗
定林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倚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复字诗是在每句诗中重复嵌用同一个字。
这首诗中,每句都有“溪”字出现,所以同类项是“溪”。
等差数列
宝塔诗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它形如宝塔,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
上面这首诗每层字数从一开始递增,直至七结束,这不就是首项为一,公差为一的等差数列嘛!。